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沧龙_刘沧《江楼月夜闻笛》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时间:2021-09-29 00:00:00 自我鉴定

刘沧《江楼月夜闻笛》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江楼月夜闻笛

刘沧

南浦蒹葭疏雨后,寂寥横笛怨江楼。,

思飘明月浪花白,声入碧云枫叶秋。

河汉夜阑孤雁度,潇湘水阔二妃愁。

发寒衣湿曲初罢,露色河光生钓舟。

[注]①二妃:指传说中舜的妻子娥皇和女英,死后成为湘水之神。

8.诗的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诗的颈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抒发的?请简要分析。(6分)

8.诗的首联先点明了时间、地点、景物,渲染了凄清寥落的气氛,奠定了全诗哀怨凄愁的感情基调;(2分)其次紧扣诗题抒写自己江楼独处,忽闻笛声的寂寥;(2分)“怨”字,还是全诗的诗眼,点明全诗的主旨。(1分)

9.颈联抒发了诗人思乡思亲而不得归的愁苦之情。(2分)通过借景抒情、用典(或想象、虚实结合等)来抒发情感的,诗人借“河汉”“孤雁”“潇湘”之景象写羁旅孤单、思念亲人离家遥远、归途漫漫之情。(2分)“二妃愁”用娥皇、女英二妃想念舜帝之典,从妻子的角度写妻子盼归人之苦。(2分)

赏析

依然是先看诗题:江楼月夜闻笛。

“江楼”,交代诗人所在地点,正是独处在江滨之楼上;“月夜”,交代此时此地的时间与情境,月夜之中,诗人独处,一定是有所思有所想,故而难眠;“闻笛”,交代事件,即诗人独处月夜之下,正有所思所想之时,听到远处传来笛声。那么,笛声如何呢?对诗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诗人又有何感慨呢?不得而知,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同走近诗作去揣摩与体会一下吧。

我们来看诗歌的首联:南浦蒹葭疏雨后,寂寥横笛怨江楼。

第一句,交代地点与情境。“南浦”,即南边的水滨,也就是江楼所处的地理位置;“蒹葭”,描写景物,一阵淅淅沥沥的阵雨过后,雨霁天晴,明月相映,可以想见,那经雨后的“蒹葭”之上还缀满了清冷的雨珠,意境凄清而幽冷。这一环境描写,烘托了一种凄凉的氛围,为全诗感情的抒发奠定了低沉的格调。“南浦”,在中国古文化意象中,已经同“长亭”“劳劳亭”一类事物相同,代表一种离愁别恨的情绪。

第二句,很是扣题,照应题目“闻笛”事件。那么诗人到底听到了什么笛曲呢?一句“寂寥横笛怨江楼”,就让我们看到,诗人所听之笛曲表达的思想内容通过一个“怨”字就可以体现出来。那么,你一定会想,这个“怨”情是谁发出的呢?应该是笛曲本身所要表达的内容,而吹笛人为什么要吹这支“怨”曲呢?可见吹笛人与曲子是“心有戚戚焉”。这时你会想到唐诗人有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感觉两个“怨”字用得同样精妙,让诗歌的思想内容变得丰富而厚重。那么,本来独处夜月凄清情境中的诗人,因渺渺幽思而难以入梦,却又听到了这样幽幽怨怨的笛曲,内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呢?就让我们与诗人一同聆听那幽怨的笛曲表现的内容吧。

第三句到第六句,诗人整整用了四句诗来描写笛曲再现出来的情境。

首先,诗人听到笛曲,感觉到那乐曲真是“思飘明月浪花白,声入碧云枫叶秋”,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笛声的悠扬,飘然而飞,飞向了明月,洒落到月色与水光相映的翻卷着浪花的江面之上,一片清白,创造了一种空旷了远而又宁静的境界;笛音不断地婉转变化,一会又高亢嘹亮,直穿九霄,响遏白云,又恰如西风漫卷,掠过枫林,发出瑟瑟的秋音,令人倍感凄寒与幽怨。其中“浪花白”,“枫叶秋”,形象地表明了一种怨情。

