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4篇

时间:2021-09-30 00:00:00 工作报告

篇1;大学生村官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在这次xx区委党校的培训中,第一次接触到了这本《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读本,抱着学习的心态便读了起来,渐渐地便被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生活所吸引,感动。书中用访问交谈的方式原汁原味地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中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他住在简陋的窑洞、吃着粗加工口粮、承担高强度劳动、然而却毫无怨言,不忘初心,扎根在黄土地上,一干就是7年。

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作为为我们国家公职人员树立了典范,尤其是我们青年公职人员,更是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扎根基层,不怕吃苦、为民谋事、有担当的良好品质和工作作风。作为一名刚入职的公务人员,我自己也真正的深受鼓舞。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人生价值观是一个人评价人生目的和人的社会行为所持有的基本价值标准和尺度。一个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于人生的征途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相反,错误的人生价值观则可使人走向堕落。甚至成为危害社会和人民的一颗毒瘤。习近平总书记提前进入知青岁月,从插队时便树立了服务基层,为人民干实事的人生价值观,并为之不懈努力。作为一名青年选调生,要努力树立正确的符合时代发展的人生价值观。服务基层,心系群众,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廉洁自律。这也是是每一位共产党员应该树立的人生价值观。

在逆境面前永不放弃。青年习近平总书记面对的苦与难无疑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生活条件的艰苦硬是没打到他,而更为感人至深的是他坚韧不拔的政治追求。对于常人来说,只要现实表现好,就容易被组织接纳。然而习近平总书记他没有借用父亲的半点关系,但由于父亲的影响,反而他总是要比其他人承受更多,付出更多。“在实现人生价值的时候,别人做事从零?开始,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面对如此的现实,没有放弃,而是锲而不舍、坚定不移。感受最深的是他反反复复写了10份入党申请书,最终在1974年春天入了党。我们现在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要比以前好很多,面对的逆境也比较少,但是,当逆境来时我们不应退缩,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要鉴定信念,勇往直前。

摆正心态,坚定理想信念。当身边的知青或当兵、或招工、或推荐上大学,一个个相继离开梁家河,只剩下习近平总书记一个人的时候,他依然不急不躁。不盲目跟风,而是下定决心留下来,把自己看作了黄土地的一部分。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态。我们刚毕业不久,同学之间或是同事之间难免会有差异,或许几年之后同事之间也会有差异,这就需要我们摆正心态,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明白自己的追求,不自乱阵脚,扎根在自己最初的梦想与理想中。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不仅是励志教材,更是为我们树立了党性思想和人格的榜样,我不知道自己以后会如何,我只记得自己当初选择的理由:“我来自农村,我知道这里需要什么,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逆境面前永不放弃,摆正心态,坚定理想信念。你呢?

篇2;《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给了干部什么启示?

近日,笔者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感触良多。《岁月》一书让我们“全景式”了解了总书记真实的知青岁月,全面、生动地反映了总书记在红色基因传承中、艰难困境磨砺中、丰富革命实践中、复杂国际斗争历练中成长的过程。笔者觉得,书本不仅仅是在讲述总书记的过去,更是给了当今干部诸多的启示。

启示一:一心为民。总书记之所以在梁家河7年的艰难困苦中崛起,与他树立的“为老百姓办实事”理念不无关系。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主要想的不是自己的前途,而是怎么能做好村里的工作,怎么能让群众的生活好起来”。总书记说:“干得好,将来成就一番大事业,干得不好,就在下面给老百姓做些实事”。现在,总书记反复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深刻地读懂了它的根基与源头。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更应该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定不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奋斗。

启示二:热爱学习。所谓“人求上进要读书”,在梁家河插队期间,即使条件再艰苦,总书记也没有停止学习和思考,反而是阅读了大量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书籍,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之所以具有哲学的眼光、底蕴和智慧,之所以能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之所以常常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就与他注重学习、读书有关,与他“厚积薄发”的积累有关。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更应该加强学习,自觉用总书记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武装头脑,以昂扬姿态面对新形势新变化,解决新问题。

启示三:实事求是。总书记说:“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 在梁家河期间,总书记“不搞形式主义,不搞那个年代时兴的学习、运动,而是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群众也喜欢听总书记讲话,因为总书记“不说空话、不说大话”,讲的“特别实在”。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要牢记总书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教诲,一切从实际出发,选择人民群众急需的事情去干,让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启示四:敢于担当。“敢说、敢做、敢担当”,这是梁家河的乡亲们对总书记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的一致评价。当年,总书记做事“有决心、有毅力,轻易不说出口,只要说出口的话,只要认定了的事,他就坚持到底”。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带领全党直面问题和弊端,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这背后所体现的顽强意志品质和强烈责任担当,与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中的奋斗是一脉相承的。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就应该有勇于担当的精神,真正把责任扛在肩上,敢于较真、碰硬、直面矛盾,争当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勇士。

总书记的7年知青岁月,给新时代的干部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好好研读。

篇3;《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青年朋友们,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看完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彷佛经历了那段历史,从那个艰苦的年代回到现实,我们了解总书记青年时期的点点滴滴,也更加全面、历史地认识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确立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地位的重大意义。

