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尴尬的作文

时间:2021-11-02 12:18:38 700字

篇一:《关于尴尬的作文700字》

关于尴尬的作文700字 尴尬 怪!平时忙得叫苦连天的老妈竞变得不忙了,而且还扬言说要带我去钱清玩,这可把我乐坏了。星期天早晨,我和妈妈高高兴兴地来到了车站,开开心心地登上了车。 当车行到九岩站时,就走上来了许多人。这下,车上的座位就坐满了。最后上来的是一位农民打扮的老大爷.只见他饱经风霜的脸上挂着一些花白的胡须,右手拖着一只硕大的蛇皮袋,左手还拎着一个鼓鼓的大提包,看起来很吃力的样子。 老人已经没有座位了,我顿时就想到了老师平时教育我们要给老人让位。可是,我虽然心动,人却没有动呀!此时我又想起了我是一个六年级的小大人了,便鼓起勇气,温和地对老人说:“老大爷,您到这儿来,我的座位让给您坐。” 老大爷疑惑地看着我,可就是没同答,也没有动。我以为老大爷没听到,不得不提高嗓门,并且加上了手势叫他:“老大爷,叫您呢,我把我的座位让给您,请您过来坐下。”老人的脸动了一下,紧张地冲着我说:“俺不认识你。”听了老人的话,全车人像看外星人似的看着我和老人,我不免有些不安起来,便站起身来,对老人说:“老大爷你不用紧张,我只不过想给您让个位子罢了。”可老人还是以“俺不认识你”回绝我。 我傻傻地坐回原来的座位,像个做错了事的孩子,不知所措,我心里又酸又苦,心想:“唉——怎么给老人让个座也这么难呀!”脑子里便开始胡思乱想起来,“他是不是听不懂我的话呢„„他会不会听错了呢„„不,他好像没有听错„„难道他是把我当坏人了吗„„” 我呆呆地坐着,差点过了站,要不是妈妈叫我。

篇二:《让作文从尴尬中走出》

真实,让作文从尴尬中走出

临汾市尧都区南街小学 刘兰珍

记的去年,我的一个学生连续五天的日记都写的是买文具,五天买了五种文具。很显然,这个学生在写日记时不愿动脑子,不免胡编乱造,五天中的第一天是真的去买文具了,所以第一篇日记写得很真实、生动,而后四篇则是“仿写”,并且写得特别“短小、精悍、相似”。当时我没有急着批评这位学生,而是在班里读了这位学生的第一篇日记,并且大大表扬了一番,肯定这篇日记写得真实、有趣。随后我又很快地把后面四篇日记读了一遍,当我还没有读完时,学生已经在下面窃窃私语,一些急性子的学生早已按捺不住,站起来大声说:“后面的日记是瞎编的!”“不可能!”“胡说八道!”学生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我暗中观察了一下那位学生,他已经把头深深埋了下去,脸涨得通红。我趁机说道:“同学们,你们看,造假只会使作文空洞、枯燥,让人一看就露了马脚。只有‘真’才可能写得精彩、生动,你们可不能说假话、瞎编啊!”后来那个学生再没有瞎编过一篇日记。这则个例说明,如果教师引导得法,小学生便会从瞎编作文的尴尬中走出来。

1、零距离接触“物”,寻真。作文要写的丰富、情感真实,需要给学生们时间和机会,鼓励他们仔细观察事物,积累写作素材;在课堂上,老师可以让学生简述自己的所见、所想,然后指导学生从外形特征,活动特征等方面有顺序的描写。恰当地运用拟人的手法,这样学生不愁写不真。

2、我的眼里只有“你”,送真。写人可以写“我”,写与“我”有关的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小伙伴、邻居、老师等等。这些人每天生活在自己身边,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来说真是再熟悉不过了,即使是不在眼前也能清清楚楚浮现在脑海中。只有是自己比较熟悉的人,写出来才会得心应手,有话可说。也只有把自己熟悉的人写像了,才能把其他人也自然而然地写活。

