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刘备我评说

时间:2021-11-03 09:27:49 300字

篇一:《千秋诸葛我评说》

千秋诸葛我评说

五丈原外,隆中深处,茅庐独倚青山下,晚风拂来,两袖清风,你抚琴独奏天下事。刘备三顾,请军出山,你尽力尽忠半世,先帝崩殂,二世难扶,你尽忠只为城托孤。

诸葛亮无疑是睿智的。纵使身居世外,但仍不忘心系国家,虽无官职,但实有为官之能力,天下大局似是他眼前的一个小小弈局,每一步棋只要经他法眼,他便可以立马知道你的下一颗棋子棋定何处,它可以想你讲明每一个纵横交点处的玄机,让你了解大势所趋。面对一国之君刘备的拜访和不断请邀,你毅然决定追随刘备,共筑蜀之辉煌。

诸葛亮无疑是令人啧舌的。你可谓是一鸣惊人,舌战群儒,巧借东风,助刘备于赤壁中大败曹操,不仅如此,三气周瑜,伶俐之语令人定眸,从容之势令人瞠目,可见羽扇轻摇是你的风度,处变不惊是你的气魄,你奉命入川,智激黄忠,斩杀夏侯渊,夺取汉中,为无处落脚的汉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你的眼中,洋溢着智慧与谋略的寒光,你的手中,摇动着运筹帷幄的潇洒。

诸葛亮无疑是尽忠的典范。你刚入汉不久,隆中却被关羽的大意失荆州打破了,感于刘备的知遇之恩,你选择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遇刘备兵败,里外受敌,你完全可以溜之一去,颐养天年,尽享天伦,但你选择了败军受任,危难奉命,忠诚的你只为一句临终遗言,却可以以坚毅的决心许下兴复汉室的诺言,许下了辅佐二世的誓约,此时的他,身担重任,可你却错了,你没有看都这已颓败不看的蜀国,面对扶不上墙的阿斗,你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究竟是为了那般,是知遇之恩的感激,还是托孤之情的使命感?

你常识性的忠诚,使你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你被忠诚变得不知变通,不知变通使你错用手下,错用手下使你六出祁山无功而返,无功而返使你出师未捷身先死,你的死,留下了一滩稀泥,一席荒原以及一段历史的遗憾。

不过,不管怎样,当代的人们似乎只记得你的睿智,你的才华谋略,以及你的赤胆忠心,任经千年的历史沧桑,你依旧屹立于

忠诚二字之上,你的精神依旧流淌在天府之国广袤的土地上,你的传奇依旧传诵于炎黄子孙之中。

篇二:《千秋诸葛我评说》

千秋诸葛我评说

九年四班 马艺晴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题记

每每提起诸葛亮,脑海里总是会浮现那样一幅画面。城池上,战旗无声地飘扬,诸葛亮手执羽扇,稳步从历史中走来。一双深邃的眸子仿佛早已看穿了千年的风霜。

小时候初看《三国》便被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深深吸引。那把大大的羽扇下仿佛隐藏着一个巨大神秘罗盘,悄悄的预测着未来,演算着天文地理,风云变幻。空城计,草船借箭,赤壁之战,无不体现着他的睿智。每每读到这些家喻户晓的故事,年幼的我都会赞叹不已,认为他是神仙般的存在。

长大后,我从电视荧屏上再品诸葛。这一次,我从另一个角度描绘他的轮廓——忠心。他为刘备出谋划策,尽瘁国事,忠心辅政。刘备对他的信任是对他忠心的最大肯定。后来学习了《出师表》后,我更进一步地体会到“忠义”二字。诸葛亮对先帝的感激与忠诚使得他时时不敢忘先帝临终的托付。而他对后主的忠心在诚恳而又一阵见血的字里行间中流露出来。现在我渐渐明白,他并不仅仅是忠诚于两位皇帝,更是忠诚于这个国家。

诸葛亮确实一个奇才,千古少有。他的才能从他辅佐刘备成就霸业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是人无完人,即使是这样的奇才也会有过失,甚至是关系整个民族的大过。汉族的自相残杀不可能与他对刘备的极力支持毫无关系。诸葛亮从刘备的大业与国家的利益出发并没有错,但是他的出发点里,少了一个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部分——百姓。一次次的战争无疑是建立在百姓的痛苦之上的。成就大业固然重要,但是永远都不能忘了百姓。一个好的政治家,应该学会体味民生,关心百姓。

