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难过的一次误会

时间:2021-11-03 04:53:03 700字

篇一:《感受最深的一次误会》

感受最深的一次误会

误会是人与人之间最容易发生的。误会就好象一个深不可测的“深渊”,你一不小心就会掉进去。就这样,误会开始蔓延,让你的生活图上了一色委屈。内疚的颜色。它使你让你惧怕你的亲人。长辈;让你与好朋友反目成仇。一个误会就此拉开了帷幕。你说,这样是不是很不公平啊。这样的不公平,我也承受过一次。那时几年前所发生的。

那天,我哼着小调,蹦蹦跳跳地回到家里,放下书包,正准备坐到椅子上看书。“哎呀,什么东西在椅子上呀?”我大叫起来。我起身一看,原来是一个大包裹呀。好奇心使我拿起大包裹来看。心想:这个大包裹里装着什么东西呢?我打开一看,呀!这么多钱,这可不是开玩笑的。对了,肯定是爸爸妈妈买东西,不小心放在这的。我赶快吧大包裹原封不动的放回去,还像平常那样看书。不一会儿,爸爸妈妈回来了,看他们的样子,满面春风,一定有什么喜事,不然会那么高兴。他们一进来,第一眼便看到了那个大包裹。爸爸走了过来,从椅子上拿起那个大包裹数起里面的钱来,数完了,便用一种我不常见的眼神---怀疑的眼神,看了我几眼。又拿起大包裹数起来,数完了,便对我妈妈说:你数数看,是不是少了一张100元的?”然后,妈妈接过爸爸手中的钱数了起来,数完了,也是用那种眼神看着我。我晕了,天哪,我成了他们心里的怀疑对象了。我可从来没有拿过别人的东西,你们也知道:有一次,我在房间里看到一张20元的,不是还给你们了么?今天,你们怎么怀疑起你们的亲骨肉来呢?“我。。。。。。我真的没拿过,真的。。。。。。真的没拿。”不知是紧张过度还是什么,我说起话来变得结结巴巴。我从妈妈手里拿过钱,仔仔细细地数了起来,真希望爸爸妈妈数错了,可是我怎么数都是900元钱。这一会儿,我真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找一找,找着了就可以还我的清白了。于是,我就开始找那一张可以令我成为爸爸妈妈眼中的嫌疑对象,也可以还我清白的100元钱。。。。。。这时候,爸爸说:“她怎么这么小就偷东西了,长大了还得了?”“不会是她拿的吧?”妈妈说。“怎么不会,都是你给惯的。”爸爸生气地说。“如果是她拿的,应该不会拿远的吧。”妈妈被爸爸的话动摇了。这是,我在床底下找,一瞧,呵呵,原来在这里呀!我高兴地捡起钱给爸爸,原以为能还我的清白,可是无情的爸爸始终认为他的判断是没错的“那,就是你拿的,见我要查,就不得已才交出来。”哎,我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我想解释,可说什么爸爸才肯相信呢?“出去,给我出去,我没你这样的女儿。”爸爸又叫上了。我实在忍无可忍,飞奔地跑出家。。。。。。 你想想,当你被人误会的时候,滋味好受么?但是有一样东西能化解你的忧愁,那就是---日记。对,它虽然不能讲话,但是它是你生活中的好伙伴。试试这个办法,很灵的哦!!!

篇二:《巧设误会起波澜》

巧设误会起波澜

误会帮助构思 文章摇曳生姿

亮招

误会就是错误的理会。生活中如果发生误会,就可能会产生诸多不愉快,甚至终生解不开的疙瘩。但是写文章,特别是在进行行文构思中巧用“误会法”,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会使平淡如水的行文变得摇曳多姿。

误会法,它是巧妙结构文章的一种技法。通常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有意识把生活中的一种行为、一种现象、一件事件、一个细节误设为另一行为、现象、事件、细节,以形成误会,把读者的思维引向相反的方向,从而造成悬念,到文章结尾时才点明真相。从而使文章的结构波澜起伏,满足人们“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审美意趣。

运用误会法构思,根据被误会的对象通常分为四种:一是正误,即本来是好人好事,误会为坏人坏事;二是反误,即本来是坏人坏事,误会为好人好事;三是一般误会,对生活中的某人某事产生误会,由此产生故事情节;四是互误,即甲误会了乙,乙误会了甲。

拆招

运用“误会法”关键就在于合理地制造误会,使得情节的安排既出乎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产生出人意料的戏剧性的效果,让平淡的情节变得扑朔迷离,读者读来饶有兴趣。否则,漏洞百出,只能使人顿生厌恶之感。那么,怎样恰当制造误会,运用“误会法”呢?

