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阅读题的技巧

时间:2021-10-29 18:37:19 初一作文

【篇一】分析阅读题的技巧

文言文诗歌赏析题及课外阅读题答题技巧江苏    侯非一、古诗鉴赏离不开三个问题一是写什么?(内容)、二是怎样写的?(方法)三是为什么写的?(主题)读懂古诗的写法,就能快速有效的答题。二、答题方法1、捕捉信息把握诗歌基本信息的要素(1)诗歌的吟咏对象及特点     对象就是人、事、物、景。(2)、作者借助吟咏对象所表达的情感和道理。(3)、作者表现吟咏对象及抒情言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列清单)“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表面是闲,实际是烦。抒发的是屋内寂寞、无聊的情感。“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列清单: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闻笛----折柳----故园情。情感:(故园情)思乡怀远之情。技巧:接物抒情。列举古诗的清单,可操作性强,但应注意:所列举的信息要紧扣题中所问,要起到为解题提供分析材料的作用。三、抓住关键词语如何捕捉有效信息,方法是抓关键词语。什么是关健词语?诗中的名词(写景、写物、写人),有时还得注意名词前的修饰语,弄清它写了什么。动词、形容词、能反映诗人辛勤的形容词。      秋词     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试析此诗写了生活中那个“寻常”的细节?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情感?“开”字,动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又打开信封,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的无限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又要补写,是应为有说不尽的思念的话。       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诗题为“征人怨”,通金河、玉关、黑山,地名,边塞的地名。物名:马策、刀环、青冢,黑山。动词:贵、绕、诗题:怨、地名、物名都有边塞特征。怨是表达征人心情的动词。(1)写了征人戍边生活,所以说是一首边塞诗。(2)第一句“怨”、年年调动频繁,第二句怨天天练兵辛苦,第三句怨天气寒冷,第四句怨景色单调。通内容,形象、表达技巧、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语言、技巧用了什么语言、技巧,表达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形象,抒发了什么情感。归纳、梳理出相应的解题思路。练习1     《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第三句中“看“字看似平常,实际非常传神,请简要赏析。“肠一断“不忍离去,不愿分别。五、语言(炼字)类考题答题的基本思路与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结合诗句、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情态。“看“字。每回看一次,都令自己肝肠寸断,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情景。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在整体上分析表达技巧的作用。《除夜作》  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双鬓明朝有一年。”第三句采用了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请做简要分析。答:用了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第三句采用虚写(想象)的写法。而想象故乡亲人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我的思念。既显得凄婉含蓄,也更深化了自己的思念之情。答题步骤:1、准确点出了何种表现手法。(点手法)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内容、写法)诗句不直接写诗人自己思念故乡和亲人,而虚写(想象),故乡亲人在这除夕之夜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3、阐述运用该手法的好处。(效果+形象+情感)(析手法)。这样写,既显得委婉含蓄,也更深化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从军行》  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问: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答: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独坐高楼,黄昏吹奏“关山月”的边关战士形象,抒发了无奈之情。五、形象类考题答题的基本思路与步骤1结合诗句,用自己的语言把形象描摹出来,这首诗刻画了一个边关战士的形象。------描摹形象。2、简练概括形象的特征。他独坐高楼,一遍遍吹奏《关山月》,因思念家乡而惆怅无奈。----形象特征3、点出诗人的思想感情深深地同情(诗人的思想感情)总结:诗赏析语言是起点,形象、意象是重点,情感是终点。六、答题思路1、答法:研究题干(1)、方向:思想、气氛、形象、结构、手法、(2)、层级:填空(用词)、简答(问什么,答什么)、简述(温习议论文,观点+材料)2、性质判断:规范、半开放、开放。观点,符合社会价值观,符合逻辑。问到人或物特征,用形容词。注重意译的重要。古诗的表现手法与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高度重叠。3、古诗词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艺术手法就是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卒章显志、借物抒情、特征与功能。   例题:   (一)阅读刘禹锡的《赏牡丹》 一诗,完成第7 题。(6 分)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⑴本诗题为“赏牡丹”,为什么写“芍药无格”“芙蕖少情”?(2 分)                                                                               ⑵品味“唯有牡丹真国色”中的“真”的表达效果。(2 分)                                                                                             ⑶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2 分)   解答:(1)烘托(反衬、衬托也可以)(1分)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1分)。   (2)“真”字加强语气,对牡丹高度的评价,顺势引出末句,既写了时人对牡丹的痴狂般的观赏习俗,又反映了牡丹所具有的独特魅力。(3分,答到“加强语气”或“高度评价”得1分;答到“时人对牡丹的观赏”或“牡丹具有的独特魅力”得1分)   (3)表达了作者对牡丹的赞美和喜爱之情。(2分)七、练习(一)、  浣溪沙 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1.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简析这两句诗好在哪里。(2分)2、你认为晏殊《浣溪沙》中表现的愁和李煜《相见欢》中表现的愁有何不同?(3分)答题:(1)、(2分)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含蓄地表现了词人伤春怀人的感情。(2)、(3分)李煜的愁苦是因为他此刻沦为阶下囚,去国离乡,孤身登楼,内心苦痛千丝万缕。晏殊的愁则着重表现对人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惋惜。(二)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1.对这首诗的鉴赏,下面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绘的是社会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B.这首诗描绘了江南处处春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C.这首诗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忘历史教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答案:(   )、读苏轼的《浣溪沙》一词,完成下列各题。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10. 开合理的想象,说说词的上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11. 这首词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答: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即使在失意中也人老心不老壮志满怀的豪情(四)、阅读唐朝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后,回答下列问题。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注: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初夏,韦应物自尚书郎出任滁州刺史。大约在兴元元年(784)或贞元元年(785)春,他罢滁州刺史任,但仍留在滁州闲居西涧约半年,后改任江州刺史。这首诗大约就写在此时。(1)对于一些好诗,我们常常誉之以“诗中有画”。这首诗确实就像画一样,试用自己的话描写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练字精巧。试分析一下“春潮带雨晚来急”中“急”字的精妙之处。                                                                                                                                                              试结合全诗说说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 (1)西涧边上峰峦叠嶂、树高林密,一丛丛绿草惹人怜爱,就在这一片静谧之中,从林木深处传来了黄鹂那婉转悦耳的歌声。(2)“急”字写出了潮和雨的动态,形象地写出了急雨骤至,春潮带雨,涧水猛涨的飞转流动之势,衬托出山涧的闲淡宁静。(3)全诗传达出一种悠闲恬淡的心情,以及一个历经宦海沉浮的文人想要脱离繁华尘世,追求自然闲静的心态。           (五)、《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1、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与知己的惜别之情,体现出高远的志趣。2、试对“风烟望五津”中的“望”字作简要分析。  一个“望”字,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3、试对“风烟望五津”中的“风烟”字作简要分析。   “风烟”突出了杜少府任所的卑湿荒远,上任路途的艰险。4、试分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中蕴含的哲理。  写出了友谊的哲理,真正的友谊是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情厚谊的不朽名句。5、试分析该诗与其它送别诗的不同之处。  这首诗不同于其它送别诗,开辟了送别诗的新意境。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字里行间体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六)  诉衷情    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感情。    2.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头两句回忆了词人当年为了觅取功名、争得官职而奔赴前线的初衷。    B。“尘暗旧貂裘”暗示自己收复失地的斗志未酬的内心苦闷。    C。“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写出了词人放眼西北,残虏未扫;回首人生,两鬓已苍;沉思往事,雄心虽在,壮志难酬。    D。最后一句中,“天山”代指抗敌前线,“沧州”代指闲居之地。    【参考答案】    1.(不能报国杀敌的)悲愤    2.A。分析:读诗词,需了解词人所用典故的含义,该词中,“觅封候”是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候”的典故,写出作者自己报效祖国的壮志。    “自许封侯在万里”(《夜游宫》),一个“觅”字显出词人当年的雄心和坚定执着的追求精神,并非是词人当年为了觅取功名、争得官职而奔赴前线。下列各首古诗, 然后回答问题。(七)、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注释】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②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答案:1、花色淡墨,花香清芬。2、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八)、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②黄云:乌云。③曛 :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1、“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答案:1、用“千”字好。“千里”境界壮阔,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相谐。2、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鼓励朋友乐观豪迈,积极进取。这两句诗气势雄壮,胸襟开阔,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是壮伟之音。)(九)、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逃归途中。