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灵来温暖心灵作文

时间:2021-10-30 06:48:04 初中作文范文

篇一:《2011吉林中考满分作文:以心灵温暖心灵》

是谁的妖娆舞遍江山,是谁的笑藏尽泪光,是谁的心灵温暖了盛世的迷茫&&历史的破浪淘不尽昭君的传奇,岁月的长风吹不老倾城的容颜。我们不禁要问:你以心灵温暖了谁的心灵?

面对和亲,当后宫的殡妃争相躲避时,昭君挺身而出,甘愿当和亲的使者。你无悔的心灵温暖了朝廷内外多少人冷漠的心灵,当大汉的皇帝目睹了昭君那丰荣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时,后悔顿生,昭君笑了&&

我轻拈一颗带露的星辰,裁下徐志摩笔下西边那片彩云,偷偷剪成彩练,为你做嫁衣,多么希望也裁下你一身的离愁。我含泪的目送,昭君,是你用心灵温暖了我踯蹰于梦想的心灵。

无垠的大漠,亘古不变的是离人疡,汉家秦地月,留影照明妃。你毅然地挥泪西行,看你的身影立向斜阳远去的地方,大雁低飞,明月高照,是否你的心灵也温暖了天地的心灵?

你抱起心爱的琵琶,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你那抹柔情早已惜然化作黄昏的雨滴,坠入尘埃,汇成一湾无言的忧伤。你找寻着最后一滴雨,落了,那便是你的泪;干了,却忘不了这世界你曾来过,这远方你曾涉足。大汉的史册也铭刻了这一滴泪不曾干涸。

你回头会心地一笑,因为你看到了城门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的场景。从此,塞外的风不再凛冽,征夫不再抱怨,怨妇不再流泪,她们破涕而笑,无数的家庭结束了不眠之夜。只因为你用无悔的心灵温暖了这一切。

昭君,一个女子用她柔弱的肩膀扛起了一个王朝的兴旺;

昭君,一个女子无悔的心灵温暖了大汉的心灵换来了大汉近半个世纪的和平安宁。

篇二:《以心灵温暖心灵》

以心灵温暖心灵

是谁的妖娆舞遍江山,是谁的笑藏尽泪光,是谁的心灵温暖了盛世的迷茫……历史的破浪淘不尽昭君的传奇,岁月的长风吹不老倾城的容颜。我们不禁要问:你以心灵温暖了谁的心灵?

面对和亲,当后宫的殡妃争相躲避时,昭君挺身而出,甘愿当和亲的使者。你无悔的心灵温暖了朝廷内外多少人冷漠的心灵,当大汉的皇帝目睹了昭君那“丰荣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时,后悔顿生,昭君笑了……

我轻拈一颗带露的星辰,裁下徐志摩笔下西边那片彩云,偷偷剪成彩练,为你做嫁衣,多么希望也裁下你一身的离愁。我含泪的目送,昭君,是你用心灵温暖了我踯蹰于梦想的心灵。

无垠的大漠,亘古不变的是离人疡,“汉家秦地月,留影照明妃”。你毅然地挥泪西行,看你的身影立向斜阳远去的地方,大雁低飞,明月高照,是否你的心灵也温暖了天地的心灵? 你抱起心爱的琵琶,“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你那抹柔情早已惜然化作黄昏的雨滴,坠入尘埃,汇成一湾无言的忧伤。你找寻着最后一滴雨,落了,那便是你的泪;干了,却忘不了这世界你曾来过,这远方你曾涉足。大汉的史册也铭刻了这一滴泪不曾干涸。 你回头会心地一笑,因为你看到了“城门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的场景。从此,塞外的风不再凛冽,征夫不再抱怨,怨妇不再流泪,她们破涕而笑,无数的家庭结束了不眠之夜。只因为你用无悔的心灵温暖了这一切。

昭君,一个女子用她柔弱的肩膀扛起了一个王朝的兴旺;

昭君,一个女子无悔的心灵温暖了大汉的心灵——换来了大汉近半个世纪的和平安宁。 以心灵温暖心灵,它飞得更高,叫得更响……

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

一阵雨过后,空气也像被雨冲洗了一般,格外清新,如茵的草地上,点点露珠挂在草叶上,像一个个晶莹的水晶灯笼,太阳光照在上面,映出了青的蓝,赤的红,紫的绿。

明天就是13号,要中考了,我的心中掠过一丝迷惘与担忧:三年的奋斗即将体现在这三天,三年的等待只为这一战,万一考不上重点,万一临场失常……带着忧虑和不安,我走出了家门,——出去散散心吧!

