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眉山的作文

时间:2021-10-30 09:40:35 初中作文范文

篇一:《2015年四川省眉山市中考作文解析字数》

2015年四川省眉山市中考作文解析字数:2706 来源:阅读与作文(初中版) 2015年12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文题展示】

一次次亲昵的呼唤,荡开了心间的冰花,那是被岁月存封的温暖;一回回颔首的微笑,洗却了人生的疲惫,那是被日子串起的记忆。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温暖更珍贵的记忆。多少往事,总是被风轻轻吹起,飘向那遥远的美丽。

请以“有一种记忆叫温暖”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3.有真情实感,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题目没有过多的审题障碍,题眼是“温暖”,它是一种使人心里觉得暖和的心理感受;“记忆”表明所叙述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但却一直深深地刻在脑海里,难以忘怀的。

1、取材于家庭。“亲情”是永恒的主题,可叙写长辈对自己的呵护和关心,也可叙写长辈如爷爷奶奶之间那种相濡以沫的爱。

2、取材于学校。同学之间的相互关心和帮助,老师对自己在学习、生活、思想上的指导、鼓励、照顾和循循善诱。

3、取材于社会。在我们身边,每天都会发生一些感人的故事。如面对身处困境中的人或生活中的弱者,即使是陌生人,也会有人伸出无私的援助之手;如面对弱小的或者受伤的生灵,也会有人主动去关爱;如一场纠纷或矛盾将要发生之时,用宽广的胸怀悄然化解„„这些充满正能量的故事都可作为写作的素材。

【佳作展示】

有一种记忆叫温暖

雨,终于停了。我迫不及待地推开窗,想享受雨后空气的清新。转眼却突然发现,小花园旁的一株野蔷薇已悄然开放。淡紫淡紫的小花,在雨后清朗的空气里,恬静而优雅地轻轻摇曳。刹那间,记忆的浪花裹挟着温暖,缓缓涌上心头。思绪便翩飞至一年前的那个温暖的下午„„

那是个夏日的午后,细云密布。我趁着这难得的阴凉在阳台上休息。不一会儿,一个胸前飘着红领巾的男孩带着他才四五岁的妹妹来楼下小花园玩。兄妹俩的欢声笑语荡漾在小花园中,也荡漾在我心里。

没过多久,绵绵细雨从天上滑落,渐渐越来越大。男孩忙招呼妹妹回家,并打开了一柄小花伞。雨不大,刚好能容下他自己。可他却将妹妹笼住,自己的半个肩膀露在外面。豆大的雨滴一会儿就将他的肩膀淋湿。一阵温暖顿时涌上心头。

正当他们要走出花园时,小女孩忽然大叫起来:“哥哥快看!那朵花好可怜啊!我们帮帮它吧!”

顺着小女孩手指的方向,我发现了那一丛蜷缩在小花园角落里的野蔷薇。它是多么瘦小啊!纤细的藤蔓,黄绿色的叶子,小小的淡紫的花朵,在雨滴凶狠的击打下无助地摇晃。 兄妹俩小声议论了一会,又回到小花园中,各自腾出一半的伞给野蔷薇挡雨。雨水很快将他们的后背打湿。伞下却传来快乐的谈话声:“这下它就能健康长大了吧!”“对呀,我们要帮助弱小者哦!”

我愣住了,这些话犹如天籁之音,一下子击穿我的心灵,释放着令人沉醉的纯真与温暖。在这个本该因阴雨绵绵而闷闷不乐的下午,我却被这两个真诚而善良的幼小心灵深深地撼动,心中的温暖与感动化为热泪,溢满眼眶„„

雨,终于停了,兄妹俩手牵手,蹦跳着离去。那株野蔷薇在微微的风里,挺直了腰杆,精神抖擞,尽情摇曳着淡紫淡紫的花朵。那簇优雅美丽的淡紫,化为一股永恒的温暖,深深映在了我记忆的深处„„

