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无声考场防止考生作弊

时间:2021-10-30 20:18:57 初中作文范文

篇一:《如何应对高校考场上的作弊行为》

如何应对高校考场上的作弊行为

作者:王成军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10日 13版)

进入11月,各地高校陆续进入期中考试季。近年来,为应对学生的考场作弊问题,加强考试纪律,不少高校可谓招数迭出,但相应的管理部门却反映很多方式流于形式,效果并不明显。那么,如何有效地应对高校考场上的作弊行为呢?本文作者介绍了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两年多来为应对考场作弊实行的“通考不通科”制度,值得推荐。而且,文章不仅介绍了这一制度的具体做法,还介绍了制度实行后产生的效果和各方反应以及对学风的带动作用,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通考不通科”增加随机性防作弊

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是三本招生的一所地处皖北欠发达地区的安徽省内独立学院,为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2014年1月初期末考试期间,学院首次尝试采取了一项考试改革的新做法——只提前通知考试时间和地点,不通知具体科目,只有到考场才知道考哪门。这项新政当时只是“考试改革”的一部分,但实施后被学生们在网上总结概括出一个“通考不通科”的名称。

当然,“通考不通科”还有与之相匹配的一些其他措施——比如,对11门考试课程改变传统的考试与成绩评定方法:通过课堂讨论、专题论文、课后作业、出勤率等评分方式确定成绩。

为了保障“通考不通科”能够顺利执行,学院在具体操作前进行了充分准备,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提前宣传,积极动员。早在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院领导层提出设想后,在吸纳了一些同学的建议后由全院员工反复讨论后通过此项考试改革决议。在此基础上,2013年10月,学院出台了《考试改革试点方案》。进而,为做到有备无患,利用各系所会议、各班级会议、辅导员系统、宣传栏、网络等媒介充分向学生们层层告知转达。

其二,试题设计与试卷制作方面突出知识的运用。简单来讲,学院注意到以往太过于注重知识的学习本身(why),而忽略了知识的应用发挥(how)。相比较而言,现行考试注意减少和弱化名词解释、简答题等死记硬背的题型及相关内容,适当增加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案例分析等题型,侧重应用能力的考核。而且,还给学生的复习迎考预留了充裕的时间——考前留出至少9天时间由任课教师组织学生随堂复习。

其三,教管部门充分准备,确保试卷保管发放、考场监考巡考等各环节万无一失,因为“通考不通科”跟以前事先排好监考科目、日程、监考人员相比,新的考务工作准备和实施难度加大了许多。另外,为便于应对可能出现的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每个考场安排两名监考老师。与此同时,还增加了巡考人员与巡考密度。

其四,考试时,考生的座位采取S形位次。如果说考试期间不提前通知考试科目为第一重随机性,能够防止和降低学生进入考场时将小抄、纸条等带入的可能性,那么考生座位的S形位次排列则为第二重随机性。这样,在新增加一重随机性后,便能防止一些关系较好的学生们在一起相互抄袭、递暗号等作弊手段。

其五,及时听取反馈,不断调整完善。比如说,有学生提出批评——“因不知哪天考外语,每次考试都得背着一个耳机”,学院听取意见后,将外语考试改为第一门或最后一门,也是在听取学生反馈意见后,学院将考试周期由原来的一周时间压缩为三、四天集中完成。 是“博人眼球”还是“动真格”引争议

考试新政实行后,我们注意与搜集了一些评论,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反对的。比如有人说“换汤不换药,新形式主义”“多此一举,没事找茬,吃饱撑的,徒增笑料”“原有考试制度规定够严苛的了,若真做到严格执行,何来作弊屡禁不止?没必要再来此下策博人眼球,徒增管理成本”,还有人说“既然想让学生把聪明才华用在探索和求知的道路上,那为何不试着去改变现有机械僵死的教学模式?”

二是支持的。有人说“釜底抽薪!学霸笑了,学渣哭了”“作弊与反作弊是一场‘战争’,然实质是对传统教育的无声呐喊”“喊了这么多年教改,终于有学校敢动真格了”,还有人说“做人的诚信呢?还是别想那些歪门邪道的作弊,学习都是给自己学的”“真对学生负责啊„„看在学校那么狠的份上,还是从了吧”“学生分内之事便是学习,没啥影响”。

三是表示理解的。“督促注重平时积累,总比沉迷于手机和游戏好”“尽管法律不能制止那么多违法的人,但它是必要的。虽有些治标不治本,但改革总是要设法进行的”“不反对学校改革,而且这件事初衷也是好的,任何一项改动都会有人骂、有人顶,很正常,没啥大惊小怪的。很有兴趣关注接下来的进展!”

