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文馆观后感作文

时间:2021-11-10 11:55:15 600字

篇一:《北京天文馆》

北京天文馆

坐落于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38号,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0平方米,于1957年正式对外开放,是我国第一座大型天文馆,也是当时亚洲大陆第一座大型天文馆。五十多年来,北京天文馆以其独特的演示手段,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北京天文馆包含A、B两馆,共4个科普剧场。A馆天象厅是我国大陆地区最大的地平式天象厅,内部设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中,蔡司九型光学天象仪和世界上分辨率最高的全天域数字投影系统,不仅能为场内400名观众逼真还原地球上肉眼可见的9,000余颗恒星,高达8K分辨率的球幕影像,还能实现虚拟天象演示、三维宇宙空间模拟、数字节目播放等多项功能。

B馆于2004年底正式建成开放,内有宇宙剧场、4D剧场、3D剧场3个科普剧场,以及天文展厅、太阳观测台、大众天文台、天文教室等各类科普教育设施。其中,半径为18米的宇宙剧场拥有标准半球全天域银幕,能同时为200名观众呈现出气势恢宏的立体天幕效果,这在我国大陆地区独一无二。

4D剧场和3D剧场分别拥有200席和116席座位,两个剧场均采用最先进的播放设备和特效设备。4D剧场不仅能够呈现栩栩如生的立体影像,还能根据科普节目情节发展产生喷水、喷风、拍腿等多种特效,为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奇妙科普体验。3D剧场拥有宽12米、高9米的金属银幕,配以45度偏振立体眼镜,以逼真绚丽的立体效果为观众们呈现科普知识。 除播放科普节目外,北京天文馆举办的各项展览、天文科普讲座、天文夏(冬)令营等各项活动同样引人入胜,“星星是我的好朋友”、“天文馆里过大年”等活动早已成为备受公众瞩目的品牌活动。北京天文馆集展示与教学于一体,通过举办天文知识展览,组织中学生天文奥赛,编辑出版和发行天文科普书刊《天文爱好者》

2007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公告通知国际社会,第59000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北馆星”,即北京天文馆星。享誉中外的北京古观象台是明清两代皇家天文台,隶属于北京天文馆。北京古观象台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台顶展出的八件古天文仪器是国家一级文物,堪称中国天文国宝,每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游客络绎不绝前来参观。

天象厅位于北京天文馆A馆中央,是我国最早建成的天象厅,目前世界上最好的球幕剧场之一,拥有最先进的天象设备,以及最精彩的球幕天象节目。大陆地区最大的地平式天象厅,球幕内部直径达到了23米,能容纳400名观众同时观看影片,内部采用红、绿、褐、蓝四区排列,确保每一位观众都有一个良好的欣赏体验视角;世界首创的13.1声道立体环绕声系统,能够让每个观众都体验到独特的环绕声音效果。天象厅使用了最新型的蔡司光学天象仪,以及目前世界上分辨率最高、色彩最丰富、对比度最好的投影机,能够在球幕上模拟出真实的自然星空、天象变幻、太阳系穿梭、宇宙探索等太空绚丽和壮观的景象。

篇二:《北京天文馆》

北京天文馆观后感

北京天文馆建于1957年,是中国第一座大型天文馆. 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在这里接受科普教育,认识地球以外的太空空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旧馆显然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建设与精神文明的需求,于是,筹划了十年之久的新馆建成了.

北京天文馆新馆是一个大型综合性天文馆。工程建筑设计由美国王弄极建筑师事物所和中国航天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承担完成;新馆在西外大街老天文馆的东南侧,占地两万多平方米,高度约30米,建筑立面中空透的玻璃、金属等现代建筑材料和双曲面玻璃、“弦体”等现代建筑语言与老馆庄重、均衡的厚重体量形成的鲜明反差,标注出二者在时间上的跨度与设计思想上的变迁,为天文馆建筑群增添了历史性特征。

新馆由地下两层和地上五层组成,临街的北墙是一面玻璃幕墙,设计师为了突出科学的氛围,在大楼内部设计了一些由下而上弯曲的管形结构,力图在新馆中表现出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时空弯曲的概念,透过玻璃幕墙,这些巨大“管道”隐约可见,引人注目。