有一种记忆叫温暖,正如野蔷薇那优雅恬静的淡紫,久久萦绕在我的心头,沉淀出无限的憬悟与感动,直至永远„„

【点评】

1、选材精当。作者从旁观者的角度叙写了关于小兄妹俩的两件事,一是哥哥对妹妹的呵护,宁可自己淋雨也不让妹妹淋湿;二是兄妹俩宁可自己淋湿,却去为野蔷薇挡雨。这两颗纯真善良而幼小的心灵带给我们每个人的都将是一份感动与温暖。

2、首尾呼应。开篇写景,营造一种优美的意境,巧妙地由窗外的野蔷薇导入回忆;结尾运用形象的比喻,抒发内心的情感,既简洁又照应开头。

有一种记忆叫温暖

流水落花春未去,是你执梳为吾理三千青丝,那一刻,记忆中的温暖盈满于心。 镜前,我坐在椅子上,外婆静静地拿着一把木梳为我梳头。慈祥的面容,淡淡的微笑,使往事如幻灯片般一一在我的脑海中掩映„„

那年我7岁,和外婆在一起生活。“丫头,快来梳头啦!”每天清晨,外婆亲切的话语总会唤醒了沉睡了一夜的我。活泼好动的我怎么可能静静地坐在椅子上让外婆梳头呢,而外婆总能在床底或门后找到我,然后拉着我去梳头,她会说:“丫头,今天奶奶给你梳最喜欢的头,好吗?”

我调皮道:“不要不要,我要出去玩。”

“你呀,应当文静一点,女孩子家应该要注意形象。”

“形象是什么东西,好吃吗?”

外婆总会被我天真的话语逗笑,然后轻拍一下我的头,细细为我打理好每一缕发丝。7岁那年,父母都不在我的身边,是外婆给予了我温暖,给我营造了家的感觉。

“外婆外婆,那个小清太讨厌了,我再也不要和他做朋友了!”我气呼呼地对外婆讲了事情发生经过,小清是我的好朋友。今天我带了最喜欢的紫色沙漏到学校,她看了很喜欢想让我送给他,我才不愿意。外婆叹了一口气,用木梳慢慢地为将我精心梳理好头发,然后抚摸着我的头,意味深长的说:“这玩具没了可以再买,头发乱了也可以再理,可是友谊没了就再也没有了。”外婆又说:“人啊,做什么事都要为他人多想想,小清不也送过你很多礼物吗?要是人人都自私的话,又怎么能和谐相处呢?”看着外婆慈祥的面容,听到外婆朴素有理的话,我仿佛明白了很多„„

是啊,外婆用她的木梳为我梳理了多少人生中的荆棘,用贴心的话语温暖了我多少黑夜。外婆给予我的这种生活上的温暖和精神上的慰藉又何尝不是平凡世界中的一笔财富呢! 思绪又回到眼前,外婆一如既往的浅笑。凝视着外婆,我无声的说,外婆,你上半辈子为子女操碎的心,下半辈子梳长了我的青丝也梳白了你的华发,我会带着属于你我的温暖,平稳地走向远方。

【点评】

1、构思巧妙。长辈对子女的爱,可以叙写的材料很多。但作者却巧妙地从梳头这一很小的细节入手,梳头,不仅带来的是生活上的温暖,更重要的是在梳头过程中循循善诱,梳理出的还有朴素的人生道理,给“我”带来的是精神的慰藉。

2、形象鲜明。作者在刻画外婆这一人物形象时,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将一个慈祥可亲而又充满教育智慧的形象立体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篇二:《眉山导游词》

峨眉山片区 各位评委好,今天我抽中的是峨眉乐山旅游片区。它涵盖了乐山、眉山、凉山彝族自治

州、攀枝花四个地区,有乐山大佛、峨眉山、泸沽湖、邛海等旅游资源。 各位游客: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的行程是从成都出发到达我们的目的地眉山,我们会经过双流,

新津,彭山,最后到达我们的目的地眉山,全程 79.6 公里 ,车行大概一个半小时就可以到

达我们的目的地了。

那好了,各位游客,我们从成都出发,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马上就要到达我们的目

的地眉山,在进入之前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今天我们出发后所经过的一些地区。我们途中经

