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课改标语口号

时间:2021-11-02 18:40:06 200字

第一篇 走进新课改标语口号《学校新课改宣传标语》

学校新课改宣传标语

( 1 )走进新课程,人人有责任

( 2 )扎实推进课改 再铸教育辉煌

( 3 )新课程新理念新方法培育新人,重目标重主体重实践发展能力

( 4 )让思想武装课程,让理念指导教学,让智慧走进课堂

( 5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 6 )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

( 7 )纳新吐故,辩证解读课程标准;扬优弃弊,理智改善教学行为

( 8 )务求真实、张扬个性、注重实践、关注过程、鼓励创新

( 9 )实施课程改革 提高全民素质

(10 )迎接新课程对每位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挑战

(11 )从关注学生考试成绩转变为关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2 )以人为本,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13 )课堂是一个开放的、旋转的舞台,教师与学生都是表演者

(14 )逐步构建“培训、课题、资源 ”三位一体的研训互动新模式

(15 )树立大教育观,建立学校―家长―社区伙伴关系

(16 )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激励学生

(17 )加强新课程师资培训,支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8 )自觉更新观念 全力实施课程改革

(19 )全社会都应关心、支持、参与课程改革

(20 )探索创新 齐心协力搞课改

第二篇 走进新课改标语口号《创城社区宣传标语》

创城社区宣传标语

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全社会文明素质。

3.大手牵小手,共创文明城。

4.创文明城区,做文明市民。走进新课改标语口号

5.梅列是我家,洁美靠大家。

6.举全区之力,争创文明城区。

7.创建文明城区,共建美好家园。

8.创建文明城区,构建和-谐社会。

9.创建文明城区,打造宜居梅列

10.共创文明城区,共享和-谐梅列。

11.创建文明城区,提升城区品位。

12.创建文明城区,建设美好家园。

13.创建文明城区,展示梅列风采。

14.共创满意窗口,同享社会温馨。

15.倡导文明新风,共建美好家园。

16.加强道德建设,创建文明单位。

17.大家努力创城,你我传递文明。

18.创建文明行业,打造服务品牌。

19.人人参与创建,共享文明成果。

20.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21.参与志愿服务,弘扬中华美德。

22.遵守社会公德,争当文明市民。

23.追求和-谐,创建和-谐,共享和-谐。

24. 创建文明城区,塑造美好形象。

25.文明规范伴我行,争当文明好市民。

26.一言一行总关情,携手共创文明城。

27.文明规范伴我行,争当梅列好市民。

28.凝聚智慧谋发展,汇集力量促和-谐。

29.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

30.人人从我做起,遵守“九不”规范。

31.遵守社会公德,践行“九不”规范。

32.一言一行树形象,一举一动见文明。

33.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

34.共创共建共分享,更优更美更文明。

35.加强三德教育,创建和-谐社区。

36.讲究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设施。

37.增强文明意识,提高自身素质。

38.弘扬诚信美德,构建信用梅列。

39.建设生态文明,改善生态环境。

40. 遵守社会公德,营造文明氛围。

41.改善城市环境,同享社会和-谐。

42. 增强公德意识,养成文明习惯。

43.文明城区,温馨家园,创业乐园。

44.爱梅列,建梅列,做个文明好市民;

45.文明是城区之魂,美德是立身之本。

46.加快梅列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47.你出力,我出力,共建文明梅列齐努力。

48.举全区之力,集全区之智,争创文明城区。

49.做文明市民,创文明单位,建文明城区。

50.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

51.人人动手参与创建,个个争当文明市民。

52. 优化梅列发展环境,打造现代文明梅列。

53.为梅列添一片新绿,让生活多一份温馨。

54.文明创建重在行动,树立新风贵在坚持。

55.家家争做文明家庭,人人参与创建活动。

56.创建文明安全社区,改善市民安居环境。

57.情与梅列山水同秀,心和城市草木共绿。走进新课改标语口号

58.从自身做起,从细节做起,共创文明城区。

59.创建文明城区,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60.创文明城区,建美好家园,营造优美生活环境。