建筑物由五层钢筋混泥土结构、钢结构玻璃幕墙及采光顶、马鞍形玻璃通道和四个各具象征意义的玻璃旋体组合而成。在四个玻璃旋体内部分别布置着世界首个数字实时全天域投影系统,拥有我国惟一的300毫米口径太阳真空望远镜,世界上最先进的3D动感剧场首次采用了船舱式坐椅,我国最大最先进的4D动感影院的特效也是匠心独具。在建筑物中部设置了一个由异形玻璃拼接的马鞍形玻璃通道贯穿整个建筑,将北立面的玻璃幕墙和南立面的石材幕墙连接。其建筑创意新颖、造型别致、层次分明,用玻璃与钢结构的有机结合体现了过去与未来、艺术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新馆不仅将曲线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结构上更是体现了科技的力量.

北立面玻璃幕墙由于建筑节能要求,幕墙按横明竖隐构造。横向由T型钢龙骨支托,既作为外视横线条也作为玻璃面板的水平支承结构。在建筑物北立面幕墙与东、西立面幕墙的衔接过渡处是由两段不同半径的弧面衔接过渡,避免通常情况下的直角衔接;在幕墙的西侧局部为球型玻璃表面,而球面与平面衔接处为平滑过渡的空间三{北京天文馆观后感作文}.

维曲面,设计、加工及安装难度均为国内幕墙业所不多见。整个建筑物线条流畅合理,与周围建筑物益显和谐。

北侧立面是一面30米高的玻璃幕墙,幕墙在靠近老馆穹顶的部分轻柔地弯曲,这一设计理念来自相对论中关于大质量物体的引力可以使其周围空间弯曲的理论,这种处理手法不仅是对相对论的具象图式,更重要的是使新馆幕墙与老馆相距9米轻柔拂过,从而化解了两者的

紧迫空间关系。在主入口处,向内弯曲的双曲面中空玻璃幕墙超越了人们对于入口的通常空间体验,既是对“虫蚀洞”的拟态,也将玻璃材料的热塑性特质表达得淋漓尽致。在这里,穿越遥远时空的快捷方式———虫蚀洞,在概念上转换为内、外空间的连接通道。玻璃幕墙里面四个形状不规则的玻璃桶体扭曲着穿出玻璃盒子的束缚伸出屋面,其设计意象来自弦体理论中弦体结构的数学模型的片段。这四个“弦体”的内部分别是3D数字化太空剧场、4D环幕影院和楼、电梯等竖向交通空间。它们赋予了外形规则

北立面以动感与活力.

采光顶采用隐框作法,玻璃为中空钢化夹胶玻璃。排水坡度为3%。根据建筑物的功能要求设置13个电动通风排烟窗。为避免夏季阳光的过度照射,在采光顶的室内我们设置了玻璃遮阳百页。合理的节点设计和材料组合保证幕墙的功能要求。{北京天文馆观后感作文}.

建筑物中部设置了一个由曲形钢结构支撑,用360片不同尺寸规格的双曲面热弯夹胶玻璃拼接的马鞍形玻璃通道。贯穿整个建筑,将北立面的玻璃幕墙和南立面的石材幕墙连接。它的特殊之处在于极具创造性的利用钢结构和双曲面玻璃组成连续的马鞍形空间双曲面。

四个各具特色空间玻璃旋体的共同特点是在竖向坐标的一系列圆心随着高度的变化在空间不断飘移,每一层玻璃水平分割线的圆

篇三:《北京市天文馆考察报告》

北京市天文馆考察报告

刘宇齐

8月17日,我和爸爸对天文馆进行了参观考察。 一进天文馆大门,首先看到的是太阳系各行星以及太阳、月球这几个小型室,它们形状各异,里面播放着各自星球的介绍片,还有的有一些展示板。在这里,我提个建议:每个展室都不错,除了月球展室以外。月球展室只有月球车的游戏,这很不好,既不介绍知识又浪费参观时间。我认为,可以把游戏改为专题片或是包含月球知识的游戏也可以,只有毫无知识性的游戏可不行。