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  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答案1、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2、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十)、山行留客张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1、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炼字。2、诗中哪两个字说明客人要回去的原因?哪一句以退为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答案:1、这个“弄”字,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给景物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给客人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仿佛是要让客人自己意识到——如此美景,留下来是值得的!2、轻阴,入云深处亦沾衣(十一)、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释】①泥融:指冻泥融化,又软又湿。诗的前两句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画了春天的景象?后两句中的“泥融”、“沙暖”呼应了前面哪两个字?一“飞”一“睡”有着怎样不同的情态?(答案:1、“迟日”、“江山”、“春风”、““花草”。2、呼应“迟日”,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十二)、江上渔者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注释】①渔者:捕鱼的人。②但:只。③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联系《岳阳楼记》的名句,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对比,岸上人来人往,只想着鲈鱼的美味,船上渔民风里来浪里去:通过两幅画面的对比,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表达了对“江上往来人”的规劝。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这是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一个写照。(十三)、送友游吴越杜荀鹤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有园多种桔,无水不生莲。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注释】①吴越,指今苏杭一带。这首诗表现了吴越之地哪些特色?“夜市桥边火”,请赏析“火”这个字的妙味。(1、答案:江南水乡,风光秀美,物产丰饶,市镇繁荣,民风淳朴。2、“火”字,既可使人想象夜市繁荣、热闹的景象,而“火”与桥下的水相映照,波光粼粼,更增添诗情画意。)(十四)、江陵愁望有寄鱼玄机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注释】①⑴江陵:今湖北江陵县。②掩映:时隐时现。1、“千枝”“万枝”与后面哪个词呼应?“枝”字的重复有什么表达效果?2、“江桥掩映暮帆迟”,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展开联想和想象,作具体的描绘(30字左右)(答案:1、“掩映”,通过“枝”字的重复,不仅写出了枫叶之繁茂,而且表现了思妇望君的急切心情。2、极目远眺,但见江桥掩映于枫林之中;日已垂暮,而不见那人乘船归来。)(十五)、东栏梨花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注解】 雪:指梨花。除了以“雪”比喻梨花,诗歌还用了哪些词来描绘梨花?写“柳深青”有什么目的?看着雪白的梨花,诗人为什么会产生“惆怅”的心情?(请用原诗回答),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淡白、清明,是为了衬托梨花的洁白以及繁盛。2、“人生看得几清明”, 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十六)、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十七)、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首诗里“远行人”、“一人”分别指谁?诗的后两句都是诗人的想象,这从哪两个词语上看得出来?3、“抱膝灯前影伴身”,这句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都是指诗人自己。2、想得、遥知。3、诗人抱着膝盖,对着孤灯,形影相吊一直坐到深夜,表达了孤独凄苦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十八)、春  游   湖宋•徐俯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1春游湖的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用的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2"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答: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多);写出桃花娇艳欲滴的美丽。答: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美丽的春天,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十九)、十 五 夜 望 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 有人认为“桂花”一词,有点题之妙,你同意吗?作简要说明。2、 将末句的“落”字改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更有表现力?为什么?1、答:桂花既可指庭院中的桂树,又可指传说中的月亮上的桂树,这就暗写了诗人在望月,从而表现了更丰富的美的联想,因而“桂花”有点题之妙。2、答:“落”字更有表现力,它能给人以动的形象,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而“在”字就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    (二十)、移家别湖上亭戎  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1、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写了哪些景物?2、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答:柳条、藤蔓、黄莺。2、答:以“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的“频啼”,化无情为有情,运用拟人的手法,借物的的挽留、眷恋衬托出人与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二十一)、东 栏 梨 花宋•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1、 前两句写春末夏初景物特点,找出能体现季节特点的词语。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答:淡白、深青2、答:惆怅。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惆怅”一词包含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二十二)、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1、诗中写景从     写到     ,既是对主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2、 这首诗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描写自然景物?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1、答:院内   院外2、答:拟人,把山水写成富有生命情感的亲切形象:水绕农田,仿佛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青山排闼,仿佛是争相前来为主人庭院增添色彩。(二十三)、渡 汉 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注释】本诗系作者从被贬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时所作。1、 赏析首句中“断”字的表达效果。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1、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现实,更突出诗人的思家之切。  答:2、诗人因自己被贬谪又逃归的特殊身份不敢向从家乡来的人问讯;表现了诗人想问又不敢问的矛盾而焦虑的复杂心情。(二十四)、夜    雪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1、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描写夜雪的?2、从诗歌描写的情景中,你可以感知到作者怎样的心境?答:1、触觉、视觉、听觉答:2、孤寂凄冷   (二十五)、菊   花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1、诗中第二句中“ 遍绕”“日渐”表现了怎样的情景?2、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是什么?这首诗寄托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表现作者痴迷、流连忘返的情景。   答:2、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此花开尽更无花),寄托作者对高洁隐逸人格的追求和孤傲个性的自我欣赏。(二十六)、雨 后 池 上刘  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 更作荷心万点声。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答:1、水面如同刚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来表现水面的平静。答:2、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了静态又写了动态,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二十七)、江郎山和韵①宋•辛弃疾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②。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注释】①和韵:唱和别人诗词,仍采用原诗的韵。 ②干:求取,这里指接触的意思。1、这首诗写出了江郎山山势       、        的特点。2、 诗人借描绘江郎山表达了怎样的人生理想?答案:1、高直、陡险2、要做一个刚正不阿的人,人生要建功立业。 (二十八)、泊秦淮(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答: 这两个动词用得形象准确,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答:忧国忧民  (二十九)、 送友人薛涛  水团莱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①如关塞长。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秋天月夜 苍凉(悲凉凄凉凄清) 的景象。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忧伤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执着的相思之情。  (三十)、秋夜曲(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什么特点?  答:写出了秋夜的漫长。  (2).诗中“漫漫轻云露月光”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凄清孤寂。寂寞悠思的心情。  (三十一)、菩萨蛮 [宋]高观国  何须急管吹云暝①,高寒滟滟②开金饼③。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  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客醉倚河桥,清光愁玉箫。  [注释]①瞑:昏暗。②滟滟:月光摇动的样子。③金饼:比喻圆月。  (1).这首词的上片写 待月的心情, 下片写赏月。  (2).这首词中体现了季节特点的词语有哪些? 桂花 西风  (3.).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作者开始时的心情是欢快、开朗的,后来心情就变得愁苦起来。  (三十二)、春 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用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① 诗中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②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三十三)、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1)诗的前两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何特点?  景物:江、鸟、山、花. 特点:碧绿、洁白、青葱、火红。  (2)“山青花欲燃”一句中“欲”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答:“欲”字表示“将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花朵以动态,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花朵的颜色红艳,摇曳多姿。  (三十四)、.闺怨 (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1)诗中“孤”字含义丰厚,请做简要分析。  答:既写月影的孤单,也写出了思妇的孤苦心理。  (2)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递进表达的?简要回答。  答:表达了她对征戍南疆的丈夫的深切怀念。先托鸿雁为信使;再寄希望借助梦境团聚;最后只好变成月光洒泻亲人的身上。  (三十五)、从军行(王昌龄 )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1)诗的前两句用“日色昏”和“红旗”构成了怎样的一幅边塞军旅图?简要分析。  答:“日色昏”极言大漠风沙遮天蔽日,也烘托了军事形势的紧张;“红旗”即写色彩的明丽,也写军队的强劲凌厉.由此构成了一幅在大漠苍苍、天昏地暗之中,一支大军半卷红旗,卷尘挟风,奋勇挺进的画面。  (2)作为边塞诗,本诗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基调?为什么?简要回答。  答:因为军队主动骁勇,战事大捷喜人,所以整诗洋溢着轻快振奋的感情基调。  (三十六)、雨晴(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对比。用“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两相对比,表现了作者面对满园落红残春油然而生的叹惜之情。  (2)后两句写得饶有趣味,请作具体赏析。  答:蜜蜂、蝴蝶见此残景,也大失所望,纷纷绕墙而去,它们相信春色正在邻家院子呢,这也让作者也不由地怀疑“春色在邻家”。作者把原无理性的蜂蝶赋予“人”的智慧,把蜂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  (三十七)、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前两句写春末夏初景物特点,请具体赏析。  答:第一句从颜色的角度写,用“淡白”“深青”写梨花 和柳叶,言梨花已盛开,柳已老;第二句从形状角度写,以柳絮纷飞,梨花满城,言春已去,夏将至;两句之间,以“柳絮飞”呼应“柳深青”,以“花满城”呼应“梨花淡白”,极精工,以此简洁地写出了春末夏初的景物特点。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惆怅。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惆怅”一词包含了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  (三十八)、鹧鸪天(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1)这首词的内容与《西江月‧明有别枝惊鹊》相同,都是描写农村(田园、乡村)风光。  (2)词的上片在描写春天的景象里,有哪几个词用得非常传神?破、鸣、点  (3)“春在溪头荠菜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之情。  (三十九)、题奉晚(周敦颐)  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这首诗中哪一句话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  吟余小立阑干外  (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  答:因为诗人写的是晚景,天色昏暗,加上距离较远,望过去,昏鸦自然更像“点”,用“点”比用“只”更形矣。观书有感                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    (2)是故藏而勿守    (3)沿流以溯源    (4)半亩方塘一鉴开14.下列句子中与“守而弗读”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学而时习之    B.挺剑而起    C.足肤皲裂而不知    D.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5.翻译选文(一)中划横线的句子。(2分)16.善读书者如何才能达到“根柢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17.品读《观书有感》,请从读书与成长的角度,说说你从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2分)13. (1)亲自  (2)因此  (3)逆流而上  (4)像镜子一样  14. C15.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能这样吗?16.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  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 17.  诗中谈到方塘中的水之所以能清澈如镜,是因为源源不断地涌入了活水,这正如    一个人的成长一样,只有不断地去读书,思维才能活跃不僵化,才容易接受新事物,    人格才能不断完善。   42、(2012内蒙古赤峰)(四)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和《过故人庄》,完成19—22题。(14分)桃花源记(节选)陶渊明    林尽水源,便得.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19.请分析《桃花源记》选段与《过故人庄》诗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3分)20.解释下边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2)便要还家(      )  (3)黄发垂髫(    )    (4)青山郭外斜(     )21.下列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安陵君其许寡人   B.乃不知有汉   凡三往,乃见C. 具答之       肉食者谋之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中轩敞者为舱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的句子。(4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19.示例1:相同点:都描写了优美的农村自然风光,客人都受到了主人的热情款待。不同点:《桃花源记》所写是理想中的生活,《过故人庄》写的是现实的生活。    示例2:相同点:都写了恬静、安适、快乐的田园生活。不同点:《桃花源记》写主宾不期而遇,《过故人庄》写客为主人所邀;《桃花源记》中客人离去不能再来,《过故人庄》主宾之间有重阳之约。    说明:两例结合,答出一个相同点,两个不同点,或一个不同点,两个相同点均可。20.(1)交通:交错相通    (2)要:邀请    (3)垂髫:指小孩    (4)郭:村庄的四周21.C22.(1)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排列整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类的景物。   (2)(他们)自己说祖先为躲避秦朝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出去,于是和外面的人隔离了。说明:俨然、属、妻子、绝境四个词语作为主要的采分点。 43、(2012内蒙古巴彦卓尔)三、古诗文阅读(10分)10.对《赤壁》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赤壁      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A.第一、二句以古战场的遗物想到周瑜在赤壁一战的胜利。B.后两句是假设的一种情况,第三句前省略了一个“如果”。C.后两句写周瑜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偶然取胜的,其中末句暗示周瑜取胜后的得意。D.全诗隐含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10.C 44、(2012黑龙江大庆)二、阅读理解与分析(46分)(一)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8-13题(19分)【古诗阅读】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8.首句“辛苦遭逢起一经”中的“经”为         之意。颔联运用比喻手法,把国家的不幸比喻为                        ;把个人的命运比喻为                 。(3分)9.尾联以         为主要表达方式,深沉在表达了作者心底强烈的       情感。(2分) 45、(2012四川雅安)10.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A.第一句中“鉴”是镜子的意思。B.第三句中“渠”是“水渠”的意思,就是那片映有天光云影的池塘。C.作者通过池塘清澈原因的揭示,阐释了人生哲理。D.诗歌的内容与诗题表面上并不直接相关,这是由于作者采用了恰当 的艺术表现手法,并不跑题。 10.B 46、(2012四川乐山)三、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4分)春  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⑴本诗首联写作者春望所见,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⑵古人作诗十分讲究炼字。本诗尾联中的“搔”字锤炼得好,好在哪里?                                                                          10、⑴融情于景,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国家山河依旧,可沦陷后的国都残破不堪、乱草丛生,这与昔日繁华形成巨大反差(1分),痛彻地表达出诗人忧国伤时的强烈感情。(1分)⑵“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1分),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1分) 47、(2012新疆无答案)二、(二)阅读下面 这首古诗,完成13-14题。(共4分)破阵子•为阵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3.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2分)答:                                                                      14.仔细阅读,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天下事”指的是什么?(2分)答:                                                                     48、(2012云南普洱无答案)三、(一)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8-9题。(4分)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 在天涯。8.“天净沙”是这首散曲的             ,“秋思”是首散曲的            。(2分)9.这首散曲通过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梨的思想感情?(2分)答:                                                             49、(2012贵州毕节)(一)古诗词赏析    阅读范伸淹的《渔家傲·秋思》。完成第12题。(共5分)渔家傲 秋思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2.(1)结合上片内容,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句词展现的画面。(3分)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12.(1)秋风萧瑟,残阳如血。万重山中,烟雾迷茫。一座孤城.潇然兀立:边声四超.清角吹凉。边关艰辛,尽在其中。(此答案仅供参考)(3分)  (2)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和对家乡(亲人)的眷念之情:(2分)(仅答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也给满分) (一)古诗词赏析。(从甲、乙两首中任选一首作答)(4分)(甲)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10.诗歌以“         ”和“         ”点明登临岳阳楼的时间,以“无限悲”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2分)11.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此诗意境宏深,气象开阔,情感苍凉悲壮。 B.“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描绘了洞庭湖风平浪静、祥和安宁的景象。C.“万里来游”“三年多难”,传递出诗人写此诗的处境。D.“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后的憔悴悲愁之绪。(乙)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10.作者在上片用“         ”极写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在下片用“         ”的赣江水比喻军民抗敌收复失地之心。(2分)11.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一、二句是感慨,也是控诉。水是清的,却充满历史的血泪。B.三、四句表达了对南宋盛时的追念,对南宋灭亡的惋惜。C.末尾两句作者直接表露作者的心迹。“愁”是愁其国破家亡,是忧国忧民。D.这首词是作者抚今追昔、即景明志之作,表达了作者的报国志向。(一)(4分)甲:11.夕阳迟       欲暮时(2分)        11.B(2分)乙:11.多少行人泪   东流去(2分)        11.B(2分) 54、(2012辽宁抚顺)5.选出对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有误的一项(    )。(2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A.这首诗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抒发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B.诗涛的颔联,运用典故,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C.诗的颈联,运用比喻抒发计人身世之感,其中也包含着事物新陈代澍的哲理。 D.诗的尾联,“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明诗人并不消极气馁,而是要重新抖擞振作。 

