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防空洞

时间:2021-11-01 18:59:48 200字

第一篇 上海防空洞《结构遇地下防空洞的处理方法探讨》

第32卷第2期

2007年6月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GuangxiUniversity(NatSciEd)Vol.32,No.2 June,2007 α文章编号:100127445(2007)0220171205

结构遇地下防空洞的处理方法探讨

张玉新1,周虹霞1,梁海生2

(1.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广西南宁530004;2.上海送变电工程公司,上海200335)

摘要:地下防空洞等人防工程属于地下隐蔽工程,在进行房屋建设规划设计中,若处理不当,将会造成投资浪费或不能保证上部建筑及防空洞的安全正常使用.本文结合工程实践经验,从探明防空洞具体情况;洞体强度验算;防空洞处理措施等方面,详细地阐述了当遇到地下防空洞时建筑设计的基本程序和解决方案.详细介绍了各种处理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情况,并以工程实例进行了验证,.

关键词:防空洞;卸荷拱;地基;基础

中图分类号:TU312   文献标识码:A

  当前城市建设,,,方法不当将会造成投资浪费,,甚至使建筑倒塌等严重后果.本文结合工程实践经验:对新建建筑在设计阶段可进行方案修改,避开,使其继续使用并承受上部建筑传来的荷载;对防空洞,;对建筑物的基础进行修改或对防空洞.

1 探明防空洞的情况

由于防空洞一般年代久远,很少有具体的图纸可供参考,部分防空洞甚至已经塌陷,因此必须首先了解现阶段防空洞的具体情况.一般可通过具体勘测或到有关部门查阅资料,了解防空洞的结构形式;上部结构基础的平面位置与防空洞平面位置的相对关系;防空洞的平、剖面图等,为防空洞的承载能力验算及基础地基的后续处理提供依据.具体勘测方法见文献[1].

2 验算防空洞的承载能力

  进行防空洞验算的基本理论是普氏卸荷拱理

论[2,3],它由俄国学者罗托奇雅阔诺夫提出.根据该

理论,洞室开挖后,当覆土层厚度H≥(2~2.5)h1

时,可在土层中形成卸荷拱,此时防空洞按深埋处

理,且基底压力P<Px,防空洞不需加固;当H≤

(2~2.5)h1时,上覆土体整体塌落,不能形成卸荷

拱,防空洞按浅埋处理,被覆结构不能承担由建筑物

传来的垂直荷载,必须进行处理.防空洞横截面尺寸

见图1.

应用普氏卸荷拱理论,可计算出防空洞的压力

拱高h1和卸荷拱承载力Px,最终确定防空洞的处理图1 防空洞横截面尺寸

α收稿日期:2006-10-20;修订日期:2006-12-17

作者简介:张玉新(19602),女,吉林长春人,广西大学副教授.

172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2卷 方法.防空洞的压力拱高h1和卸荷拱承载力Px与毛洞跨度L0、高度h0,顶部土层的内摩擦角Υ及坚硬系数fi有关,具体公式如下:

)+h0tg(45-(221)h1=fi

卸荷拱的承载力Px:Px=Rutg(45-)(hx-h1)-2QxLx(222)

式中各符号含义:Ru为土的抗压极限强度,kPa,对土壤:Ru取3000fi,fi为岩(土)坚固性系数,又称普氏系数,fi=tgΥ,一般碎石土可取1.5,密实粘土取1,粉质粘土、粉土及松散类土取0.6.K为安全系数,对土壤K=1.0;Lx为卸荷拱的平均跨度,m,按下式计算:

)(223)]Lx=2・[+(h0+hx)tg(45-222

3hx为形成卸荷拱的土层厚度,m;Qx为半个卸荷拱的自重,kN m.ΧkN m.

)(224)]-Qx=hxΧh1・[+(h0tg(45-2322

算例 已知某拟建房屋的基础及防空洞、:160kPa;基底标高为

31m;毛洞尺寸L0×h0=1.5m×2.0m;,洞底标高6.5m,,摩擦角45°

则有.

)-+2.0tg(45°=1, h1==1.58mhx3.5,fi=tgΥ1

判断 2.=5×58=3.75m;2.0h1=2.0×1.58=3.16m,2.5h1>H=3.5>2.0h1,可以形成卸荷拱,,则有.

))tg(45°)]=4.6m+(2.0+]=2×[-Lx=2・[+(h0+hx)tg(45-222222

)-=]・ΧQx=hxΧh1・[+(h0tg(45-2322

)]×19=121.36kN3.5×19-1.58×[+(2.0×tg(45°-2322

)()(3.5-1.58)-2×121.36hx-h1)-2Qx-Rutg(45-3000×tg(45°==465.9kPaPx=Lx4.6

卸荷拱承载能力:Px>P,可以承受上部建筑基底压力.

3 确定处理方法

进行防空洞的承载能力验算后,综合考虑防空洞的埋置深度,建筑结构形式及基础形式、经济性等方面的因素,从结构、防空洞、地基、基础等方面,或采用几种方法结合来进行处理.以下分别进行介绍:

3.1 对防空洞的处理方法

对于埋身较浅且已经没有利用价值,或已经部分坍塌的防空洞,视情况可采用大开挖回填[4]的方法.而对于那些有保留价值,现仍在使用或具有一定强度承载能力的,视其受荷情况及埋置深度不同可采用封仓加固法或顶撑加固法[5];或采用钻孔注砂法[4]、回水注砂充填法[4,6]将建筑结构基础以下防空洞段封填.

3.1.1 封仓加固法 适用情况:防空洞上部被覆结构承受建筑基础传来的较大均匀荷载,而防空洞又不能形成卸荷拱时采用.加固原理:在地道或坑道式的防空洞中,均匀地加砌横向的刚性墙,使洞顶的部分荷载或全部荷载通过刚性横墙传到基底.特点:能提高施工速度,节省工程材料.

设计内容:加砌刚性横墙的间距、墙厚、砖和砌筑砂浆标号等.

第2期张玉新等:结构遇地下防空洞的处理方法探讨173

工程应用:在大楼①轴(B轴—E轴间)基础

下方正中有平行于该轴的人防隧道,如图2所示,

上部结构为6层砖混结构.经现场勘测,基础埋深

为2.1m,地基持力层为粘土,承载力标准值取fk

=150kPa,Υ=45°,fi=1,隧道毛尺寸宽×高为

115m×2m,顶部高程为:-4145m,即其上部覆

土厚度H为:2135m,由公式(221)计算可得:h1=

1158m,H<2h1=2×1158=3116m,不能形成卸

荷拱,隧道应按浅埋处理,上部覆土不能承受荷

载,需要进行处理.因隧道刚好位于基础正下方,

基础传来均布荷载,所以选用封仓法进行加固设上海防空洞

计.横墙采用24砖墙,计算横墙间距:L≤0.75m

(L的计算方法见文献[5]),可采用砖MU7.5,

砂浆M5的砌体.2大楼在修建时便对该隧道进行了处理,采用100#,,该方法效果明显.但因当时未经具体计算,.

