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360百科

时间:2021-10-29 16:44:13 初一作文

【篇一】叶圣陶先生二三事360百科

苏州园林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苏州园林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2、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教学重点】  要准确抓住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  难点:恰当地安排文章结构,逐层说明【学法指导】1、从文体特点人手,理解什么是说明文,什么是说明的对象;结合课文内容,在阅读勺过程中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2、提供一些苏州园林的图片或音像资料,也可以准备一些对比图片,如我国“古代的宫殿”,被“修剪得象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北京的园林中的彩绘等。以增加感性认识,尽量把文字的描述转化成形象。【解决办法】1.复习说明文有关的文体知识。 2.理解文章的结构内容。3.结合课文放映苏州园林的照片,体会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进而认识祖国河山壮丽,激发爱国之情。【教具学具准备】 1.投影仪。2.苏州园林的图片教学过程与步骤一、导入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写的说明文——《苏州园林》。”(板书课题)苏州园林现存近一百多处,它们有悠久的历史,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近则四五百年。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把根据自己的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将大自然的景物概括、提炼,创造了一个个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世界。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叶圣陶先生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基本艺术特征,作了具体而生动的说明。二、明确目标1.复习说明文的文体知识,明确说明文的阅读要点。2、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3、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三、复习说明文的文体知识。1、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2、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3、说明文语言有哪些特点?4、你认为阅读说明文体应从哪些方面人手? 明确:1、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2、说明方法很多,常见的有: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列图表等。3、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简练、平实、生动等。4、阅读说明文应从下列几个方面人手: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理清说明的顺序;找出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     提问:我们以前学过哪些说明文?(略)四、作者介绍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他曾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过书,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20年代和30年代是他创作道路上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很多,最有名的有长文中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仪表的实物样本,即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典范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自出心裁: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 阅历:文中指由经历得来的知识。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斟酌:考虑事情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七、新课讲授(一)欣赏领略1、通过用多媒体显示“苏州园林”的美景来激起学生学习这一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看完图片说说个人的感受。欣赏完图片后,如果让你用一个比喻句形容苏州园林:你觉得——苏州园林就像……一幅幅完美的图画(二)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2、抓住了苏州园林建筑上的什么特征(共同特征)来写的? 3、这些特征从整体上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说明的?局部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说明的? 明确:⑴ 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⑵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⑶ 整体:四个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局部:每一个角落的图画美,门和窗的图案美, 园内建筑的色彩美。(分别通过图片对比,突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一幅完美的图画。加深学生对苏州园林的认识。)提问:从上述看,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明确:说明顺序:逻辑顺序(概括——具体 、整体——局部 、主要——次要)提问:这是一因为本文所介绍的不是苏州园林某个园林的情况,而是苏州所有园林的共同特色。因此它不像一般介绍某个地方的说明文那样,按照游览的路线来进行叙述,而是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全局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分项地进行叙述。进而采用了逻辑顺序。根据以上问题请给课文划分层次。明确: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地位及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第二部分(3~9)分项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指出苏州园林要写的不止这些,引人回味。(或者)本文的结构层次也可以如下: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对苏州园林总的评价。第二部分(第2—9自然段),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分项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这部分可分两层。第一层(第2自然段),总说苏州园林的特点。第二层(第3—9自然段),分说苏州园林的特点。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苏州园林要写的不止这些,引人回味。提问:全文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明确:总——分——总八、小结: 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作者到过的不过十多处。通过周密的观察,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抓住了苏州园林不同中的共同点,进而围绕这个中心,把各种景物综合分成几个类型和方面,分别加以介绍和说明,做到了以一统百。这种由总到分总的结构、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值得我们学习。九、延伸扩展请用一段文字介绍你的房间或所在的班级室内布置情况,要求用一定的说明顺序进行介绍 

