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贝多芬

时间:2021-11-02 19:38:40 700字

篇一:《我心目中的贝多芬》

我心目中的贝多芬

贝多芬我们都不陌生。一位不向挫折轻易言败的英雄;一位值得我敬仰的英雄;一位划时代的英雄!

耳聋对音乐家来说是无法弥补的灾难,不但影响工作,而且会让他感到孤独与无助,过着悲凉痛苦的生活。导致了贝多芬叛逆的性格,贝多芬在书信中写到他与歌德一起散步遇到皇亲国戚的情景,写到自己对皇亲国戚及不在乎的态度,充分表现出贝多芬的叛逆。

贝多芬处在痛苦与磨难中,他的这种叛逆性格,我能深深地体会到他的内心情感,他不是圣人,他也只是一个平凡的聋人,他的情绪也要得以宣泄。 一位热爱音乐的聋人与苦难搏斗,经受住残酷的命运,创作了《七重奏》《圣家庭》《幻想奏鸣曲》《田园交响曲》《月光曲》《欢乐颂》等巨作。他战胜了困难,创作了永不垂朽的巨作,他的行为震撼了全世界。他告诉我们,意志的力量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欢乐由痛苦获得。

贝多芬在生命的末日写下了不朽的《欢乐颂》,当我对着窗外想自己的劫难而感到忧伤时,他会来到我身旁,似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琴上弹奏出一曲悲歌,安慰哭泣的我。当我越过艰难险阻,无法到达目标深感痛苦时,他演奏出一曲斗志昂扬的《欢乐颂》,给予我一份欢乐,一份勇气。

我心目中的贝多芬就是一个一生都是在与命运挑战,时间抗争的伟大人物,他是时代的儿子,更是一位英雄的化身!他的身影一直映照在我的心头,他的精神将永垂不朽!

六年级:杨洋

篇二:《我心目中的贝多芬》

我热爱音乐!在我的心目中,每一位音乐大师都值得尊敬,但更值得我去崇敬的是贝多芬!

我敬重贝多芬是因为他高尚的品质,他的无私奉献!

想必大家都知道贝多芬着名的《月光曲》吧!这部经典之作就是贝多芬为一个穷困潦倒、热爱音乐的盲姑娘所创作弹奏的!并且不收一分钱!这种无私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当代人学习!这也充分体现了贝多芬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我敬仰贝多芬是因为他的才能!我是被贝多芬的才华所折服!

他自幼就显示出音乐才华!因为贝多芬的过人天赋,加上后天的刻苦磨练,他的程度愈来愈深,连他的老师都自愧弗如。

篇三:《我心目中的贝多芬》

我心目中的贝多芬

我们一说到贝多芬,脑里浮现的就是一个

刚怒目的战士形象,罗曼·罗兰这样描绘他的样

子:“他的身材魁梧,肌肉发达;个头矮小粗壮,

肩膀厚实,长着一张黑红的脸,一看便知是风吹

日晒使然。他有一头又黑又硬、长而密的头发,

草丛一样的眉毛,连鬓胡子向上长到眼角,前额

和头盖骨宽阔而高昂;凸出的口鼻部像头狮子声

音也似狮吼。”但是样貌不代表一切,这也许也

代表了他的一部分,但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呢?我们仍需从他的音乐中提炼,才能了解到一个全面的贝多芬。

贝多芬有一个惨痛的童年,他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很早已洞察儿子的音乐天份,为了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像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以便靠他享受荣华富贵,所以强迫他学习钢琴,稍有不遂,即遭毒打。贝多芬天赋过人,再加上后天刻苦的磨练,程度愈来愈高,连他的老师都自叹弗

如。十二岁时贝多芬受聘为宫廷

古钢琴与风琴乐师,也负起了养

家责任。在宫廷中贝多芬逐渐受

到重视,但他心怀远大,在一七

八七年远赴维也纳投拜莫扎特。

但很不幸,他的母亲在波昂病危,

回家不久,母亲就去世了。这对

贝多芬打击甚大,他又在波昂待

了五年。为了实现理想,贝多芬

于一七九二年再度前往维也纳。

到了维也纳,贝多芬受教于海顿

门下一年,又向申克、阿布雷兹

贝格与萨里耶里等名师求教。

一七九五年贝多芬在维也纳举行了第一次音乐会,当时他亲自弹奏自己写作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维也纳市民为之折服,他也从此名闻遐迩。

可是,真正能感受贝多芬内心的,是从他的第三交响乐“英雄交响乐”开始。贝多芬的心中充满了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他是1789年法国资产{我心目中的贝多芬}.