路边的花儿被风雨打折了,想要站起来重新开放,似乎不可能了。——这是不祥的预兆吗?明天,后天,大后天,我会失败吗?泪水不知不觉地滑过我的脸颊。迷蒙中,我看到了一个小小的、白色的身影——是纸吗?不,现在没有风,它却在微微颤动。走近一看,哦,是一只白蝴蝶,只见它全身湿湿的,显然是被雨淋的,两只触角极细微地颤动着,身上芝麻大的黑点依然可见。它停在花瓣上,似乎观察着周围的动静,——就算周围有什么敌害,小白蝶也无力反抗,它太虚弱了!

此时,我仿佛看到它在雨中挣扎的情景:大雨哗哗地下着,显示着它的淫威,小白蝶想找个地方躲起来,却被一个大雨点给打在了地上,它抖着翅膀想要飞起来,可它那细弱的脚连站都站不稳。第一次,它没有站起来,第二次,它又倒下了,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啊,它终于站起来了,爬出了水洼……我的心怦然一动,多勇敢的小白蝶啊!

我轻轻捉住它的翅膀,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在朝阳的地方,让它感受一下阳光的温暖,它的身体又抖起来了,是怕我吗?噢,不要怕,我的小勇士,我微笑着离去。刚走不远,我突然想到我怎么可以把这么弱小的生灵放在那里呢,我又跑了回去,令人震惊的是,小白蝶飞向了天空。飞去之前,它在我的身边转了一圈,似乎感谢我,然后又飞走了,飞向了天空。——多顽强的小生命啊!

就在这一刻,我分明看见:天空——很蓝,阳光洒在我身上——很温暖!我忽然意识到:生命中会有太多的遗憾,但人要学会坚强,学会长大,对于困苦和迷惘,我们应该微笑面对。我相信,成功是通过一步步努力得到的!只要努力过,即使失败又有何妨——蓦地,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洒满阳光。我的心怦然一动:明天,我不怕。

它,不普通。 它 不普通

它是童年时的渴望,是青年时的幸福,是中年时的留恋,是老年时的回忆。

它有那么点可爱又有那么点叛逆;它有那么点绚烂又有那么点忧伤;它有那么点颓废又有那么点无奈。

倘是忧伤,它便是明媚的忧伤。

它可以让人变得极不理智,无限冲动,却能够赠予你一种特殊的幸福。{以心灵来温暖心灵作文}.

锋芒毕露的时候惹人嫌,让你恨不能将它从生活里驱逐出去。它的棱角似乎不会被时间磨平。

它就像这个世界,让人又爱又恨。它是无数人想要留住的,却又是无数人必然要失去的。 它什么风头都敢出,但同时又那么脆弱与单薄。它害怕受伤,却无法不让自己经常受伤。 它自负而好胜。无论经历多少次交手与对峙,它依然是一副胜利者的姿态,在它的字典里,找不到“输”字。

它顽强。无论遇到什么事,它永远都一往无前。

它太戏剧了!它每天都上蹿下跳的,嘴里念念有词:要冲,要向前冲,要一直向前冲! 它也有软弱的时候。累了,它没了力气,想歇歇了。这个时候,它喜欢独自追随,似不懂得什么叫表露,什么叫求助——因为它只懂得什么叫尊严。

它每天不是朝着夕阳奔跑,就是追着朝阳呐喊。

它说,我要一直赢下去;它说,我永远都不能输。

它,每个人都曾渴求过,每个人都曾拥有过,每个人都曾失去过。每个人都留恋过,每个人都憎恨过,每个人都深爱过。

它的到来,悄无声息;它的离开,也悄无声息。只留下数不清的辛酸与伤痛,留下无尽的快乐与忧愁。

它,让人爱得彻底,也让人恨得彻骨。

它,不普通。

它是什么?它就是——青春!

