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作品蛙

时间:2021-11-10 08:59:15 200字

第一篇:《莫言作品系列--蛙》

莫言作品系列--蛙

莫言潜心打造的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

《蛙》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初版于2009年。小说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五封书信、四部长篇叙事和一部话剧组成,在艺术上极大拓展了小说的表现空间。整部作品以从事妇产科工作五十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为线索,用生动感人的细节和自我反省,展现了新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揭露了当下中国生育问题上的混乱景象,同时也深刻剖析了以叙述人蝌蚪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卑微、尴尬、纠结、矛盾的灵魂世界。本书献给经历过计划生育和在计划生育年代出生的千千万万读者。本书获得中国最高文学奖——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0年被《南方周末》评选为2009年“文化原创榜年度图书虚构类致敬作品”,并入选多项年度好书排行榜。。

#书籍##文化良品##小说##畅销书#。

爱乐活收藏。

新版封面{莫言的作品蛙}.

旧版封面

莫言

爱乐活——有态度、正能量的品质生活社区。{莫言的作品蛙}.

热爱生活,乐于分享的各类达人聚在这里, 分享消费攻略,激发生活灵感,发现城市最IN的角落。 在这里,有爱,有乐,有生活。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爱乐活】

文章来源:

第二篇:《莫言小说《蛙》之浅析》

莫言小说《蛙》之浅析

作者:李章平

摘要: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在于其具有感染力,具有一种呼唤或者说呐喊的作用,例如鲁迅先生的文学尤其变现得最为深刻,因其撕心裂肺的呐喊,国人开始警醒,开始了从文化上的觉悟。下面我们要讨论的是莫言先生的文学作品《蛙》,分析作品的体裁、内容和人物性格。由此去发现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方法,转而发掘作品本身具有的价值和深刻内涵,继而讨论作品对读者所具有的感染力和呐喊作用。莫言先生以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为我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面和故事情节,带给我们深深的启迪。

关键词:体裁、内容、思想观念、人物性格、社会风气

前言:

两天的时间把莫言先生的小说《蛙》看完了,其实笔者并非文学爱好者,更谈不上专业读者,在去年诺贝尔文学奖公布之前对莫言先生一无所知,只是曾听说过有这么个小说家,没有看过其著作,在得知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是非常之兴奋,是因为他是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更是打破了中国未曾获得诺贝尔奖的记录,我相信诺贝尔奖一定会在中国生根发芽,到那时我们将是繁荣发达,经济、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会是欣欣向荣的局面,我更是期望这一天早点到来。

小说体裁:

小说采用书信的写作方式,一改小说体裁之传统,让人感觉眼前一亮,特别是书信方式让人感觉到亲切和温暖,其文字优美而不失礼节,典雅而不失亲切,如小说的开头“尊敬的杉谷义人先生:分别近月,但与您在我的故乡朝夕相处,历历如在眼前。您不顾年迈体衰,跨海越国,到这落后、偏远的地方来与我和我的故乡的文学爱好者畅谈文学,让我们深受感动。大年初二上午,在县招待所礼堂,您为我们作的题为《文学与生命》的长篇报告,已经根据录音整理成文字,如蒙允准,我们想在县文联的内部刊物《蛙鸣》上发表,使那天未能听您演讲的人们。也能领略您的语言风采并从中受到教益。”

在最后一部分即第五部采用了话剧的体裁形式,与正文部分相互补充带有某些灵幻色彩,读者能从这两种文字的转换中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

小说内容:

一:小说主要以“我”即蝌蚪的姑姑为主要人物的在大陆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和初期的很多我们所熟知的但却触及灵魂的东西,这些事是多么的触目惊心,又是多么的荒诞不羁,家庭命运和个人命运在这样一种畸形的政策下所遭受的痛苦和辛酸,甚至家破人亡也大有人在,比如小说中的陈鼻极其家人的命运就是计划生育下得牺牲品,陈鼻原本是对生活充满激情,对爱情的美好充满热爱,在改革开放后因其敢于下海创业荣获巨大的利益,为其原本拮据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但是就是像他这样在经济上成功的人也逃不出计划生育的魔掌,其妻子王胆个头矮小但是相貌姣好,原本想给他生个儿子,但是在姑姑的一再追逼下最终弄得孩子早产,婴儿存活下来了,到时母亲确死了,生下来后确没有如王鼻的愿,还是个女孩,这是,受不了双重打击的他失去了理智,生活开始颓靡,最终落得个悲剧的下场。

