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回深刻文章

时间:2021-11-01 16:34:44 200字

第一篇 轮回深刻文章《关于生命轮回的问题》

关于生命轮回的问题

1、儿童前世回忆

也许,关于轮回最有力最好的证据来自伊恩·史蒂文森博士(Dr. Ian Stevenson 1918-2007)的研究。

史蒂文森是一名货真价实的精神病学家,在过去的五十年中,他一直致力于研究儿童的前世回忆。

在研究了近3000个儿童案例后——这些儿童大多数年纪为4到10岁——史蒂文森发现这些孩子们很多能回想起自己拥有过前世。令史蒂文森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这些孩子不仅能回忆起自己以前的名字,还能回想起他们自己死亡的日期,以及自己以前居住的村庄的详尽讯息。更有甚者,很多孩子能准确说出自己“以前”的家庭的成员和他们的小名,并以神秘的准确度讲述自己前世的生活佚事。另外,史蒂文森研究中的很多孩子能回忆起自己是如何死的,并且能详细说出自己的遗言,而遗言的深度和所需的知识储备完全不似一个孩子所能说出的。更令人惊奇的是,在个别案例中的孩子能完全回忆起自己前世的所有事情,并坚称自己前世的家人正在召唤自己,且觉得和现在的家庭感觉十分疏远。在一些案例中,

如果这些孩子不被允许和以前家人多多接触,就会明显感到烦躁不安。

史蒂文森并没有对实验中的孩子进行催眠,这些初来世界的孩子们反而完全自发地回忆过去已久的前世回忆(事实上,伊恩博士特别地避免了催眠来让孩子们获取前世记忆,因为他认为这样所获得的回忆不可靠并带有自我臆想性),这是多么让人称奇啊!尽管这些回忆和倾向将随着孩子年岁的增长而慢慢淡去,直到青春期完全消失,但是它们仍然是关于轮回很好的证据。

2、同位胎记

这是另一个有趣,潜在并可靠的轮回证据,也同样来自于史蒂文森博士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史蒂文森博士惊异地注意到一个偶然现象:有些他研究的孩子的身体上有着胎记,而这些胎记和这些孩子所回忆的自己被枪杀致死的枪伤部位高度吻合。例如在史蒂文森博士的一个十一岁土耳其小男孩的个案中,男孩声称自己前世是被邻居用猎枪意外击中了头部而亡。而这名男孩一出生就有着一个畸形的右耳,活像了男孩所说的前世致死的枪伤部位,后来伊恩博士根据男孩的回忆查询了男孩前世男人的资料,无论是医疗记录还是死者所在地当局提供的照片都非常一致。而然这绝不是一个特殊的案例;史蒂文森博士的研究中搜寻到了大量的这种案例,

很多的是脚趾手指——有几个案例甚至是整个四肢——在前世中因故残缺,而在今生他们的肉身竟然残缺了同样的部位。更有令人吃惊的事情是,在一些案例中他还发现了前世的多重胎记。比如在一个案例中,一个人前世被子弹贯穿了头部,而在今生中,他的头部前世子弹入口和出口的地方竟出现了吻合的胎记。当然这种完美地吻合几率甚至小过了天文数字,而然伊恩博士却找到了好几个这种案例。

背景知识:

伊恩·史蒂文森博士是生物化学和精神病学教授。研究主题涉及濒死经验、轮回现象与超自然现象等。2002年,他负责弗吉尼亚大学在世界各地的超自然研究。

他于1960年发表的文章《往世回忆的证据》,被誉为现代西方轮回研究的序幕。从那以后的四十多年间,他奔波于世界各地,收集到 2600 多个案例,发表了十本专著和几十篇学术论文,其中许多被研究者引为经典,特别是《二十案例示轮回》(Twenty Cases Suggestive of Reincarnation)和《记得前世的儿童》(Children Who Remember Previous Lives)两本书,被后来的研究者经常引用。《二十案例示轮回》一书中记载的20个轮回转世案例,是他在 1961 年到 1965 年间从印度、斯里兰卡、巴西、黎巴嫩和美国的阿拉斯加收集、整理和验证过的案例的一部份。本书中有一个案

例是轮回转世中非常罕见的、具有特殊研究价值的例子,史蒂文森称其为“交换转生”(Exchange Incarnation),此现象其实就是中国古代正史中亦有记载的“借尸还魂”现象。

虽然史蒂文森并非是西方第一个从事轮回研究的人,但是他以严肃的态度、严谨的作风赢得了学术界对轮回研究的接受与尊重。不过,对他研究工作的评价趋于两极化,支持者认为他是一个被误解的天才,而批评者则认为他过于轻信甚至迷信,他的结论在科学界也很少得到正面的支持。一些批评者曾质疑他的研究方法,称它们是伪科学。另一些人则认为,他的研究方法还是严谨的,即使他们并不一定支持其结论。 另外译者还发现了一个视频中大量提到了史蒂文森博士所研究的个案,这是一个讲座,主讲人是钟茂森博士,现任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兼任中国广州中山大学客座教授。澳洲净宗学院副院长、方东美研究所副所长。视频后半部分提到了史蒂文森博士研究的很多案例,前半部分很多是濒临死亡学的案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此处观阅。 以上讯息为译者整理所注。

3、海伦·瓦默巴赫博士的人口数据研究

在1960年代晚期,心理学家海伦·瓦默巴赫博士(Dr. Helen Wambach 1932-1985)开始了一系列的前世回忆与人口

数据吻合度的研究。当海伦博士治疗的几个患者在催眠状态下向她提及了自己的前世回忆时,她好奇地想这些病人所述的是否是简单的主观臆想呢?于是乎她决定用构成文化的人类学,社会学和考古学研究来考量这些病人前世的特定细节,以此来看看他们前世的回忆和人口数据是否一致。她的理由如下:如果自己的研究对象对前世的性别,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的回忆和人类学家以及社会学家已知的信息相符的话,那么即可证明这些研究对象的前世“幻想”和人口数据可以一一对应,这对人类可以轮回的观点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10年里,海伦博士探访了1000名研究对象,她询问了每个人前世的性别,社会地位,经济阶层以及其他一些世俗的细节问题,而这些受访者的前世各种各样,有公元前500年,公元1世纪,公元500年,公元1500年等等。海伦博士采集到的数据和人口学家对古代的已知信息非常吻合。举例来说,海伦博士的主要受访者是女性(受访者男女比例为1:3)。按理来说一般人不会想象出自己的前世与今世性别相反,所以按照海伦博士研究对象的性别比例来说,这些前世回忆应当女性远远大于男性。而然让她感到惊讶的是,很多女性回忆自己的前世是一个男人(同样,也有些男人回忆自己的前世是个女人),而将这些数据用生物学计数统计时就发现,在任何的时代男人和女人的比例都精确到了1:1左右。如果这些研究对象的前世回忆真的是基于凭空想象的话,那么

第二篇 轮回深刻文章《成长与轮回_关于刘震云_一句顶一万句_的一种主题解读》

第26卷第4期2011年8月平顶山学院学报

JournalofPingdingshanUniversityVol.26No.4Aug.2011

成长与轮回

———关于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的一种主题解读

王军伟

(浙江大学,浙江杭州310028)

