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学生很社会】让社会成为学生品德教育的良好舞台

时间:2021-09-29 00:00:00 工作报告

让社会成为学生品德教育的良好舞台

作者:杨志红

:我国的品德教育应当引起社会的关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社会主义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对青少年教育的一个整体。社会教育是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和发展,同时也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大环境与大背景。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品德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因此,社会教育是品德教育的重要环节。

:社会人社会教育

教育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人的发展也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使每一个社会成员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社会化的主要因素是学校、家庭、社会文化(政治、经济、风俗、传统)。学校德育工作就是一项学校、社会、家庭齐抓共管的系统工程,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三者协调同步、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教育作用的结果。有的时候学生在学校里接受了正面的教育,在家中或社会中又受到了负面的影响,正反两方面的冲击使得学生无所适从,从而也使学生对在学校中所受到的教育产生怀疑,对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非常不利。因此,学校必须着力推进学校德育的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构建立体德育网络,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形成各机构共同构成的学校德育社会化的格局,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能力。社会为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提供文化背景与价值基础,同时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存在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对于青少年的成长而言社会是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

一、社会力量是教育学生的关键

班主任培养教育的对象是千姿百态的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一切思想、才能和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同样受一定社会关系的制约,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生活方式、公共生活秩序、道德风貌以及各式各样人物的言行、举止,都在直接间接、有意无意地影响学生。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都离不开现实社会的影响和教育。

(一)、社会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有力措施

初中生是未来的劳动者,他们将要承担起未来社会的全部责任。在这一成长过程中,他们由自然的人发展成为社会的人,是所谓人的社会化。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学习接受在社会生活中所必备的社会知识,取得自立于社会的能力,进而成为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成员的过程。

从教育学的观点看,“教育是造成合格劳动力和一定社会的合格成员的工具,是老一代和新一代联系的手段,是使社会生活得以延伸和发展的手段。”要培养优秀的建设人才,主要靠教育。这个教育既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又指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措施,就是对学生进行社会教育的办法。

1、客观环境去影响、教育学生是培养学生成长的措施之一。

社会教育离不开环境的教育。客观环境指的是学校所在地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包括居民职业状况、经济状况、社会风气、文化水平、道德面貌、精神面貌、风俗习惯、文化设施等等。这些因素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青少年时期是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变化最大的时期,是人的一生中任何一个时期都无法比拟的。正是由于这种身体、心理上产生的变化,决定了青少年的可塑性很大。无数事实表明,青少年时期客观环境的影响、教育,对他们的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个时期客观环境好,影响教育正确得法,他们就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反之,就会受其毒害,甚至堕落成社会的祸害。

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界,接触现代化科学,从而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与才干。

2、强化一种“社会人”角色,是培养学生成长的措施之二。

教师在教学中将学生强化为一种“社会人”角色,以尽快地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减少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脱节。

⑴、渗透一些学生作为“社会人”的权利和义务。教师要结合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关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有步骤地逐渐渗透一些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应享受的权利以及学生应尽的义务,使学生在不断强化过程中自觉接受,为学生的社会活动提供行动基础。

⑵、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眼光看待问题。由于学生有自身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一定的道德发展水平,外界的强加对学生的影响总是不如学生内心的自我教育,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比较幼稚的心灵去看待,去体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感悟生活中感受到自己作为社会个体存在的必要性。

⑶、要强化活动中的社会人角色。枯燥的说教激活不了学生好动的天性,教师多组织如表演、调查、访问、参观等课内活动和课外实践,让学生走向社会,领略社会,从而让学生进入一种“社会人”角色,加强与社会的接轨。

(二)、社会教育是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重要方法。

利用初中生头脑“空”的特点施加道德教育,培养时代所需要的人才,就是知、情、意、行的教育过程。

知,就是从理论上提高对道德观念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如利用班校会的时间进行法制讲座,政治教师进行系统的道德理论教育,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调查,利用不同层次的教育网络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情、就是加强正义感的教育,提高学生道德思想感情。经常开展“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活动,明确个人对社会所承担的义务;社会上各种正义的行为对学生是极好的教育,这些教育能使其明辨是非,增加识别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要求坚持好事从身边做起,培养“小事见精神”的情操。

意,意志。就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道德行为的意志。意志是人的精神力量,意志薄弱的学生在行为上缺乏毅力,道德修养上进步缓慢,而且容易出现反复,而意志坚强的学生能经受考验、坚持履行正确的道德规范。因此,社会教育应为学生创造一定的环境条件,使其有锻炼意志的机会。

行,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它是知、情、意教育的完美体现和归宿。初中学生由于心理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行为容易产生偏差,这就需要社会各阶层人员要以道德高尚的行为为孩子们做出楷模。因此,在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的过程中“导向”的作用很重要。一是社会舆论导向,二是时事政治教育导向,三是榜样导向。要使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与祖国的未来,把今天的学习与明天的重任,把个人的爱好与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

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借助社会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

德育强调实践性、体验性与创造性,要让学生身临其境,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一)、社会实践活动要有明确的方向。

明确的方向是产生吸引力、感染力的源泉,是搞好社会实践的关键,是达到德育目标的保证。按照教材改革方案,制定阶段培养目标,规范学校的发展规划,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来制定每学期的班级社会实践活动计划,使社会实践成为制定德育目标的桥梁。