61.创造优美环境,营造优良秩序,塑造文明城区。

62.树立道德风范,做好文明示范,争当先进模范。

63.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64.争做社会好公民,争做单位好员工,争做家庭好成员。

65.人人遵守社会公德,个个爱护公共环境。

66.美好环境来自我们每个人的珍惜与维护。

67.建文明城区是大家心愿,创美好生活有你我奉献。

68.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践行文明规范。

69.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建文明城。

70.弘扬雷锋精神,参与志愿服务,建设文明梅列。

71.你文明,我文明,喜看山城更文明。

72.创城工作人人参与,优美环境家家受益。

73.人人遵守社会公德,个个爱护公共环境。

74.倡导科学精神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

75.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

76. 增强卫生意识,养成卫生习惯,提高健康水平。

77. 树文明新风,创文明社区,建文明城区。

78.管住脏、乱、差,留下真、美、善。

79.创建美好家园,从一点一滴做起。

80.养成好习惯,成就好人生。

81. 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

82.养成良好习惯,伴随健康成长。

83.习惯决定未来,习惯成就人生。

84.推进绿色办公,促进资源节约。

85.培养良好习惯,争做文明市民。

86.低碳走进千万家,节能环保我参加。

87.使用节能低碳产品,倡导绿色消费。

88.为自己养成一个好习惯,给别人留下一个好印象。

89.节能低碳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 。

90.绿色生活,从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开始。

第三篇 走进新课改标语口号《有关爱心的宣传标语》

有关爱心的宣传标语

1、涓滴之水成海洋,颗颗爱心变希望。

2、爱心,是人类在不幸遭遇灾难的人生中一朵发自心灵深处自然绽放的最美最芳香最圣洁的花朵。

3、慈善助人举手之劳,济贫帮困爱心无价。

4、一滴水能映照太阳的光辉,无数颗爱心便能温暖世界。

5、爱是大家共有的,只有心到爱才会永恒!

6、耐心韧性谅解宽容包涵都是爱心的代名词。

7、一颗爱心,力量再小,乘以亿就会变得巨大。

8、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支蜡烛,只是有些人没有点燃;良知和爱心如能相互启发,就像点燃了心中的蜡烛一样,烛光相传,照彻普天下众生。

9、你帮,我帮,大家帮;

10、温情系天下,爱心献中华。

11、奉献爱心传递温情

12、献出一份爱心,托起一片希望。

13、种下一棵树,收获一片绿阴;献出一份爱心,托起一份希望。

14、你帮我帮大家帮,同一首歌大家唱。

15、节省一分零钱,献出一份爱心,温暖世间真情。

16、爱心如生命之火,照亮他人,也温暖了自身的情怀。

17、爱心是温暖困难者的阳光,仁慈是输给无望人的氧气。

18、关爱他人,幸福自己,美好世界

19、能付出爱心就是福,能消除烦恼就是智慧。

20、世界上最美的是绿色,人类最美的是爱心。

21、钱不在于多少,奉献即有爱心彰显;天不在于阴晴,有爱就会拥有一切。

22、帮助失学儿童,捐书,捐款,校园标语

23、以行动成就爱心,让慈善走进生活

24、用心点燃希望,用爱撒播人间。

25、献出一份爱心,温暖世间真情。

26、慈善献爱心,情系千万家。

27、爱心的聚汇爱心暖人间

28、爱是心灵的美德,缺乏爱心的人,是难以成为祖国建设栋梁的。

29、滴水穿坚石,爱心美天下。

30、爱心传递真情永驻

31、人间自有真情在 爱心捐款暖人心

32、阳光下的关爱,人世间的真情

33、播种爱心,收获希望

34、一双双充满希望的眸子,正向您求助呢!