摘关

“精神的流浪和漂泊”;而在吴摩西和牛爱国两代人要:刘震云在这部小说里描写了家乡父老乡亲词:成长小说;延津;轮回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670(2011)04-0071-05

重复着的成长故事中,展现出的是求生意志下的、因信仰缺失而产生的心灵困境和命运轮回。

中图分类号:I207.42

——特别是他的轮回,是我们读刘震云不少小说—故乡系列小说时留下的一个深刻印象。如《头人》(1989年)、《故乡天下黄花》(1991年)、《故乡相处流(1993年)、《故乡面和花朵》(1998年)。而2009传》

《一句顶一万句》,年出版的这部其实可以看作是属

现,但是这些变化产生的永久性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

[2]

成长小说虽多,但其基本元素却有规律可循,如成长的背景、成长的困惑、离家出走、陷入磨难和困境、获得醒悟和拯救等,而这些因素,在杨百顺从少年几乎都可以找到。懵懂到步入成人世界的过程中,

初读这部小说,不少人会觉得一团糟。它犹如乡仅在上半部小说里,出现的有姓之村的一个大集市,

人已足百数,什么样的姓你都能看见:老杨、老马、老老段、老杜、老窦、老孔、老裴、老蔡、老曾、老孙、老李、

宋、老詹……他们都忙忙碌碌,鲜见有清闲时候:有卖有打铁的,有剃头的,有杀猪的,有贩葱的,有豆腐的,

刮盐土熬盐熬碱的,有染布的,有贩毛驴的,有喊丧有说媒的,有开饭铺的,有箍桶的,有做木匠的,有的,

开粮栈的,有卖馒头的,有弹棉花的,还有提刀上路杀人的,贩人的,传教的……

也许20世纪70年代之前出生在河南乡村的一些人,读起这部小说时会觉得格外亲切。因为小时长别无消遣,晚饭后大家围坐半屋,昏昏暗暗的夜漫漫,

听年长之人讲东讲西时所提到的,几乎都是油灯下,

这些人。提到的人物也许很多,但放心,总会有一个但也请放心,他还是会成为主人出现;也许他很普通,轮回深刻文章

,于杨百顺的“成长小说”虽然刘震云说这是在写家

[1]

“精神的流浪和漂泊”,乡父老但是我们在里面,依

然看见了此前在他作品中已经多次见过的熟悉场景:一成不变的故乡,轮回的命运。

一、成长小说

《一句顶一万句》:《出延津记》分为两部与《回延。细细品味,它其实可以看作是杨百顺的“成津记》。长小说”

成长小说是欧美文学史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它的数量是如此之多,以至于它的名字,在西方语言表述里都各有不同。不过美国学者莫迪凯·马科斯在综合各种有关成长小说的意见之后,认为成长故事讲的是:年轻的主人公经历了关于世界和自我的重大智识转变,或者是性格的重大转变,又或者兼而有之,这种转变必然指向或者能够引导他朝向成人世界。这或许没有仪式呈个过程或许包括某种形式的仪式,

收稿日期:2011-04-20

作者简介:王军伟(1972-),男,河南省许昌人,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副教授,浙江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现当代传播史

研究。

“故乡系列小说”《故乡天下黄花》(l991年)、《故乡相处流传》(1993年)、《故乡面和花朵》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刘震云的只包括

(1998年)三部长篇小说。我们在这里采用的是更为宽泛些的概念,:“在我的小说中,有大约三其所依据则是1992年刘震云自己曾讲的话《故乡天下黄花》,中篇小说分之一与故乡有关。这个有关不是主要说素材的来源或以它为背景等,而主要是说情感的触发点。长篇小说

《头人》、《新兵连》,短篇小说《塔铺》”:《整体的故乡和故乡的具体》,《文艺争鸣》1992年第1期。等,都与故乡有关。见刘震云第73页,

②③

《一句顶一万句》2009年3月版,本文依据的的版本是长江文艺出版社,下不另赘。

《美国成长小说研究》2004年5月版。此可见芮渝萍第1-2页之相关综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角的。

候,吴摩西已经老了,已经到了人生的顶端。这时的他,已经改了三回名字,一开始叫杨百顺,后来叫杨摩西,后来又叫吴摩西,再后来他就叫罗长礼了;21岁已经四处流浪漂泊了“很多”地方:从家乡杨家的他,

到方圆的许多村庄,到延津县城,到山西沁源县庄起,

城,到新乡,到开封,到汲县、洛阳、安阳,到郑州,再后来,他到宝鸡、咸阳了;此时的他,也已换了很多次的工作:从做豆腐起,到杀猪,到染布,到信主破竹子,到沿街挑水,到去县政府种菜,到“嫁”给吴香香卖馒头贩葱,再后来,他就逃到咸阳,在咸阳的大街上卖大饼。除了卖大饼,还卖芝麻烧饼和河南火烧,还卖牛头肉和羊头肉,一直到死。

成长小说的要点,就在于不断地流浪,不断地行走,不断地经受磨难,然后取得领悟。杨百顺在尝到了一系列的生活苦味之后,他体悟到了什么?他体悟到了人生的孤独。

师傅老詹一直劝别人信教,因为信教可以让人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何处去。杨百顺虽然最初和别人并且最终也没有信主,但是他最后还一样嘲笑师傅,

体会到了不知身向何处的孤是想起师傅的这些话,

独。他明白了人生问题的关键所在,也在寻找破解的方法,但他到死都没有找到。吴香香和他生活了一年多,就算是晚上亲热,吴香香也像是一个机器人,毫无所以吴摩西才很想知道,到底是老高哪句话打表情,

动了吴香香,以至于吴香香可以放弃一切,和老高私奔,愿过颠沛流离的日子?但是他一辈子也没有想出来这句话到底是什么。

读过这部小说的人,大多都会觉得这部小说最为惊心动魄的时刻是吴摩西发现巧玲被拐之时。他像没头的苍蝇一样四处乱撞,甚至因为赶不上去开封找巧玲的车,他竟然一口气跑出了120里,晚上累倒在吴摩西想起自己这些年黄河滩头睡着了。夜梦惊醒,

的遭遇,从做豆腐起,到杀猪,到染布,到信主破竹子,到沿街挑水,到去县政府种菜,到“嫁”给吴香香,到吴香香和老高出事,没有一步不坎坷。吴摩西不是神也不是英雄,但是他却好像遭受到了神谕的魔咒,仙,

一件件看似无关的小事,却一步步地左右着他的命运,渺小困苦的坎坷让人肝肠寸断。但所有的坎坷加起来,都比不上巧玲丢了,因为他明白了人生的烦闷,能稍微宽慰他烦闷之心的师傅老詹已经死了,而这时“说得着话”的巧玲,竟然也丢了。真是宛如能和他

每一步努力,最终走向的结果都是孤单。一种宿命,

吴摩西的结局,如此令人感伤。莫迪凯·马科斯

不过想必不少人虽然在开篇就看见了杨百顺的名字,但未必有几个人会对他有所留心。此时占据人是他爹,卖豆腐的老杨;他爹的朋友,赶大们眼光的,

剃头的老裴……但是几车的老马。还有打铁的老李,

十页读下去,你才不知不觉地发现,原来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就是那个开头被我们忽视掉的杨百顺。杨百顺的成长背景很普通。他最早出现在小说里的时候是11岁,毫不起眼。他爹老杨卖豆腐,家里有三个兄弟,大哥百业,弟弟百利。虽然他和弟弟去跟老汪读过几天私塾,但后来私塾散了,就都回家跟爹做豆腐卖豆腐去了。虽然时不时被老杨暴揍两顿,但农村谁家的小孩儿没几次这样的经历呢?

