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名的调查报告

时间:2021-11-10 13:04:15 300字

篇一:《地名的调查报告》

地 名 调 查 报 告 题目:北京的五棵松

内容来源:?网络参考?采访家人?实地考查 一说到北京的“五棵松”,人们马上会想到五棵松地铁站,它位于西四环与长安街的交叉

处,东南面是301医院,西面是永定路。 据说清朝时有个提督叫劭英,他死后墓葬在这里,在他的墓地里有五棵古松,非常醒目,

后来当地人就经常以这些松树为汇合地点的标志,久而久之,“五棵松”的名字就叫开了,一

直流传至今。1966年北京修建地铁一号线时,原松树枯死掉,后来为了纪念,在五棵松地铁

站西北出口处又栽了五棵松树,以符其名。 现在,北京的五棵松已经发展成为集商业、文化体育、医疗卫生、交通枢纽等为一体的

综合性地区,附近有五棵松立交桥、五棵松摄影器材城、永定路小学、五一小学、西点百货、

301医院、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五棵松体育场等,其中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棒球比赛和篮

球比赛就是在这里举行的。今天的五棵松已不是往昔的五棵松了。 篇二:地名调查报告教学设计 《地名调查报告》教学设计 解北一小 陈方元

教学目的:

1.通过了解地名的来历及文化,懂得地名中蕴涵的文化

2.透过地名了解历史文化,学会整理资料、提取信息、撰写调查报告,体会其中的文化,

提升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

1.搜集家乡地名的由来(部分地名由教师提供,让学生查访其由来)。

2.搜集与地名有关的故事,或发生在这些地方的事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今天,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位老朋友,想不想知道是哪几位老朋友? 出示:解放北路 梁家巷 高笋塘 荷花池 驷马桥 齐读

2、 同学们,见到这几位老朋友,是不是格外亲切? 抽生再读(注意读出亲切之感)

3、那么,这几位老朋友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说:

4、课前布置大家找市区内感兴趣的地名作一些调查,都调查清楚了吗? 板书:调查

二、全城搜索,全班互动

(一)交流调查的地名

1、小组交流自己调查了哪些地名?

2、学生代表汇报

3、同学们通过调查,又结识了许多新朋友,这些地方都是成都的骄傲。

(二)采访调查的(方法)过程

1、大家是通过什么方法调查这些地名的? 抽生汇报

板书:采访 上网 实地考察

2、你围绕自己感兴趣的地名,进行了哪些方面的调查?

抽生汇报:

板书:来历 现在

3、采访个体,回忆调查过程

(1)你调查的是哪个地名?你是什么时候进行的调查?

(2)你那天的调查顺不顺利?讲一讲你的调查经历或故事。(随机指导学生发言)

(3)面对调查结果,你的心情怎样?

(三)汇报调查的成果

1、现在,大家都迫不及待想知道同学们的调查结果,谁来汇报自己的调查结果?

2、针对汇报情况作指导

三、书写调查报告

1、同学们,我们的好朋友丁丁在北京也做了一次地名调查报告,他让我把他的调查报告

带给大家看看 出示:

2、完善板书,弄清格式

3、好朋友丁丁的调查报告写得多清楚呀!我们也能像丁丁那样能干,写出自己的一份地

名调查报告。

4、学生习作,教师巡视

5、现场展示篇三: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我区地名工作科学发展 民政局 史春雷 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立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是今后一个时期

地名工作的中心内容,是地名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为民服务的关键举措。为促进地名

工作科学发展,我们采取实地调查、数据统计、座谈等方式,对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自启动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以来,地名工作逐步实现了工作重心

由管理向服务的转移,探索了一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为核心、以创新为灵魂、全

社会共同参与的地名服务发展之路。今后一段时期,应以建立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

全面完成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进一步推进地名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地名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1、法规制度进一步完善 根据民政部《地名管理条例》和《葫芦岛市地名管理办法》,我区在细化地名标志管理、

楼门牌管理、建筑物名称管理、地名规划编制、地名管理行政处罚规定等系列规章和标准的

基础上,还强化了地名命名更名论证制度、听证制度、政务公开制度等,实行了地名规范化

管理。{关于地名的调查报告}.