侯深海

【篇二】分析阅读题的技巧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分析的答题技巧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分析的答题技巧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分析的答题技巧

一、体味词语含义与作用:

1.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的内容。

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概括的内容。

3.体味词语的表达效果,揣摩词语的情味和色彩等附加意义。

4.替换法:

用同义词替换某个词语,将形成的新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对照,通过比较,体会适当与否,分析原因,从而理解词语的意思.

二、品析句子的含义与作用:

1.从在内容上的作用来理解

2.从在结构上的作用来理解

3.从艺术效果的角度来理解

4.三不要:a不要拔高理解 b不要单一地理解 c不要孤立地理解

析读:

1.明确语段的表达方式

2.抓住语段的关键语句

3.分析语段的结构方式

鉴赏:

1.鉴赏语段的表达作用

2.鉴赏语段的内容组合

3.鉴赏语段的描写笔法

4.鉴赏语段的行文布局

5.鉴赏语段的佳句,警句

6.鉴赏语段中的人物形象

7.鉴赏语段或平实或生动的语言

语文解题方法归类,阅读的题目套用这些,比较快.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

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

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初一语文阅读题题型讲解,

第十讲 现代文阅读解题思路

教学目标:1.讲述文章分析的方法

知识点精析:

现代文阅读材料现在均取自课外,选材标准是文质兼美,意蕴深刻,体现人文内涵和素质教育导向。按课标精神,现代文阅读要"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问。""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具体考察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近年的现代文阅读试题,已越来越重视对文章整体感悟能力的考查,而摒弃了那种相互割裂的、琐碎的命题形式。重在考查学生对整篇文章融合贯通的理解和把握能力,重在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整理、理解、分析、综合能力。我们在复习中,必须充分注意在课标精神指导下这一命题思路的改变。

现代文阅读复习最忌讳的就是盲目地一味做题。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哪一方面的知识、能力有缺漏,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复习方案。一般的复习思路是:先根考试说明"中列出的各种单元进行系统的复习,先将这些基础知识复习透,在这基础上,着重突破五个考点(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可以运用课内外典型材料对这几点进行分项训练。从应试的角度讲,这几点训练到位了,考生才有一定的能力应对考试阅读题的考查。最后再进行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小小说等各种文体的综合阅读训练。

要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实践。阅读的基础是语感,阅读的本质是理解,阅读的核心是领悟,阅读的价值是创造。现在阅读题更注重对考题;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关注考生在阅读表达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创新意识。开放题的设置,为考生提供了思考、探索和发表独立见解的空间,因此,我们在复习中,要将阅读吸收和阅读表达紧密结合。写读书笔记、佳作点评、读后感、内容简介、人物简评之类的短文,进行不同表达方式的训练,练就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在自由阅读中扩大视野,在读写互促中提高能力。

考点透析

作品赏析是对文学作品的一种审美认识,包括对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对作品思想的情感体验,对文学内容的深入领悟,对作品语言的品析评点,对写作手法的鉴别欣赏等。主要考点有:

【篇三】分析阅读题的技巧

初中语文阅读原因分析题答题技巧

原因分析题

1.题型:

方法:A.从因果中寻求答案。B.从人物的品格中寻求答案。C.结合文中具体事例来分析。D.从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意图寻求答案。

例题一

墓地

①死亡并非凄惨,并非一片空茫。死亡也是诗,是生命化入永恒的延续,这是使我每逢到国外,路经一处墓地,必要进去流连一番的原故。它与中国坟地不同,毫无凄凉萧瑟之感,甚至像公园,但不是活人游乐而是死人安息的地方,处处树木幽深,花草葳蕤,一座座坟墓都是优美的石雕,有的称得上艺术杰作。在德国我见过一座墓,墓石两边浮雕一双巨大的耳朵。死者长眠地下,还要倾听世间的万籁,这才叫不甘寂寞。这一双大耳线条浑厚而洗练,和胖墩墩墓石谐调为一个浑厚的整体。墓碑上刻着一行字:“我带不走的只有爱。”

②看来这雕刻家像死者的朋友一样了解他。

③漫步墓地间,浏览在那些树影深处、花草丛中各式各样的坟墓,真比在安特卫普的雕塑公园享受更多也感受更多。因为这里永远沉睡着无数连梦也没有、绝对安宁的灵魂。他们曾经是一个个活生生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人。此时,每一个墓穴里安葬着一个故事。小说家的故事是虚构的,他们的故事却是真实的。他们的容貌、个性、过失、业绩、命运以及真切的内心无从得知,只有任你去猜,一大片人生的想象构成墓地无限的空白。仅有的提示,便是墓碑上的铭言。我最喜欢伫立在这些陌生人的墓前,默然读着这些碑文。墓碑上很少“树碑立传”和“歌功颂德”,大多只有生卒年月,还有一句或几句话,大多是死者留下的遗言,或是他的亲友对其最后的馈赠。有几个碑文至今依然记得:

④“所有的事我都快乐,包括这一次。”

⑤“我是个酒鬼,现在才真醉了。”

⑥“忘掉这个人的过失,记着他的好处。”

⑦“你不认识我,我从未成功过;我的朋友都牢记我,凡事我都认真地做过。”

⑧常常见到墓碑前斜放着一枝鲜艳的玫瑰,或是一大束死者生前喜欢的花。那是饶有诗意的想念。

⑨在英国一处墓地,深秋天气,我见到一个老年妇女在地上拾落叶。她把精心选择到的最美最红的叶子一片片轻轻放在一座坟墓碑上的石板上。她做得好虔城,又好像在享受着什么。我在公墓绕一圈回来,她不见了,只有墓穴上盖一大片秋叶。太阳静静晒着,好像晒愈红„„

⑩欧洲宗教说死者要进天堂,中国佛教说死者要进地狱。进天堂快活而安详,因此西方的葬礼没有闹丧。幻想的形象是天使,不是阎罗小鬼牛头马面;祭奠用鲜花而不用 人的纸花。西方宗教思想讲出世,中国的儒家讲入世之道,对死的想象紧紧联系着生存现实,每到祭日便要烧纸钱纸衣纸车纸马,如今还烧纸电视纸洗衣机。中国人重实际,这也是中西文化传统的区别。

夏威夷的一片墓地给我印象独特。在山顶一片平荡荡绿茵地上,放着上千块距离相等的方石板,大约一本杂志大小,这是小小石棺,是埋葬骨灰用的。据说凡是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人都可以埋葬在这里,石板上只有号码,埋葬好,就按号码把死者名字刻在前方一堵青色的墙上。这地方风景极美丽,无时无刻都有潮湿的海风轻轻吹拂,清爽而透亮。石棺是统一规格的,不论死者身份,不分大小粗细,完全相等。我猛然想起雨果在巴尔扎克墓前的一句话:“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

当然,凡是对死的寄语,都是对生存世界的追求。

1.第⑩段谈到中国墓地的特点为

例题二

沙之聚

去敦煌不全是为了莫高窟。我明白,却不能说。其实心里惦念了很久的,是茫茫大漠中那座神奇的鸣沙山。

人说在清朗干爽的风天,傍晚时分,在山脚下能听见沙子呜呜的鸣响。伴着月牙泉汩汩的水声,这鸣沙山就是沙漠中的音乐之城。

血红的夕阳隐去山后,天空纯金一般烁亮。鸣沙山从尘埃中静静显露,眼前是一片混沌的金黄。天低了地窄了原野消失大海沉没,惟有这座凝固的沙山,如同宇宙洪荒时代的巨型雕塑,矗立于塔什拉玛干沙漠的起点或是尽头。

也许最初的创造只是出于一场无意的游戏。千古寂寞,朔风把大山和岩石揉成沙砾,然后又把白灼的细沙重新捏成一座山岩--当鸣沙山成为鸣沙山之时,它已是一群雄健而威武的西北汉子,壮硕的脸膛上刻着重重深邃而峻峭的线条。绵延的山脊如一道锋利的刀刃,挎于腰间、举过头顶。曾在梦里见过许多回鸣沙山,在这一刻却忽然变得不那么真实--曾有过千姿百态的想象,可就是没想到,一座沙子聚成的山,居然能聚得如此坚实如此刚硬如此有棱有角如此轮廊分明。

那沙子是如何一粒粒汇拢堆积聚合又浑然一体地升高壮大的呢?

