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无题】有感200

时间:2021-11-02 15:05:54 200字

读【无题】有感200(一)

无题有感

掐指一算,入公司已经2年多了.之前虽然在物业公司也从事过相关的工作,但是来到久筑做事务助理,也还是体会出稍有不同.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一个字“悟”。怎么说呢,过去在工作中,要么忙着收费,要么接听电话,接到一些反馈,然后按照程序,该归口哪个部门再依次进行,机械地收费,机械地接待客户,有时竟然忘记了自己是一名从事服务行业的人员。的确是这样,在面对客户诉求无果后所表现激进的态度时,我有时竟束手无策,甚至心生怨恨,事后想想,这的确有悖于服务工作者的行为准则。在接待工作中,呈现出许多案例,看似客户叙述的是一项项问题,但当你具备了跟客户进行有效的沟通方式后,你会惊奇地发现,你同时也学会了怎样与人相处。当各色人等或来电或亲自跟你倾诉的时候,有的简洁,有的繁复,但是唯我能做到的,就是耐心。如果说物业工作仅有耐心就可以解决问题的话,那么对从业人员又有失公允,因为怎样有效地交流,也是我们的必修课之一。通过工作中观察,不管多么难缠的业主,凡是工作人员言语到位,客户都是平静地离开,而不是将现场弄得一发不可收拾。

当然每一项工作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至少物业行业还是跟承包商、开发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在业主不明就理的情况下,作为从业人员怀着各种委屈处理棘手的投诉时,任你平时多么伶牙俐齿都难以说服客户,那么也只好保持沉默。我想这就需要我们的心理素质过硬,因为本身我们也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努力使自己能变得平和一些,想想接触过的其他行业的,诸如:银行职员、公交司乘人员、客户代表等这一群体,面对相似的难题时,好像都有自家的“独门秘笈”。一位朋友曾托我帮他找份工作, 当听说从事物业这一行的时候,头摇得像拨浪鼓,感觉到卑微而低贱。我从心底里产生一股悲哀的心绪,什么职业才是崇高的?我问过自己,在一次又一次的思索后,我发现凡是能给从业者带来心灵成长,或者是哪怕通过一点点努力,你都能找到自我价值的工作,都是令人景仰的。我想我今天写出这样一篇文章,是想让大家都能从平凡中找到乐趣,使我们的工作不只是停留在表面化,工作上的一点点用心,会带来自己能力的提升,难道你做不到吗?

读【无题】有感200(二)

倾园细语

FreeTalksofLandscapeArchitecture

无题有感

UntitledThoughts金柏苓

JINBo-ling

近日因事途经南昌,拍得了这样一张照片。我不知道该给它起个什么题目,也不知道把它归类于哪种景观,但觉得它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好像在很多地方都见过。只是我想无论从城规,建筑或景观园林的角度,也无论传统派或现代派,内行或外行,谁都不会赞成它。然而类似的景观却经常被造出来,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而我们似乎都见怪不怪了,听任它们蹂躏人们的视觉和城市的和谐。为什么我们总是对丑陋表现大度和包容?

如果说,图中的滕王阁代表着我们曾经拥有的灿烂的民族文化和创造美的能力,那么前面的广场恐怕只能说明今天的我们容忍恶俗,后面已建和在建的高楼也许只能说明今天的我们无奈于霸道。或许,还可以有种种解读,请观者自己想象和判断吧。

作者简介:

金柏苓/1943年生/男/满族/北京人/原北京市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院长兼总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园林规划与建筑设计(北京100044)

南昌一角(作者摄)

无独有偶

ItComesinPairsRatherThanSingly

王绍增

GUDe-quan,WANGShao-zeng

制和丘园塔没有可比性。

这样一座在中西建筑和文化交流史上地位显要的塔,近年来却被高楼大厦逐渐包围(图3)。这些高楼大多数是和广交会新址(广州会展中心)配套的高级酒店,会展中心本是水平方向开展的建筑,对塔的影响不大。可惜规划者没有考虑对文物的影响,偏偏将竖线条的配套建筑和琶洲塔混杂在一起,我们

1琶洲塔(作者摄)

