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板书设计

时间:2021-10-29 19:19:37 初中作文范文

【篇一】题破山寺后禅院板书设计

题破山寺后禅院 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诵读诗词,读出诗歌的节奏,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点拔引导品味赏析。情感与态度:教育学生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正确对待社会与生活。教学重点了解古典诗词的基本学法,在诵读中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教学难点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教      学      过      程教学内容设计个性补充(一)、课前互动(3分钟)1、教师唱歌。2、猜猜老师的姓名,说说自己名字的来历。(二)、导入新课(1分钟)同学们,今天我不是来教大家唱歌,但是跟“歌”有关,在“歌”字前面加一个“诗”便是了。诗是凝练的语言,诗是精美的画卷,诗是崇高的思想,诗是朴素的哲理,诗是很多很多……走进诗歌的世界,你的灵魂将得到升华;走进诗歌的天堂,你将领略到诗歌的美妙。今天,(出示道具)我将用这把钥匙和大家一起打开诗歌的大门,走进诗歌的无限天地。(三)、学法指导(2分钟)介绍学习古诗的一种基本学法:(幻灯出示)1、解读。(了解诗歌的题目、作者及背景)2、听读。(读准字音、节奏与重读)3、译读。(翻译诗歌,弄懂诗歌的意思)4、背读。(理出诗歌的脉络,背诵诗歌)5、悟读。(悟出诗歌的思想内容)6、赏读。(品味欣赏诗歌的精彩之处)(四)、合作探究(5分钟)按照这种基本学法,这六个步骤,按部就班小组合作讨论学习《题破山寺后禅院》。(5分钟后期待你精彩的发言)(教师巡逻指导)(板书:题破山寺后禅院)(五)、信息反馈。(25分钟)(1)、解读。(3分钟)①解题:破山寺,即兴福寺,古址在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后禅院,禅院即寺院,寺院一般分前后院,前院讲经、供佛,后院即“后禅院”,为僧人居住区。那么,“题”字是什么意思?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写破山寺后禅院。)交代了写作的内容。②作者、背景简介:常建——唐代诗人。生卒年和字号不详。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盱眙(xū yí)尉的小官。由于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刹,寻幽探胜,后来隐居鄂渚的西山。《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在他游览破山寺时所作,这是他的代表作。(解释:盱眙尉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请同学们把这首诗翻译出来。译文: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早晨进入古老的寺庙,早上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树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处,僧人的房舍被花木浓荫覆盖着。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山的景色使鸟儿欢悦,潭中的倒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自然界的)各种声响这时都悄然寂静,只剩下(僧人敲的)钟和磬的声音(在回响)。“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这首诗通过描写后禅院幽静的环境,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板书:寄情于景、远离尘世)可以用诗中的哪个字来概括?(空)板书:心境(空)。接下来,请同学们面带表情地朗读这首诗,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学生朗读)(6)、赏读。(6分钟)这次朗读让我们更加走近常建,一首好诗啊,它犹如一杯香茶,光读是不够的,还要仔细欣赏,才能发现它意味无穷。请同学们看看,这首诗哪些地方写得最精彩?(学生各抒己见)(六)、拓展延伸(5分钟)1、常建为什么隐居呢?明确:因为他得不到进仕的机会,看到仕途的艰险,想远离这个烦扰的尘世而隐居。2、从诗歌所表现的内容和思想来看,你同意他的做法吗?为什么?(同意,因为这是作者善于排解内心苦闷的做法。)(不同意,因为这是属于逃避现实的做法。)假如你是常建,你会怎么做?(请用“假如我是常建,我会------”这样的句式说说。)(学生各抒己见)3、在现实生活中,你有遇到过困难与挫折吗?你是怎么处理的?请举例说说。(学生各抒己见)小结: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无论怎样,我们应该是: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正确对待社会与生活。作业1、把《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改写成写景散文。2、运用这种方法自学《望岳》和《观沧海》。教学札记 