现在,如果让我以一个后人的角度去评说诸葛亮那么我要说诸葛亮是成功的。即使他功过并存,但他仍为我们诠释了一种精神与境界,值得所有后辈学习与发扬。

这个中国历史上的传奇,将会被世人永远铭记。

篇三:《千秋诸葛我评说》

千秋诸葛我评说 丞相祠堂仍在,隆中旧梦已远。为酬三顾,先生在历史舞台闪亮登场。空城观景,胸藏精兵百万;轻摇羽扇,已成天下三分。然出师未捷身先死,孤忠一片,可叹蜀道寒云。江流石转,千古成败付诸笑谈,先生之名如不坠的孔明灯,永照汗青。

——题记

一、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初见你时,你27岁,躬耕于南阳,仍难掩身上不凡的气质。我远远地望着你,冷峻的个性,洞悉天下形势的眼眸。那时的你轻摇一把羽扇,举头投足之间全是书生模样,眉宇之间一丝忧伤,天下已然了然于心。那年的刘备47岁,三顾茅庐之后方见先生庐山真面目,一切都是天注定,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二、 七弦琴归处,西城退敌时

再见你时,人生如梦,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犹如水中月,镜中花。你似乎还是当初的你,儒雅淡定,既已知马谡大意失街亭,你还是笑迎司马懿。城头的你,琴声悦动,淡然优雅,一把七弦琴尽诉平生事,料想你该输得漂亮,不想你竟赢得精彩。司马懿终究不敢进城,先生你猜透了他,却为何猜不透你自己,心中的百万精兵,弹指间退敌西城,先生,你该是怎样的一个人?

三、 五丈原失梦,孔明灯长传

终见先生,54岁,魂归蜀汉,一生的梦就此结束,只留下那昏昏暗暗的孔明灯从此长留人间。

1

先生当年未出山已知天下三分,为何还要六出祁山?既已知天下之势是谁也不能够制衡谁,为何还要北伐中原?是报先帝的知遇之恩还是内心难灭的英雄之梦?先生既能神机妙算,当知孤军深入乃是兵家大忌,为何还要孤注一掷,是难灭内心的蜀汉之情,还是任性地不愿愿赌服输?先生一生都是神话,为何猜透了所有人的心思却未看清自己的内心?是不甘、不舍、不弃还是不忍?

先生以“智”冠绝天下,仍不能平衡自己的心智,先生如何给自己一个交代?

先生一转身,历史的扉页上就留下一个千古奇人,当年的金戈铁马也在一转身灰飞烟灭,人生于你难成一个圆满的句号,留下一串省略号供后世之人评说。而在我眼里,先生就是先生,是一个传奇,一段神话,一丝忧伤,一些遗憾,一份情怀,一点人生。

2

篇四:《千秋诸葛我评说》

千秋诸葛我评说 诸葛亮,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在中国也算是个家喻户

晓的人了吧?不用我说,大家也都应该认识他。三国时期的

人物,我第一个认识的就是诸葛亮,由此可知,诸葛亮的知

名度实在是高。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既

然诸葛亮这么出名,那么关于他的古诗名句自然也是数不胜

数。例如,陆游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或者

是杜甫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无一不是赞扬

诸葛亮的过人的才华和忠诚。

诸葛亮的成名之故事从“三顾茅庐”开始的。刘备“三顾茅

庐”会见了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

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两州作为根据地,对内

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

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

名的《隆中对》。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

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帮助他完

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于是,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成为刘

备的主要谋士,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形成三国鼎立

之势,夺占荆州。紧接着又攻打益州。继而击败曹军,夺得

汉中。就这样,诸葛亮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诸葛亮被

任命为丞相。

在刘备死时,诸葛亮“奉命于危难之间”,表明了诸葛亮效

忠刘备父子的心愿。为报答先帝刘备,诸葛亮写下《出师表》,

希望刘禅“以光先帝遗德”,并6次出师北伐,虽“出师未捷身

先死”,但终究名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千载而下,有谁

可与之相提并论呢?

诸葛亮励精图治,赏罚分明,善计谋,通兵法,深得将

士爱戴。诸葛亮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给后人留下了无数

启发和谜团。然而他的聪明才智、忠贞不渝会永远活在人们

的心中,千古流传,永不磨灭。

千秋诸葛我评说

诸葛亮千古以来深受人们爱戴,身上有着无数美丽的光环,并作

为智慧、忠诚、勤俭的化身而广为传颂。

访先人之遗迹,发圣贤之古情,千百年来诸葛亮成为东方智慧的

化身,也是忠诚、廉洁、正直的榜样,很多历史典故都出自诸葛亮,

三顾茅庐,舌战群儒,火烧赤壁,三气周瑜、六出祁山,挥泪斩马谡,

白帝托孤,呕心沥血、七纵七擒,空城退雄兵,死诸葛吓走活仲达......