【篇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360百科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把握叙述视角,倾听人物心声――《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省一等奖案例)   温州五中  吴含荃 《林黛玉进贾府》在《红楼梦》中具有很特殊的叙事功能。这种叙事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通过林黛玉进贾府,写出整个贾府的布局和气派;第二,通过林黛玉进贾府,介绍贾府复杂的人际关系;第三,介绍宝黛的第一次相会。作为一个独立的文本,《林黛玉进贾府》运用了三种叙事手法:第一是“移步换形”。就是读者随着林黛玉一步一步地走进贾府,不断地发现新奇的人物、场景,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非常自然,凸现了故事的“动态性”和“现场感”。第二,人物有限叙述视角的巧妙运用(即从林黛玉视角写人写事写环境)——这是本文最突出的叙事特点。第三,“不写之写”。作者通过林黛玉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热闹喧哗的贾府,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也让我们看到了隐藏在环境背后的东西,听到了人物发自内心的的声音,但同时,主人公林黛玉的性情容貌也在叙述过程中一览无余地展现出来。这种写法我国古代文论中叫“不写之写”。《林黛玉进贾府》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经典一是“出场对比型”,主要抓住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出场加以比较来分析人物性格。二是“描写艺术型”,主要抓住环境和人物的描写来揭示贾府的奢华,人物的性格,并品味作者的精彩的描写艺术。三是“音乐欣赏、诗词品读型”,教师在课堂上播放《红楼梦》插曲主题曲,调动学生的情绪,提供小说中相关人物的判词,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应该说,这些设计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总的来说,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只抓住文本的某个方面,有脱离文本肢解文本之嫌。二是不能真正领略课文通过林黛玉为叙述视角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因而,我认为,本文的学习有必要找寻一个新的教学的突破口,也即教学的最佳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就是“看”和“听”,通过这样一个教学切入点,我们不但可以领略课文在“人物有限叙述视角”的作用下所展现的奇妙的叙事艺术,而且还可以更深刻地把握人物形象以及作品的主题,收到“一石三鸟”“以一驭十”之功效。一、教学目标1、欣赏小说采用“人物有限叙述视角”写人物、写场景的妙处。2、透过“人物有限叙述视角”的叙事艺术,深刻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其中1是教学重点,2是教学难点。确定1是重点,是因为教材的“单元提示”明确提出“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小说的阅读和欣赏”。也就是说,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教师应教会学生怎样阅读怎样欣赏小说。而具体的文本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因而决定了各自不同的读法。对于《林黛玉进贾府》这样一一是考虑到人物性格本身的多重性和复杂性。因而我们在把握人物形象时,需要倾听文本来体会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有时还要借助某种生活还原以达到发现艺术与生活的差距的目的,更好地多角度地透视人物性格。二考虑到学生透过林黛玉的视角把握贾府的众人形象可能不太难,但是学生难于发现在林黛玉观察贾府的人物场景的同时凸显了林黛玉自身的个性特征。为什么林黛玉能看出他人之所不能见,听出他人之所不能听,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林黛玉的视角反观林黛玉的独特的身份立场、文化修养和个性特征。用这种方法来欣赏小说的叙事艺术,从而把握人物形象,能够更好地接近小说艺术的本质内涵。而这,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全新的方法和视角,在具体的学习中可能会受以往欣赏小说的惯用思维定势的影响和干扰,因而我把这一点作为这一,让读过《红楼梦》的同学有表现的机会;二,让不了解或了解不多的同学对《红楼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三,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营造一个和谐共享的对话氛围,凸现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补充可以弥补学生发言的不足,让学生对《红楼梦》这部作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林黛玉的行踪,走进富贵奢华的贾府,感受《红楼梦》里人物的喜怒悲欢。(板书课题)我们在学习前一请结合“正定荣国府的示意图”,简要说说林黛玉去了哪几处,见了哪些人?请你为林黛玉画一幅进贾府的简明行程图。(学生边浏览课文边讨论,寻找承上启下的关键句子,并画行程图)(二读课文)老师巡视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形成如下板书:林 黛玉 进 贾 府林黛玉扬州--金陵贾府贾母处(史、王邢李--三姐妹王熙凤)--贾赦处贾政处--贾母处(宝玉)[设计意图]1、明确本文叙述的独特之处,形成新的关注点。2、整体感知,以线串珠,化繁为简。让学生学会抓过渡句理清思路的方法,“读短小说”。