3.1.2 顶撑加固法 适用情况:,而防空洞又不能形成卸荷拱,.加固原理:在集中荷载作用点加洞内支柱或支墩,3.1.3,挖至洞底,用素土或灰土夯实至地面.,未被覆盖或被覆结构较低(即埋深较浅,一般洞顶埋置深度为4.0~5.0m),(当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时,还需进行降水处理,施工麻烦,工程量大).

特点:能真实的呈现防空洞内的具体情况,可信度高,便于采取具体措施;大开挖,大回填,工程量大,工期长,费用高;破坏原有被覆结构,在经济上造成浪费;对场地内及周邻的工程地质有扰动的威胁;不利于文明施工,对环境干扰严重.

1011工程应用:某新建大楼,其下部③轴—⑥轴有东汉古墓祭室,○轴—○轴下部有西晋古墓,如图3所

示.埋深在2~4.5m之间,而基础设计埋深为3.1m,古墓埋深浅,施工中对其进行大开挖至墓底,再使用素土夯实至基础底面.一般情况下,遇到地下埋深较浅的古墓或防空洞等洞穴均可做类似处理

.

图3 建筑下部古墓分布图

3.1.4 钻孔注砂法 适用条件:防空洞埋深较大,且最好位于地下水位以上,或位于静止地下水下.施工方法:机械钻进成孔,成孔后人工进行检查,完成必要的修复或补漏作业,注砂分层夯实至地面或采用

174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2卷 注水压实至建筑基础底标高处.

优点:(1)不破坏原土地及已有建筑物,节约施工成本;(2)不干扰(或少干扰)邻近居民生活和工作环境,可实现文明施工;(3)技术可靠性高.

缺点:(1)人工下孔检查,需注意洞内可能存在的淤积沼气或其他有毒气体,一般应事先进行检测;(2)当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时,通过降水措施保证施工,部分土质较差(如含水率大,孔隙比较大的土层)可能产生坍塌的危险,应事先探明土层情况,做好预防工作.

3.2 对地基的加固方法

有的防空洞本身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且埋深较大,但其上部覆土承载能力差,且较不均匀;可考虑对地基进行处理,增大地基的强度,使地基与防空洞形成复合地基,共同承受上部建筑结构传来的荷载.具体方法有以下两种:

3.2.1 压力灌浆法 原理:利用液压、气压原理,通过注浆管输浆液均匀地注入土层中,浆液以填充、渗透和挤密等方式,赶走土颗粒或岩石裂隙中的水分和空气后占据其位置,经人工控制一段时间后,浆液将原来松散的土颗粒或裂隙胶结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结构新、强度大、“结石体”.适用情况:防空洞承载拱本身具有一定强度.(其承载能力提高得最多),其次是粘土,淤泥则不能采用.

特点:(1)能有效加强承载拱的强度、;、直墙与土拱由于施工原因留出的空隙;(3),,达到利用承载拱的目的;(4)钻孔与土体形成复合地基,(投资少、见效快、工期短,结构受力明确,规模小,加固深度浅,3.2.2:一方面靠沉管的侧向挤压作用,使桩周土得到挤密,另一,并与周围松散粘土组成复合地基,共同承受上部建筑基础传递来的荷载.:防空洞埋深较大,上部覆土松散,强度低,承载能力不能到达设计要求,且经验算防空洞承载能力不够时.特点:(1)能够有效地提高土的强度,改善地基性能,提高地基承载力;(2)造价低廉,施工快捷;(3)一般遇地下防空洞或其他人防结构时,配合钻孔灌浆技术使用,对防空洞及地基的处理效果较好.

3.3 对基础的处理方案

由于对防空洞的处理施工麻烦,费用较高,且部分防空洞或人防工程现在仍在使用中,因此可以在设计过程中就对基础进行处理,使墙、柱基础不要落在防空洞上.以下几种方法在实践中效果较好,可供参考.

3.3.1 加深基础 当防空洞承载能力较低,且靠近新建建筑物,与外纵墙或山墙平行走向,埋深较小时,可将基础埋深增大,使基础压力按压力角扩散后不传给防空洞.如图4所示.

3.3.2 增大基础 当防空洞洞身施工质量较好,但经验算其强度不满足承载要求时,可通过增大基础底面积、减小基底压力,进而减少基础在防空洞顶部产生的附加应力.

3.3.3 梁式跨越法 适用情况:防空洞沿建筑物纵向或横向穿越,只承受覆土重,不承受建筑物的重量,且防空洞埋深浅而地质条件好时.做法:通过梁承受地面荷载,梁支撑在两侧的基础支座上,如图5所示

.

图4 加深基础示意图图5 梁式跨越法示意图

第2期张玉新等:结构遇地下防空洞的处理方法探讨175

3.3.4 桩基结合基础大梁跨越法 适用情况:建筑物墙体

或柱坐落在防空洞上,又不允许移位时.做法及机理:沿防空

洞两侧做灌注桩,桩顶做基础横梁跨越,横梁上再做柱或墙

体,基础梁承受上部结构荷载,通过基础横梁将荷载传给桩,

也可在桩顶直接做桩基承台,架空防空洞,使其不承受基础及

上部结构的荷载.如图6所示.

3.3.5 局部增大基础圈梁法 当防空洞的走向与压在其上

部的砖墙垂直或基本垂直,且至少砖墙有两个开间墙长跨过

防空洞时,可将房屋基础圈梁局部增大.增大范围从洞中心算

起,每边不小于5m,圈梁高度不小于0.5m,宽同墙厚,上下

均配4522~4525主筋.

对上部结构的处理方案:除了以上几种方法以外,在条图6 桩基结合基础大梁跨越法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不在有防空洞的土层上修建建筑,,则可以降低房屋高度或减轻重量,从总平面设计、柱网尺寸、,具体方案可参考[8]中的介绍.