按照成长小说的模式,杨百顺下面就该离家出走了,要面临一系列的成长困惑了。百顺最终出走之已经有过一次不算成功的出走。小韩县长办新前,

学,毕业之后有可能到县政府当科员,老杨耍了个心眼,故意使他失去了这次机会,他大为生气,终于找到了一个脱离他爹和豆腐的理由:只要能离开他爹和豆不管到哪里,他都不后悔。但是他这次出走以失腐,

败告终。投了个杀猪的师傅,最后却是师徒反目,别无去处,只好回来继续受他爹的白眼嘲讽。而他最终离家出走再也没有回头的原因,是他大哥攀上了一个他弟弟也衣锦还乡,一副有头有脸人的样子,富媳妇,

在人前大出风头,让他认为自己如今的落魄还是因为当年没读成新学。在他要去杀此事的元凶老马未果后,就再也没有回到过杨家庄,因为在他心里,已经将,“杀人之地,他爹、他弟弟一并杀掉了是不能再老马、。回去了”轮回深刻文章

之后的杨百顺,就陷入了一系列的磨难当中。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染坊的工作,但是不小心放走了掌只得跑掉了;他信了主和改了名,结柜最喜欢的猴子,

果生计还得靠他自己,因为师傅老詹没有余力养他;师傅好不容易给他介绍了个竹业社的工作,因为打瞌睡被骂走了;离开师傅后去货栈扛过大包,沿街给人虽说被县长老史“赏识”得以到县政府去家挑过水,

但几个月之后,随着老史被撤,他也种不成菜种菜,

了;下了很大决心才改姓“嫁”了个老婆,老婆却和他无话可说,倒和别人好上了;好不容易碰见和他能说话的巧玲,却因他不小心,被人贩子给拐走了……

我们刚见到杨百顺时,他11岁,毫不起眼;等到——这时他杨百顺—这部小说的上部快要结束的时候,

21岁的时已叫吴摩西,也才21岁。但是谁能想到,

认为根据成长故事关心的是各种经历,并且不同的成长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可以将成长按照力量和影响来划分为三类:一些成长经历只是将主人公引向成年的门槛和协议,但并没有明确跨越这道门槛。这些故事强调经历的震撼性影响,但是它们的主人公还明显处于青年状态;第二类成长故事使它们的主人公跨过成但无疑却使他们陷入到斗争当中;年的门槛和协议,

第三类目的明确的成长故事坚定地令它们的主人公接受成年协议,或者至少决定要步入成年人行列,这——莫迪凯·马科斯类成长故事通常关注自我发现—

分别将这三类成长故事命名为试探型、未完成型和决定型成长故事。

[2]

,但如今成了黄河“故道”其境况可以想见。故元人“滨古河道,柳贯谓胙城河虽别流,而漂砂拥砾,冒没

[4]

人庐舍冢墓,势如潮汐,不可遏至”;清初也有记自

,“一派沙地,延津县东北行二十里,过沙门镇满目荒凉……自沙门一带县西吴安屯至县西北董固等处,积沙绵延数十里,皆飞砾走碛之区,胙之土田无几矣……由胙城西北行三十里,一派沙地,并无树木村庄,。飞沙成堆,衰草零落”

[3]卷一六二

昔为沃野,今成沙碱,以致风俗纤俭,民生清苦。更为糟糕的是因为河南地处中原,每有祸乱,总成云扰之地,居者不堪疲惫。以致明人孙一奎《医旨绪《脾胃论》馀》在谈到的作者、金人李杲为何独重脾胃“生当金、时曾说,杲元之交,中原扰攘,士失其所,人疲奔命,或以劳倦伤脾,或以忧思伤脾,或以饥饱伤。脾,病有缓急,不得不以急者为先务”攸之策,破袁绍军处也……

也难怪有学者曾言,生活的苦难使身处中原的人们不得不以最基本的本能需要作为生活追求的全部内容;不惟如此,这种生存环境甚至摧毁了在其他地方多少还可以作为价值支撑的民间缘于土地和血缘而生的传统道德,把当代河南民间变成了一个除了赤再没有多少其他文化中介因素可裸裸的生存本能外,

:“也许可以这样说:这里是全国以做人性凭借的地方

最缺乏浪漫和诗意的民间。不像居于历史上相对偏离于政治中心的边缘位置,有着青山绿水的滋润以及熏陶出来的江南民间的细腻温柔;比较富庶的缘故,

不像和它比邻,同样落后,但因有着朴实浑厚的黄土地的哺育和历史上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庇护的陕西民间那样,保留着相对淳朴的民间道德;这儿的民间只能是靠裸露了的求生意志来挣得一份生存可”能。

[6]

[5]卷一○四

按照莫迪凯·马科斯的分类,吴摩西的成长故事属于未完成型的。之所以会如此,还是因为他一直尚在时间之流中,轮回了延津。

二、延津

延津是刘震云的故乡,也是他小说里最常见的背景。如果从他的第一部作品、也是最早的与家乡有关《塔铺》《一句顶一万句》,的算起,到这部时间已经过

①刘震云在反复地吟咏着他的故乡。了20多年。

延津身

处中原,岂得独免?东南之乌巢泽,即昔曹太祖纳许

延津并不算是有名气的城市,它和中原大地上其历史虽然久远,中间或许也曾有过他不少城市一样,

一度的小繁华,但岁月的流转,早已使得它变得平平

②它最初的名字叫廪延邑,“廪”,凡凡。指粮仓,传说

此地虚假廪堆延绵不断,才有此名。秦名之以酸枣

③此后小经迁转合并,名字并无太大变化:只在郡。

宋政和七年(1117),由酸枣郡改名为延津。延津本为渡口之名,存在已久,随着经济地位日重,改名也算自然之事。但延津的热闹是因为河,没落也是因为河。黄河之水,其源远而高,其流大而疾,河决之患,已非一日。延津依河而成,水患迭经,明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春,黄河决祥符县杏花营,秋七月,河决延津———《禹贡锥西,泛滥七十余里,又明年,徙之县南旨》因记“河自延津县南徙如封丘,而延津遂无河矣”

[3]卷十九

所以出身河南的不少作家,如李佩甫、阎连科、张宇,都在为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唱着不同音调的壮歌与哀歌。如果说李佩甫着重表现的是那块“绵羊地”上无奈与麻木,以及他的乡土世所浸透着的民间苍凉、

。本来黄河一岸皆可居人,野无不耕之地;

《人民文学》,1989年1月收入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同名作品集中。《一句顶一万句》最初发表在1987年第7期的最初连①《塔铺》

