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好朋友写一封信向他介绍你最近的学习和生活情况400

时间:2021-11-10 14:58:01 400字

给好朋友写一封信向他介绍你最近的学习和生活情况400(一)

第一单元习作指导 给外地“手拉手”的小学生写封信

习作题目:

在祖国的东南西北,有许许多多我们的同龄人,大家彼此建立联系,脚上朋友多好!让我们策划一次和远方小学生“手拉手”的活动,先商量一下,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与远方的小学生建立联系?取得联系以后,可以开展哪些活动来增进彼此的了解,可以为对方做些什么有益的事?然后以个人或小组的名义,给远方的小学生写信。

在信里,可以先介绍自己的情况,再说说打算开展“手拉手”活动的想法,并提出可行的建议。信写皖后读一读,改一改,最好能把信寄出去。

要注意信封的写法:信封的写收信人所在地的邮政编码,上方写收信人的地址,中间写收信人的姓名,姓名要写得大一些。信封的右下方写寄信人的地址、姓名和寄信人所在地的邮政编码。

【题目分析与要求】

本次题目是请你给外地“手拉手”的小学生写一封信。具体要求有如下6点:①既可以先介绍自己,再说说打算开展“手拉手”活动的想法及建议,②也可以先写活动想法及建议,最后介绍自己,③还可以从其他角度去写。既可以个人名义写,也可以小组的名义写。④在动笔前要复习书信的格式,要求按格式书写。⑤写好后,要在小组内读一读、评一评、改一改,引导学生互相修改,并恰当运用学过的修改符号。⑥修改好后再寄出去,

【设计理念】创设情境,营造气氛,激发学生建立“手拉手”活动的兴趣和参加“手拉手”活动的热情。如,读一封远方小朋友的来信;读一则报道,介绍远方的小学;说一说开展“手拉手”活动的重要意义。立足应用,通过讲解学习,使学生掌握写信的基本格式要求,并学会如何正确填写信封。力求通过写信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使学生通过写信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写信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充分掌握写信的基本格式要求,避免常犯性错误。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教学:①懂得写信的格式,写各部分应注意的事项。②注意用语的得体。

2、过程和方法训练:①学会写信,格式正确。②注意把要告诉对方的事情写得比较具体,叙事清楚。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①了解开展“手拉手”活动的重要意义。能够运用书信与人进行思想、感情交流。②培养学生在

小伙伴的交往中要学会相互了解、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收集中西部贫困地区学生的资料,范文一两篇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前作文:未成曲调先有情

㈠、话题交流,真情融汇:吹面不寒杨柳风

1、谈话揭题:随着现代化通讯设备的日益、完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写信是比较传统、实用的方法。你给自己亲友写过信吗?

2、快速默读亮亮给表哥的信(屏幕出示)说说信的内容

(信的内容:“我”和表哥儿童节曾见过面;庆祝会上“我”被宣布为优秀少先队员,还表演了节目,希望表哥来信告诉我怎样过六一的情况、盼望暑假能再见面,告诉表哥他要的书已经买到,暑假带去。)

2、结合信的内容,想想写信的用处。请同学说。

3、与电话、传真相比,你认为写信有哪些优点?

4、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封由一个署名――“远方的朋友”写给班上全体同学的信(信的内容可以是一些勉励的话语或是对学生的期望等),由老师来给学生朗读,并通过提问来询问学生看完信后的感想。

5、在若干学生发表完自己的感想后,可引导学生通过学会写信来把自己的感想亲自告诉这位来自远方的朋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写信的兴趣。

6、多媒体展示:西部地区贫困学生教室图片和生活困难的图片。引导学生看看说说感想。

7、师:我们在第一单元学习了有关西部的文章,园地中要求写一封信给远方的小朋友,与他们讨论手拉手建立联系,商量互助活动的内容。很多地方的城乡同学结成了“手拉手”的小伙伴,相互了解、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多有意义呀?今天每位就练习写一封信,与远方的城市或者农村的同年级小朋友建立“手拉手好朋友”的联谊关系。同学们乐意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生活入手,了解我国西部贫困地区的学生状况,了解写信的作用和意义,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从而使学生乐于表达。

㈡、成语点睛,诗句引趣:嘈嘈切切错杂弹

1、读一读下面关于友爱的成语,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个。

友好往来 鸿雁传书 书信频繁 纸短话长 情投意合 情趣相投 性格类似

脾气相吻 情同手足 情意融融 情思绵绵 亲密无间 消除隔阂 恢复友谊

与人为善 同心协力 同甘共苦 同舟共济 患难与共 雪中送炭 互帮互学

关怀备至 满腔热忱 问寒问暖 朝夕相伴 一见如故 相见恨晚 三生有幸

重归于好 和好如初 情深似海 形影不离 如影随形 如胶似漆 水乳交融

刮目相看 藕断丝连 天各一方 临别赠言 临行赠物 路见不平 拔刀相助

涌泉相报 千里送鹅毛 礼轻情义重日久见人心

2、读一读下面的诗句,说一说你的理解。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选·争报恩》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雁门集》