图2邱园塔(资料来源:郦芷若,朱建宁.《西方园林史》)图3混乱的规划布局(作者摄)

只有对有些建筑师和规划师历史文化感觉的缺乏望而兴叹。

广州的琶洲塔(图1),位于地扼珠江航道的小山顶,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高59m,过去对远洋而来的海船,它是到达广州的地标。英国人钱伯斯年轻时到广州做生意,对他印象最深刻的第一个中国建筑肯定是琶洲塔。后来他在邱园造的中国塔(图2),高50m,应该是以琶洲塔为模板。过去有人说他是模仿南京的大报恩寺塔,是没有依据的,该塔高约80多m,在18、19世纪的确名扬世界,但钱伯斯没有到过南京,而且报恩寺塔是琉璃塔,形

作者简介:

古德泉/1973年生/男/广东梅州人/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系讲师(广州510642)

王绍增/1942年生/男/华南农业大学教授/本刊主编/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常务理事(北京100835)

读【无题】有感200(三)

无题之有感

日历就像年轮,一圈圈记录着岁月的痕迹。朝露和晚霞,总在恒守的时空里交替赴约。不知不觉中,来到玉铁项目部已经三个多月了。在这三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体会到了很多,有工作的乐趣,也有孤寂的泪水,有知识的进步,也有不知天下事的愚昧,当然更多的是学会了忍耐。

刚到工地的时候,有太多太多的不适应,远离了璀璨的都市生活,远离了家乡和父母,远离了曾经嬉笑玩耍的死党们,远离了太多太多,心中的惆怅难免油然而生。还好项目部的领导对我们很是体贴入微,为我们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难题,安抚我们这些年轻气高、浮躁不定的心,是他们的关怀让我体会到集体的温暖,缓解了我的思乡之情。在这里其实就是一个大家庭,大家像兄弟姐妹一样亲切,慢慢地我也便适应了。

说实话,工地上的生活是简单而艰苦的,每天的日子是那么的枯燥无味,那么平静无常,每天都是重复的事情,没有排场的餐厅,没有美丽的商厦,更没有娱乐器材。可是,正是这种简单与艰苦,让我更加珍惜生活中的快乐。就算只是一顿简单的晚餐、一场简单的篮球赛,也会用心体会其中的甘

甜。渐渐地,发现自己已渐渐地爱上了这种生活,爱上了这种简单的生活,爱上了这里的人们。他们都是勇敢、勤劳、可爱、真正懂得生活的人。

其实,我认为工地的生活是充满快乐和激情的,虽然很苦很累,但这种快乐是无处不在,是他人无法体会到的,它的质朴、简单,是深人心感动的快乐。没有尔虞我诈,大家见面总是笑嘻嘻的,就像是一家人。

人们常说,一个人只有经历了,才懂得什么是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可能成长的快,有些人成长的慢,我大概是属于后者的那种,不过风雨之后总会有彩虹,只要有信念在心中,不管路有多艰难,前方的路都是充满希望的。

再庞大的工程都有完工的一天,那时,我们的汗水与欢笑都会留在这片土地上。可是不管时光怎么流逝,能参与玉铁路的建设,对我们而言都是难得的一次人生洗礼,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我将为之感到自豪!

读【无题】有感200(四)

无题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Ramaining Single in Ancient Time and in Modern Time

The poem The Untitled tells us a girl’s growth. When she was 8, she began to paint her eyebrows in front of the mirror. Although she did it on the sly, her pursuit of beauty revealed itself. At the age of 10, she would use lotus to decorate her dress when she had a trip outside. From 12 years old, she started to practise playing the zither. At this time sh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improving her inner beauty rather than the outer one. She did so in order to marry a decent man.However,her parents hadn’t found one. Thus, at 14, she always hid herself relatives. One years later,she remained single, which brought her great grief.

Well, I feel in sympathy with her. A girl’s longing for love and marriage falls through. How did she think of her future? Maybe she felt despairing. A woman who didn’t get married at a proper age was a big blow to her family, especially to herself at that time.In the past, there was so much trouble about marriage for women. So what is the present situation?

Nowadays, more and more people remain single.The new words like“Sheng Nv”(3s lady)can be heard everywhere. What does the word mean? It refers to a woman who doesn’t get married at an age when she

should be married, just like the character in this poem.