(二)、社会实践要注重实效。

社会实践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教育价值。因此我们把组织每一次活动的目的、要求和这项活动的社会意义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教育内驱力。使学生的个人兴趣及需要融合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规范和要求之中,落实活动的实施与总结,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感性知识逐步发展为理论思维,升华为学生内在的理想和信念,从而使社会实践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社会实践要蕴含鲜明的形象性。

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中,要以形象教育激励学生的心灵,活动形式多样。我们每次组织参观展览会、听报告、看录像、读好书、搞专题调查、服务社会的活动……都有意识地在活动中,让鲜明的形象像雨露般地滋润学生的心田,使之感奋,并逐步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和意识,从而使社会实践独特的德育功能更明显地体现出来。

1、计划周密、准备充分

社会教育计划是德育工作计划的组成部分,在计划中我们每次都要提出目标、任务要求和主要措施。教育计划也都形成系列,这样,每次活动都不会出现零散杂乱现象。

准备工作是进行社会教育时必不可少的环节,要做好组织准备,要向学生提出要求,明确目标,讲清注意事项,分出小组,选出负责人,还要做好物质准备。如我们从2003年开始的“有爱就会有未来”大型社会实践活动,目标与任务很明确,就是让学生们走出学校,走入社会,看一看他们的生活与学校之外的世界,并以一个“社会人”的角色去了解,去参与。从活动开始,我们就制定了周密的活动计划,每个同学都有任务,有目标,有总结。在活动前期,同学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从行动安排到物品准备都井井有条。这就为我们此次活动的成功开展与持续坚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主题明确、内容丰富

有主题、有内容是进行社会教育的最基本的要求。主题是社会教育的灵魂,是校外活动开展的核心。因此,必须做到主题明确。教育要符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这是确定主题的重要依据。应根据学生某一阶段的思想状况或要达到某一教育目的来确立主题,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可以每次活动确定一个主题,也可以数次活动使用同一主题。每次活动只能有一个主题,不能企图通过活动解决所有问题。

内容是社会教育的“血肉”,是活动开展的实质。因此要做到内容充实。内容要围绕主题安排,一个主题可以确定多种活动内容,选用多种活动方法实现。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安排。体现层次性,做到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前文提到的“有爱就会有未来”大型社会实践活动,就是采取的多个活动下的一个主题形式。它包括:走进社区,为马奶奶献爱心活动;走进社会,爱心蓟县行活动等。开展这一活动的目的,就是因为在这一阶段的学生中,出现了很多不关心集体,不关心他人,甚至对生活出现漠视的现象。如何让这个活动真正使学生们的爱心回归,是我们活动的主要目的。在具体的活动中,我们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都有具体的职务。通过观察,通过与社区、社会贫困群体的接触,学生们的行为与思想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学生之间的那种冷漠与争吵少了,甚至家长们对老师说,我们的孩子学会疼人了。

学生们的爱心行动,得到了媒体的关注。2003年11月26日,《天津青年报》发表了题为《马奶奶今冬不再受冻》、11月28日,同一张报纸又刊发了题为《性急的孩子跑在前》的文章,2004年6月12日《城市快报》对我班同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做了题为《马奶奶有了依靠》的后续报道,对我们班的主题班会和爱心行动进行全面报道的同时,也对孩子们的行动给予了肯定。

2004年9月我们与《城市快报》共同组织的“爱心蓟县行”活动,更是将学生们的爱心热情提高到了空前的高度。学生们了解到在蓟县有很多学生由于家境困难,连学习用具都买不起时,纷纷积极参与到这一爱心行动中来。同时,他们还向全市的中小学生们发出倡议,号召大家把自己平时节省下来的笔记本、铅笔盒等文具写上祝福的话,系上鲜艳的丝带,送给那些贫困的同龄人。2004年9月18日,《城市快报》全文刊发了我班的倡议书,短短几日,从社会募集来的文具就堆满了报社的办公室。2004年10月9日,《城市快报》发表题为《兴南中学把爱堆成山》的报道,对我班此次爱心行动进行了追踪报道。2004年12月29日,天津电视台也对我班的爱心活动做了专题报道。

通过几次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的爱心被重新焕发,对社会、对集体,甚至对自己的家庭都充满了责任感。

3、及时检查、系统总结

检查是落实社会活动的一种手段,是社会教育过程中的中间环节。经过检查可以发现问题,可以积累经验材料,为后期的总结准备资料。

总结是社会活动的终结工作。“它标志一个活动周期的完成,预示着一个新的活动周期即将开始。学生通过一次社会活动获得了很多的信息、资料和数据,同学们把这些材料整理归纳上升到一定的理性原则的高度来认识,以达到本次活动的教育效果,在此基础上,每个学生对参加活动的情况与收获加以总结,最后班级做总体总结。在上述活动中,我们特别关注每位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的细节变化,并及时与他沟通,让他把活动参与中的思想变化与自己日常的行为挂钩。每次活动结束后,每一位学生都会有一篇思想总结,我们发现,这些总结,由过去的那种言之无物,应付差事,进而变成了有感而发,油然而生的一种情感流露。

社会是一座大熔炉,是一笔巨大的教育资源,只要我们在德育活动中能够合理开发,合理使用,构建开放性的、社会化的德育体系,学生在社会中生活、实践、探索、思考,感受着各种教育资源的潜移默化,一定能形成我们乃至全社会所期望的良好道德品质。学校、家庭、社会优势互补,立体交叉的德育工作格局为改进德育方法,提高德育实效,开辟了新的途径,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设了良好的条件。

:《中国教育报》2003年第3期

《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第1期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5期

《社会教育学》春秋出版社

让社会成为学生品德教育的良好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