我还是有潜力的

微风轻拂,绿得刺眼的叶子在贪婪吮吸着大自然的甘露。河心荡漾的微波中泛着些许青苔,浮到水面戏水的鱼也是一副安然自若的神态,在这样温馨的环境中,在蔚蓝的天幕下,在充满汗水的拼搏里,我发现我还是有潜力的。

做完准备活动的我们整齐地站在操场上。只见体育老师手拿秒表一脸坏笑地朝我们走来,他清了清嗓子说了一句:“这节课测跑。希望同学们都能过。”说完眼睛似乎有意无意地向我看了一眼。虽然自己私底下偷偷练过几次,但我依然感到腿在颤抖,我的心仿佛要冲出来似的。要知道一连好几次测跑我都没有过,别人的成绩一都一路上涨,而我呢?那成绩就像水一样永远只向低处流,接连挂了好几次红灯,真是一个惨不忍睹。

枪声打响,站在起跑线上的我才如梦初醒,向前看去同学们一个个都如同离弦的箭一样冲出了好远。我见状忙奋起直追可还是被落下一大截。“加油!”好友在旁边喊。

朋友的鼓励让我将一次又一次跑不动了,不跑了的想法向下压去,汗水顺着脸颊淌下,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喘气仿佛拉风箱似的——呼哧呼哧,空气中满是尘土与二氧化碳的混合物。可是意识终究弥补不了身体素质的差距,下体的僵硬,上体惯性的趋前,一个踉跄自己摔倒在地。几个好友忙跑了过来,膝盖上传来阵阵的疼痛,低头一看,膝盖摔破皮了。将身旁的好友推开,拼一下吧,我告诉我自己,继续向前跑去。

也不知过了多久,天边吹来一丝清风,扑到面颊上,渗进心里。“好!”我被体育老师惊醒,有些晃动的世界中飘来一句话:“谁说你是体育低能,你还是有潜力的嘛!某某某,赶紧上去扶一下她,到树荫下让她休息休息。”……

几周后,我漫步在中心路上,好友一路从操场追来,脸上洋溢着微笑,空气中似乎也花香四溢。面对着成绩单上的“优秀”两个字,想起“你还是有潜力的”这句话,我笑了。

【亮点看台】

能从日常生活中选取素材,虽然事例极为普通,但作者写得很真切,在叙述时并不呆板。之所以这样取决于作者巧妙的构思,不仅全文采用了倒叙的方式,而且在局部也别具匠心,比如在描述自己奔跑时增加摔倒一节,就使文章平生波澜。同时细致的心理描写、景物描写也令全文增色不少。

我因梅花而反省

北风似乎不知道疲倦,在窗外呼呼地吹着。这时不论哪一个小孩都应该在家中的暖气旁,享受着冬天的温暖吧。可是妈妈偏说,今天要我回奶奶家。唉,尽管心中有着一百二十个不

愿意,可妈妈的圣旨怎敢违背,今天要挨冻了。

去奶奶家的路上,沿途都是枯枝,一片萧索的景象。两旁树木那扭曲的枝干,被风吹得摇动的树枝,似乎在痛苦地挣扎。整个大地早已没有了春天的新生和夏日的灿烂。看到这,我不禁打了个寒战,加紧脚步向奶奶家走去。

奶奶家眼看便要到了。埋头走路的我无意中向道旁瞥了一眼。可眼前并没有意料中的萧索,在寒风中分明挺立着一株寒梅。朔风吹来,雪花飘飘。她那玲珑奇特的身形是经历千般凄楚,万般苦难才造就的吗?一朵雪花飘落在她的唇上,应该是冰冰凉凉的。面对寒风,“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傲骨摆在眼前!

我的心蓦然动了一下。你那粗粗的枝干分明是在向命运反抗,那洁白的花朵是在向冬天咆哮!冬日风景,原也这样深沉,这般含蓄和美好。我走过去轻轻捧下一朵梅花,放在手心。体会它“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铮铮铁骨。

难道,我不应该这样吗?不管冬日多么寒冷,前行的路有多少荆棘,我都应该勇敢向前!想想上周的我,才一次考不好就几天打不起精神。一次考不好算什么,跌倒了再爬起来就是了。就像梅花一样在冬日里绽放英姿,不畏惧冬日之寒,风霜之苦,更加向前。

是啊,生命短暂,时间的车轮永远不会为了任何一个人而停止转动,我们所要做的是让生命更有意义。坚强的面对生命中每一次失败,就像梅花一样在冬日里努力孕育每一次花开,永不言败!