在天王星展室旁边有一个太阳系知识答题还挺不错,给出一些题,若是天文知识少的,可以借答题来学习,天文知识好的,可以巩固一下,加深记忆程度。

由于突然下雨了,我们没带伞也没开车,只好草草参观了三、四层和地下展室,就离开了。

我认为,天文馆知识较少,取而代之的却是各种游戏、随处可见的纪念币机器与商店,连放映的电影也没有天文知识。我想,天文馆是个盈利型的场馆,根本不是博物馆了,这也是挺大的遗憾,希望下次去天文馆可以看到有所改进。

篇四:《北京天文馆》

北京天文馆

北京天文馆位于北京西直门外大街,国家级自然科学类专题科学博物馆,主要通过人造星空模拟表演,举办天文知识展览,编辑出版和发行天文科普书刊,组织进行大众天文观测等形式向公众宣传普及天文学知识,北京天文馆已经成为中国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公众开展天文科普宣传、教育的主要阵地,1995年以来,天文馆先后被定名为国家和市、区级科普教育基地、科学与和平教育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并多次被评为国家和市级“科普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场馆简介

北京天文馆是中国第一座天文馆。位于北京西直门外。1957年9月建立。该馆有直径2 3.5米象征天穹的天象厅,中间安装精致的国产大型天象仪,可表演日、月、星辰、流星彗星、日食以及月食等天象。能容600人观看。门厅正中有反映地球自转的傅科摆。西侧展厅陈列天文知识展览,东侧演讲厅经常举行学术交流和普及天文科学知识报告。庭院中有两座天文台,其中一座装有口径13厘米的望远镜,观众通过它观看月亮、行星、星云、星团,白天观测太阳黑子。古观象台建于明正统七年(1442),陈列清代8件巨型铜质天文仪器: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天体仪、纪限仪、象限仪、地平经仪、地平经纬仪和玑衡抚辰仪,体态生动,工艺精湛。古观象台还包括紫微殿、晷影堂等附属建筑。古观象台主台下面开辟为三层的空心大厅;其中的第一和第二展厅和紫微殿、东西厢房以及晷影堂,陈列有《中国古代天文成就 展览》,还有清代康熙书写的“观测唯勤”和乾隆的“观象授时”题匾。紫微殿前置有简仪、浑仪的三分之一模型,院中安置正方案仪表。晷影堂前竖有铜质圭表。

北京天文馆还使用此镜进行研究性记录,参加全国太阳黑子联合观测项目。另一座是色球望远镜天文台,应用色球望远镜观测和拍摄太阳色球层的变化。西侧还有天文广场,陈列室外观测仪器,供观众观测。该馆办有《天文爱好者》杂志及与紫金山天文台合编的《天文普及年历》杂志等。位于北京东城建国门立交桥西南的北京古观象台归北京天文馆管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馆概况

北京天文馆,位于北京西直门外大街,为国家级自然科学类专题科学博物馆。主要通过人造星空模拟表演,举办天文知识展览,编辑出版和发行天文科普书刊,组织进行大众天文观测等形式向公众宣传普及天文学知识。除此之外,还根据不同层次的青少年学生经常性地组织举行天文讲座、天文培训、天文奥赛、知识竞赛和天文科技夏(冬)令营等各种科普活动,引导和培养学生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爱好。北京天文馆已经成为我国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公众开展天文科普宣传、教育的主要阵地。1995年以来,天文馆先后被定名为国家和市、区级科普教育基地、科学与和平教育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并多次被评为国家和市级“科普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该馆分A馆和B馆两大部分:A馆始建于1955年,1957年建成开放。总建筑面积约7000平方米,主要开放设施有天象厅;展览厅;影视报告厅和大众天文台。A馆天象厅于2008年7月11日改造后重新开放。内设400席座位,厅内安装德国蔡司9型天象仪,美国Sky-Skan公司的全天域数字投影系统,和4台辅助激光投影器,4台喷雾发生器以及13.1声道的环绕声系统。这样的超级组合,使北京天文馆天象厅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天象厅之一。西展厅为《玩转星空》展览,东展厅为《伽利略望远镜--改变世界的工具》展览。

