【基层党员干部心得体会】基层党员干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时间:2021-09-30 00:00:00 工作报告

基层党员干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1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记录了15岁的青年习近平,从1969年1月到1975年10月在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的经历,本书总共采访了29个人,其中既有同习近平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同他朝夕相处的陕西村民,还有当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

“不管多累多苦,近平能一直拼命干”、“近平非常注重让村里人学习文化知识”、“近平是北京知青当中年纪最小的”、“近平比较沉稳,抗压能力比较强”、“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近平教我们认字,教我们写自己的名字”、“近平讲话特别实在,特别有意思”、“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近平很喜欢读书学习,也喜欢写东西”、“近平不说空话大话,说的都是我们想说的心里话”、“近平这个年轻后生,功成不居、谦虚谨慎”......一个个生动真实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热爱农民、立志扎根于农村的朴实青年,看到了一位志存高远、心怀百姓的有为青年,看到了一位踏实能干、敢想敢做的奋发青年,这些都深深的拉近了领袖和我们之间心灵的距离。

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我深受启发,青年人,理应不怕吃苦,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不忘吃苦。在年轻的时候,多点历练,多吃点苦,终究不是坏事。我来自农村,热爱农村,立志为农村的发展出一份力。研究生期间跟随导师做课题,经常下乡调研、驻点,与农民打交道较多。因此在毕业后,毅然决然的考村官,下乡、进村,了解农村的发展,了解农民的所需。记得当时很多同学不解,说村官工资低,远离市里,进趟城来回一天,你能感觉到是在北京吗?况且本科也能去啊,咱们都研究生了再去当村官,图啥啊?三年的青春都耗在村里了,值吗?我当时只是笑了笑,我始终坚信年轻人应当在基层的火炉里进行锻造、历练。基层的工作经历就像建房子打地基一样,地基打好,房子才会牢固。听村书记说过一句话,如果你能把老百姓的事理清了,能把村的工作理顺了,以后干其他工作都会游刃有余的。基层工作是成长历程,要倍加珍视,提高自身履职能力,厚积薄发。

工作一年有余了,对工作的各项流程都熟悉了,干起来就省时省力了,在保质保量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我喜欢读书,读史书,读古典名著,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等,用知识武装自己,用知识充实自己,用知识提升自己。我们青年党员,要时刻铭记自身职责,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利用基层工作经历,多跟村里的长辈们请教、交流、学习,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基层党员干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2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从那些与习近平总书记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乡亲和知青们的角度,讲述了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里的点点滴滴。从“黑帮子弟”的迷茫、彷徨,到直面现实的“过四关”,再到离别时村民们的遥遥相送,与黄土地朝夕相伴的岁月把生活的落差熬成了脚踏实地的坚韧,把家庭遭遇的苦闷磨成了沉稳坚毅的性格,把初来乍到的隔阂锻成了同甘共苦的向心力。“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想必不过如此。

在七年坎坷知青路上,总书记仍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如今的年轻党员干部更应从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汲取前进力量,以信仰之真、好学之心、守土之责、团结之力肩负起我们的时代责任与使命担当,坚定理想信念,守护好共产党员的“特权”,脚踏实地并且仰望星空。

以“矢志不渝”的信仰之真塑魂补钙。人不能没了信仰。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的“钙”。即使顶着“黑帮子弟”的帽子,近平同志始终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守着一颗共产主义信仰之心,以满腔热血投入到了工作中去。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宗旨,是我们一切行为的初心。只有不忘初心,坚守共产主义信仰,永葆政治本色,才能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事,才能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坚定,得了“软骨病”,背离了人民群众,自然就会被历史所淘汰。年轻干部要坚守信仰,坚持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不畏艰难困苦,只为理想信念执着。

以“寸光寸金”的好学之心勤学善思。腹有诗书气自华。习近平同志初到梁家河时带了个箱子,不算大,一拎却死沉,打开一看全是书。平日里炕头上总是堆了满满的书,虽然白天高强度的体力劳作已经很累,但晚上他“吃过晚饭总是拿起书本,开始学习”。也正是因为习近平同志如饥似渴地读书,古今中外涉猎广泛,才能够团结群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够充分借鉴前人经验,走出困顿,收获自信,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该做的事情;才能够在成为总书记之后,用温文儒雅的“书卷气”得到全国千千万万人民的拥戴。年轻干部应以“寸寸光阴寸寸金”的好学之心,珍惜每一段可以读书的时光,像习总书记一样如饥似渴地广泛阅读,不断增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文化水平,勤学勤思勤想、善谋善断善辩,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筑牢爱党爱国精神堡垒。

