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一壶清茶诗歌

时间:2021-11-10 18:17:14 200字

篇一:《清茶一壶煮书香》

清茶一壶煮书香

作者:林晓文

来源:《闽南风》2009年第10期

书房不大,有一桌一椅,一盆素色淡雅的植物摆在临窗处,前墙挂着石涛和尚的山水长卷(赝品亦可,譬如张大千所摹,据说连黄宾虹都难辨真伪,大概假犹胜于真),后壁竖三、五柜书,时常蜗在里边啖书解乏、洗涮尘垢。这是少时的痴梦。

我的祖上居于深山,世代躬耕,闻贯了泥土味而不辨翰墨书香。家父倒当了三十几年的教书匠,无奈家贫囝多,授课之余,仍时时盘桓于田畴陇亩,家中常搁的仅是几本卷角泛黄的教科书。所以这书房实在是遥不可及的,想想而已。

但还是喜欢书。小时候常常光着脚丫撵在姑姑屁股后头,赶二十几里山路到九峰圩卖山货。圩上人头攒动,物品丰饶,什么麦芽糖、上海糕呀,雪花梨、酸枇杷啦,乃至一角五份钱一碗的油葱水面、米粿汤等等都诱惑不了我。唯一盼望的是等姑姑卖了山货,从那沾满汗渍的几张角票里搓出两角钱,我便可以挤进书店里买回一两本心仪的小人书,回去看得滚瓜烂熟,并将书中的画一幅幅拓下来,蘸着粥汤贴到墙上自我陶醉一番。上中学时,我常于课余时间去逛书店,那时候的书价也还不算贵,一本书常常是几角、一两元钱,只是我实在抠不出几个闲钱。看到一本书爱不释手,便桩在书架前牛犊舐乳般吮了大半天,冷不防旁边伸来一只手将书夺去晾回架上,原来那精明的店员早瞧出我是个吃白食者,两只龙眼核般的眼珠子瞪得我脸颊生痛,好生尴尬。直到有一天供销社为清理陈年旧书在市场角落开了家惹我眼馋的折价书店,终于抵不过诱惑,宁可一日三餐配5分钱的咸菜汤而挤出一部份伙食费来买书。日积月攒,到得毕业,竟也将装衣物的那只木箱塞满了。可惜离校时没将木箱扛走,日后寻去,锁早被敲开,一箱书已遗失大半,让我懊悔不已。

走上社会、生活稍稍安定后,又想到买书,但书价已跟着物价水涨船高,我虽不至于饔飧不继,却也远未小康,一本书的价格常常是辛苦一天甚至几天的收入。所以还是钟情折价书,利用出差的机会到各处淘猎。折价书者,非畅销书也,非畅销未必不是好书,若有心翻找又不怕身份掉价,总可以捞到一些中意的。似泉州、青阳等地的折价书店我便时常光顾,那里的书一般是五折,很划算的。我买到了王阳明、梁实秋、林语堂诸名家的作品,也抱回了整套的《世界散文经典》、《中国古代短篇小说选》等,更寻到家父梦寐以求的《比干后裔——林氏家族三千年统谱》,虽然大多版本老旧,但不碍阅读,算是顶好的收获了。没钱又爱买书,当然希望折数越低越好,但有时候即便是折数打得再低,也还望而却步。去年国庆期间出差杭州,看到某酒店大堂内摆了长长一溜书摊,上边用红纸标示皆以二至三折的价格出售,当即欣喜万分,心想这回拣到大便宜了,然而走近一看,方知卖的全是精装古籍,定价皆在千元以上,按二至三折算每套亦不少于数百元,对我这个“赤贫的无产阶级”而言,终究“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心虽艳羡,无奈囊中羞涩,只能干咽口水悻悻然而去。前年又闻福州第N届中国书市上有仅售一折的特价书,我却杂务缠身无法前往,也是件憾事了。