3、生活是创作的源头,“悟事”,求真。叶圣陶先生说:“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空口念着是没有用的,应该去寻找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学生的日常生活就是作文取之不竭的源泉。事可以写学校里的、家里的、大街上的、菜场上的、老家村里的等等。凡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听到的、看到的、碰到的、想到的,不论大小好坏,都可入文,都可成为作文的素材。

4、亲近大自然解“情”,淘真。让学生全身的融入大自然中,用心去感受真山真水、一草一木,便可淘出真情。人们常说:真情最可贵。一篇文章一旦融入作者内心最真切的感受,最容易打动人的心弦。因此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我总是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今年十月一日放长假,学生都写了日记与作文,抒发自己愉悦的心情。唯独一个孩子由于在游览黄山时走神,和他的爸妈失散了一会儿时间,不久便找到了他们。由于他的这段特殊经历,在作文时重点不是写黄山的美景,而是他发现自己已经和爸妈走散后的无比恐惧、彷徨,以及找到爸妈之后那种欣喜若狂的激动之情,小作者的心理刻画十分逼真。尤其是在文章的结尾处,他写道:“唉,这次游黄山对我来说,留下的不是美好的回忆,而是无穷的后悔和懊恼,不知我何时再能领略黄山的美妙风光呢?”我向大家介绍了这篇文章,同学们听了也都感叹不已,仿佛一同回到了那一天。这篇作文没有选择旅游中的愉快之情,而选择写自己最真实的感想,所以文章特别容易得到共鸣。

叶圣陶先指出: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实话、说真话,决不是口是心非,弄虚作假。这是作文指导的根本和生命。我想,如果每一个教师都记住叶老这句话,让学生选自己喜欢的材料写,通过选取生活中无数的平淡的小事来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而不是找作文指导书按图索骥,那么教师教作文、学生学作文都将会轻松得多。作文再也不会在背离学生生活中显得尴尬。

真实,让作文从尴尬中走出

临汾市尧都区南街小学

篇三:《作文“那一次我好尴尬”》

那一次,我好尴尬

总听一些在“江湖”上闯荡了多年的朋友们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道上的人”都是“惹不起,躲得起”!他们还奉劝我最好不要多管闲事,否则尴尬的滋味可不好受哩。

不过你也知道,我最不听别人的劝告了。自以为是“乐天派”的我怀着一身“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概,时常会欲哭无泪地接受我多管闲事的报应„„

这不,我去老家找那些“狐朋狗友”们玩,“因地制宜”地运用我那瘦小的身躯,在拥挤的公交车中终于找到了一根铁扶手,便悠闲地倚在扶手上等待着到站。

“怎么有阵汗臭味”?我扇了扇鼻子,只见前面有个不可一世的“富二代”青年,硬生生地占着两个座位不说,他居然把鞋脱了。不仅如此,最令人义愤填膺的是他坐在禁烟标志一旁,还在那儿“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吞云吐雾”。汗臭味与烟味交织在几乎密不透风的车厢里,旁边的一位老奶奶也被呛得咳嗽起来。

终于,“富二代”的烟抽完了,他又从口袋里掏出五六片口香糖大嚼特嚼起来,“啧啧”的声间让人很不舒服。面对大家鄙视的目光,他居然引以为豪,还夸张地摆动着不巴,仿佛要像世人“庄严”地宣告:“我在吃口香糖”!{有关尴尬的作文}.

“哗啦”一声,汽车一个急刹,他旁边的老奶奶冷不防跌坐到了他的身上。“富二代”的嘴角动了动,仿佛准备骂那位老奶奶,接着他露出了不耐烦的神情。他“咝咝”地吸着气,并把嘴里那块硕大的

口香糖宛如发射炮弹似的喷到了地上,让人看着就恶心。一会儿。到了一个岔道,汽车一个急转弯,老奶奶没站稳脚跟,又歪到了“富二代”的身子上。他似乎生气了,用手猛地把老奶奶一推,老奶奶差点摔下来,接着竟呕吐起来,让人不由得对那个青年多了一层憎恶。

好管闲事的我再也忍不住了,经过一番小小的思想斗争,我“揭竿而起”,大义凛然地说:“老奶奶这样难受,你对一个老人这样,好不好意思啊”?“我„„”那个“富二代”正欲辩解,老奶奶倒先说话了:“哎我说你个小伢,怎么倒管起我孙子来了”?“啊„„”车厢里的人纷纷朝我看,仿佛我做错了什么事一样。霎时我的脸红到了耳根,这才明白了什么叫尴尬。我忽然觉得汽车开得好慢!一会儿,车快到站了,车还没停稳,我就“夹着尾巴”逃也似的溜下了车,还险些摔一跤,真是倒霉透顶了!

