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100——200字

时间:2021-11-03 00:11:58 200字

【篇一】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100——200字

文言文阅读训练人物传记五十篇

天文言文阅读训练人物传记五十篇(1)

(1)张纲传

张纲少明经学,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时顺帝委纵宦官,有识危心。纲常慨然叹曰:“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扫国家之难,虽生,吾不愿也。”汉安元年,选遣八使徇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多历显位,唯纲年少,官次最微。余人受命之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帝虽知纲言直,终不忍用。时,广陵贼张婴等众数万人,杀刺史、二千石,寇乱扬、徐间,积十余年,朝廷不能讨。以纲为广陵太守。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马,纲独请单车之职。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纲延臵上坐,问所疾苦。乃譬之曰:“前后二千石多肆贪暴,故致公等怀愤相聚。二千石信有罪矣,然为之者又非义也。今主上仁圣,欲以文德服叛,故遣太守,思以爵禄相荣,不愿以刑罚相加,今诚转祸为福之时也。若闻义不服,天子赫然震怒,大兵云合,岂不危乎?若不料强弱,非明也;充善取恶,非智也;去顺效逆,非忠也;身绝血嗣,非孝也;背正从邪,非直也;见义不为,非勇也;六者成败之几,利害所从,公其深计之。”婴深感悟,明日,将所部万余人与妻子面缚归降。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天子嘉美,征欲擢用纲,而婴等上书乞留,乃许之。纲在郡一年,年四十六卒。百姓老幼相携,诣府赴哀者不可胜数。张婴等五百余人制服行丧,负土成坟。 (《后汉书〃张纲传》)

张纲单骑诣贼垒,谕张婴而降之,言弭盗者侈为美谈。然纲卒未几,婴复据郡以反,纲何尝能弭东南之盗哉!民行为盗,无以自容,使游泳于非逆非顺之交,翱翔而终思矫翮;抑且宠而荣之,望其悔过自惩而不萌异志,岂能得哉?张纲者,以缓一时之祸,而不暇为国谋也,何足效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厉布衣之节 厉:劝勉。 B.征欲擢用纲 擢:提拔

C.南州晏然 晏:安定。 D.言弭盗者侈为美谈 侈:夸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B. 思以爵禄相荣 以乱易整,不武

C. 公其深计之 惧其不已,告之于帝

D. 使游泳于非逆非顺之交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纲年轻时就通晓经学,虽然是官宦家庭的公子,却磨砺布衣的节操,被举孝廉,他却不赴命,后来被任命为侍御史。

B.当时顺帝纵容宦官,张纲为国家命运担心,却因出言不逊,得罪了高官耆儒,也让皇帝很不高兴,于是得不到重用。

C.广陵寇乱积十多年,朝廷派张纲任太守平息寇乱。他不像前任那样多求兵马,而是单车径至贼营,分析利弊,晓以情理,结果张婴等万人归降,广陵安定。

D.张纲在广陵任职只有一年,却深得百姓爱戴。他去世后,百姓老幼相扶前去吊唁。张婴等人还穿着丧服,背土筑坟。

4.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王夫之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夫之认为,张纲单车至贼营,劝得张婴归降,虽然是有智有勇之举,但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B.王夫之认为,张纲死后没多久张婴又反叛,这是张纲的悲剧,说明他的方式并不能平息寇乱。

C.王夫之认为,反叛的民众已经处在非逆非顺的境地,没有了顺从的意愿,不是容易归顺的。

D.王夫之认为,张纲只是缓和了一时的灾祸,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值得效法。

参考答案

1.A[厉,磨砺,激励]

2.D[①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在;②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向;A,而,表判断;B以,介词,介凭借手段,用;C,语气词,表祈使语气]

3.B[得不到重用不是得罪高官耆儒而使皇帝不高兴] 4.A[王夫之在文中并没有称赞张纲此举是“有智有勇之举”]

参考译文:

张纲年轻时就通晓经学,虽然是官宦家庭的公子,却磨砺布衣的节操,被举荐孝廉,他却不赴命,后来被司徒任命为侍御史。当时顺帝纵容宦官,有识之士都恐惧担心。张纲慨然感叹:“污秽丑恶之人聚满了朝廷,如果不能挺身而出献出生命,为国家扫除灾难,即使活着,也是我所不愿意的。”汉安元年,朝廷选派八位使者巡视各地的风气民情,使者大多是年老而德高的儒者和知名人士,大多先后担任要职,只有张纲年纪轻,官位低。其他人都奉命到位,只有张纲却在

洛阳都亭停车不行,说:“豺狼一般暴虐奸邪的人当政,怎么还要查问那些像狐狸一样奸佞狼狈的坏人!”皇帝虽然明白张纲说话真率,但最终还是不愿意重用他。当时,广陵的张婴等人率领数万人反叛,他们杀了刺史、太守,在扬州、徐州一带作乱已经有十多年,朝廷却一直不能讨伐征服他们。于是,派张纲担任广陵太守。先前派遣的郡守,大多向朝廷要求很多的兵马,唯独张纲却请求轻车简行赴命任职。到任以后,就率领差吏兵卒十多人,径直造访张婴营垒,安抚慰问,要求与头目会见,表明国家的恩惠。张婴起初非常吃惊,见到张纲的诚信后,才出来拜见。张纲请他坐在上座,询问疾苦。劝导他说:“前任太守大多肆虐贪婪残暴,所以致使你们各位心怀愤怒聚到了一起。太守确实有罪,然而你们这样做也是不义的。如今皇上仁慈圣明,要以文德劝服反叛之人,所以派我前来,想以爵禄使你们荣耀,不想用刑法惩罚你们,现今实在是转祸为福的好时机啊。如若听闻仁义却不顺服,一旦天子赫然震怒,派遣大军聚集于此,难道不危险吗?如果不能正确估量双方力量的强弱,就是不明智;冒充美善而趋从邪恶,就是不聪明;放弃顺服而效仿叛逆,就是不忠诚;自己断送了子孙的性命,就是不孝顺;违背正道而走向邪路,就是不正直;明白正义而没有作为,就是不勇敢;这六方面是关系到你们成败、利害的重要因素,希望你能够仔细考虑。”张婴被深深地感动并醒悟,第二天,率领部下万人和妻子儿女,双手反绑投降归顺。张纲就单车进入张婴营垒,遣散了张婴的部下,让他们去自己想去的地方;想要当差的,都召而来之。于是人们喜悦信服,南州一片安定。皇上给予了好评,想提拔张纲,而张婴等人上书乞求留任张纲,皇上应允了。张纲在郡守位上一年,四十六岁时逝世。百姓老幼相扶到张纲府邸吊唁的人多得无法计数。张婴等五百多人穿着丧服为他操办丧事。背负泥土为他垒筑坟墓。

张纲单车独骑去到叛贼营垒,劝喻张婴并降伏了他,主张安抚盗贼的人都把这作为美谈。然而张纲死后没多久,张婴又占领郡地而反叛,张纲哪里能使东南的盗贼止息啊!民众一旦做了盗贼,就会无法自容于世,处在既非叛逆又非顺服的状态下,徘徊之中始终想着展翅高飞;况且让他受到恩宠,得到荣耀,期望他悔过自惩而不再萌生反叛的意向,怎么做得到啊?张纲这样的人,只能缓解一时的灾祸,却不能用他为国家作长期的谋划,哪里值得效仿呢!

