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外出务工人员数量

时间:2021-11-02 05:42:34 200字

第一篇 全国外出务工人员数量《2017农民外出务工情况调查报告》

农民外出务工情况调查报告促进农民增收,解决日益严重的“三农”问题,是当前全党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特别是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把促进农民增收从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升华为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农民增收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农民增收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既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又要率先在全乡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历来就是事关全乡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那么,应该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呢?带着这个问题,近期,我先后五次深入到我乡农村,对我乡发展打工经济促农增收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所见所闻令人深切感到:崔家庄乡坚持把外出打工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引擎,取得了一定成效,并逐步探索出了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全乡外出务工人数约3500多人,总收入超过1500万元,人均增收1500元,占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40%以上。 一、崔家庄乡的基本情况及农民外出务工现状崔家庄乡位于遵化市东5公里,邦宽公路沿线,东与建明镇为邻,西与遵化镇接壤,南与东旧寨镇以山为界,北与苏家洼镇相接,交通便利,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全乡东西长约10公里,南北长约6公里,总面积28.7平方公里。共有24个行政村,到二00六年底,全乡共有5728户,19214人,耕地面积 20808亩,人均1.08亩。同时,还有丰富的地下铁矿资源和建筑沙,也是我市重要的粮食产区和畜牧生产基地。近年来,畜牧养殖和苗木生产成为全乡农业的主导产业,铁矿开采、加工及矿山机械制造成为我乡工业的支柱产业。这些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发展大大促进了全乡经济增长,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农民增收速度明显加快,农民现金性收入大幅提高。2017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900元。 从调查情况看,崔家庄乡农民外出务工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打工经济初步形成,规模日益扩大。通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乡每年外出务工人员基本稳定在3000-3500人左右。据调查,从业种类大致可分为五种:餐饮业200多人,占外出务工人员的6.7%;商业100多人,占3.3%;殡葬300多人,占10%;运输400多人,占13.3%;打零工 1500多人,占外出务工50%;其他人员500多人,占16.7%。这样,仅外出务工一项,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就可多增加1500余元。可以说,打工经济已经成为加快我乡发展的重要产业。 2、农民素质不断提高,造就了一批适应我乡发展的有用人才。 “解放思想,外出打工,勤劳致富,回报家乡”。广大农民通过外出务工,从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把外面新鲜的事物带回了家乡,极大地促进了我乡经济的发展。 3、一批农民在外出务工中发家致富,辐射带动作用增强。经过多年的外出务工,我乡一批头脑灵活,敢闯敢试的农民已经率先发家致富。正是这样的一些身边人、身边事教育了我乡的广大群众,进而辐射带动了更多的农民外出务工,形成了“一带十、十带百、百带千”的局面。如今,我乡外出务工的队伍不断壮大,“农忙种田,农闲打工”正在成为广大农民的生动实践。 二、崔家庄乡农民外出务工的具体做法这种“打工经济”格局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好的措施和做法?调研中我们找到了答案。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策调动。我乡农民历来就有外出务工的传统。对此,乡党委、政府因势利导,牢固树立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就是创造财富的理念,努力在全乡营造“外出一人,致富一家”良好氛围,积极鼓励广大农民群众外出务工。乡里制定出台了相关务工措施和政策,每年定期召开两次外出务工人员专题会议,年初针对外出务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年终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评选,表彰一批对家乡贡献大、勤劳致富、成绩明显的优秀外出务工人员。同时,乡党委、政府每年还要召开在外人士座谈会,恳请他们为本乡农民工寻找、创造和提供就业机会。这些举措,都对农民外出务工人员起到了积极的激励和鼓舞作用。二是多管齐下。就是因人而异,合理引导,积极优化农民外出打工途径,努力为广大农民创造就业岗位。近年来,针对广大农民外出务工“由亲投亲、无亲靠友”的自发状态,乡党委、政府积极加大组织力度,通过乡村两级组织,通过在外工作人员,托关系、找门路,为广大农民尽可能地创造就业机会。现任乡党委书记冀连明同志,经常通过亲朋好友为农民联系就业岗位。三年多来,经他介绍外出务工的农民多达20余人。据统计,今年外出务工农民,通过乡镇、村组织介绍的有500 多人,占总外出务工人数15%;经在外工作人员介绍的有800多人,占总外出人数的22%。三是全力扶持。针对外出务工农民没有务工项目,缺少致富资金,以及家中老小无人照顾等一些实际困难,乡党委、政府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等媒介以及其它各种渠道,为他们提供致富信息;同时积极与乡农村信用社联系协调,帮助外出务工农民解决小额贷款,为他们解决资金困难;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实际困难,要求各村组织人员进行帮助,做好后勤工作,切实解决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安下心来、全力以赴在外打工,谋求更快、更大发展。 三、几点建议实践充分证明,打工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它给全乡的农民增收工作,特别是崔家庄乡的农民增收提供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应该说,近年来,发展打工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已经在我乡形成了共识,大都开始了积极的探索,有了一个较好的开端。但从总体上来看,打工经济对全乡来讲,规模还不是太大,还没有成为促进我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因此,结合我乡的实际,提几点建议:第一,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素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说到底是人的素质的竞争。做强做大打工经济,首要的是要提高农民素质。农民外出务工,尽管“搓澡的、卖饭的、出租摩托车的、打墓的、抬材的”等五花八门、各行各业都有,但大多从事的是比较简单的体力劳动,而且空间很狭小,不利于长远发展。同时,在调研中我们也感受到了农民需要知识,需要技术的迫切心情,以及无一技之长的困惑。为此,我们必须切实加大培训力度,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素质,着重提高外出务工农民的思想素质和操作技能。在今后工作中,我们要聘请专业教师,切实加大职业教育力度,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掌握“一技之长”;要进一步充分利用好各村农广校资源,在农闲、春节等时节组织外出务工技能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技能水平;积极和用工单位联系和合作,有针对性地对外出务工农民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通过这样的一些措施,使广大外出务工农民走得远、站得住、能致富,实现农民工由单纯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第二,成立中介组织,畅通外出途径。目前,就外出务工的渠道来看,大多农民还处在一种自发、无序、盲目的状态。农民工的自发、无序、盲目流动,会产生就业难、权益得不到保证等很多负面的影响。尽管近年来我乡乡村两级组织也做了一些工作,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改观。对此,我们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在乡、村两级都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劳务开发领导小组,特别是要按照市场化运作程序,在乡成立劳务输出组织,一方面对农民工加以统一管理和培训,另一方面帮助农民收集各方面用工信息,同时协调农民工的各种劳务关系,从而畅通农民外出务工途径,让外出务工农民实现由自发性向有组织输出转变。第三,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农民创业。一是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要帮助外出务工农民解决资金以及生活中遇到得一些困难,让外出务工农民走得放心,干得安心,赚得尽心。二是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要尽快成立农民工维权服务机构,积极依法维护外出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向他们提供法律援助。三是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每年都要对劳务输出先进单位、对外出务工先进个人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奖励,形成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良好势头,从而引导更多的农民外出创业。