到了“狐朋狗友”们的家中,我自然又被一顿奚落,“不听我们言,吃亏在眼前”、“报应啊”“活该”,他们七嘴八舌地说个不停。不过要是时光重来一次,我还是会指责那个“富二代”,可是,现在的儿女都是些“小皇帝”,被过分溺爱了,我们的国家就要交给他们吗?

我尴尬,我自豪!

作者:东台市实验初中七年级38班

陈梓

篇四:《高中作文教学的尴尬现状及冷思考》

高中作文教学的尴尬现状及冷思考{有关尴尬的作文}.

高中作文教学的尴尬现状及冷思考

江苏 徐

飞{有关尴尬的作文}.

当前的高中作文教学,热议纷纷,有关于作文知识重建的思考,有关于作文教学过程的探导,有关于中外作文教学的比较„„对高中作文教学的研究,已从“教学”层面深入到“课程”层面,力求从课程定位、学科性质、教学内容(知识)等实质层面对作文课程进行“课程重建”。但只要高考依然存在,“指挥棒”的威力便仍旧强大,它对教学的强力干预,不容规避。在应试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学只能无奈地紧跟高考,不敢越雷池半步。

因此,当前的高中作文教学已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理论的自由争鸣、绚烂多姿与实践的亦步亦趋、面容枯槁。理论与实践当然不能构成悖论,但先进的理念运用于实践,必然面临着诸多阻力,如区域的差异、教材的差异、个体的差异„„于是,当前的高中作文教学四顾茫然,举步维艰,动机与效果的错位,“有为”与“无为”的博弈„„

一位从高三回到高一任教的教师真诚地反思:“记得他们刚上高一时,有几个学生的作文很有灵气,我打心里喜爱和佩服。可是在我的作文课堂上,学生经我的高考模式作文的训练,开始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作文,作文的风格慢慢靠近我的训练模式了,考试的分数也不断在‘丰收’,但他们飞扬的作文个性难得表现了,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悲凉和歉疚。”作文教学中的此类尴尬现状,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深度审视与冷静思考。

一.重视了阅读,但阅读的旨归是什么?

阅读,是写作的根基。对阅读的高度重视,也是毋庸置疑的现实。除了语文课本外,编写组还编制了《语文读本》,以补学生阅读之需。不少学校开设阅读课,印发大量美文、时文,以扩大学生的阅读储备。但尴尬还是无可避免:对阅读的足够重视,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回报。问题出在哪里?阅读的旨归究竟是什么?

教师推荐的美文、时文往往带有随机性,东挑一篇,西选一篇,缺乏长远的规划与系统的指导。在阅读材料和《语文读本》的使用上,大部分教师放手“无为”。学生对阅读材料或熟视无睹或囫囤吞枣,缺乏良好的阅读训练和阅读习惯,停驻于浅显的阅读层面。{有关尴尬的作文}.

正如章熊所指出的:“研究解剖的思考,揣摩体味的语言运用,培养语感,这种‘揣摩谋篇’的教学能够有机地把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成为我国语文教学的特色,独步于世界教坛。”对补充材料的阅读要引导学生“揣摩谋篇”、“把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提升语文素养。语文教育专家潘新和先生大力呼吁语文教学应由“阅读本位”过渡到“作文本位”,这是一个颇具颠覆性的观点,启示我们:阅读,以作文为基点和归宿,可以更逼近语文素养的核心。

教材上的选文或印发的阅读材料,都具有较高的作文指导价值,教师应挖掘其隐性价值,为作文教学服务。比如在教学李密的《陈情表》时,可以补充两则材料:(1)“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膳”;(2)李密的祖母去世后,李密即出任太子洗马,后又任过温县令、汉中太守等职。指导学生结合文本及补充材料,运用发散性思维,提炼诸多有意义的话题。如:{有关尴尬的作文}.