1.利用大众心理,设置“误会歧途”

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由于受文化背景、生活环境等影响,在认识事物时,都会有共同的心理认识,这就是大众心理认识。如:“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害人之心不可有”“礼下于人必有所求”等。运用“误会法”组织文章时,就可以利用大众心理认识,设置“歧途”,布局好文章的结构、情节,一步步引导读者在误会的“歧途”上越走越远。有时为了增加文章的波澜,可以设置多重“歧途”,环环相扣,直到文章最后真相大白。当读者“迷途知返”,感慨顿生。如作家张丽钧的小小说《错误的手套》就是一个值得借鉴的范例:

错误的手套

张丽钧

寒假时我带着儿子然然回家,父母不胜欢悦。

母亲喜滋滋地为她的小外孙忙碌着,但却不知怎的老是对着然然喊我的小名。“我不叫娜娜,我叫然然!”那小小的男孩一遍遍地抗议着,父亲微笑着告诉我说:“管全世界的小孩都叫娜娜,那可是你妈的强项哩!”

那天,父亲上街去买菜,母亲突然想起了什么,追出门去嘱咐父亲说:“记着,给孩子买副手套回来!”

父亲走后,母亲抱怨地说:“你爸老了,整天丢三落四的——看着吧,然然这手套他多半是记不得买的。”

天很晚了父亲才回来。母亲接过父亲手中的菜篮子左拨拉右拨拉,到底也没找到她要找的东西。 母亲生气地责问父亲道:“手套忘买了吧?”

父亲一拍脑壳说:“瞧这记性!”

母亲于是长一声短一声地叹起气来,我晓得,这是母亲“狂轰滥炸”的前奏。

就在这时,父亲竟变戏法般地从怀里摸出了一副杏黄色的皮手套,他不管母亲惊讶的眼睛瞪得多么大,只管得意地冲我一笑说:“闺女,戴上!”

“错了错了!”母亲叫起来,“是让你给然然买手套,谁让你给娜娜买手套的!”

父亲愣了一下,继而说了句让我幸福得几乎晕倒的话:“只说是给孩子买副手套,我哪儿知道是哪个孩子!”

故事围绕“买手套”这一事件,利用爸爸的一种“大众心理”——父母眼中的孩子,自然就是自己的儿子女儿——来展开情节。值得关注的是,作者在“买手套”前后安排了明暗两处“误会”:明里是母亲总是错误地将自己的小外孙的名字喊成自己女儿的名字;暗里的误会是母亲让父亲给孩子(小外孙)买手套,父亲却买回了一副孩子(女儿)的大手套,并拿出来让女儿戴。这一明一暗两种误会,使得故事妙趣横生,爱意盎然。从起伏的故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父母浓浓的爱,领略了作者对伟大的爱感人至深的吟唱。更为作者匠心独运的故事结构,拍案叫绝。这就是设置“误会歧途”的魅力。

2.注重伏笔照应,做到“环环相扣”

制造误会,运用“误会法”这一技巧,一定要注意伏笔与照应。伏笔一般设置在文章的开头或事件发展过程中,一般可以通过事件发生的环境、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来设置。而照应则往往在事件的结尾。主要是使前面的话有着落,行动有结果,事件有交代。这里我要特别强调文章前面预设了什么伏笔,文章的后面一定要安排与之照应的情节,而且这种安排,且要尽量得巧妙、合理、自然,否则就可能因破绽百出,故事低幼,给人留下笔法拙劣的印象。

世界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的《项链》,值得我们学习。小说主人翁玛蒂尔德节衣缩食,花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才还清赔偿项链的债务,却在一次偶然中发现自己当年所借的项链是假的。故事的结

局出人意料,但是又在情理之中。因为小说此前已有多处的埋下伏笔:如借项链时,项链是和许多首饰杂放在一起;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得相当大方;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账簿”后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如此等等,无不暗示项链的价格低廉,一挂普通项链看着高档饰品,只是被玛蒂尔德误会罢了。{令人难过的一次误会}.

