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首古代诗歌的鉴赏

时间:2021-10-29 16:40:36 初一作文

【篇一】对一首古代诗歌的鉴赏

1古代诗歌分类鉴赏山水田园诗

古代诗歌分类鉴赏

一、山水田园诗 二、赠友别离诗 三、思乡怀人诗 四、咏物感怀诗 五、边塞军旅诗 六、咏史怀古诗

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是指以自然界的山水景物、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表现内容的诗歌。

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

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

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

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

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

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到了盛唐时代,我国山水田园诗进入了繁荣时期。盛唐

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成就有三:一是将山水与田园二者结合得更紧密了。二是形神兼备,物我

契合。三是具有更深厚的思想内涵,寄托了高尚情操和身世之感。 盛唐诗人继承了前代山水田

园诗人的成就而又有新的发展,其笔下景物不仅具化工肖物之妙,又能以清新自然的语言传田

园之趣味、山水之精神,在山川风物中融入诗人的感情,即景会心,浑然天成。

一、情感内容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或孤寂愁苦落寞)。

①王维《汉江临泛》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

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山翁即山简,晋人,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

②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

九天。

2. 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①《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

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②《社日》(王驾)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3.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怀才不遇的苦闷、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①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堂。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4. 对农民疾苦的同情。

① 白居易《观刈麦》

5. 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

①《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中。

②《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二、画面的共同特征

1.视觉角度:开阔、优美

2.听觉角度:宁静

1

3.整体感觉:恬淡、闲适、富有生机或农村气息

三、常见的写景技巧

1.听觉角度:

①动静结合 例如:《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②以动衬静 例如: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王维)

2.视觉角度:

① 绘形、绘声、绘色 例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②色彩映衬 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运用各种修辞:比喻、拟人、借代等

4.运用炼字技巧: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5.运用描写技巧:

①工笔 例如《绝句》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②白描 例如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

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1.题材特点:自然风光、农村景物、田园生活、隐居生活

2.表现手法:

(1)写景:衬托(动静、明暗、虚实、点面、正侧)远近高低、绘声绘色、白描、

化动为静、以动写静

(2)抒情: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乐景写哀 哀景写乐)、直抒胸臆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

交融。

3.思想内容: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厌恶官场 憎恶黑暗 渴望 归隐 闲适淡泊 悠然

自得

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

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

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4.语言特点:描写见长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5、意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

主要诗人:谢灵运、陶渊明、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

四、鉴赏山水田园诗方法

常用术语

思想内容——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归(退)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白描

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清新洗练

解题思路:什么景 —— 意境—— 情感

答案构成:描摹图景,意境特点,手法或表达效果

鉴赏过程

1.知作者。

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

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

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

2.析物象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

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所以,准确把握了

山水田园形象的特征有助于进一步深入了解作者的寓意,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3.看表达

①描写景物的角度:高低、远近、明暗、俯仰、绘形、绘声、绘色。

② 描写景物的技巧 :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化静为动) 点面结合 虚实

相生 (化虚为实)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拟人

4.抒情方式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或物) 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

2

5.明主旨:热爱自然 热爱生活 渴望归隐 向往田园 厌恶官场 憎恶黑暗 远离尘俗 闲

鉴赏要点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

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

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

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情景交融的手法有

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

诗人的无尽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

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

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

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拨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

起千堆雪。”

(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

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也叫点面结合)(“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4)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

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

出,微风燕子斜”。

总之,山水田园诗都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什么样的景(包

含读者的感受),即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怀。大凡用明丽的诗句写出壮美的诗篇,多表现作

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民族自豪感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如《望岳》;用清丽的词句,描写秀丽

迷人风光的山水诗,大多表现作者热爱生活,积极用向上精神或恬淡快乐的生活情怀。如于良

史《春山夜月》、刘方平《月夜》;如果诗歌刻意描绘的是静谧、幽深的景物,一般多则反映

诗人寄情山水,陶醉于自然,厌恶世俗,超然尘外的情趣,或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崇尚和追求,

或表现作者清高、孤傲的心志。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山中问答》、柳宗元的《江

雪》。

以上所述只是一般情况,鉴赏诗歌,一方面要揣摩诗句,体会诗中景物特征,另一方面要

尽可能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经历进行具体分析,仔细把握,千万不可“按图索骥”。 鉴赏示例 1.江村即事 唐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这首诗写江村眼前情事,但诗人并不铺写村景江色,而是通过江上钓鱼者的一个细小动作

及心理活动,反映江村生活的一个侧面,写出真切而又恬美的意境。

“钓罢归来不系船”,首句写渔翁夜钓回来,懒得系船,而让渔船任意飘荡。“不系船”