从李密角度思考——“语言的艺术”、“善意的谎言”、“情与理”、“也是一种智慧”„„ 从晋武帝角度思考——“宽容的力量”、“气度”、“尊重”„„

从个体关系的角度思考——“带着感恩上路”、“源泉”„„

从整体角度思考——“补钙”、“镜子”„„

教师再指导学生从中挑选话题,写成片段或小型文章。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深化了学生对文章的感知。从写作的视角指导阅读,阅读便不会停步于浮光掠影的浅读层

篇五:《高考满分作文检验尴尬命题》

2007年北京高考满分作文《沉默的父爱》,把无言的父爱,比作无声落地的“闲花”,悄然“湿衣”的细雨。这种不甚恰当的比喻,是由不太高明的作文命题决定的。

按说,“沉默的父爱”与“润物无声”的细雨更其相似,但杜甫的名句已被引用太多。而“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诗句,虽然较少审美疲劳,但赋予正面的喻意却颇显牵强附会,且正面喻意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也太过雷同。牵强而又雷同,这不是强逼考生就范,犯双重之忌吗?

“湿衣细雨”与“闲花落地”,难以引发富于新意的正面、积极联想。这在作文命题时是不能不考虑的。在《沉默的父爱》这篇应试作文中,即使是严父之爱,本质上也不是“湿衣”而仍是“润物”。而且“湿衣细雨”与“落地闲花”不能断章割裂,在两者之内生发深思妙悟,对考生来说实在很难。心细一点的考生,都会感到“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意境不同,怕将它们混同写出跑题的作文,另辟蹊径又谈何容易。事关高考的成败,有些考生会迟迟不敢下笔,写作水平不能正常发挥。索性把“湿衣”当作“润物”,把“闲花”等同“细雨”,押宝式地去写,又何来起码的真情、自信和写作的乐趣?{有关尴尬的作文}.

要借“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两句诗写出不俗之见、奇崛之意,恐怕文章大家也要失之冒险

篇六:《高中作文教学的尴尬现状及冷思考》

高中作文教学的尴尬现状及冷思考

作者:徐 飞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0年第01期

当前的高中作文教学,热议纷纷,有关于作文知识重建的思考,有关于作文教学过程的探导,有关于中外作文教学的比较……对高中作文教学的研究,已从“教学”层面深入到“课程”层面,力求从课程定位、学科性质、教学内容(知识)等实质层面对作文课程进行“课程重建”。但只要高考依然存在,“指挥棒”的威力便仍旧强大,它对教学的强力干预,不容规避。在应试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学只能无奈地紧跟高考,不敢越雷池半步。

因此,当前的高中作文教学已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理论的自由争鸣、绚烂多姿与实践的亦步亦趋、面容枯槁。理论与实践当然不能构成悖论,但先进的理念运用于实践,必然面临着诸多阻力,如区域的差异、教材的差异、个体的差异……于是,当前的高中作文教学四顾茫然,举步维艰,动机与效果的错位,“有为”与“无为”的博弈……

一位从高三回到高一任教的教师真诚地反思:“记得他们刚上高一时,有几个学生的作文很有灵气,我打心里喜爱和佩服。可是在我的作文课堂上,学生经我的高考模式作文的训练,开始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作文,作文的风格慢慢靠近我的训练模式了,考试的分数也不断在„丰收‟,但他们飞扬的作文个性难得表现了,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悲凉和歉疚。”作文教学中的此类尴尬现状,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深度审视与冷静思考。

一.重视了阅读,但阅读的旨归是什么?

阅读,是写作的根基。对阅读的高度重视,也是毋庸置疑的现实。除了语文课本外,编写组还编制了《语文读本》,以补学生阅读之需。不少学校开设阅读课,印发大量美文、时文,以扩大学生的阅读储备。但尴尬还是无可避免:对阅读的足够重视,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回报。问题出在哪里?阅读的旨归究竟是什么?