谢谢你梅花,是你让我反省了自己,让我明白我应该坚强。

北风仍在呼啸,但在我看来,似乎没有先前那么猛烈了。

望月 悲歌 深省

婆娑的树影撩起微风的一角,记忆中那一夜的月光格外皎洁,静谧的月光渐渐渗透在月台的每一个角落。如今又见那个月亮,我又站在我们经常玩耍的地方,我再次用那颗忏悔的心深深地反省,我多么后悔当时的言语,现在我有很多话想对你说,可是你——你早已不在我的身旁。

月凉如水,恰如你的心是那么的纯真,没有一丝的污垢。那天晚上,你兴冲冲地拉着我的手,叫嚷着要同我一起看流星。那一夜真是很美,一盏明媚的月,穿过朦胧、穿过空气,将明洁的银光密密地占满大地,就像在童话故事里一样。

篇三:《以心灵温暖心灵》

以心灵温暖心灵

——师恩难忘

古交一小 六(2)班 周芷萱

您用伟大的爱、伟大的心灵温暖了我们幼稚的心灵,让我们感到师爱的伟大,我们永远会记着——张老师。 您恐怕已经忘记了那年春天发生的事情了,可我们记忆犹新。

那年春天,天气不算很暖和,早晨还有点冷,但班上的几个同学便穿上了半袖衫,当我们兴冲冲的去上操时,您立刻跑上教室,拿下我们的上衣叫我们披上,以防着凉。当时天气虽有点冷,可我的心里却热乎乎的,身上仿佛穿着火龙袍,虽然这只是一桩看来微不足道的事儿,但老师的爱却让我永生难忘。

每当我想起这件事,我心里浮现出与老师相处的点点滴滴„„

当我还在低年级时,每次考试都不怎么好,但您却不厌其烦的为我讲题。

上了高年级时,您又把我们的行为进行规范,教我们不说脏话,爱护校园卫生,将红领巾、校服、小黄帽戴好,穿好。

自从上了六年级,您又培养我们早读的习惯,每日提前

十分钟到校,该打扫卫生的要提前二十分钟,打扫既要有速度又要保质量。

老师,这一切的一切,我都看在眼里,暖在心里。 张老师,您用伟大的心灵温暖了我们幼稚的心灵,让我们师爱的伟大。“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您最值得我们感激。{以心灵来温暖心灵作文}.

最后,我代表全体同学对您说一声:“老师,我们谢谢您!祝您青春永驻、幸福常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张老师,我们会永远记着您的爱!”

篇四:《以心灵温暖心灵》

以心灵温暖心灵

——记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院士

医学是一门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 作为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的吴孟超深知这一点。他这样要求他所在医院的每一位年轻医生:“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

在今年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有记者问道:“是什么力量引导你用一生忠诚自己的信仰、全心全意行医治病救人的?”吴孟超认真地答道:“是党一直教导我们要做一辈子的好医生,这符合党章规定、符合人民需要、符合我们的职责。”这是吴孟超发自肺腑的心声。他曾经说过:“我一生中有过两次宣誓,当医生我是宣过誓的,加入中国共产党我是宣过誓的,宣誓了就要信守诺言。”

吴孟超是一位90岁高龄的传奇老人。他是我国肝脏外科的主要创始人、国际肝癌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肝脏外科事业的重要推动者,建立了我国肝脏外科理论和技术体系,创立了我国肝脏外科的学科体系。他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医学专家”荣誉称号,他是我军一级英模,荣获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国际永久编号的第17606号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吴孟超星”。

吴孟超说:“我这一生有三条路走对了:回国、参军、入党。如果不是在自己的祖国,我也许会很有钱,但不会有我的事业;如果不是在人民军队,我可能会当个医生,但不会有我的今天;如果不是加入党组织,我可能会做个好人,但不会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一分子。”

每年,吴孟超都要亲自带领医疗队到边防海岛和老少边穷地区,为基层官兵和人民群众送医送药,白发的将军为年轻的战士们查体看病,成为多少边防军人最温暖的记忆。他多次参加重大灾害医疗救援和重要疾病医疗预防行动。1988年上海甲肝大流行,他心急如焚,积极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夜以继日地奋战在临床一线。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他不顾个人安危,亲自坐镇发热门诊,收治患者。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87岁高龄的吴老第一时间向校党委请缨组建医疗队奔赴灾区。考虑到吴老留在后方更能发挥作用,学校党委决定让他坐镇医院,组织收治后送伤员。当他在电视上看到灾区的惨烈景象后,立即与前方联系开通远程视频会诊系统,亲自指导一线医疗救援。他还主动缴纳2万元特殊党费,并以吴孟超医学科技基金会的名义,向灾区捐献了价值500万元的急救药品,尽自己的力量,救助灾区群众。