三字为全诗关键,以下诗句全从这三字生出。“江村月落正堪眠”,第二句上承起句,点明“钓

罢归来”的地点、时间及人物的行动、心情。船停靠在江村,时已深夜,月亮落下去了,人也

已经疲倦,该睡觉了,因此连船也懒得系。但是,不系船能安然入睡吗?这就引出了下文:“纵

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这两句紧承第二句,回答了上面的问题。“纵然”、“只

在”两个关联词前后呼应,一放一收,把意思更推进一层:且不说夜里不一定起风,即使起风,

没有缆住的小船也至多被吹到那长满芦花的浅水边,也没有什么关系。这里,诗人并没有刻画

3

幽谧美好的环境,然而钓者悠闲的生活情趣和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跃然纸上,表达了诗人对生

活随性的态度。

这首小诗善于以个别反映一般,通过“钓罢归来不系船”这样一件小事,刻画江村情事,

由小见大,就比泛泛描写江村的表面景象要显得生动新巧,别具一格。诗在申明“不系船”的

原因时,不是直笔到底,一览无余,而是巧用“纵然”“只在”等关联词,以退为进,深入一

步,使诗意更见曲折深蕴,笔法更显腾挪跌宕。诗的语言真率自然,清新俊逸,和富有诗情画

意的幽美意境十分和谐。

诗题是“江村即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表现“江村”的?写出了“江村”怎样的特点?

[答案]一是描绘恬美宁静的自然风光,表明江村是个富饶美丽的地方;二是通过夜晚“不系船”

的细节

暗示江村淳朴的民风。 2.雨过山村 唐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这首山水田园诗,富有诗情画意,又充满劳动生活的气息,颇值称道。

“雨里鸡鸣一两家”。诗的开头就大有山村风味。这首先与“鸡鸣”有关,“鸡鸣桑树颠”

乃村居特征之一。在雨天,晦明交替似的天色,会诱得“鸡鸣不已”。但倘若是平原大坝,村

落一般不会很小,一鸡打鸣会引来群鸡合唱。山村就不同了,地形使得居民点分散,即使成村,

人户也不会多。“鸡鸣一两家”,恰好写出山村的特殊风味。

“竹溪村路板桥斜”。如果说首句已显出山村之“幽”,那么,次句就由曲径通幽的过程

描写,显出山居的“深”来,并让读者随诗句的向导,体验了山行的趣味。在霏霏小雨中沿着

斗折蛇行的小路一边走,一边听那萧萧竹韵,潺潺溪声,该有多称心。不觉来到一座小桥跟前。

这是木板搭成的“板桥”。山民尚简,溪沟不大,原不必张扬,而从美的角度看,这一座板桥

设在竹溪村路间,这竹溪村路配上一座板桥,却是天然和谐的景致。 “

雨过山村”四字,至此全都有了。诗人转而写到农事:“妇姑相唤浴蚕去”。“浴蚕”,

指古时用盐水选蚕种。据《周礼》“禁原蚕”注引《蚕书》:“蚕为龙精,月值大火(二月)

则浴其种。”于此可见这是在仲春时分。在这淳朴的山村里,妇姑相唤而行,显得多么亲切,

作为同一家庭的成员,关系多么和睦,她们彼此招呼,似乎不肯落在他家之后。“相唤浴蚕”

的时节,也必有“相唤牛耕”之事,只举一端,不难概见其余。那优美的雨景中添一对“妇姑”,

似比着一双兄弟更有诗意。

田家少闲月,冒雨浴蚕,就把倍忙时节的农家气氛表现得更加够味。但诗人存心要锦上添

花,挥洒妙笔写下最后一句:“闲着中庭栀子花”。事实上就是没有一个人“闲着”,但他偏

不正面说,却要从背面、侧面落笔。用“闲”衬忙,通过栀子花之“闲”衬托人们个个都很忙的

情景.,兴味尤饶。一位西方诗评家说,徒手从金字塔上挖下一块石头,并不比从杰作中抽换某

个单词更困难。这里的“闲”,正是这样的字,它不仅是全句也是全篇之“眼”,一经安放就

断不可移易。同时诗人做入“栀子花”,又丰富了诗意。雨浥栀子冉冉香,意象够美的。此外,

须知此花一名“同心花”,诗中向来用作爱之象征,故少女少妇很喜采撷这种素色的花朵。此

诗写栀子花无人采,主要在于表明春深农忙,似无关“同心”之意。但这恰从另一面说明,农

忙时节没有谈情说爱的“闲”功夫,所以那花的这层意义便给忘记了。这含蓄不发的结尾,实

在妙机横溢,摇曳生姿。

1.用自己的话写出前两句诗描绘的景象 (限60字)