35、天下一家,爱心无价。

36、爱,点亮了一代人的眼睛

37、鸟需巢,蛛需网,人需要爱心。

38、献一分爱心,收获的是幸福与满足。

39、慈悲为怀奉献爱心,善行之举助人悦己。

40、鸟儿飞翔,需要翅膀

第四篇 走进新课改标语口号《走进新课改 实现新跨越》

(2006年2月邹平县教学工作会典型发言材料)走进新课改标语口号

走进新课改 实现新跨越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全新的教学方式,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校在实施新课改的进程中,坚持以课程改革培训和新课程教学过程研究为抓手,以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为主要形式,加强教育教学研究,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改进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现把我校具体的做法汇报如下:

一、 抓学习——转变教师的观念是课改的首要任务

我们认为,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主体,为教师彻底“洗脑”,转变教师的观念是首要任务,是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前提和保障。只有观念转变,才能产生动力,才能提高教师参加课改的积极主动性,才能全身心地投入课改之中,最终达到促进学校新课改整体工作的推进和目标落实。学校以校本培训为载体,有计划地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确立“边培训、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提高”的工作思路,创造性地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活动,扎实推进课程改革进程。具体做法是:

第一、全员参与,层层动员,在理论上反复深入学习。为了让教职工充分认识新课改,学校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开展读书学习有关理论活动,利用校务扩大会议时间,安排校级领导联系自身工作实际谈体会,谈心得。此后,组织所有中层干部学习研讨,首先“洗”了干部的脑子,统一了干部的思想。接着学校又及时召开了全校新课改动员大会,在全校教职工中掀起学习热潮,形成了良好舆论氛围。为了让新课改意识在老师们的脑海中扎根,学校还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全体教师献计献策,积极探讨实施新课改的路子。日常,学校干部、教师谈得最多的便是“课改”二字,思考最多的也是有关课改方面的问题。

第二、请进来,专家引领,现场指导。我们多次聘请县教研室的李波主任、成浩老师为全校教师作新课改、新理念报告,特别抓住县教研室开展“明星教师送教下乡”活动这一有利时机,通过现场评课进行指导,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从理论和课堂教学全方位感受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全校教师更真切的感受到课改的真实和可操作性,实实在在地解决了教师的课改中的疑惑和难点。更加增强了教师课改的信心,增添了课改的新招法,进一步调动了教师的课改的积极性。

第三、在培训考察探索中学习。为了进一步转变教师观念,提高认识,我校积极派出全体课改教师参加市县组织的“新课程”培训活动,同时,我们又外出“取经”,通过考察学习,使我校广大教师耳闻目睹了教育先进地区的新课程改革的喜人景象,亲身体会,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学。他们将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带回来,积极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相互学习,相互探究,使全校课改教师情绪高涨,热情空前。他们积极认真地写学习体会,考察报告,并召开新课程改革专题交流会。

第四、 坚持校本培训,实践中培训,培训中实践。在校本培训中,学校组织了校长论坛,教师论坛、案例讲座、考察研讨、看专家课堂教学实录、课改教师做汇报课、探索课、示范课、引路课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通过培训活动使广大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有了正确的认识,树立了全新的课程理念,思想的统一为学校积极推行和深入实施新课程改革奠定了坚实的舆论基础。校本培训以其灵活性、针对性、实用性、系统性的诸多好处,成为我校教师培训重点的经常运用的一种方式。

2、抓重点——立足课堂主阵地,优化教学模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与突破

教育的新理论关键扎根在课堂上,课改的新理念关键发生在课堂上,教师的真功夫关键体现在课堂上,教学的真效益关键生成在课堂上。这是我校全体教师对课程改革、教师发展和教学质量的共同理解,在这一理念引领下,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都要有明确的优化措施,即使是最细微的部分也不能忽略,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新课改真正落实到位。

我们要求新课程的课堂必须面对全体学生,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出发,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从而探索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针对此,我们提出了课堂“三动”的要求,即:让学生的手动起来,让学生的脑子活起来,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理智的挑战,认知的冲突,内心的震撼和无言的感动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一)把激励带给每一个学生。学校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秉承“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的信念,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想进步、想发展,课堂上对孩子进行激励;要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把激励带进课堂,把自信带给学生,鼓励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努力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例如,对于胆怯的学生,老师给他鼓励的目光,以一句亲切的话语“你来试试好吗?同学们都想听听你的意见”来鼓励学生。在评价学生时,也常常听到“你回答得棒极了”“你的见解真独特”这样的语言。这些语言,既是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又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使他们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探求成功的强烈欲望。