4 结束语

,再回填的方法进行处理,这种方法工程量大、工期长,会造成很大的浪费.在实践中,,对洞体进行详尽的勘测,结合防空洞的分布、规模、衬砌情况、地层地质条件、、基础形式、环境规划要求等因素,对多种可能的方案进行比较,找出经济合理,.除文中所列各种处理措施外,还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施工方案的设计,并积极探求新的更经济有效的办法.在实际的操作中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引起重视.

(1)当无详尽资料时,必须进行防空洞的探测,由于防空洞处于地下,且多年代久远,下部情况复杂,不掌握准确资料就进行设计和施工,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如:防空洞中可能存在有毒气体,贸然施工会对施工人员生命造成威胁等.(2)设计方案合理,便于因地制宜,同时进行经济性比较,选择较好的方案.(3)施工方案应简便易行,尽量选择技术比较成熟的方法.(4)在居民生活区或人员集中闹市区,应注意减少噪音、振动等,避免扰民.(5)处理完成后应定期进行观测,了解地基沉降及承载能力变化情况,检验处理方案成效,有问题时及时纠正.

参考文献:

[1] 朱永平.地下防空洞的若干探查方法及处理措施[J].甘肃科技,2005,21(7):1472148.

[2] 彭柏兴.利用卸荷拱理论对地基中防空洞进行评价和处理[J].勘察科学技术,1999,(6):25231.

[3] 蔡伟雄.地基中防空洞的荷载计算[J].城市勘测,1998,(2):38241

[4] 何小鹏,叶世建.住宅楼地下废弃防空洞处理与实施方案[J].西部探矿工程,2000,(5):57258.

[5] 李密玲.地基中防空洞的处理方法[J].中州煤炭,2000,(3):14216

[6] 韩 雪,王 剑.教学楼底部废弃防空洞的探察与处理[J].建筑技术开发,2002,29(12):47259.

[7] 李立新.旧有防空洞上建筑物的方案设计与结构处理[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1,(2):26227.

[8] 唐进军.防空洞上部建筑地基处理的工程实践[J].西部探矿工程,2001,增刊:78281.

[9] 陈明章.房屋地基中原有防空洞的技术处理[J].当代建设,1999,(5):37.

(下转第182页)

第二篇 上海防空洞《上海一日游》

维持。潘允端死后,园林日益荒芜。明末,潘氏豫园一度归通政司参议张肇林(潘允端孙婿)。清初,豫园几度易主,园址也被外姓分割。康熙初年,上海一些士绅将豫园几个厅堂改建为清和书院,堂中供奉松江知府张升衢长生禄位。书院尚未修竣,张升衢遭贬黜,随即停工。园中亭台倾圮参半,草满池塘,一些地方成了菜畦,秀丽景色已成一片荒凉。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上海士绅为公共活动之需,购得城隍庙

东部土地2亩余建造庙园,即灵苑,又称东园(今内园)。乾隆二十

五年(1760年),一些豪绅富商集资购买庙堂北及西北大片豫园旧地,

恢复当年园林风貌。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竣工,历时20余年。因

已有“东园”,故谓西边修复的园林为“西园”。园基原称广袤70余

亩,据同治七年(1868年)清丈,不足37亩。

修复后的西园、东园性质上已非私家花园,成了供城邑士人乡绅们集会雅玩的寺庙园林,但规模布局还依照潘氏豫园,保留了文人宅园明秀雅洁的风貌。原临荷花池的乐寿堂已颓圮,复建西园时,在原址上建起形制高大、华丽宽敞的三穗堂。

鸦片战争时,豫园遭破坏。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农历五月十一日,

英军从北门长驱直入,驻扎豫园和城隍庙,司令部设在湖心亭。豫园

“风光如洗,泉石无色”。咸丰五年(1855年)小刀会起义失败,清

军驻扎豫园,香雪堂、点春堂、桂花厅、得月楼、花神阁、莲厅皆遭

损毁。咸丰十年,太平军东征,清政府请洋枪队入城防守,豫园又作

兵营,“西园石山,尽拆填池”,建造西式营房。

清嘉庆、道光年间,上海商业发展较快,一些商业行会在豫园设同业

公所,作为同业间祀神、议事、宴会、游赏之处。同治七年西园划分

给各同业公所,各自筹款修复。此后园内茶楼酒馆相继兴起,商贩丛

集,荷花池西南一片空地上,一些江湖艺人,诸如相面测字、卖梨膏糖、拉洋片等在此设摊,逐渐成为固定庙市,后演变为商场。光绪元年(1875年),豫园内有豆米业、糖业、布业等21个工商行业设立公所,一些公所还设立学校,旧有古迹日趋湮没。民国时期,豫园已被一条东西小路(今豫园路)分割成南北两爿,古建筑破漏,面目全非,有些改建成民房,凝晖阁、清芬堂、濠乐舫、绿波廊分别成为菜馆、点心铺、茶楼。香雪堂于八一三淞沪战争被日军焚毁,除堂前玉玲珑假山石外,仅剩一片空地。所幸园中重要部分点春堂、三穗堂、大假山和一些亭台楼阁、古树名木,仍得以保存。

解放后,豫园得到妥善保护。1956年经市政府批准,拨出专款,由市

文化局直接组织专门班子,聘请上海民用设计院和同济大学建筑专家

以及能工巧匠,对豫园进行了全面修复,历时5年,投资上百万元,

修复重建被毁坏的三穗堂、玉华堂、会景楼、九狮轩等古建筑,疏浚

淤塞的池塘,栽植大量树木花草,并把豫园和内园连接 起来融为一体。

修复后的豫园大门从原东面安仁街迁至园西南。除荷花池、湖心亭及

九曲桥划为园外景点外,全园有大小景点48处,大体可分成东部、西

部、中部以及内园等景区。豫园恢复了秀丽典雅的名园风貌。1961年

9月,豫园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中外各方人士喜爱的游览参观娱乐场所。

豫园对外开放后,仍不断进行修缮。1956~1961年大修时,限于当时财力物力,玉玲珑景点虽恢复了玉华堂、会景楼等建筑,但园林仍显得较空旷失平衡,与整个豫园幽深曲折,小中见大的特色不太和谐,加之“文化大革命”期间明代环龙桥被拆除,周围的曲池被改建为防空洞,古园林格局遭损。1982年大假山前的湖石假山螺丝洞及万花楼前小假山花墙出现险情,经区政府批准,拆卸险墙二处按原样修复。同时,改变了与古园林风貌不协调的水泥路面,调整了花木布局,扩建了东园门等。共计完成大的和较大整修项目23项,零星小项目上百项。