(2)余玠传

玠大更敝政,遴选守宰,筑招贤之馆于府之左,供张一如帅所居,下令曰:“集众思广忠益,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欲有谋以告我者,近则径诣公府,远则自言于郡,所在以礼遣之,高爵重赏,朝廷不吝以报功,豪杰之士趋期立事,今其时矣。”士之至者,玠不厌礼接,咸得其欢心,言有可用,随其才而任之,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

播州冉氏兄弟王进、璞,有文武才,隐居蛮中,前后阃帅辟召,坚不肯起。闻玠贤,相谓曰:“是可与语矣。”遂诣府上,玠素闻冉氏兄弟,刺入即出见之,与分庭抗礼,宾馆之奉。冉安之若素有,居数月,无所言。玠将谢之,乃为设宴,玠亲主之。酒酣,坐客方纷纷竞言所长,王进兄弟饮食而已。玠以微言挑之,卒默然。玠曰:“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明日,更别馆以处之,且日使人窥其所为。兄弟终日不言惟对踞以垩画地为山川城池之形起则漫②去如是又旬日请见玠屏人曰某兄弟辱明公礼遇思有少裨益非敢同众人也为今日西蜀之计其在徙合

州城乎玠不觉跃起,执其手曰:“此玠志也,但未得其所耳。”曰:“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 玠大喜曰:“玠固疑先生非浅士,先生之谋,玠不敢掠以归己。”遂不谋于众,密以某谋闻于朝,请不次官之。昭以王进为承事郎,璞为承务郎。徙城之事,悉以任之……

卒筑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凡十余城,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为诸郡治所,屯兵聚粮为必守计。又移金③戎于大获,以护蜀口;移沔戎于青居;兴戎先驻合州旧城,移守钓鱼,共备内水④。移利戎于云顶,以备外水。于是如臂使指,气势联络。又属嘉定(知府)开屯田于成都,蜀以富实。

[注]①玠,南宋淳祐时曾任四川安抚制臵使。②漫,抹掉。③金,金州;后文“沔”、“兴”、“利”即沔州、兴州、利州。④内水,蜀人以涪江为内水,以岷江为外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供张一如帅所居。 供张:指陈设之物

B.所在以礼遣之。 遣:送

C.请不次官之。 不次:不差的

D.又移金戎于大获。 戎:军队、军事力量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通常使用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朝廷不吝以报功。 B.王进兄弟饮食而已。

C.玠以微言挑之,卒默然。 D.于是如臂使指,气势联络。

3.对下列语句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豪杰之士趋期立事,今其时矣。(豪杰之士随时世而动建立功业,现在正是时机。)

B.刺入即出见之。(余玠见到名贴请冉氏兄弟进底邸并马上出来会见他们。)

C.此玠志也,但未得其所耳。(这正是我的意志,只是没有得到合适的人选。)

D.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都依山势修筑堡寨,如棋子、星星一样错落分布。)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朝廷的支持下,余玠镇守蜀中广开言路、重用人才,除弊兴良,收到显著成效。

B.在余玠贤德感召下,冉氏兄弟毅然出山,慎思之后,提出在西蜀合理布防的策略。

C.“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这是余玠的内心独白,他的耐心是出于对人才的尊重。

D.冉氏兄弟认为巴蜀之地不值得戍防,余玠甚以为然,于是将军队移至钓鱼山一带。

参考答案

1.C(不次,不必拘泥于等级)

2.A(报功,酬报有功的人)

3.C(“但未得其所耳”,意思是“只是没有想到合适的地方。)

4.D(“冉氏史弟认为巴蜀之地不值得戍防”,是对“巴蜀不足守也”的误解,“不足守”是不难防守的意思。)

参考译文

余玠大力改革弊政,遴选郡守县宰,在自己的帅府旁修筑招贤馆,陈设完全同主帅的住所一样,下令:“集众思广忠益,是诸葛孔明用来治理蜀地的办法。有策谋想告诉我的人,在近处就径直来公府,在远处可自行到所在的郡府(去谈),官府要以礼相送。朝廷(也会)不吝惜以高爵重赏酬报的。豪杰之士随时世而动要求建立功业,现在正是时机。”士人来到后,余玠不厌其烦以礼接待。(来者)都得到余玠的真诚欢迎,所献策谋可采纳的,(余玠)按献策人的才能予以任用,如果不能采用,也赠厚礼对其表示感谢。

播州冉琎、冉璞兄弟俩,有文才武略,隐居在少数民族区域,前后经几任外任的将帅征召,坚决不肯就职。他们听说余玠贤明,相互商量:“这样,可以与他谈谈。”于是前往帅府。余玠素闻冉氏兄弟(之名),看到名片请冉氏兄弟进府邸并立即会见他们,施以平等的礼节,(给予)在宾馆(休憩)的待遇。冉氏兄弟以平常的心态接受;过了数月,也没有谈什么(建议)。余玠准备向他们问候请教,于是为他们设宴。余玠亲自主持宴会。酒喝到畅快的时候,在座的来客纷纷争着讲自己策谋的高明,而冉氏兄弟只是饮酒用餐而已。余玠以含蓄的话语引导他们,最终(他们)还是默默无言。余玠(心里)说:“他们不过是在看我将怎样礼待有识之士罢了。”第二天,让(二人)换住另一处宾馆,并派人天天在暗中观察他们的作为。(派去的人发现)冉氏兄弟终日不讲话,只是面对面蹲着,用白垩土在地上画些山川城池的图形,起身后就涂抹掉。这样,又过了十日,(二人)请求会见余玠.(见面后)让其他人退出,才说:“我们兄弟愧对明公