农民外出务工情况调查报告

第二篇 全国外出务工人员数量《2016农民工就业服务策划方案》

受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目前我国农村外出就业的农民工已超过1.3亿人.自年第三季度以来.部分城市,特别是沿海地区的一些企业经营出现了一定的困难,对农民工就业造成影响,引起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笔者曾经也是农民,虽然现在成为了一名注册策划师我觉得有责任和义务为农民工就业和创业贡献一份力量,根据我曾经从农民到自己创业及策划专业知识,经过对农民工就业和创业面临的问题和国务院针对农民工就业和创业一系列的政策,形成本《农民工就业创业策划报告》供农民工朋友和地方政府参考:

一,农民工就业问题调查分析

国务院为及时准确地掌握情况,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建立了劳动力主要输出输入省份的"就业情况快速调查制度",对部分城市企业和乡镇村进行监测,按旬上报信息.同时,在春节前后组织开展了年度"部分城市企业招用农民工需求调查"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就业情况调查",与往年这两项调查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统计局,农业部等单位进行了会商,在综合分析有关数据和各方信息的基础上,对今年农民工春节返乡和节后就业形势做出以下初步判断:

年春节前约有60%左右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过年.考虑到年春节前后受南方冰雪灾害的影响,农民工返乡农民工基数较低,再加上一部分农民工将两年的春节探家时间集中到今年这两个因素,因此年与年相比,返乡农民工的数量有一定幅度(约10%)的增长,但与正常年份相比,今年返乡农民工的比重并未显示突出异常.只是由于今年相当一部分农民工返乡时间大幅提前,因此整个返乡过程延续时间较长.

从劳动力供给角度分析,由于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今年返乡农民工中因各种原因已离开原工作企业的人数有所增加.考虑到部分返乡农民工暂时失去工作,加上农村部分新成长劳动力,节后需要新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在2000万人以上.从劳动力需求角度分析,一是根据对部分城市企业的调查,今年有64.5%的企业春节后有招工计划,表明经济增长依然具有相当的吸纳就业的能力;二是计划招工的企业的数量与去年相比减少了20%,空岗数量减少10%;企业招聘时间普遍有所延后,在春节后1个月内招用新员工的企业比重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2个百分点;三是要求新招员工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和中级工以上技能的比重,在历年持续提高的基础上,又分别上升了2个百分点和2.6个百分点.四是一些劳务输出大省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和项目建设对就地就近转移农村劳动力做出安排,正在落实之中.综合上述情况分析,春节后一段时间内,城市企业对农民工的用工数量有所下降,招工时间推后,技能要求提高,就地就近就业门路有待落实,因此春节后农民工的就业供求矛盾将比较突出,引导有序流动就业和就地就近安排就业任务繁重.

二,政府对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的主要对策措施

针对春节后农民工就业可能面临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要求积极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为贯彻上述要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节前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了"春风行动",旨在帮助求职农民工尽快实现就业,主要有以下措施:

一是强化就业服务,让农民工就业有门路,求职有信息.针对农民工节前返乡时间提前的情况,一方面,要求各地要加强信息搜集和发布工作,在输出地和输入地之间搭建劳务对接平台,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一些输出省份在节前就派出多个工作组到输入地城市了解企业用工信息,为返乡农民工召开专场招聘会,开展送岗下乡活动,让返乡农民工落实工作后再安心过年.另一方面,要求各地大力开发本地岗位,促进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不少省市结合国家和地方扩大内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已经优先安排返乡农民工就业,并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引导返乡农民工到当地企业就业.

二是部署开展大规模的农民工职业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技能,储备一批技术人才.针对金融危机对企业用工需求带来冲击的影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的通知》,要求各地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组织因失去工作返乡的农民工和尚在城镇继续找工作的农民工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培训,并按规定给予相应补贴.一些输出省份和一些输入省份已经安排相应培训补贴资金,将重点向农民工培训倾斜.

第三篇 全国外出务工人员数量《2016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

文章标题: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

全国外出务工人员数量

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前景堪忧——关于对XX乡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近年来,由于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农村公益事业、基础设施等建设,占用了农民群众的大部分土地,农村涌现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合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非农劳动力的比重,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增加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增长点。近日,笔者对XX特区XX乡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进行了调研,务工经济的确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注入了生机活力。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渐减少,企业对技术工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量农民工涌入城镇,形成农民工相对过剩,失地后进入城镇就业又失业的现象屡见不鲜,其前景令人堪忧。一、农村富余劳动力务工现状2016年,XX乡总人口12510人,农村劳动力694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55.5,劳动力供给总量5528人,从事农业生产人数533人,全乡农村富余劳动力4995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72,已转移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数2036人,占全乡富余劳动力人口的40.8。外出劳动力中16—35岁的有1546人,36—45岁的有407人,46岁及以上的83人;外出务工人口中有男性1058人,女性978人;小学及以下文化1380人,初中文化的有612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的有44人。外出务工主要的原因一是可以直接增加收入;二是可以学习有关专业技术;三是因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用地、铁路建设征地、学校、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占地、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后农村出现大量闲散剩余劳动力。按就业流向分:外出务工人员流向大部分是省外,小部分流向本省其它地州市、本市其它县、区,本县其它乡镇,其中省外1689人,本省其它地州市219人,本市其它县、区94人,本县其它乡镇34人;按就业分:外出务工时间在5年及以上的有231人,3—5年的有915人,1—3年的有510人,1年以下的有380人;按收入水平分(平均月收入):1001元及以上的有347人,801—1000元的有610人,501—800元的有774人,500元及以下的有305人;按就业行业分:从事采矿业的有101人,从事制造业的有1018人,从事建筑业的有427人,从事交通运输业、仓储及邮政业的有143人,从事批发和零售业的有40人,从事住宿和餐饮业的有102人,从事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有80人,从事其他行业的有125人。返乡农民工有37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从规模看,增长较快。1996年全乡外出务工人员50人,到2016年达1866人(其中:常年打工的约800人,季节性打工1066人)。外出务工人数占全乡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8.4,占全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65。(二)从效益看,务工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2016年,全乡外出务工人员寄带回务工收入93万元,年人均纯收入6000元,比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1166元高出4834元。打工收入占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5,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三)从分布看,沿海及大中城市居多。全乡外出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地。在沿海地区打工人员1352人,多为年龄在35岁以下且有一定文化和技能的青年,年人均收入在7000元以上。在省内打工人员347人,多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且缺乏技能的重体力劳动者,年人均纯收入在5000元左右。(四)从组织形式看,自发外出比重大。全乡农民工外出务工渠道主要有劳动部门组织输出、能人带动和自发外出三种类型。有组织输出每年在100人左右,占打工人数的5左右;能人带动占外务工人数的20;约有75的属自发外出务工,他们靠“亲带亲,友带友,邻带邻”的形式结伴外出务工,这种形式,组织松散,随意性大,且风险高,维权难。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务工经济在乡镇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日益明显。但是,无论是组织程度还是输出规模以及经济形式,都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输出无序,呈“松散”型。目前,全乡劳务输出仍处在初始阶段,对输出调控、引导不力,很难找到适合的岗位长期固定下来,这部分队伍难以发挥劳务输出的规模效应。(二)信息不准,呈“盲流”型。县劳动力市场硬件虽投入大量资金,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未能启用,加之县就业机构未建立,无相应人员上岗,缺乏对招工企业的实际考察。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不健全,辐射功能不强,未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劳务市场信息联网,县、乡、村信息传递更是周期长、效率低,造成部分农民外出务工因缺乏可靠的信息来源,信赖于道听途说和小道消息盲目外出,往往外出一、二个月返回,不仅给输入地造成了社会

