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溢价空间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1-11-02 16:33:08 100字

篇一:《试卷》

交通银行2013校园招聘考试全真模拟试卷(一)

说 明

这项测验共有100道题,总时限为120分钟,各部分不分别计时。

请在机读答题卡上严格按照要求填写好自己的姓名、报考部门,涂写准考证号。 请仔细阅读下面的注意事项,这对你获得成功非常重要:

1.题目应在答题卡上作答,不要在题本上作任何记号。

2.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时,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3.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你应立即放下铅笔,将试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留在桌上,然后离开。

如果你违反了以上任何一项要求,都将影响你的成绩。

4.在这项测验中,可能有一些试题较难,因此你不要在一道题上思考时间太久,遇到不会答的题目可先跳过去,如果有时间再去思考。否则,你可能没有时间完成后面的题目。

5.试题答错不倒扣分。

6.特别提醒你注意,涂写答案时一定要认准题号。严禁折叠答题卡!

说明:本试题在深入总结历年真题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目的是让广大考生更有针对性地了解考试题型,调整应试心理,提前进入考试状态,从而在考试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取得优异的成绩。

停!请不要往下翻!听候监考老师的指示。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一.单选题

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国有经济实力增强,经济效益提高,国有经济有步骤地向国民经济重点行业和企业转移。据此回答1~2题。

1.国有经济 ( )

①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②是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的一种公有制

③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做用 ④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体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国有经济有步骤地向国民经济重要行业和企业转变 ( )

A.是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 B。有利于增强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

C.说明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都可以利用 D。背离了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

2001年5月2日《经济日报》报道,以“牲畜作价归户,草场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建立和完善,极大地调动了青海牧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的推动了牧区经济的发展。回答3-4题。

3.草场承包后,其所有制性质是 ( )

A.牧民所有 B。集体所有 C。牧民和集体共有 D。国家所有

4.青海牧区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建立和完善 ( )

①有利于促进牧区经济的发展 ②有利于提高牧民的生活水平

③最终不利于集体经济的发展 ④不能适应相对集中的适度规模经营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5.1/36, 1/5, 1,3,4,( )

A.1 B.5 C.6 D.8

近段时间以来,国有股减持的话题一时成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运用相关知识,回答6-7题

6.我国实行国有股减持 ( )

A.不利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 B。有利于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C.会动摇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D。使国有经济得到增值

7.我国实行国有股减持后 ( )

A.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会削弱 B。不会减少国有经济的比重

C.不利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 D。会使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的优势消失

8.若一个边长为20厘米的正方体表面上挖一个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洞,问大正方体的面积增加了多少?

A.100cm2 B400cm2 C.500cm2 D.600cm2

2001年6月8日《人民日报》报道,既不同于集体经济占主导的“苏南模式”,也有别于私营经济唱主角的“温州模式”,务实的宁波人似乎并不在意什么模式,他们更关心的是怎样发展快就怎样发展,执着于营造“不看成分看发展,不看比例看贡献,不看规模看效益”的氛围。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9-11题。

9.材料充分体现了 ( )

A.我国公有制经济居于主体地位 B.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可以多样化

C.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当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D.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10.材料表明 ( )

来源:91考试网 91exam.org

A.我国存在着多种所有制经济 B.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已占主导地位

C.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 D.公有制经济仍然占主体地位

11.我国之所以实行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 ) ①我国人民意志决定的&nb

sp; ②生产关系一定要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③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④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决定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001年4 月27日《经济日报》报道,浙江绍兴县成立了“农民土地信托中心”,农民个人承包田的使用权,在自愿的前提下,可以到“中心”来签约,以“土地入股分红”的形式,经营自己土地使用权。运用相关知识回答12-13题。

12.“土地入股分红”属于 ( )

A.按劳分配 B。按土地所有权分配C。按生产要素分配D。按劳动要素分配

13.“农名土地信托中心”的成立 ( )

A.表明我国私有化的进程在加快

B.说明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不适合沿海经济的地区/

C.能有效解决农村土地使用供求矛盾,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D有利于壮大国有经济的实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4他的父亲是一名指挥家,或许因为( ),孩提时的小刘便对音乐演奏显现出很高的天赋。 A耳闻目睹 B耳提面命 C耳熟能详 D耳濡目染

15当浮力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时,物体上浮,( )物体下沉。

A反之 B相反 C否则 D反而

国有企业的改革必须坚持“抓大放小”的方针,将国有小型企业的资产出售后,企业资产归内部职工集体所有,从而将其改组为股份合作制。回答16---17题

16.改组后企业职工的所得将是 ( )

