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经济|“四学四争”学用红刊心得体会精选7篇

时间:2021-09-29 00:00:00 工作报告

“四学四争”学用红刊心得体会1

近日学习了《大江南北》2018-09期林金龙作者写的一篇文章,题目叫做《陈毅在黄桥的儒将风范》,受益良多。陈毅同志在黄桥决战中一手拿枪,带领广大新四军指战员和日寇及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殊死搏斗;一手拿笔,宣传革命真理,团结中间力量,鼓舞军民斗志,揭露日寇和反共顽固派的罪恶,为党和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也为他赢得了“儒将”的美名。

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各种的战线,就中也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

联系工作实际,身为一名普通的乡镇公务员,就我而言,手头的本职工作主要有创业富民、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确权等,创业富民工作需要切实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知晓,从而加入到创业奋斗的浪潮中去。积极做好服务工作,为“引凤还巢”以及大户、能人和外出返乡人员创业多作“保姆式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土地确权工作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来不得一丝马虎,在弄懂学透政策的同时,要积极向上级争取扶持项目为群众谋福利,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要练好笔杆子,练就一身过硬本领。平时工作中要勤于动笔写写心得小体会,多多关注时事政治,关注社会热点。利用零碎时间自己拟题写随笔,适当的时候可以到各网站上投稿,以此来检验自己的写作成果。

1940年7月29日,在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挥师东进到达黄桥后的第三天,陈毅就和管文蔚、陈丕显亲自登门拜访了黄桥著名士绅朱履先,表明我党我军相忍为国,团结抗日的诚意,并邀请他参加黄桥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工作。朱老利用其声望和影响,积极参与团结抗日的统战工作,并为我军牵线搭桥,争取到了曾任国民党省主席和督军的韩紫石对我党抗日方针的支持,促使“二李”在新四军和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的搏击中保持了可贵的中立。我们要学习陈毅同志事必躬亲的谦虚精神,杜绝官本位思想,切实为民众排忧解难。

我们的一切权利都是人民赋予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要以担当的工作精神全心全意为百姓,为群众排忧解难,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与爱戴。关心帮扶困难群众,通过就业援助、创业资助、特困救助等措施,解决群众所忧;关心帮助诉求突出重点户,通过耐心听取诉求、认真释疑疏导、积极反映合理要求,把握群众所思;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主动为群众办实事好事,满足群众所昐,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服务。群众线路是我们党的根本线路,也是党所有工作的生命线。党发展壮大的历程,是一部依托群众、发动群众的生动历史。

“四学四争”学用红刊心得体会2

《中国老区建设》是一本众所周知的红色刊物。它不仅是老同志的知音,青少年的益友,更是指导我们基层干部工作生活的良师。《中国老区建设》是全国唯一一本服务老区、宣传老区的综合性刊物,其内容政治性、思想性、政策性、史料性、工作指导性很强的杂志,可读、可学、可用,不仅能让我们了解党的历史,而且能学到党的政策、老区建设发展的经验,对指导我们做好农村工作很有价值。作为一名村干部,我们应该更好地学好用好《中国老区建设》,在实际工作中努力做好如下几点:

一、弘扬老区精神、铸钢筋铁骨。基层工作环境相对艰苦,某些干部自视甚高、瞧不上“穷地方”,过不惯“苦日子”,一到基层想的不是工作,不是群众,是怎么“找关系”、“寻门路”再回城里过“舒服日子”。很难想象这样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对群众缺乏感情,做事情只会“拍脑门”的干部能走长远、能促发展。“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年轻干部不能怕吃苦,要争取到基层锻炼的机会,珍惜在基层的时间,多接触群众,多了解基层,只有锤炼出过硬作风,不怕吃苦、敢于吃苦、乐于吃苦,从基层沃土中汲取充足营养,才可成大事、成大器。