(二)把自由留给每一个学生。对学生的干预和控制过多、过于强硬,必然导致师生生态失衡。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改革最关键的不是规章制度,而是要多给学生一些自由。学校要求教师要善于组织课堂教学活动,面向全体学生,扮好角色,用好“五语”,即“导入语、引导语、过渡语、评价语、结束语”;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设计扎实有效、生动有趣的活动,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使课堂因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体验、自主生成而精彩纷呈。这样一来,课堂上学生时而抓耳挠腮,异想天开;时而茅塞顿开,妙笔生花,不但对名家名篇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而且敢于对未来世界进行大胆想象。

(三)把问题送给每一个学生。实施新课改以来,学校经过积极探索,初步总结出了以“创设情境、激发设问,自主探索、分层指导,合作交流、总结概括,巩固提高、拓展延伸”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实现了“四变”:一是变“课前铺垫”为“创设情境”;二是变“静态呈现”为“动态生成”;三是变“坐中学”为“做中学”;四是变“远离生活”为“走近生活”。学校推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多给学生提问题的机会。同时,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做到四个字:一是“引”,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二是“准”,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问题的关键处;三是“整”,围绕一个中心,整体设问,整体中见层次;四是深,要有一定的深度,有一定的思维价值。课堂上争先恐后提问题、回答问题的场面经常出现。在新课改实践中,我们还推出了许多多姿多彩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如“歌舞晚会式”“答记者问式”“辩论式”,构建了气氛民主、便于交流的开放性课堂,使课堂呈现勃勃生机。

3、抓关键——实施课题带动策略加深对课改的认识与理解

为了尽快使广大教师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加深对新课程的全面认识,积累课程改革的经验,学校采用了科研课题牵动的策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从而加深对新课程的认识与理解,提高课程改革的质量和水平。学校承担了县级立项课题《初中大语文探究性学习研究》、《作文绿洲建设实验》、《民族文化与师生语文素养同步提高研究》、《初中数学尝试教学法应用研究》、《几何画板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研究》,市级立项课题《初中英语阅读模式研究》,国家级课题《中小学主体分层探索创新》, 其中《初中大语文探究性学习研究》、《民族文化与师生语文素养同步提高研究》、《几何画板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研究》、《初中英语阅读模式研究》分别通过县级和市级结题鉴定。特别是2005年12月我校“民族文化与师生语文素养同步提高研究”在县级课题鉴定中得到鉴定团领导和与会教师的高度评价,县教研室在2005年底又组织全县语文教师在我校召开全县绿色研究与教师发展现场会,省教研室张伟忠老师应邀参加了本次现场会,张伟忠老师在会上对我校的课题研究和现场公开课进行了点评,并作了精彩的新课改报告。他认为我校的“民族文化与师生语文素养同步提高研究”课题组研究的探索扎实,资料丰富,总结系统,课堂教学特色凸显,校园特色文化浓厚,成效显著。现在我校形成了“科科有课题,人人勤钻研”的浓厚科研氛围,让每位教师都投身到教学研究中,使教师在新课改的研究中与新课程一同成长。

4、抓落实——新课改与以校为本的教学行动研究相结合

课程改革正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并昭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几年的常规教学管理与实践,我们确定了以校为本的教学行动研究,让我们深刻地反思到,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不能单靠简单的移植,靠“取经”,而要靠学校的自我觉醒、自我努力、自我提升。只有植根于学校的过程,并被教师所认同,所追求的改革,才能沉淀为学校的血肉,传统和文化,建设具有新理念、新精神、新文化、新制度的新型学校是每一位领导、每一位教师的神圣使命,因为“一个好的领导集体,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个好教师,就是一门好课程”,校级领导带头引领,组织全体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创造潜能,重建学校文化,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和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行动研究是学校当前面临的一个巨大机遇和重大挑战。