谭义专

【篇二】题破山寺后禅院板书设计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一、作者介绍:常建,唐代田园诗人。其作品往往通过对田园景色的描绘,表现对大自然秀丽风 光的热爱和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歌颂隐逸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时流露出对污 浊官场的厌恶。艺术风格上朴素真切,清新自然,诗情画意,浑然一体。本诗是常建的代表 作。二、注释1、[古寺]:本初指破山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岭下。南朝齐始兴五年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建,唐咸通九年,赐额“破山兴福寺”。   2、[曲]:弯折、曲折。一作“竹”   3、[初日]:早上的太阳。   4、[禅房]:僧侣们的住所。   5、[万籁]:各种声音。籁,凡是能发出音响的孔都叫“籁”,此指自然界的一切声音。   6、[磬]:(qìng )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7、[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8、[空]:使……空明,形容词用作动词。   9、[清晨]:早晨。   10、[但余]:“惟闻”、只留下。   11、[俱]:都。   12、[但]:只。   13、[幽]:幽静。   14、[悦]:用作动词,使……高兴   15、[竹径]:一作“曲径”。   16.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异曲同工之妙。   17.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两句话形容后禅院环境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18.钟磬:寺院里诵经,斋供时打击钟磬作为信号。   19、[入]:进入。   20、[古寺]:指兴福寺。   21、[照]:照耀。   22、[高林]:高树之林。   23、[山光]:山的景色。   24、[鸟性]:禽鸟的习性。   25、[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26、[此]:在此。即在后禅院。初日:早上的太阳。三、译文早晨,当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   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侣们的房舍掩映在花草树林中。   山光的明净使鸟儿高兴,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大自然的一切声音此时都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四、诗歌赏析1、"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赏析参考答案: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赏析参考答案: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赏析参考答案:是从内心的感受的来描绘后禅院的清静幽美。一个“悦”字,赋予鸟儿以人的灵性,向读者传达了鸟音关关的画外音。一个“空”字,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的静趣,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4、“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赏析 参考答案:从听觉感受方面来表现后禅院的幽静。万籁俱静,实难以名状,于是诗人采用以动显静的手法,以“钟磬”的清音袅袅来反衬山寺后禅房的幽静,从而以动映静,给人以静的感受,收到“鸟鸣山更幽”般的强烈艺术效果。5、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       的环境,主要运用        的手法。诗的最后两句隐含的一个成语是     ,由这两句,我们很容易想去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维的诗句            。参考答案: 着眼表现寺院幽静清新,深邃静谧的环境,主要运用借虚写实的手法,成语:曲径通幽 万籁无声 万籁俱寂王维的诗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或“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6、这首山水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参考答案:这首诗描绘了禅院幽静、脱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景象。 7、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空”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空”字把诗人由于身处幽静、脱俗、自由的禅院,一下子把心中的种种人世烦恼都除去、心胸宽阔、俗念顿消的纯净的感受生动地现出来。8、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            )的环境,第五六句主要表现了作者欢悦(          )的心境,主要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参考答案:深幽寂静     宁静、空灵9.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10.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11.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答: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1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答: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13.“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纺者选取用“曲”而不用“竹”,你答为这两个词在表达的意境上有什么区别?答:这两个词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而“曲”,形容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很多,景致很深。14.请对“山光悦耳鸟性,潭影空人心”从表现的内容上或表达的情感上做点赏析。答:这里曲径幽静,花木掩映,天光山色潭水,不仅让鸟儿欢悦,而且让杂念顿消。表现了大自然的美景对人的熏陶作用,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陶醉之情。15.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16.“万籁此俱寂”和“但余钟磬音”中否矛盾,为什么?答:不矛盾。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仅有禅院的钟表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它使这寂静的禅院更显空寂,使用权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使用权一刹那成为了永恒……17.这首诗描写的主要内容是:                                                答:清晨,破山寺后禅院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了诗人颇为浓厚的隐逸情怀。18.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19.“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请赏析其中的妙处。答:“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20.“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妙在何处?答:这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21.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天光、山色、澄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的句子是:               ,         ;描写佛寺禅院曲径幽静、花木掩映的著名诗句是:                ,         。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22、诗中哪些句子描写破山寺后禅院的幽深景象?诗中哪些句子描写山和水?答: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23、“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两句,突出了古寺什么特点?“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答:突出古寺肃静、幽深、脱俗、纯净的特点。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佛地的喜爱之情和希望脱离尘世、追求清净隐逸的思想。24、找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韵脚。        ( 林、深、心、音。 )25、下列是对本诗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C  )A、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无言律诗,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追求宁静的思想情怀。B、这是一首叙事、写景、抒怀的无言律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追求清幽胜境的心情。C、这是一首写景的无言律诗,表现了作者置身寂静、清幽、空灵的胜景中,心灵受到感染与陶冶的一种心境。D、这是一首叙事与写景相结合的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人生感悟。26、对“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点评不当的一项是(  D   )A、这两句是本诗最大的亮点,是人们心中的杂念消除净尽,灵魂得到净化与升华。B、山光水色,曲径花木使鸟儿怡然自得,使人们心中的杂念消除净尽,灵魂得到净化与升华。C、互文互义、相得益彰。D、“悦鸟性”与“空人心”形成对比,鸟性之悦为人心之空作了铺垫。27、“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答案:不矛盾。这种以“寂”衬“音”的写法,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正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李菊芬