阶级革命的热烈拥护者。1798年,柏纳多特将军出任法国驻维也纳大使,贝多芬常到他的家里,并和他周围的人有密切的交往。一八零二年,贝多芬在柏纳多特的提意下,动手写作献给拿破仑的《第三交响曲》。在他的心目中,拿破仑是摧毁专制制度、实现共和理想的英雄。一八零四年,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响曲》。正当他准备献给拿破仑时,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到了维也纳。贝多芬得知这个消息时,怒气冲冲地吼道:“他也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现在他也要践踏人权,以逞其个人的野心了。他将骑在众人头上,成为一个暴君!”说着,走向桌子,把写给拿破仑的献词撕个粉碎,扔在地板上,不许别人把它拾起来,并重新写上“英雄交响乐”的字样。这一情景被赋予了传奇的色彩,和贝多芬的这部交响乐一起辉映在那个动荡革命的时代乃至今日的传说之中。美国音乐学者朗格的名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他说“第三交响曲是新思想的缩影,是文艺中不可思议的伟迹之一,是一个作曲家在交响乐的历史和一般音乐史上迈出的最伟大的一步。„„贝多芬自己也没有再创造出像这样如火如荼般的想象力的伟迹。他写的其它作品可能更伟大,但从来没有再像这样气贯长虹。每一个成分都是不平凡的、新颖的,但都奇妙地为他的目的服务:不是歌颂一个人,而是歌颂一个理想、歌颂英雄主义。”贝多芬在这部交响乐中所体现出来的对英雄的渴望以及对英雄的精神和理想的呼唤,远远地超越了一个拿破仑泡沫的升腾与破灭。

而这部交响乐的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曾经被许多人分析为是用进行曲为英雄送葬,而最后的行板则代表着英雄的灵魂飞进了天国。英国学者罗伯特·辛普森却有与众不同的看法:“贝多芬的英雄概念并不是浪漫主义的概念;他按照从自身所感受到的来表达人类潜力的真理。拿破仑被远远地抛在后面这段行板音乐不是天堂的景象——如果它是天堂的话,为什么最终的急板部分像英雄决心的最后有个浪头那样涌现之前,人类经受了强大压力、强烈疑惑、甚至恐惧都在不知不觉之中从音乐中出现,英雄主义甚至瓦尔哈拉宫都不需要了,就莫说天堂了。不——这些最后的辉煌乐段的意义肯定是:在经历了斗争、悲剧、欢乐并且了解了力量之后英雄以一种正当的越来越强的尊严意识来审视过去„„然后,磨练人的终极认识出现了:他永远不会缺少恐惧和斗争的理由。他坚强不屈地面对着真理,交响乐以激昂反抗结束。贝多芬是客观的现实主义者,即使在这里,在他毫无疑义地描绘着一幅自画像的时候也是如此。”他说地很有道理,他特别凸出了音乐中所呈现的英雄的悲剧色彩,并且阐明了这部交响乐的自传性质。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乐的主题无疑是“命运”,随着第一乐章开始的那令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四个音,刚劲沉重,仿佛命运敲门的声音。这恐怕是音乐史中最经要短促的音乐主题但却包含着最强悍力量的音响了,那种突如其来

的严酷却坚定的命运,从天而降一般响当当地突兀地摆在贝多芬的面前,也同样摆在我们的面前。贝多芬在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

据说从总谱上来看,那四个音的最后一个音的延长,是后来特意加上的,有意延长的效果,反映着贝多芬潜意识里对命运本能的敬畏。“命运就是来敲门的”贝多芬这样解释这四个音。这四个音极其抽象的哲理,它们说明着命运的宿命性,命运自己不可更易的意志。“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贝多芬的这句话不仅演绎着命运的抗争性,而且表达了人类自身锲而不舍的意志。表现这样两种意志的搏斗就是对这部交响乐最通俗的解释。

《命运交响曲》所表现的如火如荼的斗争热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马丽勃兰第一次听《命运交响曲》时,吓得心惊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拿破仑一个旧日的卫兵,听了第四乐章开头的主题,禁不住跳起来喊道:“这就是皇上!”柏辽兹把《命运交响曲》中惊心动魄的斗争场景,看作是“奥赛罗听信埃古的谗言,误认黛丝德蒙娜与人私通时的可怕的暴怒。”舒曼认为:“尽管你时常听到这部交响曲,但它对你总是有一股不变的威力——正像自然界的现象虽然时时发生,却总教人感到惊恐一样。”