(一)“校本教研专题化研究”。本着“实际、实用、实效”原则,针对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教科研和课题实验工作,在课改过程中,我们总结遴选出一批诸如“新老教材的衔接”、“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自主尝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习题设计的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等专题,依托比较成熟的教科研经验,组织教研组集体攻关,深入开展“校本教研专题化研究”,拿出了一系列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办法,通过教研沙龙、案例分析、请教专家等形式,总结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开展了专题研讨会、汇报展示会,指导课改工作,使教师的困惑迎刃而解,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和教科研能力,做到问题从实践中来,回实践中去。

(二)记写“课改叙事”。课改伊始,我们也曾经一度不得法,后来我们学会了两条腿走路:一抓培训,二建文化,着力改变教师的思维方式、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倡导老师们记写“课改叙事”便是措施之一,引导老师们从课改小事感悟教育真谛,生成教育智慧。时过一载,九户中学的课改之路越来越宽。从2005年三月,学校开始组织了“课改论坛”活动,老师们真情述说着自己的“课改叙事”,阐释着对课改的独特见解,浸透着对学生的爱。“课改论坛”活动,

为老师展示自己的课改激情,梳理课改思路,专业发展搭建了一个平台。通过叙事,老师们正悄悄拆除课改感性和理性之间的隔墙。

(三)在以校为本的教学行动研究中我们始终抓住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大做文章。我们认为新课改课堂教学的目标是要真正体现“主体发展、教师引导、自主尝试、合作互动、全面发展”的课改理念和精神。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细化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学目标,并且人人知晓,人人明白,人人有举措。有计划地开展了新课改展示课观摩活动、新课改教学设计和案例反思评选、新课改优质课评选、教学反思演讲比赛、课改叙事演讲比赛、新课改教学研讨会等等。我们把听评课分为全员交流课、公开课、优质课、师带徒课、选拔课和专题研究课六种形式,并对各种听评课的组织、数量及要求作出了不同的规定,重点研讨新课改形式下 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全员交流听评课活动中,每一个教师都要精心备课、上课,积极参与评课。每一个教师既是执教教师,又是评委,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评课时,先由执教教师说课,再由其他教师评课,既要说优点,又要指出不足,还要提出自己的建议。教师每听一节课,至少吸取别人的一个优点,改正自己的一个缺点,争取进一步的提高。然后,每个教研组推荐1-2名教师参加全校新课改课堂教学模式达标活动,把听评课活动推向高潮。

总之,我校自课程改革工作实施以来,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无论是从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还是从学生的学习方式看,的的确确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课堂教学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展现出一派和谐、民主的新景象。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仍然存在,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制约着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还需经历一段时间进行变革。但我们坚信,在各级领导的指导下,让我们在共同学习、实践、探索中取得进步,积累经验,不断前进。

第五篇 走进新课改标语口号《走进新课改》

第六篇 走进新课改标语口号《走 进 新 课 改》

走 进 新 课 改

—― 新课程改革理念引领下的我校高中化学教学探索

彭泽职教中心 刘锐

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山东、广东、海南、宁夏等省区于2004年9月率先走进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此举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引导创新与实践,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创了崭新的学习局面。高中新课程的内容,精选了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了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构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同时建立了与之相配套的评价理念和机制,赋予学校和教师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 2008年我校高一年级全面进入高中新课改,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一线教师,均感到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了机遇,更带来了挑战。为此,学校立即组织成立了新课改领导小组,立即组织动员了一批骨干教师开展高中新课程研究,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组织学习新课程标准,全体高一教师参加新课改培训,提高广大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构建新的教学理念。即:新课改的根本目标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实现以上培养目标,作为化学教师必须确立以下教学理念:

一、结合化学课程内容,渗透德育教育。

在化学课堂上,结合“化学史话”、“活动与探究”、“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等化学教材的具体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以及环保教育,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走进新课改标语口号