至今我仍清晰记得1994年第一次观摩吴老手术的情景。那天9点,我们经允许进入手术室。手术室以蓝、绿为主的环境色调让我们迅速进入临战状态。9点30分,腹腔暴露后,吴老上台了。让我惊奇的是吴老主要用手探查肿瘤。在手术最关键时刻,吴老抬着头,把全部身心都集中在手上。10分钟不到,肝脏分离成功。12分钟,肿瘤被成功切除。别的医生用手术器械小心翼翼地弄半天都不易分开的肝脏,吴老凭手感就把它分开了。那么高难度的手术,居然不到两个小时完毕。真是神奇极了!

吴孟超院士对病人博大的爱心、高超的医技,赢得了病人对他无穷的信任。至今仍有许多被判了“死刑”的病人千里迢迢来找吴孟超,他们只有一个愿望,让吴大夫看一看、摸一摸,死也瞑目。

2010年,年近九十高龄的吴孟超主刀完成手术190台。吴孟超说:“肝癌是我今生最大的敌人,手术室是我这辈子的战场。为了我的入党誓言和从医誓言,我要一直战斗下去。”

已然90岁的老人,依然思路敏捷、精力充沛。吴老的工作状态让很多人不解,吴孟超院士这样告诉我:“我一直在想,作为一名普通医务工作者,我只是做了一些分内的事情,而党和人民却给了我许多很高的荣誉。我还能用我的余生再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做点什么呢?如果一定说我有„企图‟,那就是我还想带领我的团队再次腾飞。”

是啊!从1958年至今,吴孟超就像一名不知疲倦的斗士在同肝病作战的征途上永不停息地奔跑。为了学科发展,吴孟超拿出个人积蓄和社会各界的捐赠,于1997年设立了“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基金”。2004年,基金发展为“上海市吴孟超医学科技基金会”,基金总额达到1000万元。吴老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他又将国家奖励的500万元和总后勤部奖励的100万元全部拿出。吴孟超说:“这些奖金是发给我的,但也有个怎么花的问题。我作为一名党员医学家,想把它用在发展祖国的医学科学事业上。”几十年来,吴孟超院士培养了260多名博士、硕士,他们在国内外摘取了数以百计的重大科研成果,已构成活跃在世界肝脏外科前沿阵地的战略“集团军”。

朱光亚:一生就做一件事

——写在“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逝世一周年之际

2月3日,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第一个名字,流光溢彩,闪耀在璀璨的光柱上——朱光亚。 这是评委给他的颁奖词:“人生为一大事来。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

“一生就做一件事”,这句话的原创者,不是别人,正是朱光亚自己。他的原话是:“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前半句,淡定,谦逊,轻描淡写。后半句,雄壮,豪迈,奇峰突起。

一生就做一件事,这件事情不寻常——

那是惊天动地的一件事,那是改变世界的一件事!那是让中国人从此扬眉吐气、挺直脊梁的一件事!

大音希声。少言寡语的朱光亚,一生喊过“两嗓子”——一声回国呐喊,一声东方巨响{以心灵来温暖心灵作文}.

朱光亚是谁?

今天,这个名字万众敬仰,提出这个问题,似乎是多余一问。然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他知之甚少。翻阅中国数十年的国防科技发展史,特别是早些年,朱光亚除了他的名字以外,其余情况都不见经传。即使是在“两弹一星”元勋中,他也是被最晚解密的。在公众场合,朱光亚也是少言寡语,不苟言笑。看到他凝重的脸色、威严的剑眉,有人说他长得像“关云长”,对他愈发感到神秘莫测。

外国人最早注意到他,是上世纪70年代。当时,在中国新闻媒体上,钱学森、朱光亚的名字总是连在一起。美国《纽约时报》因此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钱学森之后的那个人》。