2、地名规范化环境进一步完善 在完善制度的同时,更加强了地名命名更名管理,规范了地名拼写译写,纠正了一些不

规范地名,净化了地名环境。对我区地名进行了全面清查,清理整顿非标准地名处理16条,

共整理出1306条标准地名信息,规范了地名更名、命名工作。

二、地名标志体系基本完成 目前,我区基本完善了标准地名标志设置工作,共110个。为当地群众工作、生活、交

流、交往提供了方便,通过各类导向牌的设置,服务了经济建设,丰富了全区的景观文化。

同时,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地名标志导向体系,确保全区都有符合标准、数量足够、布点合理、

便于公共使用的地名标志。

三、大力推进地名规划工作 地名规划是加强地名服务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重要内容。行政区划

应本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行政管理,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巩固国防的

原则,制定变更方案,逐级上报审批。根据《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葫芦岛市部分行政区

划的批复》,完成了我区的行政区划变更和调整和调整工作。

四、扎实推进数字地名工作 数字地名是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重点,也是进展较为迅速的一项工作。按照民政局研制

升级的《地名数据库管理系 统》新版软件,进行录入、更改、标会等,完善了地名数据库建设工作。完成属性数据

录入和图形库建库工作,共采集11大类地名数据有1306条。

五、地名文化蓬勃发展 为了不断深化地名理论的研究,近年来,我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实地考察、调研,

结合原有的有关地名文化书籍,编纂了我区地名区制大典。使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加强,

使地名文化活动日益活跃,群众参与地名文化活动的热情高涨。 几年来,我区的地名工作检查积极探索、注重创新,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累了

许多宝贵经验。

1、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围绕服务促进发展。以人为本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为民服务是

地名工作的根本目的。不断努力探索,积极实践,有力推进了地名工作的新发展。坚持把为

民服务作为工程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以群众要求为向导,根据社会需要开展工

作,大大拓展了地名服务领域;始终依靠群众力量,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实现了地名工作的

跨越式发展;始终尊重人群众意愿,做实各项工作。

2、始终坚持统筹协调,全面推进科学发展。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注重统

筹安排,分类指导,较好实现了地名管理的协调发展;注重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以 解决核心问题带动整体协调发展;注重统筹服务与管理,促进服务和管理水平同步提高,

较好实现了各项事务的协调发展;注重协调配合,加强沟通协商,形成齐抓共管、上下联动

和谐局面,全面推进工程建设科学发展。

3、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依靠创新推进发展。改革创新是地名工作发展的根本动力。工作

上的每一次深化,每一次实践,每一次发展,都是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结果。

4、始终坚持合作共赢,聚智聚力共谋发展。地名公共服务工程是一项公益性公共事业,

涉及面广,需要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 科学把握和创造性的运用这些经验做法,对于进一步探索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的内在

规律,推动工程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只要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抓紧抓实,

措施上扎实有力,攻坚克难,就一定能够把地名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我区公共服务

体系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2014年11月10日篇四:全国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全国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来源:互联网 作者:admin 时间:2009年07月22日 浏览: 139次

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地名工作科学发展 ——全国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孙秀东 陈德彧 张伟 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立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是今后一个时期地名工作的中心

内容,是地名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举措。为促进地名工作科学发展,我们采取实

地调查、数据统计、座谈等方式,对全国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

自2005年启动实施全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以来,全国地名工作逐步实现了工作重心由管理向

服务的转移,探索了一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为核心、以创新为灵魂、全社会共同

参与的地名服务发展之路。今后一段时期,应以建立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全面完

成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进一步推进地名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全国地名公共服务成效显著 经过多年努力,全国地名公共服务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地名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服务领

域大大拓展,较好地服务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认

可。

(一)地名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法规制度进一步完善。民政部积极修订《地名管理条例》,开展地名标准体系建设,

2006年12月出台了《地名标志管理试行办法》,2008年8月修订了《地名标志》国家标准。

各地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政策法规,广东省2007年新修订了本省的《地名管理

条例》,上海市制定了关于地名命名更名的简称为“一程序、四规则”的五项法规,浙江省近

年来出台各级各类地名命名更名管理制度160多件,安徽省池州市近年来出台的20多个民政

部门规范性文件中,关于地名的就有5个。此外,各地在细化地名标志管理、楼门牌管理、

建筑物名称管理、地名规划编制、地名管理行政处罚规定等系列规章和标准的基础上,还强

化了地名命名更名论证制度、听证制度、政务公开制度等,实行规范化管理。 ——地名规范化环境进一步改善。在完善制度的同时,各地加强了地名命名更名管理,

规范了地名拼写译写,纠正了洋地名等不规范地名,净化了地名环境。重庆市对全市地名进

行了清查,共清理整顿非标准地名250多条,规范了长江、嘉陵江上18座桥梁的命名工作,

对群众反映强烈、含义粗俗的11条地名及时进行了更名;广东省重点规范建筑物名称管理,

过去三年共审批建筑物、住宅区名称5000多条,并清理整顿了一批不符合要求的建筑物名称;