二、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创新和实践。

“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发生积极的变化,潜能得到开发、学习得到增长,在适应社会需要方面有明显的长进和提高;是指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部分学生的发展;是指全体学生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的全面发展;是指学生有个性而不是全部学生按照同一个“模式”的发展;是指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而不是局限在学校内的一时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对知识的认知过程中常常希望发现真实的问题并且希望通过思考、探索得到解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对耳闻目睹的种种事物产生迫切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会提出许多“为什么”和“怎么样”。教师如果注意保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和探究欲,注意培养他们动脑、动手的良好习惯,必定有助于他们创新才能的培养。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创新和实践的暗示性,它能感染、推动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对教育发展要有前瞻能力,能迅敏感悟、准确判断处于生成和变动的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趋势和新问题;具有“教育智慧”——及时把准教育时机,能根据实际环境选择和决策、调节自己的教育行为;尊重科学,不盲从和迷信权威;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活动与探究”等化学教材的具体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变革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会终身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

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师的教学模式应发生如下变化。

1、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学生在课堂上既不是一个待灌的容器,也不是一个无血无肉的物体,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理应既学习掌握知识,又能得到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可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21世纪的社会发展给现代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追求一张文凭,而是为了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适应就业的需要,而是要贯穿学习者的整个一生。新课改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教学应致力于发展学生包括智力在内的整个个性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2、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即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以下九种智力:言语/语言智力、逻辑 / 数理智力 、视觉 / 空间系统智力、音乐 / 节奏智力、身体 / 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表现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 和 存 在 智力,智力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教师必须明白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而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要求学生学什么都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规格、同一要求。教师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硬是把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化的人。显然,这是既不符合学生实际,又不利于现代人才培养的旧的教学模式。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找到因材施教的方法和途径。

3、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现代教学理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存在两个心理过程。一个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的过程;另一个是感受——情感——意志、性格(包括行为)的过程。前者是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 ,缺一项都不能真正成为合理的教学过程。然而,旧的教学模式,只重认知过程,轻视甚至忽略情感过程,丢弃了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巨大作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定学,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逐渐丧失,常常感到 “英雄无用武之地”,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重教师“教”为重学生“学”,要不断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有超越教师的意识,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最活跃的师生之间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

4、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教学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现代教学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不要墨守成规,要勇于创新,逐渐积累形成个性化教学。教师教学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对教材的处理上,教材往往把知识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看到的只是思维的结果——即课本的定论,往往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师要做的事情是如何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如何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和艺术的处理,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思路,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在近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步提高了对新课改意义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制定并实施了符合新课改要求的以下教学运作方式。

一、加强学习,理论指导实践。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和不断深化,各种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观念不断冲击和更新着旧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这就需要教师们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反思和检讨旧有模式的弊端和不足,以新的较高的理论水平统领教学实践,才能做到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入贯彻实施新课改的理念和操作;同时化学教师还要以扎实的化学专业知识为基础,以过硬的实验、设计、创新技能为保证,以丰富的教育理论和较强的教科研能力为依托,以精湛的教学艺术为核心,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将新课改理念落到实处,落实到每一节课堂上。

二、组内多教研,组外多交流。

新课改是新事物,没有经验多学习、多研究、多交流,学校规定组内教师之间加强互相听课、互相切磋,相互吸收彼此的精华;集体备课制度化、规范化、系列化,集体备课时,组内成员要人人参与,集思广益,争取最大限度地达成共识,为课改添砖加瓦;在市教研室策划下每月一次校际公开课并形成制度,这种校际交流的频繁开展能使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从而使全市的学科教学水平得以提升。

三、请进来, 派出去,形成浓厚的课改氛围。

新课改离不开学习, 学校积极为教师创造各种条件,拓展新课改的空间,利用学校开放日;市、区级公开课;督导、视导等教学教研活动,邀请各路专家或有经验的教师来校指导,认真听取他们对新课改的真知灼见和实际操作的宝贵经验。同时积极参与校、区、市乃至省级的各种教科研活动。如:展示课、经验交流会等机会多方取经,虚心求教并力求将好的经验和做法尽快运用于本校的教学实际中以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参与者,经过近一年的实践,我们对新课程改革有了如下一些感触和认识。