教师推荐的美文、时文往往带有随机性,东挑一篇,西选一篇,缺乏长远的规划与系统的指导。在阅读材料和《语文读本》的使用上,大部分教师放手“无为”。学生对阅读材料或熟视无睹或囫囤吞枣,缺乏良好的阅读训练和阅读习惯,停驻于浅显的阅读层面。

正如章熊所指出的:“研究解剖作者的思考,揣摩体味作者的语言运用,培养语感,这种„揣摩谋篇‟的教学能够有机地把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成为我国语文教学的特色,独步于世界教坛。”对补充材料的阅读要引导学生“揣摩谋篇”、“把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提升语文素养。语文教育专家潘新和先生大力呼吁语文教学应由“阅读本位”过渡到“作文本位”,这是一个颇具颠覆性的观点,启示我们:阅读,以作文为基点和归宿,可以更逼近语文素养的核心。

教材上的选文或印发的阅读材料,都具有较高的作文指导价值,教师应挖掘其隐性价值,为作文教学服务。比如在教学李密的《陈情表》时,可以补充两则材料:(1)“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膳”;(2)李密的祖母去世后,李密即出任太子洗马,后又任过温县令、汉中太守等职。指导学生结合文本及补充材料,运用发散性思维,提炼诸多有意义的话题。如: 从李密角度思考——“语言的艺术”、“善意的谎言”、“情与理”、“也是一种智慧”…… 从晋武帝角度思考——“宽容的力量”、“气度”、“尊重”……

从个体关系的角度思考——“带着感恩上路”、“源泉”……

从整体角度思考——“补钙”、“镜子”……

教师再指导学生从中挑选话题,写成片段或小型文章。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深化了学生对文章的感知。从写作的视角指导阅读,阅读便不会停步于浮光掠影的浅读层面。

二.重视了指导,但指导的盲区在何处?

当前的高中作文教学越来越注重指导,但令人困惑的是,经常上作文指导课的班级,与偶尔上或不上作文指导课的班级相比,作文水平不一定能得到明显提升,有时甚至反而差于“少为”或“无为”的班级。我们的作文课堂教学问题出在哪里?我们的作文指导是否存在盲区?

郑桂华博士将中学作文课堂教学分为两种基本流程:“一是四阶段指导模式,即„教师写前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评讲——交流展示‟;另一种为两阶段指导模式,即„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她指出:“这两种模式其实大同小异,即基本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在作文的„进行时‟里缺少必要的讨论和具体的帮助,——比如用哪则材料更好一些?什么立意更有价值?如何在作文过程中及时修正,改进表达?等等。即使以后学生可以通过评语、课堂讲评甚至面批获得教师的意见,但是学生当时的作文情景已经不可复现,指导和训练都无法融为课程的有机部分。”郑桂华博士指出了当前中学作文指导课忽视了过程性的指导,这是一个“理念”的问题。因为我们将作文视为一次性活动,而“作文”其实是一个反复的动态系统:“初稿——讨论、修改——成稿”。因此,高中作文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谋篇布局的构思阶段,并予以及时、必要的指导与帮助。 修改是再作文,也应纳入课堂教学系统进行研究。当前此阶段还是以教师评价为主,教师主导交流,较为负责的教师会找部分同学进行面批,而评讲不应是“秋后算账”,而应该鼓励学生修改、完善习作。可以采用“广义发表”作文教学法,展示学生的作文,激发写作兴趣。发表和交流看似外在于作文过程,实则是作文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指向写作行为最为本质的部位——写作的内驱力。发表方式多种多样:全班宣读、尤其读困难生偶尔冒出的佳句,利用手抄报、墙报或校园报刊发表,创建网络交流平台,学生编辑个人作文集,公开发表……这些举措,会最大可能地调动起学生的作文积极性。

三.重视了训练,但训练的要义是否正确?