压力,也给家庭和个人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还有人在用完路费后靠乞讨回家。(三)素质低下,呈“苦力”型。全乡外出务工人员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只有44人,占外出务工人总数的2.2;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员有612人,占整个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30.1;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1380人,占整个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67.7;拥有较高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的人员比重较小,大多从事“苦、脏、累、险”且时间长、体能消耗大的重体力,劳务报酬每月只在500元—800元之间。(四)维权意识淡,呈“法盲”型。外出务工农民工群体的法律知识欠缺是影响外出务工经济收入的一个主要原因,由此而引发的劳务纠纷逐年上升。为数不少的自发性外出务工人员签订生死合同,遇到工伤事故、领不到工资等问题时,因不懂法和缺乏中介机构支持而无法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五)资金、人才回归少,呈“外流”型。调查发现,部分人员通过打工积累资本后,在异地经商或办经济实体,部分外出务工人员(以女性居多)在外地嫁人。随着各地经济环境和资金的争夺将不可避免,也为今后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如何实施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参与家乡建设的增加了新的课题。三、对策及建设务工型经济,强烈呼唤政府因势利导地推进劳动力的双向合理转移,实现输出组织化、基地化,流转有序化、合理化,产业主导化,把外出务工经济培育成农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大氛围,形成气候。要大张旗鼓地宣传,特别是宣传开发劳务产业,培育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重点宣传和表彰回乡创业和先进典型,着力解决县域就业机构人员编制、办公经费问题,高频率、多批次地发布劳务信息,关注外出务工人员的生存状态。2、加强引导,促进循环,实现转移。一是要加大政府调控力度,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专门的劳务输出管理机构和中介机构,延伸管理服务网络,统筹“输出”和“回引”。二是建立覆盖面广、信息反馈灵、管理科学化的劳动力市场,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容量大、反应快、全方位、多层面的信息服务,疏通劳动力转移渠道。规范劳动力市场,严厉打击制造虚假劳务信息和欺诈为工人员的行为。二是加强劳务协作,建立信息网络,同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需求量较大的地区建立劳务输出协作关系,根据需求输送合格的各类务工人员。四是改进服务模式,开展维权服务,保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3、加快制度与机制创新,促进大创业,做大“面包”。一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和户籍制度改革步伐,放低外出人员条件,把城镇建设与发展民营经济相结合,充分发挥城镇吸纳和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作用,让进城农民安居乐业。二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是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为农民就地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创造条件,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三是扶贫式培育务工经济。外出务工人员有相当一部分依靠借钱外出打工。目前,待转移的剩余劳动力中有部分人属绝对贫困人口,虽有外出为工脱贫致富的愿望,但无外出为工需支付的车旅费,政府部门应在资金、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对培训师资进行严格审查,对培训资金、培训方式实施全程监控,避免资金被挤占和分割。四是建立外出务工和返乡创业“双向流动”机制。积极为返乡人员提供创业平台,鼓励他们担任村组干部,开办民营小型企业,推出一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鼓励返乡人员承包、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鼓励返乡人员承包、建设和开发。建立创业服务联动机制,做到手续从简,收费从低、办事从快、服务从优,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和业务指导,增强其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能力。五是制定有利于民工流动的政策、地方法规,做到输出与回引双赢。(作者:陈开龙)__于2016年7月24日

《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Szd

压力,也给家庭和个人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还有人在用完路费后靠乞讨回家。(三)素质低下,呈“苦力”型。全乡外出务工人员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只有44人,占外出务工人总数的2.2;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员有612人,占整个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30.1;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1380人,占整个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67.7;拥有较高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的人员比重较小,大多从事“苦、脏、累、险”且时间长、体能消耗大的重体力,劳务报酬每月只在500元—800元之间。(四)维权意识淡,呈“法盲”型。外出务工农民工群体的法律知识欠缺是影响外出务工经济收入的一个主要原因,由此而引发的劳务纠纷逐年上升。为数不少的自发性外出务工人员签订生死合同,遇到工伤事故、领不到工资等问题时,因不懂法和缺乏中介机构支持而无法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五)资金、人才回归少,呈“外流”型。调查发现,部分人员通过打工积累资本后,在异地经商或办经济实体,部分外出务工人员(以女性居多)在外地嫁人。随着各地经济环境和资金的争夺将不可避免,也为今后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如何实施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参与家乡建设的增加了新的课题。三、对策及建设务工型经济,强烈呼唤政府因势利导地推进劳动力的双向合理转移,实现输出组织化、基地化,流转有序化、合理化,产业主导化,把外出务工经济培育成农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大氛围,形成气候。要大张旗鼓地宣传,特别是宣传开发劳务产业,培育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重点宣传和表彰回乡创业和先进典型,着力解决县域就业机构人员编制、办公经费问题,高频率、多批次地发布劳务信息,关注外出务工人员的生存状态。2、加强引导,促进循环,实现转移。一是要加大政府调控力度,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专门的劳务输出管理机构和中介机构,延伸管理服务网络,统筹“输出”和“回引”。二是建立覆盖面广、信息反馈灵、管理科学化的劳动力市场,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容量大、反应快、全方位、多层面的信息服务,疏通劳动力转移渠道。规范劳动力市场,严厉打击制造虚假劳务信息和欺诈为工人员的行为。二是加强劳务协作,建立信息网络,同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需求量较大的地区建立劳务输出协作关系,根据需求输送合格的各类务工人员。四是改进服务模式,开展维权服务,保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3、加快制度与机制创新,促进大创业,做大“面包”。一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和户籍制度改革步伐,放低外出人员条件,把城镇建设与发展民营经济相结合,充分发挥城镇吸纳和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作用,让进城农民安居乐业。二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是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为农民就地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创造条件,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三是扶贫式培育务工经济。外出务工人员有相当一部分依靠借钱外出打工。目前,待转移的剩余劳动力中有部分人属绝对贫困人口,虽有外出为工脱贫致富的愿望,但无外出为工需支付的车旅费,政府部门应在资金、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对培训师资进行严格审查,对培训资金、培训方式实施全程监控,避免资金被挤占和分割。四是建立外出务工和返乡创业“双向流动”机制。积极为返乡人员提供创业平台,鼓励他们担任村组干部,开办民营小型企业,推出一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鼓励返乡人员承包、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鼓励返乡人员承包、建设和开发。建立创业服务联动机制,做到手续从简,收费从低、办事从快、服务从优,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和业务指导,增强其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能力。五是制定有利于民工流动的政策、地方法规,做到输出与回引双赢。(作者:陈开龙)__于2016年7月24日