But the reasons and the attitudes towards bachelorship in the past and at present are different.In the past,such a woman may feel depressed and ashamed, while in nowadays,they may think differently. There are mainly three kinds of women who keep their bachelorship in mordern time. The first kind of women are those who have nothing special in both physical and mental aspects---the most mediocre ones.The second kind of women contrast sharply with the first kind---they are too excellent to find a good husband. They may hold PhD degrees and have very decent jobs---men can’t bear such excellent wives. The third ones are those who cherish freedom above anything else,of course on the ground that they can live on their own.to them marrige is just like shackles, confining them to a limited space. The two former kinds of women are passive to bear the bachelorship, so they may feel dismayed and disappointed. While the third kind of them make the decision by choice. They don’t think it matters a lot.

What I want to highlight is that with thousands of years’ development, women’s thought changes. Though it was a shame to be single in ancient times, it is acceptable nowadays. Bachelorship is gain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ity. Nothing will remain unchanged. What will happen next, who knows.

读【无题】有感200(五)

读《无题》有感昨天中午,翻开了早上在学校抄的一篇短文,读了起来,短文主要讲了一群老鼠在一起商量怎样才能避开猫的追捕。一个小老鼠提出在猫的脖子上挂个铃铛,这样,猫一来,铃铛就会响,这样就起到一个报警的作用,老鼠们听了大喜,认为这是个好办法,可是谁又能在猫脖子上挂这个铃铛呢,大家一个个都很失望。看了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两个词,“自作聪明”、“自不量力”。自已以为自已的方法十分的好,但自己却没有想到还有更大的阻碍在前面,自己也不称称自己有多在的能力就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事。老鼠生性怕猫,主人养猫是为了捉老鼠,主人是不会给猫戴铃铛的,可是老鼠更不可能给猫戴上铃铛。“再完美的计划也会遭遇不测”!但是,还可以换个角度想想,我不可以把自己的能力提高,就是本身的实力,但可以用自己的智力,按照当时的情况,发挥智力,用各种计谋。如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让他和东吴的孙权硬拼,最后肯定孙权胜,诸葛亮败,因为诸葛亮这人不会武,会文,讲文,他可以以自身一人的智力,打败数万兵马。同样,给猫戴铃铛,我可趁它睡着后,悄悄给猫戴上。猫爱吃鱼,老鼠们可以用一根线吊着一个环,环上有一条鱼,当猫扑向鱼时把线适当地拉或松,使环上升或下降,正好套在猫脖子上,这不就可以了吗?

读【无题】有感200(六)

读《从问题到建议》读后感

——如何解决“无题可写”的问题

乐英

张丰老师书写的这本书,是有关于如何撰写科研论文和课题的一本书。对于初初踏上从教之路的我而言,科研论文及课题的撰写可以算得上是一头拦路猛虎。一方面,自己存在观念上的不重视,总觉得这是一个高深的研究课题,对于日常教学工作尚且还不上手,如何进行教学研究。另一方面,对于科研论文和课题的撰写,在理论知识上积累不足,常常无所下手,不知如何踏出第一步。 今天有幸读到这本书,发现张主任在书中提出了很多具有实质性的建议。他在文中提到的有关于科研论文和课题撰写的内容,让我了解到其实教科研论文和课题的撰写与我们的教学工作是一体的。我常常把这个事情程序化、任务化,当做工作的难题来攻克,一旦面临上交的任务,就开始临阵磨枪,复制粘贴。往往过程痛苦,效果不佳。

然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好的方法,才会有好的效果。张丰老师的这本书,就是指导我们进行撰写的最好方法。他提倡教师的教科研撰写内容在精不在多,不要流于空泛,并且要返璞归真,这在现在社会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要写好科研论文和课题,我认为最重要是确定选题,而这也常常是最困扰我们的问题,我们一直觉得无题可写。倘若能够寻求到一个可写之题,是否这个任务就会变得更加让人欣然接受呢?张老师在书中第二章《问题的分析》中给与了非常有建设性的意见。教师一直从事在教育第一线,要走向研究,其实在实践上就处于教育实践的案发现场,所以教师一定要注重对于日常教学工作中发生的点点滴滴的日常积累。定期进行日常教学情境的反思和回顾,以便于提高教育现象的洞察力和教育教学的驾驭能力。这是我们学会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起点。

