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来自于鼓励300

时间:2021-11-10 12:39:55 300字

第一篇:《动力来自鼓励》

动力来自鼓励

当我回忆走过的路,我发现生活中总有一些坎坷与困难。在我面对它们想要放弃时,总会有许多人鼓励我坚持。在他们的鼓励下,我又重新拥有了前进的动力。

记得有一次英语考试,一向自以为的我在考试后却感到不安。第二天,考卷发了下来,考试从来没下过90分的我,居然只考了79分,我的眼泪顿时从眼角里流了下来。回家的路上,我碰见了我的英语老师,我很紧张,心想:英语考得如此差劲,我可不好意思见老师呀。于是,我打算低头而过。这时,老师叫住我,亲切地对我说:“一次失败不算什么,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你找出原因,并加以改正,下次一定可以考好的。别气馁,下次加油!”我慢慢的抬起头来,看见老师在对着我微笑。此时,我的身体里又重新冲进一股力量。我默默的对我说:“竟然老师都对我有信心,那我一定要前进,才会成功!”

鼓励,给了我前进的动力。

记得小学体育考试,要检测的项目是400米赛跑。当我跑完第一圈的时候,我十分轻松,我心里想:我一定能行!可天公不作美,到第三圈时,我突然觉得双腿沉重起来,摆臂也越来越吃力,心想:这下可完了。看到身边的同学一个个超过了我,我几乎想放弃,我知道在这次考试注定要失败的。此时,周边的同学喊道:

“加油呀,就剩几十米了,一定要坚持!”听到这些话,我又鼓起了勇气,用尽全身的力量向前冲。啊,我胜利了!

鼓励,给了我奔跑的动力。

记得六年级下册的期末考试,英语科目我遇到了极大的困难,看着其他同学都能当堂消化,心想,自己是永远也学不好了。回家后,我向妈妈哭述了心中的痛苦,妈妈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安慰我说:“孩子,谁说你学不好,别人会,你也能会。不要害怕,妈妈相信你能行。”听到这话,我心里的那盏将要熄灭的灯又被重新点燃。是啊,没人说我不行。

鼓励,给了我跨越困难的动力。

有了鼓励,人才有信心,才有勇气去战胜人生路上的坎坷与困难。我感谢为了加油的同学,感谢点燃了信心之灯的英语老师,感谢给我爱和力量的妈妈。我会牢牢记住:是鼓励,让我克服困难,勇往直前,获得成功!

第二篇:《山大网络教育《组织行为学答案》试题及答案》

《组织行为学》模拟题1动力来自于鼓励300

一、解释下列名词与公式

1、工作生活质量:指人本管理哲学思想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实施的管理措施。

2、领导:指引和影响个体、群体或组织,在一定的条件下实现目标的行动过程。

3、群体:指为实现某个特定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合。

4、情绪和情感: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二、判断并改错

1、凝聚力高的群体生产率高。

(错)凝聚力高的群体生产率不一定高。

2、构成态度的三个心理成分包括认知、情感与行为。 (错)构成态度的三个心理成分包括认知、情感与行为倾向。动力来自于鼓励300

3、对非正式群体应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动力来自于鼓励300

(错)对非正式群体要区别对待,采取引导、解散等不同的应对策略。

4、目标管理法是期望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错)目标设置理论是期望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5、“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说的是对比效应对社会知觉的影响。

(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说的并非是对比效应对社会知觉的影响。

6、群体冲突对实现组织目标不利,具有破坏性作用。 (错)群体冲突对实现组织目标并非全都不利,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7、菲德勒认为,当情景最不利时,有效的领导方式是关系导向型。

(错)菲德勒认为,当情景最不利时,有效的领导方式是任务导向型。

焦虑水平与工作效率之间呈“U”状关系。

菲德勒认为,当情景最不利时,有效的领导方式是关系导向型。

工作满意度与组织生产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与缺勤率及动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三、简述题 1、为什么群体决策越来越重要?如何进行有效的群体决策?