【篇三】题破山寺后禅院板书设计

“标题——主题”作文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标题——主题”作文教学设计            孙丽娟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学会多角度、灵活准确、优美地围绕题为作文扣题。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亲近作文,热爱作文,使做人,作文同步提高,做仁义之人,做仁义之文。3、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目标: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二、教材分析这是本课中关于“标题——主题”的一个环节。很多人认为作文最苦,包括写作文的学生和教作文的老师,学生通常在教师给的作文题目下,像挤牙膏一样挤出那些矫揉造作,读了令人浑身不自在的空洞文章,究其原因,一是缺乏生活,二是缺少激情,生活是源,激情是表达的欲望。什么是生活,工作台,学习是生活、吃饭、穿衣、睡觉也是生活,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力争捕捉孩子的生活。再说激情,这要抓住时机,体现作文的本真——真情,对于很多人来说作文不会成为生命的全部,但却是一种表达生命的方式,令人亲近的东西,往往是不带功利性的东西。作文正是这样,只要学生抓住某一刻的某一情感,这种属于他自己的文字。文章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他的灵魂,才会令他珍爱。因此作文教学中,嘱咐学生不做“秀”,不乔装打扮,而流露真情,做到情真,事真,力求做到“情真而不诡”“义直而不回”“事信而不诞”,这样作文才有生命力,作文不是梦魇,而一种快乐。这节作文课就是要让学生在关注生活,抒发真情中体会作文的快乐,为作文拟出题目,拟出自己的心声。三、教学思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领会并掌握如何为区别与界定标题与主题,为话题作文拟题。1、什么是拟题,怎样拟题——化大为小、缩小范围。2、应忌讳的方面:以话题为题目;拟题过大;脱离话              题;思维不活。3、精美话题的标准:准、活、小、新、美。四、教学关键1、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组视频画面,以“成长”为话题,激情,优美地情境中,使学生领会到“话题”这一概念。2、以一组学生生活照,“苦恼”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有“生活”有“激情”。3、以一组与学生有关的话题为基础,训练其拟题要领。4、练习及教学过程中反复强调不可犯的“忌讳”及应遵循的原则,做方法指导。五、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协作,深入探究,在探究中领会要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利用平时的学习小组,对所拟题组中筛选,评价,小组之间互评,使学生倾听——倾听老师,倾听同学,在学生中做到既有“师生交流”,又有“生生交流”学会合作,互助。六、媒体支持“成长”为话题视频图片,自拍学生生活剧,学生生活照片(苦恼)等资料。七、教学流程以“成长”图片引出话题,然后,讲解什么是话题作文,怎样为话题作文拟题,使学生有个清晰的印象,然后以“沟通”为话题,练习拟题,发现问题,纠正问题。再以“苦恼”为话题进一步训练,以做到话题“准、小、活”,然后给出八个题目任选拟题,互评,使学生在拟题及评价中做到作文做人同步提高。最后,小结本节课收获,点明所题应做到五个字“准、活、小新、美”八、教学效果预测通过教学,达到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拟题要领,并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学生捕捉生活,抒发真情,亲近作文,热爱作文,将作文视为反映生活,完善自己,歌颂美好事物的有力武器,视作文为生命的一部分。九、教学反思在作文教学中主要是体会学生的认识,从学生的观察事物的认知能力出发,教学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关于“题目”的拟定就是培养学生抓重点关键环节,这方面应加以重视。 