过了双流,新津,彭山,我们欣赏过了美丽的成都平原,感受了古蜀国文化。现在我们马上

就要到达我们的目的地眉山了。 在四川, 这座 城市曾被宋人称为“ 千载诗书城 ” ,被

清人称为 “ 人文第一州 ” ,评价之高,声誉之隆,让今天的人们或许会觉得不可思议。 眉

山是一个地灵人杰的地方,正像成都有司马相如,郫县有杨雄,南充有陈寿,江油有李白,

中江有李调元,眉山在距今九百多年前,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诞生了一个伟大的词人,在座

的各位可知道他是谁吗?那我给在座的各位三个提示吧!首先第一个提示是有一个菜是以他

的名字命名的,第二个提示是他是北宋著名的词人,第三个提示是他有这样一首词我欲乘风{介绍眉山的作文}.

归去,又恐琼楼玉宇(唱)。对了。他就是苏轼。 说起眉山,熟悉中国文学的人会有所耳闻,

因为这是大文豪 苏轼的故乡。 眉山是“ 千古第一文人 ” 苏东坡的家乡,眉山因苏东坡而

闻名天下,苏东坡给了眉山这个名字以丰富的内涵 。 当然人杰全因地灵。作为眉山人的苏轼、 石鲁 、 李密 等 在历史上有着如此光辉的成

就,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又要仰仗眉山的物华天宝。眉山 位于成都平原西南部,岷江中游和青

衣江下游的扇形地带,成都-- 乐山黄金走廊中段。眉山市 的人杰地灵,为我们眉山市带来

了丰富的 人文旅游资源 ,这里 有东坡文化、长寿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竹文化、水

文化等。 而 眉山市 文化旅游 活 动 也非常的 丰富多彩 ,例如 东坡文化节、彭祖 寿星 节、

青神竹编艺术节、丹棱唢呐节等。 俗话说的好,“民以食为天”那到了我们 眉山市 你就不得不品尝一下我们 眉山市传统

美食特产 了,我们眉山市有 仁 寿 黑龙滩 全鱼席、芝麻糕、回锅羊肉、回锅鱼、文宫枇杷、

曹家梨; 龙眼 稣、眉山脐橙 。除此之外还有各类 以苏东坡的名字命名的特色菜例如 东坡

肘子 、 东坡肉 、 东坡鱼 、 东坡 松花蛋 等 ; 那眉山的这些美食里 尤以东坡肘子、东

坡鱼、东坡松花蛋、芝麻糕扬名海内外。 相信在座的各位游客听了之后是否有些嘴馋了,那

我们今天参观完三苏祠之后就可以品尝到一桌地道的眉山菜。说了这么多,我们的车已经驶

进眉山市区了。{介绍眉山的作文}.

我想细心的游客你们或许发现窗外有一座雕塑,这座雕塑是 2007年 2 月 13 日由眉山

市向全社会公开征集的城市标志, 最终 以 苏东坡 像为设计主题的标志入选 。 整个标志

设计由中国古代瓦当图案和东坡头像组合,表现出一种具有古代历史痕迹的感觉,更体现出

眉山的古老文化。从图案到 字体 都运用了一种古朴的风格, 采用了中国朱红与黑色组合而

成,体现出较为浓郁的文化味道,此色彩也代表了一种祥和诠释,同时也符合眉山这个充满

文化气息的个性城市。

那各位游客我的讲解暂时告一段落,大家 稍作休息,一会我们就要到达我们的目的地,

三苏祠了,到了三苏祠我在给大家做详细介绍。篇二:眉山三苏祠导游词 眉山三苏祠导游词

从成都前往乐山的高速公路上,大约经80公里的行程路经一个名叫“眉山”的城市,这

里曾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大文豪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即今天的四川省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三苏祠。 三苏祠位于眉山市城西南隅的一条街巷中。不宽的街道却是来往不断的