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春秋)孟子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汉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诵读故事和成语,营造了一种浓浓的亲情氛围,为下面的习作指导做好铺垫。

㈢、激发情趣,游戏引路:未成曲调先有情

表决心小游戏:我们手拉手,真情温暖你、我、他。

开火车:说一说自己打算为贫困地区小朋友做什么。每一说一句话。

二、中作文:奇思妙想我能行

㈠、奇思妙想,开启心路:一语天然万古新

1、师:

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几亿个家庭,他们有的生活幸福美满,有的生活艰苦贫困。中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三,可还有一些家庭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更别提那些孩子能上学了。于是,我校组织学生与一所小学的贫困学生手拉手,让孩子们在交朋友的同时,献出自己的一片爱心,让更多的孩子都能认识到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让孩子们通过手拉手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出示习作题目】

2、讨论本次习作有哪些要求(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明确6点要求)

3、出示课题。给“手拉手”的小学生写信

思考,同桌讨论:什么是“手拉手”?

[设计意图]明确习作要求,点明了习作的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写信与写其他的文章不同。

4、拓展思路,指导选材

⑴、小组讨论交流,说说你给谁写信,根据自己在“手拉手”活动中的内容,准备写哪些。(列出要点)

⑵、集体交流,老师归纳:

①介绍自己的生活情况:如最近在“手拉手”活动中怎么做的等等。

②介绍自己的情况、自己的感受等。

③谈谈你在“手拉手”活动中如何对好朋友的帮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展开联想,搜索写作素材,拓宽习作思路,活化了学生的思维,拓宽了习作的思路。

5、学习信封的书写要求。

①先让学生阅读课本上有关信封书写格式的正确要求。

②老师帮助学生进行总结,有哪些注意事项?

写信格式:1.称呼;2.正文(一件有意思的事);3.结尾;4.署名;5.日期。

称呼:单独成行,顶格,以表示尊敬。称呼后面用冒号。

正文:是信的主要部分。可从以下几方面写:①向收信人问候;②写自己要谈的事(这②要求写一件有意思的事);③写你自己有什么希望或要求。

结尾:写祝愿的话。祝语另起一行。如分两行写,第二行要顶格,祝语要注意对方的年龄、辈份、职业等情况,要符身份。

署名:写在正文右下方。

日期:写在下一行左下方。

要写信封,信才能寄出去。信封的写法是:最上部左角写邮编。下一行写收信人的地址,要写详细、具体、准确。中间部分写收信人姓名。字迹可大一些。右下方写寄信人的地址、姓名及寄信人邮政编码。

③多媒体课件出示几种信封书写中常犯的错误,要求学生找出错误并加以改正,从而巩固刚才所学的有关信封书写格式的知识。

6、再次讲解书写正文内容的注意事项。

7、分步指导。

①你准备给哪位同辈写信?

②你要告诉对方哪些事?

③你想知道对方的什么事?

8、按书信的要求将自己要告诉对方的事连起来好好想想,

你准备怎么写?

9、口头叙述要写的信。

评议要求:哪些方面说得好,哪些方面说得不够好,你认为应怎么改?

10、总结。针对板书师生共同总结,然后提醒学生以后无论给谁写信,格式都是一样的,只是称呼和祝愿语有所不同。

设计意图:进一步强化指导,使学生明确写信的格式。并强调学生正文内容要写自己最想说的话。让学生在课堂上把想写的内容先通过口头表达出来,老师加以指导,从而降低了习作的难度。

㈡、佳作引路,章法导写:要把金针度与人

1、师:读一读下面的书信佳作,相信你一定会收到启示。

2、展示范文,学习写法

让我们手拉手

李丽琴同学:

你好!

我是嘉儿,就读于广东省东莞市洪梅镇中心小学。我现在已经11岁了,读五年级了。我喜欢读书,是个颇有语言天份的女孩。我们的学校有许多体育器材,如羽毛球,单杠等等。下课时,操场上可热闹了!我们的教室宽敞、明亮;学校还有图书馆、电脑室等多媒体教室,我们就在这美丽的校园中茁壮成长。

可能你对我的来信感到惊讶,因为你还不认识我,可我对你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我知道,因为你家收入微薄,所以你被迫辍学。据了解,你在学校表现十分出色,学习认真。当我们知道你12岁,才读一年级的时候,我们都惊呆了。因为种种原因,令你错失了学习机会。你们的学习环境恶劣,比起我们教学环境优越,我十分难过。我们吃得好,住得好,而你住的却是泥砖屋;我们有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