1986年3月,区政府决定,投资600余万元,分三期工程整修豫园。

聘请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及其博士生蔡达峰,参照清乾隆时期的豫园

布局和江南古典园林特点,进行设计、指导。第一、二期工程主要是

整修豫园东部景区,包括玉玲珑、玉华堂、会景楼、九狮轩周围景点。

这一区域历来受破坏严重,修复工程较大,拆除防空洞,重建青石环

龙桥,扩大水面,修建积玉假山、浣云假山、玉玲珑照壁和百米积玉

廊。一、二期工程于1987年竣工。第三期工程修复内园古戏台。内园

古戏台因周围居民居住,长期重门深锁,无法对外开放。区政府在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支持下,动迁13户居民、2家企业,1987年底至1988年8月期间动工修缮古戏台,并新建两侧双层清式看廊。重放光彩的古戏台,建筑宏敞,藻饰精美,画栋雕梁,使豫园增添了一个环境典雅、古趣盎然的新景点。陈从周题名为“曲苑”。

1989年发现三穗堂、仰山堂部分梁柱被白蚁蛀空,区政府决定立即抢

修,花费50万元,当年调换了被蛀空的梁柱。1993年,外观采用仿明

清建筑形式、内部具有现代文物保护设施的文物楼动工兴建,加强园内

文物的保护工作。

今豫园占地30多亩,初始规模大半恢复,园内亭台楼阁、假山水榭、

古树名花,布局有致,疏密得当,胜似当年。豫园修复后正式对外开放,

30多年来,以其秀丽景色和众多文物,吸引着无数中外游人。60年代

初,陈云、陆定一、郭沫若、谢觉哉等国家领导人相继来园游览,有的

留下墨宝,成为珍贵文物。80年代来园参观的外国领导人日益增多。1986年10月15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江泽民、吴学谦等陪同下,先在湖心亭品茗听曲,后沿九曲桥步入豫园游览。10余年来,豫园先后接待来自世界各地数十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

文物价值上海防空洞

散布于豫园的许多砖雕、石雕、泥塑、木刻,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十分精致。《神仙图》、《八仙过海》、《广寒宫》、《郭子仪上寿图》、《梅妻鹤子》、《上京赶考》、《连中三元》等极具文物价值和观赏价值。

豫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从建园时即和书画结缘。明代著名书画家王稚登、董其昌、王世贞、莫是龙等就曾在豫园赋诗题额、挥毫作画。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高邕、杨逸、钱慧安、吴昌硕、王一亭等在得月楼发起组织的“豫园书画善会”成了海上画派的滥觞。经过多年积累,豫园现珍藏书画、家具、陶瓷等珍贵文物数千件。

1999年在豫园建园440周年之际,江泽民同志欣然应邀为这座江南名胜题词“海上名园”。用黄山石勒刻的题词石矗立于豫园大门内,成为豫园一道最为亮丽的风景线。

西部景区

三穗堂

位于豫园正门处,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建。原为乐寿堂,清初

曾被征为上海县衙办公之地,改建西园时重筑为三穗堂。其意“禾生上海防空洞

三穗,乃丰收之朕兆”。有5间大厅,屋宇宏敞。大厅中间有“城市

山林”和“灵台经始”匾额。匾额下是当代书法家潘伯鹰书写,豫园

主人潘允端撰文的《豫园记》,扇上雕刻着稻穗、黍稷、麦苗和瓜果。

三穗堂南临大湖,堂前桧柏分植,景观颇广远,“湖心有亭,渺然浮

水上,东西筑石梁,九曲以达于岸。”三穗堂在清代中叶曾为豆米业

公所议事、定标准斛之所,又称“较斛厅”;还曾是官府召集乡士绅

商宣讲皇帝谕旨之处,是当时沪上绅士富商的政治、经济活动场所。

三穗堂南荷花池、凫佚亭、绿波廊、濠乐舫、鹤闲亭、清芬堂、凝晖阁等成为豫园外景点。 仰山堂、卷雨楼

位于三穗堂之后,与大假山隔池相望。清同治五年(1866年)建。底层称仰山堂,上层为卷雨楼。仰山堂共5楹,后有回廊,曲槛临池,可小憩。望大假山景,池中倒影可鉴。卷雨楼为曲折楼台,取唐诗“珠帘暮卷西山雨”之意,雨中登楼,烟雾迷蒙,山光隐约,犹如身入雨山水谷之中,为豫园绝景。 假山与亭子

大假山由明代江南叠石名家张南阳设计建造,高约4丈,用数千吨武

康黄石堆砌。假山峰峦起伏,磴道纡曲,涧壑深邃,清泉若注。山上

花木葱茏,山下环抱一泓池水。游人登临,颇有置身山岭之趣。清末

名人王韬曾描绘:“奇峰攒峙,重峦错叠,为西园胜观。其上绣以莹

瓦,平坦如砥;左右磴道,行折盘旋曲赴,或石壁峭空,或石池下注,

偶而洞口含岈,偶而坡陀突兀,陟其巅视及数里之外。循径而下又转

一境,则垂柳千丝,平池十顷,横通略约,斜露亭台,取景清幽,恍

似别有一天。于此觉城市而有山林之趣,尘障为之一空。”400多年中,

豫园景物时废时兴,而大假山仍保持旧观。大假山上有二亭,一在山

麓,名“挹秀亭”,意为登此可挹园内秀丽景色;一在山巅,称“望江亭”,意为立此亭中“视黄浦吴淞皆在足下。而风帆云树,则远及于数十里之外”。昔重阳节时,游人来此登高望远,浦江帆樯,历历在目。

元代铁狮

仰山堂东游廊口,有一对铁狮,姿态生动,铸工精致。座上各有款识:“章德府安阳县铜山镇匠人赵璋□□□”,“大元国至元廿九年岁次庚寅十月廿八日”。铁狮原置河南安阳县衙大堂前,曾被日军运往日 本,抗战胜利后归还中国,长期存仓库内,修园时移置此。渐入佳景的是赏狮穿廊绕墙而入即游廊,为入大假山之通道,跨于池上。廊间设方亭,有匾曰“渐入佳景”。匾下有一太湖石,状似美女柔腰顾盼,名“美人腰”。池水山景,近在咫尺,有勾起游人信步之意。

萃秀堂

位于大假山东北峭壁下。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始建,乾隆三十五年竣工。嘉庆十八年(1813年)由西园庙产转属饼豆业公所,并经大规模修葺,建筑构造精粹,幽静峻洁。四周拦以围墙,堂前峰峦林立,花木阴翳。