全国外出务工人员数量

《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Szd

第四篇 全国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农村地区外出务工人员调查报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农村地区外出务工人员调

查报告

姓名:刘国强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班级:营销093班

学号:2009014248

农村地区外出务工人员调查报告

调查人:刘国强 指导老师:李娜

时间:2010年8月12日

地点:陕西省 渭南市 合阳县 甘井镇 北伍中村

2010年暑假八月份,我前后对本村25户进行上门访问,以谈心的方式对他们现在的生活状况作了相关的了解。这25户都有人在外打工。这一举动的目的在于了解外出人员的基本状况;从而分析这里面存在的问题,为社会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些许帮助;为更多的人关注农民和农民工、关注他们的生活尽一份微薄之力。有时候,我对自己说:作为农民的儿子,我也是个农民。我有义务为中国的农民生活发展尽一份力量。调查的那几天,这句话我说的最多。

调查工作前后共10天,每拜访一户,我都会针对其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问题,从而得到我想要的材料,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寻找

解决问题的办法。访问中,一位七十岁的老大爷对我说:“你小子现在上大学了,把咱农民的疾苦了解一下,给人看看也好,我们盼着改变哩。”不求能有多大的影响,我只想真实的反映农民和农民工的生活状况。我想,这一经历,于我而言,将是一生的财富。

本次调查,我主要围绕姓名、性别、年龄、婚配状况、收入状况,另外家庭人数、土地亩数、消费情况以及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经过调查,我发现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基本是每个家庭至少都有一个到两个,年龄集中于18岁到55岁。以男性为主,大约占到70%多些;女性人数相对有所增加,其中18岁到30岁的较集中。就婚配状况而言,男性未婚配者较多,女性较少;收入状况在1500元到3000元左右,男性工资较高,男性工作也相对好找。家庭消费状况,有65%的家庭以工子女上学花销为主(这部分支出相当大,举一简单例子,家有子女就读高中或大学的,其住宿情况多无改变,无力承担建房所要付出的巨大投资);有20%人是为将来盖房结婚储存资金(这一部分主要是些年轻人及其家长,但仍需奋斗很长时间);最后有15%的人为自身养老及家庭平时开支(他们多为子女已成家立业,自己年纪不是很大的人)。我总结了一下,所有家庭对生活的期望多有两点:一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出息生活的好,二是希望往后的生活可以宽裕些、轻松些。不得不承认,出门打工收入已占到农户收入相当大的比例了。

调查过程中,我对18岁到25岁的打工者情况坐了会更深入的了解。因为这部分人群多半年龄和我相符,有许多儿时的玩伴在打工。暑假调查时,他们多在外工作,并未做面对面的交流,主要通过对其

家人的咨询和我们平时联系时所了解到的加以分析,从而了解他们现在的状况。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我也作了深入了解。他们多半跟着祖辈生活,父母都在外打工。农村土地资源的闲置也是个很大的问题,在家里的日子,体会最多的就是,在村子的巷子里,很少看到年轻人的身影,而老人和孩童是成了主体,村子里的人给人感觉少了许多。而荒地随处可见,特别距离城市较近的农村。

打工工作的寻找和落实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凭借自己的本事,他们多半在做焊工、装修工、开小店、厨师、理发等;二是凭借关系找到工作的,而这部分人工作较前者较稳定,不易去工作。在工作中,大家普遍反映各个岗位对农民工的素质要求有很大的改变,对品德和技术有了很大的要求。工作难找也是个很普遍的问题,这反映的问题是,对农民工个人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了社会问题。而对于此问题的解决要求农民工自身的重视以及政府从中的引导。

从小在农村生活的我,经过这次的了解,对农村和农民、农民工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在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同时吸引这数以亿万计的农民进入城市,从改革开放开始到现在,已经三十一个年头了。社会在给他们提供发展机会的同时,又因历史和现实问题给他们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社会需要永久的关注这部分人群,因为中国的发展靠的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推进的,农民和农民工在其中的分量是很重很重的。当我们理性思考时,农民和农民工的生活到底有多少改变?对社会问题和国家政策有他们怎样特殊的看法?对生活和未来有多少和怎样的期望?让我通过进一步的阐述,我们一起去关注他们和他们

的生活与感触。全国外出务工人员数量

我在调查中,主要发现一下一些问题,现在一一列举出来。

(1),大量的青壮劳力进城务工,从而导致农村剩余的年老年幼者无力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更甚者导致土地的荒芜。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农村的政策中,保护耕地是特别重要的问题。国家对保护耕地做了政策性和法律性的规定。守住18亿亩耕地是国家明文规定的。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耕地的减少已经不是个稀奇的问题了。除自然灾害,如地震、泥石流、滑坡、风沙造成的耕地减少,人们生产活动直接导致耕地减少的原因有植树造林、城市建设、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另外城市和农村生产生活对耕地的污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但经我调查发现,近年来,农民外出务工对耕地的荒芜也使得耕地在无形的减少,未能充分利用土地。这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耕地的减少。