二、弘扬老区精神、砺赤诚之心。民谚有云:“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一颗赤诚之心,乃是党员干部能在基层广阔天地有所作为的根与本。在广袤的基层土地上,我们拥有着天底下最朴实的群众。他们对基层干部的要求并不高,只是希望能把办公室移到田间地头,多和他们聊聊天、交交心,多解决点生产生活实际困难。基层党员干部若是能够主动下高楼、出庭院,入企业、走农村,深入改革发展第一线,察民情、听民声、解民困,老百姓怎会有怨气?试想,党员干部若是能及时解决群众家中那些入学难、行路难、吃水难等所谓“小事”,若是能真正杜绝那些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不正之风,怎会不赢得群众的肯定,怎会不收获光明坦荡的人生? “赤诚”二字,勾勒出基层干部对党和人民的勇于担当。老百姓不一定记得你提的口号,但一定会记得你在任时帮他们开了一口井、修了一条路、筑了一道堤、架了一座桥、建了一所学校。百姓的认同、认可,就是检验干部合格与否的试金石。

三、弘扬老区精神、炼奉献之魂。我是农民的儿子,我愿意在基层的岗位上奉献自己的青春,在基层的舞台上散发自己的光与热。我是一名党员,我要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奉献是每一位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我们的政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而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则是那座桥下的中流砥柱,是无数根红丝带中的一根,应该以老一辈公仆的典型事迹作为行动的指针,应该将讲奉献进行到底。敢于奉献,才能无悔于青春。

《中国老区建设》给了我精神上的鼓励、工作上的帮助、生活上的充实,拥有它,我就了解着过去、把握着现在、思考着未来。

“四学四争”学用红刊心得体会3

我,1957年参加教育工作,1999年退休。近20年来,我退休不退职,认真学习,积极工作,先后担任壮志街道和洪旺村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老促会会员小组组长、海安县关工理论宣讲团讲师。近年来,我连续订阅《中国老区建设》《大江南北》等红色期刊,做到每期必读,觉得收获颇丰,指导了自己工作和行动。

今年,我从红色“四刊”中又不断学习到习总书记对脱贫攻坚的指示。4月,他在广西考察时强调:“要让老区人民尽快摆脱贫困,过上幸福日子。”同时他还强调指出:“让贫困地区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实现德智体美全面的教育,成为社会有用之才。”他要求要针对致贫原因分类施策,戒搞形式戏做虚功,下一番绣花的功夫,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要采取超常规措施。总书记的教导对我的触动很大。我想: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一名关工人,更应该积极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做脱贫攻坚的志愿者,扶贫帮困的热心人。

一、帮贫困大学生解难题。2015年7月,壮志村26组的俞振考取了南京师范大学,他家中祖父患胃癌,为治病负债六七万,祖母体弱多病,父亲在上海打工跌伤了左臂,母亲因陪读暂无工作,家庭经济十分困难。我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主动为俞振向民政部门申请救助,代写报告到村办公室请村长盖章,到开发区民政局拿回审批表,填好审批表又到村办公室请村长盖章,最后送开发区民政局。获得批准后,我亲自把一千元救济款送到俞振手上。俞振和家人非常感激,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

二、为困难学生献爱心。施秦村学生范许娅的母亲许瑞华患尿毒症,每周两次到县人民医院血透,因为治病,家中负债十多万。为了不影响范许娅的学习,我一方面多次找她谈话,鼓励她好好学习,一方面每年都给她送去救济款200元,组织退休老同志为她赠送学习用品,过年时,我给她送去肉包子等年货。范许娅决心好好学习,将来更好地回报党的关怀和社会上好心人的关爱。我对家庭经济困难的丁妍,左祥雨等困难同学也都进行过资助。

三、向患病职工送温暖。前年,职工曹某的丈夫患鼻咽癌,腿又跌伤,生活基本不能自理。今年上半年,曹某本人又被诊断为宫颈癌。得知此情况后,我主动捐款,并动员退休老干部献爱心,你五十,他一百,共捐献爱心款近千元。当我把大家捐献的爱心款交到曹某手上时,曹某十分感激,对老同志的爱心表示万分感谢,决心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争取早日康复,回报社会。

四、做留守儿童的贴心人。洪旺村3组的胡海东同学,父母离异,父亲多年在内蒙打工,小海东跟不识字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我聘请崔扬云担任小海东的爱心妈妈。崔扬云陪小海东一起拾鸡蛋,培养小海东的劳动观点,每天指导他完成作业,引导他关爱孤寡老人。小海东过生日,我主动买蛋糕陪他一起过生日,联系开发区团委为小东实现小小愿望。现在,小海东正在快乐健康地成长。