而且,善于研究的人,往往是敢于怀疑的人。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常常会成为我们视野中的盲点,被视而不见。但我们需要成为一个敢于怀疑的人,在习以为常的现象中,敏锐的发现问题,从观点和习惯的对立面上寻找研究缺口。如张老师在文中介绍的案例《呼唤体现“假期学习”特点的作业》,学校每年迎

来两个假期,学校和教师如何安排这两个假期的学生学习生活,假期的作业到底存在多少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这对于敢于怀疑的人而已,无疑是个平凡小问题中的大亮点。

撰写教科研论文或课题的材料哪里来,就是从平时的教师能否敏锐察觉很多信息背后所存在的问题,并且洞悉问题背后的因由,善于抓住可能有所作为的切入点,在探索的实践中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案中获得。而这些内容的获取将使你的科研论文和课题的撰写变成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这本书不错,只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以及各位读者在科研路上的良师益友。

读【无题】有感200(七)

读《纪念刘和珍君》有感

《纪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名篇,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篇杂文。这篇杂文,充分体现了鲁迅杂文的特点:语言犀利、幽默,思想深刻,战斗性强,在嘻笑怒骂中给人以美的享受!

《纪念刘和珍君》写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之后,当时轰轰烈烈的女师大风潮取得大部人的同情,但也有部分反动文人污蔑这次运动“受到别有用心的人的”利用,激于义愤,鲁迅先生写下这篇感情深沉文章。全文以的悲愤的感情为线索,整体结构严谨,堪称同类作品的典范之作。 全文没有详细介绍刘和珍的生平,也没有对惨案的本身发表长篇大论,而是从追悼会写起,抓住一些细节来下手,抒发了作者自己的激越、悲愤的感情,文中不少警句发人深省,震撼人心,说是神来之笔毫不为过。叙事简练,感情深沉强烈,从文章本身,我们隐隐可看到一个忧愤的鲁迅。对刘和珍,作者说她“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但就是这样一个态度很温和的人,只不过参加了一件有良心的中国人都会做的事,却落得一个横尸街头的下场,怎能不叫人痛心,而“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则更是让人寒心,岂止是鲁迅“出离愤怒了”,读到这里,哪个有爱国心的读者能“出离愤怒”。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真的斗士,当如鲁迅,在“寂寞新文菀”里,在“大野多沟棘”里,在“风雨漂摇日里”,“我以我血荐轩辕”,奋然前行。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读后感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多年来已被众多评论者作出过繁多的评说,但一些根本特点尚未被“读”和“评”出来,而这些根本特点实在是极为宝贵的,对于我们不断加深对鲁迅作品的认识,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并且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教益,皆善莫大焉。

一提到鲁迅的作品,我们似乎会立刻想到隐晦、艰深、语句拗口以及以“战斗”为主要特征。其实也不尽然。他的《野草》《朝花夕拾》《故事新编》等文集中的许多文字,或光鲜华美或曲折隽永或典雅温润,语词优美如奇花异草,散发着特有的“鲁氏”韵味。即使是他的杂文,虽因时代所限,可能如鲁迅所自谓“无花的蔷薇”——以“多刺(战斗锋芒)”为表征,但仍有许多篇章与《野草》《朝花夕拾》等一样,显现出由深湛的文学修养孕育出的典雅之气。这其中,《记念刘和珍君》就是典型代表。

《记念刘和珍君》虽是杂文,同《“友邦惊诧”论》《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战斗性很强的著名杂文一样,最终的旨归在于揭露、批判和斗争,但风格上却迥然有异。这主要表现在:一、该文文学意味很浓,是一篇文学的华章该文全篇有多处“文学性”很强的词句,例如:“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这一段话创造性地用雅致的词语和句式抒发了狂涛巨浪般的愤怒和哀伤。读到这些词句不禁令人击掌叫绝:原本不容易合到一起的两样东西——“美学上来看颇为典雅的辞藻句型”与“大恸大恨的情感”,竟然被鲁迅毫无痕迹地融合在了一起!文学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采用形象。在这里,鲁迅连续创造了三个鲜明的形象:把众多青年烈士的血写成如江河涨水般的“洋溢”;把反动军阀统治下的地狱般的悲凉具象为“浓黑”的色彩;把自己将要显示于非人间的哀痛物化为“菲薄的祭品”。这些富有深刻内涵的形象,给予读者的是更切实的感知和更难忘的印象。