需要提醒的是,运用“误会法”出来要合理,要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外,还有两点值得注意:①要避免为误会而误会,如果设置的误会悬念,既无深刻的教育意义,又在读者的预料之中,文章就显得过于做作了。 ②要想出各种办法,有意识地将读者的思维引向相反的方向,误会最好到文章结尾处才解开,因为解得太早,读者就不愿意把文章看下去了;

试招

幸福花开

初三(2)蒋莉

柔和的阳光洒进窗台,郁金香静静绽放,花开无声,可我却闻到了幸福的味道。

偶然心绪来潮,买了一束郁金香,满怀期待地捧回了家。这是爸爸最喜欢的花,于是,一路上模拟了若干种爸爸看郁金香的表情。

喜滋滋地冲回了家,像雷达一样探测爸爸的身影。“在找爸爸吗?爸爸打电话说会晚回家.”顿时失望把心中的喜悦挤出了心房,我看了看手中的郁金香,突然灵机一动,立即把郁金香小心翼翼地摆在了桌上,期待着爸爸晚上回来时看见它的惊喜表情。这一夜我闻着郁金香的香气,甜甜的梦中,我看到幸福如花盛开。

第二天一大早,我兴冲冲地跑出了房,看见郁金香静静地倚在窗前,猜想肯定是爸爸摆的,心里乐开了花。“怎么样?我把花放在这里是不是很漂亮?”妈妈的脸上带有几丝得意。“你插的花?”“对呀!”妈妈似乎还在说什么,极度失望的我如跌深渊,苦涩溢满心头,不顾妈妈的疑惑,转身冲回房里。

原来爸爸„„我的心中不断翻涌着,失望塞满了心头,我拎着书包,不再留意那窗台的黄色,毅然走出家门。{令人难过的一次误会}.

接下来的几天,我总是重复“希望到失望”的心路。那熟悉的身影始终未曾出现在窗台,失望一天天加深,那黄色渐渐渐渐黯淡。爸爸呀,我的心思你真的未曾感受到吗?„„

又一天我无力地出了门,走到半路想起忘拿东西了,我奔回家中,熟悉的身影映入眼帘,爸爸站在窗前,贪婪地嗅着香气。“还闻什么呀,都好几天了,都枯了,扔了吧。”“扔什么扔,这是女儿送的,怎么舍得啊!”霎时,我的眼泪如掉了线的珍珠簌簌地砸在地上,可是我的嘴角不知何时早已上扬,原来爸爸„„

我拿了东西悄悄出了门,脚步不知何时变得如此轻快,心海成了花海。回想着这几天的情景,我笑出了声,都怪自己胡思乱想,误解了爸爸,原来爸爸早就„„

又是一个明媚的早晨,爸爸走到窗台,一束新的郁金香恬然地沐浴着阳光,幸福在爸爸脸上盛开。倚在门边的我,看着着动人的一幕,幸福在心底热烈绽放!

疯狂点击:这是一篇巧妙的利用“误会法”来组织文章的考场佳作。文章从自己买郁金香送给父亲写起,然后在铺垫上做足文章——想像父亲看到花后的种种神态。然后,写父亲没有欣赏自己买的花,误认为父亲不重视自己的感情——不理睬花,最后揭开误会。使本来十分容易落入平淡的文章,变得摇曳多姿。读者在读完后,定会发出会心的微笑。

怎样恰当“制造误会”呢?

1.巧布“歧途”

在文章开头时就设置误会,然后文章的布局、情节便在误会的基础上构建。读者会在误会的“歧途”上越走越远,甚至“歧途”重重,又环环相扣,直到文章最后真相大白,被误者“迷途知返”,感慨顿生。这个过程也是蓄势的过程,误会越深,给人的震撼越大。

如作家许行的小小说《钱包》的中的情节:

他从饭店打完工,在回家的路上忽然被一个小个子男人撞了一下,他警觉地一摸裤兜,发现钱包没了。他立即用英语大叫:“Wallet,Wallet!”(钱包,钱包)。那撞他的人不但没有停,反而加快脚步跑开了。他奋起直追,且边跑边用英语喊:“赶快站下,把钱包拿出来。”那撞他的人就更加慌张,跑得更快了。他以百米赛的速度猛追。就在他马上就要追上的时候,那个撞他的人扔下钱包跑了。当他打开钱包查看时,才发现钱包不是他的,里面有800多元美妙、几枚硬币和一张工资结算单。原来那个撞他的人也和他一样是在饭店里打工的。他看看自己的裤子才猛然想起,早晨起来时换了一条裤子,自己的钱包还在原来裤子的兜里。

《钱包》的故事线:主角误会自己钱包被偷——奋起直追——发现钱包不是自己的,开头就用误会来引发情节,然后在追得过程中,故事情节达到高潮,结尾突然下跌反转,真相大白。当读者读完后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2.伏笔照应

运用“制造误会”这一技巧,一定要注意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并且要尽量安排得巧妙、合理、自然,否则就可能露出人为编造的破绽,给人留下笔法拙劣的印象。

如莫泊桑的《项链》,玛蒂尔德节衣缩食,花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才还清赔偿项链的债务,却在一次偶然中发现自己当年所借的项链是假的,这个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因为小说此前已有多处的铺垫和暗示,如玛蒂尔德借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得相当大方;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账簿”后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所有这一切,只是被玛蒂尔德误会罢了。

飘香的生命

我想起了中学时一个同学讲的故事,当时,这个同学家里很穷,为了省电,他每天晚上自习后11点才回家,而那时,学校的大门也在他走后一段时间才缓缓地关上。他一直以为大门是要到那个时候才关的。因此春夏秋冬,天天如此,从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直到有一天,他被锁在校园里过了一夜,才知道学校大门是10点钟就关的,而原来看门的老大爷生病住院了,直到那时他才明白,老大爷一直在默默地为他开着方便之门。当他流着泪去看望老大爷时,老大爷已经溘然长逝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一名老会计协助公司的经理把小金库里的钱转到个人的账户上,账面上做得天衣无缝。经理便私下里奖给老会计两万元钱,并一再嘱咐他:“由我给你,怕什么呢?我又不是向你行贿。”可是老会计把钱拿回家后,心里一直忐忑不安,最终还是决定退掉这两万元以保持自己一生的清白。可是退钱时不论他怎样解释,经理都误认为他是嫌少,于是退一次,经理加一次,从两万元一直加到13万元,后来又加上一套新房子。越是加,老会计心里越是不安,越是要继续去退。终于,经理雇来凶手,暗中谋杀了老会计。案件破获之后,经理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同时在陈述案情时又历数老会计是怎样一步一步进行讹诈的,让到庭的人对老会计愤恨不已,就连老会计的亲人也对他产生了鄙视与怨恨。

一位心理学家让10个人穿过一间黑暗的房子,在他的引导下,这10个人都成功地穿过了。心理学家打开房内的一盏灯,在昏黄的灯光下,这些人看清了房子内的一切,都惊出一身冷汗,这间房子的地面是一个大水池,水池里有十几条大鳄鱼,水池上方搭着一座窄窄的小木桥,刚才他们就是从小木桥上走过去的。

心理学家问:“现在,你们当中还有谁愿意再次穿过这间房子呢?”没有人回答,过了很久,有3个胆大的站了出其中一个小心翼翼地走了过去,速度比第一次慢了许多,另一个颤巍巍地踏上小木桥走到一半时,竟趴在小桥上爬了过去 ,第三个刚走几步就退了回去。

心理学家又打开房内的另外9盏灯,灯光把房里照得如同白昼。这时,人们看见小木桥下方装有一张安全网,由于网线颜色极浅,他们刚才根本没有看见。

“现在,谁愿意通过这座小桥呢?”心理学家问道。这次又有5个人站了出来。

“你们为何不愿意呢?”心理学家问剩下的两个人。

这张安全网牢固吗?”两人异口同声地反问。

类型之一、铺陈误解

有一小小说《排队》,其文是:

街头公共女厕所因蹲位少,门前排起了队,队后却站着一位男青年,前面一位阿姨回过头来瞧了瞧男青年,用手指指长发、着裙的女人图形标志,意思是说这是女厕所,你排错了队。男青年点了点头,但仍旧排在队伍后面。