其传奇般故事为世人千古传诵,数不胜数。

诸葛亮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不但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

精通战术兵法,空城计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而他当年那篇肝胆照人、

令人读后感觉荡气回肠的《出师表》,更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

流传至今。他也是一个很神的人,他虽身在草庐之中 ,但却十分注

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对外界的形式了如指掌,且在刘备三顾茅

庐之时,对当时的时局分析透彻,面面俱到。他甚至还能“呼风唤雨”

借东风,仿佛天地万物都为他所用。他用兵如神,运筹帷幄,能决胜

于千里之外。同时,我觉得他还是一个“滴水之恩必将涌泉相报”的人。

他的一片丹心以求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因为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

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为了汉室之兴竭忠尽智,致死不渝,他是真

正做到了“鞠躬尽粹、死而后已”。他为了江山社稷,忠贞不二,呕心

沥血,直到临死之前,还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业,为的就是报先帝的

知遇之恩,实在可歌可泣!

诸葛亮的非凡之智、济世之才、忠诚之心、报国之情,为世人所

仰慕,为后人所赞颂,成为人民心中的偶像。正如闪烁着他的才华和

智慧的不朽遗作《隆中对》、《出师表》,是出自肺腑的、感人的深情

篇章,一直在历史的风中不停地奏鸣,在思想的时空中久久回荡。千

百年来,以至于历代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市井百姓,都对他是一番

深情,褒扬备至,赋予了无数动人的传说,作下了无数赞美的诗篇。

诸葛亮,灵与肉虽然已经化作清风明月,但诸葛精神永存,在历

史的天幕上镶嵌起耀眼的恒星,永远展现出圣洁的光辉。

篇五:《千秋诸葛我评说》

千秋诸葛我评说

在我眼里,诸葛亮是当之无愧的千里马。

诸葛亮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不但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很多历史典故都出自诸葛亮,三顾茅庐,舌战群儒,火烧赤壁,三气周瑜、六出祁山,挥泪斩马谡,白帝托孤,呕心沥血、七纵七擒,空城退雄兵……他的不朽之作《出师表》,更是令人读后荡气回肠,深深感受到了那种非凡之智、忠诚之心、报国之情。

就拿火烧赤壁来说,曹操拥兵百余万余,将士二千余人,而刘备拥兵不到六万,将士不到十人。在这种场面下,诸葛亮舌战群儒,使张昭、虞翻、步骘、薛综、陆绩、严峻、程德枢等人哑口无言。诸葛亮随后又用他的智使孙权坚定了抗曹之心。面对周瑜的刁难,诸葛亮也以智造箭,说服了周瑜。周瑜曹操大军束手无策,诸葛亮对周瑜说:“欲破曹军,宜用火攻;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他又说:“我自己曾遇异人,可以呼风唤雨。”果然,诸葛亮说借东风,就借东风,周瑜就利用东南风火烧曹军之船。鬼神一说,作为我们现代人是不应相信的,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会借来东风呢?可以知道他非常精通天文地理,他夜观星象,知道近几日会有东风来。 诸葛亮的智谋在赤壁之战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的智谋造就了这场赤壁之战的胜利。

诸葛亮自古以来就得到人们的好评,深受人们的爱戴。他的足智多谋,才华横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让他成为了千古佳话。

篇六:《千秋诸葛我评说》

千秋诸葛我评说

古楼中心校(九年级C92) 夏洵也 辅导老师 苏建明

诸葛亮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的代表,更重要的他是千百年来知识分子的人格之神。在中国的历史上,德才兼备的人不少,但像他这样超群的智慧和人格于一身的人,可谓绝无仅有。他所张扬、实践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忘我精神,为历代所推崇备致。

诸葛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他隐居隆中,博览 群书,广交士林,关心时势。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负有担任,致高远的远大抱负。但他又绝不是那种醉心于功名利禄,汲汲于荣华仕进的俗子。事实上,当时曹操称雄天下,挟天子而令诸侯。他的朋友石广元、孟公威皆投其麾下,他却不为所动。其兄诸葛瑾在东吴颇得重用,他也不去投靠。最后,刘备的三顾茅庐,以千古未有的求贤至诚深深打动了他,他才毅然步出草庐,一匡天下。在著名的《戒子书》中诸葛亮曾如此谆谆告诫:“夫君子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真乃至理名言,也是他淡泊节操的真实写照。

