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座与不让座800

时间:2021-11-10 15:06:14 800字

让座与不让座800(一)

拳头打不出真正的道德

杭州一名小伙因为未给抱小孩的妇女让座,被与妇女同行的男子连扇5个耳光,鼻血直流,镜框也被打飞。女子亦责骂小伙“不知道让座”。小伙当时坐在“照顾专座”上,车厢广播几次提醒乘客给妇女让座,但都没有人起身。

公交车上的“专座”,是特别服务于老、弱、病、残、幼及怀抱小孩的特殊乘客。因此,在正常情况下,普通乘客在遇到那些特殊乘客时,应当给他们“让座”。这不仅是公交服务领域内的约定,也是一种生活的常识、习惯,甚至,也应当属于一种基本的道德要求。

从这样的角度看,年轻小伙见到抱小孩的妇女,没有让出“专座”,甚至,在公交车司机几度提示的情况下,依旧未有任何的动作,这的确有点不应该。而行凶男子之所以对其饱以老拳,除了因为与自己同行的妇女未得到别人的照顾而觉得受委屈,除了因为对方很瘦弱而自己很粗壮,更多的原因恐怕就在于对方未让座,似乎缺乏公德心。面对不道德的人,自己便天然地占据了道德高位,不仅身体里的“小宇宙”突然爆发,还师出有名。

但问题是,道德的归道德,对于那些不“让座”的人,我们至多只能从道德的层面,进行劝说、乃至批评。但绝对不能对其饱以老拳,更不能将人打得鼻血直流。毕竟,“让座”不是法定的义务,我们不能强制要求别人让座。而动手伤人,则更是违法之举。

对那些不道德的人,“果断”、“凌厉”地出手,非但不能打出真正的道德,有时候,还是对道德的一种更深的伤害。

一方面,如前所述,“让座”属于道德范畴,而非法定义务。用暴力强行要求他人如此,拳头之下,有时候,只会适得其反——凭什么要我让座?我都被人打了,为何还要让座?长此以往,道德规范所提倡的良善势必变味;另一方面,这种粗暴的拳头,容易忽略了许多细节。比如,那位年轻的小伙是否身体不舒服?如果,他身体不舒服,还强行要求他让座,这算什么?这显然不是提倡道德,而是在践踏道德;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暴力,会给这位年轻人的内心,投射下怎样的社会阴影——记者记录下的几点细节,“一声不吭,呆坐在位子上,鼻血不住地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缓缓走过来,从布袋里掏出几张方巾纸递给他”、“小伙才下车,天下着雨,他没有伞,淋着雨走了”。这样的他,遭遇这样的事情,他的内心中,还会留下怎样的社会印象,又会留有怎样的道德观?

其实,真正的道德,不是靠苍白的说教,更不是靠拳头而能得到,而是靠现实社会中,更多人的自觉行为,尤其是那些公共人物、政府官员的率先垂范。打个比方来说,如果,杭州市的市长、书记能够经常乘坐公交车,如果,他们在公交车上经常让座,“让座”还会是一个问题么?

驱动道德血液回流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尊老爱幼,举手之劳。在一个温暖而成熟的社会,很多激活于不经意间的“微关怀”“微帮助”“微慈善”,恰恰就是芸芸众生“微生活”的重要幸福来源。围绕代正兴老人,61名让座者和61个红包即构成了一个城市的美丽风景。

爱与关怀从来就不是单向度的情感。道德的力量,在于传递、在于互动、在于复制、在于放大,在于社会的肯定和认同,在于示范引领下的追随模仿。现实中,某些地方之所以屡屡出现“不让座被扇耳光”的尴尬新闻,少数年轻人之所以难以形成让座的良好习惯,其中一个原因即在于,他们的让座不仅很少得到一声“谢谢”,甚至连起码的正面评价和人际互动也没有。缺乏评价和道德回流,使其逐渐流失了继续做好事的勇气和动力。毕竟,绝大多数普通民众的道德境界和道德标准,与社会道德高地上的雷锋、郭明义、杨善洲、李素丽等先锋楷模不可同日而语,他们仍然需要口头鼓励、精神激励和人格尊重。

“让座红包”是一种温暖的道德血液回流,同时也蕴藏了一个退休老教师的人生智慧和教育智慧——它明确地为受助者作了表达,向让座者作出道德肯定,完成了一次道德与心灵的对话,为他们所付出的正能量进行有益的“情感补充”“良善交流”;它更使让座者在实施道德行为的同时,充分感受助人之乐,从情感反馈及道德评价中净化灵魂,从而进一步固化和延续自身的良好行为