【篇二】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100——200字

文言文阅读 人物传记

文言文阅读 人物传记

一、传记类文言文阅读的一般方法

1、明确阅读点。阅读选文时,可以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文章写的是什么人?(一个主要的人物及其他次要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做了什么事?(一般是用叙事来表现这个人物的,有时候写了几件事。)

(3)这个人怎么样?(是好人,还是坏人?一般是好人,主要看作者是怎样评价的。)

(4)思路层次,文章是沿着什么思路展开的,是顺叙还是倒叙,有没有插叙;分为哪几个层次,每层的大致意思是什么。

2、学会圈画。在通读的过程中还要动手圈画,在文中留下痕迹。首先要及时圈画重要信息,如姓名,官职及变动情况,任职地点等等;其次要画出事件层次,每件事后用双竖线标志。

3、趋易避难。高考要求学生能读懂浅易的文言文,浅易是指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较常见,一般在课文中学过。但这并不表示选文中就没有难点,受基础的限制,不同的学生会碰到不同的难点,这时,正确的方式是暂时搁置“难点”,不要在个别词或句子上做过多的推敲,力求整体把握选文内容,再回头解决“难点”。这些“难点”可能会在读后文时迎刃而解,可能有注释,题目中可能有提示,也可能避开难点命题。

4、善于利用语境。借助语境是很重要的方法和能力。语境不仅包括文本内容,还包括篇名、选文出处、注释等。如“谪”、“出”、“左迁”等词语出现,并和主人公发生联系的时候,往往可以推测出主人公的任职经历。

二、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关注点:

人物传记一般分为三个部分:

(一)简介人物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

1.姓名、字号;2. 籍贯;3. 家庭背景,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及祖父、父亲等的学识、为人、性格、仕途和是否健在等情况;4. 学识;5. 性情;6.举荐或科举功名情况;7. 最初任职情况等。

(这部分内容多在开头。如果写到事件,多与家庭、学识、性情有关。)

(二)人物的主要事迹。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阅读时可以按事情分层,每件事情主要注意以下内容:

1.时间,注意年号及相关的具体年代,古代纪年主要用的是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的标志是:①年号+初,如:乾元初;②年号+具体年代,如:泰始九年;③年号+中,如:天监中;④年号+末,如:建安末。干支纪年要注意天干地支那些词儿。

2.地点,要特别注意人物的官籍,即他在那里做官,除一些地点明确介绍出来外,要注意“知、守、除、迁、贬、改”等词语后面所带的地点,如:知江夏,就是做江夏知府;除襄阳,即为担任襄阳太守。

3.官职,主要注意担任什么官职,拥有什么爵位,握有什么具体权力,具体管理哪方面的工作。如:右拾遗,是谏官,那就要注意他在向皇帝进谏方面的事,因为事情与职权密切相关,担任什么职务,就会做什么事情,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卖什么,吆喝什么”。

(这“时、地、职”是事情分层的“三标志”,一般来说,“时、地、职”有一点发生变化,事情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因为“时、地、职”不同,人物做的事一般也会不同,据此,可以把事情分开层次。)

4.人物,特别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在人物传记中,因为许多人物多是朝廷官员,所以,他们涉及的关系主要有:

①与皇帝及上级之间的关系;②与事件涉及到的人物之间的关系;③与下属之间的关系;④与黎民百姓之间的关系;另外,如果是一般人物,就会涉及到与他(她)直接相处之人及间接影响之人的关系,很多与家庭背景有关系,比如受祖父、父亲影响等。

5.事件,特别注意是什么事件,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人物处理事件的方式、方法、态度、观点,处理后的反映与效果,得到的评价等。

(三)人物的性格作风。一般分性格、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等三种情况,多在文章结尾,有时也穿插在全文中。主要注意以下内容:

1.作者的直接评价。如:太史公曰:„„;

2.注意对其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所作的简评性语言。如:孝甚,清慎亮直等;

3.从辞色的褒贬看作者的感情倾向。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作者也会按照人物性格、作风去组织人物事迹,以此来表现任务的性格特点和道德品质。这就要求阅读时把人物的性格、作风与人物事迹联系

起来,读明白某一事迹要表现人物哪方面的性格、作风。

附录: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常见词语分类列举

一、表官职任免调动的词汇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6)表恢复的:复、还 7)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二、与人物生活相关的词汇

3.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4.表主管的:知、典、主

5.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 6.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

7.表人物地位:贵、贱、卑、官绅、豪

8.表人物个性的:鲠、鲠切(刚直)、骨鲠、正直、耿、(仁)厚、(仁)矜、耿介、静悫(厚道;朴实 )、刚毅、周密、宽厚、恺悌(和乐平易,平易近人)、聪、慧、敏、木讷、奸、佞、诈、狡猾、危坐(俨然)、阿谀、献媚、谄谗、谲(欺骗)

9.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

10.跟科举考试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

11.表受到诬陷的:中、谮、诬 12.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13.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

14.表内心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

15.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 16.表宽容的:容、贷、恕、宽

17.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

18.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切厉、骂、责、罹、戾、诟、谩

19..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仗、流、赭衣、械、

20.表监狱的:囹圄、狱 21.表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

22.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绦、缟、缣、缯

23.表桌床的:案、几、床、塌 24.表走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

25.表违背的:牾、忤、逆、倍(背) 26.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

27.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渝、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

28.跟马有关的: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

29.表害怕的:畏、惧、惮、骇、患、遽 30.表揭发的:劾、讦、揭

31.跟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

32.表朝见的:朝、觐

33.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

34..跟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 35.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幸、往、经

36.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 37.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

38.表告别的:辞、别、谢 39.表暗中的:阴、间、密

40.表穿戴的:纨绔、布衣、结、履、印、绶、冠、冕、巾、弁、弱冠、笄礼、免冠、带

41.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

42.跟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芜秽

43.跟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禀、府、荒

44.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

45.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

46.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 47.表容器的:石、斛、觞、樽

48.常见的古今异义:

先(祖先、已经死去的,多指上代或长辈) 课(督促劝说去做某件事)

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 逸(马脱了缰绳、放纵)

禁(皇帝居住的地方) 对(回答或对话)

如(到、往) 檄(古代用来征召、声讨的文书) 诬(捏造事实诬陷别人、欺骗言语不真实) 中(中伤、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掾(古代属官的统称) 工(工匠、精巧、擅长、官吏)

僭(超越本分、过分、虚假不真实) 孤(幼年失去父亲)