1841年3月,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的演出。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奇妙的东西,那么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他说,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几句话,揭示了《命运交响曲》的精髓。

第九交响乐《欢乐颂》已经为我们耳熟能详,以上这三部交响乐让我们可以清晰地触摸到贝多芬或者说贝多芬心目中的一个英雄的心路历程,从恐惧、绝望,到奋斗、欢乐。为了这一感情和理想的需要,贝多芬把传统交响乐的四乐章的所谓完整性的组合顺序打破了,增加了演奏的时间,扩展了结构的规模,并有史以来第一次增加了独唱和大合唱,。贝多芬就是以自己独一无二的创作,开创了交响乐诗史性的先河。

只要想想这部创作于一八二四年的交响乐是在贝多芬完全失聪的情况下的作品,就知道这绝对是音乐史上的奇迹。

首演,将他的声望又推到新顶点。

第九号交响曲的《欢乐颂》合唱是采自席勒的诗《欢乐颂》他早年就有此念头,经过了三十二年终于达成心愿。第九号交响曲的成功为他带来了一生最大的荣耀与欢欣。

第九号交响曲预演时贝多芬亲自指挥,但因耳聋无法进行,秩序大乱,因此正式公演时由乌姆劳夫指挥。但据说,这部交响乐在维也纳成功首演的时候,尽管台上有指挥,贝多芬在舞台的一旁还是激动得像醉汉、疯子一样,不停地挥舞着手臂,踏动着脚步,风摆柳枝一样前仰后合,好像指挥着也操练着所有的乐器,并像歌手一样不顾一切地在唱在跳。这样可笑的样子并没有引起大家的嘲笑,相反,大家只是更加认真地听,而且在演出结束后向他报以雷鸣般热烈的掌声。可惜,此时的贝多芬什么也听不见,还是一位女演员推了推他,他才回转过身来,看到了台下那无数鼓掌的手臂在无声地扇动着。这确实是非常感人的场景,是只有在贝多芬的时代才有可能出现的场景。 贝多芬一八零六年写的第

四交响乐的调子与前三部截然

不同,它是明快的,洋溢这青

春的气息和爱情的活力。柔板

乐章中的细腻与神秘,以及轻

柔的幻想,这都是在贝多芬的

交响乐里不多见的。

那一年,贝多芬正在和匈

牙利贵族小姐特雷泽恋爱,那

是在他的诸多次恋爱中,唯一

一次近乎取得成功的,双方曾

经订婚过,但是最终婚约被毁。后来,贝多芬终生未娶,特雷泽则终生未嫁,贝多芬将这份爱情寄托在他的这部交响乐里。这是处于恋爱时节中的贝多芬才华横溢的体现,而其主题就正是赞美生命和爱情。

1808年创作的第六交响乐,是贝多芬9部交响乐中难得的柔板,这是大自然的气息,秀美的旋律夹着清风纷飞,处处是咂之不尽的甘甜。贝多芬亲笔为它们写下标题:“第一乐章,初睹田园景色时的喜悦心情;第二乐章,溪畔景色;第三乐章,村人欢聚;第四乐章,电闪雷鸣,暴风雨;第五乐章,牧歌,暴风雨后的欣喜与谢天之歌。”他在自己的笔记中原打算还要对音乐场景作更多的解释,可是后来又认为“任何对乡村生活有所了解的人都会自己去体会作者的意图,无须写上一大堆标题”。在这部交响曲首次演出时,节目单上的标题为“田园生活的回忆,F大调”,并特别在第一小提琴声部

的乐谱上注明“着重于感情的表现,较少绘画似的描写”。所以,面对这部音乐史上最出名的标题音乐,我们在音乐里作出与每个乐章的标题相似的联想固然是合情合理,但是听不出相应的画面也并非就是“听不懂”,因为贝多芬本人就坚持要“由听众各自体会乐曲的感想”。甚至就连全曲最著名的“仿真”段落,第二乐章末尾用长笛模仿夜莺、双簧管模仿鹌鹑、单簧管模仿杜鹃,我们就是没有把它们听成小鸟鸣叫,那一份飞扬灵动的风趣活泼又何尝不能让我们陶然其中?他还说:“我虽然失聪,但那里的每棵树都跟我说话。”这部交响乐精美的配器,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了管弦乐的潜力,真的好像是每一棵树都在和贝多芬说话,乡间的田野和溪水覆盖着美妙的旋律,就连明媚的阳光都闪烁着绿色的光斑,暴风雨也充满着牧歌般的温馨。