各种车辆,使这里的交通较为拥挤。这里的“三苏”故居,由明代洪武元年改宅为祠。占地

约56800平方米,整座建筑红墙环抱,是一座富有四川特色的古典式园林庭院。 苏氏父子是北宋人,但他们家在眉山定居,却还要早上二三百年。据说唐代有名的诗人

苏味道做眉州地方官时曾遗下子孙,传到苏氏父子时,已是眉山城里的世家了。不过三苏故

居建成祠堂,则是直到明开国洪武年间才得以完成的。 三苏祠门口有大家熟知的门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联意气魄很大,但

符合苏氏父子的文学地位,并不让人觉得是吹嘘不实之词。 三苏祠的大门,资料记载: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门外是纱彀行,大门为三檐歇山式

屋顶,面阔三间13.11米,进深一间5.1米,房通高7.51米。素面台基高0.4米,前饰三级

垂带式踏道,后饰三级如意式踏道。筒瓦屋面,正脊两端饰鸱吻,垂脊、戗脊饰龙头和卷草

式图杂。门楣上悬挂朱底金字横匾,上镌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所书“三苏祠”三个金色大字。

檐柱上对联为“克绍箕裘一代文章三苏父子;堪称楷模千秋万代永馨香”,为辽东人姜书阁撰{介绍眉山的作文}.

书。门柱支联为“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为已故川大国学院院长,著名教授向

楚撰文,四川省文史馆副馆长刘孟伉手书。 走进三苏祠的大门,相继映入游客眼帘的是正殿堂、启贤堂、木假山堂、济美堂为中轴

线荷花池岸亭阁徐徐向外展开,显得疏而不散,紧而不促,布局自然流畅。正殿有苏洵、苏

轼、苏辙的塑像;启贤堂是苏氏父子的文物陈列室;木假山堂是游人们参观文物后极为理想

的休憩场所。东侧有一方水池,池中池水清清,石山峻峭,游鱼飘忽。由池水将绿洲亭、抱

月亭、云屿楼连成一组园林。亭小水阔,树密楼奇;西侧一泓池水为“百坡亭”廊桥横断,

向北望,透过“披风榭”可见隐于竹林中的东坡卧塑像。 披风榭的建筑造型独特,飞檐冲天,座南朝北。一楼一底,重檐歇山式,四周置飞来椅,

北面留7米宽门道。面阔、进深均为9米,房高10米。房面为筒瓦覆盖,正脊有寿字形宝顶

饰物,有卷草式图案。据史料记载,诗人陆游来眉州,曾游环湖,登披风榭,瞻仰东坡遗像,

写下了《眉州披风榭拜东坡遗像》的诗作。但随着时代更替,沧桑横移,眉州环湖和披 风榭都不复存在了。目前的披风榭,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眉州人为纪念苏轼、魏

了翁、陆游,在三苏祠内修建的,因原披风榭规模式样已不可考,故未绘东坡像。 在披风榭对面约二十米处,既是一九八二年由四川省著名雕塑家赵树同塑的苏东坡盘陀

塑像。它不仅愿了披风榭绘有东坡像之说,而且从园林景观看,瑞莲池南端往北观赏,依次

为瑞莲亭、百坡亭、披风榭,透视焦点为东坡盘陀塑像。 三苏祠庭院内绿水萦绕,荷池相通,小桥频架,曲径通幽,堂馆亭榭掩映在翠竹浓荫之

中,错落有致,有“三分水,二分竹”的“岛居”之称。徜徉于三苏祠庭院,是一种极为惬

意的享受,独特的环境氛围不由得不使人遐想连篇。朦胧中,好像看见苏洵、苏轼、苏辙父

子三人在曲径通幽的亭台楼榭中缓缓而行;又好似在水岸边父子三人吟词作赋„„ 在三苏祠

内,不仅能得到身心的享受,而且一代大文豪的众多作品更是令人大开眼界。祠内拥有“丰

乐亭记”、“醉翁亭记”、“表忠观碑”和“罗池庙碑”四大名碑的金石碑文或碑拓本;陈列有

数以千计的匾联书画等文物。这些宝贵的收藏可堪称为举世无双的无价之宝。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他青少年时,独爱交游,二十七岁始发愤读书