篇五:《北京天文馆》

美国Spitz公司制作精良的金属质地球幕,观众向球幕中心望去,视线似乎被无限拉长,球幕宛如巨大的白色苍穹,给人带来高远深邃的感觉。天象厅内部采用了德国卡尔·蔡司公司的蔡司9型光学天象仪。它能够逼真地还原地球上肉眼可见的9,000颗左右的恒星,为观众带来最真实的星空体验。光学天象仪还能够附加显示星座的中英文名称、星座连线以及一些标志线。在天文教学中使用这些标识能够让观众更好地进行学习和认知。光学天象仪采用计算机综合控制,能够预先编程设定较为复杂的天体运动并进行天象演示。 为配合光学星空的效果,天象厅还配备了目前世界上分辨率最高的来自美国Sky-Skan公司的全天域数字投影系统。系统采用6台Sony数字投影机做全天域数字图像拼接,24台高性能图形计算机并行处理运算任务,实时运算得到的数字星空图像能够覆盖整个球幕,形成一个总体分辨率7800×7800的球幕影像。这套世界上唯一的超高分辨率数字投影系统对光学天象仪形成完美补充,能够与光学星空实现同步运行。同时,数字投影系统还能独立完成虚拟的天象演示、三维宇宙空间模拟、数字节目播放等多项功能。

为了让节目在放映时达到最好的效果,天象厅还配备了4台辅助激光投影器,4台喷雾发生器以及13.1声道的环绕声系统。由于激光器具备高对比度的特性,用它来显示球幕上的辅助线,以及较为昏暗环境下一些虚拟场景和物体的表达;喷雾器主要用于节目播放过程中对环境氛围的营造;多声道的环绕声系统在球幕上放置了14个监听音箱,能够在整个球幕范围内实现前后左右及上、下的3维声效变化。这些设备与光学及数字天象仪同步起来,使天象厅内天球效果更加清晰,接近旷野的自然状态,为观众提供最为真实的科普体验。

改造后的天象厅,座椅数量由改造前的600减至400。虽然数量有所减少,但舒适度明显提高,而且座椅的安放更加科学,采用红、绿、褐、蓝四区的座椅,以不同的角度排列,可最大限度地保证观众对球幕的视野,确保每一位观众都有一个良好的欣赏视角。

天文台

北京天文馆现设有3座天文观测台.它们既对观众开放,又有观测任务。 新馆2004年12月落成,建筑顶部有两座天文台,一个是太阳天文台,安装太阳真空望远镜用于白天观看太阳色球层上的爆发,日饵,暗条,谱斑等日面活动。另一是大众天文台,安装400毫米折反射望远镜,主要用于夜晚观测。大众天文台,内置一台口径为40厘米的光学折反式天文望远镜。主要用于和满足观众、青少年学生对天文观测与教学实践活动的需要。

西侧天文台内装有一架130毫米折射望远镜。从1957年至今,利用它对太阳黑子进行系统观测,积累了连续的观测资料。主要用于观众和青少年学生对太阳、月亮、大行星、彗星及亮星云的天文观测和教学实践活动。 太阳厅展览

把太阳科学厅视为飘浮在日地空间的太阳科学研究空间站。环境氛围呈现:向上看到太阳及星空,向下看到从太空中看到的地球,四周为星空。

整个展厅分为二层,一层为太阳研究实验室,通往二层的楼梯两侧墙壁为天文爱好者园地,展示爱好者自己拍摄的天体作品。二层为空间站驾驶舱及深层次太阳知识独立舱。{北京天文馆观后感作文}.

一层展区

走进展厅,首先可以看到沿着时间轴排列的人类认识太阳的历史。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它是沿着优美的螺旋曲线从远古走到现在的,这意味着人的认识规律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当走到螺旋线的尽头,也就是现在,一个巨大的太阳结构模型呈现在眼前,展示出太阳的结构及在不同层面上的太阳活动情况。这是现在人类对太阳的认识。看到如此真切的太阳结构解剖模型,有些观众自然会产生一些疑问。此时,太阳知识主题展版进入视线,欣赏图片及介绍文字,观看屏幕的中的多媒体演示之后,也许就会对刚刚产生的问题有几许了解。