习惯,在未来能够更加持之以恒地做好事、行善事。张培元

身体力行感化社会

重庆这位叫代正兴的老人,对那些主动让座的人派发“红包”,一方面说明了老人家知恩图报的感恩情怀,另一方面则说明,当下社会语境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在离我们渐行渐远。 尊老爱幼乃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近几年来这一传统美德正在被扭曲变形,正在成为一种稀有的精神资源。一些人任性、自我,完全一副“唯我独尊”的架势,孕妇乘车他们可以视而不见,耄耋老者乘车无动于衷,由此人们发出了“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叹喟。

在这样一种社会语境下,代正兴老人身体力行,试图以自己的“回报”来感化社会,其用意和初衷是好的,但是靠“发红包”能否救赎我们的社会良知,有待经受社会的检验。拯救社会道德是一个系统工程,单凭一个人的单打独斗是难以成气候。但是,代正兴老人的这种“示范效应”也不可小觑,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他那样知恩图报,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存善念、心怀感激,我们离文明社会就会越来越近。

倡导社会公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但是,我们又不能麻木不仁,任其社会风气每况愈下,必须有完善的教化措施和制度设计。

“有奖让座”它是一种感恩,不是施舍,是道德老人对道德的敬畏。那些手接“红包”的人可汗颜否?对老人让座本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老人却“知恩图报”,需要反思的不仅是让座者,我们整个社会都需要反思,他的这一“友善之举”拷问着世人的道德底线。

拯救社会道德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道德老人代正兴给我们每一个人上了一堂很好的“道德课”。

反对 卡片比红包更有价值

相对于“男子公交车上未让座被连扇5个耳光”,重庆八旬老翁代正兴给乘车让座者发2元红包,一反一正,凸显其新闻价值;不过,论社会意义,我还觉得“1张卡片”比“2元红包”更有价值。 “2元红包”,对于代老这位退休老同志来说,一周送出去几只红包,也不算多大的开支;而收到一只红包2块钱,对于让座者来说,也不算多大的收入,有这2元富不起来,没这2元穷不了。 “你高风格让座和帮助,感谢您!綦江代正兴”——就这么一张名片大小的卡片,其上的“感谢您”,其意“有三”。

一者,表达了谢意。花钱乘车,乘客之间,不让座并不犯法,让座是“讲文明”。所以,上车有人给你让座,多少有些“付出”,特别是长途乘车。这个时候,被让者,无论是老人还是孕妇,表示谢意,口头的也行,有代老这样的书面表达更好。

二者,也算是一种凭据。让座,是一种文明之举,被让座者说一声“谢谢”。虽然,对于让座者来说,让座之后,并无所求,但拥有代老的那张小卡片,起码也是一种“让座的证据”,也可作为一种纪念。或许,有了这种“凭据纪念”,又会激励更多的人上车主动给老弱病残者让座。 三者,对“行凶逼让”是一种批判。因为没让座,就将人家打得鼻血横流,这已涉嫌“违法”。与最近几起“行凶逼让”比起来,代老的“1张卡片”上的“感谢您”,让我们看到“行凶逼让”的渺小,反而让他老人家更受人敬重。

与动物、植物相比,人,更具有社会性。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的“你、我、他”,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就应该像代老这种“先尊重别人”,且“和谐”应该是双向的,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

基本素质靠奖励,国人的脸往哪放

不久前,杭州公交车上一年轻小伙因未给抱小孩的夫妇让座,被对方扇了5耳光,一时间引发不小的争议。而就在杭州小伙不让座被打事件以后,其他地方又爆出几起因不让座引发的掴耳光事件:8月26日晚,济南115路公交车上,一小伙子因没给身边一位带小孩的妇女让座而挨妇女一耳光;当天下午,长春市102路公交车内,一残疾男子因未给中年妇女让座而被该妇女扇耳光……由此人们不禁要闻:巴掌扇出的是私欲还是道德焦虑?

不让座就给耳光,显然不是文明社会文明人的应有之举;而让了座就给红包,又该如何看待

呢?80多岁的老人坐公交车,作为文明古国中的一员,让座应该是最基本的道德素质。如果这基本素质都需要用奖励来维持,国人的脸往哪儿放?同时,为了奖金而让座,即便是让座了,就能说明他的道德素质高吗?