作文,他胸怀炽烈的报国热忱,闭门刻苦攻读,不仅精通“六经”百家之说,而且下笔能写

出秘千字的好文章。嘉右元年(1056),他带着儿子轼、辙赴京应考,将其所作《权书》、《衡

论》、《机策》等二十二篇文章,呈献给翰林院,深得翰林学士欧阳修和宰相韩琦的称赏,并

上奏皇帝,被任命为霸州文安县主簿,又授任秘书省校书郎,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宋代开

国以来的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著有《嘉佑集》、《易传》三卷,成了宋代的著名文学

家。治平三年(1066)病逝京师,英宗赠其为光禄寺丞,并敕官府派船将其丧运回四川,葬

于眉山眉安镇乡可龙里,后追赠为“文安公”。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苏洵之子。他自幼聪慧,七岁知书,十岁

能文。其父游学四方,由母程氏教授他诗书。苏轼“奋厉有当世志”,准备为国建功立业。嘉

右二年(1057),进士及第,后又同弟辙参加工了秘阁的制科考试,入三等,(宋王朝建国以

来制策入三等的,连苏轼仅二人),从此,苏轼文章名扬天下,学者多从讲问,皇帝还自 为

子孙得了两个宰相。他官至翰林学士、端明殿侍读学士,专为朝庭起草文告,给皇帝讲学,

还做过兵部和礼部尚书,并先后出任凤 、杭州、密州、湖州、徐州、颖州等地方官。他在长

期的地方官任上,做了不少好事,如救灾治水、发展生产、抑制豪强、整顿军纪等。他曾一

度反对王安石议行新法,受到打击,元丰二年(1079)年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贬为

黄州团练副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晚年又因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又遭迫害,

从惠州再贬儋州(今海南岛)。元符三年(1100),被赦北还,提举成都玉局观,次 年街至常州病逝,葬于河南郏县小峨眉山,追谥为“文忠公”。苏轼 一生,道路坎坷,但

他胸怀宽广,爱国爱民,倔强豪放,至死不衰.他既善于诗、记、文、赋;又长于书法、绘画,

而且造诣很高,成绩卓著,誉贯古今。 眉山三苏祠导游词

各位亲爱的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早上好,我代表绵职旅行社对大家的到来致以最诚挚的欢迎,我是你们本次三苏

祠游览的地陪唐敏,大家可以叫我唐导,可千万别叫“躺倒”那样我可能会,,,,,在接下来

的游览过程中希望大家紧跟着我的步伐,带大家回到我们的北宋时期一起走进大文豪们“三

苏”。更加详细的了解他们。那现在我们就开始吧! 从成都前往乐山的高速公路上,大约经80公里的行程路经一个名叫“眉山”的城市,这

里曾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大文豪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即今天的四川省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三苏祠。 三苏祠位于眉山市城西南隅的一条街巷中。不宽的街道却是来往不断的

各种车辆,使这里的交通较为拥挤。这里的“三苏”故居,由明代洪武元年改宅为祠。占地

约56800平方米,整座建筑红墙环抱,是一座富有四川特色的古典式园林庭院。 苏氏父子是北宋人,但他们家在眉山定居,却还要早上二三百年。据说唐代有名的诗人

苏味道做眉州地方官时曾遗下子孙,传到苏氏父子时,已是眉山城里的世家了。不过三苏故

居建成祠堂,则是直到明开国洪武年间才得以完成的。 三苏祠门口有大家熟知的门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联意气魄很大,但

符合苏氏父子的文学地位,并不让人觉得是吹嘘不实之词。 三苏祠的大门,资料记载: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门外是纱彀行,大门为三檐歇山式