走过太阳知识展区,便有一幅精美别致的圆形雕刻映入眼帘,这是世界各地的太阳字。在它旁边展示的是中国太阳空间望远镜模型。

从地面到空间,全波段地观测到实时的太阳像以及太阳活动预报的展项就呈现在“今天的太阳”主题展区中。这里最具震撼力的是,北京天文馆太阳真空望远镜观测到的直径1.8米太阳光球投影像, 以及旁边的7个显示屏幕,分别展示着近期乃至实时的太阳像:

1、 北京天文馆太阳光球全日面像,

2、 北京天文馆太阳光球局部放大像,

3、 北京天文馆 太阳色球全日面像,

4、 北京天文馆太阳色球局部放大像,

5、 SOHO(太阳和日球层观测台)观测到的不同波段太阳像

6、 国家天文台怀柔太阳观测站太阳磁场像

7、 国家天文台太阳活动预报

通过观看实时太阳像,观众还可以亲自动手描太阳黑子。先阅读手描太阳黑子观测指南,然后动手描出自己观测到的黑子形状。

什么是光谱?太阳光谱是什么样子的?太阳光谱屏幕及动手做光谱展台会让观众了解这一切。

今天,我们已经认识到,是太阳主导着日地空间环境,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在展厅中央的俯视屏幕,上演着一部部太阳知识影片。让我们可以亲眼看到太阳的种种活动。

极光是太阳活动的直接反映,在太阳厅内,观众还可以通过动手参与展项极光的发生观看到美丽的极光景象及极光产生的原理。

爱好者园地

在通往二层的楼梯旁边是爱好者园地,展示了我们精心挑选出来的爱好者拍摄的天体作品。这里展出的作品将不定期的作出更换,来展出更丰富的爱好者作品。

空间站驾驶舱

在二层的空间站驾驶舱内,我们设置了两个天文知识问答游戏。将天文知识融入到游戏当中,让观众在游戏的同时学习到天文知识,达到普及天文科学知识的目的。

深层次太阳知识独立舱

穿过空间站驾驶舱来到太阳知识独立舱,我们利用倾听太阳声音互动展项和太阳知识多媒体展台展示了层次较深的太阳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太阳厅科学知识的深度。为有一定基础的观众提供了深入了解太阳知识的机会。 出口

参观了厅内所有的展览内容,观众向出口方向走近。此时,带有极光圈的地球模型又呈现在眼前,预示着观众将准备从空间站返回自己的家园。进入地球模型,经过曲折的出口回廊,欣赏着以远古太阳符号为装饰背景的太阳艺术作品,离开太阳科学展厅。

在几分形似月牙的展示空间内外,为观众提供了一处富于幻想色彩的展示舞台。在这里,月亮为我们讲述她美丽的故事。

登陆月球

月球表面起伏很大,和地球一样,也有海、陆、湖、湾之分,只是这里的海、湖和湾中并没有水。在月球正面有一些暗色的区域,被天文学家称之为月海,现已发现月海有20几个,约占月球正面的一半。月球表面高出月海的地区是月陆,月陆一般要高出月海2000~3000米。在月海中,伸向月陆的部分,称为湾;小的月海称为湖。月球的表面到处都覆盖着厚层的岩屑和玻璃质物质,被称之为月壤。月球上的第一个人类脚印是由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于美国东部夏令时间1969年7月20日下午留下的。

观看影片 试驾月球车

月球车是在月球表面行驶并对月球考察和收集分析样品的专用车辆。分为两种类型:无人驾驶月球车——由轮式底盘和仪器舱组成,用太阳能电池和蓄电池联合供电,这类月球车的行驶是靠地面遥控指令;有人驾驶月球车——这是由宇航员驾驶在月面上行走的车,主要

篇六:《北京天文馆》

北京天文馆

北京天文馆

北京天文馆位于北京西直门外大街,国家级自然科学类专题科学博物馆,主要通过人造星空模拟表演,举办天文知识展览,编辑出版和发行天文科普书刊,组织进行大众天文观测等形式向公众宣传普及天文学知识,北京天文馆已经成为中国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公众开展天文科普宣传、教育的主要阵地,1995年以来,天文馆先后被定名为国家和市、区级科普教育基地、科学与和平教育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并多次被评为国家和市级“科普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北京天文馆观后感作文}.