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事情:年轻人主动让座后,不仅连一句“谢谢”也没收到,有时还遭到白眼。让座只是一种道德倡导,不让座不会受到法律法规的惩处。既然是一种道德倡导,年轻人主动让座了,得到一句“谢谢”天经地义,这也叫“礼尚往来”吧!

让座给红包这种方式值得商榷,但老人的初衷很好,目的非常明确,所以老人表示,红包还要继续给下去,而且以后不光给让座的人发红包,凡是提供帮助的,都能收到他的红包。但愿世人都能读懂“让座给红包”的题中之意和弦外之音!毛开云

——让座还是不让座,都是个人自愿,靠强迫靠制度不行。唯有给让座者起码的尊重,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代正兴

让座与不让座800(二)

2015年国家公务员面试题及答案:不让座就该挨打

2014年9月4日下午1时许,武汉801路上,一位坐在老年座位上的年轻人因没让座,遭几名老人暴打。事发后,汉阳警方到达现场将其带离公交车。

据悉,5名老人都六七十岁,聚会完毕准备回家。目击乘客说,老人们就站在男青年身边,可能是没有站稳碰到了他,男青年骂了几句,老人称不让座也就算了,何必要骂人。争吵拉扯中,一名老人打了几拳。

警方介入并调解,目前双方已相互谅解,男青年经医院检查并没受伤。

相关评论报道

@寂寞上升线~我越来越觉得现在的老人很多为老不尊!不按顺序排队扰乱秩序!地铁公交抢座位!当与人发生矛盾时如果己方有理就会无休止的指责对方,己方无理就摆出老人是弱势群体的姿态!越活越退步的道德!

@香香让座位是自愿的吧!凭什么就应该给你坐?如果年轻人也刚好生病呢?是不是应该有专门给老人坐的车子?看他们互相殴!

@Sayane人家不让座没礼貌,你打人就是犯法的了

@万万美想到能坐公交车上下班的年轻人一天为了家中老人,怀中小孩儿而奔波,不是不想让,真的太累了,老人坐公交车去公园锻炼,跳舞,打坐,有点矛盾啊。到底谁累谁清闲。

@e/魔的天使老了还能把年轻人暴打一顿?我看就不该让。有力气打人就没力气站着吗?

模拟题:对于社会上关于公交车让座而引发的争议,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解析

【试题类别】综合分析之社会现象分析(负面类)

【考查要素】综合分析能力:能否综合、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

【解题思路】公交不让座,属于道德行为,是不尊老爱幼的负面行为,而打人,不仅是不道德,而且还是违法的行为。因此按照负面消极类的现象分析题思路来解答,即危害-原因-对策-提升。

【参考答案】

礼让、尊老爱幼,一直是中华传统美德,是体现我们中国人素质的地方,因此我们弘扬这一传统美德是必要的。对于公交车上让座与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不让座就挨骂挨打的新闻屡见不鲜,甚至还被搬上电影荧幕,引发公众的深度思考。然而,在社会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公众的道德感在一定程度上遭遇了质疑与动摇。公众逐渐以让与不让来衡量道德与否,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过分地关注让与不让这一结果,逐步偏离了我们对道德拷问的本原问题才导致了因为不让座行为而对当事人拳脚相加。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具体而言,我认为,这种现象之所以会发生,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是因为社会公众价值观日趋多元,因而逐渐对传统美德丧失理性的判定标准,往往习惯于武断地判定某一行为是否符合道德。

第二,是因为社会充斥着对负面新闻的报道,导致大众对公众道德信心的缺失。

第三,是因为一些个人过分关注自身利益,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不愿意与人方便。 针对这类现象,结合上述原因,我尝试站在政府的角度思考这一现象并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通过正确树立公众的价值导向,正确引导人们对是非曲直、道德与否的判断,营造良好的美德氛围,不仅对于让座我们要正确看待,对于打人更加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倡导谦让美德的同时,也不忘记对投桃报李道德行为的大力肯定,促进道德的社会认同与公众道德的良性互动。

第二,加强对正面新闻的报道,而控制对负面新闻的报道,在对正面的、积极的新闻报道的同时也是在涤除社会充斥的对公众道德的质疑,也是在传递正能量,做好这一正确的引导工作,是政府应尽的职责。

第三,增加在道德教育的投入比重,让中华传统美德走进课堂,道德教育也要从娃娃抓起,从小给小朋友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与价值观,切实推动公民道德水准发展。