尽捡便宜书买,有时也免不了上当,某回在街边地摊上看到几本心仪已久的书,价格极便宜,当下皆尽购回,待闲时翻阅,却见书中满纸错字别字、文理不通,某些地方还页次倒置,惹得我兴致全无:此乃十足盗版书也!以后看到地摊书便心有余悸,再不敢轻易出手。前些天到市外经贸局办事,走进楼里大厅,见角落蹲着一精瘦汉子,跟前一辆小推车上码了高高一摞书藉,有《曾国藩全集》、《上下五千年》、《唐宋元明清诗词全集》等书,定价不下于千元。汉子打开《曾国藩全集》的包装盒,掏出一本给我:“您看看这书,精装本的,毛边纸套色印刷,檀木盒包装,高贵典雅,是藏书中的上品。您在外经贸局上班吧?都是有学问的人,今天上午我在这里已卖了好几套了,不信你问问他们,……怎么样?优惠点卖给您。”

“多少钱一套?”我翻着书,随口问道。

“您文化人实在,我也不多要您的,算您150元好了,够便宜的吧?”

150元能买到一套精装的《曾国藩全集》,我不禁怦然心动,稍自迟疑。汉子又说:“您若真想买,再便宜30元,120元给您了。”

我翻了几页,觉得这书外观、手感皆不错,正想掏钱,又想到看看有无书号,谁知翻来翻去愣是找不到,出版商更是语焉不祥。我幡然醒悟:“这书是盗版的?”

汉子嘿嘿一笑:“这这……您说啥呢,我是正规出版公司的直销员,这书不论纸质、排版印刷都是一流的,比那……比那地摊上摆的可考究得多啦,质量是绝对保证的,买回去往厅堂的橱柜上一摆,这层次便上去了,保证满厅堂的文化味儿。”

呵呵,原来这书与那大厅角落的花丛盆栽一般是用来当摆设的,则更难避“败絮其中”之嫌了!我杯弓蛇影,苦笑着将书递还汉子,转身便走。耳畔传来那汉子心犹不甘的叫喊声:“您别走呀……算你100元好了,50元买不买?哎哎——嗨!没钱你还看什么书!”

几年下来,总算买了不少书,不过大部份还是折价书,时髦畅销的时尚新书除非确实难以割舍,一般不买。书不在新,能读就好。古人的“汗牛充栋”是难望其项背的,于衣食住行之外,能挤出些许盈余来买折价书已自觉是一种进步了。下一步要省些钱来买书柜,再下一步……嘿嘿,如果那高得快要够到月亮的房价能缩缩水,说不定也能买套二手房,然后就能拥有一个不大且简陋的书房(石涛的山水画卷就免啦)——也许依然是很遥远的事。

遥远得我眼花了,耳背了,垂垂老矣,但至彼时,不知后辈们读不读这些不值钱的书?电脑会用了,宽带装上了,闲时也上网逛逛,发现许多书上的知识网络上都有,许多书中找不到的信息网络上也能逮着,一个比打火机还小的U盘能容纳几柜子的图书。有了胜过书本百倍千倍的电脑,还穷折腾买那么多书干嘛呢?

电脑这玩意儿是好的,也许若干年后,还有比电脑更好的东东问世。然而,读书时那种清逸闲适的感觉,终究叫人情难割舍。觅得浮生半日闲,燃起烘炉,煮清茶一壶,握一卷李易安的《漱玉

篇二:《煮一壶清茶兑烈酒》

煮一壶清茶兑烈酒

少年轻狂,一碗烈酒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飞速发展的经济和过于匮乏的精神以及大家时代的式微使一批武侠电影搬上银屏,江湖恩怨,快意恩仇。躁动的年纪里,最欣赏的莫过于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萧十一郎》里的奇女子风四娘,“要骑就骑最快的马,要喝就喝最烈的酒”。从遥远大漠而来的女子,鲜衣怒马,英姿飒爽,有着让人艳羡的爱憎分明。那个年纪,眼里带点不可一世,自诩清高,又有着不想承认的多愁善感。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大概就是如此,每日喝酒,每日争吵,每日游荡,游荡到天光乍亮。现在每每在凌晨听到楼下少年斗殴的声音都觉得万分庆幸,当年能干干净净地走过来而不招惹是非实属万幸。