那个人是谁?美国人在猜……

其实,两个名字的排序已经暗含“天机”——如果把中国的战略核武器比作一把“枪”,这两位科学家珠联璧合:钱学森是研制“枪”的,负责导弹;朱光亚是研制“弹”的,负责核武器。

朱光亚,是中国首枚原子弹研制的技术总负责人,是中国核武器研究领域公认的“众帅之帅”。

古人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一辈子少言寡语的朱光亚,一生也喊过惊天动地的“两嗓子”——

一嗓子喊在大洋彼岸。1950年3月18日,52名中国留美学生发表《致全美中国留学生的一封公开信》。这封信的主要牵头人,便是朱光亚。

“同学们,听吧!祖国在向我们召唤,四万万五千万的父老兄弟在向我们召唤,五千年的光辉在向我们召唤!”“我们中国要出头的,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回去吧,赶快回去吧!”……

朱光亚的另“一嗓子”,不是喊出来的,而是“炸”出来的!

1964年10月16日15时,大西北戈壁滩一道强光闪过,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史称“东方巨响”。

那天,在撤离试验现场时,司机驾车走错了路。当朱光亚转过身来,正好看到半空中升腾的蘑菇云,顿时潸然泪下。当晚,朱光亚在庆功宴上喝得大醉,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醉酒。

一声东方巨响,让朱光亚吐出一口憋了18年的闷气。

大智大勇。智在大海捞针日,勇在泰山压顶时——

一种睿智叫洞察,一种胆魄叫担当

有一次,核武器研究院开会,休会时朱光亚点燃一根香烟,吐出一连串又圆又浓又大的烟圈。身边同事十分好奇,朱光亚幽默地说,这是跟美国人学的。

鲜有人知,1952年朝鲜板门店谈判,朱光亚是志愿军停战代表团秘书处的一名翻译。当谈判陷入僵持,双方均保持沉默。美国人一支接一支吸香烟、一口接一口吐烟圈。来而不往非礼也,朱光亚也学会了抽烟和吐烟圈。

这,不啻为一种双方心理战的抗衡。然而,美方代表经常以核武器要挟,却让朱光亚如芒刺背:年轻的共和国要想真正独立,不受人欺侮,必须拥有强大的现代化国防!

1950年,朱光亚回国不久,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专著《原子能和原子武器》。这本小册子,售价旧币2000元,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两角钱。轻飘飘的一本书,寄托着朱光亚的核弹梦。

30多年后,有人问朱光亚:“当年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时,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朱光亚未假思索就回答:“没有资料,几乎没有任何参考资料。”

当时,中国核武器研制处于大海捞针般的困境中。朱光亚等人从苏联专家一份报告中留下的“残缺碎片”研究起,使中国的原子弹理论设计、爆轰试验、中子源研制相继取得重大突破。

1962年,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国内对原子弹工程是否“下马”出现了争论。关键时刻,朱光亚主持起草了《原子弹装置科研、设计、制造与试验计划纲要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原子弹装置国家试验项目与准备工作的初步建议与原子弹装置塔上爆炸试验大纲》。

这两份至关重要的文件,被后人誉为中国研制原子弹的“两个纲领性文件”。毛泽东主席批示:“很好,照办。”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朱光亚紧接着又成功组织机载核航弹爆炸试验和导弹运载核弹头爆炸试验。接着,他又组织力量,获得了氢弹试验的成功。

历史记载着: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7年3个月,苏联用了6年3个月,中国只用了2年2个月。

在朱光亚的人生编年表上,出现最多的一句话是“主持某次核试验取得成功”。然而,常人很难想象,朱光亚是如何“主持”的。

我国一共进行了40多次核试验,朱光亚曾经30多次亲临现场,早期还曾带人进入爆后坑道实地观察。爆后坑道余温犹存,放射性剂量很大,还随时伴有塌方,他们“深入虎穴”,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1971年,一架携带氢弹的飞机飞临靶场上空,驾驶员连试3次都无法把氢弹投出去。作为现场最高领导,朱光亚凭着对核弹性能的深刻了解,果断指示驾驶员带弹返航。让一架带着解除保险氢弹的飞机着陆,任何国家史无前例。万一引爆氢弹,后果不堪设想。

千钧一发之际,朱光亚毅然拍板:“带弹着陆,我负责!”

