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学与问有感

时间:2021-11-10 12:28:14 800字

第一篇:《读《学与问》有感》

读《学与问》有感

今天,老师给我们讲了一篇课文是《学与问》,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这篇议论文主要哥白尼,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开始的才会有后来的成就。哥白尼小时候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其中有一句写:“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我喜欢这篇课文,它使我知道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不会时,不管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

五年级:钟灵辉

第二篇:《学与问》

[说教材]

1、教材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七组第二十三课《学与问》。

2.教材简析:《学与问》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文章作者先陈述自己的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然后列举了哥白尼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接着紧承上文,引出解决问题要善于求教,拜能者为师。另外还举了沈括的故事,重在说明“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在深化中心论点的同时,号召同学们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全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语言简洁流畅。

3.教学要求:

知识能力训练点: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以及小组自主合作,读懂课文,懂得道理。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过程方法引导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了解本文所要阐述的事理。

情感态度渗透点:学生能从文中体会到“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

[说学情]

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顺应世界教育人本化的趋势,必须把教育过程本身建构成学生主体性的开发、培养、提高的过程。让学生在民主、宽松、自主的教学氛围中全员、全程、全面地参与学习活动,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本课教学,因为课文中精妙的语句,朴实无华而又富含哲理,并没有多少讲解的必要,所以只需采取一种看似笨拙实则高明的办法——背诵。这正如张庆老师所说的那样,谁知道哪块云彩会下雨。学生只要记住了,才有可能用它去指导自己的学习。其次,就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内化运用,学生在运用课文语言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体验了学与问的重要性。利用教材引领学生去理解和运用“学”与“问”的方法,在掌握“学”与“问”方法的同时不断学习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而积累运用语言的过程也正是学生学习方法巩固的过程,这样做较好地体现了文本价值与学科特性;还有人说,阅读课应该体现语言的交际性,这节课正在努力实践着这一思想。最后,把学生当作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把课堂变为学生精神生命自由生长的乐园。

[说教法]

1.游戏激活兴趣。

《学与问》这篇课文是说理性的文章,语言简练,句句精妙,每一句都对学生有启示,我就利用这一点切入,将课内与课外的精妙语言当作送给学生的礼物,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习探究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发挥范读榜样作用,增强学习动力。读学与问有感

阅读教学要树立“朗读第一位”的教学观,但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不易的,所以老师的精彩范读往往可以促进学生朗读欲望的产生,形成学习的动力。

3.自主合作,改变学习方式;团结协作,减轻学习压力。

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思维火花互相碰撞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过程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进的过程,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因此,在突破本课教学难点―――读懂课文内容这一环节的处理上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4.创设情境,发挥想象,鼓励创新。

学生在轻松愉悦、活跃自主的氛围中,读通、读懂了课文,接下来是明理的环节,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教老师做学问”,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想象,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将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再次推向高潮。

5.以读为主线,教方法、养习惯。

以读为主线,我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通、读懂、熟读成诵,感悟学习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批批划划中养成学习习惯。

[说学法]

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语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游戏激趣――――讲究激励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精读入情――――讲究情境性,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这种方法的功能是既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能读书”,又能激励兴趣、情感、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游戏激趣法、创设情境法也是本课教学中两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它促进了读,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说教学过程]

一、赠物读句,感悟学与问

1、传统的课堂教学伊始往往要固守“师道尊严”的阵地,教师高高在上接受学生整齐划一而又缺少生命激情的问好,似乎一切都很顺理成章。就是在目前,大家也是以一种固定了的、程式化的心态来履行这一环节。其实老师应该从“神坛”上走了下来,学生与老师成为地位平等的朋友,他们会感受到一种被尊重的满足。与此同时,学生们也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心态,这就为下面师生间的沟通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2、把课文中的精妙语句当作礼物送给学生,无形中让学生强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熟悉与理解。

3、用礼物来诱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体现出一种开放的教学理念。

二、读文谈收获,理解学与问

课文中精妙的语句,朴实无华而又富含哲理,并没有多少讲解的必要,所以只要采取一种看似笨拙实则高明的办法——背诵。这正如张庆老师所说的那样,谁知道哪块云彩会下雨。学生只要记住了,才有可能用它去指导自己的学习。

三、引导内化语言,体验学与问

1、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能者为师”做文章——让学生当自己的老师,这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在教教材!

2、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内化运用,学生在运用课文语言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体验了学与问的重要性。另外,阅读课应该体现语言的交际性。

3、适时抓住文中的具体语句引导学生思考并运用学到的方法,切实体现了做学问要边学边问的思想,与课文的主旨一脉相承。

四、拓展,课内外延伸积累。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总结法和课外延伸法,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学与问的重要性。同时,通过推荐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以及名言,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这样首尾呼应,名言贯穿始末,体现了“大语文”观。

[说板书]

23 学与问

勤学+好问+观察思考=学习的主人

这一板书的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美观大方,能体现文章的中心论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读学与问有感

一、解读文本,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学与问》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即议论文。课文围绕“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勤学好问”这个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作者先陈述自己的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并用“金钥匙”和“铺路石”的比喻,形象地阐释出“问”的重要性,再通过列举哥白尼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紧接着承上启下,引出“解决问题要善于求教,拜能者为师。”另外还举了沈括的故事来说明“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在深化中心的同时,号召学生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全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语言简洁流畅。中外两个名人的典型事例告诉我们要学会发现问题、多提问题,并善于将“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解决问题,这样使说理更加全面深刻,令人信服。

(二)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养崇尚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弄清文中主要阐述的问题,并展开积极地探究、热烈的讨论。