一、对新教材使用的几点体会

1.转变教学观念:这是用好新教材的关键,在理解领会新课改重大意义和精神实质的同时,进一步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和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以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把握好深广度:即防止任意扩大知识容量,拔高教学需求,甚至把已删去的内容又补充进去,这样做会使教材走样,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实际上是未能正确体现新课改的意义实现新课改的理念。

3.变革教学模式:教师应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作用,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交互式学习,以提高教学效率。

4.加强实验教学:新教材对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化了活动与探究的分量,提醒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时,教师可充分利用各种实验机会对相关化学现象和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在学生参与过程中,运用己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做既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敢于探索的精神。

二、化学新课改实践中的几点疑惑

1.课程结构较为凌乱松散。由于新教材体系新颖,创编者的理念与一线教师的认可度存在一定距离,感觉知识点、线、面之间的连接不够清晰,教学中对“度”和“量”的把握有些难度。

2.教辅材料不及时不配套。有些所谓新教辅材料观念陈旧老套甚至有误导嫌疑。教辅材料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教学时操作上的难度,同时也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3.教学课时与教学计划的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教育系统大环境造成的,还是“度”的把握有偏差。大考、小考、月考、统考、调研考、层层检查,按新课标课时计划显然不够。

4.尖子生的困惑。尖子生的钻研精神强,他们在对必修教材中蜻蜓点水式的知识点的理解上往往有如隔靴捎痒的感觉,想探个究竟,把每个问题都弄个水落石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他们宝贵的学习精力。

新课改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次革命,前面的道路不会平坦,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说,课程改革作为教育的一项大变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牵涉到的不仅是课程本身,还有教育机制,更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上的变革,因此课改之路注定是布满荆棘。特别是高中课改,由于和高考的密切关系而显得尤为敏感,课改要改掉的不仅是50多年来积重难返的老课程体系,更有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接受教育是为“出人头地”,教育是为应试的观念。因此,课改的蓝图决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而必定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挑战问题,又不断生成问题,解决问题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面对未来,面对世界,将我国基

础教育的课改之路走到底。

第七篇 走进新课改标语口号《《走进新课改》的读书笔记》

《走进新课改》的读书笔记

读了《走进新课改》(数学教师必读)后对数学新课程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特别是对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结合、融合的印象深刻,特对此的一些想法与我的做法书写如下:

《走进新课改》(数学教师必读)指出在传统教学观念下,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习气氛变成了,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教学方式由“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从而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反面。虽然我们在不断完善、探索,整理。但若想尽早改变现在教育模式中呆板、枯燥,事倍功半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当代教育工作者去积极探索、开发新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技术。

1、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数学学习的发现、探索教学过程的原则。它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对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给学生以展示,强调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强调对数学知识应用;强调对数学知识的迁移。

2、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原则。任何教学改革,教师都是最初的创造者和最终的执行者,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应根据中学数学教学本身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从数学课堂教学和数学实践教学中寻找切入点,创设具有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的教学环境。

3、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知识学习和创新精神相结合的原则。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支持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相同的数学知识,对已有的知识从多角度去思考与再认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这便是数学创新思维的产生源头。

4、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体现信息技术作为数学学习的基本工具的原则。信息技术的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扮演以往的角色:教育素材的提供者,或是模拟教育者,或是练习机器这样一个相对被动的角色。在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应让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数学知识所需信息、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身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5、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现实学习服务于终身学习的原则。数学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因而数学的学习不应也不可能局限于数学知识本身。

最主要的作用对学生来说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其中,信息处理能力是重要的一种能力。基于网络的中学数学课程教学,所选择的直接学习素材,既可以是数学问题,而且这些学习素材都附带一定的情景或背景,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提取有关素材,对相关素材进行分析、研究和比对,通过实验、观察、类比、联想、交流和讨论,最后归纳、综合,实现意义建构。教师的角色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他是教学活动中的导航者,设计者和帮助者。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组织、学会协作、学会思考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