耕地减少带来的直接问题我们通过很多的事实就能知道一二。城市建设和交通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直接要求对土地的征用,随之而来的拆迁、移民问题在各地比比皆是。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了自由劳动者,不得不到城市打工。从而给农民自身和社会、国家带来了就业、医疗、治安、教育等一系列问题。给农民生活的稳定性带来一定的威胁,而如我所说的,外出打工造成的土地荒芜也是一种无形的失去土地。有的家庭是举家在外,将土地荒芜或者闲置,不仅给自己也给国家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试想,如果我们能把这部分土地充分的利用起来,不仅能给外出打工者带来一定的收入增加,也为国家的充分的利

第五篇 全国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外出务工人员调查统计分析情况汇报》

勐海县外出务工人员调查统计分析报告

勐海县农委办 董能 为全面掌握我县外出务工群体基本情况,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做好社会服务工作,积极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我县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领导任组长,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县委研究室(县农委办)等单位为成员的勐海县外出务工人员调查统计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关于开展外出务工人员调查统计工作的通知》(海办发电„2012‟16号)文件要求,各乡镇(农场)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和新农村(新农场)建设指导员“两支队伍”的作用,与村组干部一起深入村组入户登记,做到“不少一户、不漏一人、不缺一项”。

目前全县外出务工人员调查统计工作已全面结束,现将调查统计分析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外出务工人员基本情况

在广大新农村(新农场)建设指导员、大学生村官的努力下和基层干部的支持配合下,全县外出务工人员统计工作稳步推进,经过梳理汇总,全县共有外出务工人员(离开本村外出务工半年以上的人员)9007人,其中典型人员158人。从性别方面来分,男性4377人,女性4630人;从学历上来分,小学3778人,初中4132人,高中(中专)845人,大学252人;从流向地来分,村外县内2076人,县外州内3254人,州外省内1011人,省外国内1727人,国外939人;从所从事的行业来分,从

事农、林、牧、渔业1150人,从事农产品流通448人,从事加工制造业1319人,从事住宿和餐饮业1962人,从事批发和零售477人,从事建筑及房地产业436人,从事居民服务业、修理和其他服务业3215人。

从调查统计结果来看,外出务工人员中女性多于男性,年龄在18—30岁的人员是外出务工人员的主力军。经过对调查数据进行细致分析,我县外出务工人员主要存在以下特征:

——受教育程度总体偏低。农村教育水平落后,学历偏低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特征。在全县外出务工人员中,小学学历占总数42%,初中学历占总数46%,高中(中专)学历占总数9.4%,大学学历占总数2.6%。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外出务工人员的薪资水平、工作待遇、受尊重状况等问题。由于初中及以下学历所占比例高达88%,文化综合素质不高,缺乏专业技能,他们在城市的薪资待遇都不高,典型人员(年收入3万以上或者雇佣人员3人以上)也就相对偏少,仅158人,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1.7%。

——流向地呈现两极分化。从整体来看,我县外出务工人员流向县外的共有6931人,占总数的77%,州内的有5330人,占总数59.2%,流向省外国外的有2666人,占总数的29.6%,流向州外省内的1011人,仅占总数的11.2%,州内和省外国外的居多,州外省内的偏少,呈现两极分化的情况。细分来看,我县外出务工人员以勐海县内和景洪两地居多,勐海县内为2076人占总数的23%,景洪为2926人占总数的32.5%,其次是省外国内和国外的居多,省外国内为1727人占总数的19.2%,国外的为939人占总数的10.4%。流向本州内的务工人员多是因为我州旅游业、

服务业和茶叶、石斛等生物加工产业的发展吸纳了大部分务工人员,流向国外的人员多主要是我县地处边境一线,出国较为便捷。

——以从事第三产业为主。我县外出务工所从事的行业主要以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修理及其他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为主,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为5177人占总数的57.5%,其中从事住宿和餐饮业为1962人占总数的22%,从事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的有3215人占总数的35.7%。其次是从事农林牧渔业和加工制造业的较多,从事农林牧渔业的有1150人占总数的12.8%,从事加工制造业的有1319人占总数的14.6%。结合我州实际来分析,从事第三产业的务工人员多是因为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餐饮住宿等服务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岗位,吸纳了众多务工人员。

二、农村外出务工人的原因及影响

(一)我县农村外出务工的原因呈现多样化。一是勐海经济发展不够发达,就业渠道和就业机会有限,再加上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村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而经济稍发达的地区的企业、民营经济、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二是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完善,农村中介组织服务薄弱,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农民增收慢。三是缺乏龙头企业和农村能人的带动,缺乏资金,缺乏技术发展生产。

(二)外出务工人员对输出地和输入地影响明显

近年来,勐海县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给勐海县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机遇:一是促进了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二是加快了农村应用技术的普及和专业大户、民营经济的发展,活跃了城乡经济。三是加快了信息交流和农民观念的

更新。庞大劳务输出,无疑充当了本地经济结构顺应市场发展的桥梁,对推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加快农产品流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起到了积极作用。

同时,外出务工人员对输入地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一

是外出务工人员大部分消费在外,带动了当地的消费,对输入地的市场繁荣、内需拉动产生了积极地影响,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二是农民外出打工解决了输入地劳动力不足问题,为输入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调查分析,我县外出务工人员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输出无序,呈“松散”型。目前,我县劳务输出仍处在自发阶段,对输出工作调控、引导能力有限,很难找到适合的岗位长期固定下来,难以发挥劳务输出的规模效应。在这些外出务工人员当中大部分都是临时工,就业稳定状况得不到保障,哪里有活干就去哪里,经常更换就业岗位,得不到长期聘用。

——信息不准,呈“盲流”型。我县甚至我州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不健全、辐射功能不强,造成农民外出务工信息来源只能从熟人、亲人处得来,信赖于道听途说和小道消息盲目外出,造成浪费。

——素质低下,呈“苦力”型。我县外出务工农民以初中及以下文化为主,同时初中毕业后能进行技能培训、就业培训过的也较少,这样他们外出务工大多从事一些体力劳动,与当今的消费水平相比,报酬显得偏低。

——维权意识淡,呈“法盲”型。外出务工人员能掌握国家劳动合同法的人是少数,能利用法律进行维权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大多数外出务工农民法律意识淡薄不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致使在出现纠纷时自己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在很多农民工和用工方发生的纠纷当中,农民工往往不能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特别是处于就业竞争激烈的行业,更是不敢提依法维权。

——资金、人才回归少,呈“外流”型。调查发现,部分人员通过打工积累资本后在异地安家、创业,返乡回家发展事业的不多。

——典型人员偏少,宣传报道滞后。由于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村居民素质偏低,从事服务业和体力劳动者居多,典型人员偏少,对典型事迹的宣传报道滞后,典型人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