江西省重点规范乡镇名称,三年来先后对十多个不规范乡镇名称用字进行了标准化处理;昆

明、石家庄等市对洋地名进行了清理整顿;合肥市结合全市道路地名普查,对37条不规范街

路巷名称进行了更名。

(二)地名标志体系基本形成 继1995——1998年完成国道设标工作、2000年——2005年完成全国城市地 名设标工作后,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遍开展了县乡镇地名设标工作。全国地

名标志导向体系的框架已基本形成。 ——覆盖范围更广。地名标志逐步由城市和国道向广大农村地区和普通公路扩展。截至

2008年10月,全国共有1909个县城、19000多个乡镇完成设标任务,分别占总数的81%和

54%。上海、江苏、浙江、青海等省已率先全面完成城乡地名设标,吉林、湖南、海南、四川、

云南等10省完成了全部县城设标工作;四川、辽宁、江苏、浙江、山东等省还超前安排,开

展了农村地名设标工作,设置村庄地名标志和农村居民门牌,全国约有45%的村庄设置了村

庄地名标志。 ——标志数量更多。2005年完成的全国城市地名设标工作共在660多个城

市设立地名标志5300多万块,此后各地继续补设和更新,城市地名标志数量进一步增加。农

村地区地名标志从无到有,数量猛增,目前县乡镇共设立街路巷标志约180多万块,农村设

立村标约40万个。

(三)地名规划全面开展 各地按照地名公共服务工程总体要求,统筹安排,先行试点,抓好培训,全国城市地名

规划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结合实际印发了《关于开展城市地名规

划工作的通知》,对部门职责、规划编制要求、图档资料提供、规划实施办法等提出了指导意

见;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专项培训,进行了地名规划试点。在全国283个地

级市中,60%的城市完成了规划,其中,江苏、浙江、河南、贵州、新疆、青海等省的地级

市全部完成,山东、江西、贵州等省有超过80%的县级市完成规划任务。

(四)地名信息化进展迅速

——地名数据库建设。部里研制升级《地名数据库管理系统》新版软件,普遍开展软件

培训,启动数据转换、集成和建库试点,积极筹建国家地名数据库。 全国有24个省级、315

个地级、2116个县级行政区建 立了地名数据库,20个省级、277个地级、1919个县级 地

名数据库完成属性数据录入,7个省级、82个地级、254个县级地名数据库完成图形库建库

工作,共采集地名数据约1600万条。 ——地名信息化服务。按照边建库边服务的思路,各地积极探索地名信息化服务方式,

逐步展开了电子地图、声讯问路、地名网站、地名触摸屏等形式多样的信息化服务。宁波市

开通了81890地名声讯服务电话,被评为全市最佳公共服务平台;北京市城八区开通了617

数字信息亭,平均每天点击量达60多万次;湖南省在所有市县区全部完成地名数据库建设任

务的基础上,开通地名网站17个,投放地名触摸屏780多台,在社区设立地名信息亭90多

个。全国共开通地名网站469个,地名问路电话服务热线266条,设置地名触摸屏2500多台,

大大方便了人民群众的出行和经济社会活动交往,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五)地名文化蓬勃发展 ——地名理论研究不断深化。近年来编著出版了《数字地名》、《地名学简论》、《地名规

划原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标准地名图集》、《古今地名大辞典》等一大批高质量的学术

研究著作和工具书。2007年民政部组织了全国地名理论研讨活动,收集了470多篇论文。 湖南省组织编制了《湖南省地名志》,浙江省组织了第二轮地名志编修工作,福建省民政

厅组织了闽台关系论坛,出版了《闽台地缘关系论文集》。 ——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加强。民政部组织了评选“千年古县”、拍摄大型纪录片“中

国地名故事”等活动,许多城市也积极开展历史地名的挖掘和保护工作,纷纷采取措施加强

保护老地名,如北京开展了“胡同地名文化保护工程”,南京、济南等城市将老地名申报了非

物质文化遗产。我国的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受到联合国赞扬,并被列为试点。 ——群众性地名文化活动日益活跃。各地出版了大量地名文化书籍,如《济南老街老巷》、

《杭州街巷里弄》、《天津地名文化》、《成都地名掌故》、《故都印记一南京地名文化解读》等。

南京、合肥、池州等地开展了十佳地名评选活动,群众参与地名文化活动的热情空前高涨。

二、推进地名公共服务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在建设地名公共服务工程过程中,各地准确把握国家的发展战略和社会的现实需求,将