【篇四】题破山寺后禅院板书设计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一、作者介绍:常建,唐代田园诗人。其作品往往通过对田园景色的描绘,表现对大自然秀丽风 光的热爱和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歌颂隐逸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时流露出对污 浊官场的厌恶。艺术风格上朴素真切,清新自然,诗情画意,浑然一体。本诗是常建的代表 作。

二、注释

1、[古寺]:本初指破山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岭下。南朝齐始兴五年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建,唐咸通九年,赐额“破山兴福寺”。

2、[曲]:弯折、曲折。一作“竹”

3、[初日]:早上的太阳。

4、[禅房]:僧侣们的住所。

5、[万籁]:各种声音。籁,凡是能发出音响的孔都叫“籁”,此指自然界的一切声音。

6、[磬]:(qìng )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7、[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8、[空]:使„„空明,形容词用作动词。

9、[清晨]:早晨。

10、[但余]:“惟闻”、只留下。

11、[俱]:都。

12、[但]:只。

13、[幽]:幽静。

14、[悦]:用作动词,使„„高兴

15、[竹径]:一作“曲径”。

16.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异曲同工之妙。

17.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两句话形容后禅院环境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18.钟磬:寺院里诵经,斋供时打击钟磬作为信号。

19、[入]:进入。

20、[古寺]:指兴福寺。

21、[照]:照耀。

22、[高林]:高树之林。

23、[山光]:山的景色。

24、[鸟性]:禽鸟的习性。

25、[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26、[此]:在此。即在后禅院。初日:早上的太阳。

三、译文

早晨,当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

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侣们的房舍掩映在花草树林中。 山光的明净使鸟儿高兴,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大自然的一切声音此时都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四、诗歌赏析

1、"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赏析

参考答案: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2、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赏析

参考答案: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

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赏析

参考答案:是从内心的感受的来描绘后禅院的清静幽美。一个“悦”字,赋予鸟儿以人的灵性,向读者传达了鸟音关关的画外音。一个“空”字,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的静趣,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4、“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赏析

参考答案:从听觉感受方面来表现后禅院的幽静。万籁俱静,实难以名状,于是诗人采用以动显静的手法,以“钟磬”的清音袅袅来反衬山寺后禅房的幽静,从而以动映静,给人以静的感受,收到“鸟鸣山更幽”般的强烈艺术效果。

5、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 的环境,主要运用 的手法。诗的最后两句隐含的一个成语是 ,由这两句,我们很容易想去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维的诗句

参考答案:

着眼表现寺院幽静清新,深邃静谧的环境,主要运用借虚写实的手法, 成语:曲径通幽 万籁无声 万籁俱寂

王维的诗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或“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6、 这首山水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绘了禅院幽静、脱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景象。

7、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空”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空”字把诗人由于身处幽静、脱俗、自由的禅院,一下子把心中的种种人世烦恼都除去、心胸宽阔、俗念顿消的纯净的感受生动地现出来。

8、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 )的环境,第五六句主要表现了作者欢悦( )的心境,主要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

参考答案:深幽寂静 宁静、空灵

9.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10.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悦”“空”两

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11.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答: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1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答: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

13.“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纺者选取用“曲”而不用“竹”,你答为这两个词在表达的意境上有什么区别?