以“实事求是”的守土之责真抓实干。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总书记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曾写到:“七年多上山下乡的经历,最大的收获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在当了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后,他积极前往四川绵阳学习经验,动员全社修建沼气池,一举打破“沼气不过秦岭”谬言;他下到井里和村民们一起挖了一口井,解决了全村的吃水问题;他办了一个铁业社,用于制造和修理镰刀、铁锨、锄头等工具,为村里增加了收入;他修筑了五大块结实的“水坠坝”,给村里增加了几十亩优质良田……这些实实在在的“好事”让他成为了梁家河村民心里的“好后生”,成为了一心为民、实事求是、守土尽责的好干部。年轻干部在享受前人栽好“绿荫”的同时,也不应忘记革命先辈拼搏奉献、踏实肯干的精神。只有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才能真正干出有益于党和人民的实事,才能真正建立起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实绩。

以“同舟共济”的团结之力乘风破浪。“他用县上奖励给他的三轮摩托,换了一台磨面机,为全村人开了个磨坊,还换了一台手扶拖拉机,为全村人耕地、拉庄稼。”梁家河村民石春阳如是说。习近平同志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时刻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优先,牢记父亲的教导:做一个讲团结和善于团结的人。他用尊重与诚恳让50多岁不务正业的“二流子”好好劳作,也用耐心和真诚让犟性子随娃同意再当一回生产队长。就像司马迁在《史记·鲁周公世家》中所说的那样:“平易近民,民必归之。”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年轻干部应常怀团结之心,要甘于为普通人弯腰屈膝,懂得尊重他人、懂得感恩,只有把群众当成亲人,才能密切与群众的联系,建立起浓厚的鱼水亲情。

基层党员干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3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系列采访实录,通过29位受访者讲述自己当年亲身经历的往事,用真实的历史细节再现了总书记在陕北黄土高原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按照机关党支部要求,我对全书进行了认真阅读,深入思考,感觉深受触动,收获颇丰,主要有“三个必须”的启示尤为深刻。

一是必须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书中讲到,总书记当年因受不公正对待,先后递交了十次入党申请书,在一次次被拒绝的过程中,尽管也有不解、委屈,但对党的事业的信仰、对党组织的忠诚愈加坚定执着,奠定了“以身许党”的基石。作为一名年轻的基层党员干部,尽管未曾经历过那段特殊的时期,但是必须时刻绷紧锤炼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这根弦,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以坚不可摧的理想信念,夯实思想根基,扎根农村、干事创业、无怨无悔,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青春,贡献力量。

二是必须践行群众路线不动摇。书中讲到,总书记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志存高远,但他的远大理想,恰恰不是当多大的官,走到多高的位置,而是看似平凡的“为老百姓办实事”。七年知青岁月,他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同梁家河老乡们甘苦与共,用脚丈量黄土高原的宽广与厚度。总书记这种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的爱民为民情怀,深深地鼓舞和激励着我,自己工作在基层,生活在基层,最天然的优势就是贴近群众,践行群众路线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必须深入学习宣传党的政策路线,时刻把群众冷暖记心头、搁案头,落实到每天工作中去,哪怕只是递百姓一杯热水,办一件小事,解一项难题,日积月累也定能让群众感到温暖贴心,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三是必须坚持学思践悟不动摇。书中讲到,总书记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他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在“上山下乡”那个特殊年代,他以“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的劲头深入学习,潜心思考,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为干出一番事业奠定了基石。当今社会,与总书记知青岁月而言物资充盈,时间宽裕,是年轻党员干部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自我进步的绝佳时期,必须系统学习领会党的理论方针,系统学习项目建设、城镇管理、社会综治、精准扶贫等方方面面的知识,为干事创业做好知识储备。

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我们可以看出知青岁月,那是段激情燃烧又五味陈杂的青春岁月,有苦、有泪、有辛酸、有彷徨、也有人生的历练与厚重。在新时期,核心就要对照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党员标准,增强学习践行总书记七年知青精神的政治自觉,积极投身于当前全镇扶贫攻坚、城镇建设、环境整治等中心工作中去,恪尽职守、积极作为、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为实现全镇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应有的青春力量。