3、借助于板书,让学生体会小说“移步换形”的叙事特点。3、品“看”和“听”师:让我们再度跟随黛玉的行踪,重入荣国府。但是,这次要求大家睁大你的眼睛,想一想,林黛玉看到了什么,看出了什么?针对林黛玉的所看到的、所看出的你有什么想法?下面请大家细心品读,“慢慢欣赏”。(学生聚焦于“看”,三读课文)[补充说明] 这里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利用较多的时间,紧紧抓住“看” (谁看、看到什么,看出什么,读者看出什么,看与被看)加以定点爆破、深入赏析,在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展开充分的对话。重点品读完“看”后,教师把学习的自主权教给学生,要求学生按照“听”:谁听、听见什么、听出什么、读者听出什么的方法自己品读课文,展开小组合作学习。[设计意图]一般人读《林黛玉进贾府》只停留在了解林黛玉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是非常浅表的阅读。实际上,小说中存在复杂的“看/被看”的关系。这是我们学习的重点。而解开这个“看/被看”关节的,还是“林黛玉的视角”。林黛玉进贾府曹雪芹读 者                                     看 听       林黛玉(客、有身份的客,个性: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有一定的文化修养)                                                                                                         看              看  听           听  看         看 听          听  看                                                                      扬州-金陵贾府:贾母处(史、王邢李--三姐妹熙凤)--贾赦处贾政处--贾母处 (宝玉)      品读“看”:谁 看看到什么 看出什么读者看出什么林黛玉 互看 外观:大(两大狮子、三间兽头大门、匾上五个大字)①外观宏伟、布局讲究、陈设华贵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②两兄弟性情追求相异、家庭实际地位并不以长幼为序,为日后的矛盾冲突开启了祸端①林黛玉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所以介绍贾府的布局之巧、陈设之精娓娓道来,如数家珍。②可以看出林黛玉的个性:细心、敏感、聪颖、善于察言观色,事事留心,时时在意。所以能发现贾府许多“与别家不同之处”。③之所以能够如此详尽地近乎面面俱到地展现贾府风貌是因为林黛玉的客人身份,而且是一个有身份的客人,才可以登堂入室,充分介绍贾府的里里外外,为以后人物的活动开辟了一个广阔的舞台。④宝黛相会,心生感应,既照应了第一回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故事,更重要的以此表现两人在感情上的默契,为后来两人的爱情的发展张本。贾赦处:小巧别致,许多盛装丽服之姬妾丫鬟贾政处:轩昂壮丽,”荣禧堂”华贵的陈设、小正房用品的高雅朴素)吃饭(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位次)饮茶王熙凤(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与众不同、奢华至极,美容颜,不露威,隐含煞气,有心计善做作贾宝玉(两处写服饰外貌-外出华丽衣裳改为“半旧”银红袄、“一笑”、摔玉)形容标致、天生多情、华丽的衣裳(荣华富贵)非他所求,“何等眼熟”,似曾相识、痴狂众人看黛玉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怯弱不胜,自然的风流态度体弱,有不足之症。与众不同,体弱多病、敏感自尊,初步勾勒,众人关心的是黛玉的身体,注意点是体质的病弱和不足。三处描写多角度、有层次地展现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极有朦胧美,又有清晰的美感。共同点: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凤姐看黛玉标致突出容貌的标致和气派的不凡是奉迎贾母心态下的赞美。凤姐见多识广,“出自凤口,黛玉风姿可知,宜做史笔看”(脂砚斋)宝玉看黛玉气韵神情:两弯似蹙非蹙……病如西子胜三分 。相见时的一“惊”一“笑“                                             弱不禁风,多愁善感,表现了黛玉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和风采。一风流俊逸美人图浓墨重彩、工笔描画“穿戴竟无一字提及”,足见宝玉之脱俗,“若非宝玉,断不能知黛玉是何等品貌”一“惊”一“笑”,一存于中,依发于外,各显人物性情。表二:(品读“听”)谁听听到什么听出什么读者听出什么林黛玉凤姐①笑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②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③……只管…… 只管……④“找缎子… 没见太太昨日说的那样的…”王夫人:“有没有,什么要紧”①放诞无礼②惊叹、恭维、同情③关切,能干④想传达王夫人对林的关心,可惜露馅了。①凭什么来迟?王的地位性格尽在其中②一石数鸟---八面玲珑,善于言辞凤姐见多识广,“出自凤口,黛玉风姿可知,宜做史笔看”(脂砚斋)③能干,管家地位④刻意奉迎王夫人---机关算尽太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此处已略显端倪可以听出林黛玉的个性:细心、敏感、聪颖、善于察言观色,事事留心,时时在意。所以能听听出人之所不能听的。王夫人:我有一个孽根祸种,是家里的‘混世魔王’……“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细在内帷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西江月》两首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写尽宝玉之不合时宜,尽显其真性情。