第三篇:《六上《学与问》教材解读》

苏教版六上《学与问》教材解读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解读的是苏教版六上教材第23课《学与问》。

一、 朗读教材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妙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材解读

(一)本册教材的编写意图与特点

1.采用主题单元组合

本册教材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1)”、“课文”、“习作” 和“练习”组成。全册教材大体上围绕一个主题单元,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语言文字的基础训练。全册共7个单元,分别是:心中有祖国、人间真情、奋斗与生存、民风民俗、景物聚焦、名人风采、读书有方。

2.放大空间语文学习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的语文实践机会。”的精神,本册教材安排了大量的综合实践活动。

在教材结构形式上和选文的难度上,都注意向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靠拢。这样就减缓了坡度,有利于小升初的衔接。

(二)本篇教材简析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紧紧抓住“勤学好问”这一点进行阐述。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问”的重要性,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第二自然段写哥白尼从小喜欢“问”,他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他小时候提出的各种问题开始的。第三自然段写小学生有问题要请教别人,拜“能者为师”。第四自然段写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第五自然段写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做学习的主人。

本文作为一篇说理性的文章,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语言简洁流畅,既承五下《谈礼貌》一文,又为初中学习议论文作过渡。

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

3. 培养崇尚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文中人物的“勤学好问”。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方法:

读悟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哥白尼、沈括的资料;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自学课文;搜集哥白尼、沈括的资料;搜集有关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或名言。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板书“学”、“问”)师: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词——学问,你知道什么叫学问吗?(知识、学识、文化„„)读学与问有感

2.(师在“学”与“问”之间板书一个“与”字)师:老师在中间加上了一个“与”,那又该是什么意思呢?(生答)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文章,叫《学与问》。那么,学、问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要求:读学与问有感

1. 划出生字,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 用简洁的话,概括每一个自然段的内容。

3. 学与问有什么关系?找出课文中的有关内容回答问题。

(三)检查自主学习情况,交流初读课文后的感受收获。

(什么是学问?知识与学问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四)学习课文

A、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课件出示图片及哥白尼的生平简介)请同学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他会有这么大的成就?

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讨论。

(好问。)

2.你从这段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哥白尼好奇、好问的?

3.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读懂了什么?(问是成功的开始;只有学会问,才能取得成功„„)

4.同学们,你们能举出一些名人勤学好问的例子吗?(牛顿根据苹果下落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根据水壶的蒸汽发明了蒸汽机)

B、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过渡:从哥白尼和同学们刚才所列举的事例上,我们真正认识了“问”在成功道路上的重要性。(出示第1自然段,齐读)

2.师:那么列举哥白尼的例子就是为了证明第一段。下面,作者又列举了一位名人的例子,他是谁呀?

C、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1.(课件出示沈括的简介)师读简介后说:沈括是多么优秀呀,咱们一起回到沈括小时候生活的那个年代吧,看看他小时候是什么样的?

2.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第4自然段,试着完成下列题目。

(1)沈括小时候对什么产生了疑问?

(2)沈括对妈妈的回答满意吗?他是怎么做的?

(3)后来沈括是怎样明白其中的道理的?从这个事例中,你明白了什么?

3.小结:看完这段文字,你觉得沈括又是个怎样的人呢?(勤学好问;留心观察;爱动脑筋„„)是呀,课文中列举了沈括和哥白尼的事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再次齐读第1自然段)

D、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教师导入:无论是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还是沈括生活的世界,它们距离我们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我们现在面对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又该怎么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第3自然段。

2.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哪几个词最能概括我们面对的世界的特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3.面对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有新奇,有疑惑。那么,有了问题,我们该怎么做?

4.自由读3自然段。问:读了这一段,你们知道可以怎么做吗?(我们应该多提问题)

5.是呀,古人云:“能者为师”,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书上是如何来解释它的意思的?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指名回答,然后齐读一遍)

6.老师这里也有孔子的两句名言,谁能结合刚才我们读的这句话,说说是什么意思吗?

投影出示: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7.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愉快地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

(五)总结拓展:

1.过渡:课文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懂得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

齐读第5自然段

2.是的,勤学好问,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有许多的名人名言也验证了这一点,下面请大家看几则名人名言。(出示名人名言:)

(1)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王充

(2)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 ——(清)郑燮(xiè)

(3)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4)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六)作业:

过渡:下面老师想检验一下大家活学活用的能力:

出示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一块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个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各位同学假如你是这位智者,你会怎样来说服这位只知“学”的老二呢!请你写一段话来说服他。

(友情提醒:不仅可以用书上原文、原故事来说服“老二”,还利用自己所知道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来说服“老二”。)

附:教学板书

第四篇:《读《班长是只‘多变猫’》有感》

读《班长是只‘多变猫’》有感常熟市谢桥中心小学五(3)班 柏建军

今天我读了《班长是只‘多变猫’》着篇文章。刚看到这个题目,我心里充满了感叹号和问号。

文章主要写的是班长郭飞上课时是只厉害猫。一些调皮捣蛋的同学在老师不在的时候大闹天宫,但是遇到如来佛祖——郭飞就只有束手就擒了。郭飞先在讲台上演讲:老师是很辛苦的,要让老师高兴。你们这个样子,只会让老师伤心。谁不想玩呢,可是现在是玩的时候吗?现在认真上课,下了课咋们一块儿玩。就这样,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就安分多了,静心复习功课。

郭飞上课时还是一只聪明猫,一次社会课上老师问:“同学们,谁知道澳大利亚、意大利和阿根廷的首都。”这让大家犯了难,个个呆若木鸡,只有郭飞一个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