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平语近人有感_教师观看平语近人心得体会10篇

时间:2021-09-29 00:00:00 工作报告

教师观看平语近人心得体会1篇

最近,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一经播出,便圈粉无数。第三集《国无德不兴》从崇德、明德、修德三个维度,通俗易懂地讲明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引发极大反响。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若师无德,则教育事业可悲也。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之师表。教师肩负着为祖国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怎样才能不辜负“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光荣的称号,怎样才能完成党赋予的培养人才的责任,这是每个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并要用实践作出回答的问题。我从教三年,深感要做个好教师并非易事。因为这里没有令人羡慕的财富和权利,也没有显赫一时的声名和荣誉,更没有悠闲自在的舒适和安逸。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既是伟大、崇高的事业,又是平凡、琐碎的事业;既是为祖国和人民谋幸福的事业,又是需要付出艰苦劳动的事业。因此,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必须具有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具有将自己的知识、才华、青春和生命奉献给这一事业的信念和决心。人们把教师比喻成"园丁""蜡烛""绿荫""人梯""铺路石",歌颂的就是这种献身精神,每个教师都要树立起献身教育,教书育人的信念和决心.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是无尚光荣的,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担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任。教师要有坚定的事业心,责任感、对待工作应一丝不苟、恪尽职守,倾尽全部心血育英才。敬业是教师走向事业成功的奠基石,敬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一个学识渊博,敬业勤奋,教学效果好的优秀教师,一定会受到孩子的崇敬和信任。反之,一个不学无术,拖沓散漫、碌碌无为的教师肯定不受孩子的欢迎和爱戴。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新形势下,师德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教师要坚决摒弃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东西,要“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良好的师德修养必然成为进行言传身教的前提和保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把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不仅要把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技能、过硬的本领有意地传教给学生,而且要用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坦荡的胸襟、高尚的情操、正直的为人。在无意中感召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孩子中树立良好的威信。因此,师德修养的加强十分重要。只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孩子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 “乐其道”,只有在有意与无意之间言传身教,树立起师德意识,才能完成教育新一代的神圣使命,才能不辱教师这一神圣而崇高的职业,才能实现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

“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和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才能承担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起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才能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才能牢固树立为祖国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才能立志成为党和人民需要的人才。

总之,教师职业道德包含着“强制性”和“自我节制”性,为了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健康发展,教师就必须致力于塑造自己高尚的人格。

《平“语”近人》研讨会发言稿百家讲坛《平“语”近人》心得体会13篇《平“语”近人―习总书记用典》心得体会篇观《平“语”近人》心得体会10篇看《平“语”近人》有感15篇平“语”近人第十集天下之治在人才解说词百家讲坛《平“语”近人》心得体会13篇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第十集天下之治在人才观后感4篇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第十集天下之治在人才心得体会10篇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第九集恶竹应须斩万竿心得体会6篇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第八集腹有诗书气自华心得体会5篇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第七集绝知此事要躬行心得体会10篇

教师观看平语近人心得体会2篇

由中宣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从10月8日起至10月19日每晚20:00在央视综合频道播放。学校党支部要求全体教职工以分散学习的方式认真观看,学校党支部书记谭清芬同志为确保学习落入实处不走过场,对此次学习教育活动作了具体的要求:本次学习是我校全体教职工当前的首要政治学习任务;必须人人参与,党员带头;通过学习来指导自身工作实践,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有序发展。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分为《一枝一叶总关情》《治国有常民为本》《国无德不兴》《国之本在家》《报得三春晖》《只留清气满乾坤》《绝知此事要躬行》《腹有诗书气自华》《恶竹应须斩万竿》《天下之治在人才》《咬定青山不放松》《天下为公行大道》12集。该节目主旨精准,设计精妙,制作精致。既有“原声微视频”,又有“思想解读”,既有“经典释义”,又有“现场访谈”,既有“互动问答”,也有“经典诵读”等六个环节,节目最大程度的将总书记用典深入浅出地呈现出来,便于受众入眼入耳,入脑入心。