有时候回想起那个被人诟病还不肯低头的人也觉得心疼。那时候是真孤傲,也是真的少不更事,少年时的陈年旧事哏在那里就成了条沟壑,少与人交流便不知人情,莫名的冷清里又多那么点儿不懂事故。当时年少轻狂总不想着回头,总想着一直一直向前走,想着喝最烈的酒,骑最快的马,可悲的宿命论,自以为不食人间烟火,不是我的便不再强求。

入骨相思,一瓢东逝水

和朋友出去吃饭,推了朋友点的白兰地,转而要了杯热牛奶,朋友吃惊的问“什么时候把酒戒了?”对啊,怎么就变了呢,因为能为自己收拾后祸的人不在了,年少时因为过分虚弱的身体想过无数次迎接死亡的方式。人总是有些自私的,因为未亡人总是比死者痛苦,当突然迎来了旁人的生死离别,那些从始至终都认为一成不变的东西开始分崩离析。

有人等你的时候总会任性,总会肆无忌惮。毫无顾忌的喝酒,因为醉了总有人接自己回家;发病的时候也不用担心,因为会有人及时把自己送到医院;可以四处游荡,因为无论走多远也有人能把自己找回来。当年因为这种“束缚”而不惜自我放纵,像个幼稚的孩子,你不喜欢的我偏要做,现在再回头突然发现来不及。死亡是一件神奇的事情,它让未亡人对死者的记忆趋于无限完美,最终成了胸口的一颗痣,碰不得又留不得。

曾经也声嘶力竭,夜夜梦魇,到最后缄口不言。开始穿男装,开始一切遵循旧迹,这狭隘的模仿和自我折磨让人日益疯狂。可能一个执念有时候也能催生一片生命,相熟的人都说离开他我就活不下去,可我想让他知道,我能用尽余生来怀念,也能过得很好,。我得学着爱人。我不是个好姑娘,不会爱人,也不会爱自己,很多事做起来显得拙劣不堪,但这尝试有些天翻地覆。知情者奉劝:“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这话说得没错,却有些诛心了,可这人死了就比活着简单,因为那变成了未亡人一个人的事情,包括怀恋,包括改变。如果这世上真的存在神鬼之说,我希望在自己离开之后,能心平气和告诉他:你看,我有多勇敢,一个人安稳地度过了你不在的日子,就如同你所希望的那样,当个好孩子。

醅一把苦茶,等水来

有些时候,躁动的本身认为除自己之外的全部是躁动的,时日渐多,躁动的本身却寂静下来,从不知道哪个晚上安稳地合衣睡去开始。高中的第二年,遇到了杨先生,结缘的由头是因为早晨我躲在教室里晒太阳,他来检查我的作业,发现了我盖在脸上的《浮过了生命的海》,书被抽走,看到的就是先生棱角分明的脸,相谈下来莫名就成了忘年交,当时正逢故人去世不久,性子沉得像一口深井,身边也鲜有人问津。高中的最后一年,学业繁重,先生经常托学生给我送来自己整理的文章和所思所感。印象最深的,是四月中,在路上不期而遇,老师说:“学校的西府海棠开的正好,下了学不妨去看看。”于是,回去的路上,特地转了方向去了看了学校的海棠,飞红满天,一片荼糜,年过七旬的老校长搬个马扎坐在根枝虬结的海棠树下面,颤着手弹奏阿炳的二泉映月。一瞬间,爱恨成空。高考之后,成绩不遂人愿,也没有报先生一直希望的中文系,而是报了他不怎么看好的中医,最后也事与愿违。我天生

