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如何利用信息这一话题,写写自己的见解500字

时间:2021-10-30 17:09:09 初中作文范文

篇一:《话题作文写作技巧 (500字)》

话题作文写作技巧

话题作文具有淡化文体,放宽限制,不设审题障碍,倡导个性感悟、自由表达,强调综合,鼓励创新思维等特点,因此很受中考作文命题者的青睐。虽说近两年话题作文在考试中有所降温,但因为有利于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作文水平,因此占的比重还会很大。为更好地写好话题作文,有三句话我们要明确:吃透材料,根据命题意图确立观点;吃准材料,抓住关键问题思考立意;看清话题,避免脱离命题范围。明确了这三句话,我们不妨从以下六个方面来精心准备,使自己的话题具有珠玉之音。

一、紧扣话题,选好角度,拟个好标题

“题好一半文。”好的标题对写好作文非常重要。话题作文的拟题,要在吃透材料和话题的基础上,借助修辞等拟定一个新颖的标题。

二、全面准备,做到“既博且专”

开放性话题作文,给所有考生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可以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创造性的写作。因此,要了解多种不同文体的特点、优势及其规律等,做到博采“众”长,充分熟悉,这样才能在临场应对话题作文时游刃有余,左右逢源。同时,要着重做到“知己”,即清楚自己最擅长什么文体,最拿手的作文形式是什么,从而扬长避短,取优去劣,把自己的作文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而不是用自己最没把握的文体去写作,以致捉襟见肘,马失前蹄。

三、阅读材料,认真审题

话题作文排除了审题障碍,淡化了审题,但并非不审题,话题作文的审题,包括审材料,审“话题”和审要求。要注意“话题”和与它相关的材料,正确理解“话题”的内涵,明确作文的要求,根据话题,进行发散性联想,尤其要注重合乎材料,又合乎话题,绝不能超出话题限制的范围。

四、丰富积累,既关注生活又提升思想

话题作文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但“家庭——学校——社会”三类生活仍是历年中考命题的主旋律,因此,关注自我、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以及热点问题尤为重要。既然话题作文选材的范围很大,如果能积极、洒脱地面对一些重大题材,直接从现实生活落笔,就容易使自己的作文内容鲜活,富有生活气息和时代感,令人耳目一新。

五、精心选材,凸显个性

从自己最熟悉的内容和材料入手,选择最能展示个性、最能吸引人、最具说服力的材料,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或表现形式,说自己最想说的话,并全面认识事物、表现事物,写出文章的新颖性和自己的创造性,表现出自己对生活的独到感悟,彰显自己的个性与才气。

六、化大为小,选准最佳、最小切入点

话题作文的话题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写作范围广,包含内容多。写作时应有意识地缩小范围,将话题加以限制,使写作的范围变小,选取某个小角度、小方面,化大为小、以小见大,并注重细节刻画,从小的方面着笔表现深刻的内容和主题,这样会使压缩后的题目更贴近生活。如以某个概念为话题中心,就可以将这个概念变成判断,用一句概括性强的话表述概念的特性、作用,这样就可以从小处、实处打开我们的思路,进而大题小做,虚题实写。

篇二:《如何写高中话题作文 (500字)》

高考作文:五大策略成就优秀的高考话题作文

一、话题作文的表述篇──记叙经历 记叙经历,除非命题中有特殊的规定,在一般情况下,既可以写自己的经历,也可以写别人的经历;既可也写自己的亲身体验,也可以写自己的所见所闻,甚至可以编述故事。如果没有特殊规定,选材时就不要自己束缚自己的手脚,把思路仅仅局限在“我”上,而一旦突破“我”的限制,选材的天地就广阔的多了。

首先,要学会描写。①学会观察对象。描写是把事物的状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所以描写之前必须细致观察对象。②学会选择细节。描写再现事物的状态,不是把一切感受到的东西都写出来,而是要有选择地描写,作者要有明确的目的,选择最具表现力的细节,以此再现事物特征。③学会安排结构。写作时要按照一定的步骤,合理地、有序地安排文字,一层层写来,最终形成一个整体形象。④学会修饰语言。讲究修饰的最好手段是多用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拟人、夸张、对比等。

其次,避平铺直叙。①在材料组合上:可以用三处地点,或三个时段,或三个镜头,或三张照片,或三件物品,或三段经历??来组织全文,并配上小标题,如“童年”“少年”“青年”、“镜头一”“镜头二”“镜头三”等等,以避免平铺直叙;②在结构安排上,可用设置悬念或运用倒叙来增加曲折;③在人称使用上,可以第一人称为主、兼用第二人称;④在表达方式上,可用日记或书信去代替一般化的记叙。