二:对当时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描写。即是重男轻女思想的描写也是本书的一个重要内容,即使在经济和文化高度改观的今天仍是屡见不鲜,传宗接代的思想是这个现象不绝的根本原因,而中国人是不信神的,只信鬼,鬼既是信自己死去的长辈和祖先,这就是延续香火和传宗接代的缘由,而信仰这种东西一旦形成是不会轻易改变的,所以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人重男轻女思想如此之盛了,当然,读者还可以从历史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去解释。

三:对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大致的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虽是各异,但也不免趋同,那就是从众、盲目、麻木和看客心理仍旧不改,这是两千多年来的祖祖辈辈相同的性格特点,我想用一些美好的词去解释或是掩饰,比如传统心理,但是我还是最终用一个词去替代——死性不改,即使从鲁迅先生开始呐喊起,几十年过去了,但是我们的这种麻木的心理与过去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小说中体现最为深刻的就是作者把一百元钱送给乞讨者陈鼻时被毫无教养的泼辣小男孩抢走了,并在作者追赶时被泼辣小孩反诬为抢劫,被泼辣小孩一路反追,并用串签撮近肉里、手里,被泼辣小孩的母亲和姨一起追赶,被一大群人追赶,摊贩的嘲笑,跌倒在肖下唇(肖夏春)的宝马车前,被肖下唇宝马“温柔”的汽笛鸣声

催促,最后被两个保安架起来拖走。全是触及灵魂深处的细致入微的描写,这也是我在莫言先生的作品里面体会最深的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手法的地方。

四:对于伟人盲目崇拜的和对社会主义的狂热批判。小说无时不在提醒我们,过分狂热的集体性活动会导致人失去基本的理智,这在作者描写“我”姑姑时体现得尤为到位,姑姑是一个乡村妇科医生,在高密东北乡接生过数千名婴儿,但遭受其“毒手”打掉的也有上千名婴儿,就是在这样一个既伟大又充满魔鬼性质的人物身上展开,当计划生育的政策下达时,姑姑听从党和国家的号召,不折不扣的执行国家政策,即使是作者这样的亲人也不放过,当作者央求着让其妻子生育时,她的回答是“你太没出息了!小跑!这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我们公社,连续三年没有一例超计划生育,难道你要给我们破例?”“知道我们的土政策是怎么规定的吗?——喝毒药不夺瓶!想上吊给根绳!”“姑姑是忠心耿耿的共产党员,‘文化大革命’时受了那么多罪都没有动摇,何况现在!计划生育不搞不行,如果放开了生,一年就是三千万,十年就是三个亿,再过五十年,地球都要被中国人给压扁啦。所以,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把出生率降低,这是中国人为全人类做贡献。”这样一些畸形的社会特点可谓是中国特有的,即使在古代也有“亲亲得相首匿”,意思就是说亲人之间犯了法可以相互隐匿、包庇而不追究。

五、对当下社会风气日下的控诉。面对计划生育在当下仍旧行之有效的情况下,许多人有了新的方法以应付,而这样一些方法很多都是违反公序良俗的,即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集体经济向私有经济的转化,随着数亿农民获得了流动和就业的自由,独生子女政策在很多地方已经很难落实。农民们可以流动着生,偷着生,而富人和贪官们也以甘愿被罚款和“包二奶”等方式,公然地、随意地超计划生育,满足他们传宗接代或继承亿万家产的愿望。大概只有那些工资微薄的小公务员,依然在遵守着“独生子女”政策,他们一是不敢拿饭碗冒险,二是负担不起在攀比中日益高升的教育费用,即便让他们生二胎也不敢生。

寄语:

文学工作者从来都是社会良知的守护者,在任何一个有文化、懂礼仪、守规矩的国家即少不了文学工作者,是他们用他们手中的笔来治疗整个社会的伤痛和病态。在这样一个追求高效的时代,人们习惯于去汲取只言片语,对他人、对社

会高谈阔论,但是有多人能够静下心来品尝经典,回味久违,唤醒良知?一个没有精神食粮的社会,即使经济高度发达,科技水平遥遥领先,也只是一个到处充斥着物语和淫欲的社会,更不要去谈论政治家为人民服务,企业家生产安全的产品,学者潜心于学术和著作,教师教书育人,法官依法断案,等等。从这里出发,我们就可以更加深刻的反思为什么贪官盛行,毒食品屡禁不绝,学者造假,禽兽教师性侵,法官枉法裁判?等等。

最后,送上一句话:他人有罪,我亦有罪!{莫言的作品蛙}.{莫言的作品蛙}.