不欲与人亲近,毕业之后,和多数人都断了联系,也几乎没什么同窗好友,只身一人来到他乡,不过我始终记得,在毕业前夕的四月里,这世界终赠予我一场欢喜。

先生是学校里有名的“怪人”,做事全凭自己心意。先生曾经说这是一个人心浮动的时代,人都成了孤独的大多数。先辈能“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新酿的米酒,烧红的泥炉,一场呼啸将至的大雪,一位老友,一杯热酒,人生最熨帖之事,莫过于此,这代人不知道还有几个能如此。毕业的时候,先生曾告诫:这世上事再大都是人事,而人事再大大不过人心,静自己心,莫管他人是非,心怀前事,安稳度日。此后,背井离乡,莫敢忘。

跨过了一座太行山,天很低,云很白,东风渐起,醅一把苦茶,静等水来。

后记:当时年少,握大把时光,秋风四起,烈酒入喉;一朝破茧,笑一场轻狂,清茶一壶,莫问前事。

篇三:《一壶清茶》

一壶清茶

一壶香茗一缕烟,煮茶端坐庭观天。哪来一片清明处,杯中嫩芽自相言。

看红茶在紫砂杯中妖娆,看绿茶在骨瓷盏中沉静,看白茶在乌釉杯中相得益彰„„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茶,静心寡欲,不经不觉地静心舒神。喝茶,倒不如说品茶。喝,一口清茶,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观漫天云卷云舒。静,就是那么自然。自然,就是那么静。心,就自然那么静。如嫩芽般悠悠回旋在紫砂杯中,然后慢慢、慢慢沉寂在杯底里,那么安静,那么祥和。我或许此时静静地看着,或思、或悟。静则思,思则明,明则悟,悟则廓然开朗。此时我想起苏澈的一句“老人不用多言语,一点空明万法师”。

茶,求心问心。品茗,更是对一种至高心境的追求。繁华,不过一夜;功名,不过一时;美人,终成骷髅。喝,一口清茶。味涩而香醇,忘记你的功名利禄,抛开你的情愁烦闷;舌尖回甘,清新自然,自有一翻“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觉冲击。叶儿越来越淡,余香越来越稀,析出到杯中。

茶,属于自然。喝茶,就是一种修行。心,致静宁闲了;心,无我了;心,需要有更高的追求。喝,一口清茶。茶为功名不为茶,纵使喝尽也无他,不如作罢。天赐大家自然茶,无为无心不为他,道行自加。喝茶,就应该自然,不该赋予它任何杂质,我们需要保持它的纯净。甚至我们也可以把喝茶当做忘却凡尘俗世、逍遥享乐的一大趣

事,汲新泉,烹活火,尝人间仙露,放下杯子,滋味回舌头。一切那么自然,一切都那么朴实,这样的修行不但修出了本心,同时还修出了自然美。

喝一口清茶,安静了你我,宁静了世间;喝一口清茶,忘记了繁杂,进入了无我;喝一口清茶,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和喝茶无关)。喝一口清茶,随心随性,走进返璞归真的境界,使得心境清静、恬淡、寂寞、无为。心,随茶香缭绕,弥漫于尘世间。

佛说:随所闻法,如理观察,具足出生巧妙智慧„„当诗词说出心中魂,丹青自有傲风骨,佛法普度有缘人,香茗方出人生道。人之所以能从一花一木一树一草去感受、获得智慧,就是其能用心去看待。其中道理难以明喻,唯有个中彻悟。但愿我以后能从心以待,不仅仅限于双眼。

我心清明处,一壶清茶独相处。

篇四:《茶文化第一讲讲稿.》

中 国 茶 文 化

第一讲 茶文化总论

教学目标:1.了解茶文化的概论。

2. 掌握茶文化的内涵。

3. 感受和体验中国深厚的茶文化

教学重点:掌握茶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茶文化的道(茶艺的理念)

教学过程:

引言:配乐散文《悠悠茶韵》

北方人爱酒,辛辣、烈性,那直呛嗓子眼的老白干一喝下去,两朵红云飘上了脸,人就变得俊美,豪放。南方人喜茶,大街上随便走走,五步一阁,十步一轩,售茶、泡茶、品茶,随处可见。我曾留心过厦门的茶室,装修多古色古香,名人手书的招牌镶嵌在门脸上,风格独具。木格门,小轩窗,各式瓷瓶、书画点缀其间,自是端庄典雅,别有洞天。有茶室处便芳香四溢,有茶室处便风韵别致古风犹存。