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主题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情到深处、自然而然的一种思想流露,在“为民”这个大的主题之下,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切实为百姓做实事。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主题是中国儒家文化中仁政的思想,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当中,对于传统的仁政思想,有很多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第三集《国无德不兴》主题将围绕“立德”这个主题展开,从崇徳、明德、修德三个维度,通俗易懂地讲明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是对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四集《国之本在家》主题是一个人德行的成长是要从小培养的,而家庭是最基础的土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德行的成长,家庭也是最基本的细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好坏关乎家庭的兴衰荣辱,家风连着党风政风等论述,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吸收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通过观看《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特别节目,我们得到以下共识。

第一、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所体现出务实、亲民而有深邃富有哲理的风格,既是人格魅力的体现,更是党员干部修身的榜样。

第二、《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生动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第三、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深入基层,深入民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深入基层,走入群众中间,亲切地和一线人民群众拉家常、话发展,众多经典话语、典故名言产生在浓浓的为民情怀之中。

第四、《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让我们体会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之精妙、用意之深刻。为各级党员干部加快转变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供了范例。鞭策我们党员干部就应当像习近平总书记那样,更多用学理论讲道理的思路,以娓娓道来代替简单重复,让群众喜闻乐见而又不失内容充实和通俗易懂。做 “平易近人”“不摆架子”亲和务实的好干部。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电视节目中诠释传统经典,展现习总书记思想魅力,使十九大精神主题宣传更接地气、通俗易懂,让大家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从“平‘语’近人”中,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了总书记的为民爱民情怀,更决心要向总书记学习,真正把优秀传统文化当成中华民族的灵魂,融入到我们的精神世界中。

通过此次学习,为我们改进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等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提供了坚强保证。我们要时刻用《中央八项规定》《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严格规范自己,大兴真抓实干之风、勤俭节约之风,说实话、办实事、做实人。切实践行“贵州教育精神”,爱岗敬业,廉洁从教,不忘初心,勇于担当、听党的话,服务大局,密切联系群众。我们将立足于本校实际和工作岗位特点,努力做“四有,三者”好老师,为都匀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应有的贡献。

教师观看平语近人心得体会3篇

近日,观看《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之国无德不兴,颇有感触。清华大学艾四林教授在谈到“为什么立德”时,举了一个关于师德的例子。紧接着谈及“立什么德”时,又播放了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和师生座谈时候讲的话,谈及教学必须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需要的人。观看至此,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有种难以言说的情感萦绕心间,是自豪?是躁动?我不得而知。

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储备教师,我没有资格去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师德”二字侃侃而谈,只想结合亲身经历谈谈自己为什么想当老师以及自己对师德的一些浅薄的认识。

我出生于农村。1999年,七岁的我随外出打工的父母到江苏省无锡市生活。纵横交错的大马路,来来往往的小车、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是我对那个城市的第一印象。而对我就读的那个学校,那时的我绞尽脑汁也只能想出两个词来形容“好大”“好漂亮”,其实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高端大气上档次”。虽然,这样的学校对当地人来说再稀松平常不过了。

环境虽好,但我在这里的生活并不如意,从入学第一天起便是个隐形人,没有老师介绍我是谁,也鲜有同学问起我的名字,后来能说上几句话的也就同桌而已。我不愿意去读书却又怕被当众批评,突然引人注目。久而久之也就习惯默默的上学下学,成绩也不上不下,无人问津。那时的我可以一整天不说话,那时的我惧怕老师,那时的我更怕被突然关注。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六年级,我们换了一个班主任,他是语文老师,四十来岁。开学第一天他便要求我们每个人上台做自我介绍,现在的我都还清楚的记得我当时的害怕与恐惧,眼看着我前面的同学一个一个介绍完下台,我心跳越来越快,嘴唇干涸,手脚发抖,轮到我时,快步走上讲台更是连“大家好,我叫××”这几个字都说不清楚,耳根子都是燥热的,如今想来也是好笑。后来,他竟还时常抽我回答问题,我从最初的耳红脖子粗不敢抬头,到后来的努力预习复习学习,争取回答好问题,再到经常被拎到办公室修改作文,然后把作文当范文在班级上朗读。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在班上能说话的人多了,有时还能跟同学讨论一下题目。在小学毕业典礼上,我竟还被选为人人羡慕的三好学生,这是我做梦都不敢想象的,那一刻的喜悦让我此生难忘,也让我从此不甘人后,力争上游。小学毕业后,我就再未见到过我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时至今日,我都不知道,当时的他是否把我的成长看在眼里,是否为我的进步感到欣慰;那时的我也从未对他说过什么,在他面前一直是个唯唯诺诺的孩子,但却把这个老师牢牢记在了心底。若说他改变了我的一生也不为过,或许就是那时的经历在我心底深处埋下了当老师的种子,随着我的成长渐渐生根发芽。