未经允许,禁止任何人以任何方式出版、发行和用于其他营利用途,转载和复制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否则作者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第三篇:《读莫言的《蛙》有感》

读莫言的《蛙》有感{莫言的作品蛙}.

不看小说好久了。最近,莫言的小说很火,但一直没时间拜读。寒假期间,抽出时间读了莫言的获奖作品《蛙》,虽是走马观花,对于小说想要表达的深刻思想,理解的也不够透彻。但也有几多感受。

《蛙》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小说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四封长信和一部话剧构成,讲述了姑姑——一个乡村妇产科医生的人生经历,在用生动感人的细节展示乡士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的同时,毫不留情地剖析了当代知识分子卑微的灵魂。

这是一部悲喜交加凸显人性多面性的小说,这里有辛酸,有向往,有期待,有梦想,有幽默,有无知,更有愚昧,同时还有善良的味道,将姑姑在一大串的小人物中塑造描写,普通的村子,普通的人物,不一样的思想意识,缔造了不一样的命运和人生,爱过,恨过,残忍过,平凡里有辛酸,感动中有泪花,讽刺里记录史实,在幽默中挥洒人性的曲变。

与很多读过此书的人的看法一样,当初不明书名为何会取作为“蛙”,全文似是与“蛙”无多大关联,后来通过阅读及看别人对这本书的评论才对此书名略有认识:以“蛙”为书名,显然有着深刻的寓意,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阐释:首先,蛙和“娃”读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从一个受人敬重、人见人爱的“送子娘娘”到计划生育实施后,被无数人唾骂和诅咒的“杀人魔头”,说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爱恨情仇,都和孩子有关;其次,青蛙和叫声和孩子的哭声狠相似,都是“哇哇”的声音,这让后期的“姑姑”一听到蛙声,想起那些还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杀在子宫里孩子,立刻变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备受煎熬。就像“姑姑”独白说的那样:我的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书名可以说是整部小说的主旨和浓缩。可以说它是整本书的一个亮点,也只有读懂该书的人才能体会其中意味。{莫言的作品蛙}.

作品中,“姑姑”性格非常鲜明,一个敢作敢当,雷厉风行的女子。她是一名光荣的党员,她果敢地执行着国家政策,忠实于党的方针战略,甚至为了这一

点,牺牲了自己的声誉,甘心被他人唾骂。但“姑姑”显然不是一个泯灭人性的人,她爱孩子,喜欢自己的事业,事实上,她做这项残酷的工作,受到的折磨肯定要比寻常人去做多得多。从迎接新生命到扼杀新生命,“姑姑”内心实有不忍,但坚决执行“计划生育”的信念却从来都没有动摇过。

对于“姑姑”这个人物,对于她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我也时常会想:她到底做的是对是错,是功臣还是罪魁祸首,要是换成自己会怎么做?我出生于70年代,可以说对那段往事还是有所了解的,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国家的层面来说是没有错的,但当面对于几千年来人们根深蒂固的生育观念,在社会的养老保障体制尚未完善的时期,实施起来还是有很大难度的。当时人们对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还有非常抵触的,在我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我的表姐,前两胎都是女孩,为了生一个男孩,东躲西藏,房子被扒了,表姐夫的教师工作丢了,但最后第三胎还是个女孩。