初来厦门串门儿,看到主人盛情烫杯泡茶,总有些受宠若惊。殊不知这是闽南最常见的礼节,寻常巷陌,妇孺皆会。看到人们用那小如美女薄唇的茶杯盛茶,心中常不免暗暗叫苦,那么一点点,哪儿够喝呀。其实这“喝”字理解得极不准确。闽南人泡茶不是为“喝”,而是为“品”。小心翼翼地捧起一盅茶,缓缓送到唇边只那么轻轻一啜,悠闲洒脱,幽雅之至。品茶者的感觉大约也赛过神仙了。在厦门,泡茶不单单是为了解渴,倒是一种习俗,一种礼节,一种文化,一道风景。

无论盛夏的傍晚还是秋风萧瑟的黄昏,都能看到店前树下,朋友三五围坐,泡茶聊天,一边是主人尽心尽力地添茶续水,一边是客人的频频品茶,此起彼落,唇齿留香伴着神采飞扬地“神聊”,天南地北,喜乐悲欢,就统统都涌上这小小茶桌,茶香缕缕驱散了人们的辛苦疲劳,忧愁烦恼。品茶品到路静人稀,万籁俱寂时分也是司空见惯的场景。

北方人泡茶,可没那么讲究。客人进得门来,主人抓一撮茶叶放在杯子里,开水一冲,大功告成。全没有烫杯,续茶的繁琐。仅从这一个生活细节也可以看出南方人活得细致,透着精致,那养成的性情自然也就比北方人细腻委婉得多了。 说到茶道我是一窍不通的。但自从观看了茶道表演,就颇感儒雅优美,不愧是一种国粹。记得那天的表演者都身着唐装,三男品茶,三女续茶,详细环节已记不太清楚了,但泡茶女子那份从容娴雅的神情,一双纤细灵巧、技艺纯熟的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那身着蓝底素花袄的女孩儿,那精美绝伦的茶具,那舒缓轻松的古乐,把人带到了遥远的古代,让人如梦如幻,难以忘怀。

在厦门似乎哪条街道都有茶室,但我一般不去那儿品茶,总觉着自己是个门外汉,去那样专业的地方,未免太正式也太奢侈了,不如去海边泡茶,来得轻松自在。同家人在黄厝海滩上泡茶,那真是一种享受呀。撑起一顶太阳伞,面对着茫茫的大海,一盅香茶在手,可以细细品味.同起伏的大海一道呼吸,望飞鸟上下盘旋,名山大川,影片歌舞,家常儿女,自是无话不谈,妙不可言,幸福须分享,

千真万确呀。亲友难得相聚,转眼又各奔东西。眼前香茶热气缭绕,让人感到生之美好,生之可贵。

于是,在南国海岛,我爱上了茶。香茶在手,可以忘忧,这来自天然,连接亲朋的茶哟,让人品尝到了生活的味道。但愿生活里总有茶叶飘香,茶韵悠悠„„。

一、总论

说到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已经成为人们的必需品,直到今天,在中国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同样是一日不可无茶,乾隆皇帝也曾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梁实秋在《雅舍怀旧》里这样说道,不喝茶还能成中国人?早在唐朝的杨华更是累日不食犹得,不可一日无茶也。

茶,这一古老的经济作物,经历了药用---食用直至成为人们喜欢的饮料,已经有数千年之久,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在茶的培育、制造、品饮、应用,以及对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上,为人类文明史留下了灿烂光辉的一页,追本溯源,世界各国引种的茶种,茶叶加工的工艺,茶叶品饮的方式,以及茶礼、茶仪、茶俗、茶风、茶艺、茶会、茶道等,都是直接或间接的由中国传播出去的。