场馆简介

北京天文馆是中国第一座天文馆。位于北京西直门外。1957年9月建立。该馆有直径23.5米象征天穹的天象厅,中间安装精致的国产大型天象仪,可表演日、月、星辰、流星彗星、日食以及月食等天象。能容600人观看。门厅正中有反映地球自转的傅科摆。西侧展厅陈列天文知识展览,东侧演讲厅经常举行学术交流和普及天文科学知识报告。庭院中有两座天文台,其中一座装有口径13厘米的望远镜,观众通过它观看月亮、行星、星云、星团,白天观测太阳黑子。[1]

北京天文馆外景

北京天文馆还使用此镜进行研究性记录,参加全国太阳黑子联合观测项目。另一座是色球望远镜天文台,应用色球望远镜观测和拍摄太阳色球层的变化。西侧还有天文广场,陈列室外观测仪器,供观众观测。该馆办有《天文爱好者》杂志及与紫金山天文台合编的《天文普及年历》杂志等。位于北京东城建国门立交桥西南的北京古观象台归北京天文馆管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观象台建于明正统七年(1442),陈列清代8件巨型铜质天文仪器: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天体仪、纪限仪、象限仪、地平经仪、地平经纬仪和玑衡抚辰仪,体态生动,工艺精湛。古观象台还包括紫微殿、晷影堂等附属建筑。古观象台主台下面开辟为三层的空心大厅;其中的第一和第二展厅和紫微殿、东西厢房以及晷影堂,陈列有《中国古代天文成就展览》,还有清代康熙书写的“观测唯勤”和乾隆的“观象授时”题匾。紫微殿前置有简仪、浑仪的三分之一模型,院中安置正方案仪表。晷影堂前竖有铜质圭表。

本馆概况

北京天文馆,位于北京西直门外大街,为国家级自然科学类专题科学博物馆。主要通过人造星空模拟表演,举办天文知识展览,编辑出版和发行天文科普书刊,组织进行大众天文观测等形式向公众宣传普及天文学知识。除此之外,还根据不同层次的青少年学生经常性地组织举行天文讲座、天文培

训、天文奥赛、知识竞赛和天文科技夏(冬)令营等各种科普活动,引导和培养学生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爱好。北京天文馆已经成为我国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公众开展天文科普宣传、教育的主要阵地。1995年以来,天文馆先后被定名为国家和市、区级科普教育基地、科学与和平教育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并多次被评为国家和市级“科普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

北京天文馆天文台

该馆分A馆和B馆两大部分:A馆始建于1955年,1957年建成开放。总建筑面积约7000平方米,主要开放设施有天象厅;展览厅;影视报告厅和大众天文台。A馆天象厅于2008年7月11日改造后重新开放。内设400席座位,厅内安装德国蔡司9型天象仪,美国Sky-Skan公司的全天域数字投影系统,和4台辅助激光投影器,4台喷雾发生器以及13.1声道的环绕声系统。这样的超级组合,使北京天文馆天象厅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天象厅之一。西展厅为《玩转星空》展览,东展厅为《伽利略望远镜--改变世界的工具》展览。

新馆于2001年底在天文馆原址上动工兴建的,总建筑规模20000平方米,已于2004年的第四季度建成开放。主要的公共开放设施有:数字化宇宙剧场、3D动感天文演示剧场、4D动感影院、天文展厅、太阳观测台、大众天文台、天文教室等。宇宙剧场,容量200席座位。引进国外先进的数字化天文放映设备,它由大型图形工作站和ADLIP激光投影设备组成,能生动形象地演绎壮丽的星空景象和人类探测太空的壮举。3D和4D动感天文剧场,其容量分别为48席和196席座位。这两个剧场的演示功能是对宇宙剧场功能的一种补充和延伸。它们以其强烈的动感、特殊的视听合成效果为观众营造出很强的临场感、震撼力氛围。太阳展示厅,展览面积300米,以展出太阳和太阳系内容为主。主要展项内容有从太阳真空望远镜观测接收而来的1.8米太阳白光投影像;174毫米手描太阳黑子白光全日面投影像;艳丽多彩的太阳光谱投影像;太阳白光、太阳色球全日面和太阳局部活动区的CCD电视图象等。以“快乐探寻宇宙奥秘”为主题的新馆二期展览也于2006年7月6日正式对外开放,本次展览分为15个展区,展示内容十分丰富。大众天文台,内置一台口径为40厘米的光学折反式天文望远镜。主要用于和满足观众、青少年学生对天文观测与教学实践活动的需要。