四是进一步反思的。“当枯燥的教材内容和陈旧的教育方式将学习的热忱和兴趣透支光,虚度光阴难免,60分万岁也难免。”“之所以敢作弊,是因作弊成本小,故应增加作弊成本。但缘何作弊?因考试已偏离能力和素质考察。有的考试内容甚至完全是教材上的课后习题,题型和考题都不变,依旧是各种小册子题目,仍旧是亘古不变的问答,仍旧是万年僵尸的死题,能让学生擦出啥火花吗?这种考题只诞生书呆子学霸和耍伎俩的学渣两种人„„是否该开拓学生的思维和心智,能否可让其有更多出彩机会?”“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兴趣与动力,并能真正帮助其学习和成长,以避免造就更多混饭吃、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

五是为学校深谋远虑的。比如曾有这样的两位一问一答:“估计明年安财商学院分数线会涨不少!”“你觉得全面推广以后有人会报安财商学院吗?”

效果怎么样,还要看“疗效”

俗话说“不看广告看疗效”,虽然有种种议论和猜测,但好坏与否,还是要看接受考试变革与调整的学生和老师们的反响如何。为此,笔者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追踪,并在2014年底和2015年初进行了数次专门走访和详细调研。

总的来说,“通考不通科”自首次实施至今已连续执行四个学期。管理部门一直在注重后续工作、总结完善,不断进行着实效评估、跟踪评价。从四学期实施的具体效果来看,作弊率日益下降,学生的总体成绩在逐步提高,补考率明显呈现出减少趋势,数据、曲线和指标充分显示了这一点。在学生自我主动学习越发突出的基础上,整个学院的学风日益得到了扭转和改善。这在2014年该院院长工作报告上显示为:

一是学生复习迎考时间明显提前,突击复习、临时抱佛脚现象减少了;二是学习成绩总体提高,不及格率显著下降。据统计,实行改革的2013-2014学年学生考试的平时成绩比前一学年提高了2.14分,按不及格人数统计,不及格率降低了6.18个百分点。三是考试风气更正,考场纪律更好。据统计,违反考场纪律的学生前一学年为20人次,而本学年仅有1人次。

“通考不通科”在培养学生养成“把功夫和心力用在平时”的良好习惯的同时,也倒逼教师注重课堂教学以及考试内容改革,比如增加案例讨论与辨析,契合工商管理实践的应用性考量与筹划等。而对于管理部门而言,也进一步增强了其注重平时管理的可能性与针对性。这样,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促进了学院整体水平的提升和跨越。

进一步的影响和启示

就涟漪扩散效应而言,山东的一位家长在网上看到后便问“这学校在哪里?等将来一定要让孩子过去念!因为能够学到真本事!”其实,这项举措出台不久,便被第四届雏鹰杯华语网络辩论赛直接拿去作为辩题之一,题目就是:“‘通考不通科’制度有利于/不利于大学优良学风的建设”。

继安财商学院实行“通考不通科”一学期后,就有另外的大专院校跟进。据悉,2014年6月27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期末考试出新招,实行“通考不通科”考试——通知学生考试的时间和地点,但不通知具体的考试科目和监考老师,该考试方法在福建高校中属于首创。

其实,结合实施过程中所得来的各种反馈意见,不难发现该作法有一定的推广价值,比如可推广运用到公务员、律考、高考、研考等考试之中。当然,该作法并非适用于所有课程,也不影响有些课程可采用开卷或小论文等多种灵活样式,对于在文、理、工等大类学科中的运用尚待深入分类研究,绝不可妄图“一把尺子量尽天下”。

在调研采访中,该院院长刘福成表示:“通考不通科”并非像外界所误读误解的那样只是为了加强考试样式翻新,其实“通考不通科”恰恰涉及了对大学课堂教学内容实质的影响、触动、改进、完善和调整。对待这一新生事物,要多鼓励探索。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本文为该校教学研究项目(acjyyb2015021)和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大项目(SK2014ZD003)研究的一部分)

篇二:《课题名称如何防止高考考场作弊现象》

课题名称:如何防止高考考场作弊现象

课题组负责人:段连成(桐柏县实验高中) 成 员:穆常青(桐柏县实验高中)

