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欢树 史铁生教案】合欢树教案

时间:2021-09-29 00:00:00 工作总结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

2、从细节描写中体味母亲对我的深情。

3、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设计说明:

1、导入部分有关联性较强的话题引入课题。

2、基于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采用由散入整的组合法,在内容主旨理解的同时,对散文写作也有初步的认识。

3、品味文中细节的内涵能够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学会感受爱、表达爱、珍惜爱。而作者在对往事的追叙中,也完成了自己对亲情的感悟,这种感悟除了通过细致的细节来表现之外,都集中在合欢树这一象征物上。所以,要把握文章深刻的内涵,就必须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内涵,这样也能帮助学生感悟亲情的美好。

教学过程:(2课时)

1、导入

二十岁,对你意味着什么?

二十岁,对史铁生意味着什么?

二十岁的儿子瘫痪了,对母亲意味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2、题目为合欢树,那么作者有没有一上来就写合欢树呢?哪些地方提到了合欢树?

提示:作者一共四次提到合欢树:(7——12自然段)

(1)通过邻人和初生小孩的注目引出合欢树;(2)写合欢树的由来,似乎是当初误以为的“含羞草”,历经变迁,长成一棵树影婆娑的参天大树;(3)通过刚来到世上的孩子眼中写合欢树的影子;(4)文末,再次通过那个孩子长大后忆起童年往事时会跑去看那棵合欢树,却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怎么种的。

3、后半部分才提到合欢树,那么前半部分写些什么内容?仔细阅读1-6自然段,圈画出描写“我”和母亲的句子。

学生圈画并交流讨论。(注意段首:十岁那年、二十岁、三十岁时)

我母亲性格

十岁作文比赛得第一最美的女人聪明争强好胜,率真可爱

二十岁两腿残废后母亲有了白发处处对儿子隐忍退让,坚强

三十岁小说发表母亲已经去世早早的离世因操劳而早逝

母亲的变化:

从一位“好看的母亲”变成早生华发的母亲,从一位能为自己作“蓝底白花的裙子的母亲”变成了生活中只有儿子的母亲,从一位争强好胜的母亲变成处处对儿子隐忍退让的母亲。

4、开头写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冲突,从这件事情中可以看出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1)、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起的性格,使母亲的形象一开始显得率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

(2)、展现母子间曾经有过的一段轻松快乐、范文无虑的合家欢乐的生活,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夺魁的气氛形成对照。

(3)、回忆母亲,如此开头非常别致,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术感染力。

6、还有哪些事情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爱呢?

学生课文中圈画,后交流发言。

明确: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往往显得真实,和有感染力,运用它可以收到“见微知著”的效果。

7、能够回忆母亲的物品想必很多,为何独独选择合欢树来悼念母亲呢?

明确:母亲对合欢树的精心照料是她呵护关心我的写照。

追问:为什么从母亲照料合欢树的过程能看出是她照顾“我”的写照?母亲照料合欢树的过程和母亲对“我”的关心照顾有什么具体的相似之处?

要点:对合欢树希望的表现:

“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会,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

“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

母亲对“我”对合欢树都抱有无限的希望,希望合欢树能开花,希望“我”由写作闯出一条路以获得生活的信心。

作者行文过半才出现合欢树,显示了作者结构文章的技巧,前面大量的铺垫为合欢树铆足了劲,蓄足了情。并且,在前面6段的记述中,作者很巧妙地选取了人生中的三个时间段,来说明自己成长的过程,来塑造刻划母亲的形象,可谓良苦用心,显示了作者选材的高超。

8、小结

史铁生说:“母亲生前没有给我留下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只留给我痛侮,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第二课时

1、母亲为了我,过度操劳,早早的离去了如何理解“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母亲心中有什么“苦”?

明确:二十岁的儿子双腿瘫痪,对于母亲意味着什么?人生中的又一次重创,而母亲付出的关心却被我拒之心门之外,不被“理解”,母亲心中的苦闷悲哀可想而知。

2、“我”又是怎么对待这棵合欢树的?凝聚着我对母亲怎样的情感?

明确:忘记——找借口不看——老惦记着——主动想去看

追问: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变化?