2.诗中的“妇姑”是指 。

3.最后一句用了 表现手法。简说此句描写的意义。

[答案]1.一、二两句写雨中山村的优美景色:弯弯的小溪边是一片葱郁滴翠的竹林,沿着竹

林旁的小路走过横在溪流上的木板桥,听到几声鸡叫,循声望去,朦朦细雨中的山崖间隐约露

出几间农舍。2.姑,婆婆(唐代习称) 妇,儿媳妇3.反衬。用“闲”字反衬出农民劳动繁

忙。又用香溢十里的栀子花映衬出山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淳朴欢乐的农村生活情趣,抒发了诗

人恬淡而喜悦的心情。

3.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首诗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绩”是搓的意思。“耘

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

4

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1.“儿女各当家”是指 。

2.诗作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3.写幼童“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细节,意在表现什么?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村庄里的男男女女都各自主动担负起田间和家庭的农活。 2.诗人写的是农村见闻,以白描的手法,描绘出春耕时节,男耕女织,老幼不息的忙碌景象。 3.童学种瓜有两点意义,一是表明农家孩子从小便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二是用幼童的形象衬托出农民的辛苦和繁忙。很明显,作品中流露出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对农村生活向往之情。

4.社 日 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粮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枳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古时的春秋季节有两次例行的祭祀土神的日子,分别叫作春社和秋社。古代百姓不但通过

作社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同时也借以开展娱乐。在社日民众集会竞技,进行各种类型的作社表演,集体欢宴,非常热闹。宋代诗人杨万里《观社》写道:“作社朝祠有足观,山农祈福更迎年。忽然箫鼓来何处?走煞儿童最可怜!虎头豹面时自顾,野讴市舞各争妍。王侯将相饶尊贵,不博渠侬一晌癫!”王驾《社日》虽没有一字正面写作社的情景,却描绘出了这个节日的欢乐。

诗一开始不写“社日”的题面,却从村居风光写起。鹅湖山,在今江西铅山县境内,这地

名本身十分诱人。湖的名字使人想到鹅鸭成群,鱼虾满塘,一派山明水秀的南方农村风光。春社时属仲春,“稻粱肥”,是指田里庄稼长得很好,丰收在望。村外风光如此迷人,而村内到处是一片富裕的景象,猪满圈,鸡栖埘,联系第一句描写,真可以说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诗一开始不写“社日”的题面,却从村居风光写起。虽只字未提作社的事,先就写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这两句也没有写到村居的人,“半掩扉”三字暗示村民都不在家,门儿都半掩着。古人常用“夜不闭户”表示环境的太平安宁,“半掩”而不上锁,可见民风淳厚,丰年富足。

这个细节描写是极有表现力。同时,它又暗示出村民家家参加社日,巧妙地将诗意向后联过渡。

后两句写“社日”正题。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没有就作社表演热闹场面着笔,却写社散后的

景象。“桑柘影斜”,夕阳西下,树影在地越来越长,说明天色将晚。古代习惯,祭社之处必植树。所谓“故园乔木”,即指社树,它象征乡里,故受人崇拜。其中桑、梓二木即古人常用为社树的树种。此诗的“桑柘”紧扣社日,即此之谓。可见笔无旁鹜。同时,村里植有“桑柘”,可见养蚕也搞得不错。遣词用语体现出诗人的艺术匠心。春社散后,人声渐少,到处都可以看到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家家”是夸张说法,说明醉倒情形之普遍。诗未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它的暗示性很强,读者通过这个尾声,会自然联想到作社、观社的全过程。“醉人”这

个细节可以使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畅怀大饮,而这种欣喜之情又是与丰收分不开的。

此诗不写正面写侧面,通过富有典型意义和形象暗示作用的生活细节写社日景象,笔墨极

省,反映的内容却极为丰富。这种含蓄的表现手法,与绝句短小体裁极为适应,使人读后不觉其短,回味深长。当然,在封建社会,农民的生活一般不可能像此诗所写的那样好,诗人把田家生活作了“桃花源”式的美化。但也应看到,在自然灾害减少、农业丰收的情况下,农民过节时显得快活,也是很自然的。

这首诗描写社日农民的欢乐情景运用了细节描写,很具表现力。试举两例分析。

[答案]《社日》这两个细节分别是:春社延续的时间很长,到傍晚才散;其二是农民们兴高采烈,开怀畅饮,大醉而归。 5.宿甘露寺 宋·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这首诗从小处着笔写出了长江的宏伟气势。甘露寺,坐落在长江南岸镇江的北固山顶,从

上面可俯视汹涌澎湃的滚滚长江。诗的第一、二句劈空而起,在夸张、幻想的笔法中融进诗人的主观感受,写出了北固山的高峻地势和甘露寺远离红尘的清肃。山顶云气绕寺而飞,疑为从僧房中诗人所倚的枕中所出,触目皆是,伸手可及,令人有将千万山峰揽入胸怀的感觉;松涛 5

