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语言文字的教案

时间:2021-10-29 17:22:47 初中作文范文

【篇一】关于初中语言文字的教案

初中语文第六册教案(教师中心稿)自贡三十五中    李尚彩二OO四年一月黎明的通知 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感情,培养鉴赏诗歌的基本能力,进而培养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介绍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1.作者:请参看“教学设计(A)”。  2.写作背景。  1941年皖南事变后,艾青来到了革命根据地延安。与解放区新的生活与环境相适应诗人觉得“诗必须作为大众的精神教育工作,成为革命事业里的,宣传与鼓动的武器”,决心“把政治与诗密切地结合起来,把诗贡献给新的主题和题材”,因此,诗人这一时期的诗歌,更自觉、更有力地为革命斗争歌唱,诗作中的时代意识更为强烈,理想主义色彩也有了新的发展。《黎明的通知》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内容  1.听朗读带。  学生注意朗读的字音和节奏。  2.解决疑难字词读音,疏通阅读障碍,  注意以下字词读音:   祈愿灼痛沉浸街衢篱笆鸡埘污秽沦亡渗合扣打虔诚  指名朗读后,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评价,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 四、梳理诗歌的写作层次  梳理的目的是在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为进一步的学习作准备 1.学生默读全诗,然后指名学生复述这首诗的基本意思。 要求通过复述,能够基本了解诗歌的大致内容和基本思路。  2.讨论:这首诗一共有32节,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学生讨论后明确: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为了我的祈愿”到“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第二部分:从“借你正直人的嘴”到“请农夫从畜棚牵出耕牛”。  第三部分:从“借你的热情的嘴通知他们”到“说他们所等待的就要来了   对于结构层次的划分,不必执着一念,只要合理,都可以。  3.讨论:各个部分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明确:在概括时,一定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要回顾上课时内容,引入新课   二、精读诗歌,评点诗歌内容       1.要求学生自读全诗,一定要注意在读中品,边读边想,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在诗歌空白处写出自己的评点内容。可以是评价词语的应用,可以是评价诗句中的思想感情,可以是评价修辞方法的运用,也可以是评价诗歌技巧应用的效果。   2.学生相互交流评点的内容。  3.在评点中注意以下问题:   (1)这个“通知”有哪些内容,这些内容集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2)迅速默读诗歌,回答:黎明所“通知”的对象有哪些人?   (3)语句理解:诗中说“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这两句诗该如何理解?   (4)语句理解:诗歌末尾说:“趁这夜已快完了,请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就要来了”,这当中的“夜”和“所等待的”应该怎样理解?   (5)品味下面两节诗歌:  请歌唱者唱着歌来欢迎   用草与露水所渗合的声音   请舞蹈者跳着舞来欢迎   披上她们白雾的晨衣  这两节诗读起来感觉很美,体会一下,诗人是如何表现出其中之美蕴的。  4.教师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所评点的内容。并引导学生相互评价该生所评点的优劣。  5.评点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诗歌主要内容。  6.学生齐读全诗。  三、自读全诗,综合评价  1。讨论: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诗中的“黎明”有什么深刻的内涵?   2.提问:艾青说“一首诗是一个心灵的活的雕塑”,你感觉到这首诗所跳动的心灵了吗?   请你说说,在这首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3.你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有哪些特色?请谈谈你的感受。   四、迁移训练   五、布置作业 有的人 教学目的    1·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2·了解诗歌语言的一般特点。   3·认识本诗所表达的活与死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2·通过读,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3·把较难懂的内容(第三、第六、第七节)讲清楚,讲透彻。 教学重点 1·理解对比的写法。 2·体会用诗讲道理。       教学难点   1·"有的人"指哪些人?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两句诗该怎样理解?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他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3·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为什么说“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课时安排       第1、2课时: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课后题。       第3、4课时:理解对比的写法,和本诗蕴含哲理。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1节)          (第2、3、4节)           (第5、6、7节)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作家简介    臧克家,生于1905年,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最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一直受到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1949年全国解放后,藏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三、解题     “有的人”这个题目包含了诗中所写的两种人:即作者歌颂、赞美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动派。联系诗的副标题,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以歌颂、赞美为主旋律的。这苜诗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为歌颂与赞美的一种反衬,在鲜明的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感情。    四、导入     人都有生和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活着的人,有的活得崇高、伟大;有的活得无耻、卑微。在死的间题上,毛主席曾经指出:“有的重于泰山,有的 轻于鸿毛。”(举例说明)   《有的人》这首诗以形象、凝练、通俗的语言写了对于生和死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的态度和表现,抒发了作者由此而发的感受,以此来纪念鲁迅以及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五、通读课文         1·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理解课后题一: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说说这两句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 “死”字的不同含义。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它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第一个 “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一个 “死”宇却表达了作者的惋惜的怀念之情,第二个 "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 "活"宇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3·体会:“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得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一个"骑"宇,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啊,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申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迸行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把鲁迅的形象写得多么崇高,多么感人,多么形象! )         4·体会: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把  "名字刻入石头"的"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认为"刻入石头"是万全之法,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个"烂"字,既道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活力、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限崇拜、无比爱戴的深厚感情。)   5·体会:“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骑”、“摔”、“ 垮”字分别说明什么?           (“骑”生动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而人民要推翻他们,打倒他们,便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   6·理解课后题二:      为什么说 “把名字刻人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又应当怎样理解?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遗臭万年。"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末,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刻入”和“烂”是讥讽、嘲笑,是对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动派的鞭挞、讨伐;“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六、   课文分析   1·这首诗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部分: 第1节是第一部分;第2、3、4节是第二部分;第5、6、7节是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生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    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2·小结: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出: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开掘,形成了以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抒情主线。        3·教师提间:这首诗所以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人民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在于它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想一想,这一深刻的哲理是什么?    (一切危害人民的人,必将被人民所唾弃;而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则会得到人民永久的崇敬和怀念。)         4·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的,为什么以"有的人"为题?   (因为诗人是"借着纪念鲁迅这样一个机会,用诗作为出口,抒发心中的积愤"(臧克家语)。诗中不仅歌颂了伟大的战士鲁迅,而且热情地赞颂了以鲁迅为代表的千千万万向着恶势力冲锋陷阵的革命战士的崇高精神。同时,也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鲁迅的对立面——官僚地主阶级和一切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诗中写的两种人,代表了两个阶级的斗争,从而深切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恶势力的无比憎恨,对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先驱的崇敬和热爱。)  