我读不懂鸣沙山。

脱去鞋袜,光脚走上沙丘。沙极细且柔软,有一种温热的暖意,从脚跟缓缓浮起。沿着山脊上坡,瘦削的山顶如地平线在远天呼唤。沙中的脚窝很深,却不必担心会陷落,沙窝似有弹性,席梦思般地托着,起起伏伏,沉沉浮浮,跳着即兴而随意的舞蹈,在自己身后扔下一长串荡逸的脚印,是沙漠之舟„„

忽然恍悟,沙山原来还很温柔。

沙山的温情别有一种表达的方式。天下也许再不会有比鸣沙山更坦率的山了--它从来没有外衣没有包装,没有树林没有青苔,只有金沙连着银沙,一无遮拦地铺陈开去,裸露的身体无需任何一点覆盖,从从容容地展示着它优美的体态和曲线。坦坦荡荡,清清白白,冷峻中含着几分柔韧,野性中尚有几分羞怯,从春到冬,永远敞着胸怀,呵护着来往西域的路人。 我惊疑我惶惑。我读不懂鸣沙山的性别。

夕阳已完全沉落。月亮从大漠尽头悄悄升起,沉浸在月色中的沙山,如海上飘流的冰峰,烟笼雾绕,白璧无暇。沙峰之顶,更如仙山琼阁,难以企及。回望身后,沙坡笔陡如削,四壁悬空。果然有降落伞的旅游服务,可以山坡上逆风一跃,降落到海绵般的沙谷中去。还有用木头和竹片做成的滑板,人坐在上面,可以从沙坡上出溜溜地滑下来。如同离弦之箭,只要几秒钟时间就滑到了山下。

只见每个游客滑到山脚,都削下一层沙子,裹下一层沙子。

人,生性也许是喜欢玩沙的吧,那是一个童年的游戏,也是成年后过于放纵的渴望。 于是伙伴们都索性纵身跃入沙海,身体自是滑板,双手代桨,一个个挂在陡峭的沙坡上,前前后后只见憧憧的人影晃动,像一座座移动的沙丘。

月色迷茫,星星深远。亘古大漠,冷峻寂然。有凄凉的风,从沙底一丝丝透出来。那个时刻,我相信永恒。

前来膜拜沙山的人,几乎每个人都要从沙山上带走些许沙子,沙子藏在鞋里衣里头发里,带到山下,带回他来的那个地方。可是,为什么,这鸣沙山竟然未被络绎不绝的游人踩塌?它一日日依然如故,巍然耸立,每日里流失的沙子,为什么竟没有使它低矮下去呢? 我仍然读不懂鸣沙山。

有人说,当第二天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游人留在鸣沙山上那一行行凌乱的脚印,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鸣沙山重又恢复了原状--杳无人迹的雪峰、缎子般的金沙滩。舒缓而坦然,没有一丝波纹和皱褶。

是月牙泉的女神,在黑夜里辛劳而奇巧的创作吗?

是沙漠里的精灵,不厌其烦的一个游戏吗?

也许是来去无踪的风。是风之手,在人们歇息之时,抚平了沙山的每一道印痕,又将沙子驱赶回它们原来的位置,将它们重新凝聚、重新整合、重新磨砺。每日每日,风都在这样不知疲倦地完成着它手中不朽的雕塑。

所以鸣沙山每天都是新的。

人们难以察觉风的工作。人们不会知道,沙子也是可以塑造的。不是用强力粘合剂,不是用万能胶,更不是用强于"沙"的水泥,而就是用这无形无状无色无味的风。当人们发现风儿揉捏了修复了再造了沙山时,风,已飘然而去。

于是我再次仰视再次攀临鸣沙山,在这西域的吉祥宝地,风,已成为聚合物的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它来去随缘,挥洒自如,从不刻意而为,却能移山搬山,还能潇洒地在沙山上拨响它的琴弦。

沙之聚,有自由的风之手。那么人心呢?人心之聚,更求八面来风。若是一盘散沙,解铃还须系铃人--风聚沙,便是一个顺其自然、循序渐变的演进之途。想必是,当风渗透了沙子的心,风的需要成为沙子的需要时,沙子就自己走动起来,舞蹈起来,最后完成它的屹立。 声声驼铃,在大漠上丁东远去。鸣沙山,却无言。

1简要概括第(7)段中“我读不懂鸣沙山的性别。”的原因。

例题三

佛 心

初秋时节,我与几个新结识的朋友一道从成都乘车去游览峨眉山。

我们乘坐的是一辆小面包车,一路上大家尽情欢笑。有一个叫叶子的小女孩,很快就成了车上的中心人物。5岁的叶子居然可以声情并茂地背诵李清照的《声声慢》。背诵完毕,掌声雷动,妈妈便又让她背诵苏轼的《赤壁怀古》,但叶子说:“我没情绪背这首词。”大家哄笑起来。妈妈再强求,叶子便斜睨着妈妈说:“唉,你真不懂得孩子的心!”妈妈和整车的人都笑翻了,但叶子不笑,很忧郁地看着车窗外面。

过了一会儿,叶子蹭到司机跟前,小声问他:“叔叔,后面那个小猴是你的吗?”大家见她这样问,便都回头去看——在后面的一边,悬着一只小布猴,两条长长的手臂淘气地勾在窗框边上,身体随着车身的晃动来回摆个不停。司机说:“喜欢吗?喜欢就送给你啦!”叶子听了,连忙摆手说:“叔叔,我没有想要你的小猴子,我只是想动动它。”司机笑笑说:“动吧,我批准了。”叶子走到后窗边,爬上座位,摘下小猴,让它“坐”在了后排的椅背上,然后,舒了口气跟旁边的人说:“好了,换个姿势,它就不累了。”

安顿好了小布猴,叶子又蹭到司机跟前,疑惑地指着汽车挡风玻璃上的一片片斑迹说:“叔叔,你的汽车玻璃脏了!”司机说那不是脏,是车开得太快,一些飞行的小昆虫撞死在了玻璃上面。叶子“啊”了一声,伸长了脖子去看那昆虫究竟是怎样“殉难”的。这时,一个小蚂蚱样的东西,“咚”一下撞在了玻璃上面,飞行的生命,顿时变成了一摊红红黄黄的污迹。叶子看呆了。她带着哭腔央求司机说:“叔叔,你慢点开好吗?别撞死这么多的虫子!我们晚一点到峨眉山没有关系的。”

临近中午的时候,我们到了峨眉山报国寺下面的停车场。大家徒步往寺院的方向走。初秋的天气,依然酷热难当,知了在树上声嘶力竭地叫个不停。这时候,我们当中有一位老先

生不解地问导游:“这地上怎么这么多一截截的电线呀?”导游笑着说:“您再仔细看看那是电线吗?那是晒死的蚯蚓!蚯蚓爬到水泥路面上来,这么毒的太阳,还不很快就给晒成‘电线’啦!”大家听罢笑起来。过了一会儿,突然听到落在队伍后面的叶子尖声哭叫,大家纷纷跑过去,惊问原委。叶子妈妈说:“叶子在路上看到一条蚯蚓,怕它晒死,就勇敢地捏起了它,把它扔进了草地里。但不知怎么的,扔完了就吓哭了———哭成这样!”