诸葛亮尽瘁国事,忠心辅政。他先后辅佐刘备、刘禅两代皇帝。忠心耿耿,公而忘私,刘备很信任他,临死托孤于他,并大义地提出让出天下。但他没有夺取君位的政治野心,侍奉扶不起的阿斗,更加殚思竭虑,“亲理细事,汗流终日”。最后以身殉职,病死军中,时年五十四岁。诸葛亮辅佐后主,实际上是执一国之政,出帅入相。但后主并不感到他的威胁,群臣并不感到他的僭越。倘非心底无私,国而忘家,焉能如此。

诸葛亮,灵与肉虽然,已经化作清风明月。但诸葛亮精神永存,

在历史的天幕上镶嵌起耀眼的恒星,永远展现出圣洁的光辉。

篇七:《诸葛千秋我评说》

诸葛亮这个名字一提出来,人们便会想到一个智慧化身的完美形象且对于诸葛亮都有很高的评价。今天,本人斗胆也来谈谈我对诸葛亮的一些看法。

诸葛亮神。他虽身在草庐之中 ,但却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对外界的形式了如指掌,且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对当时的时局分析透彻,面面俱到。他甚至还能“呼风唤雨”借东风,仿佛天地万物都为他所用。他用兵如神,运筹帷幄,能决胜于千里之外。实在是神!

诸葛亮义。他的一片丹心以求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因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为了汉室之兴竭忠尽智,效死不渝,“鞠躬尽粹、死而后已”这句历史名言,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成为多少名人志士的座右铭!他为了江山社稷,忠贞不二,呕心沥血,直到临死之前,还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业,为的就是报先帝的知遇之恩。实在是义。

诸葛亮智。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不但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空城计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而他当年那篇肝胆照人、令人读后感觉荡气回肠的《出师表》,更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流传至今。实在是智!

我认为他也并非全智。刘备死后他辅佐的是刘阿斗,没能认清形势,跳出朋友道义这一小小的束缚是个很大的失误.不是有句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吗?看来诸葛亮就不能称之为“俊杰”,只能是一位“忠臣”,他的不智也就表现在这里 。

现在的诸葛亮,灵与肉虽然已经化作清风明月,但诸葛精神永存,在历史的天幕上镶嵌起耀眼的恒星,永远展现出圣洁的光辉.

篇八:《出师表 (含答案)》

文言文专题复习之《出师表》巩固训练

6、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7、此皆良实

8、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9、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10、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11、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12、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1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14、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15、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16、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17、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

18、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19、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19、至于斟酌损益

20、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21、以彰其咎

22、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二、重点语句翻译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4、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5、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6、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千秋刘备我评说}.

7、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8、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三、填空

1、《出师表》选自《诸葛亮集》,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著名的政治

家、军事家。“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文体。文中诸葛亮给后主刘禅提

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表达了“报先帝”“忠陛下”

的深厚感情。文章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兼用叙事、抒情。

2、文中回顾了三顾茅庐和临崩托孤两件事。表达了之情。

3、文中的“臣”是指,“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

4、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后主刘禅提了三条建议,都是治国之大计,其中最

主要的一条是:亲贤远佞,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亲贤臣,远小人”这是关系

到国家存亡的根本,是三项建议的核心。

5、《出师表》中的成语:

四、阅读1—5自然段,完成下列各题。

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选段主要内容: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三条建议。

2.第1段作者分析形势时,先说不利的客观条件后说有利的主观条件:这种有利的主观条件是因形

成的。

3.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当前天下形势的?其目的是什么? 4.诸葛亮向刘禅提出哪些建议,主要陈说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5.第2段中,作者认为该“刑”的是“作奸犯科” 的人,该受赏的是“为忠善”的人。

7.作者主要依据什么来向后主举荐贤臣,推荐文臣、武将? 8.诸葛亮是如何使刘禅认识到“亲贤远佞”的重要性的?

9.第5段中与“贤臣”意义相近的词语是贞良死节之臣。

10.文中的“先汉”指的是西汉,后汉指的是东汉。

11. “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 皇宫中、朝廷中。

12.请从文中列出几组反义词。臧 否;刑 赏;平明 偏私;兴隆 倾五、阅读6—7自然段,完成下列各题

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选段主要内容:回顾往事,表明忠心。

2.用原文回答问题:

①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词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布衣”。

②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③“由是感激”的原因?

