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想象湖心亭看雪描写雪景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象中的西湖雪景200字

时间:2021-11-01 23:46:30 200字

请想象湖心亭看雪描写雪景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象中的西湖雪景200字(一)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柳宗元的《江雪》吗?大家齐背一下。

柳宗元的《江雪》幽僻清冷、寒江独钓,给我们展现出了独特的雪后意境。今天,让我们走进另外一番雪景,去感受不一样的情怀,那就是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请大家齐读一遍课文。(板书题目和作者)

嗯,读的不错,注意一下读音和写法:余挐一小舟的挐字是二声,拥毳衣炉火的毳字是裘皮大衣的意思,所以是三个毛。

读完课文之后,你觉得《江雪》与《湖心亭看雪》,你喜欢哪一个作品。 你来说,哦,你说你喜欢《江雪》,简洁好背。

这位同学很实在。别的同学有没有不同的意见,来,你说。

你喜欢《湖心亭看雪》,理由是什么呢?你说因为它的景物描写更美,更细致。

好,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是怎样将雪景描绘的细致传神的。大家先默读课文,找一下文中描写雪景的片段。

哪位同学来说下自己找的片段?你来说,你说你找到了“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这句话,好,非常正确。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意见。

(板书上下一白)

好,你来说,你说“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句话也是写景的。(板书: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别的同学同意吗?好,既然同意,那就结合课下注释仔细读一读这两句话,

看看能不能将这个片段中所描写的景色用自己的表述出来。

哪位同学自告奋勇,主动说一说。好,你来说,非常的有勇气。

你说,(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白茫茫的连成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

嗯,非常好!这位同学描述的很生动,好像雪景就展现在我们眼前,请坐。 接下来请大家根据你们自己的理解和刚刚同学的描述,简单的画一下这幅雪景,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

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大作。好,你来,到讲台上让所有同学都看一下好不好。

你们觉得他画的怎么样?

你来说,你说你觉得他把所有的景色都画进去了,画的很好;还有哪位同学想说,好的,你来,哦,你觉得他画的长堤和湖心亭都有点儿大,

大了不好吗?你说不好,文中说的长堤是一痕,湖心亭是一点,他这样画,显得太突兀,景物就没办法和天地融合了。

好,请坐。这位同学说的很好,大家看一下,他的一叶小舟和舟上的三个黑点是不是画的就很好,符合了原文的意思。

还有同学要说吗?你来说,你说他画的天云山水是分开的,应该连在一起。 说到这儿,老师有一个疑问,作者为什么要啰嗦的写“天与云与山与水”,而不是直接写“天云山水”呢?好,你说,你说这样才更能体现出天云山水浑然一体的感觉。哦,那位同学好像有不同意见。你来说,你觉得就应该是“天云山水”,为什么呢?天云山水之间的连词去掉,彼此之间更加紧密,更有浑然一体的感觉。这位同学的想法很好啊,值得大家去思考。有同学要反驳一下他的观点吗?好,这位同学,你觉得加与好,这样更有整体感。

很好,请坐。老师个人也更赞同“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叠用三个“与”字,增加了整体感,雄浑难辨。也就是刚刚同学说的浑然一体(板书:浑然一体)似觉天、云、山、水四种景物一齐活动起来,较之单纯写“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多了一点意趣。那位同学你同意吗?

好的,请回,这幅画再稍稍修改就更完美了,谢谢你给我们展示这么美的景

色。

刚刚同学们在讨论的时候也提到了作者用的量词,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量词用的很巧妙。作者为何要使用这些量词呢?小组讨论一下。

哪个小组来交流一下你们的意见,好,你们组派一个代表来说,你们觉得一痕一点两三粒,更能把那种寂静的气氛传达出来。

好,请坐,别的组的同学还有要补充的吗?

你来说,你说“痕”、“点”、“芥”这样的词更能够表现出作者与万物的渺小,从而反衬雪大。

对,作者把天地的空旷与景物对立起来,一切事物显得更渺小,非常棒,请坐。(板书渺小)

张岱笔下的雪景,寥寥几笔,包含了各个形象最主要的特征,人与自然共同构成了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展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和谐统一。

(板书和谐统一)

张岱所使用的这种景物描写的方式有没有很熟悉?

老师听到好几个同学都说对了,大声告诉我,是白描,非常正确!

(板书白描)

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白描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是指抓住形象的特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我们刚刚画这幅画用的手法是什么?对,也是白描。跟文中这两句用的手法是一样的。

最后,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给大家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再次体会一下这种意境。

非常棒,学习完成之后,请大家课下用白描手法描写一个景象,字数不限。 这节课我们就共同学习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上下一白 浑然一体

白描

雪景和谐统一

一痕一点

一芥两三粒 渺小

请想象湖心亭看雪描写雪景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象中的西湖雪景200字(二)

《湖心亭看雪》改写

夜已深,

大雪纷飞,

天地一片茫茫。

西湖之上,

人无影,鸟无踪,

万籁俱寂。

初更已定,

天寒地冻,

辗转难眠。

乃起身穿上皮衣,

提着火炉,

架一叶小舟,

独往湖心亭看雪。

只见

西湖上雾气朦胧,

冰花弥漫,

混朦不分。

远望天地山水,

遥遥相接,上下皆白。

何等苍茫辽阔。

小船徐徐前行,

但见湖中,

依稀可辨的——

惟有西湖长堤那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 湖心亭淡淡的一点,

我所乘小舟一芥,

及舟中有如两三粒黄豆般大小的人。 此景,

真让人有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粟啊! 既到亭上,

早有两人铺毡对坐,

拥酒炉谈笑风声。

见我,

大喜过望、邀我同饮。

此等良辰雪景,又幸逢知己,

不可不饮。

乃欢饮而别,

始知湖上知己原是他乡游子。

唉,人生如雪泥鸿爪,

转眼各复西东。

茫茫六合,

知己难逢。

此情此景,

怎不令人伤感,

又怎不令人怅惘。

我的知己在哪里?

请想象湖心亭看雪描写雪景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象中的西湖雪景200字(三)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上。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初更以后,我撑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上下下全白是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较清晰的,只有一道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里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里,有两个人铺好了毛毡相对而坐,一个童子烧的酒炉里的酒正在沸腾,(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快地喝了三大杯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小声地说道:“不要说士人您痴情于这雪景,还有像您一样对这雪景痴情的人!”

请想象湖心亭看雪描写雪景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象中的西湖雪景200字(四)

1、《观潮》节选自《武林旧事》。

2、直接描写涨潮景象的句子: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

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比喻,夸张)

3、翻译: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钱塘江的大潮,是天下雄伟的景

象。

4、翻译: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

百变。

在万仞高的巨浪中浮沉,翻腾着

身子变换尽各种姿态。

5、《湖心亭看雪》节选自《陶庵梦忆》。

6、《湖心亭看雪》的作者是张岱,字

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人。

7、默写《湖心亭看雪》第一段,并

翻译。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翻译: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

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