交流后明确:

忘记:“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我摇着车躲出去”“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找借口不看:“推说手推车进去不方便。”

(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忘记,找借口不去:这棵合欢树身上有母亲的影子,怕睹物思人,所以我无法面对这棵树。

找借口不看:“抖”字体现出我的难以抑制的悲痛和深深的愧疚。

对愧疚的理解:母亲为我操劳而早早的离世了。逃避,曾经对母亲的不理解,对母亲付出的熟视无睹,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中无法自拔。在她过世之前仍然沉浸在自己的悲伤里,无法直面自己的人生。同样被母亲寄予希望的合欢树终于开花了,而我却尚未成功。(“后悔两年前没有自己摇车去看看。”)

老惦记着:体现了思念之深,成长到了一定程度,但还没有积聚足够的勇气去面对。

主动想去看:注意是在什么情况才想去看的,我在写作上取得了成功想去看看合欢树告慰母亲在天之灵。我在写作上取得了成功想去看看合欢树告慰母亲在天之灵。并且,自己的思想上也成熟了,能够直面自己人生道路上的起伏,能够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悲伤的打击,社会的压力,他人的目光,真正为自己而活着,直面人生。

小结:“我”之所以对合欢树有这样的态度变化主要是因为在“我”对母亲的无尽的思念中更多地包含的是悲痛和愧疚。其中最令“我”悲痛的是母亲当初的希望都实现了,她却不在了。在她离世之前,我始终没能完成自我的成长,而让母亲带着对自己的担忧离去。

3、如何理解“悲伤也成享受”?

悲伤:自己的残疾给母亲带来的痛苦;

自己获奖母亲已不在了;

自己当年不体谅母亲,给母亲带来的痛苦

想看合欢树却没看成

享受:真正懂得理解了母亲对我的爱;

写作成功完成了母亲的夙愿;

真正成熟了,拥有了独特而深刻的人生体验,领悟了生命的价值真谛。

4、作者写此文是为了纪念母亲,又何以“合欢树”为题?合欢树有何象征意义?

文章采用托物言情的写法,虽为《合欢树》但文章一上来笔触并不落到合欢树上,直至母亲去世后,偶尔回到旧址才由邻人嘴里提及“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引出母亲种合欢树的一段往事,虽未直写对母亲的深切怀念,甚至连物都未能目睹,只写了当人们提及合欢树“心里一阵抖”,但这足以令人感到万般思念,情系“合欢”触物及心,也自然使人想到树已亭亭如盖而植树人已离世而去,因而产生“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悲伤,这样的托物言情,委婉含蓄,实在胜过千言万语。

(1)合欢树象征母爱。

理由母亲挖回这棵“刚出土的绿苗”,很大程度是寄予了一种生命常青的愿望。树是母亲亲手栽种的,在合欢树中融入了母亲的辛勤、母亲的慈爱、母亲的希望。它是母亲活在人世的见证,是无私母爱的象征,是母亲恩泽的物化。

(2)合欢树象征着作者自己。

理由是合欢树的经历与我的经历极其相似:当初合欢树就像残疾的我,弱小不健壮,在母亲的照料下,第三年,合欢树又长出叶子了,而且茂盛了。合欢树就像我一样,又显示了生命的活力,我想从事写作,找准了自己的人生位置,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又过一年,合欢树被移栽在地上,能自我生存。像我一样,生活的信念坚定了,生活的处理能力也有了,可以坚强地活下去了。若干年后,母亲去世了,合欢树却长成了参天大树,我的作品发表了,也获奖了,我已步入中年,身体虽残疾,可思想经历磨炼,意志更加坚定,性格更加成熟,对生命感悟更加透彻,事业也有所成就。所以,合欢树象征着我,象征着生命的顽强,意志的坚定,象征着事业的成就。

(3)合欢树象征母子合欢。

理由“十岁那年,我作文得了第一”,看似母子呕气,其实母子合欢;“二十岁,我两条腿残废了”母亲全副心思放在给我治病上;还挖回一棵“刚出土的绿苗”,寄予了一种生命的期望。当我鼓起勇气想从事写作时,“母亲鼓励我,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抱了希望。”母子齐心协力共同反抗命运,虽然生活是压抑沉痛的,但这也是另一种意义的母子合欢。

“合欢树”是我的象征,因为我和合欢树一样都得到了母亲的爱,“合欢树”是一种见证,是我和母亲血肉相连,相依为命的见证,是母亲对我的那种无私付出的见证。

通过讨论、探究,我们明白合欢树既承载着母亲的爱,也寄托着儿子的情,它虽然在成长的过程中命运多舛,但最终却开满了饱含生命的花朵;它虽然在文章中完全没有影子,然而在作者的内心却亘古长青。

可以说它是母子之情的合欢。

通过我们的分析品读,发现这棵合欢树并不是一颗平常的树,它牵系着史铁生母子之间的深情,真可谓是:“亦子亦母合欢树,一枝一叶总关情。”而作者以合欢树为题想必是为了借“合欢”寄托他们母子之间无法实现的遗憾,在这样的一欢一悲的两极间那份母子深情更令人为之震撼。然而,我们却不得不说文章再好也弥补不了史铁生心头深深的遗憾。因为……他理解得太晚了,用李商隐的诗来说就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5、小结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合欢树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