——农民外出务工带来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由于外出务工的农民都是青壮年劳动力,农村田地抛荒现象日益严重,留在家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许多农户少了“顶梁柱”,村组公益性体力活无人干,老人赡养、子女教育、家庭和社会治安、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日益凸显。

四、对策建议

围绕如何做大做强劳务型经济,因势利导地推进劳动力的双向合理转移,实现输出组织化、基地化,流转有序化、合理化,产业主导化,把外出务工经济培育成我县农村经济的又一个支柱产业。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素质。农民外出务工,能否出得去、稳得住、成得才,关键在人的素质,而提高人的素质关键

第六篇 全国外出务工人员数量《2016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

2016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

文章标题: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

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前景堪忧——关于对XX乡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近年来,由于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农村公益事业、基础设施等建设,占用了农民群众的大部分土地,农村涌现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合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非农劳动力的比重,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增加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增长点。近日,笔者对XX特区XX乡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进行了调研,务工经济的确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注入了生机活力。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渐减少,企业对技术工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量农民工涌入城镇,形成农民工相对过剩,失地后进入城镇就业又失业的现象屡见不鲜,其前景令人堪忧。一、农村富余劳动力务工现状2016年,XX乡总人口12510人,农村劳动力694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55.5,劳动力供给总量5528人,从事农业生产人数533人,全乡农村富余劳动力4995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72,已转移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数2036人,占全乡富余劳动力人口的40.8。外出劳动力中16—35岁的有1546人,36—45岁的有407人,46岁及以上的83人;外出务工人口中有男性1058人,女性978人;小学及以下文化1380人,初中文化的有612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的有44人。外出务工主要的原因一是可以直接增加收入;二是可以学习有关专业技术;三是因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用地、铁路建设征地、学校、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占地、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后农村出现大量闲散剩余劳动力。按就业流向分:外出务工人员流向大部分是省外,小部分流向本省其它地州市、本市其它县、区,本县其它乡镇,其中省外1689人,本省其它地州市219人,本市其它县、区94人,本县其它乡镇34人;按就业分:外出务工时间在5年及以上的有231人,3—5年的有915人,1—3年的有510人,1年以下的有380人;按收入水平分(平均月收入):1001元及以上的有347人,801—1000元的有610人,501—800元的有774人,500元及以下的有305人;按就业行业分:从事采矿业的有101人,从事制造业的有1018人,从事建筑业的有427人,从事交通运输业、仓储及邮政业的有143人,从事批发和零售业的有40人,从事住宿和餐饮业的有102人,从事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有80人,从事其他行业的有125人。返乡农民工有37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从规模看,增长较快。1996年全乡外出务工人员50人,到2016年达1866人(其中:常年打工的约800人,季节性打工1066人)。外出务工人数占全乡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8.4,占全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65。(二)从效益看,务工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2016年,全乡外出务工人员寄带回务工收入93万元,年人均纯收入6000元,比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1166元高出4834元。打工收入占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5,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三)从分布看,沿海及大中城市居多。全乡外出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地。在沿海地区打工人员1352人,多为年龄在35岁以下且有一定文化和技能的青年,年人均收入在7000元以上。在省内打工人员347人,多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且缺乏技能的重体力劳动者,年人均纯收入在5000元左右。(四)从组织形式看,自发外出比重大。全乡农民工外出务工渠道主要有劳动部门组织输出、能人带动和自发外出三种类型。有组织输出每年在100人左右,占打工人数的5左右;能人带动占外务工人数的20;约有75的属自发外出务工,他们靠“亲带亲,友带友,邻带邻”的形式结伴外出务工,这种形式,组织松散,随意性大,且风险高,维权难。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务工经济在乡镇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日益明显。但是,无论是组织程度还是输出规模以及经济

形式,都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输出无序,呈“松散”型。目前,全乡劳务输出仍处在初始阶段,对输出调控、引导不力,很难找到适合的岗位长期固定下来,这部分队伍难以发挥劳务输出的规模效应。(二)信息不准,呈“盲流”型。县劳动力市场硬件虽投入大量资金,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未能启用,加之县就业机构未建立,无相应人员上岗,缺乏对招工企业的实际考察。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不健全,辐射功能不强,未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劳务市场信息联网,县、乡、村信息传递更是周期长、效率低,造成部分农民外出务工因缺乏可靠的信息来源,信赖于道听途说和小道消息盲目外出,往往外出一、二个月返回,不仅给输入地造成了社会

压力,也给家庭和个人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还有人在用完路费后靠乞讨回家。(三)素质低下,呈“苦力”型。全乡外出务工人员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只有44人,占外出务工人总数的2.2;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员有612人,占整个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30.1;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1380人,占整个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67.7;拥有较高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的人员比重较小,大多从事“苦、脏、累、险”且时间长、体能消耗大的重体力,劳务报酬每月只在500元—800元之间。(四)维权意识淡,呈“法盲”型。外出务工农民工群体的法律知识欠缺是影响外出务工经济收入的一个主要原因,由此而引发的劳务纠纷逐年上升。为数不少的自发性外出务工人员签订生死合同,遇到工伤事故、领不到工资等问题时,因不懂法和缺乏中介机构支持而无法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五)资金、人才回归少,呈“外流”型。调查发现,部分人员通过打工积累资本后,在异地经商或办经济实体,部分外出务工人员(以女性居多)在外地嫁人。随着各地经济环境和资金的争夺将不可避免,也为今后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如何实施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参与家乡建设的增加了新的课题。三、对策及建设务工型经济,强烈呼唤政府因势利导地推进劳动力的双向合理转移,实现输出组织化、基地化,流转有序化、合理化,产业主导化,把外出务工经济培育成农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大氛围,形成气候。要大张旗鼓地宣传,特别是宣传开发劳务产业,培育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重点宣传和表彰回乡创业和先进典型,着力解决县域就业机构人员编制、办公经费问题,高频率、多批次地发布劳务信息,关注外出务工人员的生存状态。2、加强引导,促进循环,实现转移。一是要加大政府调控力度,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专门的劳务输出管理机构和中介机构,延伸管理服务网络,统筹“输出”和“回引”。二是建立覆盖面广、信息反馈灵、管理科学化的劳动力市场,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容量大、反应快、全方位、多层面的信息服务,疏通劳动力转移渠道。规范劳动力市场,严厉打击制造虚假劳务信息和欺诈为工人员的行为。二是加强劳务协作,建立信息网络,同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需求量较大的地区建立劳务输出协作关系,根据需求输送合格的各类务工人员。四是改进服务模式,开展维权服务,保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3、加快制度与机制创新,促进大创业,做大“面包”。一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和户籍制度改革步伐,放低外出人员条件,把城镇建设与发展民营经济相结合,充分发挥城镇吸纳和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作用,让进城农民安居乐业。二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是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为农民就地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创造条件,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三是扶贫式培育务工经济。外出务工人员有相当一部分依靠借钱外出打工。目前,待转移的剩余劳动力中有部分人属绝对贫困人口,虽有外出为工脱贫致富的愿望,但无外出为工需支付的车旅费,政府部门应在资金、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对培训师资进行严格审查,对培训资金、培训方式实施全程监控,避免资金被挤占和分割。四是建立外出务工和返乡创业“双向流动”机制。积极为返乡人员提供创业平台,鼓励他们担任村组干部,开办民营小型企业,推出一批农业基