朱 清(桐柏县实验高中)

潘广成(桐柏县招生办)

王守东(桐柏县实验高中)

课题研究结果报告内容如下: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30周年,30年来,无数人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高考已成万众瞩目的大擂台,它不但要考学生的知识学识,也在考学生的道德操守,同样也在考检人们的社会良知和道德底线。尽管有关方面和整个社会将加大了打击考场作案的力度,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公正的秩序,但唯利是图还是驱使一些人赴汤蹈火,企图侥幸漏网的。所以,教育部门在高考中仍进一步利用政策引导、计划调控、加强服务、增设设备等手段防止高考考场作弊现象,力促公平,以取得了更大成效。

一、作弊案例

案例一:贵州省纳雍县发生高考集体作弊案,左志斌等18人集体组织、策划,利用超薄手机、无线耳塞等"高科技"装备作弊时被发现。更为令人惊讶的是,除了8名涉案的高考考生外,6名当地教师(含4名私立学校教师)也因涉嫌参与作弊而被刑拘。 案例二:河南省镇平县曾发生高考考场作弊案,出现由高二学生报名参加高考,短时间内离开考场将试题带出再由“枪手”解答,然后用电脑网络发短信给交了钱的考生;总指挥是远在兰州的大二学生,整个一周密的组织团伙。

案例三:陕西南郑中学考点曾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师生集体舞弊案,在此次舞弊案中,有35名涉案考生来自同一班级:南郑中学高三体育班。在南郑中学考场两天的高考中,学生多人利用传递纸条进行作弊,有多名监考教师在发现考生作弊时,未予制止。有的虽然没收了违纪考生传递的答案纸条,但既不作任何记录,也不向主考汇报。 案例四: 2005年6月8日高考综合科考试,贵州省纳雍一中考点第57考场的监考教师从一名考生身上搜出正在通话中的手机,经专案组调查,该校高三文科补习班5名同学请人参加考试,让其将考题抄出来,并请在外面的老师迅速将考题解答,然后用手机将答案输进考场。

案例五:宣威一中高考生刘某、陈某、李某等人告诉记者,高考期间,宣威的许多考生都会采取不同手段来作弊,但均未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尤其是今年,为方便作弊,大部分高三学生在考试前便将微型耳机放入耳朵里。有的人则在未高考之前,就通过父母或亲友联系一些重点大学的“枪手”为自己作后盾。 许多学生表示,一些专业考试的“枪手”在接到学生发来的试题后,直接将答案通过手机、网通电话或小灵通发给考场内的考生。考试结束以后,“枪手”根据答题正确率要求考生付给其每套答题费用500—2万元不等的“辛苦费”。不过一些考生被分在1—2楼考试,受屏蔽器的干扰,无法在考场作弊;而被分到3楼以上的都可以利用不同的手段作弊。 案例六:在河南郸城县,曾发生在高考时50个考场中竟有10名考生找了替考者现象,其中还有中学校长帮女儿找替考。这起作弊事件操作过程十分简单:作弊者买通相关人员,将准考证上面的照片替换即可。但是,替换照片并不容易,在高考报名工作结束后替换照片,等考完再换回来,而且是多人参与,这并不是一个利欲熏心的人单枪

匹马就可以完成的。

案例七:新华网广州2007年7月10日电(记者刘茜)记者从广东省教育厅了解到,日前广东电白县高考舞弊案已被警方侦破,电白水东中学高三年级数学老师、教导处副主任、并任此次高考监考人员的杨汉辉,已向警方供认了他与人串通向考生提供高考数学答案的事实。警方现已查明,此次涉嫌舞弊的考生共有39人。

据了解,杨汉辉在7月8日数学科考试期间,利用在电白一中监考之机,在试卷启封并发给学生后1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就在他负责监考的考试教室内做出了数学试题选择题的答案,然后用手机通知其表弟--电白县罗杭镇红星小学某数学老师,再由其表弟把答案由寻呼台发送到已向他们交钱的8位考生的BP机上。