过了十几分钟,男青年排在队伍中间了。排在他后面的女青年开口了:“喂,你识字吗?这三个字是“女厕所”。男青年点了点头,但仍然排在队伍中间,无丝毫离开的意思。

就要轮到男青年进厕所了,女同志们气愤地指责男青年:“真是不要脸,天下竟然有这样的人。”

这时男青年才离开队伍,到厕所墙角扶起席地而坐的老妇人,让老人站在队伍前面。

事后人们才明白,这位老妇人是男青年的母亲,因身体不好到镇上看病,途中要上厕所,儿子为母亲代为排队。

该小说的高明之处就在于通过这样一则令人误解的故事,以新奇的形式吸引读者,塑造了一个孝顺儿子的形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类型之二:铺陈误认

篇三:《误会 作文》

误会

桂林市一考生

一次次误会如一缕缕丝绸编织成人生的嫁衣,一次次误解如一粒粒水珠汇聚成历史的长河。

屈原,你生于那个“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年代,便注定了你的人生悲剧,大王不理解你,世人误会你,汩罗江畔,你曾踽踽独行,你的脚印深埋于尘土之下,你的身躯与那滔滔江水融于一体,即使江水奔流千古,也无法流去你那满腹的委屈。天空为你而悲泣,秋风为你而哀号,雨雾中,你那纵身一跃,形成一道绝美的弧线,因为历史的误会而让后世永难忘记。

梁祝双双化蝶,情感的误会繁繁复复,但他们宁愿就此离别,也不愿生死相隔。他许她一个美丽的承诺,她还他化蝶缠绵的一生,不愿误会使他们错过今生,只怪封建礼教的无情。看着空中嬉戏的蝴蝶,我想问他们是否后悔。“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人生为何不能只有初见?命运造成了他们多大的误会呀!

李清照,你的命运正如寒风中瑟瑟着的一枝菊,在秋风中摇曳,但你总显出一身的憔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你最真实的写照。你的苦难难以被世人理解,你也从来不去辩解。真不知你这枝弱菊还能在风中摇曳多久?你再难回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岁月,也不能再有“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的雅趣,易安,你又何苦?即使万世沧桑无人解,你何苦让自己过得如此艰辛。唉,这又是什么造成的误会呢?

李煜,你错生于帝王家,拥有一个本不该属于你的身份,你短暂一生,“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你眼中的世界总是充满无奈与辛酸。上天制造了一个误会让你寂寞一生。你只有独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唯有西院那轮独月陪伴,“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又是历史造就的巨大误会。

认识不免有误会,拥有误会的人生,才能拥有一种缺憾之美。或是天意,或是人为,抑或是“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辛弃疾,还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满然”的李白。

谁的人生不遭遇误会?是我,是你,还是那早已逝去的历史?

【名师点评】

一、散文笔法,引用丰富。本文采用了抒情散文的一般笔法,主体部分以几个著名历史人物的事例加以评述,叙议相谐,颇具文采。开头用两句一段的比喻统摄全文,正文的罗列紧跟其下,上下文间有机联系;后文连续列举的历史名人的遭遇,不仅引起了读者的情感共鸣,也将文题“误会”作了有效的引申,使“误会”的内涵就更加丰富了。文中所用的诗词名句无疑起到了增强文章文化内涵的作用,而且基本上贴切恰当,这表明作者阅读广泛,积累甚是厚实。

二、主题突出,深含哲理。因为小作者阅读广泛,对“误会”的内涵有深厚的理解,故而行文自由,表达透澈,文中有几个句子也深含哲理,尤以文末一段更能打动读者。

篇四:《及时消除不必要的误会》

及时消除不必要的误会误会的破坏力非同小可。所以,及时消除误会,十分必要。

误会的事,是人往往在不了解、无理智、无耐心、缺少思考、未能体谅对方、感情极为冲动的情况之下所发生的。误会一开始,人们只会想到对方的千错百错,这样只会使误会越陷越深,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所以,在对别人有所决定或判断之前,首先,请想想这是否是一个“误会”。同时,当你确定是一个误会时,是指出别人的误解,还是虔诚地去感谢呢?

一次,美国幽默表演大师卓别林正要登台演出,一位热心观众忽然提醒他:“大师,你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