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大地回春图200

时间:2021-10-30 19:30:22 初中作文范文

篇一:《2012-2013上学期七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车古中学 2011-2012学年七年级语文

期中考试试卷

(全卷三大题,共7页,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

班级: 姓名: 学号:

第Ⅰ卷 积累·运用 (共20分)

一. 选择题:下列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在表格内。(共10分,每小题2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是( ) A. 不愠.(wēn) 肥硕.(shuî) 目眩.(xuàn) 鹤唳.云端(qì) B. 啜.泣(duî) 厄.

运(â) 应和.(hâ) 忍俊不禁.(jìn) C. 酝.酿(yùn) 倔.强(juã) 伫.立(zhù) 繁弦.急管(xuán) D. 猝.然(cù) 洗濯.(dí) 匍匐..(pú fú) 三省.吾身(xǐ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 A. 慷概 训诫 玷污 绝处风生 B. 竦峙 蹂躏 烘托 险象迭生 C. 辜负 襄嵌 喧腾 仙露琼桨 D. 抖擞 禀告 点辍 获益非浅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词,恰当的一项是:( ) ①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 的水花。 ②“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 着你。 ③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 着。

A.飞溅 拥抱 沉静 B.流逝 摩挲 宁静 C.迸溅 触摸 沉默 D.迸溅 抚摸 静默

4、下列句子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B、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C、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D、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

日本看护妇。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是( ) A. 怡.然(安适,愉快) 瘦骨嶙峋(山突兀的样子) B. 伶仃..(形容孤独没有依靠) 心旷.

神怡(开阔) C. 寂寥..(无聊) 明察秋毫..(比喻微小的事物) D. 贮蓄..(储蓄) 可望不可即.(即使)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孔子名丘,春秋时鲁国人,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著名的思想家,《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书。 B.著名诗人流沙河的《理想》,是一首哲理诗,也是一首赞美诗。诗人说“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是说理想能净化人的灵魂。

C.《济南的冬天》选自《老舍文集》,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著名语言大师。

D.辛弃疾在《钱塘湖春行》中以“乱花渐欲迷人眼”写出眼前野花虽不茂盛,但看势头,很快就会姹紫嫣红的喜悦。 7、非选择题: 用诗词原句填空(共8分,每空1分,第(4)题2空1分) (1)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写出早春特色的诗句:(2分) , 。 (2)《次北固山下》一诗即景抒情且蕴含生活哲理的句子: , (2分)

(3)《观沧海》中,作者借助想象描写大海广阔从而表现作者博

大胸怀的诗句是: , 。 , 。(2分) (4)《论语》十则中关于学习方法的句子: , 。(2分) 第Ⅱ卷 理解·感悟 (共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8~11题。(共12分,11小题6分,10小题2分,其余各1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述而》) 曾子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8.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吾日三省..吾身(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学而不厌.(满足) B.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 学而不思则罔.(有害)C.士不可以不弘毅..(刚毅) 死而后已.(停止) D.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人不知而不愠.

(生气,发怒) 9.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共3分)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⑵由,诲女知之乎?

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0.下列加点词,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有朋自.远方来 ┌人不知.

而不愠 A.自┤ B.知┤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C.余┤ D.然┤ └余.忆童稚时 └怡然.

自得 11.翻译下列句子。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3、“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中的“钻”改为“长”,效答: 果有什么不同?(2分)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答: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二)阅读《春》选段,完成12-14题。(11分) 小草偷偷地从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①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②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③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12.、描绘“春花图”时,除了色味结合之外,还有______结合、______结合。文中画横线的三处分别表现了地上野花的_____、______的特点。请你用“花”字开头的短语分别概括文中①、②、③句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分)

14、 作者用“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来比喻春风,是因为春风有 和 的特点。(2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分) 牵着母亲过马路

①周末下午偕妻儿回家,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一定要上街买点好菜招待我们。母亲说:“你们回来,妈给你们煮饭,不是受累,是高兴呀!”我便说:“我陪你去吧!”母亲乐呵呵

地说:“好,好,你去,你说买啥妈就买啥。” ②到菜市需要走一段人行道,再横穿一条马路。正是下班时间,大街上车来车往,川流不息的人群匆匆而行。年龄大了,母亲的双腿显得很不灵便。她提着菜蓝,挨着我边走边谈些家长里短的生活琐事,我宽容地耐心地听她诉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母亲这把年纪,自然唠唠叨叨,别人不愿听,儿女还能不听?