其实,书中的“姑姑”和“蝌蚪”大可不必自责,人都是有私心的,先考虑个人利益,是人性的必然。但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时,我们应该怎么办?这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思考。其实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并不矛盾,集体利益本身就是一个个个人利益的组合,集体利益就是为了使每一个个人利益最大化。如果在一个集体里,每一个或者大部分的个人利益得不到保障,那么原有的集体就失去意义了,集体利益是不可能离开个人利益而单独存在的,它只是每个个人利益的共性部分,本质上还是个人利益的一部分,个人利益是永恒的、基本的。但在一个集体里,如果片面扩大某个人的利益,势必侵占了其他人的利益。真正的集体主义,就是最大程度地明确个人利益,集体利益是不能独立于个体利益的。集体主义实际上就是民主,没有民主就没有集体主义。在一个尊重并强调每个公民权利和利益的国度,那里的公民才会由衷地把这个国度当成自己的国家,并愿意为了这个国家去奋斗、去牺牲。

第四篇:《莫言《蛙》赏析 读后感》

莫言《蛙》读后感

主要内容是: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计划生育国策当年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艰难推行过程。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在形象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的同时,成功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明、感人至深的农村妇科医生形象;并结合计划生育过程中的复杂现象,剖析了以叙述人蝌蚪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卑微、尴尬、纠结、矛盾的精神世界。

小说结构新颖而缜密,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五封信构成。前四封信附有关于当了50多年妇科医生的姑姑的长篇叙事,当中也加入了了蝌蚪本人的生活故事;第五封信则附有一部关于额姑姑和蝌蚪自己的话剧。因此,这是一部将书信、元小说叙事和话剧巧妙地融合杂揉为一体、拓宽了小说艺术表现空间的作品;是莫言创作中的又一次具有开创意义的艺术尝试。

小说中一个最典型的人物。这个人是全书的主人公——姑姑,名字叫做万心。万心矛盾地拥有着两种身份:一种是乡村医生,一生接生婴儿近万名,人称“送子娘娘”;另一种是坚决执行计划生育国策的计生干部,人又称之“杀人妖魔”。对于万心来说,却必须做到统一,她的一生因而活在无法逃脱的极度矛盾和痛苦之中。万心卫校毕业,一辈子跟妇女打交道。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她是接生员,无论多么困难的分娩,只要经她接手,就会转危为安,就连母牛难产,大家都请万心出马,那时候,她是四里八村妇女的大救星,活菩萨。到了八十年代,她一下子由天使变成了魔鬼。张拳的老婆因她溺死水中,她侄子万足的老婆王仁美被她大义灭亲引产失败大出血死了,袖珍美人王胆在被她追赶的途中所幸生下女孩陈眉,但王胆的命也没保住„„后来她途经芦苇地,被无数的蛙围攻,撕碎衣服,咬破耳朵,喷射黏液甚至是精液,再后来,她夜夜失眠,猫头鹰的叫声被她幻化成蛙的惨叫,她觉得这是那些无辜的生灵来讨债了。“蛙”,就是“娃”啊,万心的这双手,接生了上万个娃,又残害了多少个娃啊!如果她不仅仅是一个妇女工作者,如果她能在当嫁的年纪嫁掉,在该生的年纪生产,她的心就不会这么硬,这么冷。可惜,她年轻的时候与那个英俊的飞行员擦肩而过,后来在她徐娘半老的年纪里,戏剧性地嫁给了郝大手,一辈子接生了上万个孩子,却没有一个属于她,这也许就是对她作恶的报应吧?

《蛙》是一部对中国当代乡村的现实看得很深、思考得很透的作品。“蛙”到底象征着什么呢?那些不断鸣叫、有着旺盛的繁殖能力却又是如此“低贱平常”的生物,承载着莫言的深刻思考。在这些思考的背后,则是对中国现代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反思——这也是莫言小说的一贯主题。小说的题材有着独特意义和相当的敏感性。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在中国具有合法性和必然性,因为人口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的前提,而控制人口又是后发展现代国家实现艰难的现代转型的无奈但必要之举。生育,是人的基本权利;而控制生育,又是人实现理性生存的必要手段——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曾经的半工业化的农业国家,也面临着国际上从“人权”角度而来的种种责难与批评,而在此国策的具体执行过程中更是由于文化、传统、伦理、政治、权力、金钱等各种因素而变得异常复杂。在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作品中,计划生育一方面被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进步事业”得到充分肯定,另一方面,则成为90年代以来主旋律乡土文学突出乡村基层政治尴尬现状和困境的点缀性情节。于是,被不理解、不支持的农村群众撵得到处跑的“乡镇干部”形象,就在几分黑色幽默的喜剧色彩中,将计划生育政策与人性的冲突轻松地嫁接为“分享艰难”的主旋律阐释。莫言的《蛙》显然不想漫画化、戏剧性地处理这个题材,也并不是要理论性地探讨、评判计划生育本身的功过是非,而是要把计划生育处理成一个精神事件和精神背景,以此来表现其对中国人的生存、生命以及精神和灵魂的影响。