总而言之,尊老爱幼,举手之劳。相信千百年来我们信奉传统道德不该在我们这一代流失,这是我们民族的立生之本,它能使我们的文明等得以延续、传承和发展,因此,弘扬传统美德也是我们的责任。

让座与不让座800(三)

让座与不让座800(四)

让座还是不让座

文/就此别过

近日,发生了一件事公交车上让座不得感谢,而得到的却是让好心人感到心寒的冷言。在二中站和学府花园站,分别上车了一女一男,在二中站上车的是一位30左右的女士,上车就有座;在学府花园站上车的是一位60岁左右的男士,上车时暂无座。年轻女士也是刚刚落座,见上来一位长者上车便主动起身让座,边起身边对长者说:“你来坐吧老人家,你的岁数大点仨”?这位长者说:“你看我有好老了啊,跟你差不多?”年轻女士又回了一句:“你是长辈仨,你坐吧!”这位长者还在不停的叨咕,让年轻女士涨红了脸。车上人员听了也感心里别扭,好心让坐,不但没有得到感谢,反而招来冷言,这是何苦?

我们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我们一直在倡导文明和礼貌,这些都需要千千万万个实质性的言行来体现。尊老、爱幼;保护妇女、儿童;优待伤、病、残人员更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一个年轻人在车内不太拥挤的情况下能为一个健康的长者让坐,就已经体现了当代年轻人“尊老爱幼,文明礼让”的精神风貌,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必须令人敬佩,应该予以赞扬和鼓励。作为一名长者或需要得到帮助的群体,每当得到了别人的帮助是合理的,但不一定是必须的,让座是一种美德,受座者理应学会感谢,所以要学会尊重和感谢那些曾经搀扶和让坐于你的人,无论你处于什么情况或需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和礼让,只要他人处于好心,我们都应该有一个文明和礼貌的回应,千万不能让好心人感到寒心!

让座与不让座800(五)

组别:初中组

作品名称:不让座事件——令人唏嘘的社会道德

作者姓名:林宇莹

学校:增城市朱村街第二中学

指导教师:朱泽民、陈伟潮

不让座事件——令人唏嘘的社会道德

现今社会是讲究道德的社会,正如扶老问题一度成为社会道德的一面镜子,近来围绕让座接二连三地发生的种种插曲:

事件一:于8月23日。在杭州K192公交上,一小伙坐在车厢中部的“照顾专座”上,旁边站着一对夫妻,妻子手里抱着几个月大的孩子。司机连播4遍“请给有需要的乘客让个座,谢谢!”,可小伙依旧“无动于衷”,最后竟被那位丈夫连扇5个耳光。小伙被打得鼻血直流,眼镜也被打飞,断成几截。

事件二:于8月26日。济南市,在115路公交车上一小伙子就因没给身边一位带小孩的妇女让座,而挨了这位妇女一耳光。并声称“我是替你妈教育你”。

事件三:于10月7日。在广州地铁4号线上一名六旬老人与28岁青年为争座位互殴。男教师头部、手臂布满血迹,老人鼻部受击流血,车厢地板上血迹斑斑。事后两人各有言辞,使人难辨双方错对。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我们传统的美德。给老弱妇病残让座是理所当然的事,更是义不容辞的事。让座是小事,却意味着个人的修养,和国家的道德文明。虽是如此,但是回顾一下生活,不让位的现象依旧很普遍。为什么会如此?第一,因为人生来就是自私的,为了自己的舒适,为了自己的利益。第二,让不让座是道德问题,而不等于法律问题。

是的,法律没有规定公交车上任何一个人有让座的义务。相反,任何一个人却都有让座的权力与自由。也就是说,道德是一种自律而不是他律,他们的不让座行为只会受到社会舆论的抨击,而并非法律的制裁。

然而因不被让座而不悦打人就大不相同。这些人持这所谓的社会道德,把它当作真理,用它把自己对不让位者暴力的行为合理化。他们的这种行为用网上摘抄的话来说就是“在给道德上刑” “自以为占据道德高地,挥舞道德大棒,滥用暴力‘打人向善’”。他们不仅触犯了法律,并且也有违道德。

我并不是说要批评打人者,更不是数落不让位者。我知道,每个人的判断观、错对观不同。我只是觉得被打不值,打人犯法更不值白罢了。

我国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我们应该学会将心比心,想想以后自己的子孙需要被让座,想想自己老后需要被让座。其实让座只是一个动作,稍稍放弃自己的利益就可以得到赞赏。就可免受鄙夷,免受舆论。甚至可以给自己和子孙一个充满道德的和谐环境,何乐而不为呢?