基层党员干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4

王燕生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曾说,“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每个人也都有一个历练和成长过程,没有‘天生伟大’这一说。”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对这句话感受颇深,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过程,恰如其分的诠释了成长的内涵,我们青年人要立志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与习近平总书记一起到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插队的雷平生在提及习近平总书记读过的书时,列出来一些习近平总书记反复阅读学习的书籍,如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评》《反杜林轮》《国家与革命》《资本论》等,如历史著作《中世纪史》《新编新知识辞典》《史记选》《汉书选》《后汉书选》《三国志》《中国古代思想史》等,如文学作品《离骚》《古诗源》《李白诗选》《三曹诗选》《静静的顿河》《九三年》《战争与和平》《一九一八》《悲惨世界》《鲁迅全集》,如军事著作《罗斯福见闻秘录》《隆美尔战时文件》《太平洋战争:岛屿战争》《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选》《战争论》《中国古代军事理论选集》《三十六计》《毛泽东军事文选》《伟大卫国战争年代苏军战术的发展》《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重要战役》《太平洋战争:岛屿战争》《核武器与对外政策》《选择的必要:美国外交政策展望》等,这些在习近平总书记尚不足20岁时就反复研读的书,深深触动我的灵魂。尤其是提到习近平总书记在辛劳一天回到土窑洞里依旧点起煤油灯夜夜挑灯酣读时,我更是被震撼了。我恍然明白,没有天生的伟人,成就背后是付出和汗水。

对习近平总书记的由衷钦佩,不能仅仅是停留在赞美,更是要落实到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的具体实践中去。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人非生而知之、生而能之,皆学而知之、学而能之。没有哪个人的才能,不是靠学习造就的。作为一名组工干部,更是要不断丰富自身知识文化,提高理论水平,提升为民服务的才干。毛泽东曾说,“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没有丰富的知识涵养,就难以在日益提升的工作要求中做到尽善尽美。充分利用空闲时间,加强学习,加强自身建设,是每一名组工干部应有的常态。

基层党员干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5

2017年8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发行了《习近平的七年知情岁月》,从196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15岁时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直至1975年10月。

本书中通过采访实录共采访了29人,其中既有同他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同他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还有当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这些受访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我认为,这部书,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也是国际社会全面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珍贵历史资料。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这句话是对基层工作最形象的一句诠释,如今的基层工作相比习近平总书记的时候基本环境已经好了太多,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将农村改变了,环境好了,设施齐了,生活水平提高了,远不及那时候那么的艰苦。从这部书中,我们能学习到习总书记坚韧不拔的生活品格和立志为人们办实事的远大志向,也能感受到一名共产党员优秀的作风和态度,践行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成为了每一位党员学习的现实教材。

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中共中央的核心,带头示范了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刻履行了自身的历史使命,从知青到国家主席,每一步踏踏实实,始终不忘初心,坚持自身的价值选择,带领全中国人民一同走向第一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习近平的七年知情岁月》不仅写出了七年艰苦卓越的工作经历,也诠释了共产党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每一位党员去研读,体会,也能鼓励每一位基层工作者更好的踏实工作,向榜样看齐!

 

基层党员干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6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系列采访记录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全国发布,采访实录采访了29人,其中既有同他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同他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还有当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人士。这些受访者通过自身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读来让人感动、感佩、感奋,如饮甘露,如沐春风。

“五关”的历练,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关是过跳蚤关。总书记最受不了的就是跳蚤,当时那个跳蚤,一咬就是成片的红包,最后红包就变成水泡了,水泡就烂掉,痛不欲生。但是三年以后过去了,那也真是叫“牛肉马皮”了,不怕咬了。第二关就是饮食关。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五谷杂粮,而是是糠菜半斤粮,慢慢地他就学会什么都吃了,没有吃的还不吃嘛?最后最爱吃老百姓送来的东西。这家送一个玉米糕,那家送来一个高粱米的团子,吃得都很好。酸菜成为最好的美味佳肴,以至于到后来总书记还想念那个酸菜。第三关就是生活关。生活关就是什么也不会做,什么都要依靠别人,后来就慢慢什么都学。学着捻毛线,但是织袜子还是织不好,但是缝衣服、缝被子这些活都是自己做,所有的这一套生活上的事情都会自己料理,所以这个是受益无穷,为以后打下的基础。第四关就是劳动关。刚去上了山就气喘吁吁,后来给评的分是六分,当时六分是什么呢?刚刚参加劳动的小女孩,十五六岁。但是这一年下来他就干得没黑没白,风里雨里都在窑洞里铡草,牲口圈里铡草,然后一样一样地学。一年过去了以后全掌握了,体力也上来了。后来就评成十分,十分还是里边最壮的劳动力。像夏天担麦子,二百多斤,十里山路一口气就下来了。第五关,那就是思想关。开始是格格不入,当看到他们这个窑洞在半山上,星星点点的煤油灯,他跟他的同学说,你们感觉有没有像山顶洞人的感觉,那都是说得很不像话了,但是后来他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住了七年。