屋顶,面阔三间13.11米,进深一间5.1米,房通高7.51米。素面台基高0.4米,前饰三级

垂带式踏道,后饰三级如意式踏道。筒瓦屋面,正脊两端饰鸱吻,垂脊、戗脊饰龙头和卷草

式图杂。门楣上悬挂朱底金字横匾,上镌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所书“三苏祠”三个金色大字。

檐柱上对联为“克绍箕裘一代文章三苏父子;堪称楷模千秋万代永馨香”,为辽东人姜 书阁撰书。门柱支联为“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为已故川大国学院院长,

著名教授向楚撰文,四川省文史馆副馆长刘孟伉手书。 祠堂大门并无多少特色,直面着尘土的街道,默默伫立了千年。当初,它就是这样迎接

衣锦还乡的苏氏兄弟,也是这样送走了一代文豪。从此,开始了他们的仕宦生涯。除了苏洵

的葬事,苏氏兄弟再也没能回来静静地在宅中踱步,清谈,写诗,填词。他们都走的很远,

天涯海角。太白云:蜀道难。当某个深夜苏轼临皓月蓦然思乡之际,他一定不胜感慨,蜀道

难,仕道更难呀!但是,他终究没再入川,而是在仕道上更艰难地跋涉着。走过黄州,密州,

游过湖州,杭州,踏过广西,海南,迈出一串串坚实、沉重的脚印。 稀稀朗朗的游人,于

经营者是不爽的,而于我,于苏公在天之灵,愈少的喧哗,就是愈多的惬意。川府山明水秀,

久副盛名 ,一座宅院也整饬的宛若江南的园林。廊亭台榭,幽竹剑兰,半池残荷,卧听风雨,

一汩流泉,静诉千年。宋时的庭院,历经沧桑,依旧于青竹绿草中沁出彼时的宁静安详,一

派恬然自得,肃穆内修的风格。既不象洛阳城外龙门石窟,有着盛唐的英气与繁荣,也无金

陵古城墙残破中现出的烽火气息,虽有些似苏州的园子,但少了其中争奇斗妍,玲珑剔透的

生活情趣。可见三苏虽然不合时宜,敢做仗马独鸣,但在那个存天理、灭人欲的时代,终还

是受了潜移默化的牵碍,弄出如此沉静的庭院。不过这样也好,煌煌中华五千年的历程,总

该百花齐放,不拘一格吧。虽然宋的风气颓唐了些,但是出了个苏东坡,便宛若有了擎天一

柱,自得一片可供后人景仰的天地。 走进三苏祠的大门,相继映入游客眼帘的是正殿堂、启贤堂、木假山堂、济美堂为中轴

线荷花池岸亭阁徐徐向外展开,显得疏而不散,紧而不促,布局自然流畅。正殿有苏洵、苏

轼、苏辙的塑像;启贤堂是苏氏父子的文物陈列室;木假山堂是游人们参观文物后极为理想

的休憩场所。东侧有一方水池,池中池水清清,石山峻峭,游鱼飘忽。由池水将绿洲亭、抱

月亭、云屿楼连成一组园林。亭小水阔,树密楼奇;西侧一泓池水为“百坡亭”廊桥横断,

向北望,透过“披风榭”可见隐于竹林中的东坡卧塑像。 披风榭的建筑造型独特,飞檐冲天,座南朝北。一楼一底,重檐歇山式,四周置飞来椅,

北面留7米宽门道。面阔、进深均为9米,房高10米。房面为筒瓦覆盖,正脊有寿字形宝顶

饰物,有卷草式图案。据史料记载,诗人陆游来眉州,曾游环湖,登披风榭,瞻仰东坡遗像,

写下了《眉州披风榭拜东坡遗像》的诗作。但随着时代更替,沧桑横移,眉州环湖和披风榭

都不复存在了。目前的披风榭,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眉州人为纪念苏轼、魏了翁、陆