阪(山坡) 容(宽容、或许、许可)

贷(借出、借入宽容、宽免) 狱(官司、案件、监牢)

白(告诉) 多(赞扬) 与(赞扬)

遽(急速、就、恐惧) 勤(辛劳)

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优异突出、特别尤其) 树(种植)

给(食用丰足) 劫(强夺、掠取、威逼、威胁)

按(追究、考察、调查) 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

典(主持) 令(美好、县令)

差(病好了) 执(捉拿)

延(延请) 省(减免)

雅(平时) 谢(道歉、推辞、告诉)

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 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

察(考察、考察后给予推荐) 赧(因羞愧而脸红)

竟(结束、完) 坐(因„„而犯罪、因为)

甫(才)寻(不久) 祚(大堂前东面的台阶、帝位)

造(造访) 过(拜访、经过、过失、责备)

弑(子杀父、臣杀君) 用(财用、因为)

三、表年龄称谓的词汇 1、襁褓:不满周岁。 2、孩提:两至三岁。 3、始龀、韶年:女孩七岁,男孩八岁。 4、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黄口:指儿童。 5、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

6、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7、志学:十五岁。 8、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9、加冠、弱冠:二十岁。 10、而立之年:三十岁。 11、不惑之年:四十岁。 12、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 13、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14、古稀之年:七十岁。 15、 耄耋:八十、九十岁。 16期颐:百岁之人。

四.古代的表刑罚的词汇

(1)黥刑:又叫“墨刑”,额颊上刺字涂墨。 (2)劓刑:割鼻子

(3)笞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 (4)刖刑:将脚砍掉(和氏璧)

(5)宫刑:又叫“腐刑”,去掉男子生殖器(司马迁) (6)膑刑:剔去膝盖骨(孙膑)

(7)大辟:砍头 (8)炮烙:将人烧烤死

(9)车裂:又叫“五马分尸”(商鞅) (10)汤镬:将人煮死

(11)腰斩:从腰部斩簖 (12)凌迟:又叫“千刀万剐” (13)弃市:暴尸街头

五、常见的官名、官司府名: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三公】: 周时,司马、 司徒 、司空;西汉,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清明,太师 、太傅、太保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明清时指县长,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掾(yuàn)】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史、~吏、~属、~佐。如:田单者,为临菑市掾。

【篇三】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100——200字

文言文人物传记文本阅读技巧

13级语文集体备课发言稿

周次:第一周

发言人:张惠香

时间:2015年8月24日

文言文人物传记文本阅读技巧

[考点要求]

1.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一、(2015年新课标全国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节选自《宋史 孙傅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 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 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罝/

C.宣和末/髙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 于中田无丝毫之益/ 宰相谓其所论/同苏拭奏/贬蕲州安置/

D. 宣和末/髙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罝/

解析:可根据年号、官职名、句意、标志来断句。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政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解析:太子又称皇储、储君或皇太子,是我国封建王朝中皇位的继承人。不能指其他儿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脩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傳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从效用角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官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D. 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謚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解析:“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上皇徽宗,不是太子。“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杀了两个外貌像宦官的人,不是杀的宦官。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我只知道我的君主能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人做皇帝,我将为此而死。 解析:“帝”、“苟”、“死”各1分,句意2分。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金人虽然不索取我本人,我也应当跟太子一起去,求见两位酋长当面指责他们,或者还有可能把事情办好。

解析:“俱”“面”“庶或”各1分,句意2分

二、( 2015新课标全国II)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节选自《北史 来护儿传》)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100——200字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C.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对古代常见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D项错误在于,对“阙”的理解不对。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项是(3分)

A.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国杀敌、求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

B.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在瀛洲刺史任上,他名声远闻,屡受嘉奖;炀帝时,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

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D.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产业: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

【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大意的理解和归纳概括能力。C项错误在于,因果关系不存在。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2)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答案】 (1)皇上您发动军队,百姓容易生出咨嗟怨怒,皇上车驾巡游,恐怕很不合适。(关键词:兴、咨怨、游幸、非宜,全句大意)

(2)我不能够肃清凶恶的叛逆,以至于让王室到了这种地步,只能抱恨于黄泉,还能再说什么呢!(关键词:凶逆、令、抱恨泉壤、何言,全句大意。)

【解析】题中,第(1)句中的“兴”是发动之意;“咨怨”是怨恨、叹气之意;“游幸”即游赏;“非宜”就是不恰当,不适宜。第(2)句中的“凶逆”指凶恶的叛逆;“令”是“让”的意思;“抱恨泉壤”即抱恨九泉;“何言”即(能再)说什么呢。

三、(2014·新课标全国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幼好学,善属文 属文:撰写文章。 ..

B.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 践祚:帝王即位。 ..

C.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 励精:专心致志。 ..

D.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 荡覆:动荡倾覆。 ..

【答案】C

【考点】实词

【解析】C项“励精”一词,意为“振作精神”。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B.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C.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D.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答案】D

【考点】断句

【解析】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等断句。如,句中的“国子祭酒”“休烈”等专有名词、“之”“以”等虚词,都是断句的重要参考因素。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休烈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他自幼好学,入仕后受到杨国忠排挤,离京到地方任职;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

B.休烈审察形势,做好本职事务。当时历经战乱,典章史籍散佚,他提出购求当朝大典以备查检使用,最终得到前修史官韦述家藏《国史》一百余卷。

C.休烈淡泊名利,终生好学不倦。他虽遭贬职,却恬然处之,毫不在意,在朝三十余年,历任要职,并无多少积蓄;喜好典籍,终日捧读,直至去世。

D.休烈夫妇去世,尽享身后哀荣。他夫人去世,皇上特诏追赠她国夫人;他本人去世,皇上追念许久,追赠他尚书左仆射,并派专人到他家表示慰问。

【答案】A

【考点】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解析】A项“谨遵职业操守”无中生有。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2)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答案】(1)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译出大意给3分;“罪己”“规过”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译出大意给2分;“亲贤”“推毂”“曾”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考点】翻译

【解析】在疏通大意的基础上,逐字对译。特别注意关键词的翻译,如(1)中的“罪”(归罪、批评)、“规”(改正)、“庆”(庆贺)。(2)中的“亲”(亲近)“接”(接交)、“崇”(尊崇)等。

四、(2014·新课标全国II)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节选自《明史〃韩文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 振:救济。 .