习近平的知青岁月是一卷好干部的成长史,更是一部始终为民的奋斗史。岁月无痕,老百姓的记忆里却深深镌刻着永不变更的初心;人心有情,青年干部的成长当以此为镜,投影出为民服务的绚丽色彩。

基层党员干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7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由29名受访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这本书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它是我们一面树立正确人生观的镜子和一本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更是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组工干部作为管干部的干部、管党员的党员、管人才的人才,更应从中汲取“精神养分”,锻造能力。

锻造组工干部的学习能力。坚持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勤于学习党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就如书中讲到习总书记“在窑洞里的时候,就在炕桌上、炕沿上写字。天气暖和的时候,他就搬一块石头,坐在石头上,趴在磨盘上写”。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外,还得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了解群众心,知道群众苦,工作中才没有官话、套话,才会潜心为群众工作。在梁家河的田垄上,在乡亲们的口碑中,习总书记“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在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的自述里都能找到答案。只有提高自身学习能力,才能在学习中提升、在学习中成长、在学习中进步。

锻造组工干部的协调能力。从书中我们了解到,当时的陕北农村砍柴难,做饭、取暖、照明更是难题,后来习总书记到四川学习沼气技术,并亲自参与建设,排除故障,成功点火,最终破解了陕北农村老大难的燃料难题,在延川县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沼气革命。因此,有良好的协调能力,是组工干部完成工作任务的推进剂,应广积人脉、敢于联络,在综合协调中占据主导地位,才能胜任“急、难、险、重”任务。

锻造组织工干部的执行能力。组工干部既要坚决贯彻上级精神、完成领导交待的各项任务,也要有独立解决问题、独挡一面的能力,这就是执行能力。书中采访刘明升问起习总书记的特点时,他的回答是:“他一旦担起了责任,就有自己的想法,敢干事,敢干大事”。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的这7年,正是他那种想干事,执行力强的精神,给他对社会、对人民的认识打下了一个很坚实的基础。因此,作为组工干部,有较强的执行力很关键,必须勤奋工作,遇事多思考,工作做到“日事日毕”,推动工作才不会“走样”。

锻造组工干部的适应能力。从书中学到,习总书记作为北京来的知青,带的书装了“两个很沉的箱子”,却并没有在庄稼汉眼里显得格格不入。相反,他扎根在黄土地,和每一个人处好关系,用脚丈量着黄土地的宽度与厚度,让乡亲们得出了一个结论:“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因此,组工干部有良好的适应能力非常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学习习总书记下乡插队当知青那样,摆正心态,处理好同志间的关系,把自己主动融入所处的环境,不骄不躁、循序渐进,这样才能得到周边群众、同事的拥护和支持,确保工作稳步、有序推进。

基层党员干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8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生动再现了青年习近平在艰难困苦环境中不断磨砺的成长历程,为广大党员如何学、如何做树立了一面镜子。自己最大的感受,就是“四个离不开”:

一、离不开的信念。出身革命家庭的习近平,坚定地响应党中央的号召,15岁从首都北京来到陕北梁家河插队,他是老三届中年龄最小、插队地方最苦、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极少数人之一。从七年的知青生活可以看出,这个时候习近平同志的理想信念就坚定地树立了起来,指引着他人生的正确航向。

二、离不开的学习。始终坚持读书学习,是伴随习近平总书记一生的最大爱好,正是始终坚持如饥似渴的读书学习,青年习近平才能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充实自我,才能在学习中得出深刻认识和宝贵经验,才奠定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理论和科学思维的坚实基础。

三、离不开的实践。7年知青岁月,青年习近平深深扎根群众当中,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梁家河实际出发,不搞形式主义,“群众需要什么,就干什么”,开展了既艰苦、又充实的实践活动。正是因为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让青年习近平充分认识了基层实际,了解了中国农村的现状,树立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种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习近平从梁家河起,一直坚守到了中南海,并影响和改变着当代中国。 四、离不开的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最根本的工作方法。7年的知青岁月,习近平始终把自己当作劳动人民中的普通一员。正是这7年的知青生活,滋养了习近平同志深厚的群众情怀,形成了根植群众的工作方法,坚定了严明的群众立场。任总书记后,习近平同志提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论断,与他的群众立场、群众观点是分不开的。

基层党员干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9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从那些与习近平总书记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乡亲和知青们的角度,讲述了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里的点点滴滴。从“黑帮子弟”的迷茫、彷徨,到直面现实的“过四关”,再到离别时村民们的遥遥相送,与黄土地朝夕相伴的岁月把生活的落差熬成了脚踏实地的坚韧,把家庭遭遇的苦闷磨成了沉稳坚毅的性格,把初来乍到的隔阂锻成了同甘共苦的向心力。“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想必不过如此。