游,在三苏祠内修建的,因原披风榭规模式样已不可考,故未绘东坡像。 在披风榭对面约二十米处,既是一九八二年由四川省著名雕塑家赵树同塑的苏东坡盘陀

塑像。它不仅愿了披风榭绘有东坡像之说,而且从园林景观看,瑞莲池南端往北观赏,依次 为瑞莲亭、百坡亭、披风榭,透视焦点为东坡盘陀塑像。 三苏祠庭院内绿水萦绕,荷池相通,小桥频架,曲径通幽,堂馆亭榭掩映在翠竹浓荫之

中,错落有致,有“三分水,二分竹”的“岛居”之称。徜徉于三苏祠庭院,是一种极为惬

意的享受,独特的环境氛围不由得不使人遐想连篇。朦胧中,好像看见苏洵、苏轼、苏辙父

子三人在曲径通幽的亭台楼榭中缓缓而行;又好似在水岸边父子三人吟词作赋„„ 在三苏祠

内,不仅能得到身心的享受,而且一代大文豪的众多作品更是令人大开眼界。祠内拥有“丰

乐亭记”、“醉翁亭记”、“表忠观碑”和“罗池庙碑”四大名碑的金石碑文或碑拓本;陈列有

数以千计的匾联书画等文物。这些宝贵的收藏可堪称为举世无双的无价之宝。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苏洵之子。他从小就非常的聪明,七岁知书,

十岁能文。其父游学四方,由母程氏教授他诗书。苏轼“奋厉有当世志”,准备为国建功立业。

嘉右二年(1057),进士及第,后又同弟辙参加工了秘阁的制科考试,入三等,(宋王朝建国

以来制策入三等的,连苏轼仅二人),从此,苏轼文章名扬天下,学者多从讲问,皇帝还自 为

子孙得了两个宰相。他官至翰林学士、端明殿侍读学士,专为朝庭起草文告,给皇帝讲学,

还做过兵部和礼部尚书,并先后出任凤 、杭州、密州、湖州、徐州、颖州等地方官。他在长

期的地方官任上,做了不少好事,如救灾治水、发展生产、抑制豪强、整顿军纪等。他曾一

度反对王安石议行新法,受到打击,元丰二年(1079)年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贬为

黄州团练副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晚年又因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又遭迫害,

从惠州再贬儋州(今海南岛)。元符三年(1100),被赦北还,提举成都玉局观,次年街至常

州病逝,葬于河南郏县小峨眉山,追谥为“文忠公”。苏轼 一生,道路坎坷,但他胸怀宽广,

爱国爱民,倔强豪放,至死不衰.他既善于诗、记、文、赋;又长于书法、绘画,而且造诣很高,

成绩卓著,誉贯古今。

相较苏州的园林,祠内无甚好景致,但有了三苏,有了东坡,自然就有了古风,有了文

采。即将离去,一掸眼,望见水榭对面的一副联: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好似

谶语,莫非我们的到来,真是缘定三生的轮回?而那千年的岁月,风云际会,爱恨情仇,真

个事如春梦,了无痕迹,不禁黯然,又有了几分空明静澈。 这么一个庭院,这么一处圣地,

别了。或许,我这样一个匆匆的过客,也会如东坡先生一般,从此处踏出去,五岳四海,就

再也没有回来过。 篇四:三苏祠导游词 眉山是苏东坡的故乡。一间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苏东坡和他的父亲苏洵、兄弟苏辙都

以文章修为名重一时,影响深远,为眉山县增添了灿烂的光辉。 三苏祠原是苏氏故宅,后

人为了纪念他们,于明朝洪武年间在此建祠,明末毁于战火,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在旧

址重建大殿、启贤堂、木假山堂和瑞莲亭。嘉庆、光绪年间相继修建大厅、抱月亭、快雨亭、

云屿楼、披风榭、洗砚池等。现在所见都是清代建筑,庭中两颗银杏树,大概330多岁了。

三苏祠红墻环抱,绿水萦回,古木扶疏,翠竹掩映,构成古朴典雅的岛居特色,是一处最佳{介绍眉山的作文}.