A。按劳分配。B。按劳动力要素分配。C。按资本要素分配。D。按劳分配和按资本要素分配

17。对将小型国有企业改组为股份合作制的正确认识是 ( ) A。从这部分企业资产的使用价值看,仍为国有企业。B。给国有造成一定流失。

C。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发生了变化 D。非公有制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中的比重已经减少

《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决定》指出,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违反法律,行政法规,以任何形式阻挠、干预外地产品或工程建设类等服务进入本地市场,或者对这种行为纵容、包庇、限制公平竞争。回答18-19题。

18。国家之所以要做这样的决定,是因为 ( ) A。市场经济具有法制性特征 B。市场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 C。开放性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内在属性 D。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19。阻挠、干预外地产品或工程建设类等服务进入本地市场的行为 ( ) A。有利于本地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B。不利于外地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C。实际上保护了落后,加剧了竞争 D。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自2001年5月8日始,厦门市的饭店客房价格管理,由过去的政府指导价管理模式,调整为市场调节的管理模式。回答20-21题

20。上述材料中的“价格” ( ) A。是价值的基础。 B。是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

C。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D。与商品本身价值大小成正比

21。由政府指导价管理模式到市场调节价管理模式体现了 ( ) A。政府对商品价格不在加以干预 B。行政手段管理经济背离客观规律的要求。

C。我国正在逐步形成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形成机制 D我国的市场经济已相当完善 2001年7月9日《市场报》报道,杭州望江门百米方圆的弹丸之地出现四家大型超市,经营面积达2万平方,经过激烈商战,最终落个多败俱伤,运用经济学知识回答22-23题{土地溢价空间是什么意思}.

22. 百米方圆的弹丸之地出现四家大型超市表明 ( )

A.市场可以有效地社会资源分配. B.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

C.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 D.竞争有利于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23. 四家大型超市经过激烈商战最终落个多败俱伤警示我们 ( )

A.重复建设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B.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

C.竞争会导致垄断,从而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D.不能片面强调经济的调节作用

24古代帝国的政治集权虽然是它的力量所在,可也是它的弱点所在。它凭借军事暴力和贸易中的垄断优势来保证经济资源从边缘流向中心,却因为官僚机构吸收利润过多而造成社会虚弱。当帝国的统治成本过高以至无法支撑帝国的统治时,衰败便不可避免了。这段话论述了:

A古代帝国的政治与经济如何互相影响

B集权政治如何在古代帝国的演变中发生作用

C高额的统治成本是古代帝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D古代帝国的官僚机构在经济资源分配中的消极作用

25所谓的“现代化”,是用高科技去保存一个民族最珍贵、最重要的东西,而不是适得其反地将过去连根拔起,慌忙移植一个外国的东西。所有对文化的保存都不是单纯为了缅怀过去,恰恰是为了未来,因为没有过去的人必然失去未来。这段文字主要是强调:

A在未来的发展离不开民族文化的重塑

B运用高科技保存民族文化的意义

C保护文化对民族未来发展的价值

D民族文化应如何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

26.十五计划纲要确定,我国十五期间将完成或开工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四大工程,将激活东西南北,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材料说明 ( )

A.国家的宏观调控可以控制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大致平衡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我国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D.社会主义国家能够通过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的发展

27. 货币在表现商品价值并计量商品价值量时,发挥( )的职能。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

28. 在物价上涨的条件下,名义利率不变,实际利率会( )

A.上涨 B.下降 C.持平 D.随物价变动

29.陈皮是药食同源的宝贵原料之一,其最显著的药效是化痰止咳,疏通心脑血管,降血压等。请问,陈皮是以哪种水果的表皮为原料的?

A柚子 B橙子 C橘子 D桃子

30.一般来说,在发生通货膨胀时,靠固定工资生活的人:

A生活水平会下降 B生活水平会提高 C没有变化 D幸福感会增强

31. 信用的产生以货币的( )职能的存在为前提。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

32. ( )居于其他金融机构所不能代替的重要地位, 并具有创造存款货币的作用。 A.证券公司 B.政策性银行 C.投资银行 D.存款货币银行

33.在向南方雪灾受灾地区的捐款活动中,某慈善组织收到一笔10000元的匿名捐款,该组织经过调查,发现是甲、乙、丙、丁四个人当中的某一个捐的。慈善组织成员对他们进行求证时,发现他们的说法互相矛盾。

甲说:对不起,这钱不是我捐的

乙说:我估计这钱肯定是丁捐的

丙说:乙的收入最高,肯定是乙捐的

丁说:乙的说法没有任何根据

假定四人中只有一个说了真话,那么到底谁是真正的捐款者呢?