地名工作 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相结合,与本地区域经 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相结

合,不失时机地解放思 想,抢抓机遇,大胆探索,务实求效,不断实现了地名 公共服务

工作的新发展,创造了许多有特色、有成效 的创新性做法。主要的做法和经验有:

(一)以地名服务工程为龙头,统筹各项工作进展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2005年全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启动后,各地紧紧依

托地名公共服务工程这一平台,以地名标准化为基础、地名信息化为载体、地名文化为支撑、

城乡系列地名标志为抓手,统筹各项工作开展,促进了地名工作的全面发展。

1.四个专项互相配合。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包含地名规范、地名标志、地名规划和数字地

名四个专项内容。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将四个专项紧密结合,互相配合,注重发挥工程的整

体效益。广西自2002年开始,开展了地名补查和资料更新工作,补查和更新了40多万条地

名资料,为开展地名服务提供了现势基础资料;厦门市结合设标工作,对“村改居”后的地

名、以及原来地名使用错误的楼门牌和街路巷牌进行标准化处理,解决地名管理中存在的生

僻字、异体字和一地多名等问题;江苏省在开展县乡镇地名设标过程中,指导各地做好乡镇

村道路地名命名工作,规范了全省乡镇村地名。合肥市将地名规划、地名命名更名审批以及

数字地名建设相结合,在完成地名规划的基础上,对批准使用的规划地名,及时录人地名数

据库,并上传地名网站供市民查询。

2.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地名公共服务是一项公益性公共事业,涉及面广,关联部门多,

篇二:《地名调查报告教学设计》

《地名调查报告》教学设计

解北一小 陈方元

教学目的:

1.通过了解地名的来历及文化,懂得地名中蕴涵的文化

2.透过地名了解历史文化,学会整理资料、提取信息、撰写调查报告,体会其中的文化,提升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

1.搜集家乡地名的由来(部分地名由教师提供,让学生查访其由来)。

2.搜集与地名有关的故事,或发生在这些地方的事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今天,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位老朋友,想不想知道是哪几位老朋友?

出示:解放北路 梁家巷 高笋塘 荷花池 驷马桥

齐读

2、 同学们,见到这几位老朋友,是不是格外亲切?

抽生再读(注意读出亲切之感)

3、那么,这几位老朋友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说:

4、课前布置大家找市区内感兴趣的地名作一些调查,都调查清楚了吗?

板书:调查

二、全城搜索,全班互动

(一)交流调查的地名

1、小组交流自己调查了哪些地名?

2、学生代表汇报{关于地名的调查报告}.

3、同学们通过调查,又结识了许多新朋友,这些地方都是成都的骄傲。

(二)采访调查的(方法)过程

1、大家是通过什么方法调查这些地名的?

抽生汇报

板书:采访 上网 实地考察

2、你围绕自己感兴趣的地名,进行了哪些方面的调查?

抽生汇报:

板书:来历 现在{关于地名的调查报告}.

3、采访个体,回忆调查过程

(1)你调查的是哪个地名?你是什么时候进行的调查?

(2)你那天的调查顺不顺利?讲一讲你的调查经历或故事。(随机指导学生发言)

(3)面对调查结果,你的心情怎样?

(三)汇报调查的成果

1、现在,大家都迫不及待想知道同学们的调查结果,谁来汇报自己的调查结果?

2、针对汇报情况作指导{关于地名的调查报告}.

三、书写调查报告

1、同学们,我们的好朋友丁丁在北京也做了一次地名调查报告,他让我把他的调查报告带给大家看看{关于地名的调查报告}.

出示:

2、完善板书,弄清格式

3、好朋友丁丁的调查报告写得多清楚呀!我们也能像丁丁那样能干,写出自己的一份地名调查报告。

4、学生习作,教师巡视

5、现场展示

篇三:《地名调查报告-五棵松的由来》{关于地名的调查报告}.