我认为,无论第四还是第六交响乐,无论是爱情还是田园,贝多芬所诉诸于音乐的都不是描绘性的,而是他心中的感觉和感受,因此,如果他的音乐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幅画的话,那也不是那种须眉必现的写实派,而是感觉派的点彩。

如果说前三部交响乐是贝多芬的一面,即英雄、命运和欢乐;那么第四和第六部就是贝多芬的另一面,即青春、爱情和自然前者,呼应着那个时代革命与英雄的主题,后者回荡着那个时代回归人性与自然的回声。前者,是贝多芬的理想,后者则是贝多芬的幻想。如此阴阳契合,方才是立体的贝多芬。

而在贝多芬的这五部交响曲之外,没有标题的“第一”、“第二”、“第七”、“第八”几乎都不容半点忽视。尤其是“第七”,被瓦格纳称为为“舞蹈的极致”、“最高形式的舞蹈”、“按照理想形式的身体运动的最妙的体现”。据说他曾设想在李斯特的钢琴伴奏下,用舞蹈来表现《第七交响曲》。瓦格纳的理想,后来由俄国舞剧编导马辛实现了。1938年,他把这部交响曲编成了芭蕾舞,用来表现一个寓言式的故事情节——世界的创造和毁灭:第一乐章:创造——在创造精神的指引下,混沌世界变成了植物和动物的有秩序的住所。出现了男人和女人,还有危险的蛇。第二乐章:大地——地球上出现了憎恨和强暴。一群男人和女人哀悼着被谋杀的少年。第三乐章:天空——天空中的神和女神对大地上的骚乱无动于衷,依然尽情欢乐。第四乐章:酒色和毁灭——人们沉湎于酒色。神看见他们恶劣地模仿上界的欢乐,因为愤怒而 用火毁灭了世界。1938年5月,这出舞剧由巴西尔的俄国芭蕾舞团在摩纳哥的蒙特卡洛作了第一次演出。

他的九部交响曲在他的全部创作中占有极其独特的地位。这些交响曲可以比作一篇完整的大型交响叙事诗--描写英雄生活的长篇史诗。虽然没有故

篇四:《我心目中的贝多芬》

我心目中的贝多芬{我心目中的贝多芬}.

第一次接触贝多芬是在小学时候的一次电子琴课上,当老师拿出贝多芬的《献给爱丽丝》给我们欣赏,录音带响起,那似曾相识的旋律不绝于耳,优美的节拍,轻盈的音符仿佛在描述着作者对一位年轻貌美的少女的倾慕之情。整首乐曲结束之后,我们觉得意犹未尽,那轻柔、连续的音符还在脑海中浮想联翩,余音绕梁。

在随后的学习中了解到贝多芬的全称是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国的作曲家、钢琴家加上指挥家,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音乐天才,一生创作无数,尤其以九大交响闻名于世,被称为浪漫主义时代的“乐坛雄狮” 。他共创作了9首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奏鸣曲、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和3部康塔塔,虽然没有莫扎特那样的高产,但是他的作品几乎都是精品。看他的9大交响,个个雄伟壮丽,有的赞美生命的和谐,有的赞美英雄的伟大,有的歌唱田园风光的陶冶情操,有的则歌唱革命者的奉献与勇敢。他的两首最著名的钢琴奏鸣曲,《月光》《悲怆》,也令后世十分称赞。而他的生平,更是一段传奇。

第一章 伟人的童年

每位伟人都会有一个相对悲惨、难忘的过去,而贝多芬也不例外。他的童年充满了艰辛与痛苦的磨砺。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26日出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波恩城。他的祖父原来是荷兰籍,移居德国后,曾任当地的宫廷乐乐长。他的父亲是个男高音歌手,而母亲则是宫廷御厨的女儿。贝多芬生长那个时代,是个开明的时代,当时约瑟夫二世在实行“开明专制”,而伯恩的统治者也实行了一些相应的改良措施。伯恩,作为当时德国的启蒙运动中心之一,给很多人带来了思想启蒙。贝多芬的幼年在这里长大,所以受到的熏陶比较多。