③穿过马路,就是菜市了。母亲突然停了下来,她把菜蓝挎在臂弯,腾出右手,向我伸来------ ④一刹那间,我的心灵震颤起来。这是一个多么熟悉的动作!⑤上小学时,我每天都要穿过一条马路才能到达学校。母亲那时在包装厂上班。学校在城东,厂在城西,母亲当心我出事,每天都要送我,一直把我送过马路才折身回去上班。横穿马路时,她总是向我伸出右手,把我的小手握在她的掌心,牵着手走到马路对面,然后低下身子,一遍遍地叮嘱:“过马路要跟着别人一起过------” ⑥20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小手已长成一双男子汉的大手,昔

日的泥石路已经变成了柏油路,昔日年轻的母亲已经皱纹满面,手指枯瘦,但她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她的一生吃了许多苦,受了许多罪,这些都被她像掠头发一样一一掠散,但永远也抹不去18题 。

⑦我没有把手递过去,而是伸出一只手从她的臂弯上取下篮子,提在手上,另一只手轻轻地握住她的手,对她说:“小时侯,每逢过马路都是你牵我,今天过马路,让我牵你吧!”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笑容荡漾开来,像一个老农面对丰收的稻田,像一个渔民提着沉甸甸的鱼网------

15、文中共写了哪几个“牵手”的场面?(2分)

16、第②段中画线句子体现了“我”什么样的态度?(2分)

17、第①段中写“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第⑦段写“母亲

的眼里闪过惊喜”。(2分) ⑴母亲为什么喜不自禁?

⑵母亲为什么眼里闪过惊喜?

18、 列叙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2分) (A) 这篇散文的重点是写“我”牵着母亲过马路,文中也回忆了小时侯母亲牵着“我”的小手过马路的情景。

(B) 文中的母亲,不仅仅是“我”的母亲,也是包括读者在内的 家的母亲,同时也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

(C) 这篇文章以叙事为主,精选了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将炽热的感情寓于字里行间,语言平白如话,质朴无华。

(D) 文章最后一段连用了两个比喻句,生动形象到表露了母亲欣慰、满足和喜悦之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19、根据你的理解,在第段的横线上补写出恰当的内容(2分) 20、“我”周末回家做了些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分三点概括(每一点不超过8个字)(3分)

第III卷 知识·运用(4分)

21、《春》描绘了四幅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展示了大地回春、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请你给这四幅图画各配上一句古诗。 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第IV卷 写作(40分)

22、新学期,新同学,新环境。入校以来,你身边也一定有许多新的变化。请以“新感觉”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文中不要出现自己或同学的真实姓名

篇二:《春》

《春》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认知目标:A.识记 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 用等修辞手法。 B.理解 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C.应用 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

D.综合 通过学习本文,能够基本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将情感寓于 写景之中,活用各种修辞手法。

2.能力形成目标:E.通过学习本文,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锻炼学 生的朗读能力、观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 力和审美能力,养成自学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3.素质培养目标:F.通过学习本文,领略春天的美。引导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生 活的意识。要让孩子们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 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拥抱大自然。 二、达成目标策略

突出文章“细”和“美”的特点。初进中学的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时常比较粗疏,课文中的细笔细绘可作为范例,给学生以启发。适当地点拨、引导,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形象美、语言美、结构美、情味美。教师重

点讲读一两段作为示范,帮助学生理解描写的对象、描写的顺序、描写的方法、描写的语言,在这个基础上,指导学生独立分析,锻炼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2.难点: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初春小雨》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 (板书课题、作者) 二、题目解说

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了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首春的赞歌。 三、知识回顾(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四、范读、疏通字词

1.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读 3.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水涨(zhǎng) 捉迷藏(cáng) 酝酿(yùnniàng) 应和(hâ) 薄(bó)烟 黄晕(yùn) 蓑(suō)衣 巢(cháo) 五、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结合课后练习一,让学生读课文,分别找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盼春 第二部分(第2-7段): 绘春 第三部分(第8-10段): 赞春

2.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 3.找出本文的比喻句、拟人句。 六、布置作业

要求课后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程度。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讲读示范

(引导学生领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和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特点) 1.讲读第一部分:盼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近”(拟人) (2)“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反复) (3)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2.讲读第二部分(第2、3、4、5节):绘春

(齐读第2、3、4、5节,分析讨论按顺序说明描写的对象;说说描写的角度与方法;哪些词用得很有表现力?)