B. 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 当:承担。 .

C. 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 临:面对。 .

D. 核所积金银,著之籍 著:彰显。 .

【答案】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D项对“著”的解释有误,在这里应是“登记、记载”之意。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

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B.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

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C. 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 /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

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D. 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 /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

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答案】C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解析】解答此题,可先整体阅读文段,弄懂其大意是韩文对刘瑾等人的不满,文段先写刘

瑾等人引导皇帝沉溺声色犬马的行为,接着写韩文对这些行为的不满。于是据此理解断句。

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韩文为官清正,关注民众生活,他在湖广,妥善处理九溪士酋与临境争第一事;担

任南京兵部尚书时,年成歉收,他开仓取粮十六万石,平抑米价。

B.韩文刚正不屈,敢于奏议国事,武宗继位,诸项费用供给不足,他不顾非议,一再

提出自己看法;有关机构冗员渐增,他援引成例,着手压缩编制。

C.韩文疾恶如仇,尽力遏制权幸,宦官刘瑾等每日引诱皇上沉溺于声色狗马,不理政

事,他采用李梦阳的建议,冒死谏诤,打击了刘瑾等的嚣张气焰。

D.韩文刚者易析,饱受政敌陷害,刘瑾以遗失部籍作为罪名,逮捕韩文,释放后又两

次罚米,使他倾家荡产;直到刘瑾被诛后,韩文才复官而后退休。

【答案】B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解析】B项错误为:无中生有。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篇四】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100——200字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下面谈谈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一、要把握人物的名、字、号

人物传记类的开头几乎是一种公式化的开头,如2004年选的许逖传:(许)君讳逖,字景山,世家歙州;2008年选的白居易传: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2010年选的胡叟传:胡叟,字伦许,安定临泾人也;2011年选的张文瓘传:张文瓘,字稚圭,贝州武城人。都简略地介绍人物的字和哪里人,特别是单个的字,在下文中常常会出现,因此你在阅读的时候要特别重视,这虽然是一个小小的细节,但是在翻译句子的时候如果是断章取义就会出现翻译的错误,所以一开始读人物传记的时候就要留心人物的字,这对考查时出现在翻译的句子里是很有用的。

如2009福建卷考的是《张自新传》,其中有要求翻译的句子: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如果你注意到人物传记的开头:张自新,原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就很清楚句中的“鸿”是张自新的原名,翻译成:况且我怎么能因为衣食问题让我母亲担忧呢?如果不仔细阅读,翻译的时候就容易望文生义了。

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男子20岁时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名和字一般由意义上的联系。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古代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号。号和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

二、要熟悉官职变动常用的词语。

在人物传记类的文言文阅读中,往往会写主人公一生的身世沉浮,所以经常会出现一些官职的变动的词语,如果能够熟练掌握是有助于阅读和理解的。

2008年浙江卷中考了白居易传,在实词的解释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1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12.A.会昌初致仕 (致仕:做官)、

13.B.居易累以忠鲠遭摈 (累:屡次)

14.C.与胡杲„„李文爽燕集 (燕:通“宴”,宴饮)

15.D.不赏艰难 (艰难:艰涩)。

如果你熟悉人物传记中官职的变动,你会很快判断出“致仕”的意思是指“交还官职,即退休”。

在传记类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官职变动有:

(1)表授予官职的:除(任命、授予官职)、拜(授予官职)、授(授予官职)、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荐(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起(起用人任以官职)等;

(2)表罢免官职的:罢(免去、解除官职)、黜(废掉官职)、免(罢免)、夺(削除)等;

(3)表提升官职的有:擢(在原关上提拔)、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加(加封)、拜(授予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等;

(4)表降低官职的:谪(因罪降职或流放)、贬(降职)、左迁(降职)、出(离开京城外调)、废(废黜)、黜(贬退)等;

(5)表官职调动的: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调(变换官职)、出(京官外调)、转(调动官职)等;

(6)表辞去官职的:悬车(辞职居家)、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乞骸骨(自请

退职)、请老(告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等。

三、要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助于综合阅读中对人物的理解。

在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的综合阅读中,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能够把握住人物在各阶段的主要活动和功绩,因为高考试题中常常会出现“时间前后倒置”的命题陷阱。

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弄清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弄清作者记载了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本的有效信息,从而归纳出内容要点,概括文本的中心。

当然,在传记类文言文阅读中,还应该把握常见的实词、虚词的用法,把握基本的特殊句式,这跟阅读所有的文言文是一致的。从以上三方面去阅读传记类文言文,有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传记类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方山子传

【北宋】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100——200字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奉

B.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使酒:因酒使性

C.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矍然:精神矍铄的样子

D.方山子傥见之欤 傥:或许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B.过岐亭,适见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D.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山子年轻的时候好饮酒弄剑,挥金如土。十九年前,我们骑着马讨论起用兵方略及古今成败之事,以一代豪侠自居。

B.方山子世代有功勋,河北地方有田庄,每年可以得丝绸上千匹,完全可以享受富有的快乐,可是精神上受到了打击,终于成了一名隐士。

C.通过对苏轼与方山子的相遇与相识,了解了他的人生经历,通过对人生经历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特立独行性格和人生取向的赞赏。

D.这是一篇人物传记,突出表现了方山子舍弃功名富贵而甘愿隐遁贫贱的品格,也寄托了作者对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河 北 有 田 岁 得 帛 千 匹 亦 足 以 富 乐 皆 弃 不 取 独 来 穷 山 中 此 岂 无 得 而 然 哉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2)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孟德传

【北宋】苏辙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出其妻,以其子与人,而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不复恤矣 恤:体恤

B.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 辄:每每、总是

C.德自分死矣 分:料想、意料

D.乃使为自告者 自告:自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不赂者以赂者丧

B.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为候者所执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

D.世之君子皆有所顾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德是禁军神勇营的逃兵,年少时喜好山林生活。当了兵,“好山林”的志愿没能够实现。但是他对大自然非常热爱。

B.孟德得了十多次,出现过呕吐、痢疾、腹胀、胸懑,但是都治愈了,几个月以后,就像吃这些如吃五谷的平民一样健康平安。

C.后来孟德来到商州,被哨兵抓住,差点被处死。商州知府宋孝孙看他是个有道之人,就让他作为自首的人,把他安置在秦州。

D.作者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心中没有眷念,盛大刚直之气表现在外,自己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但众人却感觉到了。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100——200字

德 具 道 本 末 乃 使 为 自 告 者 置 之 秦 州 张 安 道 适 知 秦 州 德 称 病 得 除 兵 籍 为 民 至 今 往 来 诸 山 中 亦 无 他 异 能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

(2)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参考答案】

(一)

1.C.矍然:惊视的样子2.D.助词,的(A.代词,他/语气词,还是,还要B.代词,他/兼词,于此C.连词,表转折,可是/连词,表修饰,地)3.B.“精神上受到了打击”无中生有4.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5.(1)(等到他)长大后,一改以前的兴趣而发愤读书,想以此做一番大事业,但始终不得志,

(2)我听说光州和黄州地方有很多才能特异的人,常常假装颠狂来污辱自己,人家不能够看见他们。

(二)

1.A.恤:忧虑 2。A介词,因为(B.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转折,却C.介词,被/动词,是D.助词,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3。A“对大自然非常热爱”错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兵役之害。4。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5。(1)只管向山的深处去。他的饼已经吃完了,(于是)采草根和树的果实来吃。(2)把这个道理推广开来,即使同天地并列也是可以的,猛兽又何足挂齿呢!