这本书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到16岁时到延安梁家河村插队的经历。习近平总书记由一个涉世不深的少年,经过7年的历练成为一位业绩突出的村支书。习近平总书记是第一位出生和成长在新中国的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他的七年知青岁月向我们每一个青年党员干部传达:奋斗的青春才是珍贵的人生宝藏。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习近平同志插队在梁家河村,在那个年代这是个物资极度匮乏、生活条件艰苦、自然环境恶劣的乡村,习近平与乡亲们摸爬滚打,主动适应艰苦环境,积极投身各项生产建设和实践,不断改造自我,把自己融入在乡村之中。古人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习近平在梁家河待了7年,在那里入了党、当上了大队支书,也是从那里开启了他的人生经历。习近平在苦难中选择继续前进,在苦难中完成人生的升华。我们所处的时代远远超越那个艰苦阶段,但是作为青年党员干部,我们仍然要主动适应艰苦环境、不断改造自我。只有全身心地融入到我们的工作中,才能找到奋斗的目标和方向。

民者,万世之本。习近平在梁家河村插队的7年的时间里,无论是当社员还是当村支部书,他始终和乡亲们一起住窑洞,一起睡土炕,一起挑粪拉煤,一起拦河打坝,自觉地缩短与乡亲们的心理和情感距离。只有生活在群众中,真心实意地密切联系群众,才能让群众了解我们、支持我们、信任我们,我们才能了解到群众的真实心情和实际需要,我们才能发现问题和差距,我们才能感受到信任的力量和工作的激情。我们要学习习近平同志的真诚、质朴,把群众放在心上,放下自己的架子和“小资”意识,通过密切群众关系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责任,把握思想方向和工作作风。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习近平到梁家河村插队时,带了整整一箱子书。在梁家河村人印象中,习近平是位“爱看书”、“好学”的好后生。习近平把梁家河村当做“课堂”和学校,一边艰苦的劳动和生活,一边孜孜不倦地学习,通过书本“充电”、在实践中汲取“营养”,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工作才干,明确政治方向。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这些,还有对生活、对困难的态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新认识。同时,我们更加认识到:青年党员干部不管在什么环境下,努力,就会有辉煌的人生!

篇4;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最近,中央党校出版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用19篇采访实录,以“身边人讲身边事”的生动形式,立体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通过阅读,有感于习近平青年时期的非凡经历,自己不知不觉受到教育、受到启发、受到感染,产生了一些辩证的思考。

向下扎根才能向上生长。韩非子《显学》中讲“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磨练干部的品质,考验干部的毅力。总书记当年属于“老三届”中年龄最小、插队地方最苦、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知青。总书记这7年知青岁月,闯过了“思想关、跳蚤关、劳动关、饮食关”,扎扎实实干成了很多不容易干成的事,这是他离开学校和家庭走向社会的人生第一站,也是他人生旅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站。可以说,7年知青经历让总书记了解了中国的实际和农村的真实情况,也让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国最广袤的土地和最广泛的人民群众。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系列举措都非常务实亲民,着眼于解决一系列民生问题和发展问题,更擘画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作为新时期的青年干部,我们必须像总书记那样在基层一线经风雨、长才干、增本领,磨砺宠辱不惊、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的品性,真正实现人生的升华和超越。

向内挖潜才能向外伸展。《大学》有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格物是始发点,在读书学习中求知无疑是“格物”的重要方式。总书记到陕北插队,只带了两个行李箱,里面装的全是书;“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而且一坚持就是7年;用梁家河老乡的话说,他“读书有‘书瘾’,每时每刻都汲取知识”,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总书记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坚持读书学习,积淀了总书记内在丰厚的文化理论素养,我们可以看到,这5年来,总书记无论是在国际场合纵横捭阖,还是在国内发表的系列讲话,都善于讲故事,旁征博引,妙语连珠,让人们愿听、爱听、想听。然而,在读书氛围和条件良好的当下,我们青年人读书学习却越来越快餐式、碎片化、浅层次。青年正处于人生的积累阶段、学习的黄金时期,我们要向青年总书记学习,养成爱学习的习惯,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真正在学习中打牢自身成长的根基。

向小用力才能向大进发。老子《道德经》中“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意思是做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无疑,做大事的人,都是从全心全意做好一件件小事中成长起来的,而人的情操也是从看似平凡的小事中培养起来的。被群众推选为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不负众望,带领群众打井、打坝地、办沼气、办铁业社、办代销点等等,干成了很多直到今天仍然受益于村民的实事。这些与治理整个国家而言,看似小事,但在当时于梁家河村民而言,都是了不起的大事。习近平干事干一件、成一件,无怪乎村民夸他“真是个好后生”、“敢说敢做敢担当”。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四个全面谱华章、精准扶贫奔小康、正风反腐赢民心,治党治国治军取得举世瞩目成就,同样源于总书记对各项工作一件一件抓落实、一项一项抓成效的工作作风,以及干一件成一件,积小胜为大胜的工作理念。作为青年干部,我们要像向总书记学习,树立起“成大事者必作于细,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的观念,谨慎对待每一件小事,把小事办好,积跬步以至千里,在踏实干事中成就无悔青春。

其它网友正在看:

乡镇街道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情况汇报6篇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情况汇报20篇县委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情况汇报青年干部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学习贯彻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发言讲话稿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感悟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4篇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座谈会讲话稿2篇乡镇街道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情况汇报6篇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情况汇报20篇县委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情况汇报青年干部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