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步600字

时间:2021-11-10 14:37:51 600字

起步600字(一)

好文章从生活真实起步

----浅谈怎样让文章走向生活,又从生活走出文章

作者:林凤初中 李尚贵

我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20多年,批阅、修改并收集了近两百篇学生优秀习作,作为快要退出教育生涯的我,那是我心血凝成的瑰宝。这些文章的共性都是写生活、写真情,可谓是字字句句皆生活,篇篇段段总是情。笔者悟出:只有融入生活的文章才能成为活力四射的佳作。

现在以自己的作文教学经历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学生生活与作文的问题。

心系生活有文章,立足真实不空乏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对读书的评述,读生活亦如此。

语文教学中,作文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一是升学考试作文成绩的比分约占百分之四十,作文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升学成绩;二是作文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综合载体,它全面考察一个人对语言、文字最基本的运用能力,也考查对生活的洞察和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口语交际能力,还考查一个人文化素质的深度和广度 。因此,写好文章十分有意义。我们写文章不只是要把语言写通顺,把事情交代完整清楚,注重扣题和立意 ,更重要的是学会观察生活,学会表达生活,这样的文章才具有生活气息,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生命力永不削竭。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作文的源泉就不会干涸,提起笔来就会

文流涛涛,随心所欲。有很多学生怕作文,其主要原因就是无事可写,无话可言,问题就出在眼睛没看世界,耳朵没听风雨,脚没有踏实地。只要用心去发现,就会消除笔下无文的苦恼。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首先要把学生带入生活,引导学生去观察、比较、分析、感悟,要由远到近,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步步提升。比如要把“桥”写成说明文,我就带领全班学生去观察一座桥,它的整体外形,长、宽、高的数据,拱的道数以及桥面、桥墩、桥栏的构成质料等。还动手量一量,动口数一数,还走访和查阅修建这座桥的年月、目的,引导学生看桥周围的环境等,让学生把重要的数据记录下来,不要有误差。回来一整理,基本上就有500多字的材料内容了,加上一个开头,一个结尾,一篇600多字的真实生动说明文就问世了。《今日中学生》刊载了我学生的一篇文章《一个倒霉的周末》篇末有这样几句话:“你还想知道我后来发生了什么倒霉的事吧?不怕你笑话:10点整,我摔在茅厕边,差点掉进粪坑里;11点左右,我拿着外语书在院子的角落里转悠诵读,家狗差点把我当外国人处理;12点多,我一觉醒来,竟睡在邻居的沙发上......”这显然是一个农村环境,一个自然自由的世界,有具体的时间,情节真实可感。一个周末,学生仍然是紧张不堪,以至于神志恍惚到遇到很多倒霉的事。文章并没有华丽的词澡,因为真实,内容生动感人,让人回味无穷。学生学写人物传记时,要求学生回乡作口问手录。写故事时,让学生去搜集当地流传的民间故事,学生很有热情,有些学生还完成得不错,集录入册的有《七个望娘滩》、《芭蕉精》、《螺蛳精》、

《仙桥沟的传说》等,分别表达母受,文明环保,感恩和富民的主题,生动传奇,富含乡土气息和现代韵味。比如《螺蛳精》是写一个穷孩子救了一个奄奄一息的河蚌,后来化作人形为他作饭洗衣,成亲生子来报恩。《仙桥沟的传说》是以我们当地崖边有一块奇特的巨石为故事材料,说是古时有一个仙人在这里搭桥拯救百姓的事,学生联系到现在农村乡村公路四通八达的现实来歌咏不靠神仙皇帝而靠自己的伟大创造力。为了让学生得到更多生活资料,我常常用DV录一段视频回来放给学生看,看了写成文章。有一次写游记文章,我就带着DV爬山路,把沿途的景观记录下来,又穿过荆棘林爬上山顶,特意录制了一段夕阳西下,光芒万道,群山鳞鳞的特写图景。学生看后这样写的:“来到山顶,坡面开阔而有起伏,花椒树占据了整个山头。杂草和芭茅丛以及不知名的藤蔓环绕四周。放眼远望,坡丘叠叠,像起伏的波浪从近前向四围荡漾开去,消失在视野之外。俯瞰山下,乡村公路盘坡绕梁,通溪达寨,像一条条银带束着山,连着楼。那路边的树、路上的车、行走的人,如蛾、如蚁。林凤镇街高楼森立,就在东面的山脚下,向南北蔓延。最南边,远处重峦中,石羊场的街影依稀可辨,北边的尽头是龙台场蒙蒙胧胧的棱角。云影下的琼江河顺街而流,向南找不到头,向北看不见尾。夕阳西下,万道余辉下的山、水、路,在一派安谧中闭上了眼,安详地躺着......”,很真实生动。总之,教师要让学生百分之百的去面对生活,体验生活,述写生活,文章才有生命活力。编造的东西就像移花接木,无论多么高明的嫁接师都掩饰不了刀削斧劈,无论怎样的调味品也调不出清纯可口的美味

来。学生入不了写作的大门,如果拿着人家的好文章抄袭一通,那就更可怕了!