二、作弊原因和方法分析

1、传递纸条、找枪手、使用手机、耳机和微型摄像机等手段作弊。作为班主任、一般任课老师和学校认为,多考上几个学生觉得脸上有光,学校也有面子。高考在个别地方某种程度上已经让考生、老师、学校和地方形成了“利益共同体”。考生成绩上去了,顺利通过考试进入大学;学校升学率提高了,学校可以在办学资源方面获得更多利益;地方上考的大学生越多,当地领导就越满意。这样就造成一些学生明目张胆地作弊,老师不管他们作弊,不管替考,是因为学校希望学生为自己的学校争光。同时,发现一个学生作弊,监考老师就要写2万字的报告,所以老师也怕麻烦,干脆直接不管。

2、用假证件作弊。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干脆让学生先制作假准考证,或者让学生直接在高考招生图像采集系统中,调换电子档案中的照片,临时弄一个准考证。要么就是在高考报名时,让找人替考的考生报两次名,一次是用真实身份报名,一次是用虚拟的假身份报名,将其中一个准考证上的照片临时换成替考者的照片,再买通监考老师实现替考,最后再花钱请招办的人把图片信息还原成考生本人。

3、最能体现公平竞争原则的高考,为何在有些地方成了儿戏,舞弊行为如此猖狂?从根本上来讲离不开一个“利”字。以广州电白为例,据知情者讲,考数学提供答案报酬为600元,而考英语因选择题较多,其黑市售价高达3000元,是其他科考试的数倍。利益趋动,让不法分子铤而走险。广州市教育科研所研究员冯国文教授说,近年来不少地区对高考舞弊都防范不够、严惩不够 ,认为舞弊是个别的现象,因此纵容了舞弊事件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社会上的人甚至连一些教师也认为整个社会风气都是这样的,高考舞弊只是小意思,腐败风气对教育领域的渗透可见一斑。由于是非界线不清,造成教育部门一些人员没有法律意识,纵容犯罪。

4、虽然近年来一直是提倡素质教育,但高考仍然是一个强有力的指挥棒,素质教育和应试考试两张皮。各个地区、各个学校每年仍然为升学率而争夺。对考生而言,他们认为考上大学就可以当干部,而考不上大学就一辈子注定要当工人、做农民,这种人为的以一次考试定终身的教育,人事体制存在着不少漏洞。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种种形式的考试舞弊是无法根除的。

5、各高中学校之间和各校教师之间激烈的竞争关系也是出现高考考场作弊现象因素之

一。全地高中特别是近距离高中之间已经存在竞争激烈,各校高考成绩每年都要排座次,按照平均分、上清华北大等名校的人数、上重点线比例,对优秀者给以重奖,而排名直接决定着中学的生源质量和学校领导的利益。所以各校在生源、教师等各方面明争暗斗,而一个学校里教师也在为因高考而带来的名利进行竞争,而高考作弊,也是竞争白热化的体现之一。所以教师作案,无法根本排除学校的视而不见甚至默许。这一切竞争的背后,是一根评比的指挥棒,是很久以来教育部门高考政绩工程的幽灵在作祟。

总之, 从抄袭、“枪手”(替考者)到手机、电子词典、对讲机、针孔摄像机、无线耳机到能传送答案的手表、网上热卖的隐形笔„„作弊的工具五花八门,而且有越来越高科技的趋势。所以,防止作弊工作越来越艰巨,任务越来越重。

三、防止作弊的措施:

1、只要在编设报名系统程序时确定考生的图像信息一旦存入就禁止修改,一直保存至考生大学毕业,只要这样做,作弊者就没有办法钻换证件的空子。

2、为加强高考考试管理,各级政府应层层签订了确保高考安全责任状,实行高考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采取县区间串换、考点内调换监考的办法,加派省市级蹲点督察员,公安、监察等有关部门齐抓共管,联防联治,任何违规违纪者都将自食其果。

3、教育部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和省两级国家教育考试诚信档案网络平台,将考生参加普通高考中的违规行为,记入国家教育考试诚信档案数据库,供高校、招生单位和用人单位查询。 考生考试作弊行为可上网查询后,这对考生将来就学、就业都会产生一定影响。