后来的后来,我回老家,读高中,上大学,读研究生,虽没有刻意为之,却一直行走在当老师的路上。所以何为师德?严以律己?还是无私奉献?如今的我还不敢置喙,只觉得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真的很深远,一个老师一生会教授数以千计的学生,就该像我的语文老师那般,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影响学生,使其走向光明的未来。

很多人告诉我,当老师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轻松,你初入社会,喜欢不过是想象的丰满,真正从事了才能体会到现实的骨感。但是,现在的我只是简单的想做一个像我的语文老师一样的老师,只是期待未来的教师生涯。风雨再多却还未知,前路泥泞却还未至,担心那么多做甚?我不奢求像李保国教授一样成为全国的师德楷模,只希望在平凡的岗位,像我的语文老师一样,为习总书记所言的“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需要的人”尽一份绵薄之力。

教师观看平语近人心得体会4篇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10月8日起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播出。“一枝一叶总关情”、“治国有常民为本”,“利民这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这些精典的语句经过岁月的沉淀,闪烁着时代的光芒。

我印象最深,感触最多的是第三集《国无德不兴》。这是清华大学艾四林教授、中南大学杨雨教授解读的,认真的聆听两位教授的解读,让我对“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国无德不兴,立“德”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十分重要。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儒家“仁义”的影响,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这种“德治”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影响深远。儒家思想提出的“仁”和“义”便是对古人立“德”提出的标准。

在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时代标准和价值标准,培育出优秀的民族精神,让我们中华文化渊源流传,让中华民族繁荣昌盛,这份重担自然是落在的教师的身上。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的使命。“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一名教师只有做到了”强师德、守师德、立师表、铸师魂“,才能更好的担当起”教书育人“的使命。

教师观看平语近人心得体会5篇

《平“语”近人一习近平总书记用典》 第三集《国无德不兴》。通过观看视频、聆听清华大学艾四林教授中南大学杨雨教授的解读,我对“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加明白了一名教师只有做到了“强师德、守师道、立师表、铸师魂”,才能更好的担当起教书育人的使命。

我32年前参加工作,从走上工作岗位的那天起,我为自己定了一个目标,那就是做学生喜欢的老师,上学生喜欢的课。工作以来我也一直在思考,老师到底怎样做学生才会喜欢你,语文课上成什么样学生才会喜欢。在教学中我也不断的在尝试,在改进,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随着十九大的召开,习总书记那铿锵有力,字正腔圆的声音如激越奋进的号角,让中华大地为之沸腾,更让我这个党员教师为之激情澎湃。我知道:只有不忘初心加油干,立足岗位再铸辉煌,做一名让人民满意的优秀教师,才能更好地践行十九大精神。

习总书记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我是幸运的,上学时期碰上了很多的有爱心、深受学生喜欢的老师,也很自豪自己成为了一个老师。

习总书记说,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

不忘初心,璀璨了我三十二年的教学生涯;痴心不改,澎湃着我的青春和热血;爱的责任,浇灌了我生命中的教育热土。

 

选择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选择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我无怨无愧!为了党的教育事业,我甘愿付出我的青春与热血。

习总书记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从哪里来,我想要从我们坚持不懈的学习中来。只有博览全书、胸怀开阔的老师,才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培养出大情怀、大格局的学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所有从容不迫的优雅,都来自厚积薄发的积淀。近几年来,我开始争分夺秒地阅读《大学》《论语》等经典书籍,并经常与学生、同事交流分享,打造了一个优秀的阅读团队,并把自己的所学所感写下来。我要用文字传达对生活、对工作、对党、对祖国的热爱,让别人因为我的存在而更温暖,更快乐!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甩开膀子,撸起袖子,用更饱满的工作激情、更乐观积极的工作态度、更脚踏实地的精神感染、引领师生们前进的脚步。说实话,有时真的很累。但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更深。为了自己深爱的事业,我乐此不疲。因为,我深深懂得: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不忘初心加油干,使自己的教育之梦更美更远!