笛曲回环,诗人仿佛仰望夜空,望见灿烂的星河已经沉寂寥落,一只离群的孤雁正长鸣着哀声,急急地从头顶掠过,诗人不禁一阵孤寂;又仿佛望见潇湘流水汤汤,辽阔无际,蛾皇、女英正为思念丈夫不得见而发愁。这里,“河汉夜阑”与“潇湘水阔”,喻指路途遥远,难以逾越。“二妃愁”,运用典故,借指家中的妻子因思念归人而不得见的忧愁。诗人明明是客居异地而思乡思亲,却偏不说自己思念,而转换角度,说妻子对自己如何思念,更能衬托出诗人的思乡思亲之切。

总之,这四句,重在突出描写笛曲的艺术魅力。

这样的笛曲,让诗人听之若呆,如醉如痴,产生无数的联想,以至于,在曲子终结时尚未清醒过来。诗歌的最后两句就是表达这种笛曲无穷的音乐效果的,请看:

“发寒衣湿曲初罢,露色河光生钓舟。”

“发寒衣湿”,足以表明诗人听曲时间之长,以至于夜深露重,让发寒衣湿都浑然不觉,甚至当发现“露色河光”,有了钓舟出现时,他才觉得天光微熹,自己竟然一夜未睡,听了这么久的笛曲。这不由让我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曲的艺术效果时的句子:“东船丁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真个有异曲同工之妙。

补充资料

诗人与笛子

散文

诗人有着最敏感的神经,他们在不同的场合感受着笛子的悠扬与哀怨,笛曲里的诉说给了他们以诗意的色彩和忧愁。

唐代诗人王之涣在《出塞》诗中写道“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杜甫在《吹笛》一诗中写道“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

李益的“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更闻横笛关山远,白草胡沙西寒秋”“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

古代的诗人往往用:“闻笛”作诗名。高适的《塞上闻吹笛》,刘沧《江楼月夜闻笛》,李益《春夜闻笛》还有《闻邻船吹笛》《宿巴陵闻笛》,仅从这些诗名中我们就切切地感受到了古人的情思,情调。生活环境中的笛子所渲染的诗意化的氛围。这笛声处处敏感着,激动着诗人的神经,使他们发之为诗流传千古。

然而在这些诗人中写得最好的当数李白,他在黄鹤楼中偶听笛曲《梅花落》后写出了“黄鹤楼中听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千古绝句。当时诗人也许正在楼上远眺原野的美景,突然传来笛曲的声音,那样美妙,空灵,使人顿生美感。诗人激动了,随着笛曲的节奏飞舞心情,放飞幻想,于是他看到了江城满城都在飘落着梅花。诗人就是这样的,他们易为生活打动,更易为艺术感染,楼中听到笛声,就会看到江城五月落梅花,五月怎么会有梅花呢?这是笛曲的作用,还是诗人的审美的幻想,亦或是两者的结合。

85年黄鹤楼复建,笛子演奏家孔建华先生创作了充满激情的《黄鹤归来》的笛曲,使黄鹤楼重响玉笛。圆了黄鹤楼中听玉笛之梦真乃千古雅事。

诗人是浪漫的,笛子也是浪漫的,自古来中国的笛子,不知给了诗人多少的情怀,而诗人又记录下了笛声,笛色,笛子的缠绵,笛子所给与诗人的那种特殊的感受和情调。

李白的诗《春夜洛城闻笛》写得更美。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今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风沉醉的晚上,悠美的笛声打破了夜的沉寂,况且这笛声又是这样的动情,诗人分明从这笛声里听出了离别之音。(古人有以折柳枝来送别的习惯)听出了浓得化不开的故乡情,诗人想起了家乡,想起了亲人。诗人总是能从笛音中听出些什么来的,从而产生自己的心境,诗人是心灵的代言人,那一夜听到笛声的人应该是很多的,因为“散入春风满洛城”可是写出这样一首诗的人只有李白,而且写得这样平易,写得这样的自然,就像一粒石子投到平静的水面上产生的美丽的涟漪一样。

那瞬间即逝的笛曲曾打动过诗人的心灵,而诗人也记录下这笛曲而使之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