2期的《人民文学》。载于2009年第1、

春秋郑廪延邑,秦置酸枣郡,属三川郡。汉属陈留郡。后汉及魏晋因之。后魏省,寻复置,属东郡。北齐复省,隋开皇六年,②延津,复置,属滑州。大业初,属荥阳郡。唐初属东梁州,贞观八年,属滑州。五代梁属开封府,后汉复故,晋还属开封。宋政和七年,改曰延津。

金贞祐三年,升为延州,属河南路。元至七年,复为延津县,属汴梁路。本朝雍正二年,属卫辉府,五年,省胙城县入焉。民国初废府设道,延津属豫北道;民国十六年(1927)撤道级建制,延津直属河南省;1932年省下分行政区,延津属第四行政区;1949年后延津属新乡专区;1985

《大清一统志》年撤地设市,延津属新乡市。上据嘉庆诸书。

“济水”:“昔天子建国名都,”卷八云或以令名,或以山林,故豫章以树氏郡,酸枣以棘名邦,故曰酸枣也。③《水经注》

“有气无骨”界里的的精神特质,阎连科是因为对河南这块土地上那种民间生存苦难悲愤莫名,不惜剑走偏锋风格诡异,那么刘震云则反反复复地表现着故乡。《头人》当中无论谁当上了村长,延津的轮回之苦

《故乡天下黄花》中无论是民初、抗日、土改,还是“文革”时期,我们看见,无论谁得势,都是在出演着无限循环、永无终止的权利游戏。而在《故乡相处流传》中,干脆是同一帮主角,身历曹操、袁绍之争,朱元璋移民,慈禧下巡和太平天国的失败,以及1958年的大炼钢铁和1960年的自然灾害,这部小说看后不免让——给了你四次机会又能怎么样?人心生颓丧之感—还不是如此!

因为刘震云早看穿了这一切。在他看来,变来变去的只是舆图,只有朝代,但是延津还是延津;在这片一代又一代的人,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命运,土地上,

并没有多少向前突破的迹象,一直还裹挟在轮回的力量当中,只为求生。只不过这次在《一句顶一万句》中,他特别想表现出的,是这种往复回环场景之下凡俗乡人的精神困境。

三、轮回

《一句顶一万句》,的前半部是《出延津记》后半《回延津记》。一出,部是一回,难道不是一个轮回?一出,一回,确实是个轮回。

很多人谈起这部小说时,都讲这部小说有两个主以及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这并人公:吴摩西,

不算错,但是我们更愿意认为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从头到尾只有一个:就是吴摩西。牛爱国其实一直活在他姥爷吴摩西那个看不见的身影里。牛爱国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已经35岁了,我们本可以用分析他,姥爷的那套方法来分析他的“成长故事”看他如何流浪,如何行走,如何迷惘,如何经受磨难,看他如何完成属于自己的成长故事。因为他也太符合这个模式了,所以我们就又想起了吴摩西。

而且在上部的最后我们刚刚跟随吴摩西,经历过也跟着他一口气跑了120里,一幕最为惊心的场景,

但他的身影却戛然而止,人影不见了,他的故事也不——此情此景,见了—让素不喜悲剧的我们何以为堪?还沉浸在巨大沉痛当中的读者诸君,有几个人能放得下他的命运!?所以虽然到了下半部,江山变了,人物但吴摩西的身影却一直没有消失,以至于我也变了,

私下里都在期盼、都在寻找们在看牛爱国的故事时,

吴摩西的声响:他在哪里?他怎么样了?

我们暗自在寻找吴摩西的身影时,不知不觉也看完了牛爱国的成长故事。我们不由慨叹,牛爱国的经历,差不多就是他姥爷成长故事的一个翻版、了无新,意:只不过他缺少了他姥爷有的那点儿“英雄气概”好赖吴摩西还曾有手拿牛耳尖刀,在半个延津县城人的簇拥围观之下,上门去挑战姜龙姜狗兄弟;而牛爱——他是国做的唯一一件大事情还让大家心惊胆颤—去和朋友老李的老婆章楚红私会。

连结局都有点相似。他们都体会到了人生的孤独,都在试图寻找破解之方。有时我们都在怀疑,是不是神怕吴摩西不甘心,怕我们不甘心,故意又推迟了几十年,再给你一次机会,让吴摩西借牛爱国之身重新作一次选择,看你能不能寻找到破解一下精神的漂泊与流浪当中所遇见的难题?

机会是给了,但是我们看见的结果差不多。虽然故事的结尾是讲牛爱国要去找能说得上话的章楚红,但是不少人虽然不情愿,不甘心,但心里都清楚,这一幕犹如像鲁迅《药》最后的那朵小白花,只起脆弱的也是白给,还会是悲点缀作用。就算找到了章楚红,剧。

为什么会如此?因为成长着的虽然是吴摩西和牛爱国,但是他们碰到的这个世界,却是停滞的;他们并不幸运,没有能碰见巴赫金所分析的那类成长小说:“人与世界一起成长,他已经不在一个时代的的情况

内部,而是处于两个时代的交叉点,处于一个时代向这一转折寄寓于他身上,通另外一个时代的转折点,

”过他来完成。他不得不成为前所未有的新人。

[7]

吴摩西和牛爱国都不是新人。所以到这时,你才《出延津记》、《回延津记》名字背后的巨深深体会到

大悲剧意味。很多人看见这两个名字,都自然会联想《旧约》《出埃及记》。《出埃及记》到中的隐含着两个一个是神的救赎,一个是侍奉神。约瑟死后,以主题,

色列人在埃及倍受迫害。神为以色列人预备了一位——摩西。摩西身经40年旷野的生活,拯救者—学会了忍耐、温柔、同情和怜悯,这些美德使神能将新的使使他得以带领犹太人走出了埃及,完成命托付给他,

了神对以色列人的救赎。

以色列人出埃及后满三个月,到了西奈的旷野,神要与他们立约,要求他的子民侍奉他,所以才有了。所以摩西将以色西奈之约,有了“十诫”和“约书”还没有寻找自由列人从埃及人的奴役之中搭救出来,

在信仰中,他们才真正地摆脱了身之路;而信奉了神,

与心的奴役状态。以色列人出了埃及,到了西奈,有轮回深刻文章

了和神的约定,才真正得到了一种救赎。但是在《一句顶一万句》这部小说中,却是从延津而出,回延津而去,最后留下的只是牛爱国想去寻找章楚红的身影。这如何担得起心灵救赎之重担?