教师观看平语近人心得体会6篇

近日,通过收看央视《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节目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文章、谈话中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将习总书记用典的故事搬上了电视荧幕,直观的领悟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也深刻感知到习总书记的爱民之心、执政理念和实干精神。

在节目的第三集《国无德不兴》中就以“立德”作为主题,深刻地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强调了“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的重要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非常重视立德修身,古人讲“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立德居于首位,足以反映了“德”之重要,从古至今,无论是选人、用人,一定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国无德不兴”讲的是道德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里面各种不同的、多种多样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让崇德向善成为主流,并持之以恒熏陶、传播和教化,才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

那何以“立德”?习总书记说过,“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做起,养成好思想、好品德”。作为一名党员教师,立德树人是首要任务。汉代学者杨雄说:“师才,人之模范”,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更应做到德才兼备,并且要坚持努力向德艺双馨的方向发展。立德树人,立教圆梦。“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立师德,就是树立教师良好的德行,为人师表,做人楷模。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教师不仅是社会道德的楷模,更是引领社会道德文化的火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许多教师都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师德师风的真正内涵,修师德,强师能,铸师魂,当名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我们每位教师不断提高自我修养!

教师观看平语近人心得体会7篇

近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央视综合频道开播,从10月8日至10月19日每天播出一集,其中10月10日播出的第三集主题为:国无德不兴,全方位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通俗易懂地讲明总书记关于“德”的思想精髓,是对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精神文明是一个国家走向强大的根本支撑,道德模范是一个社会崇德向善的重要旗帜。习近平总书记说,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这样的情形,在我国历史上,在当今世界上,都屡见不鲜。

我们平常所说的德、智、体、美、劳教育准则,德是排在首位,又如,在考察和任用干部时的德、能、勤、绩准则,同样德也是排在首位,因为“德”是核心,即政治思想品德是核心。思想道德始终贯穿在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做人要讲品德,医生要讲医德,教师要讲师德,国家公职人员要讲公德等等,“德”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每年我们国家都要不同的职业和领域中评选全国道德模范和评选感动中国人物,其意义就在于把这种德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注入社会,注入人心,达到一种耳濡目染的效果。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也可以从身边人的身上感受和学习到这种强大的力量。还记得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其中的一个“德”可谓是对莘莘学子严格的内在要求。北宋的理学家周敦颐在他的经典散文名篇《爱莲说》中就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经典名句,表达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品德;毛泽东经典词《咏梅》中有“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经典句子,表达了梅花不畏严寒的高贵品德。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国家失去了“德”,就无法立足于世界,一个人失去了“德”,无法立足于社会。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德”的重要思想论述,做一个有“德”之人。

教师观看平语近人心得体会8篇

通过收看学习《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三集《国无德不兴》,我对“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有了新的认识,明白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只有“强师德、守师道、立师表、铸师魂”,才能更好的担当“教书育人”的使命。

《国无德不兴》这一集以立德为主题,通俗易懂的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是对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国家和民族,只有将崇德向善作为主流,并持之以恒的传播教化,才能发挥强大的影响力。同时身为一名党员干部更丝毫不能懈怠,要始终保持警醒意识,自觉净化自己的朋友圈、生活圈、交友圈。在平时工作和学习中做到平“语”近人,以德服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教师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高尚的师德是教师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示范教育。要树人,先立德。”“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良好的品德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也不是一下子就要求我们去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它是一点一滴积累的结果,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作为一名从事教育工作的共产党员在工作中更应以身作则、重品行、作表率,明大德、严私德。以高尚的人格模范的言行树立榜样,做好上传下达的工作,更新服务理念、优化服务举措,换位思考、改进作风,为民干实事,勇于担当,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得到贯彻落实。在生活中也要向身边的道德模范学习,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向学生、家长、社会、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立德是人生的必修课,重视道德的养成,堂堂正正的做人,清清白白的做事,积小德养大德,真正成为一名党性强,思想纯洁、品行端正的示范者。

教师观看平语近人心得体会9篇

近日观看了《“平”语近人》系列节目,对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感触颇深,作为一名教师我从中更感受到师德对于国家社会发展中的重要。

“国无德不兴”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从崇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明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修德――勤学、明辨、笃实三个维度,通俗易懂地讲明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是对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国无德不兴,师无德则教育衰,教育衰则民族亡,教师的工作对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人需要品德,从政需要官德,治国需要每一个人都有内化于心、外现于行的核心价值观。教师需要师德,作为民族精神及先进文化的传承者,要时时刻刻加强师德的培养,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实现社会主义公共道德的传承和发扬。