走进生活成文采,精雕细琢出真情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认识美,感悟美,去发现人生哲理,文章就会血、肉、骨皆备。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历史文献,也是一部文学著作。他笔下的事件历历在目,人物栩栩如生,有他走访游历汗水的结晶。走进生活,要用放大镜去观察生活的细微末节。平平淡淡一句话;无意识的一个眼神;一个不起眼的动作,用自己的每一个神经细胞去分析,去推理,去评判,把自己的情感和情趣、喜怒和哀乐融会进去。走进生活,再从无声无息中去寻觅精神。文章的功能就不仅仅是传情达意了,而是凸显一种鲜活的峰骨,成为让读者感情共鸣的艺术佳肴。 怎样从细处着手呢?比如一个学生要表现老师不厌其烦关注他的书写时,用了这样一句话:“每次作文本发下来,老师总要在文末批上一句‘把字写好一点!’” 。还有个学生这样写她的父亲:“爸爸把自己的外衣掸了掸,‘看,这是棉质的,还可以穿,扔了太可惜。’”,这是表现爸爸节约,拒绝女儿给他买新衣的一个细节。

怎样在于无声处见精神呢?精神,就是把自己的意志、自己的人格灌注进去。比如有个学生要表现摘下的芭茅花仍有顽强生命力时,在文章结尾用了这样一段话:“我捧着它,把它插到她母亲身边的泥土里,再培上一掊土。看它那绒毛似的花儿在风中脱落飞舞,尽情地在生命最后一分一秒绽出放美丽。我默默地注视着那一束、那一丛巴

茅花,觉得自己的生命都在这飞舞的白花中颤栗。我,不是挑食吗?我,不是埋怨自己穿得土气吗?甚至常常责怪养父美母对我不周到吗?......今天,我终于懂得了什么是珍惜。”上文中提到写游记的结尾还有这样一句话“万山峻岭中藏着无尽的人间美梦和珍奇!”这最后一句话,作者把感情升华到了一个与美景同源、与山川同体的高度。 学生只有走进生活,融入生活,才与生活同呼吸,文章就会文采飞扬,情思涌流,主题升华。真可谓是:走进生活成文采,精雕细琢出真情。

妙笔绘春春意暖,趣味无穷藏笔端

摘下生活的一段段美,我们还得把它串连起来,配上些珍珠玛瑙,成为一种有声有色的艺术品。文章是生活的浓缩,它会比生活更美更有品味,因此,我们写文章就是坐在桌前再造生活艺术了。一篇好文章除了真情实感,还要有比较畅美的文句,画龙点睛的评议,十分醒目和中肯的题目,优美的开头,凝练的结尾,突出的中心。有个学生用了《谢谢你给我的两耳光》这个题目,写自己在课堂上被老师打了两耳光后从迷惘中走出来的事(当然不是歌颂老师体罚学生),一个“谢谢”表现了作者对老师的谅解和感激,挨了打还说谢谢真是构思精奇,扣读者心弦。让语言优美,要恰到好处地使用装饰性的词语和描写方法,一定要真心流露,不能随意编来。使用不当,就如在一件很整齐美观的衣服是扎一朵花,束一条彩带,难看死了。以前有学生想写老师讲课声音洪亮,用了这样的比喻句:“我们姚老师讲课,就

起步600字(二)

走进初三作文600字

走进初三作文600字(一)

曾记得刚走进初中的那段时光,记忆中带有几分青涩,青涩中透露几分似有似无的勇敢。现记起走进初三的感觉,与刚刚起步截然不同,更多的是紧张,更多的是压力。所有的这些就像大山,阻挡着我前进的道路,但我想好了,用拼搏燃烧我的希望;用汗水浇灌我的困扰;用努力畅谈成功的大门!

暑假,绘写了一幅幅如滋如润的画。为我们的青春勾勒了无数笔,为我们的学习画得满满的。踏过公园,和朋友闲谈学习趣事。朋友唉声叹气:“即将走入初三的心情好紧张,怎么办?”我不以为然的回答:“害怕什么?就当在书海中环游啊!”“能吗?我有点没自信?”记住,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朋友笑了。

初三,就像一张张试卷,等着我们去思考,等着我们去攻克。当我亲自去感受的时候,困难重重,压得我喘不过气来。问世间,>挫折为何物?我感叹贝多芬战胜了双目失明的痛苦,赢得了光明,燃起了对音乐的热情,对生活的热情。我感叹爱迪生战胜了无数次的失败,以最新的自我作出了成功的一次实验,也获得了站起来的>勇气,不怕困难,不怕摔倒。我感叹陈一冰的勤学苦练,战胜了突袭的困难,最终获得了奥运冠军,赢得了亿万人的掌声,他们,只是一些普通而不再普通的人,在挫折面前昂首挺胸,不畏惧,不低头。摔倒了,不是一味盲目地东张西望,而是凭借自己的勇气和信念爬起来。这样的精神,这样的人,我怎能不感叹呢?每一件事都有它失败的时候,都有它阻挡的时候,学习何不是一样的呢?初三是冲刺点,是终点站。走进初三,难免会有大大小小的困难,但一定要抛开,直通“四通八达”的路。现时不拼,还等哪时拼搏?

我寻觅,带着激动,带着自信,带着快乐,与你们一同拼搏到底!

走进初三作文600字(二)

别了我的过往,别了我的曾经„„

清晨,睡梦中的我被妈妈的喊声惊醒了,我携着蒙胧的睡眼,拿起书包,匆匆走往学校的公站。

我还漫游在暑假似天堂般的日子,学校离我的视线越来越近。

踏入校园,回忆着曾经刚入校时走进的是教学楼A,而现在呈现在眼前的是教学楼C,从天真烂漫的孩童转眼变为成熟稳重的少女,初三就这样来的突然,来的伤感„„

我拖着沉重的步伐走进再也熟悉不过的教室。

与以前的教室似乎没有两样,唯一多了的,就是多媒体。以后习题量就大了吧,我

心中充满一丝忧伤。

“叮„„”上课铃打响,我回到作为漫不经心的等待老师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