欲扬先抑宝玉与黛玉相见时的对话、探春的打趣有才华众人黛玉提及癞头和尚说的“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料此一生。”不经之谈预示了黛玉的悲剧结局,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邢夫人黛玉:“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尊敬,事出有因,知书达理黛玉接人待物“时时留心,步步在意。”贾母黛玉:“只刚读了《四书》”读过书,有一定文化修养不卑不亢,恰到好处尽显黛玉之个性。宝玉黛玉:“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根据贾母的回答作了调整,事事留心,时时在意。4、解读采用“林黛玉叙述视角”之意义师:通过文本细读,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了作者高超的叙事艺术,可谓“写人写景高人一等,绘声绘色入骨三分”。下面我们来进一步探讨:作者为什么采用“林黛玉视角”而不像《项链》那样采用“全知视角”,如果我们给课文换一种叙述视角,结果会怎样呢?(学生讨论,在老师指导下试着进行换视角的文本改写,并比较表达效果)[补充说明]在这一环节,学生的深入讨论可能会出现一些困难,教师可以提供“刘姥姥进大观园”和“冷子兴言说荣国府”两个互文本,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化认识,体悟“林黛玉视角”的无可替代性。在此基础上再请学生任选一个片断,改为“全知视角”或“刘姥姥”的视角来叙事,比较一下他们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设计意图]在比较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确:“全知视角”与“人物有限视角”这两种叙述视角的运用是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运用的,必须服务于特定的叙述需要。选择这样而不选择那样的“叙述视角”主要受制于你想表达什么?想达到什么样的艺术效果。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对两种叙述视角的掌握就更深入了。[总的设计意图]这两个环节是本文教学中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关键环节,教师要在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展开充分的对话,在对话中学会小说欣赏的要点:聚焦精彩,解读意义。对话教学往往有这么两个优点:其一,在平等宽松的氛围中,相互碰撞相互启发,有利于头脑风暴的形成。古罗马哲学家昆体良始终认为“大家在一起学习,可以互相激励,促进学习”;其二,有助于学生养成相互协作、乐于交流的良好品质。语文新课标就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聚焦精彩,品读“看”、“听”环节教师起的作用是 “引学生鉴赏”、“帮学生鉴赏”、“教学生鉴赏”。 在学生发现不了的地方,创设情境“引学生鉴赏”,在学生的品读流于浅表的时候,教师“帮学生鉴赏”,让学生借助教师或他人的眼睛,借助教师或他人的讲解、引导看到文中的妙处。(对《红楼梦》的评点、解读比比皆是,教师可充分利用资源)在欣赏品味的过程中,教给学生鉴赏的方法——把握叙述视角,倾听人物心声,这是“教学生鉴赏”。5、布置作业要求课外阅读《红楼梦》,任选片段,归纳出几种叙述视角,并利用叙事视角的知识来鉴赏人物形象。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通过http:///intl/zh-CN/或http:///搜索有关《红楼梦》的相关知识。也可以去图书馆借阅如下书籍:刘心武的《红楼三钗之谜》、王蒙的《红楼启示录》、叶朗的《胸中之竹——走向现代之中国美学》、周汝昌的《曹雪芹小传》、《红楼小讲》、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设计意图]:巴赫金说:“世上还没有过任何终结了的东西;世界的最后结论和关于世界的最后结论,还没有说出来;世界是敞开的,是自由的,一切都在前头,而且永远只在前头。”对小说的阅读,尤其是名著的节选部分的赏读只是阅读的开始,老师的作业旨在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途径。同时,学以致用,在课外练笔中巩固阅读小说、欣赏小说的新方法——“把握叙述视角,倾听人物心声”。三、教学反思小说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教会学生阅读小说。我觉得这里的关键是两点。一是要有一个适宜的阅读态度。小说是文学作品,它反映着人与现实的一种审美关系,我们必须以审美的态度来鉴赏小说所写到的人和事,不能把小说里的人和事作“传记”或“新闻报道”式的分析。二是要教给学生读小说的方法。读诗歌有读诗歌的方法,读散文有读散文的方法,读小说有读小说的方法,教给学生读小说的方法,才能实现叶圣陶先生所讲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小说教学的这两个目的,都需要“知识”的支持。过去,我们反对语文教学中过多的知识教学,这种主张在“知识陈旧”的情况下是对的,但语文教学本身并非不需要知识,恰好相反,我们的许多教学目的,都需要通过知识教学这个载体,以知识教学为渠道来实现。我们不需要陈旧的知识,但我们却迫切需要新的知识。这新旧之别就在于,旧知识是客观陈述教学对象的特征,知识学习就成为一个带领学生走向客体、认识客体对象的过程;新知识是从学生出发,帮助学生“阅读”的知识,帮助学生“实践”的知识。有人称这种知识为“策略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或者叫“实践性知识”,反正是帮助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是“管用”的知识,是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知识。在小说教学中,“叙事视角”知识,就是这样的知识。它教学生如何看小说。