础设施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鼓励返乡人员承包、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鼓励返乡人员承包、建设和开发。建立创业服务联动机制,做到手续从简,收费从低、办事从快、服务从优,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和业务指导,增强其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能力。五是制定有利于民工流动的政策、地方法规,做到输出与回引双赢。(作者:陈开龙)__于2016年7月24日

《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Szd

压力,也给家庭和个人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还有人在用完路费后靠乞讨回家。(三)素质低下,呈“苦力”型。全乡外出务工人员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只有44人,占外出务工人总数的2.2;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员有612人,占整个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30.1;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1380人,占整个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67.7;拥有较高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的人员比重较小,大多从事“苦、脏、累、险”且时间长、体能消耗大的重体力,劳务报酬每月只在500元—800元之间。(四)维权意识淡,呈“法盲”型。外出务工农民工群体的法律知识欠缺是影响外出务工经济收入的一个主要原因,由此而引发的劳务纠纷逐年上升。为数不少的自发性外出务工人员签订生死合同,遇到工伤事故、领不到工资等问题时,因不懂法和缺乏中介机构支持而无法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五)资金、人才回归少,呈“外流”型。调查发现,部分人员通过打工积累资本后,在异地经商或办经济实体,部分外出务工人员(以女性居多)在外地嫁人。随着各地经济环境和资金的争夺将不可避免,也为今后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如何实施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参与家乡建设的增加了新的课题。三、对策及建设务工型经济,强烈呼唤政府因势利导地推进劳动力的双向合理转移,实现输出组织化、基地化,流转有序化、合理化,产业主导化,把外出务工经济培育成农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大氛围,形成气候。要大张旗鼓地宣传,特别是宣传开发劳务产业,培育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重点宣传和表彰回乡创业和先进典型,着力解决县域就业机构人员编制、办公经费问题,高频率、多批次地发布劳务信息,关注外出务工人员的生存状态。2、加强引导,促进循环,实现转移。一是要加大政府调控力度,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专门的劳务输出管理机构和中介机构,延伸管理服务网络,统筹“输出”和“回引”。二是建立覆盖面广、信息反馈灵、管理科学化的劳动力市场,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容量大、反应快、全方位、多层面的信息服务,疏通劳动力转移渠道。规范劳动力市场,严厉打击制造虚假劳务信息和欺诈为工人员的行为。二是加强劳务协作,建立信息网络,同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需求量较大的地区建立劳务输出协作关系,根据需求输送合格的各类务工人员。四是改进服务模式,开展维权服务,保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3、加快制度与机制创新,促进大创业,做大“面包”。一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和户籍制度改革步伐,放低外出人员条件,把城镇建设与发展民营经济相结合,充分发挥城镇吸纳和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作用,让进城农民安居乐业。二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是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为农民就地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创造条件,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三是扶贫式培育务工经济。外出务工人员有相当一部分依靠借钱外出打工。目前,待转移的剩余劳动力中有部分人属绝对贫困人口,虽有外出为工脱贫致富的愿望,但无外出为工需支付的车旅费,政府部门应在资金、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对培训师资进行严格审查,对培训资金、培训方式实施全程监

控,避免资金被挤占和分割。四是建立外出务工和返乡创业“双向流动”机制。积极为返乡人员提供创业平台,鼓励他们担任村组干部,开办民营小型企业,推出一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鼓励返乡人员承包、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鼓励返乡人员承包、建设和开发。建立创业服务联动机制,做到手续从简,收费从低、办事从快、服务从优,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和业务指导,增强其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能力。五是制定有利于民工流动的政策、地方法规,做到输出与回引双赢。(作者:陈开龙)__于2016年7月24日

《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Szd

第七篇 全国外出务工人员数量《中国农民工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总报告》

工司地方处李盅盅处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研究部李善同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农村司盛来运副司长、劳动科学研究所蔡和平副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农村司阳俊雄处长、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彭丽荃副处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章铮副教授、中国青年研究杂志社社长刘俊彦副研究员;本报告主要执笔人:韩俊、汪志洪、崔传义、金三林、秦中春、李青。

【内容提要】全面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问题,总结其发展基本经验;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对我国农民工问题的新特点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了农民工较长时期需求变化趋势及与宏观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深入评析农民工中长期发展趋势;全方位剖析农民工面临问题;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战略思路、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实施步骤、主要措施和具有方向性、全局性、制度性的政策体系。

【摘 要 题】农村劳动力

【英文摘要】The paper comprehensively reviews the issue of migrant workers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and sums up the basic experience of the

development. On the base of substantial investigate, the paper analyses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migrant workers and sets up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model to study the needs and long-term trends of migrant workers and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macro-economic. Then it analyses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trends of migrant workers and make an ali-round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faced by migrant workers. In the end , from an overall and strategic perspective, the paper addresses the problem of peasant workers in strategic thinking, basic principles, objectives and tasks, implementation steps, the main measures and an overall policy system.全国外出务工人员数量

【关 键 词】农民工/劳动力转移/市民化/中长期发展

migrant workers/labor transfer/citizenship/long-term development

【正 文】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农民工队伍的产生和不断壮大,对改变农村面貌作出了特殊的重要贡献,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革的巨大力量。解决好农民工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而且关系到工业化、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公正与和谐,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事业的全局。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概念,主要是指户籍身份在农村,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依靠工资收入生活的劳动力。农民工虽然进入了城市,但没有融入城市;离开了农村,但仍与农村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农民工现象无疑是中国的特色。广义的农民工包括在县域内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和跨地区外出务工人员。狭义的农民工一般指跨地区外出务工人员①。文中所指的农民工主要是指狭义的农民工,但相关政策建议也适合于广义的农民工。

一、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的回顾与基本经验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006年,农村外出从业农民工达13181万人,如果再考虑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的大约9665万农村劳动力,则全国农民工数量达到22846万人,已超过农村劳动力从业人员总量的40%。农民工已遍布全国各个地区和各个行业,是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并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部分。

