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语近人|《平“语”近人》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心得体会5篇

时间:2021-09-29 00:00:00 工作报告

《平“语”近人》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心得体会1篇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向我们彰显了不变的人民情怀这一初心。郑板桥诗句“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阐述的是郑板桥在任山东淮县知县时,恰逢淮县闹大灾,为了解决当地灾民的生活问题,他通过搞基建、搞土建号召灾民来干活,肯干活就给你钱,就管你饭,解决了灾民没有粮食吃的问题,所以这句诗体现了郑板桥深切的爱民之情。什么是以人民为中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总能看到习总书记深入群众当中的身影。从第三次上井冈山与当地群众一起打糍粑,强调“所有领导干部都是人民勤务员”;到“暖气热不热”“孩子上学要走多远”的温暖关怀,无不深刻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在关于为什么为民办实事、谋幸福这一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管子》典句“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为切入,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弘扬焦裕禄精神,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检验我们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最高标准。广大党员干部要把人民当亲人,多到基层走一走、看一看,深入群众当中。只有心中有民,脚下才有动力;心中有责,肩上才有担当。

《周官辨非》记载,“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这一概念,并强调十八洞村的扶贫不栽盆景,不搭风景,不能搞特殊化,但是不能没有变化。十八洞村的扶贫经验,要可复制,可推广。在当前脱贫攻坚任务进入关键时期下,我们更要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践行好精准扶贫理念,打赢好脱贫攻坚战。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一个将人民置于最高位置的政党必将力量无穷,一个珍视人民的国家也必将兴旺发达。

《平“语”近人》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心得体会2篇

这两天我观看了《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短短40分钟的节目让我在习近平总书记淳朴的话语中体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眷眷深情。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这个概念出现了203次。困难群众是习总书记始终的牵挂,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他执着的坚守。

第一集的主题是“一直一叶总关情”,用三段论的手法详细解释了什么是为民?为什么为民?和怎么样为民?这三个问题。

什么是为民?视频开篇即引用郑板桥的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为切入点,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梁家河修建第一口沼气池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经常会回忆起,他在陕北梁家河那七年知青岁月。他在那里和梁家河的老百姓同吃同住,为当地老百姓办了许多实事。这么多年来,无论是做梁家河的支书,还是做党的总书记、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同志那一颗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心都没有变,这大概就是不忘初心,一心为民最初的体现。

为什么为民?这段以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为切入点,讲述了焦裕禄同志在兰考治理三害,积劳成疾的事迹,他的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也深刻感染和影响了习近平总书记。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这就是我们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绩观、人民观、价值观。

怎么样为民?主要内容以总书记引用的“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为切入点,讲述了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故事。“精准扶贫”这个概念,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十八洞村的时候,首次正式提出来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小康,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

从“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再到“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习近平总书记用这些传统名句,展现了他以人民为中心的深沉情怀。作为一名基层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我要把老百姓的一点一滴的小事放在心上,学习总书记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境界,在基层工作中更扎实为基层百姓服务,推动箭塘社区更好发展。

《平“语”近人》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心得体会3篇

从“平‘语’近人”这一节目,我们领悟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深沉情怀。以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为例,从“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再到“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总书记使用这些传统名句,并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展现了大国领导人全心为民的风范,让人备受感染。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如何才能实现这一愿景?归根结底,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落到实处。相对应的案例是,精准扶贫正在全方位推进,将“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演绎得淋漓尽致。

从“平‘语’近人”这一节目,我们还增强了澎湃而持久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从何而来?万变不离其宗,不能忘却优秀传统文化。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到“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传统文化滋养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平“语”近人》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心得体会4篇

大型系列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一集以“一枝一叶总关情”为题,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这一主题展开,向我们生动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结合片中内容,我们可以从为民之义、为民之理和为民之要三个方面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行理解。

一是为民之义。什么是为民?2014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兰考县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上引用了清代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首诗,我们可以从中找到答案。为民就是要把百姓的饱暖时刻挂在心头,就是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推进事业发展前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民之义从“为民”二字进行思考:对象在“民”,这是必须一以贯之、毫不动摇的目标导向;关键在“为”,这是必须始终如一、坚定不移的根本举措。

二是为民之理。为什么为民?2014年9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引用了《管子·牧民》中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深刻揭示了政权兴废与民心顺逆的内在联系。纵观古今中外,政权兴替无不和民心所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这是经历史与现实反复验证的真理。党和国家治国理政根基在“民”,为民才能紧紧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当前打赢三大攻坚战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这就是为民之理。

三是为民之要。怎么样为民?习近平总书记用清代经学家万斯大写的《周官辨非·天官》中的“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为我们作了阐释。为民就要要切实维护好人民的利益,做到所有利民的事都要坚决完成、所有害民的事都要坚决杜绝,这是我们当下和将来做好为民之事都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要点准则。

通过该片我们从为民之义、为民之理和为民之要三个方面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这要求我们必须深入领会和牢牢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有助于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助于凝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平“语”近人》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心得体会5篇

近日,《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播出。我观看了《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节目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各个环节丝丝入扣,通易懂。

1990年习总书记在任福州市委书记写了“生也沙丘,死也沙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一方面讴歌了焦裕禄的公仆情怀,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习总书记说过: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绩观,人民观,价值观。

习总书记要求党员干部热爱人民、为民务实。党员干部是人民公仆,要有爱民情怀,向焦裕禄、廖俊波学习,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扎实做实事,解决老百姓的时期。知之深才能爱之切,爱之切才能做之实,只有想百姓之想,急百姓之急,才能与群众成为亲人,才能得民心。

作为一名党员,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平“语”近人》第三集《国无德不兴》观后感5篇《平“语”近人》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观后感5篇 《平“语”近人》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感5篇教育工作者观看平“语”近人心得体会10篇《平“语”近人》研讨会发言稿百家讲坛《平“语”近人》心得体会1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