随着新馆的建成开放,必将会极大地丰富北京天文馆的开放展示内容和天文教学的手段,同时为进一步繁荣首都的科技文化市场,促进首都的两个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发展和市民的科学文化素养的整体提高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历史沿革

北京天文馆是北京市天文学展览馆和科普基地。北京天文馆是在1957年建立的,落成{北京天文馆观后感作文}.

北京天文馆地理位置

于1957年9月29日,可细分为天象馆、门厅、展览厅、报告厅以及天文台等部分。北京天文馆位于西直门外大街北京动物园对面。

另外,位于建国门外的北京古观象台也归北京天文馆管理,古观象台是中国古代的皇家天文台。 2004年12月12日,北京天文馆新馆在老馆的南侧落成。

国际小行星中心于2007年7月30日发布第60300号公告通知国际社会,第59000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北馆星(Beiguan),即北京天文馆星。正式的命名仪式于2007年9月28日,在北京天文馆50周年庆祝会上,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科技处处长薛随建博士宣读小行星命名公报,并向天文馆馆长朱进颁发了小行星命名证书。

建筑布局

北京天文馆由两部分组成,该馆分A馆和B馆两大部分:北京西直门外的北京天文馆(简称西馆)和北京建国门内的北京古观象台(简称东馆)。北京天文馆和北京古观象台同时被北京市命名为“青少年教育基地”。

A馆始建于1955年,1957年建成开放。总建筑面积约7000平方米,主要开放设施有天象厅;展览厅;影视报告厅和大众天文台。A馆天象厅于2008年7月11日改造后重新开放。内设400席座位,厅内安装德国蔡司9型天象仪,美国Sky-Skan公司的全天域数字投影系统,和4台辅助激光投影器,4台喷雾发生器以及13.1声道的环绕声系统。这样的超级组合,使北京天文馆天象厅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天象厅之一。西展厅为《玩转星空》展览,东展厅为《伽利略望远镜--改变世界的工具》展览。

新馆于2001年底在天文馆原址上动工兴建的,总建筑规模20000平方米,已于2004年的第四季度建成开放。主要的公共开放设施有:数字化宇宙剧场、3D动感天文演示剧场、4D动感影院、天文展厅、太阳观测台、大众天文台、天文教室等。宇宙剧场,容量200席座位。引进国外先进的数字化天文放映设备,它由大型图形工作站和ADLIP激光投影设备组成,能生动形象地演绎壮丽的星空景象和人类探测太空的壮举。3D和4D动感天文剧场,其容量分别为48席和196席座位。这两个剧场的演示功能是对宇宙剧场功能的一种补充和延伸。它们以其强烈的动感、特殊的视听合成效果为观众营造出很强的临场感、震撼力氛围。

北京天文馆内部场景

太阳展示厅,展览面积300米,以展出太阳和太阳系内容为主。主要展项内容有从太阳真空望远镜观测接收而来的1.8米太阳白光投影像;174毫米手描太阳黑子白光全日面投影像;艳丽多彩的太阳光谱投影像;太阳白光、太阳色球全日面和太阳局部活动区的CCD电视图象等。北京天文馆设施包括天象厅,门厅,展览厅,报告厅,天文台等。北京天文馆是中国乃至亚洲大陆的第一座大型天文馆,目前仍是大陆唯一的大型专业天文馆。2004年12月12日,北京天文馆新馆落成,设施包括数字宇宙剧场,3D影院 ,4D影院,太阳展厅等。

以“快乐探寻宇宙奥秘”为主题的新馆二期展览也于2006年7月6日正式对外开放,本次展览分

为15个展区,展示内容十分丰富。大众天文台,内置一台口径为40厘米的光学折反式天文望远镜。主要用于和满足观众、青少年学生对天文观测与教学实践活动的需要。

现任馆长

朱进

1991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获博士学位。1991年7月至2002年9月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后改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工作,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其中1992年5月至1994年4月为该单位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2002年9月起调任北京天文馆馆长。{北京天文馆观后感作文}.