一个很有象征意味的情节是,牛爱国最后终于找到了吴摩西的后人,但是他在那里只寻得了一沓破,“看上去像一座教堂”。一个“像”打开一看字,纸,

让人心生无限失落之感,因为在这陌生的感觉里,我们看见了信仰的缺乏。这幅教堂图纸,乃老詹所画。老詹是一个意大利人,但在延津生活了50来年,已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延津人,但他传了一辈子教,连杨摩西算上,也才发展了9个教徒,所以想建造一个宏伟的教堂,但到他死,教堂也没有建起来,只留下了这样一张图和幻影:这是一座8层高的哥特式教堂,中央穹隆,直径40.6米;穹顶离地60.8米;钟塔高160米,塔顶上有座大钟,直径6米;教堂标明用大理72扇窗户,石墙面,窗上的玻璃是彩绘的,门头上竖直插云霄。不但教堂雄伟,教堂中的摆一根十字架,

设,也画在一旁,件件精美。柜子和桌子,都标明用皂荚木做,里外包着精金。四周镶着金牙边;幔子标明用山羊毛织;罩棚的顶盖用公羊皮和海狗皮做;灯台用精金做,杈出6个枝子,每枝上有3个杯,形状如杏上刻着花;圣坛也标明用皂荚木做;圣牌用精金做,“归耶和华为圣”。

“归耶和华为圣”!岂不正是神耶和华将以色列人从埃及人救赎出来,对以色列人提出的立约要求但最终他吗?虽然一些以色列人还有所动摇和怀疑,们相信了,成了神的选民。但可惜的是老詹跑到的是延津。连我们的头号主人公吴摩西都不信主,虽然最后他信了老詹这个人。按照作者的话就是老詹到延津来,就是给每个人介绍一个知心朋友,让你的话有处诉说,没想到被杨百顺等人忽略了,把一个知心朋友当成了一个负担;到他想说知心话的时候,仍是无处,错过了老詹和知心朋友,反倒离开亲族和延津,去了更不知道落处的陌生的地方。岂止吴摩西如此,老詹的教堂被县长给抢占了,连换了几任县长,教堂都没要回来,自己只能去住中国的庙;摩西拿了图纸

[1]

准备帮师傅扎个纸教堂,刚扎到二层,就被吴香香赶——如果不去,去贩葱—她就把这个纸教堂给烧了;而那个教堂图纸,过了70年,也只是变成了几无人能识的一沓破纸。

这片土地,没有给神、给信仰留下什么地方,他们信的是现世的精神,信的是实用的东西,就算是谶纬,——大家以为这样就可以也不过是以现实为目的的—

“人在罪为生。也难怪老詹只能对几岁大的巧玲讲讲?”、“向罪,恶中,却不自知,让主如之奈何呢是死的;,向神,才是活的”徒呼负而已。

《一句顶一万句》,这部洗去了铅华,没有了之前刘震云作品当中的那种戏谑、嘲讽和内在的紧张,没有了战争、霍乱、游行等大场面,一切都那么凡俗普通。但是我们看见了刘震云心中的悲。轮回深刻文章

每个流寓在外的人,内心都有个挥之不去的家乡的身影。不管是喜欢,还是厌弃。刘震云将家乡看得很重。因为看得重,才看见了乡亲内心的悲,才体会到了乡亲内心的苦。他陆续将这些悲苦一一展现给了我们,我们才看见了一种轮回,普通乡人的命运轮回。轮回了几十年,轮回了几百年,轮回了世世代代,原来已经这么久,原来还是这么无奈。

参考文献:

[1].北京晚报,2009-孙聿为.刘震云:一万句顶一句[N]

03-16.

[2]MordecaiMarcus.WhatIsanInitiationStory?[J].The

JournalofAestheticsandArtCriticism,1960(2):222-223.

[3]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傅泽洪.行水金鉴[[4]柳[5]永

58.

[7][.白春仁,美]巴赫金.小说理论[M]译.石家庄:河北

1998:232-233.教育出版社,

M]//四部丛刊景元本.贯.柳待制文集[

M].武英殿刻版.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6]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姚晓雷.乡土与声音[

第三篇 轮回深刻文章《最深刻比较中国和美国的文章》

发件人:DND Hang HaiXun发送:2002年1月4日 11:18收件人:SS3 Gu Junjia; SS3 Wang Tao; SS3 Gong Shufeng; SS3 Cui Zhenjiang; SS3 Wang Weihua主题:FW: 2001年最深刻比较中国和美国的文章 祝各位马年 马到成功!-----Original Message-----From: DND Hang HaiXun Sent: Friday, January 04, 2002 11:13 AMTo: SS3 Qi Dejun; DND Ma ZhongFa; DND Dong ZhuXiu; DND Dai YuFeng; DNDZhang EnPing; DND Wang JinSubject: FW: 2001年最深刻比较中国和美国的文章 标 题: 2001年最深刻比较中国和美国的文章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Wed Jan 2 00:12:02 2002) WWW-POST 作者:刀锋 两年前,美国金融投资界在大西洋城举行了一个年会,全美四百多位金融界人士参加。因 为我长着一张中国人面孔,所以,很多人都不问原由就将我当作中国问题专家。其中几位 先生问我怎么看中国,当时我这样回答:“大家都喜欢将美国当作一个股份有限公司,美 国总统是CEO,参议院议长是董事长,众议院议长是股东大会主席,美国百姓是股东。中 国则是一个无限公司,中共是老板,对内是家长,中共政府对外是总经理,人民代表大会 是顾问组,政治协商会议是咨询组,百姓既是家庭成员,也是公司雇员。如果你能从这个 角度来看待中国,你就会理解他们的一切……” 如果问大家:“谁管美国总统?”大家也许会回答是总统夫人。其实,按照美国法律,在 美国能够管总统的是美国财政部,因为美国总统是美国政府的财产,按照美国法律条例是 由财政部进行管辖。从这里大家就可以明白为什么美国总统保镖不是由CIA或FBI负责,而 是由财政部负责。事实上,当紧急时刻发生的时候,保护总统的命令既不是由国防部发出 ,也不是由参议院发出,而是由财政部部长发出。大家由此就容易理解美国是个什么样的 国家,经济才是美国真正的血脉。事实上,保险公司也卖保险给美国政府,这个保险就是 保美国总统的意外损失险。就如同各个大企业会给公司内重要职员投保生意意外损失保险 一样,美国总统也是美国政府的财产,也需要进行财产保险。美国就是这样一个国家,任 何人或事或物品都可以量化成为金钱,美国人对任何事情都会先让它变成金钱才能衡量出 它的利益所在。 中美体制上的不同造就了经济层面上的不同,关于经济理论的运用也就有了相当程度的不 同。最近,我经常前往中国大陆一个经济论坛,在那里聚集了很多大陆的经济精英,众多 知名的主流经济学家。看大陆经济学家的文章多了,总有种说不清的感觉。尽管这些具有 博士学位的经济专家工