的旅游胜地。

三苏祠的大门,资料记载: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门外是纱彀行,大门为三檐歇山式

屋顶,面阔三间13.11米,进深一间5.1米,房通高7.51米。素面台基高0.4米,前饰三级

垂带式踏道,后饰三级如意式踏道。筒瓦屋面,正脊两端饰鸱吻,垂脊、戗脊饰龙头和卷草

式图杂。门楣上悬挂朱底金字横匾,上镌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所书“三苏祠”三个金色大字。

檐柱上对联为“克绍箕裘一代文章三苏父子;堪称楷模千秋万代永馨香”,为辽东人姜书阁撰

书。门柱支联为“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为已故川大国学院院长,著名教授向

楚撰文,四川省文史馆副馆长刘孟伉手书。 前厅上方悬挂文献一家巨匾,是对三苏父子在文学上巨大成就的肯定。上联:一间父子三

词客,很好理解;下联千古文章四大家,就有多种解释。一说,苏氏三父子是唐宋散文八大家

之一,其中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最为有名,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二说,四川历史上

四大家,扬雄、司马相如、陈子昂、苏轼;三说,苏轼、苏洵、苏辙和东坡的小儿子苏过,人

称小坡,为四大家。哪种说法对,请各位自己理解。 苏氏自称高阳氏的后代(屈原也自称高阳氏后代,《离骚》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今,朕皇

考曰伯庸)。高阳氏生活在现今河北栾城一带,怎么来到眉山呢?苏氏远祖在周朝曾任司寇,

汉武帝时苏建抗击匈奴有功,封为平陵侯;先后几代做官的都在中原,苏氏一脉本来定居在赵

州(河北栾城)。苏氏祖上有个苏味道,唐武则天时任凤阁侍郎和长史,后因获罪被贬眉州,

子孙因之在眉山定居下来,直到苏淘的父亲苏序,都没有大的成就。苏序有三个儿子苏澹、

苏涣、苏洵。苏涣于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 年)考上进士,对苏洵来说本来是一个上进动力和

追随的榜样。但是苏洵当时不好读书,喜欢游玩,二十七岁时,在天人程氏的劝导鼓励下,

才从此闭门谢客,日夜攻读,表现出惊人的毅力和远大抱负。但两次赴京应试,均名落孙山,

又目睹朝政败坏,决心不再走科举进仕之途,愤然烧掉过去数百篇文稿,集中精力研究诸子

百家学说,探索历代兴亡原因,悉心教导苏轼和苏辙,寄希望于后人。他的散文是我国文学

宝库中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他的文章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言语锋利,《机策》、《权书》、

《衡论》、《史论》都是成名代表之作,《六国论》一文,仅用六百字总结了战国末年六国败亡 的历史教训: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欧阳修对苏洵才识极为赞赏,向

朝庭举荐,一时名扬京华。次年,苏轼、苏辙同中进士,当时士大夫和学子竞相效法三苏父

子文章,文风为之大变,流传 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的民谣。 男人的成功,有女人一半功劳。程氏夫人(1010-1057年) 出身名门,自幼熟读诗书,深

知礼仪,远见卓识。18岁同苏洵结婚。主动承担家庭重担,勉励夫君读书;又是两个儿子的

启蒙教师,教育两个儿子学古圣贤,读书重在修身,治世;特别注意培养品德,要为人正直无

私,如因主持正义而被奸人陷害,虽死不辞(学范滂),非分之财,分文不能妄取。程氏夫人

勉夫教子,呕心沥血,仅享年48岁。司马光为她写《墓志铭》说:贫不以污其夫之名,富不

篇三:《2012年眉山中考满分作文》

2012年眉山中考满分作文:宽容

宽容如水。宽容,即原谅他人的过错,不耿耿于怀,不锱铢必较,和和气气,做个大方的人。宽容如水般的温柔,在遇到矛盾时,往往比过激的报复更有效。它似一泓清泉,款款抹去彼此一时的敌视,使人冷静、清醒。

宽容似火。因为更进一层的宽容,不仅意味着不计较个人得失,还能用自己的爱与真诚来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