5·这首诗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①生死价值的对比。       第l小节中,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个"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动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革命者 "死了",却虽死犹生,精神永存。       ②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2一4小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万世";C·残害人民,养肥自己。 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③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       第5一7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B·"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C·"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A·"永远记住他";B·"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C·"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通过以上3种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6·课后题五:       毛泽东同志称赞鲁迅“在黑暗与暴力的进袭中,是一株独力支持的大树,不是向两旁偏重的小草”,而这首诗却说鲁迅“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应该怎样理解?       (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小草"与这首诗里所说的"野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指没有坚定立场的骑墙派,后者指愿与旧社会同归于尽,一起被革命烈火烧掉,为革命斗争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者。鲁迅说,"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这黑暗的社会背景就是"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鲁迅先生以彻底革命的英雄气概,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会燃烧起来。)       七、教学小结       八、布置作业           课后题六回延安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当你踏上你离别多年的故土,看到那里的亲山、亲水、亲人,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贺敬之写的《回延安》。贺敬之于1940年到达延安革命胜地,1946年离开延安,奔赴人民解放战争的新战场。1956年,诗人重回曾经生活战斗过的胜地延安,此时正好是十年时间,那么,当作者看到那熟悉的山水和热情的乡亲们时,他的心情如何,感情又是怎样的呢?   二、熟读、演唱,体会诗人流露的真情。   1、自由读、体会诗情,弄懂本诗的感情基调。   全诗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第一部分:跳荡、激烈。第二部分:深厚。第三部分:真挚、亲切。第四部分:热情、明快。第五部分:激越、昂扬。   2、弄懂感情基调基础上齐诵,再次体会。   3、大家都读了两遍,我们发现这首诗有什么特点,进而介绍“信天游”的知识,并用《信天游》曲调演唱。    信天游是民歌的一种,属山歌性质,流行与陕北一带。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歌词一般由上下两句构成一段(节),往往是上句旨在比兴,下句道出本意。每句四个节拍,与七言诗句略同。短的只有一两段,长的可接连数十段。每段的两句都押韵,多段可以连用一韵,也可以换韵。多段时,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 {有关”信天游”的知识见原第二册教材《回延安》后。}       三、讨论:    1、把“回延安”改成“去延安”、到延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用“回”字说明作者犹如一个远离家乡、久别母亲的孩子,回到了家乡、回到了母亲的怀抱;的过程用“回”字更能表达出诗人与延安有一段特殊的经历和特殊的感情;“回”是全诗的“诗眼”,全诗紧扣一个“回”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和赞颂,如改为“去”“到”没有上述表达效果  。    2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及感情线索:    回延安------            -澎湃激情                    兴奋  忆延安                   养育深恩                    感激    聚延安                   亲人心声                    喜悦    看延安                   崭新面貌                    赞颂    颂延安                   伟大贡献                    热爱      3,小结     4,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本文是怎样来抒发对延安的热爱和赞颂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知道了本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作者为了抒发 他对延安的热爱和赞颂是怎样来写的?    二,齐读或抽生朗读。    三,领悟与交流。    1,诗的开头运用祈求的语气。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运用祈求语气,写自己的感情激动到需要压抑的地步,以及拂去挡住视线的灰尘的急切,感受到诗人回延安在将要看到延安身影时的昂扬情绪。 2,善用动作表达情感。     如:A,一“抓”“一贴”。阔别十载,一朝回归,情难自禁,这发自内心的激昂奔放的感情,化作一系列强劲有力的动作,以潜声的语言酣畅地传达出诗人对延安的深情。动词“抓”给人一种急切以至于不顾细节的感觉;“贴”紧紧地挨近。这两个词形象而精练地表现了诗人已抵达延安时强烈而深沉的感情。  B  一个“搂”字,诗人几处异地,心系延安,写尽怀念之情。  C一个“扑”字诗人此时的感情是用千言万语说不尽的,用“ 扑”尽在不言中。  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⑴,善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把延安比作母亲。为什么把延安比作母亲?他从哪几个方面赞美和歌颂母亲延安?    答:因延安哺育了诗人和千千万万个革命者。把延安比作母亲,形象生动,见到母亲就是回到了家,足见诗人对延安的敬爱    他从四个方面赞美和歌颂延安。    写延安对自己的培养和哺育。    写延安留下的光荣历史。    写延安的巨大变化。    写延安的光辉前景。   B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唱.笑.招.有拟人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    ⑵、夸张修辞方法的运用。   A、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以夸张的手法传达极强烈的感情。   B、一口口米酒千万句话:        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   C、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D,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表达了作者眷念.热爱之情。    ⑶运用叠词,排比,写出延安10年的巨变。如第四节诗人看到了延安的变化。    ⑷.运用比兴手法(比,比喻;兴,先说其它事物来引起所要说的事物。)    A、“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借树梢树枝树根的密不可分,来比喻这里的人亲。    B、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诗人如羊羔一样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是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写出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深恩。 C、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糜子和谷”借指写当时的延安大生产运动。    “红旗”指正确的政治方向。    “书”指学习马列、毛泽东著作。     D、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     通过联想,延安在革命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4、富有地方色彩的口语读来亲切自然。     5、运用“信天游”的形式。  四、总结:                     这两教时。 【教学步骤】 (一)启发兴趣,引入课文      今天学习鲁迅先生散文《藤野先生》。这 一、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 二、使学生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教时。 二、这  简介作者、时代背景;粗读,理清全文脉络;重点讲读第三段(第5、6自然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提问:想一想,茅盾原来叫什么名字?出生在哪一个省?他写有哪些著名的作品?(学生: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出身在浙江省桐乡县。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一九三八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一九四○年三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不识的字的读音。 进行注音练习,给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注意: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 三、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目的是启发引导学生粗读课文,初步理清全文脉络):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 和,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 ,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 ,赞美白杨树收尾。    学生作业后,教师点拨:以上的练习,反映了作者写这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四、教师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后点拨: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抒发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强烈感情。那么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平凡的”呢?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这样写的作用何在,我们留在下堂课再研究。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的第三段(第5、6自然段),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突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涵义十分深刻。   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方面,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总的性格: 倔强挺立   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由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要求读出感情。 五、布置课外作业。    朗读全文,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二教时教学要点:   重点讲读第四段(第7、8自然段);简略讲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第五段(第9自然段);归纳主题和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倔强挺立——顽强不屈,不可动摇或摧毁。  参天耸立——高高地立着,耸入空中。  