到了报国寺,我没去礼佛,而一颗虔敬的心,不由朝向了小小的叶子。一路上,她让我通过她明亮的眼睛,看到了尘世间最真的温情和最美的怜爱:让一只布猴坐得更舒服一些,让布制的心脏也感觉到人寰的温暖;给小虫子一个放心飞行的空间,让它们无忧无虑地做完一个纯真的梦;把迷路的蚯蚓送回家,就算害怕了,也要在害怕来临之前完成自己必然的壮举„„佛,把一颗大慈大悲的心安放在了一个小小的胸腔里面,让它带动起原本冷漠麻木的心生动地飞翔。愚钝的人终于明了,在这个物质的世界上,并非只有“到达”才算得上真正的到达,途程遥迢,但到达的意义无处不在。终极的眼神,将神韵赋予了沿途的每一汪清泉每一方湖泊。

1. 第(2)段叶子说妈妈“不懂得孩子的心”,这是因为

例题四

寻找英雄

省电视台要在A市拍摄一组“群众见义勇为斗歹徒”的镜头。A市的市长拍板同意。为增加真实感,导演提出现场抓拍,问市长行不行?

市长问什么叫抓拍呢?导演就解释说,只有歹徒和被害人是演员。“歹徒”跑,“被害人”追,群众谁上去和“歹徒”搏斗就拍谁。

市长有些迟疑,说演员和群众互不摸底细,搏斗时万一下手重了呢?

导演说没事,我们给“歹徒”演员说好,让他下手时注意,群众下手重不要紧,我们就让“歹徒”内穿“铁背心”。

市长回头问副市长,副市长说这样好,对见义勇为者,我们要作为英雄奖励。

第二天上午,拍摄工作按预定方案开始了。摄影机藏在面包车内,在大街的中心徐徐地行驶。此时,“歹徒”和“被害人”就在人行道上走着。面包车响了三声喇叭,“被害人”就一把抓住“歹徒”:“你怎么偷我的钱?”

他俩就扭打在一起,“被害人”边打边喊:“抓住这个小偷!”

眼看着“被害人”体力不支,被打翻在地,但他死死地扭住“歹徒”,拼命地喊“抓住他,抓住他”。路人围观者甚多,但没人上前,道路堵塞,自行车铃响成一片。

车内,导演头上的汗流了出来。还好,这时有个老头喊:“抓住他呀。”“歹徒”猛然拔匕首,大喊:“不要命的就上来!”两个年轻人一愣,停住了脚步,“歹徒”又冲着“被害人”吼:“松开,要不老子就放你的血。”

“被害人”手扯着“歹徒”的衣服,还在犹豫,旁边的人说:“松开吧,没多少钱,放他走吧,破财消灾。”“被害人”哭着说:“这是救命钱呢!我爹躺在医院里呀。”“偷了你一个人的钱,害得大家都过不了路,你有没有道德?”一个急着赶路的中年人猛摁着车铃说。 “歹徒”在人流中狂奔,如入无人之境,“被害人”还在后面撕心裂肺地喊着,导演在面包车中急得想跳下来。

忽然,一个背着书包的小学生闪出人群,一手挥着书包,一手直直地伸出,做阻挡状。人们都惊得睁大眼睛。

“歹徒”喊:“小兔崽子滚开,要不宰了你!”

小学生勇敢地站在那里,喊:“都来抓坏蛋,都来抓坏蛋!”声音尖尖的,嫩声嫩气。

导演大喜,喊:“快拍大特写!”

这时,意外情况发生了,一个中年人跑来一把拉开小学生:“别管闲事,快上学去。”并对“歹徒”拱了拱手说:“他年纪小不懂事,你别在意!”伸手打了小学生一巴掌:“你还不走?信不信我揍你!”

副导演喊:“停机!停机!”

导演冷冷地说:“难得的镜头,继续拍!”

第二天,镜头在A市电视里播放,全市震惊,议论纷纷„„

1。“车内,导演头上的汗流了出来。”的原因是

例题五

孩子,其实你必这样

距离高考还有20多天了,高三复习进入了白热化的程度。

这天,一个叫程海的高三男生来找我,嗫嚅地说:“老师,我写了一篇备考作文,想麻烦您给看看。”我欣喜地接过作文,告诉他说:“一点也不麻烦,给你这个高才生看作文,我好荣幸啊!”我不教他,但我一直在留意他。他长得又瘦又小,坐在教室的第一排;他各科的成绩都十分优异,在年级一直稳居前十名;他是“特困生”,三年的高中学费全免。 那是一篇写得挺不错的作文,我很喜欢,就边改边将它敲进了电脑。当我把一篇打印稿交给程海时,他喜出望外地看着我,一叠声地说了七八个“谢谢”。

做课间操的时候,我看着他特别卖力的样子,由不得有一点心疼。我跟他的班主任说:“程海这孩子干什么都不会偷懒吧?”班主任说:“何止是不会偷懒,他简直就是苛求自己。他生活那么困难,却不肯接受大家的捐助。你知道他怎么买饭吗?二两米饭,半份素菜,从来都是这样的。”我说:“高三这么苦,这么累,每天的学习时间超过了14个小时,是超强体力劳动呢!他才吃这么点东西,身体非垮了不可!”班主任叹口气,没有说什么。

第二天,我特意到高三的售饭区等候程海。程海来得很迟,我知道他特别惜时,晚一些来为的是错开排队的高峰。程海往打卡机里插卡的时候,我看到显示屏上清晰地跳出了41.50元的字样。他买了一份饭、半份菜,还剩下40元钱。我和他边聊边往就餐区走。当我确信周围没有人注意我们时,我把自己的饭卡递到程海面前,假装很随意地说:“我们交换一下好吗?别紧张,我需要减肥,你需要长肉,咱们一起努力,到高考那天,你把我饭卡里的钱用完,我把你饭卡里的钱用完,你说好不好?”程海有些手足无措,低声说:“老师,我的„„钱,够用。”我说:“我看见你的卡里还有多少钱了。别让我着急了,咱俩其实是互相成全。好了,把你的卡给我吧。”程海说了声“谢谢”,就和我交换了饭卡。

我的饭卡里存有200元钱,足够他这20多天用了。那之后,当我去食堂买饭,偶尔遇到往高三售饭区走的程海,我都会向他做一个“V”型手势,鼓励他努力吃,努力学。 高考来了。

高考又走了。

程海到学校来找我,郑重地将饭卡还给了我,并真诚地向我道谢。我也找出他的饭卡,笑着说:“我的任务完成得不赖,你可不如我。你看你,还是这么瘦!”程海说:“其实我长肉了,偷着长的,老师看不出来。”

很快,高考成绩下来了,程海考出了628分的好成绩。作为关爱着他的老师和关注着他的朋友,我就像自己又经历了一次金榜题名一样高兴。

临近放假的一天,我到食堂去买饭。我把饭卡插进打卡机,显示屏上居然显示出了160元的字样!我一下子懵了。我把饭卡抽出来,到储款机那里去查询,结果是这张饭卡近期没有储过款!也就是说,在高考前的20多天里,程海仅仅花去了他“自己”的那40元钱!