【篇二】对一首古代诗歌的鉴赏

欣赏下面一首古诗

欣赏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4分)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⑴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⑵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答案:23.⑴(2分)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⑵(2分)月影映入江水(0.5分),又随江水流去(0.5分),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8-9题。(6分)

【双调】寿阳曲

江天暮雪

马致远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对一首古代诗歌的鉴赏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8.请赏析《江天暮雪》中“半梅花半飘柳絮”的妙处。(2分)

9.(1)这两首诗歌描绘的画面有何不同?(3分)

(2)寄托了两位诗人什么样的共同情感?(1分)

答案:8.把纷飞的雪花比喻为盛开的梅花和飘飞的柳絮,具体形象地表现了“雪乱舞”的景象。

9.(1)《江天暮雪》描绘动态的“雪乱舞”的自然景象和钓后归去的人物形象;《江雪》描绘静态的千山无鸟、万径无人的空寂雪景和孤舟垂钓的人物形象。(2)都通过孤傲的钓翁寄托了作者清高脱俗的感情。

阅读杜牧《赤壁》,回答问题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几十首古诗词,有的咏史,有的写景,有的叙事……请问杜牧的《赤壁》属于那一种写法?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什么特点?(3分)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3分)

答案:

(1)咏史诗(1分)。特点:借史实抒情。(2分)

(2)“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1分)。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

兰州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3分)

兰溪棹歌①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释】①兰溪,在今浙江兰西县西南。棹(zhào)歌:船歌。

8.对兰溪山水的美妙景致,作者主要是通过"□□□"一词启发读者去想象的。(1分)

9."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生动传神,写活了诗歌意境,请你发挥想象,对这句诗的画面加以描写。(2分)

8.(1分)镜中看

9.(2分)示例:鱼抢春(新)水,(调皮地)涌上溪滩,(拨鳍摆尾)啪啪蹦跳。 初中课外古诗赏析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下列各首古诗, 然后回答问题。

一、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②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

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

(答案:1、花色淡墨,花香清芬。2、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

二、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②黄云:乌云。③曛 :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1、“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

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

(答案:1、用“千”字好。“千里”境界壮阔,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相谐。2、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鼓励朋友乐观豪迈,积极进取。这两句诗气势雄壮,胸襟开阔,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是壮伟之音。)

三、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逃归途中。

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

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

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答案1、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2、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

四、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炼字。

2、诗中哪两个字说明客人要回去的原因?哪一句以退为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

(答案:1、这个“弄”字,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给景物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给客人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仿佛是要让客人自己意识到——如此美景,留下来是值得的!2、轻阴,入云深处亦沾衣

五、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①泥融:指冻泥融化,又软又湿。

诗的前两句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画了春天的景象?

后两句中的“泥融”、“沙暖”呼应了前面哪两个字?一“飞”一“睡”有着怎 样不同的情态?

(答案:1、“迟日”、“江山”、“春风”、““花草”。2、呼应“迟日”,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六、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注释】①渔者:捕鱼的人。②但:只。③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联系《岳阳楼记》的名句,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对比,岸上人来人往,只想着鲈鱼的美味,船上渔民风里来浪里去:通过两幅画面的对比,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表达了对“江上往来人”的规劝。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这是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一个写照。

七、送友游吴越

杜荀鹤

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有园多种桔,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篇三】对一首古代诗歌的鉴赏

古诗词鉴赏知识点一

知识点一:【 古诗鉴赏辅导 】

古诗赏析的一般要求有哪些?

明诗意——把握常见意象的蕴意,了解诗意或情感

想画面——诗中的画面是生情之源:情随景生,感随事发。

品情感——情与感是诗歌的主题与灵魂所在。从题眼入手、从关键句入手、从背景入手、

从意象入手、从题材入手

析手法——诗歌的表现手法,是诗人传达情感,表现主题最重要的技巧,也是诗歌铸就妙

语佳句的关键。

常见诗歌意象解说:

( 1)自然景观类

月—思乡思亲,别恨离愁,寂寞思归

夕阳、落日—凄凉失落、忧郁之情

流水—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烟雾、寒霜—哀怨、惆怅、凄苦等情思

春风、东风—春天、希望等美好事物

西风—惆怅哀伤、游子思归

(2)植物类

杨柳—离别难舍等情思

落花—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感叹与哀愁

梅、兰、竹、菊、松—高洁坚贞之志

梧桐、芭蕉—光阴易逝、身世磨难的惆怅哀愁

莲—爱的象征。“莲”与“怜”音同,借以表达爱情。

红豆—爱情或相思

(3)动物类

鸦、猿、杜鹃—凄苦哀伤之情

鱼—快乐自由

孤雁—孤独、思乡

鸿鹄、雄鹰—理想追求

蝉—悲凉、高洁

青鸟—信使

(4)其它

羌笛—凄切(征人思乡)

大海—宽阔的胸襟,非凡的壮志,豪迈的气概。

例子分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说说“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里前一句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表达效果?