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   二、指名学生朗读第四段(第7、8自然段),并思考:(1)作者写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后,又进一层以树比人。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2)下面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进一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四句的含义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作者先运用比喻、对比的方法,并一连用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等七个词语(与第5自然段呼应),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下面又一连用了四句排比反问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用词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涵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第8自然段,作者再直接地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遍,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两个“象征”,写出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主题。  三、指导学生朗读第7、8自然段。为了帮助学生朗读好四个反问句,可先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并加以比较,以体会运用反问句的作用。   反问句 陈述句  难道你就只觉得   你不应该只觉得    难道你就不想到   你应该想到     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   你也应该联想到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   你还应该更远一点想到     如果按照陈述句的语句来读,语气就要软弱得多了。反问句寓答于问,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有力。因此,要求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要读出反问的语气,同时,还要注意重读和停顿。(教师作示范,学生反复朗读。)   四、要求学生朗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和第五段(第9自然段),并思考:文章如果只写第一、三、四段,也是一  第二段,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起两方面的衬托作用:一是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作者抓住了黄土高原的特点——“黄绿错综”的色彩和“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地势,点出了它的“雄壮”、“伟大”,对描写白杨树起了正面衬托的作用;二是作者又用了“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又起了反衬作用。意思是黄土高原虽然伟大、雄壮,但离开了白杨树,还是有单调之感,所以白杨树更值得赞美。    第五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再次赞美白杨树,其作用是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最后,全文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结,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回应开头,十分有力。   五、听朗读唱片(或教师范读),并引导学生归纳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   这   完成“思考和练习五、六” 菜园小记       [教学目的]        1.学习延安军民以苦为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文中优美的意境。       3.学习文章以小见大和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4.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鉴赏文章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2.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3.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情境激趣法、冥想入境法、诵读品味法、点拨互动法、合作探究法、讨论交流法等。       总体构想       这是一       (媒体显示:MTV歌曲《南泥湾》及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军民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场景。)       由我国著名歌唱家郭兰英首唱的歌曲《南泥湾》曾经传遍神州大地,唱响半个多世纪,至今仍然深受人民的喜爱。这一方面是因为它曲调悠扬、旋律动听,但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所表现的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教育、鼓舞了一代又一代新中国的接班人。我们今天学习的《菜园小记》也从一个很小的侧面表现了革命前辈的高尚情操。       导语设计二:       大家还记得我们初一学过的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幅优美的月夜归耕图蕴涵着诗人归隐的自豪与田园的乐趣。那么,在艰苦的抗日战争年代,战士们曾经体验到的田园乐趣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走进吴伯箫和他战友的菜园,一起去感受战士们种菜的乐趣与延安军民的精神风貌。       (解说:在散文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运用音像教学手段或声情并茂的开场白,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相一致的生活情境与情感基调,带学生置身于相应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从而唤起学生的审美感受。)       二、解题       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为了扼制我党我军的发展,在陕甘宁边区聚集重兵,对延安军民实施严密的经济封锁,边区军民的生活一度陷入困境,甚至到了“每天要买到蔬菜就买不到油盐柴火,要买到油盐柴火就买不到蔬菜的地步”。在艰苦的年月里,边区军民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他们自己动手开荒、种地,纺棉、织布  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粉碎了敌人的阴谋,抗日根据地的军民不但吃得饱,穿得暖,而且坚持了抗战,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菜园小记》写的就是作者对延安蓝家坪开荒种莱岁月的深情回忆。       吴伯箫,现代散文家,山东莱芜人,著有《烟尘集》《北极星》等散文集。1938年4月到延安,曾参加1941年到1942年的“大生产运动”。这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延安军民怎样的精神面貌?       明确:课文表达了作者热爱劳动、热爱边区火热的战斗生活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的革命精神面貌。       (2)学生交流阅读感受。       请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段,并且说说它们美在哪里。       (解说:本文语言质朴、明朗而优美,蕴涵着深厚的感情,轻声朗读可能比大声朗读或默读更容易让学生入情入境,获得丰富的感受。学生在没有教师或录音朗读“干扰”的情况下的阅读是一种“真实的阅读”,也是“发现”的起点。安排这些活动的意图是让学生自主初步感受文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交流阅读感受有利于构建一个生生互动的立体教学网络。)       2.抓住线索,理清课文思路。       (采取“分小组讨论一全班交流一教师点拨”的方式进行。)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围绕这条线索写了哪些事?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明确:文章以菜园为线索,把与菜园有关的事情贯穿起来,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是文章的引子。由议论“种花好,种菜更好”很自然地引出对延安蓝家坪菜园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3—6段),写菜园的概貌。       第三部分(第7段至散文的线索是把全部材料连缀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是作者行文的思路。从线索入手理清思路,往往能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3.检查学生对生字难词的掌握情况。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绛紫  自给  石窠  腌渍  煦暖  姹紫嫣红  韭菜  涔涔  精神矍铄  窖藏  沁人心脾 五彩斑斓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姹紫嫣红 繁盛 泼辣 煦暖 见缝插针  精神矍铄 老当益壮 万头攒动  傲然不群  沁人心脾 五彩斑斓 耀眼争光       (解说:将字词检查放在最后一个环节是为了避免破坏导入新课时创设的学习情境,让学生马上进入对文本的感受阶段,有利于保持学习的兴趣。)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在叙事、写景中抒发内心感情的?       2.积累文中的优美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菜园小记》这精练的导语既创设了学习情境又简要交代了学习目的。)       二、研习课文       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1)默读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菜园概貌?作者在文中提到的种菜乐趣体现在哪些方面?重点写了哪些乐趣?       明确:作者抓住菜园是果园又是花园的特点,运用铺陈的手法,先果园,次花园,最后落笔到菜园。作者在文中告诉读者,“种菜的乐趣不只是在吃菜的时候”,“施肥,松土,整畦,下种等等种菜的整个过程随时都有乐趣”,重点写了播种、管理与丰收的乐趣。       (2)合作探究:文中对果园与花园美景的描写以及对延安军民开荒种菜背景的介绍是否偏离了中心,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后派代表发言,教师点拨小结。       明确:课文关于菜园面貌的描写、开荒种地背景的介绍都表现了延安军民的精神面貌,并没有偏离中心。本文着力写菜园,旁及果园和花园以及开荒种地的大生产背景,粗看似乎有点散,但从整体来看,所有这些都是围绕菜园这条主线来写的。作者极力渲染环境是为了渲染心境。繁茂热闹、花团锦簇的菜园美景既烘托了劳动的乐趣,又表现了艰苦年代里解放区军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第7段中对开荒种菜的描述,介绍了当时大生产运动的背景,这样由点到面,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面貌可见一斑。本文题为“小记”,写的也只是一个小小的菜园及自己动手开荒种菜的几件小事与个人的劳动感受,但是作者把它放到当时延安的大生产运动中来写,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延安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的火热的斗争生活,表现了延安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写作方法是极其可贵的。       (解说:学生由搜集信息到对有效信息进行判断、分析、作出结论。这种思维过程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一定的刺激性,从而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       2.品读课文,鉴赏文中的意境美与情感美,学习融记叙、描写、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手法。       (1)朗读课文第3、4段,思考:作者笔下的果园与花园各有什么特点?哪些词、句最能表现中心?       明确:作者笔下的果园“热闹”、“繁盛”;花园中草花品种繁多,长得“繁茂泼辣”,显得生气蓬勃。其中“热闹”、“繁盛”、“草花不名贵,但是长得繁茂泼辣  密密丛丛地到处都是”等词、句以及描写波斯菊的句子最能表现解放区军民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2)默读课文第三部分,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能体现劳动乐趣的段落,并说明理由。       (3)引导学生重点品味第9、10段。       ①学生闭目听课文配乐录音朗读或教师、学生声情并茂的范读,同时想像作者播种的情景、幼苗出土的情景、新苗争绿的情景以及作者暮春中午间苗中耕、夏季畦头乘凉夜谈的情景。