年轻的时候,贝多芬便表现出比较卓越的音乐天赋,演奏娴熟,技巧突出,但是他的父亲过早地把他当成摇钱树,一心想让儿子也成为莫扎特那样的神童,大量演出为自己挣钱,因此他逼迫儿子不断地练习音乐,而且常常半夜把儿子从熟睡中拉起来练习小提琴,强迫不满八岁的他在公众面前表演,十一岁的他就开始在剧院的乐队里工作。这种严酷的童年生活,使贝多芬很早就走上了独立的以音乐谋生的道路,同时也养成了他坚毅倔强、不向命运服输的性格。

贝多芬的童年不像我们那样快乐,无忧无虑,他在父亲的督促中度过,时刻受到来自父亲的鞭策和社会公众的压力,同时这汇聚在一起促使了他那埋藏在心中的对于音乐的崇高的理想和超人的音乐天赋爆发了出来,使得他很早就崭露头角,登台演出,声名鹊起,更为他以后在交响乐上的重大贡献埋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 雄狮怒吼

贝多芬在剧院工作过,跟随乐队学习过《平均律钢琴曲》和作曲法。在维也纳定居期间,他起先是以一位天才青年钢琴家的身份进入维也纳的贵族家庭为他们演奏宫廷乐,并受到贵族们的热情接待。当时正值反封建运动,当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莱茵河畔进步的反封建运动进行地如火如荼时,贝多芬深受其思想潮流的影响。“自由,平等,博爱”,随着运动的开展逐渐深入人心,贝多芬也一定程度受到了它的影响。而身在贵族家庭环境的他,开始对封建贵族那种官僚气氛和腐朽的封建文化感到反感,而1796年患上耳病,更是让他很快增长起一种对现实的不满,对个人命运的反抗的思想感情。

28岁起,贝多芬的听力开始衰退,直到50岁完全失聪,但他却一直忍受着这种致命的打击,坚持指挥乐队、作曲,坚持不懈的与命运作着抗衡。而他的作品和创作激情正是在这一时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从九大交响到《悲怆》等35首钢琴奏鸣曲,还有他雄伟壮阔的5首钢琴协奏曲,其中第五号《皇帝》至今被人们啧啧称赞。一首《英雄交响》,大气磅礴,将英雄的巨大形象十分活灵活现的展现了在我们面前,悠扬的旋律,仿佛是在赞扬英雄的伟大与英雄时代的美好;一曲《悲怆》奏鸣曲,将我们带进贝多芬那悠远的思想深处,体会他那痛苦的思想挣扎,更了解他作为伟大音乐家的内心深处的想法与纠结;《皇帝》的华丽,仿佛在描述高昂的步伐,代表着一个帝国的统治与兴衰,一个君主的威武与戎马倥偬的一生。

耳聋的时期,是他最为悲惨的时期,更是他高产的时期。创作音乐,对于每一个音乐家最为重要的是耳朵与大脑,而他在年轻气盛的年代就近乎失去了听力,这对于一个伟大的音乐家是多么大的打击,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然而,伟大的音乐家之所以伟大,便是因为他能在这样极端的条件下,还能坚持创作,而且能化悲痛为动力,创作出如此多如此华丽的作品,他的精神仿佛一盏指路明灯,照耀着每个遭受疾病折磨的人和每个健康的人---纵使生命有多么不幸,那么也要抬起头来向前看;纵使前路由多么黑暗,那么也要大胆向前迈去。

第三章 站在伟人的肩膀上

贝多芬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更是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思想。他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取胜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既壮丽宏伟又非常朴实,色彩鲜明,给人以启发和灵感,更让无数听众陷入深思。他可以说是人类艺术史上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一方面,他拥有着卓越的一流的创作天赋和音乐灵感,能通过笔尖流淌的音符来洞察世事万物,启迪后人,这是后世音乐家鲜为能做到的。另一方面,他那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对社会进步人类和谐的崇高理想(在第九交响曲中有明确表现),都让他足以成为当之无愧的“乐坛雄狮”。

伟人就是伟人,历经磨难,身经百战,不依不挠,一往无前。不禁让我想起了冰心的那首最著名的《成功的花儿》:

成功的花儿

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是的,贝多芬正是这样一朵成功的花儿,饱受命运的折磨却从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不断地奋斗着,努力着,并以他伟大的精神感化着世人。

如果说贝多芬是人类音乐史上一位巨人,那么我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仰望乐海星空,探索音乐的奥秘。我相信,凭着自己的对于音乐执着的爱好,凭着大师的精神的感召,我会在音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受益终生。