答:群体决策越来越重要,主要因为群体决策:一是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避免主观片面性,提高决策的质量。二是有利于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有利于决策的贯彻执行。

为克服群体决策的弊端,进行有效的群体决策,宜适时采用包括:头脑激荡法、名义

群体法、德尔斐法、方案前提分析等多种方法。(详细内容参P217-)

2、简述组织变革的目标。

答:组织变革是为了达到组织优化的目标。一是组织结构完善,具体体现在:人与事

的科学匹配,做到事得其人,人尽其才。责、权、利统一。组织运转灵活。二是组织功能优化,具体表现为确定正确目标的决策能力,有效达成目标的管理能力和提高组织效益的能力三方面。三是组织气氛和谐,组织气氛和谐表现在:成员有强烈的归属感,具有良好的合作组织内信息流通快捷准确,具有及时反馈的机制并能据此快速果断地调整决策,组织成员对指挥系统的高度信任,保证决策得以快速执行。

3、分析需要、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答:需要和动机密不可分,但并非一体。需要是内心体验到某种重要事物的不足,动

机是一种信念与期待,一种行为的意图与驱动力,推动人们为满足一定的需要而采取某种行为,表现出某种行为。

需要是动机的源泉,动机才是驱动人们去行动的直接原因与动力。

需要只有与某种具体目标相结合,才能转化为动机,并在适当的条件下表现为外在的可 见行为。

在管理实践中如何运用公平理论。 个体能力差异对管理有何要求? 四、论述题

1、结合《组织行为学》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个体工作绩效的因素。

答题要点(要求联系实际加以分析):

一是员工个体的个性心理倾向、气质、性格、能力等因素,研究员工个性心理的差异性,并加以较好的把握,努力做到知人善任,用人所长,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工作岗位,充分发挥个体的潜力,提高个体工作绩效。 二是员工个体的工作态度,要求我们及时了解员工的态度;工作满意度,包括:心理挑战性工作、公平的报酬、工作环境、融洽的同事关系等;组织承诺因素;工作生活质量因素。动力来自于鼓励300

三是个体在工作过程中实施有效激励的状况,包括:需要激励、强化理论、目标管理、工作设计、组织行为矫正等等,从而激发鼓励、调动个体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提高个体工作绩效。

四是协调好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注重团队建设与组织文化建设,加强员工的培训与教育,并针对不同的个体特征,实施有效的管理手段。 2、理论联系实际分析管理者为什么要研究与学习组织行为学以及学习组织行为学对管理者的意义。 答题要点(要求联系实际加以分析):

管理者是通过他人或同他人一起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与管理者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现代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随着组织竞争和经营环

境的变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既然管理要以人为本,而人的行为具有复杂性,就需要管理者研究其心理和行为的规律,从而有效地进行管理,对其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

实践证明组织行为是影响组织绩效的决定性因素。研究与学习组织行为学对管理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组织行为学》模拟题2

一、解释下列名词与公式

1、个性:指一个人在其生理素质基础上,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意识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需要:指人在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感到欠缺某种条件而又力求满足的心理状态。

3、人际沟通: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态度和情感等相互传递的过程。

4、M=E*V:激励力(M)是一个人所受激励的程度,期望值(E)指通过特定的活动所达到的组织预期成果的概率,效价(V)是一个人对组织设立的奖励或成果的偏好程度。

二、判断并改错

1、焦虑水平与工作效率呈倒“U”曲线关系。

(错)焦虑水平与被改变者的态度变化的程度呈倒“U”曲线关系。

2、凝聚力高的群体生产率高。

(错)凝聚力高的群体生产率不一定高。

3、构成态度的三个心理成分包括认知、情感与行为。 (错)构成态度的三个心理成分包括认知、情感与行为倾向。

4、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客观必然的。 (对)

5、目标激励法是双因素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错)目标激励法是是在企业管理实践中自然生成的。 6、卡曼认为,当下属比较成熟时,应采取参与式的领导方式。

(错)卡曼认为,当下属比较成熟时,应采取授权式的领导方式。

7、“情人眼里出西施”说的是对比效应对社会知觉的影响。

(错)“情人眼里出西施”说的是晕轮效应对社会知觉的影响。

8、群体冲突具有破坏性作用,应彻底解决。

三、简述题

1、简述激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应注意哪几个主要环节?