杭红艳的父亲杭桂明多年来一直在俄罗斯打工,红艳的母亲也一直在外打工。红艳基本上跟年过七旬的祖母一起生活。祖母年迈且不识字,只能照顾红艳的饮食起居,教育的事谁来管呢?红艳的父亲拉着我手说:“生主任啊 ,我们夫妻俩常年外出打工,教育红艳的事就拜托你多操心啦,你就做红艳的爱心爷爷吧。”就这样,我担任了关心教育杭红艳的爱心爷爷。

思想上教育,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活动中,我让杭红艳参加“走访队”。访问抗战老英雄葛坤连老爹,聆听老英雄讲述抗战故事;参观粟裕同志纪念馆,听我介绍抗日名将粟裕大将的抗日事迹。她在日记中写道:“昔日抗日寇,血肉筑长城;如今鸣警钟,国威镇安倍。”通过活动,杭红艳同学受到了教育,提高了认识,得到了锻炼。

学业上辅导。杭红艳同学智力不差,就是学习不够认真。我就对他说:“红艳,你伯伯有文化、懂技术、养鸡效益好,你婶婶没文化、不懂技术、养鸡效益差,这就说明有文化的好,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啊。”每周日上午,我定时检查红艳的作业,有不懂的地方及时给予辅导。她的物理成绩较差,经过六七次辅导后,红艳开窍了,物理学习成绩上升了。有一次,物理测试,杭红艳竟是满分。物理老师很惊讶:“嗨,杭红艳的物理成绩竟是满分,真是奇迹!”一了解,噢,原来是得到名师指点呢!

生活上照顾。前年冬天的一天检查作业时,我发现杭红艳的手被冻裂了,我立即到医院为她买了冻疮膏,吩咐她晚上用温水洗后涂在手上。大约过了两个星期,裂开的小口子就好了。2015年夏天,学生到校外辅导站活动时,杭红艳的肚子疼得厉害,我赶紧用电瓶车把她送到医院,医生检查后诊断为肠炎。我为她取药,陪她输水,输完水,把她送回家,嘱咐她好好休息按时服药。她奶奶逢人便说我照顾红艳比娘老子还周到。

2015年7月,杭红艳参加中考成绩达线,被立发中学录取了。杭红艳的父亲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从俄罗斯给我打来国际长途:“生主任啊,红艳能考上立发中学,你真是功不可没啊!谢谢谢谢!你确实是一位称职的爱心爷爷!”

学习红色“四刊”,按习总书记的指示办事,在扶贫帮困方面,我只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足挂齿。但是,因为我在县党课竞赛中获得二等奖,在理论宣讲和扶贫帮困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海安县委组织部、宣传部、县文明办、县老干部局授予我“海安县最美夕阳退休老干部”光荣称号。我的照片和事迹因此登上了《海安日报》。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干出更好的成绩,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四学四争”学用红刊心得体会4

我是洋蛮河村的一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青干部。几年来,在村党支部的培养和同志们的引导下,工作之余,经常翻阅《中国老区建设》、《大江南北》等红色刊物,并通过参观、瞻仰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和海安烈士陵园,到洋蛮河伏击战纪念碑祭扫,对我们海安的辉煌革命历史有了进一步了解。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是粟裕将军带领的新四军、华野部队和海安的人民群众,为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肩并肩浴血奋战、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十多年来,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海安老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奉献,奋力拼搏,使我们海安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作为一个年青干部更应该弘扬老区精神,做好本职工作。

一、调查研究 做扶贫帮困的解难人

习总书记指出“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儿走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历史中吸取智慧和力量”。因此,扶贫帮困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我在村里分工民政工作,及时了解全村的低保、五保、残疾人、贫困户信息是我的工作职责。在开发区开展的“知民情 解民难 促民富 暖民心”的“走帮服”活动中,我和同志们一起走访群众,深入田间地头,访贫问苦了解情况,与群众面对面沟通思想,交流感情,真正了解到群众所急、所盼、所需方面的难点、热点问题,再及时分析问题的根源,研究解决的办法。

 