意象:杨花 、子规 漫天飞舞,漂泊无定;(杜鹃鸟)一声声哀痛之极,鸣声凄厉。

效果:融情入景。景物的描写,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也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

2、想画面——诗中的画面是生情之源:情随景生,感随事发。

阅读《泊秦淮》,回答问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请你说说第一句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首句营造了迷蒙、冷寂、悲凉的意境,为全诗渲染了气氛。

景与事(画面)是情与意(主题或情感)的载体。

品情感:情与感是诗歌的主题与灵魂所在。从题眼入手、从关键句入手、从背景入手、从意象入手、 从题材入手。

诗歌的题目—— 有的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有着重要的提示作用,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春夜喜雨》、张养浩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等。

诗歌中的关键词或诗眼

所谓“诗眼”,是指一首或一句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词语,它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如陆游《书愤》中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其中的“空”字,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满腔报国热忱却一直到老仍报国无门的深重的怅惘与悲愤,准确而深刻地点明本诗主旨——抒写悲愤之情; 又如宋祁《木兰花》中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运用拟人手法,将春杏怒放,生机勃勃之景生动形象、极具情趣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诗歌的主旨句—— 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议论性或抒情性的句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一片冰心在玉壶”

朱熹《观书有感》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苏轼《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诗中都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都可以说是诗中的主旨句。

诗歌的注释

有的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诗歌的思想内容;有的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诗歌的用典或意境。有的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诗歌的写作风格。

题材特点——

田园诗:

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

写景诗:

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 送别诗:

依依不舍的留恋;对友人的思念;劝勉安慰的豁达;坦陈心志的告白。 边塞诗:

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久居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孤独。

行旅诗:

游子漂泊在外(久戍边关、久宦在外)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咏物诗:

借某物的特点来表达自己的人格品性或追求。对一首古代诗歌的鉴赏

怀古诗:

悲叹怀才不遇的感慨;抒发昔盛今衰的愤慨;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

闺怨诗:

对丈夫的思念,离别的孤独寂寞之感;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古诗鉴赏答题技巧分类讲练】

古代诗歌鉴赏,应力求准确到位,这就要求我们在答题过程中,不仅能读懂读通诗歌,而且能用简洁规范的语言表述出来。古代诗歌鉴赏题,虽然有较强的开放性,但弄清命题指向,讲究答题思路的清晰规范、语言的简练得体,十分必要。

下面结合具体实例,归纳一些答题的思维流程及答题模式,以优化答题结果,取得答题的最佳答题效益。

一、鉴赏人物形象类题目

【设问方式】

1.这首诗刻画了什么形象?有什么具体特点(特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诗中所写形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作者表达思想感情起了什么作用?

3、诗中的生动地表现了„„特点(过程),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4.形象表现的情感特点有哪些?

【解答思维流程】

古诗词中的形象(意象),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我”的形象和景物形象。分析诗词中的形象(意象),要根据诗歌描绘的具体物象或画面识别意

象、意境的特征和情与景的交融,进而理解诗歌蕴含的思想情感,或体会其哲理内涵。通常可从形象的色彩、指向、强度、虚实或动静等角度分析理解。

常见的概述人物形象特征的词语:

人物形象: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斗志昂扬、不拘礼节、天真顽皮、勇猛剽悍、干练果决、英武豪迈、寂寞惆怅、饱经磨难、顾影自怜、身孤影单、百无聊赖、零落漂泊、情趣高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悠闲自得、怡然自得、安闲宁静、心如止水、夜不能寐、幽独苦闷、辗转漂泊、羁旅天涯等(以上人物形象)

答题思路:可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形象(意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并以此为“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论证。具体而言,回答这种题(1)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 ;(2)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3)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描绘这一形象;

(4)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答题示例1】

初冬夜饮①

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②,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注]①本诗作于会昌二年,当时杜牧受人排挤,被外放黄州,又转池州、睦洲等地。②欢:指酒。《易林》:“酒为欢伯,除忧来乐。”

第二句描绘的是怎样的一个诗人形象?最后一句表达的是诗人怎样的感情?对一首古代诗歌的鉴赏

分析:首句诗人以汲黯(淮阳,指西汉刚直敢言,数被外放的汲黯)自比,暗示自己是由于耿介直言而被排挤出京,“偶求欢”暗点诗题“饮”字,表明诗人愁思难解,抑郁难遣,只能借酒浇愁的心绪。第二句天寒岁暮,秉烛独饮,形影相吊,怜影自伤,更觉悲凉寂寞,“霜”在此蕴含风寒、风尘之意,不仅与“初冬”暗合,更暗示了作者心境的孤寒,“客袖”已见乡思之切,“侵霜”更增流徙之苦,只此四字,概括了多年来的宦游生涯,饱含了几多辛酸!“烛盘”则关合题目中的“夜饮”,真可谓字不虚设。

[参考答案]1、第二句寥寥七字,勾勒出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2、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流转无定的困苦、思念故园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隐痛等复杂的情感,耐人寻味。

二、鉴赏景物形象类题目

【设问方式】

1.诗中描写了某物(景物)的哪些特点?使用了什么手法?