作在大陆的中央政府决策部门,他们具有丰富的经济学知识,但发 表的经济论点和研究却总是让我感到一丝的困惑。尽管我并不如他们了解中国大陆,但我 却感觉他们的经济理论是建立在一种自我感官的表层,尽管理论推论正确,但从某种意义 上讲却是没有可行性的空谈,是一种失去社会意义的纯粹经济理论。他们实施的目标只存 于真空的社会之中,既不能准确地解释社会中的经济现象,也不能指导现实中的经济实践 。中国的经济学家怎么会这样呢? 我喜欢读书,只要能看到新的经济理论,我就会买一本回家慢慢地读。美国可以说是经济 学家遍地的国家,经济理论有数百种之多。但在我看来,真正的经济学家应具备三种技能 ,一是具有心理学水准,二是具有政治家的头脑,三是数学家的理论。真正的经济学家应 该是了解大众心理的专家,这是经济学家的基本功夫,如果连大众的思想都不能掌握,就 不要谈什么经济学。如果没有政治家的灵活敏锐的头脑也不可能预测和解释经济现象,二 者都具备了,但没有数学逻辑推理就可能成为疯子。我从来不是靠经济理论来谋生的,我 相信,如果我相信某种经济理论并严格按照它的理论执行,我会成为世界上第一大的傻瓜 ,也会成为沿街乞讨的乞丐。在某种意义上讲,我更相信自己的直觉和判断。举个例子说 ,针对美国的整体经济层面,我有一个“七年理论”。所谓七年理论就是,美国的经济会 在七年有个整体的起伏周期。七年一个轮回。也许大家会问,你这个七年理论是怎么来的 。我的理论基础很简单,美国总统是四年一届,一半的总统是连任,也就是八年。当每个 总统候选人竞选的时候,他所在的政党都会进行大量的民意调查,了解百姓的具体需求, 然后政党会组织各种专业的专家来制定政策。这个政策就会比现政府更贴近民意如此,竞 选才会赢得选民的选票。按照美国百姓的心理,当一个政党执政久了,自然就会厌烦,而 且每个政党的政策不会全部符合选民的意愿,即使这个选民支持这个政党的大部分政策, 但政党推行的政策要考虑大多数,即便某个小政策不符合这个选民的意愿,甚至损伤了他 一个极小的利益,他也会认为这个总统让他失望,他就希望换个新的领导人来试一试,也 许自己的运气会换一换。而每个政党为了赢得选民支持,当然就要推出一个与众不同的政 策,这个政策就会影响经济发展和经济政策。另一个角度上看,每一届连任的总统都知道 自己不能再次连任,在他的后半期执政

时就要为本党的总统候选人备书,在各种经济政策 上就要放松,国会也知道他的计划没有办法长期执行下去,总统已经成为瘸脚鸭,经济就 会在虚妄中下跌。从企业投入产出上看,一个行业或产品从开发到成熟,经历的时间大约 是4-6年。到了之后的几年,产品就成为成熟产品,达到高峰,产业竞争就会加剧。产 业竞争加剧的结果就是这个行业或产品衰退,等待企业吞并和重组,将单一的产业结构调 整到了合理的局面。劣势企业被淘汰,民众的期待下降之后,再次在新的高度起步,从而 将产业发展到一个新的层次。而这个周期往往和新任总统的经济政策有着相当大的关系。 最现实的例子就是,克林顿执政的经济政策是网络和高科技,在他执政期间,因为政策原 因,网络和高科技飞速发展。到了小布什时代,网络和高科技发展到了顶峰。1998年,到 了克林顿执政的后期,投资界已经看到了一个危险的信号,这就是基础行业中,投资募集 资本困难,而网络经济高涨,高科技和基础行业发展极不平衡,几个州出现电力能源危机 。而电力投资在以往是最稳妥的投资,是很受欢迎的投资项目。但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的时 候竟然出现资本募集困难,可见其他基础行业募集资本会更难。另一个现象是,网络经济 发展了,但配套的服务系统和新的信用系统并没有全面转型,仍停留在原有的商业模式之 中,网络公司良莠不齐,大量资本的投入没有实际利润产出。这样一来,美国经济就出现 空心现象,大量的产业资本被掏空,投入到并不成熟的网络经济上去。相反,IT行业的基 础技术并没有如期地高速发展。小布什的经济政策是发展基础行业,调整产业结构和资本 结构。结果,美国就开始了另一轮经济重整,这不是衰退,其实是民众心理的调整和社会 产业结构的自我调整。如果说某种理论在支配它,我觉得老鹰理论更能说明这个问题。如 果有心人仔细研究一下美国的经济走向,就会发现这个奇怪的七年轮回现象。 以美国经济衰退恢复期看,我有一个18个月理论。在数月前,我曾和一位在纽约美林证券 总部从事技术分析的大陆员工探讨过近一个小时。双方都有这个18个月共识。所谓18个月 理论就是,美国的经济衰退的恢复期是18个月。如果说我的理论基础,我坦率地讲,我没 有什么经济理论基础,也没有什么曲线分析,要有也是根据于民众的心理分析和政府行政 决策调整周期。但这个理论在我查对了美国百年的经济发展史后,竟然发现它是非常的准 确。这也是我曾

在一篇文章中预测这次美国经济衰退会在2002年中期复苏的原因。如 果心理学家能对人的心理承受期做一个研究,我相信,18个月也是有其合理存在的道理, 一定会是个好的研究课题。从另一个角度上看,美国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周期大约也是 18个月。美国政府进行经济调查,往往会连续观察三个月,如果连续三个月持续降低,就 宣布进入衰退早期。这时候的政府和经济界就会开始寻找对策,并研究原因。三个月后, 即连续六个月持续下降,一般情况下就会认为经济已经进入衰退期,政府就会采取措施挽 救,在美国,主要是调降或调升利率,同时以扩大或减少政府投资来进行调整。这个措施 在国会将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讨论后才能得到具体的实施。而当这些措施不断实施并得到民 众认同的时候,一年的时间就已经过去了。而剩下的半年时间则是民众和企业界的恢复缓 冲期。也就是企业结构调整和兼并的最好时机。从金融界看,一个企业经济效益不好,投 资界和银行的第一个办法是帮助其走出困境并观察它的进展。这个观察期一般是3~6个月 。即使是贷款的基金和银行同样也会对企业不能及时偿还贷款给予3~6个月的延缓期。在 这两项措施都不能见效的情况下,金融界只好收回投资。这个周期一般也都在6~12个月之 间。当金融界将这些资本抽回来后,就要寻找新的经济点,将资本投资到新的项目中。这 样一来,产业结构就会得到调整,新兴产业会得到支持。而新的资本到达新的项目中后, 大约半年就可以形成规模产业,产生新的利润,成为新的经济亮点,从而带动经济复苏。 首先我们来看股票市场,对美国股市我还有个21天周期理论。来源也是民众的心理而不 是经济理论。在美国,购买股票的人群分两大部分,一是基金机构,另一部分是专业股票 谋生客。有钱人投资大都委托机构投资或购买基金。这些人喜欢长期投资,不是靠在股票 市场炒买炒卖来谋生。而另一部分人则是专门依靠在股票市场炒买炒卖谋生的人,这些人 资本并不多,少则数千美元,多则百万美元。每天都以股票市场为家,是标准的上班族。 每月的生活费用也是靠股票市场上拼杀得来的利润来维持。他们心理很简单,每个月都要 有收入,没有收入等于一月的生活费用没有解决。当股票市场下跌后,他们就会放假回家 等待时机。但等到了三周,心理底线就很难守住了。一个月的帐单都到了,没有钱支付怎 么能行呢?一旦股市有一点利好,马上就要入市炒作,恨不得将一个月的