第9、10段内容读完后,音乐可再持续放一两分钟,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尽情想像、体味田园劳动的乐趣。       ②找学生口头描述想像中的情景和体味到的田园乐趣。       ③这两段融记叙、描写、抒情为一体,语句亲切自然,充满生活气息,带着泥土芬芳。让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简要分析。       A.  就算种的只是希望,那希望也能给人很大的鼓舞。       这话闪烁着哲理的光辉,种下的不只是种子,更是希望,有希望就受鼓舞,有希望就有克服困难的力量。也正是这永不熄灭的希望之火,鼓舞着边区军民战胜了重重困难,夺取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B.那些新芽  带着笑,发着光,充满了无限生机。       这里运用拟人与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瓜菜新芽的姿态,“我”对瓜菜新芽的喜爱之隋充溢在字里行间。       C.一边人声咯咯啰啰 使人感到一种真正的田园乐趣。       前两句从听觉、视觉、嗅觉等不同的角度写出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令人陶醉。第三句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④指导学生用喜爱、赞美的语气朗读这两段。       ⑤讨论:作者在文中提到“种菜是细致活儿,认真干起来也很累人”,但是后面又写“种菜是极有乐趣的事情”,并且将艰苦的劳动过程写得充满诗情画意,作者的观点是否前后矛盾?是否在有意美化劳动?让学生围绕以上问题以“我看劳动的乐趣”为话题,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3.品味课文精当的语言。       作者写蔬菜、花果、树叶时,抓住了事物色香的特点,试找出几个有关的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       例:“粉红”的桃杏花,“绿叶衬托的艳丽”的海棠花,“绛紫的”、“银白的”波斯菊、“鲜绿肥嫩”的韭菜,“青”萝卜,“紫”茄子,“红”辣椒,“又红又黄”的西红柿,这些色彩搭配得非常和谐,构成了一幅鲜艳夺目、五彩斑斓的画面。再如写波斯菊“散发着浓郁的异香”,“芫荽散发出脉脉的香气”,这里有浓郁醉人之香,也有清淡幽雅之香。它们之间不可对换,也不能混杂,可见用词精当。       (解说:扣住文中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由感知美、感受美到鉴赏羌、表达美,整个过程始终将学生摆在主体地位,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有利于提升审美品味。)       三、课堂小结       课文记叙了作者在延安蓝家坪开荒种菜的事,生动真实地反映了革命前辈以苦为乐、奋发向上的高尚情操,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文章以小见大,融记叙、抒情、描写于一体,语言生动传神,用词精当。       四、布置作业       以“艰苦奋斗的传统不能丢”为主题写一此设计旨在拓展课堂学习,弘扬延安精神,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教学设想       本文刻画了四位著名作家的形象,显示了莫泊桑在人物描写上的卓越才能。在学习时,应着重体会作者从人物肖像、言谈举止、神态等多方面描绘人物的方法。作者善于捌住人物外貌和性格上的特点,各有侧重地进行描绘,在叙述和描写中插入的抒情议论,很好地表现出入物的性格特征,阅读时也应好好体会。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作者。指明学生回答作者的基本情况(可联系《我的叔叔于勒》)。       二、指导阅读“自读提示”,掌握课文的重点       三、学生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1.给疑难字词正音正字。       魁梧 简陋 魅力 义愤填膺       2.解释下列词语。       魁梧 简陋 魅力 局促 义愤填膺 空前绝后       四、学生垃朗读课文       五、组织讨论       1.作者写了几个人物?其中写谁的肖像描写最多?其次是谁?明确:四个人物: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写左拉的肖像描写最多,其次是都德。2.作者写人物的语言,有没有具体展开谈话的内容?       明确:没有具体展开谈话的内容,而只是概述他们的谈话内容,着重描写他们谈话的声调仪表,评论他们的口才,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3.作者在进行行动描写的时候,谁写得详,谁写得略?       明确:福楼拜、左拉的行动描写较详,都德的行动描写则一笔带过。       福楼拜是最活跃的中心人物,着墨较多。左拉的坐姿较为特殊,因此也有较多笔墨的描写。       4.以写左拉为例,看看作者是如何写的。       讨论明确:写左拉,抓住他体质较差,不善言谈的特点。如“他爬了六层的楼梯累得呼呼直喘。一进来就歪在一把沙发上”,“他很少讲话,总是歪坐着”。       描写左拉的肖像时,随处议论点出了他的性格特点:“朴实但很固执”,“聪慧和坚强”,“坚毅”,“十分滑稽和戏谑”。       6.指名学生概括:作者是如何写屠格涅夫的?       六、小结       作者凭着自己细致敏锐的观察和生动传神的笔墨,抓住人物外貌和性格上的特点,各有侧重地进行描绘,让一个个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这就告诉我们,描写人物,一定要抓住特点,有所侧重,人物形象才能栩栩如生。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夏之绝句夏之绝句      [自读导言]        1.领会作者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感受和体验。       2.体会课文用清词丽句所营造的意境,欣赏文中优美、精练而妩媚的文字及灵活多变的句式。       (解说:这是一这是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整体一局部一整体,阅读文章,应遵循阅读规律。从整体入手,局部揣摩,再归结全文,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帮助学生养成高屋建瓴的阅读习惯。) 四、研读课文,仔细揣摩       1.请学生勾划出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其中的妙处。       2.如何理解夏天“像一首绝句”?蝉声“何尝不是生命之歌”?       (解说:这是对课文内容和形式的揣摩和领悟。第1题是对文章语言的欣赏,可欣赏灵活多变的句式,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等,目的是通过对语言的揣摩,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第2题是对文章主题和中心的把握和探究,特别是对丈中重点句和关键句的理解,有助于更深刻地读懂和理解课文。)       [自读点拨]       一、作者简介       简媜(1961一),台湾宜兰县人,台湾大学中文系毕业。曾在佛光山翻译佛经,后任职于广告公司及杂志社,卸职后从事专业文学创作。作品以散文为主,风格多变,常于平凡中屡出奇招与险招,著有《水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书。被评为“当代台湾十二大散文名家”。简姨的童年是在乡村度过的,乡村那种古朴、谐和、亲切的氛围使她感触颇深,空旷悠远的夏天,梦幻般的童年感触,在简媜的笔下呼之欲出。可能是长久接触佛经的缘故,佛经对她的影。向极大,简媜在自己的散文世界里始终扮演着“千岁老人”或者“得道高僧”的角色,孜孜不倦地阐释着自己的人生哲学,这使她的作品弥漫着浓浓的古典主义情怀。       二、有关蝉的知识介绍       蝉隶属于同翅目蝉科。蝉的一生分为四个阶段:从卵开始,卵孵化为幼虫,幼虫再变为蛹,蛹最后蜕化为成虫——就是我们看到的蝉。蝉卵多产于树木嫩枝皮下组织内,到第二年春夏,蝉卵才孵化出幼虫来。幼虫长大后爬出来,在草地或树枝上脱去外壳,蜕皮羽化成蝉。等翅膀变硬,雄蝉就在树枝上高唱“知了”,与雌蝉交配,交配产卵后不久就死去。       会鸣的蝉是雄蝉,它的发音器就在腹部,像蒙上了一层鼓膜的大鼓,鼓膜受到振动而发出声音,由于鸣肌每秒能伸缩约一万次,盖板和鼓膜之间是空的,能起共鸣的作用,所以其鸣声特别响亮。并且能轮流利用各种不同的声调激昂高歌。雌蝉的乐器构造不完全,不能发声,所以它是“哑巴蝉”。       蝉的成长,既是漫长的又是非常艰苦的。蝉的生命周期长达十几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在蝉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中,除了最后一年的夏天以外,前三个阶段都是蛰伏在地下。如果人们都能知道蝉十几年才能来到世间“风光”一次,也便会觉得蝉鸣的珍贵了。十年一鸣,如此难得,又如此短暂,能不珍贵吗?       三、理清结构       分析文章的结构时,首先要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作者先写了什么,由此回忆了哪些内容,最后有哪些思考和感悟。根据课文内容,作者先写偶然一次听到蝉声的惊讶与强烈感受,文章第1—5段是对这一内容的概括,为第一部分。由此作者回忆了孩童时捉蝉、捕蝉那些梦幻般的童年生活,文章第6—11段是对这一段生活的回忆,为第二部分。最后作者写了对蝉声更加深沉而又独特的理解和感受,第12—19段写的是这一方面内容,为第三部分。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那些两部分之间承上启下的句子,如“我不禁想起童年,我的小童年”、“捉得住蝉,却捉不住蝉音”。在这样分析的基础上,文章的结构就比较好把握了。       四、欣赏语言       简媜的散文是诗质的,语词是打磨而成的,吸引人的是优美、精练而妩媚的文字,是那些清词丽句所营造的意境,如文中的句式就很富于变化,有长句、短句,排比句、对偶句等,还较多地运用了比喻。开喧嚣的都市里找不到一片宁静之所,我们只有在沉思中,回忆过去,才能寻找到自己渴求的东西。现代社会中的人们需要让浮躁的心平静下来,关注自然,关注自然中的美,保持一颗童心。蝉的生命是短暂的,可是它是用一生的时间来歌唱。一次绝唱,竟以生命为代价!美总是瞬间脆弱的,自然之美生命之美都是这样,然而花谢花还开,月圆月又缺。“而每年每年,蝉声依旧,依旧像一首绝句,平平仄仄平”,读到这里,我们又为作者的豁达爽朗而会心一笑。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教学设想       本文刻画了四位著名作家的形象,显示了莫泊桑在人物描写上的卓越才能。在学习时,应着重体会作者从人物肖像、言谈举止、神态等多方面描绘人物的方法。作者善于捌住人物外貌和性格上的特点,各有侧重地进行描绘,在叙述和描写中插入的抒情议论,很好地表现出入物的性格特征,阅读时也应好好体会。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作者。指明学生回答作者的基本情况(可联系《我的叔叔于勒》)。       二、指导阅读“自读提示”,掌握课文的重点       三、学生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1.给疑难字词正音正字。       魁梧 简陋 魅力 义愤填膺       2.解释下列词语。       魁梧 简陋 魅力 局促 义愤填膺 空前绝后       四、学生垃朗读课文       五、组织讨论       1.作者写了几个人物?其中写谁的肖像描写最多?其次是谁?明确:四个人物: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写左拉的肖像描写最多,其次是都德。2.作者写人物的语言,有没有具体展开谈话的内容?       明确:没有具体展开谈话的内容,而只是概述他们的谈话内容,着重描写他们谈话的声调仪表,评论他们的口才,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3.作者在进行行动描写的时候,谁写得详,谁写得略?       明确:福楼拜、左拉的行动描写较详,都德的行动描写则一笔带过。       福楼拜是最活跃的中心人物,着墨较多。左拉的坐姿较为特殊,因此也有较多笔墨的描写。       4.以写左拉为例,看看作者是如何写的。       讨论明确:写左拉,抓住他体质较差,不善言谈的特点。如“他爬了六层的楼梯累得呼呼直喘。一进来就歪在一把沙发上”,“他很少讲话,总是歪坐着”。       描写左拉的肖像时,随处议论点出了他的性格特点:“朴实但很固执”,“聪慧和坚强”,“坚毅”,“十分滑稽和戏谑”。       6.指名学生概括:作者是如何写屠格涅夫的?       六、小结       作者凭着自己细致敏锐的观察和生动传神的笔墨,抓住人物外貌和性格上的特点,各有侧重地进行描绘,让一个个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这就告诉我们,描写人物,一定要抓住特点,有所侧重,人物形象才能栩栩如生。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孔乙己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的学习生活       2.在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中,去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孔乙己悲剧生活的社会根源       教材分析:       重点:把握主题       难点:目标2       教具: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简要回答课文描写了孔乙己在什么处所活动,人们对他的态度怎样,你认为在他的遭遇中哪一次最悲惨?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阔「绰」  「舀」出  「绽」出  「拭」擦  「蘸」了酒  打「折」了腿  「间」或  附「和」  不「屑」置辩  「颓」唐  「戕」害         一、导语(1)       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鲁迅的哪些小说?(学生回答教师提示),鲁迅一生写了33       1.检查预习,正字注音(出示胶片先让一位程度中等的学生注音,然后集体订正)       阔绰(chuo)阔气。绰:宽绰,如绰绰有余      &nbs