【篇五】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100——200字

初中文言文拓展阅读100篇加答案

初中文言文拓展阅读100篇

一 木兰从军

木兰者,古时一女子也。少习骑射,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少习骑射( ) (2)市鞍马( ) ..

(3)长而益精( ) (4)木兰乃易男装( )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3、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4、木兰是古代的女英雄。古往今来,其实像她这样不让须眉的女子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个这样的人和事吗?

1、(1)小时候 (2)买 (3)更加(4)换

2、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屡次建立功勋。

3、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4、略。

二 好书之人有三病

好书之人有三病:其一,浮慕时名,徒为架上观美,牙签锦轴,装潢炫耀,骊牝之外,一切不知,谓之无书可也。其一,广收远括,毕尽心力,但图多蓄,不事讨论,徒污灰尘,半束高阁,谓之书肆可也。其一,博学多识,兀兀穷年,而慧根短浅,难以自用,记诵如流,寸觚莫展,视之肉食面墙诚有间矣,其于没世无闻,均也。夫知而能好,好而能运,古人犹难之,况今日乎?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好书之人有三病( ) (2)徒为架上观美( ) ..

(3)其于没世无闻,均也( )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知而能好,好而能运,古人犹难之,况今日乎?

3、用简明的话概括“好书之人”中的“三病”。

(1)

(2)

(3)

1、(1)毛病 (2)只是 (3)一样

2、至于真的懂书而又能喜好它,喜好它又能运用它,古人也以为是很难的,何况在今天呢!

3、(1)追求虚名,把书作为装饰品,而不阅读学习。(2)多方搜集,只图占有,却不研究探讨。(3)终年苦读,也“博学多识”,但不能把知识灵活运用,一生没有什么建树。

三 卖柴翁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街吏擒以闻,诏黜此宦者,而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谏官御史数奏疏谏,不听。上初登位,禁之。至大赦,又明禁。

1、解释文中加点词。

(1)才与绢数尺( ) (2)农夫涕泣( ) ..

(3)不取直而归( ) (4)遂殴宦官( )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刀劈狼首 B、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4、文中卖柴农夫的遭遇,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1、(1)给 (2)眼泪 (3)通“值”价值 (4)就

2、A

3、我有父母亲、妻子儿女,等着卖柴得钱后,才能有饭吃。

4、揭露了“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迫害。

四 居安思危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于居安思危戒贪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

其欲,斯亦

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必固其根本( ) (2)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 ..

(3)戒奢以俭( )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3、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是

4、有人说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世界也很和平了,不需要再谈什么居安思危了。对这种说法你赞同吗?谈谈你的看法和理解。

1、(1)使„„巩固 (2)治好,安定 (3)戒除

2、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4、不赞同。理由略。

五 陈元方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了,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1、“法”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如下解释:①法令,制度。 ②方法,做法。 ③效法,仿效。 ④标准,法则。你认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

3、下面对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B、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C、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D、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4、文中“正行此事”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

5、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1、③

2、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

3、A

4、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 5、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

六 三人成虎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 距离 B、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诽谤 ..

C、愿王察之矣 观察 D、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结束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3、后人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成语“三人成虎”,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什么?

1、C

2、街市上没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变成真有老虎了。

3、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

七 太宗有骏马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①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②。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无病而暴死( ) (2)使公以马杀人( ) ..

(3)必轻吾国 ( ) (4)公乃释罪 ( )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

3、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皇后谏言中讲到晏子历数养马人的罪状,晏子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1、(1)突然 (2)因为 (3)轻视,看不起 (4)免去

2、陛下您读书曾经读到过这个故事的,难道忘了吗?

3、太宗因爱马暴死欲杀养马人,经皇后劝解才改变主意。

4、劝谏齐谏公不要杀养马宫人。

八 长者子

昔有大长者子,共诸商人入海采宝。此长者子善诵入海捉船方法,若入海漩洑洄流矶激之处,当如是捉,如是正,如是住。语众人言:“入海方法,我悉知之。”众人闻之,深信其语。既至海中,未经几时,船师遇病,忽然便死。时长者子即便代处。至洄洑旋流处,唱言,当如是捉,如是正。船盘回旋转,不能前进至于宝所。举船商人没水而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语众人言( ) (2)不能前进至于宝所( ) ..

(3)举船商人没水而死 ( ) .

2、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3、读了这则故事,联系实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1、(1)告诉。(2)地方或处所。(3)权。

2、一位富家子弟熟背驾船方法,夸夸其谈,却没有实践经验。一次入海采宝途中,船师猝死,由他驾船,结果船沉人亡。

3、答案示例:(1)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或:既要重知识,也要重能力。(2)不盲从,不轻信。或:听其言,观其行。

九 李惠拷皮

后魏李惠,为雍州刺史。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于树阴。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之物。惠遣争者出,顾州纲纪曰:“以此羊皮拷知主乎?”群下以为戏言,咸无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服而就罪。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同释重担( )(2)惠遣争者出( ) ..

(3)以杖击之( )(4)薪者乃服而就罪( ) ..

2、李惠对州纲纪(即州主簿)说出了断此案的办法,你知道是什么办法吗?

3、从文中可以看出李惠是一个怎样的人?

1、(1)认为 (2)等到 (3)原因 (4)„„的原因

2、(1)捧着进献给厉王。 (2)和氏就抱着他的玉石在楚山之下大哭 (3)眼泪流干就继续流着血

3、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4、略。

十 和氏璧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工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璞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其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王以和为诳( ) (2)及厉王薨,武王即位( ) ..