篇五:《车尔尼心目中的贝多芬》

车尔尼心目中的贝多芬

一、贝多芬钢琴教学的风格

依据车尔尼的回忆,贝多芬给他上第一堂钢琴课的时候,“只是教了我所有调的音阶。给我展示了唯一正确的手势以及手指的位置,特别是大拇指的运用——很久以后,我才真正明白这些金玉良言的价值。” 这段时间,车尔尼在贝多芬的指导下学习了C.P.E.巴赫的《键盘乐器的正确演奏法》,从贝多芬选择这本书作为教材就可以了解到他的个性与非同一般的审美标准,这本书不仅有钢琴弹奏指法的指导,还有当时比较先进的钢琴演奏观点,其中第一是从情感论的观点出发对于乐曲进行更为细致的音乐处理,用具体的方法使弹奏更具生动的表情。第二是创造了大拇指的使用与其他手指垂直弯曲于琴键的触键方法,以前的演奏强调只使用四个手指,而手指触键的状态是近似平行的。而贝多芬教学中不仅要求掌握强弱变化的演奏法,还要拥有丰富的感情表现的演奏方法。贝多芬在授课时还引用了当时并不普及的连奏(legato)演奏法,贝多芬本人拥有完美的连奏技术,他的演奏能使当时还处于摇篮阶段的现代钢琴发出无与伦比的声音效果,这在当时是非常少见的,这得益于他对钢琴连奏法的掌握。贝多芬当时曾经说他听过莫扎特的演奏,而莫扎特是在当时流行的斯皮耐琴(17世纪英国流行的小型单键盘羽管键琴,原称为“维吉那琴”,发音轻巧明亮)上获得了完美的演奏法,但是,这种演奏法并不适应于现代钢琴。

贝多芬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弹奏的错音、技术方面的问题要求并不严格,而声音的强弱控制方法、音乐的性格、表情方面存在的问题,则是不厌其烦地进行指导,因为前者是属于偶尔技术上的失误,而后者则是由认识与感性等方面方向性错误造成的。贝多芬授课强调联想的重要性,用生活、文学作品中的感觉去启发钢琴演奏,强调演奏者要明确用什么背景与形象来进行演奏,正确把握音乐表达的根本精神,将音乐变成真正的艺术,就必须要有丰富的精神内涵。音乐不能只停留在一般的技术成面,音乐应该充满激情并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贝多芬在当时的钢琴演奏上是一位大胆的革新者,贝多芬教学时强调要有好的手指位置,他本人的手指跨度在当时的钢琴上为十度(当时的键盘比今天的键盘要窄一些),不算大,但非常强调声音的连奏。他弹奏的慢板旋律非常优美并具有歌唱性。在莫扎特时期演奏追求的声音是明晰、干净的,很少运用踏板,而贝多芬为了获得他要求的大幅度力度变化与丰满的声音,在演奏时会用许多踏板,显然比乐谱上标记的要多得多。贝多芬还演奏亨德尔、格鲁克的总谱与巴赫的赋格曲,他不仅再现乐曲的风貌还赋予其丰满的精神内涵与新的含义,他出色的视奏就像事先练习过一样,他杰出的即兴演奏更是达到了令人着迷的程度。

二、贝多芬的即兴演奏

贝多芬具有卓越的即兴演奏才能,这是他的钢琴演奏与作曲才能的综合反映,也是他能够在维也纳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所以当时的人们认为:他的即兴演奏远比莫扎特精彩。车尔尼总结:“贝多芬的即兴演奏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变奏型,这是一种旋律构成的手法,要求演奏者对于旋律的和声结构要在头脑中瞬间理解并且即刻运用到演奏中去,同时在不改变和声结构的基础上灵活地运用装饰音、经过音、不同的节奏织体和不同速度的变化来完成即兴演奏。{我心目中的贝多芬}.

第二种是展开型,展开的作曲技法在海顿的交响曲创作中常常被采用,但真正的源头要追溯到巴赫的对位法,贝多芬在少年时代就学习巴赫的全部平均律钢琴作品,他已经把对位法变成了自己血肉的一部分,展开需要用到的方法就是对于主题材料运用反复、分割、组合、逆行、倒影、扩大、缩小、模进、移调、转调等方法对作品的主题素材进行充分地展开。

第三种幻想曲型,这是一种非常具有即兴性的演奏形式,这对于演奏者的音乐才华是一种考验,要求演奏技巧流畅、乐思如涌泉,并达到自然流露的状态。

这些手法都是贝多芬创造杰出的钢琴作品时的常用手法,即兴演奏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雏形。现在保存的乐谱《幻想曲》作品77就是贝多芬即兴演奏留下的乐谱。