④文中的“卑鄙”具体指什么?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千秋刘备我评说}.

⑥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

⑦“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⑧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

⑨“出师“的战略目标是(诸葛亮认为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职分是):北定中3.选段中追忆的往事让你联想到《三国演义》哪些故事?(至少写三个)三顾茅庐、4.作者回顾往事的目的是什么? ⑤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5从“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一句中

可以看出刘备具有怎样的品质。宽宏的气度,求贤若渴,知人善任的品德。

6.请写出刘备给后主的遗诏,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七、中考题选编

(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

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1.写出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秋:时

②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以致

(3)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奸:奸邪之事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4分)

①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②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千秋刘备我评说}.

3.第①段文字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应该开张圣听,不应该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请用原文回答)(4分)

4、笫6、7段文字着重记叙了先帝的哪两件事?请分别用四字成语回答。(4分

5、解释文中划线的字。(2分)

秋(时 ) 报(报答 ) 光(发扬光大 ) 塞(堵塞 )

6、“开张圣听”的意思是扩大圣明的听闻,“引喻失义”的意思是说话不恰当(2分)

7、翻译“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2分)

8、第一段话作者分析了当时蜀汉所处的形势,既指出了不利的客观条件,又指出了有利的主观条件,并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作者认为如果不这样做的后果是以塞忠(2分)

读“先帝不以臣卑鄙。。。。。。则攸之、祎、允之任也”回答下列问题:

10、解释句中加线的词语。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

③深入不毛: 长草 ④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千秋刘备我评说}.

11、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12、 第7段文字中,表明出师条件已具备的语句是: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13、文段“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句中加点的“此”指哪两件事?(2分) 八.开放性试题

1、 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2分)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

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千秋刘备我评说}.

攻。

(一)相关诗句: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3、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千秋刘备我评说}.

(二)《三国演义》中反映诸葛亮聪明和智慧的典型事例有: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顾茅庐

三气周瑜、空城计

(三)白帝城托孤

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四)千秋诸葛我评说

曹操:刘备不足为惧,吾实惧诸葛亮耳。

孙权:诸葛亮具异人之略,若效于江东,吾不愁大事不成也。

刘备: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司马懿:天下奇才也。

篇九:《千秋诸葛我评说》

千秋诸葛我评说

简介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后来东晋政权推崇诸葛亮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等,并改造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死于宝鸡岐山五丈原。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的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千古名篇《蜀相》赞诸葛亮。

评价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被称誉为集忠、义、智、勇于一身,是中国历史上的智慧神的最杰出化身。历代朝野都对诸葛亮有很高的评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亦成为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

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陆游: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题陕西歧山五丈原诸葛庙: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

一对二表三分鼎,六出七纵八阵图。

周瑜:“既生瑜,何生亮”

司马徽:“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徐庶:“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司马懿:“天下奇才也!”

傅干:“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孟获:“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孙权:“丞相受遗辅政,国富刑清,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无以远过。”、“诸葛丞相德威远著,翼戴本国,典戎在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重复结盟,广诚约誓,使东西士民咸共闻知。”

刘晔:“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

张裔:“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西晋梅陶赞陶侃:“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如孔明。”

后人评咏诗辞

八阵图·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武侯·王安石 汉日落西南,中原一星黄。群盗伺昏黑,联翩各飞扬。武侯当此时,龙卧独摧藏。 掉头梁父吟,羞与众争光。邂逅得所从,幅巾起南阳。崎岖巴汉间,屡以弱攻强。 晖晖若长庚,孤出照一方。势欲起六龙,东回出扶桑。惜哉沦中路,怨者为悲伤。 竖子祖余策,犹能走强梁。 读诸葛武侯传·李白 汉道昔云季,群雄方战争。霸图各未立,割据资豪英。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 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咏史·白居易 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 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书愤·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杨慎所引的武侯庙·杨慎 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曰又曛。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 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正统不惭传万古,莫将成败论三分。 南阳·汪遵 陆困泥蟠未适从,岂妨耕稼隐高踪。若非先主垂三顾,谁识茅庐一卧龙。 司马温公挽诗·孔武仲 龙卧南阳久,天回北斗高。庙堂更政化,岩谷起英髦。 正色朝端肃,华巅国务劳。西州忽移翣,风木动悲号。 元缜

拨乱扶危主,殷勤受托孤。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如公全盛德,应叹古今无!

诸葛武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