茶虽与咖啡、可可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但茶已经远远超过了自身固有的物质属性,不仅仅简单作为一种饮料而存在,茶与琴棋书画一样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成为一种修养,一种人格力量,一种境界。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数千年来,茶不醉人人自醉。人们用文言,用白话,为茶作传,为茶礼赞,孕育出灿烂的中国茶文化,从作为物质本体的茶叶,到古朴典雅款式优美的茶具,景致优雅的茶楼,以及给人享受的茶诗、茶书、茶画,还有渗透到国民精神中的种种茶礼茶俗,都是茶文化所涵盖的内容。茶文化既包括了茶又包括了饮茶之人,更包括了饮茶本身的行为,以及茶人所成就的一系列物质和精神上的成果。

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特有的现象,在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发展体系中,长期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中国古代为数众多的文人士大夫对茶和茶文化的倾心于投入,在一定程度上,给塑造中国茶文化的内在品性,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同时,这种特定的茶文化又对文人士大夫内在性格与精神,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古代文化的发展,都是绝无仅有的。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不可少的,以茶待客,以茶代酒,历来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不论是富有之家还是贫困之户,是上层社会或平民百姓,也不论是社会活动或闲散家居,莫不以茶为礼。中国悠久的茶叶历史,为人类创造了茶叶科学技术,也为世界积累了最丰富的茶叶历史文献,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仅有专门论述茶叶的专著,而且在史籍、方志、笔记、杂考和字书类古书中,也都记有大量关于茶事、茶史、茶法及茶叶生产技术的内容,唐代以前已经出现不少茶叶文献,到了《茶经》问世以后,茶叶专著更是不断出现,到近代为止超过200种,与此相呼应,历代文人,为茶作传,为茶礼赞留下了数目巨大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仅仅现代依然流传于世的茶叶诗词就达到2000首以上,真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茶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方方面面,茶与婚礼、祭祀、佛教、歌舞、戏曲、美术、小说等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茶作为中国的国粹已经走出国门,饮茶习惯已经遍及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沏上一壶清茶,在悠扬的古乐声中,让我们回味令人神醉的茶文化。

二、什么叫茶文化?

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茶俗、茶艺、茶道是我们探寻茶文化内核的三条必通之途,是中华茶文化这只“传世宝鼎”的并立三足。我们若要真正得中国茶之至醇韵味,就非对此茶俗、茶艺、茶道做一深究不可。掌握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犹如把住了中国茶文化的枢机,以次为纲,中国茶、中国茶文化脉络尽知。

茶俗是指在长期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以茶为主题或以茶为媒体的风俗、习惯、礼仪。事实上,人类最早认识到的茶,只是将其作为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茶客医疗疾、果腹、止渴等,所有的这一切,都说明了茶与大众生活的息息相关之处。茶俗正是茶文化殿堂的第一重大门,只有开启了这扇大门,才可能真正迈入神圣的茶文化宫殿。

若从茶俗、茶艺、茶道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上来说,茶艺则应当是茶文化的形象表述,使其表层意韵。无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茶事活动,还是深奥玄妙的茶道精神都必须通过茶艺这扇玲珑剔透的茶文化之窗来展示。

然而,若是光有“原始存在”的茶俗、精致美妙的茶艺,而不将茶文化的内核进行系统化,凝炼化,从而提出形式上的“茶道”的话,我们中华茶文化就不能征服得了那麽多的人们。正是由于有了这让人捉摸不透确有实实在在的“道”,茶才从平凡走向经典,从粗鄙走向了典雅,从遥远的远古走向了绚丽的今世,从中国走向了世界。

从大的方面着眼的话,则一切茶艺地无非是茶俗二字。茶俗或者说大众的茶事活动,就是催生茶艺的土壤,也是培育茶道理论的基础。分说之后,在合而为之。“俗”为根本,“艺”为表征,“道”是精髓,至此,中国茶文化逐稳健、精实地矗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新的世纪,中国茶文化将更加深入地走进人们的生活。