读《蛙》,读者会时时感到残酷:一是小说情节和人物命运的残酷,另一是莫言客观冷静地书写他人灵魂深处极致痛苦的残酷。高密东北乡不仅仅是故事发生地,而且是一个泛指意义上的区域。在计生国策推行之初,中国有无数个东北乡,万心这样的计生干部也有许多个。莫言的书写因而有着广泛的代表意义和现实意义。

《蛙》里的一切无不指向“生命”二字,主要人物的名字、故事情节,甚至刊物的名称都在为生命鸣唱。这一切寓言式以及象征式的经营手法,把小说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也即观照生命、歌赞生命、敬畏生命。

第五篇:《莫言-《蛙》-评论》

论《蛙》——莫言

莫言,是近日文学论坛中备受关注的一位作家,自2006年《生死疲劳》出版后,他就没再出一部小说,沉寂了近四年的他终于推出了自己的第十一部长篇小说——《蛙》。这部小说被誉为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前四部分为蝌蚪写给日本友人杉谷义人先生的信,后一部分为一部话剧。作品以乡土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为背景,讲述了姑姑这个山东高密地区妇产科医生传奇而复杂的一生,揭示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尴尬与矛盾,闪烁着对生命强烈的人道关怀和敬意。

当初,被要求看这本书的时候就觉得书名很特别,貌似是描写蛙这一生物的特性,后来看来之后才为之而震撼,为“姑姑”在小说里的人物形象而感触很深。“蛙”,全文的内容与蛙无关联,已蛙为书名,极有隐喻意味。“蛙”神性生殖意,而且据我所知蛙的繁殖速度是十分惊人的,“蛙”可同“娃”和“娲”,“娲”是古神之女,化万物者。书名是整部小说的主旨和浓缩。

在《蛙》中,最突出的就是“姑姑”,姑姑是个阶级观念很强的人,但她只有在将婴儿从产道中拖出来的那一刻时才会忘记阶级和阶级斗争,她体会到的喜悦是一种纯洁、纯粹的人的感情。后来她也感慨过,从事接生工作时她被人成为“送子娘娘”,蜜蜂蝴蝶到处都围绕着她,自从她从事了计划生育工作后,苍蝇都缠着她飞了。在陈鼻出生的时候,陈额还夸张地说:感谢心姑赐名!可想而知在当时,接生孩子的任务是如此光荣而伟大的,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延续,更是一个母亲最基本想得到的权力。

姑姑是个心高气傲的女性代表,可在阶级面前却会屈服,她愿意跟这王小

倜逃跑,可也愿意嫁给“像怀孕八个月的大肚子、满嘴的大蒜味儿、比姑姑大了二十多岁、下乡坐着草绿色吉普车,身后跟随着秘书、警卫员的大人物”的县委书记。对于姑姑这个人物,其一生充满了传奇与悲哀。1953 年开始从事妇产工作,到1997 年退休,共接生了一万多名婴儿。作为高密东北乡远近闻名的妇婴名医。在计划生育高潮到来时,让已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已生育的怀孕妇女流产,成了姑姑的两件大事姑姑完成了由接生到计生的角色转换,期间她流产了计划外的两千八百名孩子,为了完成这项残酷的工作,她的内心无时无刻在挣扎中煎熬。身为妇科医生的姑姑曾见证着生命的繁衍,后来也义无反顾地一头扎进了计划生育的战役中。莫言特别强调了一个细节,姑姑偏偏最怕“青蛙”,这当然可以视为姑姑晚年忏悔心理的一个象征,因为自己在“计生”运动中毁掉了2800个孩子的生命,所以她有一种负罪感,故见“蛙”就恐惧。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