地 名 调 查 报 告

题目:北京的五棵松

内容来源:网络参考采访家人实地考查

一说到北京的“五棵松”,人们马上会想到五棵松地铁站,它位于西四环与长安街的交叉处,东南面是301医院,西面是永定路。

据说清朝时有个提督叫劭英,他死后墓葬在这里,在他的墓地里有五棵古松,非常醒目,后来当地人就经常以这些松树为汇合地点的标志,久而久之,“五棵松”的名字就叫开了,一直流传至今。1966年北京修建地铁一号线时,原松树枯死掉,后来为了纪念,在五棵松地铁站西北出口处又栽了五棵松树,以符其名。

现在,北京的五棵松已经发展成为集商业、文化体育、医疗卫生、交通枢纽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地区,附近有五棵松立交桥、五棵松摄影器材城、永定路小学、五一小学、西点百货、301医院、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五棵松体育场等,其中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棒球比赛和篮球比赛就是在这里举行的。今天的五棵松已不是往昔的五棵松了。

篇四:《家乡地名由来调查报告》

家乡地名由来调查报告

学校名称: 小组名称: 学生姓名: 调查日期:

篇五:《地名调查目录》

教育系统地名调查目录

篇六:《关于汉石桥村地名及石桥情况的调查报告》

主任:

市人大常委会来y城调研期间,您提及的关于y城汉石桥村的来历及桥的方位等问题,我们专门组织了调查组,赴实地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简单汇报如下:

概况

汉石桥村,原汉石桥乡,在y城县城南20公里。清末属汉石桥里,1943年属临泽县,1949年归y城。1958年建汉石桥大队,属赵楼公社,次年改属张楼公社;1962年属郭屯公社;1978年属随官屯公社;1984年改汉石桥乡;撤乡后属随官屯镇。

此村明初为端木氏居住,随后曹氏由河南永城迁入,因端曹和睦,遂名义和寨。。50年前,可以从桥下钻过。桥旁居住的魏传杰,今年三十多岁,他记得小时候还见过此桥,只是桥下已经没水,桥已半淤于地下。在曹继礼老人的引导下,我们找到桥的原址,处于现在村中十字路口东南侧,有一条南北向小路,西临魏传杰鸡场,路北偏东为阎王殿旧址(现为碧霞祠)。周围邻居皆出来指认,据说此桥就在地面之下约20厘米处。后来保存如何,便无人知道。有人说被周围居民把石头先后拉走,已经没有多少了。我们在指定的范围内进行钻探,在距地面约深度为20厘米处果然发现了两小块石板,除此而外,都是碎砖。现年85岁的曹孔义老人讲,此桥即为明成化年间挖出的汉代石桥,宽4米,长5米。但无文字记载。 结论

由于时间紧迫,掌握的第一手材料较少,而且没有看到青龙桥的主要构件,所以,不能妄下结论,但根据调查情况,我暂作一些推论:

1、从现场调查来看,此村存在两座石质桥梁,即二碑单三孔桥和青龙桥。是村民们都熟知和最为人称道的石桥。县志所载居人孙亮所修桥梁,当为二碑单三孔桥。据说有人见过桥头的石碑。如此说来,成化中挖出的汉代石桥,似乎就应该是青龙桥。

2、汉石桥村名的由来,可能是一个失误所致。县志及其他相关资料所载的村名,皆为“旱石桥”,清光绪19年《y城县志·县境全图》中的“汗石桥”,当为“旱石桥”之误而非“漢石桥”之误。

3、最近发现的大明隆庆三年(1569)《创建旱石桥太山行宫碑记》中提到的“此亦石桥店太山行宫之所以建也,石桥村居y城之阳„„”等记载,也没有提到汉代石桥,而是明白的记载是“旱石桥”,与县志中“以无水故名”的记载相符。而且,隆庆距成化(1465-1488)不足百年,说明当时也应该称旱石桥而非汉石桥。

4、传说成化间挖出的这座桥,是在村西挖沟引水时发现,其深度当在2米左右。而根据我们掌握的资料,此地不远的谭庄村发现的元代墓葬的开口距地面4米左右,而相邻乡镇明代之前的地面也距现在地面4米左右,从地层学的原理推断,当年挖出的石桥的年代也不应该十分久远。

篇七:《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我区地名工作科学发展

民政局 史春雷 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立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是今后一个时期地名工作的中心内容,是地名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为民服务的关键举措。为促进地名工作科学发展,我们采取实地调查、数据统计、座谈等方式,对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自启动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以来,地名工作逐步实现了工作重心由管理向服务的转移,探索了一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为核心、以创新为灵魂、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地名服务发展之路。今后一段时期,应以建立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全面完成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进一步推进地名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地名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1、法规制度进一步完善

根据民政部《地名管理条例》和《葫芦岛市地名管理办法》,我区在细化地名标志管理、楼门牌管理、建筑物名称管理、地名规划编制、地名管理行政处罚规定等系列规章和标准的基础上,还强化了地名命名更名论证制度、听证制度、政务公开制度等,实行了地名规范化管理。

2、地名规范化环境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