【篇二】关于初中语言文字的教案

24、诗词五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五首诗词和曲。体会蕴涵在诗词中的感情和思想。2、 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形式特点。3、指导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过程与方法布置预习,让学生先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方法可采用点播法、诵读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 领略诗的优美意境、语言美。2、 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3、  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 让学生反复诵读五1、 领会古代作者的思想感情。2、 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也是影响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学突破多媒体综合教学法、诵读法、点拨法问答法的综合运用。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对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要有相当了解。学生准备:预习这五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重点难点]: 1.《诗经》六义及重章叠唱的手法是学习要点,赋、比、兴手法的理解鉴别又是学习的难点。 2.诗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学习的要点。 3.有些词句理解起来也可能有困难。 《诗经》因距今时代久远(近三千年),加之某些词句的理解历来有分歧,今天阅读理解起来在语言方面困难较大。我们在学习中首先要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预习课文,把握大意;然后再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反复熟读课文直至背诵,透彻理解。学习的重点不必放在字词句的逐一解释上(但某些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和至今仍在沿用的词语、成语一定要掌握);重点应是学习掌握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所刻划的人物形象,所运用的赋、比、兴手法以及章法结构和停顿节奏等的艺术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了解《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①行人采诗说。②孔子删诗说。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 ,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 ,《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二、学习《采薇》 课前检查与反馈: 1字音 玁狁(xiǎn yǔn)不遑( huáng )不来( lài )孔疚( jiù ) 靡盬(mí gǔ )喧嚣( xiāo )寰宇( huán)神裔( yì ) 肴馔(yáo zhuàn)宅邸( dǐ )逃遁( dùn )象弭( mǐ ) 归聘( pìn )四牡( mǔ )骙骙( kuí )小人所腓( féi ) 雨雪霏霏( yù fēi )载渴载饥( zài )整饬( chì ) 2字形 靡(靡费)聘(聘请)霏(烟霏)遁(遁词)睽(众目睽睽) 糜(糜烂)骋(驰骋)菲(芳菲)循(遵循)骙(四牡骙骙) 遑(不遑)戍(戍守)戎(戎装)弥(弥漫)饬(整饬) 徨(彷徨)戌(戊戌)戒(戒严)弭(消弭)伤(伤感) 3解释加点字 靡室靡家(无)不遑启居(空闲)载饥载渴(又)靡使归聘(问候) 岁亦阳止(农历十月)忧心孔疚(很,非常)戎车既驾(已经) 四牡业业(高大的样子)雨雪霏霏(下雪)我行不来(慰劳,劝勉) 彼尔维何(花盛的样子)维棠之华( 同“花” ) 彼路斯何(同“辂”,大车)岁亦莫止(同“暮”,年底)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 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 野豌豆苗采几把,一些豆苗已长大。说回家啊难回家,岁末又将来临啦。没有屋来没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没有空闲坐下来,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柔嫩刚发芽。说回家啊难回家,心总忧愁总牵挂。忧心如焚烤艳阳,又饿又渴实难当。战事难将帐安定,无人归家问音讯。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茎叶老又硬。说回家啊难回家,转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没有一处可休闲。忧心积郁成久痛,只恐死讯往家送。 路边何花争娇艳?白棣花开一片片。路边何车真威武?将军出征将路堵。战车前方套上马,四匹马儿真高大。如此怎敢图安乐?一月捷报一箩箩。 趋车策马征四方,马儿强健势浩荡。将军树威车旁立,兵士也靠车隐蔽。四马雄威多整齐,雕弓箭袋不曾离。哪敢一日不戒备?匈奴战事催人急。 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4.明确特点,熟读成诵。 从艺术上讲这首诗很有特点。 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再次,是它的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三、学习《十五从军征》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 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读通诗句,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教师: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昨天通过预习,我们知道7单元的主题是“战争”,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课文?  2、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齐读诗名)《十五从军征》。  (二)、解诗题,知诗人: 1、在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从军征,被征到军队里打仗)。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生齐读),还记得我们曾学过的第一首乐府诗吗?生齐背:《江南》。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我们再读课题:《十五从军征》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1.当你在预习时第一次读到诗的题目时,有没有问题想问?(师做副板书。)通过昨天预习,你在文中读懂了黑板上哪些问题?(谁?一位现年80岁的老兵,从哪里知道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对于其他问题,诗中有没有告诉我们呢?(没有)那主要写的是这位80岁老兵的一件什么事呢?(一生交流,)它通过写老兵回乡的经历是想告诉我们有关战争的哪一方面呢?  2、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这首诗是基础。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请一生读)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正音,跟读:冢,窦,雉,舂,羹,贻. 3、在预习中,除了字音,还有哪些词不太理解呢?始,累累,窦;旅葵;旅谷;贻;舂; 4、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自己说一说) 5、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1、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这首诗开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生个性化地朗读。                 2、是啊,虽然历经了艰辛,但终归活着回来了,这毕竟是件可喜的事。(板书:喜)他欣喜地归来,道逢乡里人,便向乡里人打听“家中有阿谁?”乡里人是怎么告诉他的?一小组读乡里人说的话:“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假如你是乡里人,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不仅是乡里人,连我们每一个人心里也是充满悲伤,(生齐读)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  3、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由远及近,走进自家小院,看到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发挥你的想象:配乐,师读那四句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4、这就是他现在的家,(配乐,生齐读4句.)而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女生读第4句)他曾经的家人在哪儿呢?(出示,生读:松柏冢累累)是啊,他再也见不到曾经熟悉的亲人,感受不到曾经热闹的家园了,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男生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老人那颗带着期望回乡的心也已经由热变冷,(凉),由喜到悲/哀了。(板书:悲/哀)                             5、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生齐读5,6句: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他心里的苦吧!(想读的齐读)               6、 面对这一切,他只能是:(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板书:泣)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并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                  (五)、小结,升华主题: 1、这就是这位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读出老兵从喜到悲再到泣的回乡历程。(生齐读)从他的经历中,你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和看法呢?请大家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交流。  2、其实,除了这首诗,还有很多从不同角度描写战争的诗,比如后面要学习的《出塞》,课外也还有很多描写战争的诗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下课后继续搜集阅读,相信会让你对战争有更深刻的认识。               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喜------悲------泣 教后记: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战争带给劳动人民的痛苦和灾难。 学生经过5年的语文学习,在课内外都曾接触过有关战争的文章,同时,对诗歌也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步骤,但是,也还存在理解诗歌不够深入,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不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及课文插图,根据诗句想象画面,对诗歌进行赏析的意识和习惯,帮助学生建构诗歌中所传递的对战争的全面认识。 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不仅要构建起老人回乡的情感变化脉络,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抓住对文中重点诗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诵读,去丰满学生对战争的认识,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其中,抓住对文中重点诗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诵读,是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而依托诗歌中的语言文字,去丰满学生对战争的认识,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是本课主要实现的人文目标。二者以呈现人物情感变化线为主线,以读、议、悟文中的语言文字为手段,互为促进,实现本节课教学中的二性有机统一。四、学习《送别》    教材分析:《送别》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的一首送别诗,诗人抓住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杨柳,通过描写、渲染,抒发离愁别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2. 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 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 想像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初中一年的学习,逐渐变的稳重成熟起来。一方面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和理性思维的重要阶段,这是积极的一面。另一方面不愿意发表个人意见。教师一定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的主动性。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收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 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 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 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隋朝去,再次体验一下离别的愁绪。 师:板书课题.(《送别》)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生: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生:诗人抓住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杨柳,通过描写、渲染,抒发离愁别绪。    2.抓字眼,明诗意。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1)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诗意:杨柳青青柳条垂地,杨柳飞舞漫天柳絮。折柳相送杨花散尽,借问行人何时是归期。)    (2)教师指点,指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字词。               著:接触,贴近。   漫漫:遍布的样子              柳条折尽:折柳条是古人表示送别的一种象征。“柳条折尽”表明思念志深,恋恋不舍。 行人:出征的人。    (3)小组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合作探究体会诗的意境。   A、想象描述“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         B、作者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C、你如何理解后两句的含义          D、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从这首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 受到什么?             小组经过一番讨论、探究,发言如下:  A、 首先,折柳送别在古诗中早有表述,在后来的唐代折柳相送更成为一种生活的情趣。所以,开杨氏王朝终究要垮台,看你横行到几时! 3.多诵读,悟诗情 (1)复习诵读方法。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请同学自己带上感情,把这首古诗 美美地读一读,能背诵的同学就背下来。 师:学完古诗,应该做什么呢?(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小 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 (2)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 朗读的时候不要影响其他小组。 (3)汇报:哪个小组愿意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4)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可以带上自己的动作。 (三)、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 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四)、练习 比比谁的反应快 1.___________________, 杨花漫漫搅天飞。 2.著:________。 3.“搅”这个字读________。 4.柳树的颜色是________。 5.古诗前两句是写景还是写送别的? 6.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同学们反应都很快, 有兴趣的下课后自己出几道题目考考自己的好朋友。 (五)、课外拓展 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生自己说说以前学过的或读过的送别诗)今天我们学 习又学了一首送别的诗,这里还有几句送别的诗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六)、总结 一首简短的古诗, 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 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 复诵读,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送别》。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五、学习《清平乐•村居》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并能背诵和默写。 2、过程与方法: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 重点难点: 1、给文配画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教时。 教学过程: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南宋爱国将领、著名词人辛弃疾描绘的乡村图景,领略乡村特有的清丽宁静。谁愿意读读课题?   (生自由读,师指名读。)   师:读了课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首诗有两个题目。   生:我对刘丹同学的回答有意见,没有两个题目,宋词是一种可以配曲子唱的词,前面的那个“清平乐”是词牌,后面的“村居”才是词的题目。   师:你懂得真多!能告诉老师你怎么知道的吗?   生:我昨天预习时也不明白,后来上网查阅资料,才明白。老师,词牌还有很多呢:“醉花阴”、“浣溪纱”、“虞美人”也是的,对了,还有李白“明月几时有”的那个叫“水调歌头”!   师:同学们,刘丹已经懂得如何主动学习了,让我们把掌声送给她。确实,宋词和唐诗、元曲等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它有自己特殊的形式,可以配乐演唱,有点象我们现在的歌词。那么“村居”写的是什么呢?我们来读读   (学生自由读)   师:谁愿意大胆站起来读读?   (指名读)   师:读得真响亮,同学想给你提点小意见,接受吗?   生:翁媪(weng ao)读错了!   生:我觉得词和诗一样,要读出节奏来,郭洋的节奏不清楚。   师:你来示范一下好吗?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真好,诗词只有把节奏读正确,才有独特的音韵美,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   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了这首词,你的脑海里有了怎样的几幅画面?   生:我看到了低低的茅檐下,有老爷爷、老奶奶在聊天。   生:我看到那户人家的大儿子在田里锄豆。   生:还有一幅画面,二儿子在全神贯注地编织鸡笼。   师:“全神贯注”用得好!   生:最有意思的是小儿子趴在溪头剥莲蓬。   师:同学们读懂了词意,才能在脑中形成完整的画面。这些画面有景有人,生趣盎然,你最喜欢哪一幅呢?能否用你喜欢的方式把画面情境表现出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投入到学习中。)   师:能展示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吗?   生:老师,我最喜欢“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我用画画的方法表现:夏天的乡村,草木丰茂。一条小溪在青翠的小草间蜿蜒而过,溪水淙淙流着,好象唱歌给出溪边的小草听。溪边有一座茅屋,屋檐低低的,还晒着几个大红辣椒。(众人笑)是的,我去过农村,见过的。   生:老师,我和同桌合作,想演演那对翁媪。(“老伴啊,今天我喝多了!高兴啊,你看豆子眼见一天天大起来,到秋天我们就要准备大袋子喽!”“老头子,我也开心,我们就喝个痛快……”   师:真不错,演戏有天赋,老师仿佛走进了乡村,听到了老人间朴实无华的对话。   生:老师,我喜欢“大儿锄豆溪东”这幅画面,我把它改成了小散文:太阳快落山了,晚风习习,大儿子阿虎还干劲十足呢!你看。田间的杂草在他锋利的锄刀下乖乖投降了。豆苗呢,在淡红的晚霞下跳起舞,好象在感谢阿虎。阿虎笑了,汗珠一滴一滴落进泥土……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语言真美,将来也是个大词人!   生:我喜欢“剥莲图”,我用朗读欣赏法学的。   (生声情并茂朗读后,评点:我觉得“卧”用得最好,把小孩子的天真烂漫、自由自在游戏的情景写出来了。)   师:同学们,你们或者读或者写或者画或者演,不管采用怎样的方式,都用一颗和词人一样热爱农村生活的心,不知不觉间把词的意境表现出来了。最后,让我们把这首词永远留在脑海中好吗?   (学生自由背诵。) 