A甲 B乙 C丙 D丁

34. 商业银行的最基本职能是( ),也是最能反映其经营活动特征的职能。

A.支付中介 B.信用创造 C.金融服务 D.信用中介

35. ( )是商业银行掌握的可用于即时支付的流动性资产不足以满足支付需要,从而使其丧失清偿能力的可能性。

A.流动性风险 B.经营风险 C.竞争风险 D.操作风险

36. 在资产构成中,如股票发行溢价、未分配利润和公积金等属于( )

A.公开储备 B.未公开储备 C.重估储备 D.普通准备金

37. 商业银行按一定的利率购进未到期票据的行为是商业银行的( )业务。

A.中间业务 B.贷款业务 C.证券投资业务 D.贴现业务

38. 政策性银行的业务实行委托代办的管理方法,其业务委托给( )代办。

A.国务院银监会 B.中央银行 C.商业银行 D.信托投资公司

39.我国明代哲学家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物”,月亮、太阳以及世界上的万物都存在于人心之中,都是心之意念的产物。这是______的思想。

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机械唯物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

40.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指( )

A.同一性和斗争性 B.运动性和静止性

C.时间性和空间性 D.普遍性和特殊性

41.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客体是指( )

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B.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一切对象

C.物质世界的一切事物 D.客观存在的所有事物的总和

42. 从法律意义上说,保险是一种( )

A.损失分摊方法 B.保险人与被保险人的商品交换关系

C.合同行为 D.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的收入再分配关系

43.( )是财产的所有者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通过签定合同,将其财产委托信托机构全权代为经营、管理或处理的行为。

A.信托 B.租赁 C.贷款 D.结算

44. 信托机构通过办理各种类型的不动产信托业务,分别为房地产业循环的各个环节,即生产、流通和消费三个环节提供相应的服务。如在房地产生产环节,可以通过( )来筹措资金。

A.不动产债券信托 B.房屋信托 C.不动产保管信托 D.土地执业信托

45. 出租人(租赁公司)用资金购置承租人(需要设备企业) 选定的设备,按照签订的租赁协议或合同将其租给承租人长期使用的一种融通资金方式是( )

A.租赁 B.融资性租赁 C.服务性租赁 D.经营性租赁

46. 传统的金融工具包括各种债权和产权凭证,( )属于产权凭证。

A.存款单证 B.商业票据 C.债券 D.股票

47. 资金成本是指公司为筹集和使用资金而付出的代价,包括有( )。

A.资金筹集费和资金占用费 B.税收 C.利润 D.本金

48. 流通市场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

A.证券交易所 B.商业银行 C.中央银行 D.投资银行

49. 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短期资金借贷市场是( )

A.商业票据市场 B.同业拆借市场 C.回购市场 D.衍生金融工具市场

50. 金融风险是以( )混乱为表现的风险。

A.商业信用 B.货币信用 C.消费信用 D.银行信用

51. 在金融风险尚未发生时,人们预先采取一定的防备性措施,以防止金融风险的发生,这是( )

篇二:《土地增值收益》

土地增值收益是指农业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并进行相应开发后,达到建

设用地的某种利用条件而发生的增值。

土地增值收益==(征地补偿费+土地开发费+城市建设大配套费+税

费+投资利息+投资利润)×土地增值率

土地增值率的大小往往遵循以下规则:

(1)用途不同,土地增值率不同 一般地,从高到低排序为:商业——

住宅——工业

(2)级别不同,土地增值率不同 一般地,从高到低排序为:一级——

四级

土地增值率的大小可以根据样点地价的测算结果,参考前几年的出

让、转让和估价资料,并结合专家的意见来确定,一般地,一种用途

先确定级别的土地增值率,然后根据一定的递减(递增)幅度来确定其

他级别的土地增值率。

土地增值收益及其管理——理论基础、实践经验与政策启示

日期:2012年05月29日

陈 伟{土地溢价空间是什么意思}.