损失都找回来。 在短期看,21天就成为这一批人的心理底线,这也是职业炒股人的最普遍心态,就如同 职业赌徒一样,心理定势决定了他们的行事风格。如果各位仔细研究一下美国股市的波动 曲线,就会发现这个奇怪的现象。而这个现象只能发生在美国和西方国家,对日本,香港 及中国就会失效,为什么呢?这又和中西方文化有关系。东方人喜欢储蓄,但西方人有良 好的社会保障机制,根本就没有储蓄的习惯。稳定的社会让他们生活得很有规律,不会担 心突发的通货膨胀,更不会担心战争。所以,在美国人的眼中,每月的薪水就是用于当月 的开支,下月有下月的收入。所以,股市上的人们与中国的股民心态极为不同,中国股民 可以忍耐,但美国的股民则没有任何忍耐的信心。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从不相信 美国会衰落,经济会一蹶不振,任何美国经济上的衰退和下降,在他们的眼中都是正常的 现象,是经济游戏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二是政治问题。大陆是个政治决定经济的国家,很多经济因素被政治问题干扰。其实最 主要的问题还是一个无限公司的问题。无限公司与有限公司最大的区别是股东问题。在中 国,经济决策并不完全按照经济规律进行,而是被人为的扭曲,往往成为政治统治的工具 。在美国,政治同样影响经济,但更多的是经济影响政治。大家都知道美国是政党政治, 不同的政党代表着不同的利益人群。去年共和党和民主党竞选总统的时候,民主党挟着克 林顿的风光及照顾下层民众的福利计划应该能赢得民众的支持。为什么小布什会成功呢? 这就反映了美国金钱的作用。在美国排名前一百家的企业中,没有一个企业是支持戈尔, 也没有人向他捐款。其主要的原因在于,企业界和金融界都已经看到了美国的未来必须要 进行下一轮产业调整,戈尔的缺陷正是没有这样的计划,反而还要大力支持并发展网络经 济。另一个原因是民主党执行的国际政策是妥协政策,不能强力发展美国的军事和国力。 在克林顿时期,美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是增强而是减弱了。这样一来,美国未来要发展 的知识经济就会缺乏保护。自从八十年代开始,日本的崛起让美国痛定思痛,十年的全面 经济转型,让美国全面脱胎换骨,由一个制造业国家全面转为一个技术与知识,品牌与服 务为主的知识经济型国家。而这样的国家所面临的就是国内产业的空洞化,需要的是全球 经济的自由贸易化。只有这样,才能让美国人的知识经济成为现实,才能保证美国的

第四篇 轮回深刻文章《《论佛教因果轮回对民间的影响》》

论中国佛教因果轮回对民间的影响

引言

佛教作为中国主要宗教之一,其中佛教里的基本教义“十二因缘说”更是成为许多人取得心理平衡的精神寄托。隋唐以后,经过宋元明清,佛教渐渐大众化、通俗化。佛教宣扬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佛国净土等思想普及到了民间道德生活中去,深深的影响到了众多百姓,佛教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与佛教有关的拜佛、烧香、还愿、放生、造像、建塔、庙会等等都已成为流传极广的传统习俗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息息相关。所以,本文章除了对佛教做一个简短的介绍外,还将深入探讨佛教因果轮回对民间的影响。

正文

佛教产生于印度的十六国时期由迦毗罗卫国净饭王之子悉达多·乔达摩创立。佛教认为世界万物是由五蕴构成的。五蕴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色蕴是物质现象,受蕴是感受,想蕴是知觉或表象,行蕴是意志,识蕴是意识或认识作用。而各种事物的构成是暂时的,这个暂时的形成是有前因后果的,都会因为这个“因”不断地变化。因此没有恒常存在的事物,也没有恒常的“我”,就没有所谓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在以这样的的理论解释人生现象时,佛教提出了“十二因缘说”,这一理论说明人的意识、欲望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产生各种因来影响来世今生等。它强调的是过去的因造成现在的果,现在的因造成将来的果。而这个佛教教义也深深影响着世人。

因果轮回报应是中国最重要的伦理道德之一,千百年来,它一直承担着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因果轮回报应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在传入中国的时候,首先是依附于中国原有的思想文化,而后逐渐发展,而有影响。佛教在汉传入后,先是依附道术;到魏晋的时候又依附于玄学。在汉朝的时候,佛教最重要的信条是“灵魂不死”、“因果报应”,这些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中本有的或至少可以说是相近,尤其是和天人感应的思想更是如此。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塑造了一个“天”的本体系统,并通过天道的阴阳、五行来言性情、释人事,为现实的政治伦常生活寻求正当性与合理性。这种思想一经形成,一方面,向政治、伦理、文化、哲学和历史层面渗透;另一方面,也向汉民族性格、心理、思维深处渗透。因果报应说在传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这种思想进行接触和碰撞,由于二者具有理论上的相通性,因果报应说与天人感应的思想逐渐合流,形成了具有浓厚中国色彩的中国民间因果报应观所以很快就被世人认同然后信奉。太虚的著名诗句准确地表达了人生佛教的真谛。”“刻刻轮回说”“强调人在现实生活中随时受报”,“人生佛教”、“人间佛教”“认为人生重于人死,生活重于生死”,这些说明中国佛教非常重视因果报应的现世性。而这种因果报应观是因果报应说与中国传统思想融汇的结果。

今天的中国人忙于赡养家室,享受物质文明,显然是个实利主义者,但是他们的一言一动却表示了佛教因果轮回说的影响。如佛教因果轮回对家庭观有着深深的影响,中国儒家《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个人所作所为会给自身、家庭、家族带来报应,给子孙后代带来祸福。“儒学世家出身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归心》中也肯定子孙报应,告诫家人,不要

杀生,原因是好杀之人,临死报验,子孙殃祸,其数甚多。”早期道教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承负说”,意思是先人做善恶之事,不仅本人连其子孙后代也要负担责任,遭受报应。还有近人梁启超在《余之死生观》中也说:“个人之羯磨(意译作‘业’),则个人食其报;一家之羯磨,则全家食其报;一族一国乃至一世界之羯磨,则全族全国全世界食其报。由此言之,则言家族之余庆余殃者,于佛说岂有违异乎?”他说,各自作业(别业),各自食报,集体作业(共业),集体食报。然而,如果其子孙不再行善(别业),则以后便可能产生“家道中衰”的现象。同理,“积不善之家”因为集体作业(共业),所以集体受报“必有余殃”。然而,如果其子孙不再“不善”(别业),则以后便可能出现“家道中兴”的现象。所以,各种遭受或报应,可以说俱属自作自受,咎由自取。中国佛教运用别业与共业的理论很圆融地解决了因果报应的个体性与家族性在逻辑上原本是不能并存的矛盾,将中国传统的因果报应的家族性纳入了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体系。

其次佛教的轮回对人的行为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南北朝时期,围绕人死后是否有不灭的主体问题曾展开争论。在南北朝时,主张人死后存在着一个轮回主体的人还是不少的。它反映了不少中国人对佛教轮回观念的理解,是中国佛教轮回观念区别于印度佛教轮回观念的重要之处。同时也对中国有巨大的影响。轮回业报的思想对许多民众的行为起着约束作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深入人心,许多人对佛教的深奥义理并不知道多少,他们行善事求拜菩萨就是为了能获得一个好的报应或来世有一个好的归宿。从这个意义上说的民众基于因果报应考虑而积极行善,力戒为恶,以求趋利弊害,这对于社会安宁和稳定有某些积极意义。