洋蛮河三组的张维梅,44岁的丈夫韩才军去年初患肝癌住院,一年多医疗费用花掉几十万元,今年三月仍不治身亡,原本不富裕家庭,一下子债台高筑,上有一个年老多病的母亲,下有两个上学的孩子,张维梅一下子崩溃了。对这样的一个家庭,我们一边申请慈善救助,一边向上级民政部门申请低保。由于处理及时,很快就得到了落实。到目前为止,洋蛮河全村低保户13户,一般贫困户13户,五保户3户,均得到了扶贫救助。2017年7月南通纪委来我村检查,上级领导对我们的扶贫帮困和走帮服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二、为民服务 做促进和谐的热心人

洋蛮河21组的杨树凤,是一个80多岁的空巢孤寡老人,同时也是结对帮扶的一般贫困户。春节前夕的一个晚上,在卖废品的途中被一辆同向行驶的摩托车撞伤,伤及肋骨和头部。我刚好路过,发现后立即联系其亲属一同将伤者送往医院救治,并主动落实与肇事方理赔的衔接工作,确保老人安心。老人出院后,我每天早上或下午都要到老人的住所探望,了解老人身体的恢复情况和生活起居状况,在老人体能需要恢复时,我及时为她送去了四足助行器,以防止老人在锻炼的时候摔倒,造成二次损伤,使老人真正体会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今年六月份,接到上级通知,对本村的退伍军人、现役军人、优抚对象进行信息登记。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白天要收集资料、登记、核对、复印相关的材料,虽然有同事帮忙仍忙得不可开交,晚上,别的同事都下班了,我一个人在办公室加班,将每个人的信息登录到电脑。工作到后半夜,虽然累得浑身像散了架一样,但想到这是为民服务,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一份努力,心也就坦然了。

三、关爱儿童 做广大学生的贴心人

三年前,我刚到村里工作,支部就分工我负责关心下一代工作。在社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仲庆同志的指导与配合下,我很快就进入了工作状态。几年来,我们社区关工委、校外辅导站的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每年的主题活动搞得轰轰烈烈。我们组织同学们走访抗日老战士、老党员,到洋蛮河伏击战纪念碑扫墓,讲革命传统故事和洋蛮河伏击战的故事,参观七战七捷纪念馆、海安烈士陵园,让同学们了解韩铁心、高凤英、范钦元等革命先烈的先进事迹,学习海安老区人民群众献身革命事业的精神。今年八一建军节,我们又组织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青少年学生以“乐一天农民艺术节”的形式开展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暨“学史立志 崇德向善”主题教育活动,2000多人参加,取得了显著效果。

关注、关心、关爱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做他们的知心人、贴心人,是我们关工人的职责。洋蛮河三组的张韩春,就读于海安曲塘中学,下半年高三,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但她的爸爸因患癌症,医疗费花去几十万元,仍于今年三月份不治身亡,家中还有一个年老多病的奶奶和刚上一年级的弟弟,家庭经济十分困难。为了帮助张韩春完成学业,度过难关,我主动对接上级部门,了解到慈善机构有一项针对特困学生的救助,我便积极收集材料,填写申请表,及时上报。目前这项申请正在提交中。希望能够解决张韩春的后顾之忧。

四、精益求精 做关心下一代的责任人

洋蛮河社区校外辅导站在县、区关工委的指导下和开发区各职能部门的支持下,每年的活动均接近70次,其中主题活动10多次,参与的青少年达2000人次以上。每个月,我都提前精心策划,活动场地的安排,活动环境的布置,活动开展时的摄影,电子档案和文字档的整理,通讯报导的发布等等这些工作,再忙我也要一丝不苟的把它做好、做细、做精,并及时上报开发区文化站进行公示。在图书阅览室,我为前来看书的同学免费办理借书证,每个活动日都会有同学前来借书还书,我都不厌其烦的给他们办理。在电子阅览室,我也常常为同学们辅导上网知识,精心管理,不断提高校外辅导站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从而大大增强了校外辅导站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但本社区的同学正常来参加活动,还吸引了周围几个社区和邻近村的不少同学前来借书、还书、接受辅导、参与活动,充分发挥了校外辅导站的育人功能。