(3)使人问其故( ) (4)此吾所以悲也( )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奉而献之厉王。

(2)和乃抱璞而哭于楚山之下。

(3)泣尽而继之以血。

3、卞和为什么大哭?(用原文句回答)

【篇六】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100——200字

中考文言文(人物传记)

玠大更敝政,遴选守宰,筑招贤之馆于府之左,供张一如帅所居,下令曰:“集众思广忠益,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欲有谋以告我者,近则径诣公府,远则自言于郡,所在以礼遣之,高爵重赏,朝廷不吝以报功,豪杰之士趋期立事,今其时矣。”士之至者,玠不厌礼接,咸得其欢心,言有可用,随其才而任之,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

播州冉氏兄弟进、璞,有文武才,隐居蛮中,前后阃帅辟召,坚不肯起。闻玠贤,相谓曰:“是可与语矣。”遂诣府上,玠素闻冉氏兄弟,刺入即出见之,与分庭抗礼,宾馆之奉。冉安之若素有,居数月,无所言。玠将谢之,乃为设宴,玠亲主之。酒酣,坐客方纷纷竞言所长,进兄弟饮食而已。玠以微言挑之,卒默然。玠曰:“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明日,更别馆以处之,且日使人窥其所为。兄弟终日不言,惟对踞,以垩画地为山川城池之形,起则漫②去.如是又旬日,请见玠,屏人曰:“某兄弟辱明公礼遇,思有少裨益,非敢同众人也,为今日西蜀之计,其在徙合州城乎?”玠不觉跃起,执其手曰:“此玠志也,但未得其所耳。”曰:“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 玠大喜曰:“玠固疑先生非浅士,先生之谋,玠不敢掠以归己。”遂不谋于众,密以某谋闻于朝,请不次官之。昭以王进为承事郎,璞为承务郎。徙城之事,悉以任之„„

卒筑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凡十余城,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为诸郡治所,屯兵聚粮为必守计。又移金③戎于大获,以护蜀口;移沔戎于青居;兴戎先驻合州旧城,移守钓鱼,共备内水④。移利戎于云顶,以备外水。于是如臂使指,气势联络。又属嘉定(知府)开屯田于成都,蜀以富实。

[注]①玠,南宋淳祐时曾任四川安抚制置使。②漫,抹掉。③金,金州;后文“沔”、“兴”、“利”即沔州、兴州、利州。④内水,蜀人以涪江为内水,以岷江为外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供张一如帅所居。 供张:指陈设之物

B.所在以礼遣之。 遣:送

C.请不次官之。 不次:不差的

D.又移金戎于大获。 戎:军队、军事力量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通常使用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朝廷不吝以报功。 B.进兄弟饮食而已。

C.玠以微言挑之,卒默然。 D.于是如臂使指,气势联络。

3.对下列语句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豪杰之士趋期立事,今其时矣。(豪杰之士随时世而动建立功业,现在正是时机。)

B.刺入即出见之。(余玠见到名贴请冉氏兄弟进底邸并马上出来会见他们。)

C.此玠志也,但未得其所耳。(这正是我的 意志,只是没有得到合适的人选。)

D.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都依山势修筑堡寨,如棋子、星星一样错落分布。)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朝廷的支持下,余玠镇守蜀中广开言路、重用人才,除弊兴良,收到显著成效。

B.在余 玠贤德感召下,冉氏兄弟毅然出山,慎思之后,提出在西蜀合理布防的策略。

C.“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这是余玠的内心独白,他的 耐心是出于对人才的尊重。

D.冉氏兄弟认为巴蜀之地不值得戍防,余玠甚以为然,于是将军队移至钓鱼山一带。

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 “吾不忍见祸逮身”。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节选自《汉书》)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不忍见祸逮身 逮:及,殃及。

B.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 适:通“谪”,贬谪。

C.绐载行市 绐:欺骗。

D.吾亦恨之 恨:痛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上发兵以御之 ②杀之以应陈涉

B.①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②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C.①其意不在错也 ②齐国其庶几乎

D.①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 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4组,全都属于晁错死因的一组是

①错为人峭直刻深 ②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 ③迁为御史大夫,请渚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④刘氏安矣,而晁氏危 ⑤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⑥独有斩错„„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⑤⑥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晁错才学出众,为人严峻刚直,因而受到文、景两代皇帝的器重,许多法令都按照他的;意见更改修定,他也因此遭到同僚的妒忌。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100——200字

B.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主张削弱诸侯,还就更定法令等事数十次上书,文帝虽然没有完全采纳他的意见,但很赏识他的才子。

C.晁错得到景帝信任,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不料却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维护了朝廷的利益却使自己遭到杀身之祸。

D.汉景帝听信爰盎的话错杀了晁错,其危害是不但替诸侯报了仇,还从此堵住了忠臣直言进谏的路,可惜醒悟得太晚了。

5.翻译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8分)

① 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5题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人。进士及第,为隰州军事推官。州民常聚博僧舍,一日,盗杀寺奴取财去,博者适至,血偶涴①衣,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后果得杀人者。徙仪州推官,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会久雨,粟麦渍腐,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之翰怒,欲劾奏之。奎徐曰:“用兵久,人疲转饷,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之翰意解,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知并州,改秦州。州宿重兵,经费常不足,奎务为俭约,教民水耕,岁中积粟三百万。知益州,秦民与夷落数千人列奎治状,请留,玺书褒谕,不许。成都民妇讼其子不孝,诘之,乃曰:“贫无以为养。 ”奎出俸钱与之,戒曰:“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其母子遂如初。尝夜宴,有戍卒杀人,人皆奔走,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临事持重明决,多此类也。

召为龙图阁学士,遂参知政事。帝谕曰:“先帝尝以为卿可任,今用卿,先帝意也。”俄迁给事中。帝尝谓辅臣曰:“臣事君鲜有克终者。”奎曰:“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历数唐开元、天宝时事以对,帝然之。

奎性刚不苟合,遇事敢言,真宗时数宴大臣,至有沾醉者。奎谏曰:“陛下即位之初,励精万机而简宴幸。今天下诚无事,而宴乐无度,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真宗善其言。 (《宋史卷二百八十六•列传第四十五•薛奎》)

[注]①涴(wò):沾污。

1.对下列句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 讯:审 问 B.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 部:率领

C.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 纵:放归 D.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贷:借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B.秦民与夷落数千人列奎治状 ..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秦伯说,与郑人盟 ..

C.坐客莫有知者 D.历数唐开元、天宝时事以对 ..