再次,要合理虚构。在记叙经历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反映生活本质,更好地表现主题,在经得起推敲的前提下,应该进行合理虚构。①移花接木法。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改造、拼接、更换,将几个人的特点融于一个人,或将几件事的情节剪辑组合为一件事,或将发生在不同时段性质相同甚至相反的事剪辑到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内,使人物与事件更具典型性。②添枝加叶法。真实的事件本身简单、平淡,或只是一个轮廓、梗概,可以此为基本框架,展开想象,补充细节,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使事情具体、曲折、生动。

二、话题作文的创新篇──语言求美

作文语言首先要通顺。“语言通顺”就是要用规范的现代汉语,不能用文言或半文半白的语言行文;遣词造句时,句式选用要贴切,努力克服用词不当,修辞不妥,

不合语法、逻辑等毛病;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要上下衔接,一脉贯通,不要尚未理清思路就急于动笔,信口开河,凑字凑句,信手写来;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方式、目的和交际的场合、对象的差异,把语言表达得准确、清晰、连贯、得体。

在语言通顺的基础上要让高考作文的语言亮起来,语言鲜活有文采,是每个考生都十分渴求的。那么,语言鲜活从何而来?有的是顺手拈来,有的是冥思苦索,但是,最根本的在于自己的文化积淀和语言修养。不读书,不看报,不实践,不思考,不研究新事物,不学习新鲜语言,不锻炼思维的敏锐,腹内空空,思想僵化,那么只能人云亦云,毫无鲜活可言。平日坚持学习积累,不断充实自己的语言仓库,不断进行语言的操练,才能厚积薄发,才能在关键时刻得心应手,写出鲜活的语言来。为此,要在四个方面下功夫:①在词语上下功夫。高考作文要力求词汇丰富,特别要恰当选用最有表现力的定语、状语、补语等修饰语。②在句式上下功夫。要在文中善于变换多种句式,主要包括长短结合、整散结合、恰当使用变式句等。③在修辞上下功夫。充分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是增加文采、提高文章品位的重要手段。④在引用上下功夫。在高考作文中要注意适当引用一些名言警句、口语俗语、优美的诗句、歌词、广告语等,就更加能够增加文采。当然,鲜活语言总是以不同形式显示出力量,这种力量主要来自情感(作者的情感或人物的情感)的力量。

三、话题作文的立意篇──化大为小

话题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的宽泛政策,使有的学生“天马行空”,有的

学生有“无从下手”。前者在一个话题中信手走笔,穿梭于几个话题中,什么都写了,什么都不可能写好、写细;后者却只能望话题兴叹。因此,要写好话题作文,在理解话题的基础上还要树立“化大为小”的观念。

化大为小,就是作者通过对话题的整体思考,从宽泛的话题中演绎成一个小角度,从一人一事,一斑一点,一枝一叶,片言只语落笔,联想生发,洞隐烛幽,深入发掘,大题小做,以细小的局部显示宏大的整体,透过平凡的现象挖出不平凡的本质,在叙事写景中透视深刻的人生哲理。话题作文的写作范围非常宽泛,如果仅把话题当作一个僵死的概念,笼而统之去写文章,势必出现内容空泛、文意散漫。所以,要善于在一个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也就是只写“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给自己选择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好舞台,这样才能在800字左右的篇幅内写出立意鲜明集中、内容具体充实的好文章。如2000年全国高考作文,要把“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样一个大范围“化大为小”,变为一个具体的小范围,如生活态度、辨明是非、意识转变、思维方式、教育改革、道德教养、人物评价、历史反思、职业选择、个性发展等等方面的都可以写。再如,请以“压力”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善于“以问领写”:“什么可以构成压力?”“有没有压力?”“压力来自何方?”“压力带来什么?”“怎样对待压力?”等等,然后自己回答这些问题,从这些回答中选择一二来写文章,达到“化大为小”的目的。可以写压力来自过重负担,也可以写压力来自责任感;可以写压力从无到有,也可以写压力从有到无;可以写压力来自外界,也可以写压力来自自身;可以写在重压下喘不过气来,也可以写变压力为动力;可以写要善于自我减压,也可以写“把压力放在肩上,不要放在心上”等等。要选择其中一个来写,不要贪多,否则会造成东拉西扯,空谈漫议。这样“化大为小”,文章才会“出彩”。

总之,写话题作文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一针见血”。笼统而缺乏具体内容,那就只会大而化之,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写法只能列入“基本符合题意”的一档,最高得42分;如果大话、套话太多,文句也不够通顺,则很可能只拿个及格分(即36分),甚至更低。