答:激励的过程就是根据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在管理过程中激

励开始于管理者了解与把握员工的未满足的需要,管理者根据员工的需要创造满足需要的条件,员工看到需要满足的可能性,就会产生满足需要的念头,即产生工作动机,动机推动员工采取行动,行动的方向是组织既定的工作目标。

在激励过程中,管理者应注意:需要、诱因、目标、报偿、受挫、反馈等主要环节。 2、简述冲突的过程。

答:关于冲突的过程,行为科学家庞蒂将冲突的全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潜伏期、认知 期、感知期、显现期、余波期。(详细参见P280) 3、在管理实践中如何有效地运用工作激励法?

答:为了通过工作自身的特点达到有效的工作激励,在管理实践中可以采用有以下方法: (1)、工作轮换。 (2)、工作扩大化。 (3)、工作丰富化。 (4)、压缩工作周。 (5)、工作分享。 (6)、弹性工作时间。 (7)、在家办公。 (具体参见P280)

4、西方管理人性观与管理风格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答:最初,劳动者的地位是比较低下的,所谓对劳动力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劳动监督。后来,逐渐重视对人性的研究。

西方管理人性观与管理风格大致经历了认下几个发展阶段:“经济人”假设,这个时期以泰勒的科学管理为标志,采用效率标杆对劳动效率进行拉升。1927年霍桑实验提出了“社会人”假设,人工作的最大动力是社会、心理需要(参与管理理论)。其后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自我实现的人”假设。薛恩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复杂人”假设(权变管理理论)。这四种观点代表了西方管理对于人性的四个不同理解阶段。 四、论述题

1、如果一名员工的工作业绩比较差,可能是什么原因? 答题要点参考:模拟题1的第一题论述题(只要换个角度,从四个方面回答即可)

答题要点(要求联系实际加以分析):

一是员工个体的个性心理倾向、气质、性格、能力等因素,对员工个性心理的差异性,没有加以较好的把握,努力做到知人善任,用人所长,没有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工作岗位,充分发挥个体的潜力,提高个体工作绩效。

二是员工个体的工作态度,没有及时了解员工的态度;工作满意度,包括:心理挑战性工作、公平的报酬、工作环境、融洽的同事关系等;组织承诺因素;工作生活质量因素。

三是个体没有在工作过程中实施有效激励的状况,包括:需要激励、强化理论、目标管理、工作设计、组织行为矫正等等,从而激发鼓励、调动个体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提高个体工作绩效。

四是欠缺协调好群体中的人际关系的能力,不注重团队建设与组织文化建设和加强员工的培训与教育,对不同的个体特征,缺少实施有效的管理手段。

2、如果你是一位领导者,你会如何提高自己的威信? 答题要点:

一是要提高自身的领导素质,包括:思想素质、知识素养、实际工作能力(具体参见P299~300) 二是要树立正确的权威观。(具体参见P303~304) 三是在领导过程中,要强调组织共同愿景与价值观,善于激发下属的共享意识,具有奉献精神,同时办事要自信、果敢,富有创新精神。

《组织行为学》模拟题 3

一、名词解释

1、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管理人员预测、引导人的行为的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2、从众:因感到群体的压力,从而

改变自己的的态度和行为, 3、需要:是指人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感到欠缺某种条件而又力求满足的心理状态。

4、个性:指一个人在其生理素质基础上,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意识倾 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填空题 1、个体心理特征差异主要表现在 气质 、 性格 和能力 。

2、构成人际关系的三个心理成分包括 认知 、 情绪 与 行为 。 3、内容型激励理论包括需要层次理论、 ERG理论 成就需要理论 与 双因素理论 。

4、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 个别属性的反应就是感觉。而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大脑的加工(选择、组织和解释),对客观对象 整体 属性的反映。

5、沟通的过程主要包括信息、 信息源 、编码、 通

道 、解码、 接收者 、干扰(噪音)和 反馈 八个要素。

6、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可分为 个体行为 、 群体行为 和 组织行为 三个层次。 三、简述题

1、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有哪些?简述态度改变的过程。 答: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一是影响产生改变态度愿望的因素,包括态度主体需求状况

的变化、新知识的获得、个体所属群体态度的转变。二是影响态度改变难易的因素,包括态度自身的特征、个体的个性特征、个体与群体的关系。(P129)

态度改变的过程:服从阶段、认同阶段、内化阶段。(详参P132)

2、在管理实践中如何有效地运用期望激励理论?