(一)农民工是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

一方面,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需要劳动力,有了强大的拉力;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的比较收益下降,农民要增加收入,进城就业是最好的选择,由此产生了巨大的推力。我国农民工的发展和流动也受到上述拉力和推力的共同作用,但这种拉力和推力的形成则有一些特殊背景。

改革开放是农民工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力。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农村改革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释放出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国家对乡镇企业、民营经济的鼓励政策,使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在GDP中的比重已经由1978年的几乎零份额增长到2005年的65%左右,在二、三产业的就业份额已占到84.1%[1],成为吸纳农民工就业的重要渠道。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加速了海外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我国转移,成为吸纳农民工就业的另一个重要渠道。加入WTO以后,我国加工贸易快速增长,玩具、服装、鞋类、皮革制品等加工产品出口大幅度增长,直接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农民工就业。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农民由改革开放前的被“禁锢”一地、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转变为可以自由流动、自主的择业与创业。可以说,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

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是农民工产生的客观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结构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三次产业结构从1978年的28.2∶47.9∶23.9转变为2006年的11.7∶48.9∶39.4,就业结构从1978年的70.5∶17.3∶12.2转变为2006年的42.6∶25.2∶32.2,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06年的43.9%。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大大提高,直接带动了非农产业的发展,成为农民工流动的最大拉力源。同时,由于城镇化进程落后于工业化进程,就业结构升级滞后于产业结构升级,导致了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扩大,农业和非农业收入差距扩大,进一步强化了城市和非农产业对农民工的拉力作用。

城乡二元分割制度是农民工的体制根源。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但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以及依附于户籍制度之上的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制度改革滞后较为严重,城乡二元分割现象依然突出。这种分割,一方面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限制了农民市民化;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加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吸引农民向城市流动。可以说,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及其附属制度,是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产生的体制根源。

受国内、国际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民工队伍的发展具有一定波动性,在时间上则表现为较强的阶段性,不同阶段的流动方式也不同。由于没有农民工统计制度,无法获取农民工数量的精确时间序列数据,但可利用国家统计局、农业部等部门组织进行的较大规模调查,以及有关专家的研究结果,对改革开放以来主要年份的外出就业农民工数量(狭义口径,即农村外出劳动力)进行汇总。

尽管不同部门对外出就业农民工数量的调查、估算结果有一定差异,但基本上都反映我国农民工数量较快增长的趋势。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来计算,我国外出就业农民工数量从1983年的约200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1.32亿人,23年增长了近66倍,年均增长20%左右。其中,20世纪80年代农民工数量年均增长50%左右;90年代初期到中期农民工数量年均增长15%左右;进入21世纪后,农民工数量年均增长6%左右。再考虑到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农民工的流动方式发生较大变化,80年代主要是以本地乡镇企业就业为主,90年代主要是以跨地区就业为主。因此,可以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工的流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80年代末期,以就地转移为主的阶段;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21世纪初期,为大规模跨地区流动阶段;第三阶段:21世纪初期到目前,为稳定增长阶段。

②农业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每年两次对全国30个省(区、市)的20084个农户进行调查,调查口径为本年度内在乡镇之外从业3个月以上的农村劳动力。 ③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

④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调查口径为本年度内在乡镇之外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时间未限定。

⑤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和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与流动”合作项目。

⑥本表为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与当年抽样调查数据13212万人有一定差异,误差率为0.2%。

(二)现阶段我国农民工的新特点

进入21世纪,农民工总量继续增加,流动广度和跨度日益扩大,组织形式和流动方式日趋复杂,在保持其流动性等基本特征的同时,还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动向。为了全面、深入了解现阶段我国农民工的主要特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先后于2006年、2007年两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2006年的调查覆盖了全国17个省区、20个地级市、57个县市、166个乡镇、2749个村庄(以下简称对2749个村庄的调查)。在调查的村庄中,西部839个,占30.5%;中部759个,占27.6%;东部1151个,占41.9%。2007年开展的以农民工回乡创业为重点的调查,覆盖了除北京、上海、西藏以外的28个省、市、区的99个县、101个乡镇、301个村(以下简称百县调查)。这两次调查样本均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调查结果具有很高的可信度。综合这两次调查结果以及其他调查结果来看,新阶段农民工具有以下一些新的特点。

1.虽然总体上农村劳动力仍然过剩,但结构性供求矛盾开始突出,农村劳动力供求关系正从长期“供过于求”转向“总量过剩,结构短缺”。调查显示:

(1)有近80%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30岁以下的农村劳动力供求明显偏紧。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表明,青壮年是外出农民工的主体。在全部外出从业农民工中,30岁以下的占52.6%,30~40岁的占29.5%,40岁以上的占17.9%。而且,在全部30岁以下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中,外出从业的比重为43%。如果再考虑本地非农就业的农民工,并假定其年龄构成与外出农民工类似,则30岁以下农村劳动力有近80%已转移到非农产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6年对全国2749个村庄的调查显示,74.3%的村庄认为本村能够外出务工的青年劳动力都已经出去了,只有1/4的村认为本村还有青壮年劳动力可转移。这说明,虽然总体上青壮年劳动力仍存在过剩的现象,但经过近30年的持续转移,越来越多的地区农村青年富余劳动力正在被吸纳殆尽。

(2)有近60%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已转移到非农产业,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供给严重不足。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表明,外出从业农民工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0.1%。同时,在全部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农村劳动力资源中,外出就业的比重为33%。如果再考虑本地非农就业的农民工,并假定其文化程度构成与外出农民工类似,则初中及以上农村劳动力有近60%转移到非农产业。另据对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调查,接受过职业培训、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供给严重不足。从2002年开始,劳动力市场出现了熟练技术工人全面供不应求的现象。

(3)农民工供求的区域矛盾突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出现了“民工荒”。2003年开始,广东、上海、浙江、江苏等东部发达地区的出口和制造业快速增长,对农民工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四川、重庆、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等传统输出大省的农民工供给、尤其是青壮年农民工供给增长放缓,农民工供求的区域矛盾开始突出。由于企业调整生产结构有一定的时滞,在短期内难以采用资本替代劳动,因此2003年以后东部沿海地区开始出现“民工荒”现象,2005年以后“民工荒”现象开始蔓延到内陆一些地区,农民工“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的状况并存。

2.外出务工仍然是农民工就业主要途径,农民工流动的稳定性增强。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2749个村庄的调查,每个村平均拥有劳动力1081人,务农的占52.10%;转入非农产业的占47.57%。其中,本地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占21.06%,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