四、话题作文的思路篇──时空联想

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变化、发展着,在一定的空间存在、运动着。而反映客观现实的作文当然也离不开时间和空间范畴。要拓展话题作文的思路也可以从时间和空间这两个角度进行联想。

时间,即过去、现在和未来。可以在特定的时间背景中叙事,也可以将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如2000年全国高考话题作文“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可以将计划经济的一元化时代与市场经济的多元化时代相比较,也可以将封建时代的一人独尊与现在的民主政治比较,等等。 空间,包括领域、地点、场合等,往往不同的空间背景会赋予话题不同的内容。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可以从领域方面进行拓展:在文学创作上,要提倡百花齐放;在科学探索上,要寻求多种可能性;在哲学界,百家争鸣;在艺术界,流行着各种风格;

在教育界,要培养各种各样的人才,等等。 五、话题作文的创新篇──构思求巧

构思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所以要善于动脑筋。同时构思并没有一个死的条条框框,它所涉及的种种问题,都是灵活多变,因而构思过程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的思维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不同体裁不同类型的文章各有常见的思路模式,在结构安排上往往有明显的轨迹可循,如记叙文的“总—分—总”式,议论文的“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一般材料议论文和读(观)后感的“引—议—联—结”式等等。构思的意义在于能合理利用材料,充分表现中心思想,构思创新就必须打破常规思维模式,适当变通,制造波澜。 记叙类文章的构思创新。①角度求巧。如果大家都从正面切入,你不妨从反面或侧面切入;大家都着眼整体,你不妨着眼局部;大家都从大处落笔,你不妨来个以小见大,等等。由于

立意的独到新颖,常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强烈的感染力和振聋发聩的作用,从而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②顺序求变。如果大家都按事情的发生、发展的顺序组材,你不妨采用倒叙或插叙;大家都先写主后写宾,以突出主的地位,你不妨先宾后主,这同样突出主的地位,等等。③方式求异。如果大家都用第三人称叙述,你不妨用第一人称甚至第二人称;大家以叙述性语言为主,你不妨以描述性语言为主,等等。④结构求活。记叙文结构要灵活多变,一波三折,曲径通幽。激起文章波澜的技法常见的有:一是抑扬法。是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意料,从而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二是悬念法。构成文章悬念的技巧一般为“起悬──垫悬──释悬”。可以用三处地点,或三个时段,或三个镜头,或三张照片,或三件物品,或三段经历??来组织全文,并配上小标题,如“童年”“少年”“青年”、“镜头一”“镜头二”“镜头三”等等,以避免平铺直叙。此外,还可以运用“误会法”“巧合法”等,以引起矛盾,增加波澜,从而深化主题。 议论类文章要特别注意论证求新。比较容易做到的方法:(1)举例新。举例的来源:①身边的新鲜事。②“焦点访谈”、“东方时空”、“实话实说”和各地电视专栏节目中所谈的内容。③《报刊文摘》每期第3版上的小故事。(2)引文新。引文来源:①新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②报刊上的最新数据、资料。

高考话题作文:如何可以“出奇制胜”

一、视角创新-----话题作文出奇制胜法宝

主体视角创新,就是指以不同主体的角度切入话题,写作话题作文。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小说《尘埃落定》的成功,源于作者阿来丰厚的生活积淀、文化积淀以及深刻独到的生活感受,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也有专家指出:作者选用麦其土司儿子的“傻眼”观世界这一独特的视角切入,也是小说“色彩斑斓”的大亮点,令人耳目一新。其实,在话题作文中,灵活地运用主体视角创新,往往更容易在一些“面目类似”的作文中熠熠放光,出奇制胜。 多主体视角

多主体视角,是指以几个不同主体的视角切入话题,多角度地表现话题的不同侧面。如:有位学生写以“人生”为话题的作文时,采用多主体视角,他以“母亲告诉我:孩子,人生是一个逗号。”“父亲告诉我:孩子,人生是一个冒号。”“爷爷告诉我:孩子,人生是一个引号。”“奶奶告诉我:孩子,人生是一个长长的省略号。”这四句话作为每节的总领,通过母亲、父亲、爷爷、奶奶之口,使抽象的人生变得具体、明朗。

在话题作文中,运用多主体视角,“横看成岭侧成峰”,有利于从不同侧面来展开话题,从不同视角中得出不同的结论,使文章更加客观、全面。

第三者视角

1、物的视角。

物的视角,是指以除人类之外的其他主体的视角切入,来写作话题作文。如:有位学生写以“压力”为话题的作文时,通过眼睛的变化切入:晚上,我(眼睛)强打精神,陪伴主人做作业到深夜;早上上课时,我迷迷糊糊,害得主人受到老师的批评,因而主人责怪我,我感到非常难受。小作者通过眼睛的遭遇,揭露了应试教育的弊端,令人深思。