(1)总括轮廓

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先粗笔勾勒,用“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总提一笔,然后通过远近不同的三种事物---山、水、太阳,描绘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2)春草图 春草图,着力描写春草勃发的景色。这里有草的动态:“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质地:“嫩嫩的”;色泽:“绿绿的”;旺盛的长势:“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从不同的角度刻画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与夏草的茂盛、秋草的枯黄形成鲜明的对比。接着写人在草地上的活动与感受,从侧面揭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3)春花图

春花图,着力描写春花竞放。作者选择开花时节相仿而花色各异的桃、杏、梨作为描写对象,先用拟人写出它们的争相盛开,再通过三个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娇艳;它们争春比美,互不相让。接着,作者由群花的争芳吐艳展开联想,联想到秋天的果实累累,同时又由花香引出蜂闹蝶飞,用成千成百的蜜蜂的嗡响和大大小小蝴蝶的飞舞称托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最后,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从树上的花写到无数的散在草丛里的野花,它们虽然不像桃花、杏花、梨花那样如火如霞如雪,却也明艳照人,别有一番情趣。 (4)春风图

春风图,着力描写春风的和暖与清新。“吹面不寒”“像母亲的手”,通过触觉写它的和煦、轻柔;微微润湿的空气中混合着“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和“各种花的香”,通过嗅觉写出了春风带给人的特有的清新;呼朋引伴的鸟儿唱出宛转的曲子,牛背上牧童吹着嘹亮的短笛,通过视觉和听觉绘出了一副明快优美、赏心悦目的美好画面。在这幅图中,作者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方面,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课时

一、齐读课文,回顾上节课所讲内容 二、独立分析,教师点拨 1.讲读第二部分(第6、7节):绘春 (1)春雨图

春雨图,着力描写春雨的细密轻柔、润泽万物。春雨的特征是,一多二细。先说雨多、雨细,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三个比喻非常贴切,不仅展示了雨的特点,而且能唤起读者对春雨的喜爱。然后顺着春雨写雨中的树叶儿和小草,“绿的发亮”的树叶,“青得逼你的眼”的小草,无一不带着雨中植物的主要特征。接着又把视线转移到人间,先写“傍晚时候”的景象,用“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气氛;接着写行人,写农民,都不忘是在春雨之中,或“撑起伞慢慢走着”,安宁、悠闲,或“披着蓑戴着笠”,带有浓烈的江南地方色彩;最后再写“在雨里静默着”的房屋,与傍晚的宁静气氛互相照应。这一段写出了春雨的特征,写出了春雨之中特有的景象,那一片细雨绵绵的春光,那一派清亮温馨的景色,那一种和平安静的氛围,都描绘得出神入化。 (2)迎春图

迎春图,着力写春早人勤。文章由“天上的风筝”引出地上迎春的孩子,进而带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一片欢腾的景象,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然后作者巧妙地点出寓意:“‘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前四幅画面主要写春天的自然美,这一幅由景及人,颂扬了像春那样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2.讲读第三部分:赞春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一遍)

结尾三个句子,不仅比喻巧,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她是“新生”的;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她非常“娇美”;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她有“无穷活力”。这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这三句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又形象地点明春天成长进程。最后说“领着我们向前去”,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而且用“去”字结尾,正与开头“东风来了”的“来”字相呼应。开头是在盼春中到来,最后是进入春天的行列向前去,一来一去,一呼一应,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三、齐读课文

(朗读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喜悦和希望。基本语调是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语音越自然、质朴越好、切忌拿腔拿调) 四、归纳写作特点

1.观察细致,描述生动真切; 2.诗情画意相融合; 3.文章语言朴实清新,准确生动。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当堂做完,当堂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