又如:“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这一段文字的文学性更强。“血痕”可以“浸渍”实物,但却不可能“浸渍”人心;会被水所冲淡,

但却不可能被“时光”所洗。鲁迅的形象创造力极强,联想力也过人,将难写之情形轻易地驱诸笔端:将刘和珍之死带给亲族、师友、爱人的深切痛楚形象化为“浸渍”于他们内心的血痕;将因为时移事易造成亲族、师友、爱人悲伤的减淡形象化为血色由深红褪成浅红;将至爱亲朋对她的无尽思念形象化为永存在心底微笑的和蔼的旧影。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抽象无形的情感和心理体验“变化”成可以真切感知的形象;而在人世间,人们失去亲人所产生的情感和心理体验又是极为复杂的,属于最难“变化”成可以真切感知的形象的事物之一,但鲁迅不但做到了,而且是创造了连缀的“意象”。“意象”乃高水平的文学形象,何况鲁迅的这些“意象”又是富有新意的戛戛独造!这实在是文学“造象”的奇迹!如此的文学建构力,实在是超群绝伦的。

如上两例充满新异文学意味的文字在《记念刘和珍君》中还有不少,在遣词造句上都是那样地令人称奇和回味无穷。鲁迅的其他杂文也常有文学的意味,常用形象的手法,但是与《记念刘和珍君》相比,在深度与精度方面都略逊一些。因此,《记念刘和珍君》应该说是一篇精美的文学的华章!

《记念刘和珍君》通篇有着诗一般的韵律,与其说它是一篇杂文或散文,倒不如说它是一篇“长歌当哭”之“长歌”

《记念刘和珍君》的确是一首诗,一首歌。不但从以“一、二、三„„七”作标志的大段来看恰如诗歌章节的安排,而且其内容中有许多语句简直就是诗句。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又如:“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再如:“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以上所引无论从句式的组成来看,还是从铿锵的音调和沉郁的韵律来读,与大诗人杜甫的名作《登高》、“三吏三别”又有多少差异呢?与鲁迅的《悼柔石》《无题(“万家墨面没蒿莱”)》等诗作又有什么差异呢?细读该文的其他部分,虽然语句较长,但其如诗似歌的韵致无不极有力度地从字里行间弥漫出来。这些长句浑浩流转,其思想和情绪一如诗歌般激荡跳跃,比之短句诗歌更显得意蕴深厚和气势充沛。统观全文,的确是“当哭”之“长歌”,只不过是这动地之哀歌覆以杂文的外表而已。

《记念刘和珍君》整体行文节奏“徐步而行”教育城

真正优秀的抒发思想情感的文章,在行文上是有节奏的,如诗似歌的文章更是如此。《记念刘和珍君》是如诗似歌的优秀文章,细心品读它,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这种分明的行文节奏。具体来说,《记念刘和珍君》在行文上的节奏具有“如歌的行板”那样的美学形式。与鲁迅《“友邦惊诧”论》急风骤雨式的行文节奏不同,《记念刘和珍君》的行文节奏较为徐缓,正如俄国大音乐家柴可夫斯基感人至深的杰出乐章《如歌的行板》那样,表现为“徐步而行”。该文行文节奏同《如歌的行板》一样“徐步而行”的根源是什么呢?

其一,鲁迅表达的是尚未“痛定思痛”的悲哀,这种悲哀异常沉重,因此释放起来“步履维艰”。全文的行文节奏只有与之应和,方能产生和谐的效果。换句话说,鲁迅尚未“痛定思痛”的悲哀情绪决定了《记念刘和珍君》的推进不会像《“友邦惊诧”论》那样“快步疾行”。

其二,《“友邦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