几年来,我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距支部和各级领导对我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今后,我一定要认真学习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继续努力读用好《中国老区建设》等红色刊物,深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老区精神,为我们海安老区人民多做事,做好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而奉献自己的力量,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四学四争”学用红刊心得体会5

杭年芳同志今年四十多岁,任村干部20多年,从妇女主任到村长,现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她为人文雅和善,工作有魄力,有一股吃苦耐劳的精神;她非常注重学习,学习总书记的指示,学习红色期刊,把红色期刊当成良师益友,每期必读。《江苏老区》发表了《习总书记谈扶贫》:“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指示,杭支书学习以后,遵照总书记的指示,积极聚集社会扶贫正能量,倾注爱心办实事,确确实实地做好扶贫帮困工作。

组织“五老”志愿者服务队。通过学习和实践,杭支书认识到要取得扶贫工作实实在在的效果,必须动员更多有爱心有实力的社会力量参与。因此她召开会议,亲自动员,组建了120多人的“五老”、党政干部、党团员、社会能人企业法人代表参加的扶贫志愿者服务队,动员他们为扶贫进言献策,捐资扶贫,服务助困。2016共帮扶25户贫困户,资助资金6.2万元,组织“五老”结对帮扶,解决了困难户燃眉之急。杭支书主动介绍贫困户情况,带领老同志走访贫困户,面对面沟通,组织全村54名“五老”同志与24户贫困户结对,竭力帮扶贫困户。“五老”同志帮贫困户出点子,送技术,助资金,帮助贫困户范迪美承包团结河养鱼,不要她交承包费,村里还给她鱼苗钱。范迪美2016年养鱼收入8000多元,为脱贫致富吹响进军号。

动员企业与贫困户结对挂钩。杭支书多次与企业联系,发动企业与贫困户挂钩扶贫。现在已有王府饭店、威科电气和鑫盛企业与五户贫困户挂钩(五户是孙秀兰、解应明、李圣宽、葛增甫、葛坤兰)。三家企业每月给每户资助200元,一年每家能得2400元扶贫款。葛桥12组葛增国老婆病故,留下两个孩子上学,还有个瘫痪的老妈妈,就靠葛增国打零工支撑家庭,生活十分困难,杭支书千方百计动员上柴厂,每年资助他4000元,让孩子上学,经过6年的帮助,现在两个孩子从双楼职中毕业,都进了上柴动力机械厂,每月两人工资5000多元,今年大儿子结了婚,还请了上柴厂的老板当证婚人,他家走上了致富路。

开展爱心助困活动。葛桥24组张志来今年60多岁,高血压中风,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老伴李子英几年前患上子宫癌,今年又得了肠梗阻,邻居桑乃秀把她送到人民医院开刀住院,杭支书得知情况后,请三位志愿者轮流在人民医院服侍,老爷子的一日三餐请桑乃秀负责,村里还给他们家送上3000元慰问金,与医院结了账,出院回家了。老人家的儿子原来是个光棍,在外打工,杭支书最近为他介绍对象,使他讨了老婆成了家,为家庭脱贫增强了力量。老人说是杭支书救了她的命,救了她的家,要永世不忘共产党的恩情。

帮助困难户创业就业。葛桥12组的殷玉贵,虽不是贫困户,他和儿子前几年在无锡市办了洗浴休闲会所,规模大,档次高,投资多,后来由于经营不当,倒闭了,亏了一大笔资金(据说几百万元),负债累累,心思重重回家了。杭支书知道后多次做思想工作,指引他要跌倒了爬起来再干,要奉公走正道。与他多次商量,将葛桥小学后面的二排房子租给他,办起了小工厂,生产厨具,三年来效益尚好,渐渐走出困境。葛桥12组葛存海,是个渣子,人无用嘴很凶,无人缘,找不到工作,家庭是个贫困户,多次找村干部要救济,杭支书多次对他进行教育,帮助他克服缺点,介绍他到肠衣厂做工,每月2400元的工资,帮他脱离了贫困。