让不让座,是道德问题,与法律无关。更多时候我们要先了解不让座的原因。如发现是为了自身利益的,应上前说教而不是使用暴力。当然如今科技发达,网络遍布全国,我们大可以把他们的行为记录下来,让这些行为在网络中受批评甚至抨击,以警醒人们。而要想实现使不让位者从“不让”到“让”,更多的是需要乘客的善意提醒,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深切的“谢谢”。 不能因为不让座,就对人恶语相加、暴力相向,这种做法比不让座更加不文明,更加背离公德,不是吗?巴掌和拳头打不出让座的自觉,只会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我们应该更多地通过自身的道德行为去感染别人而不是以暴力使人屈服,不是吗?

现在,这些令人唏嘘的社会道德越来越贫乏。它就像一种传染病,一传十,十传百。人们不断错误得认为不让座是正确的、以暴力维护道德是正确的。然而,他们都错了。道德要靠自觉,激发道德行为更需要友善沟通、相互体谅而不是暴力。

社会需要人们遵守道德操守,需要更多人拥有美德。我们不能延续那些不道德行为,更不能倚着道德高梯去触犯神圣的法律制度。为了祖国的未来、建设,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让位做起。坐车时,见到有需要的人,要让座。见到暴力行为,应报警制止或需求帮助。要树立增强道德、法律意识,要认识到暴力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让那令人唏嘘的社会道德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消失。让我们做有道德、文明,懂法律的人,成为高素质公民。在与外交流时,体现祖国的风采和道德水平。

让座与不让座800(六)

据武汉晚报报道,这是发生在武汉地铁上的事情。一位60多岁的老大爷一上车就拍醒一个拿着大件行李正在打瞌睡的女孩,直言“快起来,我要坐。”女孩一头雾水问:“你干吗?”大爷又嚷:“起来,我要坐。”女孩生气了:“你要座位不能好好说话吗?”“你爹妈没教你尊老爱幼吗?没教养!”老人也激动了。旁边一男生赶紧起身招呼老大爷坐下。老大爷一边坐一边骂女孩没素质。

去年,有些地方出台了成文的法规,规定不让座就罚款或者司售人员有权力不发车乃至拒绝乘坐等。让座从一件“主动让”变成了“必须让”的事情,但问题是,乘客买了票就是与公交方面达成了一种契约关系。公交公司要承担起把乘客安全准确及时送达目的地的义务,这里面与让座与否没有任何牵扯。公交公司强行把乘客赶下车,就是违反了合同约定,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让座是道德范畴内的个人选择,让是美德,不让也是一种权利——当然,坐在老弱病残孕专座上的另当别论。在国外,比如韩国,地铁内的特殊座位都是空的,不在被照顾范畴内的人根本就不会去坐,宁可站着。而伦敦地铁中,特殊座位可以坐,但佩戴统一孕妇标志或者行动不便者上车后会直接礼貌地请对方让座。日本的老者对座位看得很淡,有就坐没有就站着,很少看到要求对方怎样的事情发生。当然这一部分是民风使然,但法律对于责权利明确清晰的规定也是不可或缺的。反观自身,从前些年对于弱势群体没有座位的悲情渲染,到如今“坏人变老”的打击一大片,赋予了让座这个简单行为太多复杂意义。依据法律、根据权力责任关系发出的持中之论因为不够“高大全”、不够煽情而总是被忽略。为什么不让它回归简单呢?让座不让座,这只是选择题,不是是非题。 有一次在德国,一人一上车就站在我座位旁看报纸,大概站了半小时,他有些累了,在不停地变换着站姿。于是我站起来请他入座。他很感激,问我现在几点钟了,我看了看手表说:“现在9点差5分。”他耸耸肩又指了指我的手表,就是不肯坐。我于是拿出了中国人特有的热情硬拉着他坐。他急了,从衣兜里掏出一张月票递给我看。我一看才明白,原来这位老兄买的是廉价的分时段月票,在上班高峰期(即早上9点以前)是没有权利坐座位的。(何如平)前年我在美国波士顿坐公共汽车去看文艺演出,途中上来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周围乘客或闭目养神,或埋头看报纸,根本没有给老人让座的意思。我用英语招呼那老人坐我的座位,没想到我的好心却引来全车人怪异的目光。那个老人似乎并不领情,还不高兴地说:“先生,我没必要坐你的座位,难道我看上去不够健康吗?”(何如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