2.两首诗均写了某物,但又有所不同,请具体加以说明。

3.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其情感?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

参照“鉴赏人物形象”。

常用概述景物形象特点的词语:

景物形象:凄凉、悲伤、高洁、哀伤、凄清、凄切、孤独、离愁、纯洁、姿

态美好、清雅高洁、晶莹澄澈、绚丽多姿(多彩)、凌雪傲霜、冷落萧条、凄凉荒寒、衰败荒凉、寂静清冷、荒凉冷落、零落憔悴、幽静闲适、清秀可人、静谧安详、和平宁静、浪卷云涌、气势飞动、苍凉黯淡、馨香四溢、蜂飞蝶舞等。

三、语言炼字类题目

这类题目考查较多,是常考题型,要多加注意。这类题目通常有四个考查方向:品味关键词语(含义及表达作用);理解诗句的含义、色彩、情味和效果;品评某一字词的艺术表达效果;概括诗歌的语言风格等。

【设问方式】

1.对诗歌中的某句某字,诗人说“X”而不说“X”,有什么表达效果?(或对诗中的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2.诗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一个(或哪两个)?并作简要分析。

3.此诗某句中的某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认为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4.某字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

5.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解答思维流程】古人作诗,讲究一字传神,这类题目要求品味锤炼出的字,妙在何处。因此,不能就字论字,而应回到原诗中,结合诗歌的意境、题旨和诗人表达的情感来进行分析。

常见的概述语言特色的词语:

语言特点:清新、朴素、雅致、平实、华丽、绚丽、幽默、活泼、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精当、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明白如话等

风格类: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婉约、婉转、风趣、工丽;苍凉雄健、委婉蕴藉、飘逸洒脱、苍凉悲壮、缠绵悱恻、情真意切、气势雄壮、自然流畅、忧郁激愤、沉郁顿挫、清新典雅、婉约凄切、新鲜活泼、气势磅礴、奇特新颖、平白清新、语淡情浓等。

[答题思路]①肯定哪个好或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表层义和深层义;③展开联想和想象,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分析语言特色类题目,可以这样操作:①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②结合诗中的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题示例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湖北卷)

次北固山下注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篇四】对一首古代诗歌的鉴赏

古诗词赏析

1.送别——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这首《送别》,同样的脍炙人口。在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开场便是落寞的场面,离别的情绪。在夕阳下,晚风吹拂着杨柳,悠远的笛声传来,群山连成一片,而我就要在这良辰美景中与你分别,不知道你将去何处,不知道你将走向何方,或许在天涯,或许在海角,在这人间,为什么知交都要分离,为什么不能够长久地在一起?在这离别的时刻,就让我们用一壶酒来传递彼此的心意,以此来表达最后的欢乐。因此,从此以后,在我的梦里,常常地会见到你,当醒来的时候,没有友情的温暖,人生是多么的寒冷。

本诗的作者是位高僧,在多个领域均有建树,是公认的文化大师。他的这首《送别》诗,意境高远,行文流畅,具有非常强烈的穿透性,不管何时,不管何地,只要读到“今宵别梦寒”的文字,我的内心总会泛起一层的忧伤。离别了,梦中相见,梦醒之后,心是如此的凄凉,如此的孤寂。难道我和宝贝不是如此吗?那曾经的欢娱,那曾经的美好,而今安在?

2、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 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7)竦 峙(sǒng zhì):高高耸立。竦 ,通耸,高。

(8)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9)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0)日月:太阳和月亮

(11)若:如同.好像是.