亦舫

在萃秀堂东墙外,俗称船厅。明代以后,江南园林常在水边建石舫,

用以临水赏月,而直接在陆地上筑舫不多见。此系后增建。

万花楼 花神阁遗址,改建西园后称“万花深处”,西园胜景之一。清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为饼豆业公所重建,后因添建格思堂(早已

拆去),仅存一楼。当时主要用于祭祀活动和同业议事,以人神仅咫

尺相隔而名“神尺堂”,1950年后恢复“万花楼”名。

鱼乐榭

跨于溪流之上,傍山临水,凭栏可观赏水中游鱼。溪上筑一垛隔水花墙,墙上有漏窗,墙下处有半洞门,水从洞门流去。这里运用了园林中延伸空间的巧妙手法,游人至此,有不知何处是尽头之意。 复廊

鱼乐榭东有迂回复折长廊,称复廊。中间构筑方亭一座,匾额曰“会心不远”。此意出自《世说新语》:“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木,便有濠濮间想,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复廊东段用墙分隔为二条。墙上设窗洞,从窗洞左顾楼台掩映,右望溪流峰石,宛如小品图画。

两宜轩

位于复廊南侧,面山对水,有古人“观山观水两相宜”的情趣。

点春堂、和煦堂

点春堂于清道光初年(1820年)为福建花糖业商人所建,以作公所之

用 ,共5间。厅堂画栋雕梁,宏丽精致,门窗的扇上雕刻戏曲人物,

栩栩如生。堂名取宋代诗人苏东坡词“翠点春妍”之意。咸丰三年

(1853年),小刀会领袖陈阿林在此设城北指挥部。现为仅存的小刀

会起义遗址。堂内陈列着小刀会起义军用过的武器、自铸的日月钱以

及发布的文告等文物。厅堂面对一座小戏台,镂金错彩,式样精巧,

名“凤舞鸾吟”,俗称打唱台,是当年花糖业公所宴请演唱和岁时祭

供之处。打唱台东南有小假山,水从假山下石窦中流出,汇成小池,

戏台一半架在池中,非常幽雅。点春堂后有临水槛,可凭槛观鱼,有

匾额“飞飞跃跃”,字体飘逸洒脱。和煦堂在打唱台南面,面山背水,四面敞开,夏凉冬温,故取名“和煦”。后面水池畔有假山,山下有洞,流水潺潺;山上有方形小轩,名“学圃”。八角亭与学圃隔池相峙,亭中有古井一口,井栏为明代之物,称“古井亭”。和煦堂与点春堂东部假山上有座抱云岩,水石缭绕,洞壑深邃。抱云岩上有小楼,上下二层,上层名“快楼”,下层称“延爽阁”。登快楼可眺西面大假山和豫园全景。延爽阁画栋垂檐,精致错落。点春堂北有藏宝楼,上下各5间。东有静宜轩、听鹂亭。据民国《上海县续志》记载,点春堂初建时附近还有钓鱼矶、水神阁、一笑轩、庄乐亭等景,早已毁弃。

东部景区

玉玲珑、玉华堂

玉玲珑为江南三大名石之一,高约1丈余,玲珑剔透,周身多孔,具

有皱漏瘦透之美,为石中甲品。古人曾谓“以一炉香置石底,孔孔烟

出;以一盂水灌石顶,孔孔泉流”。玉华堂原为潘允端书斋,清道光

年间重建,改名为香雪堂。八一三淞沪抗战时被日机炸毁。1959年重

建,仍名玉华堂。堂内现按文人书房布置,陈列着明代紫檀木画案等

珍贵家具。

积玉水廊、积玉峰

积玉水廊倚豫园东围墙,临曲池,积玉峰立于廊间。积玉峰玲珑剔透,原在也是园内,1956年移到豫园。池西及玉华堂前后,流水潆洄,山石嵯峨,花木扶疏,植白玉兰、白皮松、翠竹,幽雅恬静。 会景楼、九狮轩

会景楼位于豫园中央,登楼可观全园景物,故名“会景楼”。九狮轩在会景楼西北,1959年重修豫园时,拆去民宅,凿池垒石,池北筑轩,名“九狮轩”。轩前置月台,可凭栏观赏池中荷花。

中部景区

中部景区有得月楼、绮藻堂 得月楼位于玉华堂、玉玲珑西,两面临水。

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后,光绪十八年(1890年)重建,取

“近水楼台先得月”之义而名。得月楼为二层楼房,建筑精致,画梁

彩栋,修廊曲栏,华丽幽静。楼前有“皓月千里”匾额,皓月当空时,

俯视湖心亭、九曲桥上月光,别有情趣。清代上海人王萃龠禾一副描

写得月楼的联语“本地风光,旧时月色”,耐人寻味。绮藻堂位于得

月楼下,以“水波如绮,藻彩纷披”而名。堂内装潢美观,别具一格。

堂檐下有100个不同字体的木雕“寿”字,称为“百寿图”,富有民

族特色。堂前一天井,犹如方茶壶,内有匾额:“人境壶天”。左侧围墙上有清代“广寒宫”砖刻。

第三篇 上海防空洞《五大革命圣地》

(一)石家庄(西柏坡)

1、历史:

西柏坡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中部,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党中央和毛主席在此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和全国土地会议,解放全中国,故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中国命运定于此村”的美誉。为我国革命圣地之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5A级景区。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从西柏坡迁入北平。

2、红色景点:

(1)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

占地面积16440平方米,目前对外开放的主要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董必武旧居,军委作战室、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会址,九月会议会址,中共中央接见苏共中央和上海人民和平代表团代表旧址,防空洞和中央机关小学旧址12处。

(2)西柏坡陈列馆

建筑面积6100平方米,共12个展室。展览内容以解放战争后期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的活动为主线,运用了大量的文物、照片和历史资料,辅之于会画、雕塑、景观、幻影成像、半景画等高科技手段来展现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的伟大革命实践。馆名由邓小平同志题写。

(3)西柏坡纪念碑

位居停车场南侧、纪念馆后的山顶上。总高度为20.5米,碑名“西

柏坡”系邓小平同志的手迹,碑文是1991年江泽民同志为西柏坡的题词“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五位领导人铜铸像

位于西柏坡纪念馆广场中央,均高2.5米,青铜铸像,艺术地再现了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充满胜利的喜悦和对未来无限憧憬的情景。

(二)延安

1、历史:

延安,古称肤施、高奴、延州,原陕甘宁边区政府首府。简称“延”,国务院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延安是中华民族圣地、中国革命圣地。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

延安位于陕北金三角经济协作区腹地。历来是陕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城区处于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三山鼎峙,延河、汾川河二水交汇之处的位置,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塞上咽喉”、“军事重镇”之称,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

