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中国]听 课 演 讲 稿

时间:2021-09-30 00:00:00 工作总结

 

老师们,下午好!4月3日、4日我和海燕老师有幸参加了全国第五届“相约名师、聚焦课堂”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这次研讨会在厦门举行,共有6节演示课和4场讲座,与会的专家有吴正宪、徐斌、朱乐平、徐长青和李上余老师。专家们的课有亲和力,举手投足间无不透露出一个名师的气质和修养。最让我惊叹的是吴正宪老师“灵动”而“生成”的课堂!吴老师讲授的是二年级下册《有趣的搭配》一课,整堂课灵活地根据学生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因生成而美丽,演绎了不曾预约的精彩。若大的会场我们看到的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智慧与智慧的启迪,这就是名师的魅力。课一开始,吴老师故意制造了“乱”,她把教材上原来排列有序的两件上衣和三件下衣弄乱了,设下了美丽的陷阱。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乱七八糟的衣服,你们有几种穿法?就这样变“提问质疑”为“精彩亮点”。[下面是精彩教学片断之一]师:同学们好好地看,这位同学有6种搭配,其他还有3种的﹑4种的﹑2种的,你不想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吗?生:他全部加了一遍,我们是各部分加了一遍。师:你的意思是他找的很仔细?生:我发现他找的很仔细,把能配的全都配了。师:有一句话你们听懂了吗?你刚才说能配的全都配过了,这话怎么讲?生:就是上面所有的可能性全部都试过了。师:可能性都试过了,该配的都配过了,说明没有……? 生:没有遗漏的。师:呵, 这词都蹦出来了,没有遗漏的,那我说配个长衣和裤子,我再配个长衣和裤子,我再配一个,再配一个,这也是一种再一种啊, 生:要不一样的搭配。师:你的意思是除了不能遗漏,还不能……? 生:重复。师:解铃还需系铃人,我听懂你的话了,你的意思是该配的都配了,不许多,也不许少,不能重复也不能遗漏。在教学中,当学生已经清楚有很多不同的搭配法,但有的多,有的少,问题到底出在哪呢?吴老师及时将学生内心疑问的“生成”提出来作为教学的“生长元”,并顺着疑问延伸下去,顺势深入,从而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迎来了不曾预约的课堂精彩,生成课堂教学的亮点,使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引领下步步前行。当学生回答正确时,吴老师适时地问学生:“你属什么生肖?”,“属羊。”学生回答。吴老师说:“我还以为你是属猴的,有着火眼金睛哪”。就一个火眼金睛把孩子逗乐了,孩子们立马兴趣盎然,更专注于课堂了。这就是吴老师用“心”组织的教学,也因此专家们给予这样的评价“吴正宪老师的课总是在智慧的山峰上点火”。在几位专家精彩的授课中,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发现:专家们在提问后,即使已经有好几个学生举手了,也总会多等些时间才指名回答。刚开始我们以为是老师忘了上课的环节,但想想不可能啊!人家可都是专家。等到上完朱乐平老师的课后,朱老师释疑说:“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如果你能多给他们思考的时间,你会发现中等生也举手了,甚至后进生也参与了。如果老师们多留点心,你会发现:在我们提问的时候,个别学生的手是慢慢举起来的,而这个慢慢举起的动作其实就是学生思考的过程。我们不妨多等等,或许能给更多的学生看到更多的成功,体验到更多学习的乐趣和自信。”徐长青老师在讲座上也说“每一个孩子从来就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带着朦胧的、模糊的甚至错误的信息与经验走来,并把这一切作为资源贡献并共享在我们的课堂上。好的教育从不拒绝错误,而是尊重差异。如果每位老师能正视错误,以错误为资源,利用差异的价值去探索教学的“最近发展区”,这样就能让每一个学生在差异中获得不同的发展,得到属于自己的成功。”说到好的教育从不拒绝错误这个话题,我想到了曾经看到过的一个教学案例:教师出了这样一道题:一个梯形的上底1.3米,下底1.5米,高是2米,求梯形面积。一个学生这样解答:1.3+1.5=3.8(平方米)。这种解法引发了学生的一片笑声,这位学生十分发窘。但教师没有把这种解法一棍子打死,而是让他讲讲自己的解题思路。“梯形的高是2米,而计算面积时又要除以2,乘2和除以2相互抵消了。”“这样做你们觉得怎样?”教师让学生就此问题进行讨论,最后达成共识。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避免直接纠正学生的错误,提供机会让出错者以“错”引“思”、以“错”促“思”,通过错误去体验、去发现、去获取知识,并在此过程中促进能力的发展。通过这次活动,我感受到了一堂好的课应该是“鼓舞人心的”,好的教学应该在和谐的氛围中实现师生生命的对话状态。好的课堂应该保持这样的一种行为和心态:当你将学生看作孩子时,你要学会做大人,去引领他们成长;当你将学生看成大人时,你要学会做孩子,倾听他们的见解。我就讲到这,谢谢! 2011年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