【篇三】叶圣陶先生二三事360百科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设计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

执教者:施柯柯

执教年级:初一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学习略读,能快速捕捉阅读重点

2、 理清全文思路,赏析精彩语段,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3、 学习叶圣陶先生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略读,快速捕捉阅读重点

2、理清全文思路,赏析精彩语段

课时安排:一课时叶圣陶先生二三事360百科

三、教学内容

1、教学板块之一:课程导入

《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是说崇高的德行,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拥有崇高的德行,历来是文人墨客所推崇的,我们也提倡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又该怎么去践行这美好的道德品行呢?做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了解一下叶圣陶先生看看他的为人处世。

2、教学板块之二:整体感知 ① 人物简介

叶圣陶: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1]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主席。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 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张中行:原名张璇,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代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② 初读课文

1、词语注音及解释

(注音)丁卯繁碎拖延搀合沾溉草率了事商酌冗长晦涩譬如牵涉遵嘱锋芒修润精炼冗长晦涩譬如牵涉商酌

(解释)简明扼要著作等身高文典册草率了事南腔北调不耻下问一以贯之自顾不暇街谈巷议付之一笑下里巴人一念之差

句子解释: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叶圣陶先生二三事360百科

2、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什么?选取题材是什么?

明确:叶圣陶先生去世,做文纪念

题材:一是与作者有关的,二是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3、文章写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哪些事情?最主要表现了他的什么品德? 明确: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宽以待人:第三自然段:(工作方面)修改文章

第四自然段:(生活方面)送客

第五自然段:复信

第六自然段:会上发言

严以律己: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3、教学板块之三:精读细品叶圣陶先生二三事360百科

以第三自然段为例

1、 齐声朗读第三自然段,概括叶圣陶先生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严谨认真、谦虚真诚、随和客气等

2、 有哪些句子体现了他的这些品质,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谈谈你的看法。

例如:

(1) 有一天到叶先生的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

篇文章的标点。叶圣陶先生二三事360百科

“描”这个字的解释为“依照原样摹画或重复地画”,“描”与“改”不同,“改”

是直接变换更改,这一个“描”字就能体现叶圣陶先生的严谨认真,绝不草率

了事的做事态度,同时也显示了他对作者的尊重。

(2) 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

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

和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能够看出他在生活方面随和的品性,易于相处;但是

在工作方面坚决用普通话,对比表现了先生的这种工作认真严谨的态度。

(3) 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

作为一个颇有成就的大家,能够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与别人商讨课本的修润,

不厌其烦,足可见他的谦和以及一丝不苟的态度。

(4) 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

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语言描写,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直爽,对待工作的时候并不拘泥于情面,不厌

其烦,努力工作——待人厚。

总结:从语言、动作这些描写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严谨认真,谦和诚恳的品质,可见他的宽以待人的品质

4、教学板块之四:综合探究

再读课文,合作探究文章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这些品质?或者说本篇文章还体现了叶圣陶先生具有什么样的品质,从哪里可以体现?

例如:

1、 第二自然段——与鲁迅郁达夫做对比比较,叶圣陶先生的特点是平实规矩,

做事踏实认真。

2、 第四自然段——送别(典故)

3、 第六自然段——不当面说别人的缺点,体现了他的宽容,待人仁慈。

点拨第七八自然段

以议论和记叙的描写方式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的严以律己的品质特点。在面对“写作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言”这个问题,坚决表明自己的态度,坚持要“写话”,要用简明而有条理的话。不仅是做事,做人也力求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

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从《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事》一文,从这些小事中洞察到叶先生的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品格,也学习到了叶先生为人谦和诚恳、平易近人,做事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深刻感受了叶圣陶先生的人格魅力和作为一个大儒者的风范,希望同学们也能向这些优秀的前辈学习,学习他们为人处事的方式并努力实践。

五、作业布置

1、尝试以“----------二三事”为题写写你身边的人,要求:突出人物特点。

六、板书设计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特点: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宽以待人:(工作方面)修改文章

(生活方面)送客

复信

会上发言

严以律己: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