【篇四】分析阅读题的技巧

小学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小学语文阅读分析解题步骤与方法 培优考试已经是当务之急,其中阅读分析占比较大,可惜我们的学生对该种题型并不是太熟悉,为了能明确方法,我上网进行了一番搜索,可惜只找到了高考和中考方面的材料,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如何做阅读分析没有系统的方法指导,因此,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结合网上的一些知识点,形成了一份材料,希望能对语文培优工作有所帮助。

解题步骤:

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主要题型及其解题方法:

一、题型:段意、主要内容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二、选择或概括文章的中心(有很多的问答题都是根据中心解答的)

例如:谈谈你的收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有什么启发

有些文章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中心句。

写人的,主要是赞美主人公的某些优秀品质;

写景主要赞美景的美丽可爱。

写物比较复杂一点,单纯写物,就是表达对物的喜欢;

借物喻人和借物喻理的文章,在此类文章的结尾部分,仔细地揣摩,看它那些带有议论性的话,如果有写人的成分,那就是借物喻人;如果有说理的意思,那么一定就是借物喻理。

三、理解句子的含义

所谓的含义就是蕴含在文章里面的意思,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要通过我们仔细的揣摩,采取一找二写的方法来完成。句子的意思有明暗两种。明的就是在文章结束那些议论性的话,你把它拿过来,稍加整理,也能回答。暗的难度大一点,必须在通晓全文的基础之上,把文章中一些重要的事件所反映的思想感情等的关键词摘录出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总起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

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篇末点题;照应开头

五、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用: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六、联系上下问解释词语的意思:

方法1、顾名思义,采用扩充关键字的意思,然后连接成一句话

方法2、找近义词的方法,注意要能替代到文中,仍保持通顺

方法3、结合这个词所描述的对象具体描述

七、选择正确的读音

一般出现的是多音字,根据自己的积累和文章中的词语作出恰当的选择。

八、选择恰当的字词

1、仔细阅读字词所在的句子,了解句意,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

2、认真分辨两个词语的区别是什么,以1为依据作出选择。

九、标点符号的作用

1、——的作用

① 解释说明; ② 话题的转换; ③表示话语的中断; ④ 时间或声音的延续。

2、„„的作用

①引文的省略;②列举的省略;③说话断断续续。

3、“”的作用

①直接引用②特殊含义③强调意思 ④特定称谓

十、给文章加上恰当的题目

1、根据文章的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加上简短的修饰语。(比较保险)

2、根据文章的中心,用中心词作为题目。

十一、文章的写作顺序

1、时间先后顺序。 2、地点变换的顺序。

3、事情发展的顺序。 4、按总后分、总分总、先分后总的的顺序。

十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1、并列 „„一面„„一面„„ „„一会儿„„一会儿„„ „„既„„又„„

2、递进 „„不仅„„而且„„ „„不但„„还„„ „„连„„也„„

3、选择 „„不是„„就是„„ „„或是„„或是„„ „„宁可„„也不„„

4、转折 尽管„„可是„„ 虽然„„但是„„ „„却„„ „„然而„„

5、假设 如果„„就„„ 假使„„便„„ 要是„„那么„„

6、条件 只要„„就„„ 只有„„才„„ 无论„„都„„ 不管„„也„„

7、因果 因为„„所以„„ 由于„„因此„„ 既然„„那么„„

小学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1、 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

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 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 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

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 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 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篇五】分析阅读题的技巧

小说类阅读题答题技巧

小说类阅读题答题技巧

一、环境类答题

1.解题思路: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答题。

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暗示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衬托人物的心情(正

衬反衬);

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

⑥揭示或深化主旨。

2.环境类试题的答题思路:

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 染„„气氛)-

→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

暗示,揭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

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

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二、情节类答题

1、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从这手:①抓住场面;②寻找线索;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2、小说的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3、情节结构的作用:

(1) 开头作用:总领全文;照应题目, 呼应下文;引出下文, 为后文做铺垫;开门

见山,

直入主题;欲扬先抑;对比衬托;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记叙文、

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

(2) 中间作用: 过渡, 上启下;由„„到„„(由叙述转向议论,由写景转向

抒情,由正面到反面);为下文写„„作铺垫(为议论抒情作铺垫);推动情节的

发展(小说);照应。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结尾作用:卒章显志,点明中心;戛然而止,回味深长(记叙文、小说);点

明题目;深化主题;照应全文,结构严谨。升华感情,照应开头,画龙点睛;言有尽

而意无穷;以小见大。

(4) 标题作用:一是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二是点明主题。

4、情节的特点:

①一波三折式(就全文来说)。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

可读性。

②首尾呼应式(就开头结尾来说)。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倒叙式(就开头来说)。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④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就结尾来说)。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

等。

⑤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

5、结构常用术语:前后照应(首尾呼应)、层层铺垫、巧设伏笔(铺垫)、巧设悬念、巧妙

勾连,层层推进(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层层剥笋,对比烘托、行散神聚、,总分总式,

并列结构,纵横捭阖、开合自如,情节波澜、张弛有度等。

5、各种叙述方法的作用

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

更加充实丰满。

④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6、答题思路:(这类情节作用题回答时要紧扣人物和主题,并要结合原文回答。)

情节(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个情节,制造悬念,情节更突出,照

应前文情节)→人物(丰富人物,表现人物性格,)→主题(深化某种主题,突

显某种主题)。当然,这个三级概念中,本级和上一级为最基本。按照顺序,与

之相近的是答案的重点。

公式: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7、线索作用: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表现文章主旨。

三、人物类答题

⒈刻画人物的方法与作用

⑴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⑵语言描写: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⑶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思想和情感,,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⑷细节描写:①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 追求爱好。

②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

③ 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

④ 典型的细节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⑤ 创造典型的环境,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

⑥ 典型的细节可以暗示影射。

2、常见题型

⑴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⑵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

评价)——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⑶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⑷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3、答题思路:

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与另一个人物烘托、映衬、反衬)→情节(人物性格

决定情节发展)→主题(突显某种主题)

公式: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

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四、概括主题内容

1、常见题型: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

会);

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2、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

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3、解题思路: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公式:小说通过描绘XX故事情节,暗示了„„刻画了„„抒发了(呼吁)„„

4、主题常用术语:立意深刻独到,鞭辟入里;突破定势,标新立异;主旨深远,意韵丰富

言近旨远,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人无我有,人有我奇;意境深

远.

五、分析写作技巧

1、常见题型:

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2、解题思路-------要了解以下的知识:

人称运用(第一、第二人称的妙处)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

活自由。

3、常用表现手法作用:分析阅读题的技巧

象 征--- 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

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

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衬 托--- 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

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

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先抑后扬--- 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前后对照,造成悬念,形成曲折,增加情趣。

托物言志--- 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

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

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虚实结合--- 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

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动静相衬--- 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以小见大--- 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联想想象---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

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

以使文章内容 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4、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比喻---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

比拟--- 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借代---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夸张--- 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启示。

对偶---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排比--- 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加强语气、一气

呵成

反复--- 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对比--- 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引用---- 引用名言,为作者观点态度提供依据,增强文章说服力,增强艺术感染力。

设问--- 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反问--- 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5、答题模式:

小说用了什么方法。(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内

容。(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 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

法的一般表达效果)有何效果或作用。(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并

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明 )

六、品味语言特色

⒈常见题型:

⑴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

⑵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⒉解题思路:从三方面入手:

1、注意鉴赏人物语言的个性特色,以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2、抓住关键词去品味语言的丰富内涵。

3、鉴赏作者运用语言的风格。

公式(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词语(句子),写了„„,表现了„„

⒊语言特点、修辞、表达效果

①描写要如见其人、如听其言 、令读者仿佛亲临其境。

②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显示性格。

③叙述语言要简洁、传神。

④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等。

4、语言术语:

清新明快,简洁洗练,含而不露,简笔勾勒,浓墨重彩,体物入微,诗情画意,富有哲理,耐人寻味,形神兼备,语言浅近,明白如话,言简意丰,行云流水,平实质朴,诙谐幽默,辛辣讽刺,准确精当,形象生动,惟妙惟肖,淋漓尽致,情韵悠长,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篇六】分析阅读题的技巧

最好的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方法(一)

一、体味词语含义与作用:

1.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的内容。

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概括的内容。

3.体味词语的表达效果,揣摩词语的情味和色彩等附加意义。

4.替换法:

用同义词替换某个词语,将形成的新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对照,通过比较,体会适当与否,分析原因,从而理解词语的意思.