近几年来,杭支书带领全体村干部,在扶贫工作方面做了许多事,受到葛家桥村老百姓的高度赞扬,但向来低调的她总是说,作为一名主要村干部,深感自己所做的事太少了,还有些贫困户未能脱贫,我要在我任职期间,不忘初心再出发,努力担当起扶贫致富重担,做到生命不息,扶贫不止,努力做到小康路上不落一户,为建设美丽富强的葛家桥村撸起袖子加油干。

“四学四争”学用红刊心得体会 6

我名张妍,家住上湖村14组,新学期就要到开发区实验学校初中部读书了。在上湖,大家都知道,我两岁亡父,五岁丧母,是一名出了名的苦命孤儿,如今我已14岁了,之所以能在亡父丧母后健康成长,全靠党的关怀、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是习总书记所有民族,所有地方、所有群众、所有孩子“一个都不能少”的挂念和那些学用红刊济危困、甘献爱心救贫苦的善良人们拯救了我,让一个苦命孤儿能健康成长。

红刊吹送正能量失亲孤儿遇救星

那是2005年10月27日,晴天一声霹雳,我父亲张跃明患尿毒症,双肾坏死,年仅32岁的他因家无巨资为其换肾而去世。父亲去世不久,母亲又患上红胆囊症医治无效,于2008年12月13日不幸离开人间,时年34岁。飞来的横祸使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转眼间贫穷了,我成了苦命孤儿。就在我悲痛欲绝、生存无望的时候,上湖村学用红刊积极分子、老促会分会的许树楼爷爷来到我的身边,为我撰写发表了《破碎家庭孤儿的呼救》文章,很快在全县产生反响,原海安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柯德来来了,县国税局的领导来了,农商行南屏支行的领导来了,社会上的一些好心人也来了……他们是老区结对帮扶的使者,是落难孩子的亲人,红刊正能量让他们成了苦命孤儿的救星。

红刊为我指航孤儿不孤践梦想

每当我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受到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们的关怀时,我就会想,社会上为什么有那么多好人,他们凭什么要去关爱一个孤儿?后来我终于知道,关爱我的好人大多数都在读用红刊。是红刊要求他们要求他们要热心公益、服务群众。后来,许树楼爷爷告诉我,读红刊也能激励青少年学生操行守则,做好学生呢!从那以后,我也爱上了红刊的读用。2015年,我登台作了《学法立德学做人,践行梦想报党恩》的演讲,赢得了听众的热烈掌声。今年7月中旬,我读了许树楼爷爷推荐给我的《中国老区建设》2017年第三期上《脱贫,需要这样的精气神》篇短文后,思绪万千,深受教育和启发。文章的主人公刘顺喜拒绝领导的帮扶钱物,他认为“吃救济,不光彩”,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甘于贫穷。刘顺喜的自力更生精神和脱贫致富的决心值得点赞。我家是个标准的贫困户,这些年来,党和政府以及社会上的好心人全力救助我这个孤儿,这是爱的奉献。这种状况不能无休止的延续下去啊!然而,爷爷、奶奶已是古稀之人,傻姑每日三餐等着吃,未成家的二爷爷将迈入七旬老人的行列。看来,我成了家中惟一的脱贫希望。我已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岂可眼看全家坐吃山空。我要学习刘顺喜的志气、勇气和骨气,当务之急,要勤奋学习,打牢知识基础,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立志成为党和国家的栋梁之才,以此来告慰九泉下长眠的父母双亲,以此来报答党和人民的关爱呵护、教育和培养,报答曾经所有为我洒来爱心的萍水相逢的好心人。反思自己,小学阶段我一路领先,“三好生”每学期榜上有名,2015年荣获英语书画二等奖,2016―2017年我被评为学习优胜者,2016年获阅读知识竞赛二等奖,进而获得2017年“阅读之星”的美称。在学校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中,我曾获得“感恩最懂班级之星”、优秀少先队员、勤俭节约小明星等荣誉称号。今年暑期在江苏省少工委、常州市文明办联合组织开展的“情暖童心·手拉手共成长”爱心公益行活动中,我作为海安的学生代表参加常州三日行活动倍感荣幸。第一天,我与南通市9个陌生的小伙伴在嬉戏谷见了面,相互渐渐相识起来。第二天早餐后,我们一起来到嬉戏谷运动竞技场举行“手拉手公益行”启动仪式,开展“种好幸福树,放飞新梦想”和“习爷爷·我们向你说句心里话”等手拉手系列活动。下午2时,我们来到环球动漫嬉戏谷景区开展实践体验活动,感受科技魅力。晚上7点30分,我们举行了“爱在常州·童心梦圆”手拉手篝火晚会。次日7点半,我们前往中华孝道园观摩“孝雅少年在成长”主题展示和传统礼仪体验活动及红领巾游园寻访活动,最后举行了公益行活动总结结束了此行,这一别具特色的活动让我终身难忘。良好的起步开局是成功的一半。我将不忘初心,沿着红刊指引的航向奋力扬帆远航,实现我的夙愿梦想。