篇七:《尴尬的语文,尴尬的作文教学》

思考,反思,总结的意义可能要比具有诱惑力的猎奇更有价值。仅以此文就语文教学的问题和大家探讨。

尴尬的语文,尴尬的作文教学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实验学校 任冬梅

周末去一个学生家做家访,学生家长的一番话让我感到惭愧,也由此感慨万千。

家访的这个学生平时成绩在班里属中游偏下,这次期末考试语文成绩也在平均分以下,我认为他的这次考试成绩属于正常。但学生家长很不满意,说起孩子在小学时语文成绩如何好,每次考试都在90分以上,作文也写的好,考试时作文一般很少减分。上了初中以后,作文很少得高分,成绩很少到优秀,孩子在这个汉语语言环境中学习语文,怎么会越学越差?对于这样的责问,我已听到不止一位家长抱怨,我自己也不断反思,孩子们上了中学,语文考不到优秀是常事,作文减10分,20分甚至30分更是见怪不怪。难道真的是孩子们越学越差?难道真的是老师们把孩子们教的越来越傻?

透过现象看本质,情况并非如此。

在小学,孩子们轻轻松松就能考到90分以上,优秀率百分之九十甚至百分之百是很正常的。面对这样的成绩,学生愿学,教师愿教。但是上了中学以后,也许是人们认为中学的孩子知识多了,能力高了,因此考题越来越难,分数越来越低,就拿今年的八年级语文成绩来说,全区几千学生,150分的考题,考到120分以上的仅有六七人,这还

算好的。去年以及以前的期末考试全区语文竟无一人到120分。看到今年八年级的语文试题,作为一个专任语文教师心里也不免打鼓,如果让我做,我能得多少分?我实在想不明白:期中、期末考试都是阶段性检测而并非选拔性考试,为什么考题出的这么难,非要考得学生、老师没了自信,家长有了怨言?考的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家长头痛?难道非得考的大部分学生达不到自己的学习目标,考的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才善罢甘休吗?

想想小学的孩子有几个厌学的?中学的孩子有几个愿学的?六七八年级的期中、期末考试中每每出现各地的中考题,出题人的意图是让师生们从六年级就开始研究中考,进行中考训练,以中考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吗?我认为出题人在出题前应该想一想:阶段性检测考查学生的目的是什么?

说到作文教学,学生写作遇到的最大难题一是语言贫乏,二是无素材。记得我们的老校长曾多次强调,要给孩子们布置读书的作业,可是有多少家长支持孩子读名著?孩子们有多少时间来读名著?家长们给孩子们买的最多的是这样那样的复习题,参考书!孩子们完成了学校布置的写也写不完的作业,还没来得及休息又被家长送进了这样那样的补习班!没有文学滋养的心灵是干涸的,干涸的心灵又怎能有精彩的语言!

为了让孩子们积累素材,我和孩子们一块写日记,当我把自己写的日记展示给孩子们看时,孩子们眼里是佩服,是惊讶,当让孩子们展示自己的日记时,只有寥寥无几的几个人能按要求去做,很多孩子

不能完成或不能坚持,理由是作业太多了,没有时间写!没有素材的积累,写作文时,只能是空洞的词语堆砌。

对于作文的教学,新教材的每个单元只是规定了写什么,但怎么写,甚至怎么写好,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却无一点痕迹。不会作文,怕写作文仍然是时下学生作文最棘手的问题。而现在的作文教学,随意性太大,我多么希望有一套系统的教材来指导或规范教师去教学生一步步写好作文。让老师们有“法”可依,有“法”可循,这样作文教学就会事半功倍。

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意识到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对于作文的评改,我也一直没有很好的办法,全批全改或面批,一个语文老师面对的是两个班120多个孩子,显然力不从心;学生互批互改,我也尝试过,热热闹闹,基本流于形式;自批自改,学生又不得要领,最多也就是改改字词句,要从谋篇布局上改就得面批。

以上是我多年来的困惑和不解,决不是牢骚之言,如有以偏概全或过激之言辞,那也是源于我对语文教学的热爱,写出来,希望能得到各位同仁的不吝赐教,将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