在七年坎坷知青路上,总书记仍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如今的年轻党员干部更应从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汲取前进力量,以信仰之真、好学之心、守土之责、团结之力肩负起我们的时代责任与使命担当,坚定理想信念,守护好共产党员的“特权”,脚踏实地并且仰望星空。

以“矢志不渝”的信仰之真塑魂补钙。人不能没了信仰。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的“钙”。即使顶着“黑帮子弟”的帽子,近平同志始终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守着一颗共产主义信仰之心,以满腔热血投入到了工作中去。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宗旨,是我们一切行为的初心。只有不忘初心,坚守共产主义信仰,永葆政治本色,才能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事,才能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坚定,得了“软骨病”,背离了人民群众,自然就会被历史所淘汰。年轻干部要坚守信仰,坚持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不畏艰难困苦,只为理想信念执着。

以“寸光寸金”的好学之心勤学善思。腹有诗书气自华。习近平同志初到梁家河时带了个箱子,不算大,一拎却死沉,打开一看全是书。平日里炕头上总是堆了满满的书,虽然白天高强度的体力劳作已经很累,但晚上他“吃过晚饭总是拿起书本,开始学习”。也正是因为习近平同志如饥似渴地读书,古今中外涉猎广泛,才能够团结群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够充分借鉴前人经验,走出困顿,收获自信,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该做的事情;才能够在成为总书记之后,用温文儒雅的“书卷气”得到全国千千万万人民的拥戴。年轻干部应以“寸寸光阴寸寸金”的好学之心,珍惜每一段可以读书的时光,像习总书记一样如饥似渴地广泛阅读,不断增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文化水平,勤学勤思勤想、善谋善断善辩,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筑牢爱党爱国精神堡垒。

以“实事求是”的守土之责真抓实干。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总书记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曾写到:“七年多上山下乡的经历,最大的收获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在当了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后,他积极前往四川绵阳学习经验,动员全社修建沼气池,一举打破“沼气不过秦岭”谬言;他下到井里和村民们一起挖了一口井,解决了全村的吃水问题;他办了一个铁业社,用于制造和修理镰刀、铁锨、锄头等工具,为村里增加了收入;他修筑了五大块结实的“水坠坝”,给村里增加了几十亩优质良田……这些实实在在的“好事”让他成为了梁家河村民心里的“好后生”,成为了一心为民、实事求是、守土尽责的好干部。年轻干部在享受前人栽好“绿荫”的同时,也不应忘记革命先辈拼搏奉献、踏实肯干的精神。只有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才能真正干出有益于党和人民的实事,才能真正建立起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实绩。

以“同舟共济”的团结之力乘风破浪。“他用县上奖励给他的三轮摩托,换了一台磨面机,为全村人开了个磨坊,还换了一台手扶拖拉机,为全村人耕地、拉庄稼。”梁家河村民石春阳如是说。习近平同志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时刻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优先,牢记父亲的教导:做一个讲团结和善于团结的人。他用尊重与诚恳让50多岁不务正业的“二流子”好好劳作,也用耐心和真诚让犟性子随娃同意再当一回生产队长。就像司马迁在《史记·鲁周公世家》中所说的那样:“平易近民,民必归之。”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年轻干部应常怀团结之心,要甘于为普通人弯腰屈膝,懂得尊重他人、懂得感恩,只有把群众当成亲人,才能密切与群众的联系,建立起浓厚的鱼水亲情。

基层党员干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10

近日,《习近平的七年知情岁月》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在全党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受到广大读者一致好评。这组采访实录共采访了29人,其中既有同他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同他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还有当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用真实的历史细节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习近平的七年知情岁月》的出版,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鲜活教材,也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坚定理想、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我们要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情岁月》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与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更加自觉紧密的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奋力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学会吃苦是人生必修课,艰难困苦磨砺坚强意志,有了坚强意志,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坚韧不拔、充满自信地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情岁月》领会到,这不是受苦,而是一种收获,一种人生阅历。作为年轻人,就应该多到基层一线的‘练兵场’磨练,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对于今后成长都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党员干部要正确认识自我,认真履职尽责,要像习近平青年时代那样,敢为人先、敢于拼搏、苦干实干,把无悔的青春刻写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其它网友正在看:

十九大报告学习心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十九大报告座谈会发言稿(素材)十九大开幕式心得体会学习十九大精神学习心得体会学习十九大报告心得体会2017喜迎十九大宣传标语

基层党员干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