言之,貌若甚戚者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

3.下列各组句子中,表现薛奎刚直敢谏的一组是( )

①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 ②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

③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④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

⑤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 ⑥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薛奎断案明察。有个赌徒身着血衣在杀人劫财的案发现场被捕,且已招认,但薛奎却觉得案情可疑,力请缓决,最终抓获了真凶,避免了冤狱。

B.薛奎体察百姓疾苦。他能体谅因雨造成军粮毁损的民伕,请求上司停运。上司起初虽怒而欲弹劾薛奎,但最终被他说服,并免除了民伕赔偿损失。

C.薛奎深得百姓爱戴。在军费负担沉重的秦州,他力求节俭,教百姓改进耕作方法,发展生产,为民谋利。因此。在他调任时,百姓极力争取他留任。

D.薛奎为政恩威并用。对于因贫穷无力赡养母亲而被告不孝的儿子,他以财相赠,耐心劝说;对于杀人造成社会动乱的戍卒,他果断下令严处,杀一儆百。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

译文:

(2)臣事君鲜有克终者。

译文:

(3)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 重朝廷也。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也。弱冠与外弟泉陵刘敏俱知名。琬以州书佐随先主入蜀,除广都长。先主尝因游观奄至广都,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沉醉,先主大怒,将加罪戮。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先主雅敬亮,乃不加罪,仓卒但免官而已。琬见推之后,夜梦有—牛头在门前,流血滂沱,意甚恶之,呼问占梦赵直。直曰:“夫见血者,事分明也。牛角及鼻,‘公’字之象,君位必当至公,大吉之征也。”顷之,为什邡令。先主为汉中王,琬人为尚书郎。

建兴元年,丞相亮开府,辟琬为东曹掾。举茂才,琬固让刘邕、阴化、庞延、廖淳,亮教答曰:“思惟背亲舍德,以殄百姓,众人既不隐于心,实又使远近不解其义,是以君宜显其功举,以明此选之清重也。”迁为参军。五年,亮住汉中,琬与长史张裔统留府事。八年,代裔为长史,加抚军将军。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亮每言:“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三国志•蜀书•蒋琬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奄至广都 奄:忽然

B.以殄百姓 殄:通“腆”,使„„好

C.亮教答曰 教:指上对下的告逾

D.思惟背亲舍德 惟:希望

2.对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碗见推之后 见推:被审讯罪状

B.呼问占梦赵直 占梦:根据梦中情景预测吉凶

C.举茂才,琬固让刘邕 茂才:即“秀才”。后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秀才为茂才

D.后事宜以付流 后事:指诸葛亮的丧事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表示受任官职的一项是()

A.除广都长 B.辟琬为东曹掾 C.举茂才 D.迁为参军

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成为蒋琬深受诸葛亮器重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蒋琬,社 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 ②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 ③君位必当至公,大吉之征也 ④背亲合德,以殄百姓 ⑤丞相亮开府,辟琉为东曹掾 ⑥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

A.①④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③⑥

5.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先主刘备出访广都,见蒋琬不理政事;喝得大醉,要给他定罪,但诸葛亮为他求 情,说他是国家的人才,不是方圆百里的小才。

B.蒋琬被免职以后,曾问赵直占梦,得知主公一定会秉公办事,这是大福将至的预 兆。

C.蒋琬坚辞茂才之举,诸葛亮认为这样做即不能使百姓得到好处,又让大家心里不痛快。

D.蒋琬深得诸葛亮赏识与器重,以州中小吏而最终成为诸葛亮指定的继承人,重要的原因是他处理政事以大体为重,而不追求表面形式。

6.翻译下面几句话。

(1)以是君宜显其功举,以明此选之清重也。

译文: 。

(2)公琰託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

韦丹字文明,京兆万年人。新罗国君死,诏拜侍封郎中往吊。故事,使外国,赐州县十官,卖以取费,号“私觌官”。丹曰:“使外国,不足于资,宜上请,安有贸官受钱?”即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因著令。未行,而新罗立君死,还为容州刺史。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仁化大行。以谏议大夫召,有直名。刘辟反,议者欲释不诛,丹上疏,以为“孝文世,法废人慢,当济以威,今不诛辟,则可使者惟两京耳”。宪宗褒美。徒为江南西道观察使。始,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则戛而焚。丹召工教为陶,聚材于场,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人能为屋者,受材瓦于官,免半赋,徐取其偿;贫不能者,畀以财;身往劝督。置南北市,为营以舍军,岁中旱,募人就功,厚与直,给其食。有吏主仓十年,丹覆其粮,亡三千斛,丹曰:“吏岂自费邪?”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曰:“若恃权取于仓,罪也,与若期一月还之。”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有卒违令当死,释不诛,去,上书告丹不法,诏丹解官待辨。会卒,年五十八。验卒所靠,皆不实,丹治状愈明。宣宗读《元和实录》,见丹政事卓然,它日与宰相语:“元和时治民孰第一?”周墀对曰:“臣尝守江西,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殁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事,使外国,赐州县十官 故事:旧日的典章制度

B.则可使者惟两京耳 使者:出 使的人

C.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 赢利:获得的利润

D.吏岂自费邪 自费:自己耗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受材瓦于官 B. 及其所之既倦

当其欣于所遇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C. 帝命有司与之,因著令 D. 今不诛辟,则可使者惟两京耳

或因寄所托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韦丹“仁化大行”(仁政教化得以广泛实行)的一组是( ) ①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因著令

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使不得掠为隶

③丹召不教为陶

④贫不能者,畀以财

⑤岁中旱,募人就功,厚与直,给其食

⑥籍其家,尽得文记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韦丹力主某除陈规旧法。他认为出使外国所用的资费,应该由朝廷拨付,不应该沿袭陈规卖官筹款。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修改了法令制度。

B.韦丹担任言官以正直闻名。他认为如不以强力威慑,人们就会轻忽法令;刘辟反叛如不加讨伐,朝廷就无法统辖全国。为此他得到了皇帝的赞扬。

C.韦丹执法宽厚仁慈。对于依仗权势从官仓强取粮食的主仓吏,他只是责令限期归还。对于违犯法令被判死刑的兵卒,他也没有执行,而是将这个兵卒释放了。

D.韦丹为政功绩显著。他担任地方官以仁化为本,多方造福地方百姓。他被诬告的罪名经查也尽属不实,这更显现出他的功绩。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外国,不足于资,宜上请 ,安有贸官受钱?

译文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