红刊扎根在我心中学以致用争做好学生

红刊是良师益友,精神中的“优质大米”;红刊是我们青少年了解老区过去和现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导游”;红刊,是激发老区人民脱贫奔小康的内在动力。红刊里知识丰富,文章体裁多样,很多是课本上学不到的。学红刊能拓宽我们青少年的知识面,为我们写作提供借鉴,从而提高写作水平。学红刊要真学真用,学用结合。让我们在各级老促会、老区扶贫协会、老区扶贫基金会的引领下,迅速掀起学用红色期刊的高潮,让红刊永远扎根在人们心灵中。

我感恩社会感谢党,一定积极参加“四学四争”学用红刊实践活动,争做全面发展好学生。

“四学四争”学用红刊心得体会 7

我是海安县城东镇丰产村校外辅导站的一名学生,就读于西场初中二年级。记得从小学开始,我就和本村的一名小伙伴利用假日到本村校外辅导站接受辅导,最使我难忘的是,每次在接受文化知识辅导前,村关工委的吴老师都先组织大家学习阅读《中国火炬》、《大江南北》、《中国老区建设》以及《关心下一代周报》等报刊。通过学习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一、不忘历史、感恩祖辈。历史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记得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前后这两年中,学校及村关工委都组织我们学生学红刊,开展“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系列教育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是我们牢记了名族屈辱史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抗争史。通过对红刊的学习,我了解到日军从1937年12月开始经过约六周的暴行进入南京城,侵华日军屠杀了平民及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南京城横尸遍野、一片废墟。但在南京保卫战中,中国军人战斗到最后一刻的抗争精神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青少年学生的我们,要铭记这一历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每年的12月13日即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我们都会参加公祭活动,这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上深深埋下了“反对战争 维护和平及在安乐中记住忧患”的种子。我深刻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要牢记历史、不忘先烈,感恩祖辈,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二、不忘亲人、感恩“五老”。我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亲去美国打工已多年,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到现在六年多时间里在家只有不识多少字的爷爷奶奶陪伴,除了接送我之外没有能力辅导我的功课。然而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人出现了,是我们村校外辅导站的老师除给予我生活上的照料外,还组织我们学红刊,教我们如何做人,在“学史立志 崇德向善”主题教育活动中引领我们学党史国史,引导我把个人的成长梦融入到国家、民族、人民的梦想中,使我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做到学英烈精神,做薪火传人。在学习红刊后,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是大家眼中的乖乖儿。由于懂珍惜懂感恩,所以我学习认真,成绩一直名列全年级前茅,优异成绩的取得是对家人、社会、及关心和教育我的村校外辅导站的老师们的最好回报。

三、不忘初心、感恩祖国。我逐渐长大已是初中生啦。通过对红刊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我们的祖国曾经是世界上最文明、最强大的国家,但由于近代国家政治腐败,闭关自守导致国家国力衰退,从清末的被蹂躏到现在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建设,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实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祖国变得更美好。这美好的生活是无数的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用无数的献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开创了祖国的今天,我们这代人就要造就祖国更加辉煌的明天。所以我的初心就是不断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类灿烂文化武装自己,感恩祖国立志报效祖国。我的志愿是成为一名保家卫国的军人,让那些对祖国虎视耽耽的侵略者统统灭亡,为保卫亲人的和平美好生活环境及祖国的腾飞贡献自己的力量。

红刊永照我前行,学史立志记在心。立志是我漫漫征程的开始,只有在泛舟书海中学到真本领,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而勤奋读书,自己才能好好把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