2、红色景点:

(1)毛泽东枣园旧居

这里原是一家地主的庄园,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为中央社会部驻地,遂改名为“延园”,现旧址大门石柱两侧尚有康生所书“延园”

二字。1944年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此地。中共中央书记处在此居住期间,继续领导全党开展了整风运动和解放区军民开展的大生产运动,筹备了中国共产党“七大”,领导全国军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并领导全国人民为争取民主团结,和平建国,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内战作了充分准备。

(2)延安革命纪念馆(AAAA)

国家一级博物馆。建于1950年1月,原馆址在南关交际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革命纪念馆之一。1954年迁往杨家岭原中共中央机关旧址定名为“延安博物馆”。1955年迁至城内凤凰山麓革命旧址院内,改名为“延安革命纪念馆”,1973年6月迁往王家坪现址。郭沫若1971年来延参观时题写馆名。主要宣传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近13年间,党中央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领导中国革命的光辉历史,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号工程”。

(3)杨家岭革命旧址

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和中共中央机关在此居住。这期间,中共中央继续指挥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并领导了解放战争,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1942年在此建成中央大礼堂,1945年4月23日至6月21日在中央大礼堂隆重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

(4)凤凰山麓革命旧址

中共中央驻地旧址,位于延安市宝塔区凤凰山脚下,1937年1 月

至1938年11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此居住,是中共中央到延安后的第一个驻地。在此居住期间,毛泽东写下了《实践论》《矛盾论》《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反对自由主义》《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陕甘宁边区政府、第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布告》《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战争与战略问题》等著作。

(5)王家坪革命旧址

1937年1月至1947年3月,这里是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司令部(后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部)的所在地。也是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叶剑英、王稼祥等领导同志和中央军委及八路军总部所属机关负责同志住过的地方。

(6)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

中国抗日军政大学于1936年6月1日正式成立,始称“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次年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校长林彪。至1945年抗战胜利,总校先后办学八期,并在全国创建了12所分校、5所陆军中学和一所附设中学,培养了十多万名德才兼备的军政干部,为夺取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军政人才基础,为中国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井冈山

1、历史: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市,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

级自然保护区、全国红色旅游景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井冈山地处湘东赣西边界,南岭北支、罗霄山脉中段。泰井高速、吉井铁路、江西321省道可直达。是集人文景观、自然风光和高山田园为一体的山岳型风景旅游区。

2、红色景点:

(1)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

位置:位于茨坪北山北岩峰上,占地400亩,由烈士纪念堂、碑林、雕塑园、烈士纪念碑四部分组成。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井冈山第一站就是来到北山,为革命先烈敬献花圈。

(2)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位置:座落于茨坪中心红军南路西,始建于1959年,是我国第一个地方性革命博物馆。1962年由朱德同志题写馆名,是一座全面陈列和宣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2005年9月,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新馆开工建设,于2007年10月27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八十周年之际,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亲自为“一号工程”—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剪彩并正式对外开放。

(3)毛泽东同志旧居

位置:位于茨坪中心南山路与黄竹坳路交叉口旁,占地面积近1公顷。1927年10月至1929年1月,毛泽东同志便常在此居住和工作。在这里,他代表井冈山前委起草了《井冈山前委对中央的报告》即《井冈山的斗争》一文。共有5栋民居建筑,分别为毛泽东同志旧居(中国共产党井冈山前敌委员会旧址)、中国红军第四军军部旧址

第四篇 上海防空洞《上海民防工程建设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SHANGHAI LAND & RESOURCES

上海国土资源

上海民防工程建设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姚荷孙

(上海市民防地基勘察院,上海 200232)

摘 要:基于上海城市灾害特点与发展趋势的初步分析,提出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加强民防工程建设的建议,以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上海防灾抗灾减灾综合能力。结合上海特殊的地质条件,分析了地下空间民防工程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及其防治对策,以期提高城市土地综合利用效率,并有效保障城市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关键词:民防工程;地下空间;灾害防御;城市安全

中图分类号:TU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29(2011)02-0095-04

有些则同时衍生其它灾害。上海最突出的表现是每逢汛

0 引言

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全球资源消耗和环境恶化日益严重,自然灾害的强度、频度以及社会经济脆弱性也在不断加剧。沿海地区人口集中,经济发达,也是各种灾害易发和频发区域,安全问题及其灾害防御更为关键。上海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特大型城市,各种自然与人为灾害都可能造成重大损失与广泛影响[1]。完善城市灾害防御体系,加强民防工程建设,将有助于提高灾害应对能力。本文结合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趋势,探讨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的民防工程建设,以促进资源整合与综合利用。

期,极端气候导致的强降雨、台风侵袭、天文大潮、长江洪汛等因素重合出现,城市防汛安全尤为严峻。

2 民防工程建设与发展

2.1 民防工程及其作用

根据《上海市民防条例》(1999年8月1日起施行)的界定:民防是指政府动员和组织群众,采取防空袭、抗灾救灾措施,实施救援行动,防范和减轻灾害危害的活动;为有效开展民防活动而施工建造的工程为民防工程。

民防工程包括为保障战时人员与物资掩蔽、防空指挥、医疗救护等单独修建的地下防护建筑,以及结合地面建筑修建的战时可用于防空的地下室。

公用民防工程由政府投资兴建,以防灾减灾为主,如大型人员、物资掩蔽体等;结建民防工程以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投资兴建,民用为主兼顾防灾减灾。《上海市民防工程建设和使用管理办法》(2003年4月1日起施行)第九条规定,城市新建民用建筑,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修建战时可用于防空的地下室。

民防工程具有保证平时(和平时期)防震抗灾——组织居民应付各种灾害;战时(战争时期)防空抗毁——组织居民隐蔽、疏散、抗击各种袭击和消除袭击后果,保护居民、经济设施及其他重要目标安全,恢复

1 上海城市灾害简述

上海位于长江和钱塘江入海口交汇处,滨江临海,地势低平。上海面临的主要灾害包括:气象灾害(暴雨、洪汛、干旱等)、海洋灾害(热带气旋、风暴潮等)、地质灾害(地面沉降、地震等)为主的自然灾害,以及各类人为灾害。

上述灾害有的突发,有的缓慢累进;有些灾害发生频率低,有些则有周期性特点;有些灾害单独发生,

和维持正常工作、生产、社会生活秩序等基本功能。可见,民防工程具有战时防空、平时抢险救援和防灾救灾的职能。目前的民防工程不仅是为应对传统意义上的安全问题,更多地可能是将发挥应对各种自然灾害与公共