答:这两个词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而“曲”,形容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很多,景致很深。

14.请对“山光悦耳鸟性,潭影空人心”从表现的内容上或表达的情感上做点赏析。

答:这里曲径幽静,花木掩映,天光山色潭水,不仅让鸟儿欢悦,而且让杂念顿消。表现了大自然的美景对人的熏陶作用,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陶醉之情。

15.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16.“万籁此俱寂”和“但余钟磬音”中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仅有禅院的钟表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它使这寂静的禅院更显空寂,使用权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使用权一刹那成为了永恒„„

【篇五】题破山寺后禅院板书设计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九年级)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二、注释

1、[古寺]:本初指破山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岭下。南朝齐始兴五年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建,唐咸通九年,赐额“破山兴福寺”。

2、[曲]:弯折、曲折。一作“竹”

3、[初日]:早上的太阳。

4、[禅房]:僧侣们的住所。

5、[万籁]:各种声音。籁,凡是能发出音响的孔都叫“籁”,此指自然界的一切声音。

6、[磬]:(qìng)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7、[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8、[空]:使„„空明,形容词用作动词。

9、[清晨]:早晨。

10、[但余]:“惟闻”、只留下。

11、[俱]:都。

12、[但]:只。

13、[幽]:幽静。

14、[悦]:用作动词,使„„高兴

15、[竹径]:一作“曲径”。

16.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异曲同工之妙。

17.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两句话形容后禅院环境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18.钟磬:寺院里诵经,斋供时打击钟磬作为信号。

19、[入]:进入。

20、[古寺]:指兴福寺。

21、[照]:照耀。

22、[高林]:高树之林。

23、[山光]:山的景色。

24、[鸟性]:禽鸟的习性。

25、[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26、[此]:在此。即在后禅院。初日:早上的太阳。

三、译文

早晨,当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

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侣们的房舍掩映在花草树林中。

山光的明净使鸟儿高兴,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大自然的一切声音此时都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四、诗歌赏析

1、"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赏析

参考答案: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

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2、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赏析

参考答案: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

【篇六】题破山寺后禅院板书设计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学习目标:

1.能揣摩有关诗句的含义。

2.反复诵读,能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3.能背诵这首古诗。

学法指导

学习古诗的方法:

1.激情吟读,整体感知。

2.细心品读,深化感知。

3.背诵积累,巩固感知。

课时: 1课时

【知识预习】

1.题解: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朝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2、作者简介:

常建(708-765?),唐代诗人,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超远。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现存诗57首,题材较窄,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名作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墓》,尤其前首“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广为古今传诵。他还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

3、说出这首古诗的大意。题破山寺后禅院板书设计

清晨,我步入古寺瞻仰。高高的林梢头,沐浴着朝阳的辉光,蜿蜒的小路渐渐通向幽僻处,忽见花木繁茂,禅房就在花中央。岚光催起鸟儿宛转歌唱,清潭将人心的污垢涤荡。深山万物呵,静得没有其他声响,只有钟罄的一脉余音,在晨空中萦旋回荡。

【诗歌赏析】

1、"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赏析

参考答案: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2、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赏析

参考答案: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

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板书设计

参考答案:是从内心的感受的来描绘后禅院的清静幽美。一个“悦”字,赋予鸟儿以人的灵性,向读者传达了鸟音关关的画外音。一个“空”字,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的静趣,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4、“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赏析

参考答案:从听觉感受方面来表现后禅院的幽静。万籁俱静,实难以名状,于是诗人采用以动显静的手法,以“钟磬”的清音袅袅来反衬山寺后禅房的幽静,从而以动映静,给人以静的感受,收到“鸟鸣山更幽”般的强烈艺术效果。

【问题探究】

1、 这首山水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绘了禅院幽静、脱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景象。

2.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3.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4、“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案:不矛盾。这种以“寂”衬“音”的写法,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正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巩固拓展】

1、背诵本诗,默写全诗。

2、练笔:展开联想,生动改写。

7、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空”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空”字把诗人由于身处幽静、脱俗、自由的禅院,一下子把心中的种种人世烦恼都除去、心胸宽阔、俗念顿消的纯净的感受生动地现出来。

8、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 )的环境,第五六句主要表现了作者欢悦( )的心境,主要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

参考答案:深幽寂静 宁静、空灵

11.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答: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1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答: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

13.“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纺者选取用“曲”而不用“竹”,你答为这两个词在表达的意境上有什么区别?