经请示北京的周恩来总理,飞机安全降落,氢弹毫发未损。

大有大无。事业重如门前山,名利淡似杯中水——

计利要计国家利,留名要留集体名

业内人士都知道,朱光亚“不爱说话”是出了名的。他不接受记者采访,不写回忆录,甚至连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也只有4篇。

央视曾播出一部关于“两弹一星”研制过程的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很多人很奇怪:怎么没有朱光亚这个角色?

“两弹一星”元勋的传记很丰富,也唯独没有《朱光亚传》。不是没人写,而是到他那里不是被扣下来,就是因不同意发表而被退回。他总说:“先写别人吧,我的以后再说。”

朱光亚85岁生日的时候,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主编出版了《战略科学家朱光亚》。后记里有这样充满遗憾的话:朱光亚做的工作,至今还有许多不能对外公布……

奥本海默被称为美国的“原子弹之父”,朱明远也问过父亲,中国的“奥本海默”是谁?朱光亚的回答是:“应该是一群人,应该是整个集体。”

2004年12月,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朱光亚星”。命名仪式上,朱光亚说:“我很不敢当……” 大粗大细。凡是不感兴趣的,他就眼皮一耷拉——

细推物理即是乐,细微之处总关情

有人评价朱光亚,凡是不感兴趣的,他就眼皮一耷拉。

——有多少钱,他不在意。中国工程院原秘书长葛能全回忆,1996年,朱光亚获得“何梁何利奖”的100万元港币奖金,马上提出捐给中国工程科技奖励基金。葛能全说:“能不能捐一部分,比如说50万,你自己留50万。”朱光亚眼皮也不抬:“按我说的办。”

——坐什么车,他不在意。朱光亚有一辆心爱的“老爷车”,不是汽车,而是自行车,从20世纪50年代一直骑到90年代初,直到70多岁,还常常骑自行车外出。

——吃什么饭,他不在意。他最爱吃的菜,不过是湖北老家家常菜:排骨莲藕汤、夹干肉。

——穿什么衣,他不在意。人们说:“他身上穿的,总是那套旧军装。”

然而,有时候朱光亚却“细”得让人匪夷所思——

老秘书张若愚回忆:有一次在外面开会,朱光亚让他回家取一份文件,告诉他,第几个保险柜,第几格,从左到右第几摞,从上往下数第几份,不要看内容,取来给我就行了。

批阅文件,他就像老师批改学生作业一样,不但修改内容,连病句、错字甚至标点符号都认真修改,而且字迹工整。

他抽屉里放的铅笔、橡皮、小刀都是有数的,孩子们有时悄悄拿走一个,他马上就会发现。他还经常拿台历反面写东西,如果只需要写一句话,他会撕一条下来,而不是用整张纸。

朱光亚有个“百宝箱”,放着钉子、螺丝等小配件,家里什么东西坏了,他都自己修。

朱光亚曾说,中国在上世纪60年代决定发展核武器完全是被迫的,我们发展核武器是为了不用核武器,最终目标是为了消灭核武器。

和平开发利用核能造福人民,这是朱光亚一个久怀的梦想。

1971年,他领命参与组织领导我国第一座核电站的筹建工作,并组织力量进行关键技术攻关。1991年12月,秦山核电站首次并网发电成功,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

2011年2月26日,朱光亚在北京溘然长逝,享年87岁。

那天,北京白雪皑皑,天地缟素。

含泪望长空,很多人动容地说:“钱学森钱老走的那天也下雪,真巧!”{以心灵来温暖心灵作文}.

我负丹青,丹青负我

——追忆中国当代绘画大师吴冠中

活着时便对社会给予最大的捐赠,从20世纪到今天,这样的画家只有两位:一是徐悲鸿,另一位便是吴冠中。据不完全统计,徐悲鸿直接义卖捐出去的钱款高达数亿元之巨;如今,吴冠中的作品在国内外市场频频拍出数百万美元、上千万人民币的高价,但这位居住在几十平方米小屋里的老人,却向社会捐赠了数百幅价值连城的名作。

● 艺术 作品总成交额达17.8亿元

吴冠中的画作是中国艺术市场的奇迹。

早在1987年,由香港艺术中心主办的“吴冠中回顾展”在香港包兆龙画廊举行,展出的100余幅作品40分钟内即售罄。 吴冠中画作《交河故城》被学术界认定为其一生艺术造诣的里程碑,2007年拍出4070万元人民币的天价,创造了当时中国在世艺术家全球最高成交纪录。而在翰海2010春季拍卖会上,吴冠中1974年作油画长卷《长江万里图》经过现场及委托多位买家数十回合的激烈竞逐,以5712万元成交。

近年来,吴冠中画作在市场上广受追捧。据统计,自2000年以来,吴冠中各类作品总成交1417件,均价高达125万元。他17.8亿元的总成交额,在中国古今所有画家中,仅以0.4亿元之差逊于齐白石。

假画也有人愿出高价{以心灵来温暖心灵作文}.