安全的庇护与救援场所的职能。

2011年第32卷第2期

95

上海国土资源

SHANGHAI LAND & RESOURCES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正是一个设在地下人防设施里的电站,由于得到人防工程的保护,在震后第一个输出了电,为抗震救灾做出了重要贡献;不少在地下人防工程中避震和住在建筑物地下室内的人员也都幸免于难。

2.2 国外民防工程概况

一战期间被飞机轰炸“逼”出来的防空洞成了国外民防工程的首创。二战期间民防工程得到了迅速发展,参战各国更加注重城市民防工程建设,以有效保护居民和经济目标,减少空袭造成的损失。二战结束后,随着高新武器装备在战争中的运用,民防工程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目前世界上已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行了民防体制。据国外公开资料,美国目前修建的民防工程可容纳1.2亿人,占总人口近60%;前苏联修建的民防工程可容纳1.8亿人,占总人口68%;长期奉行中立的瑞士、瑞典修建的民防工程可容纳85%以上人口;以色列修建的民防工程可容纳全国人口100%;而日本仅修建的地下商业街和大百货商店的地下售货场,总面积达到200多万m2。2.3 上海民防工作发展

为提高城市安全综合防护能力,有效应对各种灾害,上海建设了相当规模的民防工程,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据《上海民防志》,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人民防空建设经历了4个阶段[2]:

(1)1949~1969年人防建设阶段,是各级人防机构组建和人防工程初期建设阶段;

(2)1969~1978年全面战备建设阶段,人防建设全社会广泛参与、人民防空工作有相应发展,但大部分群众性人防工程质量较低;

(3)1978~1986年平战结合建设阶段,人防工作根据“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平战结合,质量第一”的建设方针,进入“平战结合”的历史转折时期,上海人防工作得到全面发展,率先在全国实现从人防到民防的转变;

(4)1986~1999年民防建设阶段,民防工作包括人民防空和抗震救灾两项任务,构建大民防系统,民防工作纳入了法制化管理,得到新的发展。

进入21世纪,上海民防工程建设继续得到快速发展。据统计,截至2009年3月,公用民防工程使用面积超过60万m2。建筑物地下室等结建民防工程使用面积估计

近150万m2。

3 地下空间资源综合效用

3.1 地下空间开发趋势与潜力

有人认为19世纪是桥的世纪,20世纪是高层建筑的世纪,21世纪是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世纪。综合开发城市地下空间,是城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3],也是防灾抗灾减灾的重要措施和民防工程建设的主阵地。地下空间是有待开发利用的战略性土地资源。上海防空洞

为缓解城市发展矛盾,如人口密度增大、生存空间拥挤、城市交通拥堵、土地资源稀缺、建筑用地紧张等,上海城市建设发展向高空延伸曾是一种选择。据统计,目前上海2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约有1600多幢,其中30层以上的超高层265幢,全市建筑高度不断刷新。高层建筑一方面提高了建筑物的容积率,从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而另一方面,高层建筑维护费用很高。在建筑界人士看来,高度超过300m的摩天大楼已经失去节约用地的经济意义。

高层建筑引发的“热岛效应”、地面沉降等负面效应引起了有关专家、学者的忧虑。过多高层建筑也给上海地下空间开发带来了难题。由于高层建筑的桩基一般深达30m以上,成为地铁施工的“拦路虎”。

可见,上海在向“上”空间得到较大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必须向“下”寻求发展空间,充分发掘土地利用潜力[4],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研究表明,兴建6层以下建筑物设置两层地下室,6层以上建筑物设置3~4层地下室,城市建筑总容积量可增加30%以上,可有效缓解城市用地矛盾,同时增强城市防灾减灾综合能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3.2 地下空间开发与民防工程的整合

上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期,上海地下空间开发主要为人防工程建设发展阶段;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末,上海地下空间开发以人防工程为主,适当兼顾城市建设,为平战结合探索阶段;90年代初以来,地下空间开发进入平战结合发展阶段,一方面将已有民防工程改造成平时使用,同时以经济建设为契机,大量开发地下空间,以民用为主,附加防空、防灾、减灾等防护功能,以提高“战时保护人民,平时造福人民”的能力。上海将民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5],地下空间开发迎来新的发展高潮,城市整体防护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96

2011年第32卷第2期

SHANGHAI LAND & RESOURCES

上海国土资源

早期开发的地下空间主要作为人防工程,起到战时防空抗毁的作用。后期开发的地下空间主要为民防工程,具有战时防空抗毁、平时防灾减灾的作用,服务于城市经济建设。目前上海地下空间开发的形式有:点状地下空间(地下车库、民防指挥所等)、线状地下空间(主要是市政设施,如地铁、隧道、共同沟等)、面状地下空间(大型地下商场、地下综合体等)。其中有些属于公用民防工程,有些属于结建民防工程。

上海地铁是公用民防工程的重要组成,是紧急疏散和救援物资运输线、民众应急避难场所。各类建筑的配套地下室是结建民防工程,地下室具有冬暖夏凉特点,能有效抵御极端高温低温灾害,减小用电,节能减排。

加快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一方面可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同时可增加市民避难场所,大幅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涌和地面塌陷[7]。

在实践中,对具体的地下空间开发场地,需进行岩土工程详勘,详细、准确掌握该区域地层分布情况,为地下空间开发的设计、建设与维护提供技术支持。4.2 综合利用的管理对策建议

为合理、有序、高效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提高城市安全防灾减灾的综合防护能力,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1997年1月1日起施行),上海出台了《上海市民防条例》(1999年8月1日起施行)、《上海市民防工程建设和使用管理办法》(2003年4月1日起施行),这是地下空间与民防工程综合开发建设与管理的法律依据。

随着城市经济建设的发展变化,部分政府管理规章也有待协调统一,有些条款有待完善以增强可操作性。如《上海市民防工程建设和使用管理办法》规定民防工程投资人,可取得民防工程所有权;而根据上海市房地局2003年《关于商品房项目附属地下车库(位)租售问题的暂行规定》,民防工程产权证无法办理。有必要结合地下空间地籍调查[8],明晰相关权属与职责[9]。

民防工程是民生工程,应确保设防标准与工程质量;必须常态化监管,充分发挥“平时造福人民”作用,杜绝“平时不用、战时无用”,切实保障防灾减灾能力;健全和完善应急响应机制,提高应对突发灾害能力。