内容摘要:本文旨在从历史演进的角度介绍土地增值的源泉及政府管理的措施,从而为我国下一步土地制度改革提供方向指导。文章首先对土地增值内涵进行了解释,指出土地增值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在土地增值收益归属和分配方面,依据涨价归公归私程度的不同,大致有三种思路,具体采用哪种取决于各国的历史承继及现实条件。征地制度是土地增值收益管理的核心环节,此外还有税收管理和政府直接干预土地市场运作。最后,本文建议将“维护农民合理土地权益”作为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宪政原则,并对其内涵进行了解释。

一、土地增值归功于谁

(一)土地增值释义

从人类开始思考价值的那一刻起,土地价值就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命题。对土地价值的探讨首先要回归到“价值”这个基本问题上来。对于价值,总的来看,有两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前者是指物品的使用价值或效用,后者是指物品的交换价值。 近代以来,影响较大、体系完整的价值理论有三种,即劳动价值论、新古典价值论、斯拉法价值理论。但是,所有的理论都必须回答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土地在价值创造中发挥什么作用;二是土地自身是否具有价值。前者又可以细分为三个问题:第一,土地是否创造价值;第二,土地是否单独创造价值;第三,土地如何与其他要素共同创造价值。

对于土地是否创造价值问题,存在着三种观点。认为土地不创造价值的观点主要来自劳动价值论。与之相反,法国重农学派认为,社会各部门只有农业部门能够生产“净产品”,净产品是土地自然力的产物。更多的理论则认为,土地和其他生产要素一起创造价值。 同样,对于土地自身是否具有价值及其影响因素的争论也从未停止过。得到更广泛支持的是土地二元价值论。

因此,无论人们如何定义“价值”,土地都是价值创造过程的重要产物,都对这一过程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任何价值创造都离不开“空间”这一基本维度。即使我们从对土地价值认可最为“严苛”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土地也会因为社会资本的融入而具有某种“价值”。

(二)土地增值内涵

现实中,看不见摸不着的土地价值是通过土地价格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并且,历史地看,近代以来土地价格呈现出不断上涨的过程。土地增值在现实中表现为土地价格变化,这一变化除了与土地凝结的社会资本投入有关外,更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土地供求关系。土地增值率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

Pt——t时期的土地价格;

Pt-1——t-1时期的土地价格;

f——通货膨胀率

为了说明土地增值的影响因素及其关系,我们引入了土地增值模型范畴。在该模型中包含四个因素,其中,地租和利率是两个基本因素:

(1)利率。根据马克思的理论,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是社会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受此影响,利润率进而利息率将呈现下降趋势。在现实中,我们看到的是利息率永远是在某个区间内波动,而不是一直下降。但如果考虑货币超发与货币贬值,那么,从长期来看,实际利率仍在不断下降。假设地租量既定,土地价格就会随着利息率下降而提高。

(2)地租。单是利息率的下降对地价上涨的作用力度是比较微弱的,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还存在促使利润率拉上的因素,利润率进而利息率下降的轨迹非常缓慢。包括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在内的地租量增加,才是地价上涨的更重要因素。比较优势、生产上的内部规模经济、聚集化经济效应、运输上的规模经济效应是就业机会在城市集中和城市发展的原因。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地租必然会呈现全面、螺旋式上涨趋势,由此带动土地价格上涨。

(3)投资。土地价格中不仅包含了其自然价值,更重要的可能还在于土地资本的投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资本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资本会涌入并沉淀于土地之中,这些投资同其他社会投资一样,要求收回折旧并获得合理利润,由此带动土地价格上升。当然,

严格地讲,对土地的追加投资还是通过影响地租的方式影响地价的,它不仅能导致级差地租II的提高,而且会影响级差地租I。

(4)管制。在决定土地价格的因素中,用途也是一个重要变量。在无土地管制情况下,土地权利人可以自主决定土地的用途,影响决策的因素包括农业地租与城市地租的收益比较及用途转换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农地向市地转换的高交易成本和低可逆性程度)。但在现实中,土地权利人是不可能自主决策土地用途的,各国政府都通过分区规划等手段对不同地块的土地用途进行严格限定,以解决所谓的“外部性”问题。由于农地的用途不能随意转换为市地,这就导致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地租和地价差异,这一管制性增值也被有的学者称为级差地租III。

(三)土地增值历程的简要回顾

工业革命以来,土地保持了不断增值的长期趋势。其主要衡量标准是地价(房价)上涨幅度大于同期消费品价格和国民收入的增速。以战后初期为例,美、英、法、意大利和日本等国的土地价格均保持了相对较高的增速。