“我负丹青”,是大师吴冠中自传的书名。一个“负”字意味深长,道出了大师在艺术上的永不满足。1936年,17岁的吴冠中从杭州艺专走上了绘画之路,从此喷发出近乎疯狂的激情,将自己的一生交付丹青水墨。

吴冠中作品抢手,从十多年前的假画案可见一斑。1993年,“上海朵云轩”和“香港永成古玩拍卖有限公司”联合在香港拍卖中国画《毛泽东肖像》,上有“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毛泽东”字样,落款为吴冠中。吴冠中在拍卖前认定该画为伪作,并委托主办方撤下,但拍卖依然进行。让人称奇的是,当吴冠中已经直言拍品系伪作之后,仍有买家竞标,一台商以52.8万港元竞得,高出估价两倍多,创该场拍卖会最高价。

● 风骨

“风筝不能断线”

“吴先生一生都在深入生活,他的作品从来没有脱离现实、生活和对人民的感情。”提起恩师的创作,北京艺术师范学院美术系油画班1960届毕业生、吴冠中的得意门生赵士英最推崇的就是吴冠中的“风筝不断线”理论。“不管画的是具象还是抽象,都要有根线维系着和人民之间的感情,要让人看懂。”

吴冠中曾考取官费出国留学,当被问及当年归国,历经磨难,是否后悔过时,吴冠中道:“不后悔,艺术要根植于祖国民族的土壤里。”吴冠中把自己与祖国、与生活的联系比作“风筝不断线”。

“鲁迅是我精神上的父亲”

作为一代绘画大师,吴冠中称自己的艺术实践是“寄养于东西两家”——既吃过东方的茶饭,又喝过西方的咖啡——他同时学习了林风眠的油画和潘天寿的国画。但吴冠中强调创新,甚至鼓励叛逆。赵士英认为,鲁迅先生的精神给吴冠中以极大的启迪。“吴先生非常崇拜鲁迅,他说鲁迅是自己精神上的父亲,他要做一个有脊梁的中国文人。”

“不欠人、不求人、不求官”

对艺术一丝不苟,对名利特别淡泊,这是吴冠中给弟子的最深刻印象。据报道,吴冠中的书房不足5平方米,除了靠墙两个装满画册和书籍的铁架子,就是临窗一张比课桌略大的书桌和一张椅子。椅子拉开就几乎顶到了书架。

“吴先生从来不欠别人的,从来不求人,不求官。别人帮他,他马上还别人的情。”赵士英说,“吴先生在生活中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非常简朴。理发就在马路边的摊子上,5毛钱就理完了。”赵士英提起这些唏嘘不已。

“我的作品应该属于国家”{以心灵来温暖心灵作文}.

“我的作品应该属于国家。”吴冠中常常这么说。提起吴冠中的豁达淡泊,赵士英格外感慨。“很多艺术家的子女为了争画会产生很大的矛盾,但吴先生只给自己的子女选了几幅作品作纪念,其他的都捐出去了。”

就在6月24日,吴冠中再赠5幅水墨作品给香港艺术馆作永久收藏。

● 吴冠中语录

——“在我看来,100个齐白石也抵不上一个鲁迅的社会功能,多个少个齐白石无所谓,但少了一个鲁迅,中国人的脊梁就少半截。我不该学丹青,我该学文学,成为鲁迅那样的文学家。从这个角度讲,是丹青负我。”

——“画家走到艺术家的很少,大部分是画匠,可以发表作品,为了名利,忙于生存,已经不做学问了,像大家那样下苦工夫的人越来越少。”

——“整个社会都浮躁,刊物、报纸、书籍,打开看看,面目皆是浮躁;画廊济济,展览密集,与其说这是文化繁荣,不如说是为争饭碗而标新立异,哗众唬人,与有感而发的艺术创作之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