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磨砺中成长700结尾要议论

时间:2021-11-01 12:59:25 700字

在磨砺中成长700结尾要议论(一)

在磨砺中成长700结尾要议论(二)

在磨砺中成长

作者:王海涛

单位:威海二中生物组

手机:13562109836

邮箱:wanghaitao_0543@sohu.com

在磨砺中成长

——公开课后的思考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力求促进学生改变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①。在有效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在一课三模进行的如火如荼的过程当中,我有幸执教了这次公开课。现在回头来看,在授课过程中,自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逐步地渗透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这固然值得肯定,但同时也发现依然存在着这样那样不少的问题。现将当时的授课流程及逐次改进和教后反思一一整理,期望得到同行的批评指正。 一、先入为主:精心设计导入环节

教后感:导入部分的目的之一就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实施新课程教学改革以来,随着对教学环节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师们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可谓费尽心力,无所不用其极,试图想出一个个新奇花哨的导入方式。但是实际问题是,如果教师片面的关注了导入语的“新奇”,而没有对其可能出现的其它结果做出充分的准备的话,固然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却有可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对其它方面的讨论,这样的结果明显的违背了教师导入的初衷,在实际授课中容易“误入歧途”,无疑是不可取的。

另外,对于复习课,不少教师认为没必要像新授课那样或渲染氛围,或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兴趣,直接进入复习的主题。这样能节省几分钟时间,但复习的内容没有与前面的知识形成链接,个个孤立的知识点学生易忘、理解不透彻。我认为以复习旧知识 “温故知新”的方式导入最为实用,既可以让学生迅速投入本节课当中来,又能为知识网络的建立做好铺垫的作用。

现在回头比较两种模式,仍有不少的遗憾。总感觉,实际教学过程中新授课和复习课中导入的区别不是很清晰。到底什么样的导入模式既能快速导入课堂,又能很好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高效地调动起学生们学习的劲头、兴趣,让他(她)们真正自主地成为课堂的主人,值得反思。 二、旗臶鲜明:点明课堂主题

教后感:实际操作中,正如课后教师交流时所言:用“学案+学生朗读”的方式效果远比屏幕展示来的更深刻。这样的编排给自己的一个迷茫是:在现在越来越倡导多媒体应用的今天,如何真正发挥其生动形象的优点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重视。评课时就有教师建议:不能单纯地将多媒体视为用好还是不用好这么简单,如何合理利用、高效利用才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问题。适合用课件时用课件,适合用学案时用学案。学无定法,教无定法,“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三、有分有合:合理安排学生参与

在讲授细胞周期的定义时,考虑到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分裂过程各个时期的分析,所以只是快速地安排学生们选择几个较关键的点进行处理,并没有进一步地赘述,关于处理的方式可参见文章后的“附件二:本节学案”。

现仅将我对本节课重点的落实方法及改进思路整理如下:

在磨砺中成长700结尾要议论(三)

在磨砺中成长

---记东风22小学数学课题研讨活动

作者:尧厚雄

郁婷老师说:“一路走来,它像一缕春风,荡涤着我们的心灵,像一只蚕,化蛹为蝶,是它让我一步一步成长起来。”

尧厚雄主任说:“此次课题活动发挥了集体的智慧,磨出教师创新思维的火花,磨出教师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教师把握课例的深度,磨出教师揭开课例的高度,教师在磨砺中成长了起来!”

近日,郁婷老师代表东风22小学在一小展示省级课题的课例。课堂上,她灵活的教学方法、亲和的教学态度、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和出色的课堂组织能力,得到了孩子们的热情响应,与会老师好评。这节课又是如何打磨出来的呢? 历程一:尝试

10月中旬,东风22小学教务处接到教研室领导的通知,希望东风22小学展示学校关于“综合与实践学与教”课题研究成果。东风22小学领导十分重视此次活动,教务处召开专题会,布置了课题活动内容。

郁婷老师在接到任务后,她一边收集资料、撰写教案,一边加强对2011版《数学新课标》中关于“综合与实践”的理念学习。10月28日第一次尝试教学,由于课堂预设不到位,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课堂沉闷,细节欠缺。学校全体课题成员一时都陷入迷茫,但每位老师的目光里都透露出对成功的渴望,对成长的需求。于是,大家就群策群力、团结合作、集众人的教学智慧,理清教学思路,勾勒出了总体的教学脉络。