三、贝多芬钢琴作品的风格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创作就像日记一样记录着他一生的心路历程,他创作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包含了三种风格,正如车尔尼的学生,杰出的钢琴家、作曲家李斯特所说:“贝多芬的一生走过了青少年、大丈夫、神的三个阶段”。贝多芬的一生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顶峰的同时,又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

1、风格的变化与耳疾

可以说贝多芬一生的创作几乎都是在与疾病作斗争中完成的。要正确地理解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风格的转变,车尔尼认为考证贝多芬何时开始失聪很重要。贝多芬虽然在1800年开始遭受耳疾的折磨,但1812年车尔尼跟贝多芬学习时,他的反应还是相当敏捷;一直到1816年后,车尔尼与他交流显得越来越困难了。因为疾病的发展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可以推测从1817-1827年这十年里是他渐渐完全失聪的过程,贝多芬的有些作品前后出现风格上的差异,就是因为开始写作于贝多芬尚有听力的时候,而结束于他听力消失的时候。

从贝多芬的作品看来,晚期作品风格的变化是在中期作品的基础上渐变而非突变。贝多芬创作的第三阶段是处于他逐渐失聪的时期,这时期音乐风格的转变的重要原因是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里的创作完全是依靠内心听觉来完成的。贝多芬曾经坦白地说,由于失聪的关系,晚期作品中无法保持以前的流动感与整体感了。因为他早就习惯了依靠钢琴来创作,假如他能够恢复听觉,那么他晚期作品的风格一定会完全不一样。这时期的贝多芬越来越不考虑乐器的操作问题,只关心音乐本身,所以作品弹奏起来比较别扭,技术上很难演奏。连车尔尼也承认他不完全理解贝多芬的晚期作品。在贝多芬失聪阶段创作的钢琴作品有奏鸣曲OP101、106、109、110、111,钢琴小品集OP 119、《迪阿贝里》主题曲以及33首变奏曲OP 120,钢琴小品六首变奏曲OP126,而有些作品虽然出版于晚期,但是创作开始于作者仍有部分听力的时候。如OP 129,《随想回旋曲》。

2、独特的音乐个性

每位伟大的作曲家都有与众不同的个性,而贝多芬正是这种个性鲜明的作曲家。贝多芬作品总体的音乐性格是热情大气、精力充沛、高贵而激情、幽默而动感的,虽然有时古怪忧郁、但永远是睿智的,绝不是女性化、多愁善感。贝多芬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意志力、内在力。他的任何一部作品都代表一个特定的、有力的思想或观念,演奏贝多芬的作品要有很好的技术,包括大跳、快速的手指跑动,需要极大的精神力量,而每个音符甚至是小的装饰音的方向性都是明确的,他的旋律充满了思想,所有的快速段落或手指的跑动都是表现音乐的手段而非目的。

3、深刻的精神特征

贝多芬作品表现了人的精神与意志的力量,动力是他音乐中的灵魂。贝多芬的钢琴作品在音乐的技巧与内涵上都是高深的,因为贝多芬的一生都是在磨难中度过的,其音乐的深度与他的人生坎坷有关。因此,贝多芬的作品是写给成年人与成熟钢琴家的,要求钢琴家拥有深厚的技术功底,杰出的演奏才能以及成熟的心理,丰富的人生经历与体验。如果让年轻的学生演奏贝多芬的作品就如同让小孩朗诵莎士比亚的诗歌一样,因为他们生理上没有准备好,心智也没有成熟,不能从中充分的受益。车尔尼说:只有具有才能、独立判断力和品位,达到了一定的年龄,心智也已经成熟,并拥有了极好的技术的人才适合学习贝多芬的作品。演奏好贝多芬的奏鸣曲需要良师的引导,也需是学习过克莱门第、莫扎特、杜塞克、克拉莫等作曲家的作品甚至现代作曲家的很多杰作等来作为准备。

4、学习者应掌握的要点:

根据车尔尼的建议,学习贝多芬的钢琴作品要注意以下几点:

1)、学习贝多芬的钢琴作品最好按照作品的编号循序渐进地进行学

习,这样可以追踪大师的发展轨迹,并理清他三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即在1803年之前的创作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模仿莫扎特、海顿等前人的足迹,属于崇尚古典,显露个性的创作时期。1803年到1815年,在音乐中充分地展现了他自己的特征与独创性,是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期,1815年以后奏鸣曲创作,其音乐抽象、复杂、深刻,表现出贝多芬的创作选择了与早中期创作所不同的另一个发展方向,是一个新的探索阶段,这是前人所未曾走过的发展之路。