【篇三】关于初中语言文字的教案

中考作文专题复习:《语言描写》教案

语言描写

【篇四】关于初中语言文字的教案

语言描写公开课教案

《人物描写——语言描写》教学设计

艾明超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认识语言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学习掌握语言描写的方法。

一、导入

同学们, 我们知道人物描写方法在刻画人物形象时有很大的作用,上学期我们共同探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语言描写.

二、教学过程

1、请同学们找出《芦花荡》和《背影》中人物的语言描写的部分,并结合学过的内容,说说这些语言描写都告诉了我们什么内容?

2、同学们,通过这些答案我们共同分析一下,语言描写在对人物的塑造时都有什么作用呢?

作用: 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 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心理,使读 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获得深刻的印象,揭示突出文章中心。 (语言描写这么重要,那我们在运用语言描写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我们来共同探头一下)

3、比较下面的两段话,看看问题老师改过的好不好?

老头子觉得受了轻视。他说“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铁嘴呢!可是,等到明天,你们看吧!”

老头子觉得受了轻视。他说“女孩子们,你们可能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了。刚才是我一时大意,煞是丢人。等到明天,我一定要讨回一个公道,你们要过来欣赏一番才是!

结论:语言描写要真实、自然、合乎情理。

由于人物的地位、身份、个性、经历、年龄、职业、文化教养等不同,这就决定着人物的语言必定是色彩斑斓的、变化万千的。语言应力求真实、自然、合理。例如下面这段文字:

例如: 我的小表妹天真又活泼,有时候她会突然冒出一些你意想不到的话来。

一次,她一本正经地对外公说:“外公,我们全家只有你最开心,你有好多名字:阿爸、外公、老头子、沈长庚、沈师傅、长脚、老伯伯、爷爷、姨父……谁的名字也没你多。”

上面这段话,很能反映小孩子的思维特点,成年人是不会这么想这么说的。所以我们进行语言描写时一定要注意人物的实际情况。

4、小练习:唐僧师徒四人到西天取经。有一天他们一路走到了一个荒郊野地,又饿又渴,于是分头寻找食物。真

巧,他们每个人都看见了一个绿油油的大西瓜。你猜猜,他们都会说些什么呢?

唐僧说:“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猪八戒说:“呵呵,太好了!俺老猪早就渴了。

孙悟空说:“别急!这荒郊野地的,哪来的西瓜?待俺老孙看看再说。

沙和尚说:“还是听大师兄的吧。”

小提示:语言描写要符合人物的地位、身份、经历、年龄、教养的基础上,更要表现出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特定思想、感情、心态及个性特点。

5、比较下面的句子,划线部分可以删去吗?他们分别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有了它们起到了哪些效果?