历程二:重整

关于此次课题活动分局教研室黄春娥书记和徐翔老师都很关心,多次询问准备进展情况。11月8日,教研室两位专家亲自来到22小学,走进课堂聆听了这节课。课后,两位专家和22小学全体数学课题成员一起对这节课进行了深入探讨。特别是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了重新的调整,对课堂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22小学全体课题组成员又一次对照专家意见对这节课认真梳理、重整导学案的思路。郁婷老师也利用课余时间领会老师们的意图,细心揣

摩课堂语言,完善课堂的每一个细节。

历程三:蜕变

2013年11月26日下午,郁婷老师展示了省级课题“综合与实践学与教”的课例《练大字用了多少纸》一课。郁婷老师以问题为载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小组合作、探讨提出解决问题方案;动手操作收集、整理数据解决问题。整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氛围浓厚,课堂效果有了实质性的改变。

东风22小学课例研究是经历了尝试—重整—蜕变的过程,现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学校将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潜力,真正让课题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让教师的成长带来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最终形成一条有特色的教研路。

在磨砺中成长700结尾要议论(四)

在磨砺中成长

——“说课标、说教材”心得体会 天津市北闸口中学 袁 娜

4月23日一大早,在丁书记和吴主任的带领下,我们北闸口中学的十名代表来到天津滨海新区大港参加全国第二届“和谐杯”说教材大赛。参加这次大赛的共有来自十三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一千多名选手,分八十四个赛场同时进行,近千名老师参加了观摩,这次比赛规模大、规格高、竞争激烈,参赛选手有的是经过教育局的层层选拔而来,不仅带着学校对他们的期盼,而且还肩负着为地方争光的重任。

我也是比赛选手之一,自从接到参赛通知的那一刻起,我感到任务的不同寻常,虽然我获得了全国首届“和谐杯”说教材大赛的一等奖,但是当我第二次接到参加比赛的通知时,我也丝毫没有放松,整天投入到对中学化学教材的研究中。我每天都是12点以后睡觉,从阅览室借阅了关于化学的所有资料,进行化学知识的立体式整合,课件也不知被我修改了多少次。每天晚上,我都把自己家里的电脑当成是学校的大屏幕,站着进行空讲练习,并且给自己计时,每一句话和每一个动作,我都要认真演练。为了此次比赛,每周三的下午,吴校长和其他领导都要对我们参加比赛的老师进行指导,甚至细致到了课件的字体大小,背景的颜色,说话的语速,以及时间的分配等。在每一次精心的指导后,我们都有很大的进步和飞跃。另外,王琪老师也利用休息时间指导我修改课件和说教材稿,给我很多的帮助,在此对她表示感谢。我觉得自己不能辜负校长、主任以及王老师对我的期望,既然去参加比赛就要克服所有困难,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为学校争得荣誉。

4月23日下午,比赛开始,在比赛场上,我用智慧和经验梳理知识、解读教材,用真诚和激情叙说研说教材,学习新课标前后自己的变化和收获。区里许多老师站在拥挤的会场里,默默地给我以支持,评委们不时颔首赞许,丁书记、吴主任微笑着注视着我,在大家的关注中我深情的结束研说,掌声响起来。评委的分数刚打出来,同行的老师便迫不及待地把我的成绩心算出来,高兴地祝贺我取得了第一名。4月24日下午,成绩公布,我校的参赛选手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和宗同利两位教师获得了一等奖,有三位老师获得了二等奖,五位老师获得了三等奖。我蝉联了“和谐杯”的冠军,在领取奖杯和证书的一刹那,我热泪盈眶,手中的奖杯和证书突然显得那么沉甸甸的。这奖杯和证书里饱含着学校对我殷切的希望,饱含着我在比赛前准备时的泪水和汗水,也饱含着我深钻教材、不懈努力的执着精神。令我感动的是,在比赛过程中,丁书记和吴主任对我们关怀备至,不仅鼓励我们,帮我们树立赢得比赛的信心,而且对我们比赛选手的起居饮食、照相摄像也忙前跑后。在此我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真诚地说一句:您们辛苦了!而且我们这几个参赛的老师之间也是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大家像兄弟姐妹一般,心无芥蒂。我们这十个人就是一个和谐的团队,是啊,人心齐,泰山移。正是因为我们这个团队的心齐,所以我们才有足够的信心去取得胜利。

同时我也领悟到了王敏勤教授的话语“我们要领悟编者的心、理解作者的心、体现教者的心、感化学者的心”。也就是说,说教材,首先就要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特点,对于教材的分析既要科学,又要详细,既要平面又要立体,要以知识树的形式,把教材的知识体系和结构清晰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我深切地感悟到要想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