4 地下民防工程建设的技术分析与管理对策

4.1 地质环境条件分析

根据国内外地下空间开发实践经验,在上海地区进行地下空间开发,必须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结合,充分考虑防灾抗灾减灾和人民防空需求,遵循统一规划、规范建设、合理利用、依法管理、平战结合等基本原则,涉及前期规划、开发建造及运行管理等阶段。而其前提与基础是要充分了解开发建造对象所处的上海地质环境条件[6]。

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上海地下空间开发目前大多集中在地表以下30m深度范围,即全新统地层内。其中第④层灰色淤泥质粘土,流塑,具有高压缩性、高灵敏度、低强度、弱渗透性特点;第⑤1层灰色粘土、粉质粘土,一般位于地下空间构筑物的基础底部,成为其软弱下卧层、主要压缩层,需采取相应技术措施,以控制地下构筑物沉降。第⑤3层灰色粉质粘土和第⑤4层灰绿色粉质粘土,一般分布在古河道地区。第⑥层暗绿—草黄色粉质粘土,隔水性好,可有效阻滞承压水向上突涌,本层为晚更新世晚期标志性土层。第⑦层粉砂、粉土,为第一承压含水层,承压水位较高,如上覆土层较薄,本层易产生突涌等不良地质作用。

上海地区地下水位较高,潜水含水层水位埋深一般约0.3~1.5m,微承压和承压含水层水位埋深3.0~11.0m。在地下空间开挖中须降低地下水位,以避免产生水土突

5 结语

上海面临众多灾害,需要结合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加强民防工程建设,提高城市土地综合利用效率,保障城市公共安全防护,进一步提高防灾、抗灾、减灾综合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7]

刘昌森,姚保华,章振铨,等. 上海自然灾害史[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上海民防志》编纂委员会. 上海民防志[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方世忠,李震,李寅. 土地集约利用背景下的地下空间开发[J]. 上海国土资源,2011,32(1): 28-32.

王海刚,贾三满,杨艳,等. 基于GIS的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综合质量评估研究[J]. 上海国土资源, 2011,32(1):59-62,77.

崔一帆,王文娟. 论将地下空间开发及人民防空建设纳入城市化进程[J]. 上海地质,2001, 22(4):23-26.

严学新,方正,曾正强,等. 上海地下空间开发环境地质问题分析[J]. 上海地质,2004,25(1): 1-5.

李众. 城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中的若干基本问题探讨[J].

2011年第32卷第2期

97

上海国土资源

SHANGHAI LAND & RESOURCES

上海地质, 2010,31(2): 38-42.

王超领,孙庆华,顾卫锋,等. 城市地下空间地籍管理研究[J]. 上海国土资源, 2011,32(1): 54-58.

[9]

王瑞,曹操,王超领. 上海城市地下空间权利设置与土地管理研究[J]. 上海地质,2009,30(3): 20-23.

[8]

Civil Defense Projects Construc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Underground Space in Shanghai

YAO He-Sun

(Shanghai Civil-Defense Institute of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Shanghai 200232,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disaster features and development tendency in Shanghai, th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that take full advantage of underground space resource and strengthen civil defense projects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disaster-prevention, disaster-rescue, and disaster-decrease in Shanghai. In view of the special geological conditions in Shanghai, it analyzes main problems and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during civil defense projects construction in underground space, which hopes to improve the urban land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effi ciency, to effectively safeguard city saf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civil defense projects; underground space; calamity recovery; city safe

(上接第94页)参考文献

严学新,方正,曾正强,等. 上海地下空间开发环境地质问题分析[J]. 上海地质,2004, 25(1):1-5.

[2] 杨天亮,严学新,王寒梅,等. 基坑施工引发的工程性地面沉降研

究[J]. 上海地质,2009, 30(2): 15-21.

[3] 龚士良,叶为民,陈洪胜,等. 上海市深基坑工程地面沉降评估理

论与方法[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8,19 (4):55-60.

[4] 龚士良. 上海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关键技术问题研究[J]. 中

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7,18 (3):92-96.

[5] 张文龙. 对上海市地质灾害灾种和致灾因素的探讨[J]. 上海地

质,2007,28(4):60,13,63.

[6] 王初生,叶为民,杜灏洁. 上海市城市地下工程环境地质效益研究

[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1(2):283-286.

[7] Gong Shi-Liang. The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Shanghai soft

clay and its effect on soil body deformation and land subsidence[J]. Environmental Geology, 2009, 56(6): 1051-1056.

[8] 方世忠,李震,李寅. 土地集约利用背景下的地下空间开发[J]. 上

海国土资源, 2011, 32(1):28-32.

[9] 王海刚,贾三满,杨艳,等. 基于GIS的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综合质量[1]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评估研究[J]. 上海国土资源,2011,32(1):59-62,77.

施亚霖,刘长礼. 上海地区地下工程中水文地质勘察内容的探讨[J]. 上海地质,2009, 30(2):41-43.

徐凤昌,董锋,陈洪泳,等. 深基坑施工渗水流砂等病害分析和处理[J]. 上海地质,2007, 28(1):33-35,44.

孙瑞瑞. 软土地基中基坑渗透破坏机理和对策[J]. 上海地质, 2010,31(S1): 85-88.

厉鑫,苌红涛,杨天亮. 可靠度方法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J]. 上海地质,2010, 31(3):58-60.

张文龙. 上海全新统地层中地下水类型和不良作用分析[J]. 上海地质,2008,29(2): 3-6.

吴权,费廷玉. 拟建深基坑降水试验岩土工程分析[J]. 上海地质, 2006,27(1):37-40.

杨天亮,严学新,王寒梅,等. 水位与沉降双控模式下浅层地下水压力回灌试验研究[J]. 上海地质,2010, 31(4): 12-17.

李众. 城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中的若干基本问题探讨[J]. 上海地质,2010, 31(2):38-42.

王德刚,李新同. 深基坑施工周边管线变形监测分析和处理[J]. 上海地质,2007,28(2): 21-24.

Environmental Geological Problems and Prevention Measure

of Deep Foundation Pit in Shanghai

SHI Ya-Lin

(Shanghai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Engineering Exploration, Shanghai 200072, China)

Abstract: By analyzing environmental geological problems of a deep foundation pit in downtown area, including water and

soil piping of foundation pit, slope stabilization of foundation pit, sand seepage liquefaction, deformation of foundation soil and land subsidence made by excavating and precipitation in deep foundation pit, analyze the harm of environment geologi-cal problems and give main resolving measures. The aim is to reduce or avoid the environment geological problems of the deep foundation pit.

Key words: deep foundation pit; environmental geological problems; risk assessment; preven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

98

2011年第32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