• 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我没脸见人。”

• 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一次带着桂花的人,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的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 老头子没听见,拼命地往前推着船,还是柔和地说:“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 他踌躇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阻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小提示:在描写人物语言时,配以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及语气词,人物性格就会更鲜明、生动,人物形象更富感染力。

【篇五】关于初中语言文字的教案

第六单元写作 语言简明 配套教案

写作 语言简明 配套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语言简明”的基本要求。

2.掌握使“语言简明”的方法。

3.掌握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试题的题型及解题思路。

教学重点 理解“简明”的内容与掌握“简明”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在写作中运用简明的语言。

教法学法:举例法,练习法,仿写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艺术 美感

恰当 合适 得体

语言水平的使用层级 熟练 流畅 清晰 连贯

正确 规范 简明

二、什么是语言简明

[简明]以尽可能少的语言符号,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并取得最佳效果。

三、怎样做到语言简明

㈠避免罗嗦————不说废话关于初中语言文字的教案

㈡避免歧义————防止误解

㈢避免晦涩————便于理解

井井有条

㈠避免罗嗦————不说废话

[例 1]为使下面画线的语句简洁、顺畅并保持原意,需删掉一些词语。在删改时哪些词语是

必须保留的?将其序号填在横线上。

我感觉相当不错,兴奋了很长时间。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必须保留的词语是: ② ③ ④ ⑦ ⑨

[例2]删去语句中可有可无的词语,使语句更简明、整齐。

自然界中,万物都在竞争:为食物而竞争,为生存空间而竞争。当然,人类在人类社会

这个体系中,也在不断地竞争着:有的为那些名利在竞争,有的为真理事业去竞争。

[参考答案]自然界中,万物都在竞争:为食物竞争,为生存空间竞争。当然,人类社会中,

竞争也不断:有的为名利竞争,有的为真理事业竞争

[例3] 本着语言文字要简明的原则,对下面一则报道做必要的删改。

中国科学院最近在郑州召开全国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学术讨论会,对超对称性和超引

力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超对称性”和“超引力”是70年代才引入的国际上的物理学新概念。在这次会上,介绍

了当前国内外对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研究的情况,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展开了热烈的、自

由的学术讨论,在某些问题上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参考答案]删除“对超对称性和超引力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的”、“学术”、“在某些问题上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例 4]下面一段话中有重复罗嗦的地方,在不影响原意的情况下,必须删除的有哪三处? 一个人之所以会变坏的原因, 除了受到坏的影响外, 更重要的是他自己没有把握自

⑪ ⑫ ⑬ ⑭ ⑮

己, 受了坏人的影响, 才逐渐变坏的;如果这个人能把握住自己,能抵制多方面的 各

⑯ ⑰ ⑱ ⑲ ⑳ 种 坏的影响,那么,他还会变坏吗?

⑴ ⑵

参考答案:⑪或⑫、⑯、⑲或⑳。

[例5]按要求删改下面的短文。

我看电脑

时至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可删掉3个字]人们对电脑这个高科技产物已不再感到陌生。[可删掉9个字]电脑的使用率呈上升趋势,[可删掉1个字,压缩掉1个字]终有一天可能达到100%。等我们这一代人步入社会的时候,[可删掉2个字]如果不会使用电脑,很可能会被别人视为文盲。[可删掉2个字]那么,电脑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由于本人对其他年龄段的人不是很了解,[可删掉17个字]所以在这里我只想谈一谈我所认识到的电脑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可删掉11个字]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本着提高自己孩子学习成绩,[可删掉2个字,压缩掉1个字]开发他们智力的目的,[可删掉2个字,调序1个字][调整画线两句的次序]纷纷为孩子购买了电脑。[可删掉1个字]可不几天绝大多数的孩子却沉迷在电脑游戏中无法自拔,[可删掉1个字]课间或午休时,[可删掉1个字]有多少电脑迷们在谈论着《三国志》《星际争霸》以及其他一些扣人心弦的电脑游戏?[可删掉4个字,压缩1个字]节假日又有多少网虫醉生梦死在街头的网吧?上述现象即使在高三也是存在的。[可删掉3个字]而真正将电脑用于提高成绩上的学友们又有几个呢?[可删掉4个字]所以,我认为中学生要用电脑,[可删掉1个字]就应该把它用到正道上,[可删掉2个字]否则必将适得其反。

我看电脑(修改稿)

时至二十一世纪,人们对电脑已不再陌生。其使用率呈上升趋势,终有一天可能达到100%。等我们这一代步入社会时,如果不会使用电脑,很可能会被视为文盲。可是,电脑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在这里,我想谈谈电脑对学生的影响。望子成龙的家长为开发孩子的智力, 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纷纷为孩子购买电脑。可不几天绝大多数孩子却沉迷在电脑游戏中无法自拔,课间或午休,有多少电脑迷们在谈论着《三国志》《星际争霸》或其他扣人心弦的游戏?假日又有多少网虫醉生梦死在街头的网吧?上述现象即使高三也存在。而真正将电脑用于提高成绩的又有几个呢?所以,我认为学生用电脑,就必须用到正道上,否则将适得其反。 ㈡避免歧义————防止误解

㈠语境残缺,造成歧义

[例 6]有些话如果孤立起来看,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放在一定的上下文里,就明确了。参照例句,在句前或句后的横线上加些话,使原句的意思变明确。

[例 我要炒肉丝 我要炒肉丝开刀的是他父亲

开刀的是他父亲

[参考示例] A.关于初中语言文字的教案

B.开刀的是他父亲

㈡语音障碍,造成歧义

[例7] 广播稿要求通俗、口语化,一听就明白。把下面一段文字改为广播稿时,有四处非改动不可,写出这四处的序号。

A B C D E 积极开展赈灾活动,捐款累计已逾100万元之巨。我厂原来已经捐款(包括捐赠衣服、物 F G H I 品折款)8万元,昨天又捐款2万元。这些钱物已经转送到了灾区。

J K关于初中语言文字的教案

[参考答案]E F H I

㈢用词欠妥,造成歧义

[例8]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这个精致的灯笼将作为今天得分最高的嘉宾的礼品赠送给他。

B.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

C.这次考试不难,但由于他准备得不够充分,差点就没及格。

D.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A、这个精致的灯笼将作为礼品赠送给今天得分最高的嘉宾。

B、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自己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

C、无 歧 义

D、局长嘱咐几所(几位)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㈣构句欠妥,造成歧义

[例9]某人接到一学术会议秘书组来函,信上说: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以由我们解决。„„

此人读后不解其意,因为对此信可以有多种理解,请你就文意写出三种不同的解释。

[参考答案]①只需单位同意,其他问题都由大会解决;②单位负责报销旅差费,大会解决住处和出席证问题;③单位负责旅差费和解决住处,大会只解决出席证问题。

[例10]下面是一份交响乐节目单上对乐团指挥的介绍,其中有一些语病,有一些句子冗长。请在这些语句下标注序号并且改正。

李东山,1990年率军乐团并指挥乐队完成了北京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各国代表团入村升旗仪式国歌演奏任务;1991年率团赴意大利参加世界警察运动会开幕式表演,并举办中国作品音乐会;1991年参与天安门广场国旗仪式方案并在升旗乐团总指挥。指挥演出的曲目从古代到现代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作曲家的各类管乐合奏文献。

序号①,改为: 。 序号②,改为: 。 序号③,改为: 。

[参考答案]① 1990年率军乐团并指挥乐队完成了北京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各国代表团入村升旗仪式国歌演奏任务;----1990年率领并指挥军乐团完成了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各代表团入村升旗仪式的国歌演奏任务;② 1991年参与天安门广场国旗仪式方案并在升旗乐团总指挥。----1991年参与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方案的设计并在升旗乐团任总指挥。③指挥演出的曲目从古代到现代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作曲家的各类管乐合奏文献。----指挥演出的曲目包括从古代到当代,不同风格作曲家的各类管乐合奏经典。

㈢避免晦涩————便于理解

井井有条

[例 11]把下面的长句改成较短的句子,使意思表达得更为清楚 (不得改变原意,可以添加必要的词语)

现在许多国家都已经能够生产可以独立操作机床,可以在病房细心照料病人,可以在危险区域进行作业的机器人。

[参考答案]

①现在许多国家都能够生产这样的机器人:它们可以独立操作机床,可以在病房细心照料病人,可以在危险区域进行作业。

②有的机器人可以独立操作机床,有的可以在病房细心照料病人,有的可以在危险区域进行作业。现在许多国家都已经能够生产的这样的机器人。

[例1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世界屋脊”上的 ,以其特殊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千里风雪的青藏公路,正在成为一条令人神往的旅游热线。

下列①--⑦是从文中框内摘出的词语,在文中它们最恰当的排列顺序是

①晶莹的湖泊 ②大漠 ③奔腾的江河 ④雪岭⑤数不清的珍奇异兽 ⑥草原 ⑦冰峰

[参考答案]⑦④ ②⑥ ③① ⑤

或:④⑦ ⑥② ①③ ⑤

[例1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并做到各短语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字数不得增减)

成年累月的战事,每况愈下的社会治安,经济的不断衰退,动荡不安的政局,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的正常生活受到威胁,甚至连生命财产都没有保障。 ①成年累月的战事

②每况愈下的社会治安

③经济的不断衰退

④动荡不安的政局

⑤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

调整语序关于初中语言文字的教案

①③④ —— ①④③

②⑤ 调整短语格式 日益恶化的生活环境

调整短语格式 不断衰退的经济

[参考答案]

成年累月的战事,动荡不安的政局,不断衰退的经济,每况愈下的社会治安,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的正常生活受到威胁,甚至连生命财产都没有保障。

四、写作

写一则日记,用简明的语言叙写自己的生活。

板书设计

语言简明

㈠避免罗嗦————不说废话

㈡避免歧义————防止误解

㈢避免晦涩————便于理解

井井有条

课后反思

【篇六】关于初中语言文字的教案

语言艺术训练教案

一、 表演训练

1.用手造型出下列形 象:

小鸭、小狗、小鸟、孑L雀。

2,表演童谣

比 尾 巴

作者:程宏明

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猴子尾巴长,兔子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像把伞。

谁的尾巴弯?谁的尾巴扁?谁的尾巴最呀最好看?