答:这两个词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而“曲”,形容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很多,景致很深。

14.请对“山光悦耳鸟性,潭影空人心”从表现的内容上或表达的情感上做点赏析。

答:这里曲径幽静,花木掩映,天光山色潭水,不仅让鸟儿欢悦,而且让杂念顿消。表现了大自然的美景对人的熏陶作用,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陶醉之情。

15.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16.“万籁此俱寂”和“但余钟磬音”中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仅有禅院的钟表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它使这寂静的禅院更显空寂,使用权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使用权一刹那成为了永恒……

17.这首诗描写的主要内容是: 答:清晨,破山寺后禅院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了诗人颇为浓厚的隐逸情怀。

18.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题破山寺后禅院板书设计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19.“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请赏析其中的妙处。

答:“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20.“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妙在何处?

答:这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21.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天光、山色、澄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的句子是: , ;描写佛寺禅院曲径幽静、花木掩映的著名诗句是: , 。

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2、诗中哪些句子描写破山寺后禅院的幽深景象?诗中哪些句子描写山和水?

答: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23、“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两句,突出了古寺什么特点?“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答:突出古寺肃静、幽深、脱俗、纯净的特点。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佛地的喜爱之情和希望脱离尘世、追求清净隐逸的思想。

24、找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韵脚。

( 林、深、心、音。 )

25、下列是对本诗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A、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无言律诗,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追求宁静的思想情怀。

B、这是一首叙事、写景、抒怀的无言律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追求清幽胜境的心情。

C、这是一首写景的无言律诗,表现了作者置身寂静、清幽、空灵的胜景中,心灵受到感染与陶冶的一种心境。

D、这是一首叙事与写景相结合的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人生感悟。

26、对“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点评不当的一项是( D )

A、这两句是本诗最大的亮点,是人们心中的杂念消除净尽,灵魂得到净化与升华。

B、山光水色,曲径花木使鸟儿怡然自得,使人们心中的杂念消除净尽,灵魂得到净化与升华。

C、互文互义、相得益彰。

D、“悦鸟性”与“空人心”形成对比,鸟性之悦为人心之空作了铺垫。

【篇七】题破山寺后禅院板书设计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一、教学目的

1、知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题破山寺后禅院板书设计

2、能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情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背诵此诗。

2、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

(一)查上首诗的默写。

(二)背景和作者简介:(见课文注释)

(三)齐读本诗二遍。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结构)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 “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境: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竹径”,竹林丛中小路。“幽处”幽静的地方。“禅房”僧侣们的住所。“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史读者赞赏的名句。“竹径通幽处”,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去描述诗意的书作“曲径通幽处”。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了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水。

以上四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俱寂的宁静气氛。“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俱”,都,全部。“寂”,寂静,没有声音。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和尚在念经或进行其它宗教活动时,都用敲钟和击磬表示开始和结束。

小结: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的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 “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五)背诵这首诗。

四、小结及作业

119

120

【篇八】题破山寺后禅院板书设计

题破山寺后禅院 教案

学科:语文 授课教师: 班级:八年级 主备人:

武汉枫叶学校(初中):027-81938752 027-81938716 第 1 页

武汉枫叶学校(初中):027-81938752 027-81938716 第 2 页

武汉枫叶学校(初中):027-81938752 027-81938716 第 3 页

【篇九】题破山寺后禅院板书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知 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能 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 育: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4、重点目标:背诵此诗。

5、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二、教 学 过 程

(一)查上首诗的默写。

(二)背景和作者简介:见注释

(三)齐读本诗二遍。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 “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境: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竹径”,竹林丛中小路。“幽处”幽静的地方。“禅房”僧侣们的住所。“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史读者赞赏的名句。“竹径通幽处”,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去描述诗意的书作“曲径通幽处”。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了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水。

以上四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俱寂的宁静气氛。“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俱”,都,全部。“寂”,寂静,没有声音。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和尚在念经或进行其它宗教活动时,都用敲钟和击磬表示开始和结束。

小结: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的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 “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五)背诵这首诗。 题破山寺后禅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