新的世纪,中国茶文化将以更加艳丽多姿的身影曼舞在艺术的殿堂。

新的世纪,中国茶文化将以更为深邃的内涵、经典的思想吸引着大家的目光。

三、内容安排:

(一)茶知识:1、说古论今----知茶史(饮茶发乎神农,用于印上,历经唐代的发扬,宋代提升为评赏意境。在由明代的演进推广,迄今,“茶”早中国至少吟咏三千年以上了。

2、草木仙骨----说茶类(六大茶类)

3、注春啜香----讲茶具

4、汲泉扫雪----说选水(三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5、雅室清供----看茶馆(乐茶之要,在与清闲,因此品茗场所,清幽二字是真谛。原则风格统一、基调典雅、布局疏朗、点缀合度、功能全面、舒适实用。

(二)看茶艺

(三)评茶诗 茶

唐 元稹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如醉前岂堪夸。

注:这是一首有名气的《一言到七言诗》(又称一七诗)

————

[作者简介]元稹(779-831),河南洛阳人。八岁丧父,少经贫贱。公元802年与白居易同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不畏权奸,敢于向皇上进谏,其后遭贬,又官至宰相,再遭贬,出任绍兴浙东观察使。与诗人白居易友善,其诗世称“元白体”,诗歌通俗易懂,对社会矛盾多有揭露。其名篇《莺莺传》,成为元代著名戏曲《西厢记》蓝本。

[赏析]这首诗原题为《一字至七字诗》。作者白注云:“同王起诸公送白居易分司东郡作”。可见,这是一首实塔形送别诗,因为白居易要升任东都洛阳,作者与王起诸公举行欢送会,宴席上各以“一字至七字”作一首咏物诗,标题限用一个字。笔者查阅《全唐诗》,获知当时白居易本人亦当场写了一首《竹》诗作答,那作诗场面是非常热烈而奔放的。

通过《茶》诗,今天我们尚能窥见唐代茶道盛行状貌。作者从自然可见的茶叶外形描写起,生发到茶道的意境和诗人的心态。总用茶自身视角拟人化手法,写它与外界关系。你看它:

“香叶,嫩芽”,又专爱与“诗客,僧家”为伴,让他们在品尝的过程中忘却 世的烦恼,在到超然物外的境界。

其后的两句“碾雕”与“ 织”,则写茶叶的炒制与筛选步骤;“铫煎”与“碗转”两句,写出“铫子”(比壶高,有柄、 )煮茶,用“碗”转动漂去水面上的茶沫 花之类。

末四句,极言饮茶乐趣,是全诗题旨所在。“夜后邀陪明月”与“晨前命对朝霞”两相对仗工整,从时间跨度上,说茶与晨昏相伴,与朝霞明月相处,夸张手法运用恰到好处。最后两句,点出茶道最高理想境界,是:能够“洗尽古今”,又能展望“醉后”的未来;既能拂去过去的不称心事,又会在忘却中“人不倦”,醉中有醒,警觉日后行为的指向,鞭策前进。

小小一首《茶》诗,贯穿着中国儒家积极入世的传统文化意识,怀抱着“以天下为已任,为生民立命,为天地安心”--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与友人共勉,也隐含对白居易此去东郡的希望。

七碗茶

唐代卢仝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把饮茶之妙写得淋漓尽致,堪为千古绝唱,故为历代尊为茶圣。这是唐代品饮生动写照,每喝一碗都会产生新的灵感,茶饮到了第七碗,便会两腋生风飘飘然,若腾云驾雾登仙界去了。这般境界,真是诗人对茶叶功能和饮茶乐趣神韵的极尽夸张。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对联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文体,因其对仗工整,琅琅上口而深受人们的喜爱。所谓茶联,即指与茶有关的对联,可以认为是我国对联艺术宝库中的一枝夺目鲜花。它对偶工整,联意协调,是诗词形式的演变、精华。

菜在街头摊卖

茶在壶中吐香

香飘屋内外

味醇一杯中

客至心常热

人走茶不凉

美酒千杯难知己

清茶一盏能醉人

•茶联:

1、松风煮茗,竹雨谈诗。

欣赏:在幽雅的环境中煮茶论诗,是一件多么惬意的雅事。

2、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无须花。

欣赏:茶与书同样令人陶醉,可见它不仅是满足人们一种生活需要,它实在也是一种精神享受。

1、 振兴古国茶文化,扶植民族艺术花。

欣赏:北京名茶馆的名联,道出茶文化的历史悠久与我文明古国相称。中国才是茶的故乡。

四人小组合作,创作关于茶的诗歌或对联。

(五)精行修德----说茶礼论茶道(中国人有中国人特有的特质,而中国人的饮

篇五:《清茶一杯话诗词之苏东坡篇》

清茶一杯话诗词之苏东坡篇

只是由于步入社会太久,对于诗词便成了忘却的记忆,由于懒惰和闲散的性格,对于诗词的爱好仅限于那些通俗易懂又能引起共鸣的篇章,最是见不得诗词等平仄等理论,如此说来我应该是对诗词并无任何研究,可能会有人笑话我写这样的文章是过于张狂,而我觉得记录下读诗词的那一份感动和想法也未尝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我想余秋雨先生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余先生的《苏东坡突围》、《遥远的绝响》对我的审美趋向起了相当大的影响,本来想将文章题目改为《清茶一杯话诗词之北宋词》,但想到我绝无实力写如此大的一篇文章,即使写恐怕也要写成一本厚厚的书,所以觉得还是从小出着手写一个文化界之外的普通人对苏东坡诗词的一些感悟比较好一些。

关于苏东坡这个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其实先前除了他那首脍炙人口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之外,他并没有给我太多的感触,即使是这首词也并未在我心里掀起多大的风浪,只是觉得写的有点波澜壮阔的感觉,所以我现在常觉得,太容易太经常提起的东西反而是最容易忽略的东西。此前对苏东坡的认识仅限于家中的《古文观止》中的前后赤壁赋,及至阅读了余先生的《苏东坡突围》便开始对这个落魄却潇洒乐观的老先生感起兴趣来。当然在这里少不得提一下这篇文章中引用的一首词: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我想这首大名鼎鼎的词必定打动过古往今来无数人的心,引起了他们的共鸣,当你在失意深夜徘徊的时候我想你定然会想起它的。

当我还在不断追求那种清新亮丽用词风格的诗词的时候,苏东坡的一首浣溪沙将我从那种对诗词的直观视觉刺激层次引入了利用大脑建立意境的层次,好比让我从一个二维的空间进入了一个三维的空间。这首词全文如下:

蔌蔌衣巾落枣花,

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

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当读到这首看来似乎不起眼的词时候,仿佛我也变成了一个夏日里长途跋涉的路人,这是一个阳光很强烈的夏日午后,走进了一个长满枣树的江北小村,枣花和透过树叶的阳光洒落在沾满灰尘的外衣和行囊之上,偶有马车经过,掀起一阵尘土,百年的古柳下有戴着头笠的老汉卖这黄瓜……,而作者这时又渴又累,面对身旁的这户人家,他迟疑的敲了一下门,将面对他的是怎样一个主人呢???这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如今提苏东坡词,必曰豪放派,关于他的豪放风格的词想必大家早已烂熟于胸,在此我将自己很喜欢的一首送给大家:

水调歌头 快哉亭作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煮一壶清茶诗歌}.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这首词虽比不上《念奴娇·赤壁怀古》那么的豪放大气,但是也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开阔,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致。

苏东坡是个全才,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不说,单说词他也同样可以从展示其细腻之处,同样在此送上三首供大家欣赏。

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阮郎归 初夏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洗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江城子

湖上与张先同赋

凤凰山上雨初晴。

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蓉,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

苦含情,遣谁听?

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苏东坡之所以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千百年来其魅力不减,我想这与其词中所写的“情”也有很大的关系,下面的这三首词,将一个有血有肉,重感情的有时候也会伤痛、多愁善感,有时却也俏皮一个苏东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江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