答:一方面设置工作目标要难易适宜,并注意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融合;另一方面员

工完成工作目标应得到公平合理的报酬,同时报酬应与其个人需要相结合。(答题时适当展开) 3、西方管理人性观与管理风格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答:西方管理人性观与管理风格大致经历了认下几个发展阶段:“经济人”假设,这个时期以泰勒的科学管理为标志,采用效率标杆对劳动效率进行拉升。1927年霍桑心理需要(参与管理理论)。其后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自我实现的人”假设。薛恩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复杂人”假设(权变管理理论)。这四种观点代表了西方管理对于人性的四个不同理解阶段。 4、简述组织变革的动力。

答:组织变革的动力来自组织的外部环境和组织的内部力量两方面。

组织外部动力:社会政治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科学技术因素。(详参P365)

组织内部动力:组织结构因素、管理系统的因素、社会

心理因素。(详参P365~366) 四、论述题

1、试分析影响群体工作绩效与成员满意度的因素。 答:影响群体工作绩效(有效性)的因素:群体的外部环境条件、群体成员的资源、

群体的规模、群体结构、群体规范等。【详参P204~208】 影响成员满意度的因素:【详参P137~138】

2、如果你是一位领导者,你会如何提高自己的威信? 此题与卷二的论述题第2题相同。

一是要提高自身的领导素质,包括:思想素质、知识素养、实际工作能力(具体参见P299~300) 二是要树立正确的权威观。(具体参见P303~304) 三是在领导过程中,要强调组织共同愿景与价值观,善于激发下属的共享意识,具有奉献精神,同时办事要自信、果敢,富有创新精神。

第三篇:《简单记叙文——动力来自于友谊1》

我的力量来自于“他”

“他”是我的一个同学,一个朋友。“他”戴着一副黑边大眼睛,还有一顶和特别的头发,如果把它放到人群中,你一眼就能看见“他”,这是因为“他”的头发。男生理平头的少、染发的更少、而像“他”这样是自来卷的更是少上加少。“他”就是我的好朋友——卞文达。

今天体育老师让我们加强引体向上的练习,我就自然的找到了能给予我力量的卞文达了。

万里无云,太阳好像要把所有的热量都挥发出来。我们来到单杠下他告诉我动作要领“先尽量的跳高,然后在跳到最高点的时候双手紧抓杠子呆在上面不动就可以了。记住只要手抓住单杠你就没事。”接着我就双脚一跳,两只手尽量的抬高,可是双手刚抓住单杠手停了但是身体没停,我就重重的摔在拉地上。他拉我起来说:“没事你这样也是正常的,只要多练几次就可以了。我带你去低单杠练吧。”接着我又跳了一次,这次我记住了动作要领双手紧紧抓住了单杠,我坚持了十秒钟。“好,能坚持十秒钟就算进步,你再试一次肯定也有进步。”我就又试了一次,4秒钟我没事,8秒钟我的肩膀有点酸了,12秒我的手坚持不住了,我要放弃了。这时他说:“再坚持一下,不要放弃再坚持一下。”他的话好像给我了力量,我的手抓得更紧了。终于我坚持了17秒。

后来每天他都陪着我去练引体向上,我的水平也越来越高,我已经可以在单杠上吊40秒了。这源于他每次在我就要放弃时给我的鼓励。

这天放放学回家后,我对妈妈说:“我已经可以在单杠上吊这一分钟了!”“就你这小身板儿?可能吗?走,下去试试看。”我们来到了单杠下,我一个飞跃,吊上了单杠,我竭尽全力,可是才坚持了30秒我百思不得其解。妈妈耐心的问我:“明明,是谁给你测时间的,会不会是他给你记错了?”妈妈这么一说我全明白了。原来,他因为要鼓励我,每次他都给我加一点时间让我坚持下去。我终于明白了......

动力是信心的来源,信心是成功的前提,拥有动力才能勇往直前,而动力来自于什么?这次的事情给了我答案,那边是——鼓励。

动力(信心、力量)来自于友谊

罕见的平头,绵羊毛一般的自来卷,这个因为头发“别致”而被大家广泛注意的人就是我的好朋友——卞文达。他在我最无助的时候给了我巨大的动力,让我明白了友谊的真正含义。

万里无云,太阳肆无忌惮地照着大地,好像正幸灾乐祸地看我的笑话。因为我们正在测试引体向上,我最恐惧的项目。

硬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