4、各地高考考场应继续加强电子监控,加大配置必要的手机探测仪和监控设备数量,全面建立远程巡查系统,提高监考工作人员的素质和防作弊水平。今年教育部“国家教育考试考务管理与服务平台”已经与全国近二分之一的省(区、市)建立了视频联通,通过该平台可以将全国各地考场的现场尽收眼底,全国统一的考试管理平台已初具规模。戴家干表示,高科技作弊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一个新问题,今天的高考考场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了作弊与反作弊的高科技之间的较量。然而,在这场作弊与反作弊的“魔道之争”中,高科技也有许多无奈的地方。监控科技可以精益求精,但是相对于作弊分子五花八门的技术手段、匪夷所思的作弊行为,监控技术只是一种防范,处于“守势”。其中更关键的问题是,任何高科技的监控都离不开人的操作,怎样对具体操作人员进行全程监控始终是一个难以有效解决的问题。因此考场的设置,监考人员的选择,试卷的保管、分发收取等都应依法去做。

5、 要加大了对考试违纪舞弊行为的处罚力度。特别要严惩公职人员舞弊。在《考试法》草案中,原来只是接受行政处罚的一些行为可能会违法:考试机构允许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报名参加考试、违规收取考生费用、保密期内试卷被盗等;考区考点设置不符合办考要求、发生损坏或丢失考生试卷、未能制止考生作弊行为,伪造证件、证明、档案以取得报名和考试资格;扰乱报名点、体检点、考点、考场、评卷场及有关考试工作正常秩序;拒绝、阻碍考试工作人员执行公务,威胁考试工作人员安全等等。有关人士表示,并不建议所有违纪行为都将受到严惩。“必须要把考试制度违法行为分类,分析舞弊的具体情况。比如国家公职人员有舞弊行为可能遭严惩。

6、国家要健全治理高考作弊的法令。在防止高考作弊中一些措施虽然有效地制约了考生,却对社会上的作弊团伙没有任何约束力。事实上,我国目前存在着法律的空档,治安处罚法和刑法没有明确条文说明如何处罚非考生的作弊团伙。所以,试题买卖、替考、团伙作弊等行为无法得到有效的遏制,甚至发生过这样的尴尬事,某地当场抓获了在国家级考试时架设无线电发射台进行作弊的团伙,最后却因为缺乏相关法律条文只好无罪释放。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杨东平介绍,在2000年前后,高考舞弊事件比较多,这几年加强了管理,情况比以前要好,但是在处理舞弊方面特别是团体作弊方面还存在问题。现在针对作弊行为,仅仅是取消了当事人的成绩,没有追究刑事责任,学校及其领导也没有承担任何相应的责任,处罚显然缺乏力度。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认为,面对这种情况,需要我们的法律制度不断完善。制度的建立、教育和惩罚要结合在一起,一方面要加强管理、监督,但同时制度建立是最重要的。而制度建立很大程度上要建立在法律层面上,要依法处理高考作弊行为。要为高考立一部比较全面的法律,对考试命题权力、录取名额分配、自主招生办法、加分政策等予以细致的法律规范,以减少混乱和不公平的发生。相关法律规定要有具体操作性,使针对作弊者和参与作弊人员的处罚有法可依。

7、用人单位应改变用人观念和体制。考试,本来是只是检验知识水平的一种手段和形式而已,其并不能证明能力的高低,说明不了太多的实际问题,不过是一个辅助性的数字参考,分数高,没什么大不了的,而现在却似乎演变成了选拔人才的唯一手段,成了一考定终生。或许,正是因为考试承载了太多的功利性利益,由此造成了很多的人开始铤而走险,想尽一切办法,不择手段,而惩戒制度的缺失,无疑更加助长了此

风的蔓延。因此,用人单位应改变用人观念,要认识到适合我单位的人就是我需要的人才。社会和用人单位用人观念和体制变了,自然就弱化了考试的利益承载功能,愈演愈烈的考试作弊现象才能得到遏止。只有当考试回归本原,不再超负荷运转,利益熏心的人们或许才会善罢甘休,因为,当考试没有了利益承载,作弊其实已经不再重要了。

8、逐步改革高考制度,打破一次考试订终身的现象。在中国,分数是惟一的标准,只要在分数上作弊就行了。在美国,上大学不是选拔性考试,而完全是个人行为。申请一所大学,要学生过去4年的成绩单、SAT考试(由商业机构组织的大学入学资格考试,可考数次,以最好的成绩申请)成绩、老师的推荐信等材料,然后再参加学校的复合考试。因为评价的因素很多,就很难作弊。

9、在每一个考场出入口均设置专门的通讯工具检查专区,进出考生都要自行拍打全身,以防止考生携带手机等其他通讯工具进入考场。

10、在为考生安排的考试用桌的两边加设40公分高与桌子同宽度的木板,以防止学生抄袭他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