公鸡尾巴弯,鸭子尾巴扁,孔雀的尾巴最呀最好看。

3. 根据关键词设计情节表演:

司机、售票员、乘客(老人、小孩、年轻人等)。

二、 语音训练

1.翘舌音

sh-翘起舌靠近硬腭前部,成窄缝,气流从中送出。

十( shí) 山(shān) 上(shàng) 身(shēn) 声(shēng)

书(shū) 双(shuāng) 顺(shùn)

实施(shí shī) 闪烁(shǎn shuî) 叔叔(shū shū)

伸手(shēn shǒu) 省事(shěng shì)

朗读练习:

dà shī zi chēng bà wáng pǎo jìn niú qún chěng xiōng kuáng 大 狮 子, 称 霸 王, 跑 进 牛 群 逞 凶 狂,

māng niú bǎi kāi bā guà zhân shī zi jǔ shǒu lái tïu xiáng

牤 牛 摆 开 八 卦 阵, 狮 子 举 手 来 投 降。

2.平舌音

S-舌尖靠住下齿龈,形成一条缝,气流从中挤出。

塞(sāi) 三(sān) 思(sī) 松(sōng) 苏(sū) 扫( sǎo)

嫂嫂(sǎo sǎo) 三思(sān sī) 思索(sī suǒ)

松散(sōng sǎn)

shãn sâ shīsâ sà shuǎng sài shi suíshí

神 色 失 色 飒 爽 赛事 随时

sǎo shì sōng shǔ

扫 视 松 鼠

三、 主持演讲训练

伴随着阵阵欢笑声,一群天真无邪的小朋友已经上场,他们将用琴

声来表达童年的欢乐,请听中班小班的小朋友们的木琴齐奏《我爱北京天安 门》。

四、诗歌朗读表演

春雨

“ 轰 隆 隆„„”

谁这么顽皮,重重的敲门声 ,

惊得小草,从泥里探出脑袋;

吓得小花,顿时红了脸;

吵得梦中的小动物,

不情愿地睁开了双眼„„

哦!原来是春雷在扣响春天的大门。

注意:探出(tàn chū)、顿时(dùn shí)、睁开(zhēng kāi),春雷(chūn lãi)

五儿歌朗读表演

找朋友

作者:佚 名

小鸡小鸭是朋友,下个蛋蛋喂妞妞。

小猫小狗是朋友,看家护院好帮手。

青蛙是朋友,保护庄稼是能 手。

小壁虎是朋友,见到蚊子不松口

生态平衡要保持,我们到处有朋友。

【篇七】关于初中语言文字的教案

语言描写作文指导教案

语言描写作文指导教案 姓名 月 日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恰当的语言描写能使文章逼真、传神、生动、形象,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揭示文章中心,提高作文写作水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阅读故事“馋媳妇”,思考故事中媳妇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展示的?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从而得出结论:语言描写一定要突出人物的个性。 二、作文方法详讲

1、读一读,比一比

读A、B、C三个句子,比比看哪个句子写得好,请学生起来回答,最后得出结论C好

小结: 有神态和动作描写使文章更出彩

2、问题探究

先分析两组句子中的B组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接着比较一下, B组句子运用这种描写方法后对表现人物性格或揭示文章中心有何好处?

请两位学生表演两段对话

小结: 运用恰当的语言描写能使文章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揭示文章中心。

3、文字游戏

两个文字填充游戏,让学生选填适合人物的语言。

小结:语言描写还得符合人物的年龄、职业、身份、心情、性格„„否则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4、佳文欣赏

把“诱惑”这篇文章进行修改,让学生读两遍,察觉效果的不同 小结:灵活运用对话描写的四种方式(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后、提示语在中间、没有提示语)避免单调、重复。

描写语言时,适当的加入说话人的语气、神态、动作和心理描写,可以加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表现人物的思想和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

三、小试牛刀

练习一

练习二

【篇八】关于初中语言文字的教案

2013年沐抚中学语言文字工作实施方案

2013年沐抚中学语言文字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贯彻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为核心,市、乡语言文字工作精神为指导,以提高我校全体师生普通话和汉字规范化的意识和水平为目的,扎实做好我校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工作,努力提高我校语言文字工作管理水平,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推动语言文字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二、目标要求:

做好校园普通话推广工作;做好汉字规范化推广工作;抓好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训练;抓好我校教师语言文字规范化管理;争创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

三、具体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管理网络。

建立管理有效、机构健全的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机构网络是开展此项工作的必要保证,为此,我校特建立各级管理网络,全面开展学校语言文字工作。

1.成立以政教主任谭杭为组长的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总体负责学校语言文字工作;

2.学校语言文字推普员向涛老师根据上级要求及学校工作部署全面负责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宣传、开展、落实,妥善处理校园语言文字应用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3.语文教研组组长要根据学校工作安排负责落实教师队伍语言文字的培训及检查;

4.各班语文教师和班级推普员负责班级全体学生的语言文字的培训与检查;

(二)制度严格规范,工作有条不紊。

1、健全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制度。学校每学期召开校级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语言文字工作,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并加以实施。学校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整体规划、组织、协调和管理考核,制定对校园用语用字进行监督监测以及督促整改的制度、语言文字工作专向总结表彰制度。

2、将语言文字规范化要求纳入学校管理常规。将语言文字规范化要求纳入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将教学用语用字规范纳入学校管理常规,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教育中使用普通话,在板书、批改作业、备课中使用规范字,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中用语用字规范化;将普通话和规范字使用能力纳入教师业务考

核、职务晋级、业务学习、教学基本功训练,评优评先等的基本内容和条件,并积极落实,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实行教师持普通话等级证书上岗制度,一般教师达到二级乙等,语文、英语教师达到二级甲等水平;将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应用能力纳入学生管理要求,要求学生“在必要场合自觉讲普通话、写规范字”并检查落实,将语言文字规范意识、语文综合能力等纳入各类学生评优评先活动的基本条件。

(三)、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1、校园内大力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宣传、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在校园内教学楼、办公室及其它公共场所设固定宣传牌、固定宣传栏;在校园广播、班级黑板上进行专题宣传;在各班级开展“推普”手抄报评比活动,增强规范意识。

2、渗透到德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在教职工会议、教研组会议上对教师进行语言文字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范标准及相关文件的宣传和学习;在学校的集体广播上及班会课开展的主题班会活动上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扩大推普活动范围和宣传力度,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从而使语言文字工作向更大范围的发展。

3、充分发挥语文课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切实加强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教学和培训,根据不同年级段制定相应的符合学生实际的语言文字能力培训要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常规化。学校结合本校的实际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将语言文字规范教育渗透进各科教学。鼓励各学科教师通力合作,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积极探讨,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教导处定时对教育教学资料进行语言文字规范化检查,包含教学进度、计划、备课笔记、听课笔记、作业批改、学生成长手册等资料的检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各类公开课竞赛,并在听课、上课、评课、教学反思等化环节上促进教师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四)以活动促师生对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高

1)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精神,从学校的实际出发,认真筹划,制定详细地的活动方案,精心组织一年一次的“推普周活动”;

2)举行一年一度的五四演讲比赛,提高学生语言文字口头表达能力和学生的积极性。

3)重视校园广播台的作用,在学生中挑选普通话好的学生担任播音员,并要求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起到带头作用,营造用普通话交流的氛围。

沐抚中学政教处、团支部

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