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

职务及社会兼职:北京天文馆馆长,研究员;北京校外教育协会会长;北京古观象台台长;《天文爱好者》杂志主编;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普及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北京UFO研究会副理事长;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委员,第15专业委员会(小行星、彗星和彗星的位置与运动)、第55专业委员会(天文学与公众的沟通)组委。

编辑本段数字影像

数字工作室简介

由平均年龄为25岁的年轻人组成的数字工作室,担负着新老天文馆天象节目制作的重任。无论是在传统光学天象厅加入现代化的数字元素,还是在世界领先的数字宇宙剧场玩转酷炫的声光效果,都始终秉承“艺术使科学平易近人”的宗旨,在天象节目制作这个国内没有同行的领域里,独自探索着实践的道路。

工作室拥有强大的数字图形处理设备,年轻但制作经验丰富的团队,以及与国际接轨的先进制作理念。其理想是把科学普及和人文关怀有机结合,制作出具有东方文化特色的世界一流的节目,让视听效果成为传达科学知识的效果,使公众萌发对天文学这一学科的关注和兴趣。

陨石收藏

概念及分类

陨石是指从宇宙空间降落到地球的地外物体,常常与“流星体”、“流星”相混淆,“流星体”是指在近地轨道环绕太阳运行的物体,是进入大气层之前陨石的母体,以一定速度进入地球大气层之后,与大气层摩擦而消融,在天空划过一道明亮的痕迹,这一现象称之为“流星”。大部分流星体不能产生陨石,因为其颗粒太小而在大气层中被完全烧蚀掉,只有较大未烧蚀掉的物体落到地球表面而形成陨石。

北京天文馆历史遗址

一般将陨石分为三大类:铁陨石几乎由纯铁镍金属组成,含有少量陨硫铁和硅酸盐包体;石陨石主要由硅酸盐组成,含有少量铁镍及其矿物;石-铁陨石是前两种陨石的中间类型,其硅酸盐和铁镍

含量大体相等。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大的铁陨石是非洲纳米比亚的戈巴(Hoba)铁陨石,重约60吨;其次是格林兰的约角1号铁陨石,重约33吨;中国新疆铁陨石,重约28吨,是世界第三大铁陨石;世界上最大的石陨石是吉林陨石,以收集的样品总重为2550公斤,吉林1号陨石,重1770公斤,是人类已收集的最大的石陨石块体。

天文馆内陨石

鉴定的方法

根据陨石的各种特征可以进行初步的鉴定:1、形态特征,陨石一般呈不规则形态;2、表面构造,新降落的陨石一般有一层小于1毫米的黑色或深褐色的熔壳,同时还具有流纹或流线构造;3、比重和成分特征,陨石由于含有Fe-Ni金属,比重一般大于地球的岩石(一般2.7g/cm3),陨石比重至少

3.3g/cm3;4、结构构造,球粒陨石的新鲜断面上一般用放大镜可以观察到细小的球粒及球粒之间的基质,并可见到Fe-Ni金属及陨硫铁。铁陨石如用含2%浓硝酸的酒精溶液腐蚀铁陨石抛光表面,则可显示维氏台登构造。陨石的结构致密,不可能具有泡沫状,多孔的或炉渣构造等构造。 陨石的陈列

北京天文馆从1957年建馆开始,各届领导非常重视陨石的收集、展览及和外单位(包括国外)的陨石交流工作,经过几代人共同努力使陨石收藏达到了一定规模,共收集了国内26次陨石降落事件的样品,24次国外陨落的样品,下面就是部分馆藏陨石的简介:

1916年3月23日午后2时降落于河北省任丘县,总重量253g,表面为褐黑色,断口呈褐黑色,是一块比较典型的L群球粒陨石。1976年9月13日降落于贵州清镇县,共2块样品,重2.6kg。1号重600g,2号陨石重2kg ,清镇陨石是一块非常珍贵的非平衡的未风化的降落型EH3顽辉石球粒陨石,以其独特的复杂硫化物集合体,结构特征和矿物组成而闻名于国际陨石界。

陨石陈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