曾经,我经历过一个算是因果轮回的故事。这件事发生在我同学身上。那年她母亲喝农药自杀,接着她姐姐就疯了。原来,在她母亲去世之前,她妈妈曾去当地一个“问米婆”那里问迷信,因为那时她家事事不顺,先是我同学的奶奶病了,接着我同学的姐姐精神上出现了问题。所以,她妈妈想去问一下先人,看看怎么样化灾。据我同学所说,那个‘问米婆’说‘因为我同学家的灶台放了些不该放的东西所以她奶奶才病的,至于姐姐的病是因为她和她母亲相尅,说是因为在她姐姐刚出世的因为被查出遗传了她爸爸的先天性肌肉萎缩症,她妈妈觉得她是个累赘,就想把她掐死,最后还是我同学的奶奶阻止了她。所以现在她妈妈是时候要还那时的债了。不然两个必须得要一个受罪。她妈妈从‘问米婆’那里回来之后,精神也变的恍惚了,结果在一个全家都没人的下午,喝农药自杀了。她妈妈去世之后她姐姐的病也没好,反而病的连生活都不能自理了。这件事曾经惊动我们那个小镇,很多人都说是因为她妈妈种下了恶因现在吃恶果。不过真的是这样吗?可见因果轮回说对人的精神也是起主导作用的,甚至左右着人的一行一动。很多人在遇到一些不合理的事情时又得不到一个合理的说法,往往也会想到因果轮回说来得到心理的平衡。

所以在生活中人多多少少也在遵循这一佛教教义。如今生经常放生的人,下辈子会长寿安康,所以不少地方会有放生的习俗。还有,假如有人家办事成功了或因为一些别的好事成了,人们都会杀鸡还神,以此祈求神佛的再次庇佑。还有佛歌《三世因果歌》中所唱善今生做官为何因 三世黄金妆佛身 穿绸穿缎为何因 前世施衣济僧人 有食有穿为何因 前世衣食施贫人 无食无穿为何因 前世不

肯舍分文 相貌端严为何因 前世采花供佛前 聪明智慧为何因 前世吃斋念佛人 父母双全为何因 前世敬重孤独人 多子多孙为何因 前世开笼放鸟人 今生长命为何因 前世买物多放生 今生短命为何因 前世宰杀众生人 今生聋哑为何因 前世恶口骂双亲 今生驼背为何因 前世笑了拜佛人 今生无病为何因 前世施药救病人 雷打火烧为何因 大秤小斗不公平 万般自作还自受 地狱受苦怨何人 莫道因果无人见 远在子孙近在身 不信吃斋多布施 但看眼前受福人 前世修来今世受 今生修绩后世身 若人不信因果报 后世堕落无人身 若是因果无感应 目莲救母为何因 若人深信因果报 同生西方极乐国 三世因果说不尽 皇天不亏善心人 三宝门中福好修 一文喜舍万文收 为君寄在坚牢库 世世生生福不休。可见用因果报应说对世人行为还是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

民间还流传着很多关于因果轮回报应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我印象挺深刻的。话说以前哲蚌寺有一个僧人,他特别吝啬,不愿意上供下施,每次到外面去念经,得来的钱全部换成银币,在墙壁中间挖一个洞,把这些银币藏在里面。他积累了许多银币后,突然生病而死,由于死时一直惦记他的银币,后来变成一只蜘蛛,每天晚上在银币上走来走去,并发出“瑟啦瑟啦”声。隔壁有一个修行人,觉得那人死后有点不对劲,每晚在墙壁里有一种怪怪的声音,于是便去查看。(有些道友死后,你们若要买他的房子,还是要看一下。如果墙壁里藏着东西,那人贪执又比较大,很可能变成其他的众生在守护。很多人都害怕了是吧?木头房子应该藏不了什么,但或许会有银行存折,有的话,那有点危险。当然,我不是说买死人的房子很可怕,这倒不要紧,但如果他有执著的东西,他的灵魂会一直缠着这些不放。)那人凿开墙壁后,吓了一跳,因为里面藏有很多银币,上面还趴着一只黑色的大蜘蛛,非常丑陋。他将银币和蜘蛛带到一位上师面前,这位上师的修证很了不起,问蜘蛛:“你是不是某某修行人的转世?”蜘蛛就一直点头,看起来非常伤心。上师对那人说:“我没能力超度它,在某某地方有一位屠夫,他是菩萨的化现,你最好是交给他。”于是那人又把银子和蜘蛛拿到屠夫那里,屠夫看到以后,一口把蜘蛛吃掉,弹了一个响指,将它超度了。可见人内心对财富的欲望是这样强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财富和名利的执着,我们一定要舍弃,尤其人死之后,不然会很危险的。

结语

因果轮回说虽然不是十分科学,甚至带有点迷信。但是不可否认从伦理学来看它有着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因果报应说独特而巨大的伦理价值还是值得我们批判继承的。因为它的出发点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劝说人们去恶念、行善举,也鼓励用过自身的努力改善生活环境。因此佛教因果轮回说对民间的影响已经是深入人心,遍及到生活中的多个方面。本论文从个别方面进行论述,分别通过一些学者提出来的观点、个人听闻和一些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进行论述。深入认识到中国佛教历史对人的精神世界,也认识到因果轮回报应之说带给人内心的震撼。

参考文献

郭建庆 :中国文化概论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 (128-134)

郁龙余 等.印度文化论 .重庆出版社 .2008 (106-129)

汤一介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 .中国和平出版社 .1988 (212-216) 尚会鹏 .印度文化传统研究比较文化的视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53) 王春景 刘瑞新 李亚兰.人与神的狂欢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6 (42-43) 孙维新 朱旭. 经典中国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37)

张曼涛 . 佛教与中国 .上海书店 .1987 (3)

李宗桂 . 中国文化概论. 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 (188-190)

张秀平 王乃庄 . 中国文化概论 .东方出版社. 1988

主要参考网站 /s?wd=%C3%F1%BC%E4%D2%F2%B9%FB%C2%D6%BB%D8%B5%C4%B9%CA%CA%C2&search-radio=on&ie=gbk /s?wd=%B7%F0%BD%CC%D2%F2%B9%FB%C2%D6%BB%D8%B6%D4%C3%F1%BC%E4%B5%C4%D3%B0%CF%EC&pn=10

课程论文算是完成了,希望老师您能给我提一些意见,学生在此就谢谢老师了。

撰写过程和感受

我确定要写的题目后,就去图书馆借相关的书籍,因为之前没有深入接触佛教,因此在寻找相关参考书籍时有点像无头苍蝇一样,最后决定把要借的的书籍范围锁定在有关中国文化概论和印度文化方面的书籍。

借到书后,每本书都大致浏览了一下,然后筛选有用的部分。接着便上网参考一些课程论文的格式和查阅网上一些与我论文相关的资料。

所有资料都准备好后,开始编辑成文。在撰写的过程中,我放着《三世因果歌》听着一种之前从未接触过的歌曲风格,而且自己所看到资料又是这样的诡异和不可思议,心里一直都有点害怕。

害怕,是我写这篇论文的感觉,也许文章没体现出来。不过这种诡异的害怕却在心头挥之不去。因为我在思考,是否真的有因果报应轮回这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