篇三:《浦东新区高三语文二模作文阅卷分析(内部交流,请勿作他用)》

浦东新区高三语文二模作文阅卷分析

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当你作决定时,更需要接受别人的意见还是坚持自己的见解?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要写成诗歌。②不少于 800 字。③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命题意图】

区域层面的模拟或预测卷,在命题上我们向来遵循两条原则,一是导向性,二是预测性。所谓导向性,是指试题所体现的倾向能引导教师和学生一个阶段复习备考的重心;所谓预测性,是指试题所具有的对高考命题趋势的适度预测,提示教师和学生对题型特点加以关注,作好准备或应对。体现在本次作文命题上同样如此。

一、导向性

本次作文试题有两个重要的导向:

其一,侧重引导对“怎么写”的关注。尽可能降低审题难度,尽可能不侧重在观点和立意上创新,而引导师生回到对作文“怎么写”的关注,重视引导学生在根本无法套题或宿构情况下怎么构思、选材和用材。

其二,侧重引导学生对自身生活的关注。学生已经习惯理性分析自然、家国与社会民生问题,习惯宏大立意和选用大材料,而疏于思考自身生活中的面对的种种问题,疏于小立意和用好“小”材料。本次作文有意识引导学生对这方面的关注,要求学生讨论自己(“我”或“我们”)在作决定时的倾向及其理由。

二、预测性

题型上,上海高考这几年分别考过话题作文,如03年的“杂”,04年的“忙”;命题作文,如06年“我想握住你的手”,07年“必须跨过这道坎”;材料作文,05年的三则当今文化生活的材料,08年到12年持续5年的材料作文。今年会出什么类型的试题呢?一种可能是延续材料作文——这种作文类型我们老师和学生高三初始就着力训练,已经熟稔于心,有较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较好的应对能力。材料作文相较于话题作文和命题作文,主要在审题的难度,因此,材料作文训练到位,话题作文和命题作文应该能做到见招拆招,自如应对;第二种可能是出现新的作文题型。从国际视野和学术研究的聚焦点来看,美国的SAT考试作文题型、法国高考作文题型以及台湾的国文科考试作文为沪上不少语文界大腕所关注。在长期以来形成的求新、领风气之先的氛围中,教育考试院命题时很难说能避免这些大腕影响,很难说不会在新的题型上进行一些尝试。

本次作文试题借鉴西方大规模测试做得比较成熟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在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吸收学术界作文教学研究上的一些突破,命题上形成两个突出特点:

其一,用问题解答方式表述。这是西方一些国家常用的作文命题结构形式。这种结构有一定的开放性,但集中度也比较高,较好解决作文命题相对开放度和科学评测相对集中度之间的矛盾。高考作为大规模选拔性考试,命题的区分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要区分考生之间的作文能力差异,观点的相对集中性是重要考虑。同时,这种结构形式要求学生在展开阐述自己观点的同时, 必须注意回扣题目中提出的问题。一般而言,结尾部分有回扣题目的要求。这对我们的学生而言是陌生的。

其二,设置了一个任务情境。常态作文是应表达的需要而写的,而这种表达的需要往

往建立在特定的任务情境基础上。比如有劝谏君王的需要,遂有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有沟通和教育孩子需要,于是有傅雷的《家书》等。大规模考试为了在命题上体现较好的教学导向作用,也有可能会尝试给出任务情境。这方面的训练对大部分学生而言也比较陌生。

我们不认为,也无法左右教育考试院一定按此方式来命题,但考虑到二模到三模甚至高考前作文的复习指导及备课需要引入对一些可能题型的关注,以帮助学生形成面对陌生题型的心理准备,提高应对能力,故本次二模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试题分析】

一、审题

材料设置了一个特定的任务情境式问题,要求作出明确回答并阐述理由(问题解答)。 1.问题构成:

(1)一种特定的任务情境——“当你作决定时”, “你”是任务的完成者,“作决定”有别于其他任务。

“你”可以特指作者自己,也可以泛指包括作者在内的现实中的“人们”。 “作决定”不仅指在一般情况下对如何行事所作出的主张,更加偏指在某种特定环境下、处在特定时刻(时期或人生阶段)作出的某种比较重要的决策与抉择,它可能对“你”的未来人生产生某种重大影响,是一种关系到个人利害、成败、荣辱,甚至关系到做什么人、走什么路的人生抉择,比如作为高三毕业生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