二、品析句子的含义与作用:

1.从在内容上的作用来理解

2.从在结构上的作用来理解

3.从艺术效果的角度来理解

4.三不要:a不要拔高理解 b不要单一地理解 c不要孤立地理解

三、析读:

1.明确语段的表达方式

2.抓住语段的关键语句

3.分析语段的结构方式

四、鉴赏:

1.鉴赏语段的表达作用

2.鉴赏语段的内容组合

3.鉴赏语段的描写笔法

4.鉴赏语段的行文布局

5.鉴赏语段的佳句,警句

6.鉴赏语段中的人物形象

7.鉴赏语段或平实或生动的语言

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方法(二)

五、语文解题方法归类,阅读的题目套用这些,比较快.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2、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4、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5、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6、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7、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8、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9、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10、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11、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1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3、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14、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15、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16、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17、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8、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19、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0、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21、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22、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23、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方法(三)

(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分析阅读题的技巧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分析阅读题的技巧

(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方法(四)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方法(五)

初一语文阅读题题型讲解,现代文阅读解题思路

知识点精析:

现代文阅读材料现在均取自课外,选材标准是文质兼美,意蕴深刻,体现人文内涵和素质教育导向。按课标精神,现代文阅读要"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问。""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具体考察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近年的现代文阅读试题,已越来越重视对文章整体感悟能力的考查,而摒弃了那种相互割裂的、琐碎的命题形式。重在考查学生对整篇文章融合贯通的理解和把握能力,重在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整理、理解、分析、综合能力。

我们在复习中,必须充分注意在课标精神指导下这一命题思路的改变。 现代文阅读复习最忌讳的就是盲目地一味做题。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哪一方面的知识、能力有缺漏,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复习方案。一般的复习思路是:先根考试说明"中列出的各种单元进行系统的复习,先将这些基础知识复习透,在这基础上,着重突破五个考点(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可以运用课内外典型材料对这几点进行分项训练。从应试的角度讲,这几点训练到位了,考生才有一定的能力应对考试阅读题的考查。最后再进行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小小说等各种文体的综合阅读训练。 要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实践。阅读的基础是语感,阅读的本质是理解,阅读的核心是领悟,阅读的价值是创造。现在阅读题更注重对考题;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关注考生在阅读表达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创新意识。开放题的设置,为考生提供了思考、探索和发表独立见解的空间,因此,我们在复习中,要将阅读吸收和阅读表达紧密结合。写读书笔记、佳作点评、读后感、内容简介、人物简评之类的短文,进行不同表达方式的训练,练就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在自

由阅读中扩大视野,在读写互促中提高能力。

考点透析

作品赏析是对文学作品的一种审美认识,包括对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对作分析阅读题的技巧

品思想的情感体验,对文学内容的深入领悟,对作品语言的品析评点,对写作手法的鉴别欣赏等。主要考点有:

1. 体味作品的意境; 2. 感受文章的主旨;

3. 体验作者的情感; 4. 分析人物的形象;

5. 把握文章的结构; 6. 品味语言的特色;

7. 评论作品的内容; 8. 表达自己的见解;

9. 赏析文章的美点。

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方法(六)

知识概括

1. 从语言的角度:

(1)用词之美------找精美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等。(作用:用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

(2)修辞之美------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作用: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排比使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强烈;拟人使事物形象可感;对偶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铿锵;反问句增强语气„„)

(3)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可从语言优美、清新隽永、真挚朴实、不落俗套、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2. 从结构层次的角度:

一般有并列结构(显得层次清楚)、递进结构(论述步步深入)、总分结构(观点明确、内容具体)。

3.从文体知识的角度:

记叙文------记叙的要素、记叙的材料、记叙的方法„„

说明文------说明的对象、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

议论文------论点的提出、论据的运用、论证的方法„„

小 说------小说的要素、小说的内容、小说的主题„„

散 文------散文的线索、散文的主旨、散文的意韵„„

4.从表达方式的角度:

如叙议结合,寓情于景,或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几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这样使文章极富表现力)

特别是描写:(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

(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交代时代背景;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渲染环境气氛。

5.从表现手法的角度:

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

还有 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

【篇七】分析阅读题的技巧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大总结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概论(主要考点剖析)

许宇博 同学(本部分共七课时)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手法,是指作家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的。具体来说,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并更能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客观实在)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进行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五、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1)记叙文(散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

②按观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楼阁》。

③按场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内蒙访古》。

④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如《琐忆》。

⑤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安排材料。如《荔枝蜜》。

⑥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

(2)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逻辑思维分,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

②按篇章结构分,常见的结构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

六、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七、语言

1、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2、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

3、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八、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九、议论文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其作用是将抽象的道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使道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容易被人接受。

2、类比论证,通过讲故事、打比方的办法将相类似的两件事进行比较,从而由此及彼,自然地得出新结论的论证方法。它以浅寓深,以近比远,形象鲜明,有很强的说服力。

3、举例论证,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事实胜于雄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4、对比论证,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或道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鲜明的对比,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5、引用论证,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6、引申论证,通过对事理原因或结果的周密分析,层层剖析,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合理性,精彩深刻。

十、答题技巧提醒

1、高考对表达技巧题的考查多是主观题,需要组织文字准确的表述。表述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2、多角度:条分缕析。有些文段所显示的表达技巧不只一个,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尽的,而且高考题已取消了字数的限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得更全面更详尽一些。特别是在答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时,一定要设①②③等序号回答,这样清晰明白,显示了答题的深度和广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3、术语使用注意事项:

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等;

二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

三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

文章的结构:

(一)问题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类文章的基本模式是:文章通常以某种现象或话题开篇,该现象或话题可能涉及社会生活、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接着,针对此现象或话题展开分析讨论,找出其存在或产生的根源从而得

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议论型:提出论点——列举论据——得出结论

这类文章的基本模式是:在文章开始,作者列出自己的观点,接下来用所掌握的论据对此观点加以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三)立论型:提出观点——表示赞同——论证观点

驳论型:提出观点——发表异议——驳斥观点——建立观点——论证观点

这类文章的基本模式是:在文章开始提出一种时下比较流行的观点或者现象,接着作者阐述自己对此现象或者观点的看法。在阐述自己看法的同时,作者会表明自己的态度,或赞成或反对。如果作者持赞成态度,就直接对它加以论证;如果持反对态度的话,则还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给出充分论据证明。

(四)因果型:结果∕现象——原因∕成因这类文章的基本模式是:文章大多以一种现象或者一种结果开篇,然后进一步探讨导致这种现象或结果的原因或成因。

一般通用参考答案:

点:答题要点(写法、内容、结构)

面:与要点有关的文章内容

书:书写

序:答题有条理

做好以上四点,就是满分阅读。不吹牛,我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极少扣分。(我是江苏盐城09高考语文单科状元)

做文言我有个技巧:一般第一道都是选词解不对的,不用看题直接选意思与平常的一样的准对。其他就是积累了。白话看一两遍后,尽量用原话往文中所讲的中心回答,如果实在不会就答上主旨大意,会酌情给分的!

解题技巧

一、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答题示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节选自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

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

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答题示例: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

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艺术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答题示例: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