当然,土地增值过程并不是匀速、线性发生的,而是表现为一种波浪式增长。此外,根据变化速度和泡沫化程度,土地增值又分为正常与超常增值。

以日本为例,战后日本的土地经历了两次快速升值,但两次增值的性质却不一样。1955—1970 年是日本经济的高速成长期,在这一阶段,批发物价大致保持稳定,但日本市区地价普遍猛增10 多倍。这种增值与当时的国民经济的快速增值是具有内在联系的。因此,虽然增速快,但仍是正常增值。

进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日本经济开始进入泡沫化阶段,投机推动的土地快速增值带有明显的超常因素。1981—1985年,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24%,地价增加37%。1985年全国土地资产总额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50%,保持基本正常的区间内。而到了1986—1988年,国内生产总值仅增加了16%,地价却增加了200%,1988年全国土地资产总额已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40%,土地泡沫膨胀到最大。随后,土地泡沫开始破灭,地价出现回落,1992年全国土地资产总额已回落到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88%。

资料来源:H. Darin-Drabkin, Land Policy& Urban Growth. Oxford & New York, Pergamon Press,1977

(四) 土地增值的主要动力

土地增值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特征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土地增值的基础支撑

城市化进程是讨论土地增值历史的主线。1800年以来的城市化主要分为三大阶段,即集聚化、郊区化、网络化。

在城市空间扩张的同时,城市化带来的效益转移(人口集中和产业集群)推动了土地增值。随着工业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各种功能

越来越多地聚集,导致了所谓的空间的正外部性和外部规模经济,从而使土地效益普遍增加,由此带动土地价格上涨。此外,在每个阶段,产业形态与空间发展特征不同,导致土地增值的趋势和空间分布也有差异:城市化空间外延导致地租的整体上升,城市郊区化导致地租的结构性调整。

2.以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心的大规模软硬件建设是土地增值的直接驱动

投资是导致土地增值的又一重要因素。投资可以分为个体投资和非个体投资两大类。前者主要是对某个地块的开发,后者主要是指基础设施投资,二者相互影响,协同推动土地增值。

基础设施包括两大类,即经济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前者包括交通、能源、水利、通信及市政公用事业(城市供水、供电、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及公共交通)等物质设施;后者包括科、教、文、卫、体等社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质与量影响城市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决定着城市的承载力、吸引力和辐射力,进而影响城市土地价格。

除了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外,企业(土地拥有者或使用者)也是土地开发的重要主体,一个地块的建筑风格、绿化程度、艺术特性等都影响着该土地的价值。

此外,在一个区域内,土地整体开发状况也是影响土地价值的重要因素,它涉及到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项目与项目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因此也被称为“辐射性增值”、“邻里效应”或“溢出效应”。

3.以城市规划和分区管理为核心的管制制度是土地用途由农地向市地转换时增值的突变因素

现代政府都通过城市规划和分区管理管制土地用途。政府城市规划的调整、土地用途和功能的改变、土地利用强度(如容积率的增加)的提高,一般都会导致土地效益的提高,进而引起地价上涨。

从某种意义上讲,政府规划和用途管制进一步增强了商业、住宅用地的稀缺性,使之与农业用地的收益差距进一步拉大。因此,对某个特定地块而言,土地利用规划调整所带来的土地用途改变,会形成巨大的溢价空间。这种溢价属于制度性溢价,在自由化、完全竞争的土地市场中,不同用途土地的期望收益或边际收益应该相等。

4.以土地稀缺性、投机性和政府调节政策为中心的供求关系变化是土地增值的短期因素。

除了前面所说到的几类因素从“地租收益”的角度决定了土地基准价格外,其他一系列因素通过影响供求关系使土地实际价格围绕该基准价格上下波动。这类因素主要包括:政府在土地供给方面的特殊利益,如土地垄断;政府的诸多政策影响土地需求,如区域开发政策;土地投机导致地价短期震荡;一些随机性因素,如利率水平、通货膨胀、政治状况等。

二、 土地增值谁该受益

土地增值是一个经济体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土地增值谁该收益呢?这是一个由来已久、争论不断的深刻命题。

(一)“涨价归谁”之争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学界对于投资或改良导致的土地增值(有人称之为“人工增值”)归土地使用者所有,分歧并不大。所谓涨价归谁,主要针对的是除此之外的“自然增值”部分。

1.涨价归公论

近代“涨价归公”思想最早可溯源至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约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