总书记讲“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什么德?总书记讲过,“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该怎样立德呢?作为教师,要在工作和学习中,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好思想、好品德。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和感化学生,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如果一个教师不注意自己的行为修养,你说得再多么动听,结果只能在学生中留下虚伪的形象,既降低自己的人格,更影响社会主义道德的传承。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就缺乏民族凝聚力和战胜困难的强大动力,国家就难以发展壮大。一个教师,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即使有丰富的知识、高深的学问,也难成大器。我们面对的是充满朝气而正处于人生发展关键时期的青少年,他们肩负着未来中国复兴的重任,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他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我们必须时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照和要求自己,把个人理想目标融入到中国梦之中,严于律己,爱岗敬业,诚信待人,无私奉献,脚踏实地的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一个教师,要站在国家民族发展的高度来看待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从国家民族发展的大局出发去开展工作,坚定立场和信念,思想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行动上要勇于承担责任,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施教。

教学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培养能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人,说具体了,就是培养有理想、有抱负,促进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需要的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不仅是古代君子追求的最高境界,在今天,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需要风清气正,需要具有良好品德修养的引领者和建设者。修身养性绝不是无欲无求,更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树立铁肩担道义的高度责任感,在民族大义面前舍我其谁的勇气,具有坚定的信仰,高尚的品德,良好的工作作风。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时刻认识到,教育既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感人。要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来引领孩子们,用自己对国家民族的高尚情怀,对教育的拳拳之心,对学生的真诚之爱去工作,去践行,我作为教师的信条之一就是“向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学生”。教师要用自己的行为去教育学生,随时随地做好学生的楷模,你教育孩子们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一定要成为这样的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常被概括为家国情怀。这家国情怀也是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要承担的责任,更是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去托起中国明天的太阳,用自己崇高的理想,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勇于担责的工作态度去教育和感染我们的学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习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学会继承和发展;善于明辨是非,能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做出正确的选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担责。

作为肩负着社会主义一代代新人培养着的教师,我们要牢记自己的使命,“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我们的学生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教师观看平语近人心得体会10篇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10月8日起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播出,节目以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

节目分为《一枝一叶总关情》《治国有常民为本》《国无德不兴》《国之本在家》《报得三春晖》《只留清气满乾坤》《绝知此事要躬行》《腹有诗书气自华》《恶竹应须斩万竿》《天下之治在人才》《咬定青山不放松》《天下为公行大道》12集,由“原声微视频”“思想解读”“经典释义”“现场访谈”“互动问答”“经典诵读”六个环节构成。

节目播出后引发了收视狂潮,掀起了学习的热潮,笔者为“平‘语’近人”之所以好评如潮,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所致。

从“平‘语’近人”中,我们读出的是总书记深沉的情怀――他生动平实的语言背后,是平等亲民的作风,是他与群众心心相印的情感,他亲切贴心的话语间流露出的是浓厚的为民情怀,他如诗一般的语言抒发出的更是内心汹涌澎湃的家国情怀,“平‘语’近人”中释放出的是无数的正能量,让人慷慨激昂、令人热血沸腾。如此“平‘语’”,必能“近人”!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确实是一档思想性很强,文化味很浓的节目, 看完之后很有收获,深受教育。作为党员教师,一定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争做“四有好老师”,做好“四个引路人”,不断丰厚知识学识,提高师德素养,努力为我们的祖国培养一批又一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它网友正在看:

平语近人学习讨论发言稿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集体学习心得体会10篇平语近人第三集集体学习心得体会8篇平语近人第二集集体学习心得体会13篇平语近人第八集腹有诗书气自华观后感心得10篇平语近人第八集观后感心得10篇

 

《平“语”近人》研讨会发言稿百家讲坛《平“语”近人》心得体会13篇《平“语”近人―习总书记用典》心得体会篇观《平“语”近人》心得体会10篇看《平“语”近人》有感15篇平“语”近人第十集天下之治在人才解说词百家讲坛《平“语”近人》心得体会13篇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第十集天下之治在人才观后感4篇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第十集天下之治在人才心得体会10篇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第九集恶竹应须斩万竿心得体会6篇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第八集腹有诗书气自华心得体会5篇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第七集绝知此事要躬行心得体会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