2)、演奏贝多芬的作品,决不能改动,任意地添加或省略什么都是不对的,不可像浪漫派时期的作品由演奏者随意增加装饰音与技巧片段。另外,车尔尼说,贝多芬不喜欢非连音,因此在无连奏标记的地方通常也要用legato演奏。

3)、学习一首作品掌握正确速度是首要的,运用正确的速度可基本确立音乐的面貌,而错误的速度则可能会毁掉一段音乐。另外,贝多芬的作品是为当时的五个八度的钢琴而作,最低音为大字一组的F,所以弹到这里的时候要有很低沉的感觉,因为这里已经是贝多芬使用的最低音了,要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最深沉的情感。

4)、贝多芬是一位职业的作曲家,他是靠出版作品为生的,他写谱非常严格,所有的表情记号都是贝多芬经过仔细考虑后写下的,演奏者一定要遵循作者要求的表情进行演奏,特别是对于贝多芬的晚期作品更是如此。

5)、学习一首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时候,要努力去了解贝多芬的全部钢琴作品,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作品所处的创作阶段,理解作曲家的心路历程。同时演奏者还要学习其他作曲家的作品解决所有的技术问题,并达到一定的境界,这样在演奏贝多芬作品的时候,才能全方位地驾驭这些作品。

篇六:《我心中的贝多芬》

我心中的贝多芬

9部交响曲,32部钢琴奏鸣曲,5部钢琴协奏曲,10首小提琴奏鸣曲,1首小提琴协奏曲,5首大提琴协奏曲,16首弦乐四重奏曲,以及管弦乐序曲,清唱剧,歌剧,歌曲等许多其他形式的乐曲,如此庞大,如此伟大。在音乐的漫漫长河里,这位集古典之大成与开浪漫之先河的 “乐圣”贝多芬,用音乐留给了世界音乐的盛宴,留给了世界最充足最宝贵的精神食粮。他是高明的建筑师,他运用无穷尽的生命力量,深邃的人生智慧把最简单的素材,用最普通的音符构造成高耸云天的音乐大厦,人生大厦,智慧大厦。

他的“悲怆奏鸣曲”、他的“埃格蒙特序曲”、 他的“命运交响曲”他那恢弘的音乐诗篇,用其独特的构思让简单的音符产生了生命的回响,心灵的震撼,内心最深沉最强烈的共鸣,这是一种技法,一种能力,一种天赋。然而感动我的又岂止是这些冰冷的技法,冷冰冰的外在的附着,只有心灵最能够感动心灵。只有他那份人文主义世界观———人类平等;反对封建专制的压迫;追求正义和自由,只有他那份对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和拼搏,那“谁也别想战胜我,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坚定决绝和大无畏的勇气,只有那份对音乐不懈的追求,那对自我内心的坚守。他的音乐正是因为有了他人性光辉的点缀,人格魅力的装点更有了感染力,更加富有生命力。

他的一生都在为英雄颂歌,他的一生都在朝着人类的自由平等独立奋斗,这是他一生奋斗不息的不竭动力。那时的世界笼罩着封建专制的浓黑的悲凉,而他就是划破浓黑夜幕的一颗炽热的亮星,他是走在前列的劳苦大众精神的领导者。他坚信“在艺术界里,如同

在一切伟大的创造里一样,自由前进就是目标。”他珍重着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他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世界观。他的音乐是他的武器,他用音乐表达着对万恶的封建专制制度的痛恨谴责,而且他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这是他所有音乐的基石。

起初,他把拿破仑看做革命的象征,看成是苦难的人民走向自由的希望,甚至在他的心目中,拿破仑是摧毁专制制度、实现共和理想的英雄。于是1802年,贝多芬开始动手写作献给拿破仑的《第三交响曲》,他倾注了他对革命的全部热情,那是怀着多么大的希望,多么激动的心情呀,每一个音符都力透纸背。1804年,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响曲》。可是正当他准备献给拿破仑时,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到了维也纳。此刻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让这个高举“平等自由”大旗的乐圣愤怒了,此刻的拿破仑只是玷污神圣事业,背叛人民的无耻可恨的小丑。一句怒吼 “: 他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现在他也要践踏人权,以逞其个人的野心了。他将骑在众人头上,成为一个暴君!”便走向桌子,把写给拿破仑的献词撕个粉碎。此刻我仿佛看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