(12)星汉:银河。

(13)幸:庆幸。

(14)甚:极点。

(15)至:非常,

(16)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17)咏:歌吟

(18)咏志:即表达心志。

(19)志:理想

(20)歌以咏志:以 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赏析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3、曹操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1.该 作于建安十二年(207),这时曹操五十三岁。这首诗是《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诗中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艺术形象于一炉,表现了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神龟”二句:神龟虽能长寿,但还有死亡的时候。神龟,传说中的通灵之龟,能活几千岁。寿,长寿。

3.竟:终结,这里指死亡。

4.“螣蛇”二句:螣蛇即使能乘雾升天,最终也得死亡,变成灰土。螣蛇,传说中与龙同类的神物,能腾云驾雾。螣音同“腾”

5.骥(jì):良马,千里马。枥(lì):马槽。

6.已:停止。

7.烈士:有远大抱负的人。暮年:晚年。

8.盈缩:原指人的寿星的长短变化,现指人寿命的长短。盈,满,引申为长。缩,亏,引申为短。

9.但:仅,只。

10.养怡:保养身心健康。

11.永:长久。永年:长寿,活得长。

12.幸甚至哉:两句是合乐时加的,跟正文没关系,是乐府诗的一种形式性结尾。 译文

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结的时候。

腾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躺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

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

我非常高兴,要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赏析

这是一首富于哲理的诗,是曹操晚年写成的,阐述了诗人的人生态度。,显示出诗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人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延年益寿,这里可见诗人对天命持否定态度,而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抒发了诗人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奋斗不息、对伟大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止的壮志豪情。

4、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注释

对酒当歌:一边喝着酒,一边唱之歌。当,是唱歌的意思。

几何:多少。

去日苦多:苦于过去的日子太多了。有慨叹人生短暂之意。

慨当以慷:指宴会上的歌声激昂慷慨。当以,这里没有实际意义。

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

青青子衿(jīn),悠悠我心:出自《 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悠悠,长久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

沉吟:原指小声叨念和思索,这里指对贤人的思念和倾慕。

呦(yōu)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shēng):出自《诗经•小雅•鹿鸣》。 呦呦:鹿叫的声音。

鼓:弹。

苹:艾蒿。

何时可掇(duō):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掇,拾取,摘取。

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阡,南北向的小路。 枉用相存:屈驾来访。枉,这里是“枉驾”的意思;用,以。存,问候,思念。 讌(yàn):同“宴”(原文中讌为“讠燕”)。

匝(zā):周,圈。

译文

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才可以拾到;

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与我。

鉴赏

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篇五】对一首古代诗歌的鉴赏

怎样写一段古诗词的鉴赏文字

怎样写一段古诗词的鉴赏文字

写段80字左右的诗词鉴赏文字是整个诗词欣赏部分的最后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题。它的分值一般是4分左右,要占整个诗词部分的分值的一半,而且我们前面所讲解所有内容,如诗词的主旨,思想感情,语言,艺术手法,都是鉴赏诗词的一个切入点。很好地理解它们,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写好最后一段的鉴赏文字。当然我还想指出的一点是,虽然鉴赏是很重要的,是关键,但基础却是理解,也就是要读懂诗词内容。所以我们每一位考生都必须认真地阅读诗词,包括序言,注释一类,很好地掌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才能写出一段恰如其分的精彩的鉴赏文字。否则连看都没看懂,更何谈去欣赏呢,对吗?下面我就具体地讲解,辅导一下如何写一段鉴赏文字。

我想先请大家看一个例子,读下面一首唐人七绝:

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 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 犹恐春阴咽管弦。

问题:这首诗在表现手法方面有什么突出的特点?试作简要的赏析。

下面我们先看几位同学写的赏析文字:

短文一:诗歌运用了景物描写,桑树没有叶子,还有箫管,水龙。作者用拟人的手法,说明土象生烟一样,到处吹吹打打的景象。

短文二:这首诗是描写农村里遭受了旱灾的严重的景象。桑树都枯得没有了叶子,土地就像冒了烟一样。没有科学知识,所以只能向老天祈求下雨。他们在龙王庙前吹吹打打地,表现了农民春阴的焦急心理。

短文三:这首诗歌用的是衬托的手法。前面两句话和后面两句话互相形成了衬托。朱门说的是当官的人家,他们享受地看着唱歌跳舞,而农民在看着旱灾的严重。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影响,心里十分焦急。于是他们只能到龙王庙前祈求下雨。这也是一种寓情于景的写法,表明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一种同情心理。

以上这几段同学们写的赏析文字有的没有读懂诗词的内容,内容都理解得不准确,或不完整,当然就写不好了。有的把这首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错了,当然也答得不对。有的大致内容对,但是一段文字的结构比较零乱,有点东拉西扯的味道。有的在语言上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应该说这首诗歌的内容并不难理解。前两句主要写旱情,干旱的严重,桑条都不长叶子,土都像冒烟一样,不就生动地反映这一点吗?这样下去,养蚕业,农业生产都受到严重影响,农民心急如焚。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的限制,农民只能把盼下雨寄托在水龙王身上。所以他们吹吹打打地到龙王庙前来求神,祈求龙王能睁来眼,下下雨。而后两句的内容与此形成鲜明的对照:那些官宦人家(注意“朱门”借代当官的人家,这点很重要)照样莺歌燕舞,寻欢作乐,他们还生怕春雨一下,使管弦受潮,影响了吹奏效果。这就是作者在这首诗歌里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如果我们能够这样理解,我想一段赏析的文字就不难写出了,请看:

本诗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第一,二句描写了桑无叶,土生烟的情景,含蓄地抒写了农民盼春雨而心忧如焚的心情。第三,四句写当官的人家仍然歌舞昇平,还担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寻欢作乐。一样忧,两样情,对比鲜明,反差强烈。作者正是通过这种手法,强烈地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的无比愤慨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从以上这个例子,我想告诉大家的是:

1.首先得审明题目,严格按照题目要求去写。从大的角度来分,鉴赏的题目可分为有指令性的(限定鉴赏的角度)和无指令性的(任选一个角度)两种。有指令性的限制了你的鉴赏的角度,比如要你赏析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或从炼字角度,或从欣赏艺术手法等角度等,毫无疑问我们必须严格按照指定的欣赏角度写,否则不合题目要求,就要全部失分了。如遇无指令性的题目,考生可任选一个角度,无论从内容和形式上来写都可以。当然要注意:

①切入点要小,不能太大,太大了,不具体不容易写好

②拣诗词比较明显的特点来写,这样比较有把握

③拣自己比较拿手的项目来写,这样可以省力一些。

如2004年上海秋考第18题的题干是这样表述的: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一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字左右)。应该说题干是属于无指令性的一种(除范围有限定外),而括号内的文字是出题者的建议,从理论上来说可按照此建议写,也可不按照此建议写。总之像审清作文的题目一样,写一段诗词鉴赏文字同样要认真审清题目的意思。

诗歌鉴赏一般可以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角度入手。诗歌,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无论是咏物还是怀古,都会寄寓着诗人一定的思想感情,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感悟是诗歌鉴赏的重点。

★ 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对一首古代诗歌的鉴赏

①应联系诗人的生平事迹、创作风格;

②应联系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

③避免先入为主,具体诗歌具体分析;

④应细读序言和注释。

★ 从诗歌的艺术特色进行鉴赏,一般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入手:

①从炼字角度:着重分析该字词的表达效果,对主旨所起的作用;

②从名句角度:着重分析该句的情感哲理所在,对主旨所起的作用;

③从修辞的角度:该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常见的修辞手法

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反问、设问、借代、双关、互文等;

④从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描写角度和描写方法)、议论、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

情);

⑤从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想象联想、烘托或对比衬托(动静相衬、以有声

衬无声等)、托物言志、化用典故、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虚实相生、比兴寄托、比

喻象征等;

⑥从音韵的角度:如长短句间杂的,读起来错落有致,好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多用叠词

的,讲究压韵的,则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性;

⑦从章法结构的角度:起承转合、前后照应、卒章显志、伏笔、铺垫等。

本诗是咏史诗,借历史上“赤壁之战”和”苏子二游”这两个典故,抒英雄已逝、辉煌不再的感叹之情。艺术特色有:①用典“赤壁之战”与”苏子二游”。②借景抒情:“荒矶鸥鸟满烟芜”指只有荒凉的石壁和盘旋的水鸟依旧在那儿。满眼都是一片迷蒙之气。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感叹。③叙史简洁:前四句以简炼的语言叙述曹操的军势和野心,诸葛亮的赤心。

2.写一段鉴赏文字,严格说我把它比作写一段小的议论短文一样。它必须主旨鲜明,论述具体,结构清晰,语言恰当,符合赏析文字的要求。具体说来应包含以下三部分: ①必须在开头(当然也可在结尾,初学者最好在开头)针对题目中提问的欣赏角度明确地提出你的看法,观点。题目中怎样问你,你就应该怎么答。譬如我以上举的例子中问你,诗歌突出的表现手法,那么我就应该回答:“本诗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开宗明义,要言不烦。如举例的2004年考题,建议你从景和情的关系的角度欣赏,那么就可以这样回答:诗歌最后一句运用了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②然后运用诗歌中具体的内容(注意必须要具体)来论述你的观点,看法。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就像小议论文中的论证部分一样。你必须用诗歌中的具体内容来证明你的观点。一共是80字的话,这部分内容应该占主要篇幅,同学们从我举的一个例子中就可以看出。“第一,二句描写了桑无叶,……反差强烈”这部分就是具体地论述了诗歌是怎样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的,把什么和什么进行对比,说得非常清楚,到位。你说诗歌中衬托手法用得好,那就应该具体说拿什么来衬托什么;你说诗歌中比喻修辞手法用得好,那就要具体说明拿什么比什么;依此类推。 ③最后应该小结一下,通过这样写法有什么好处,表达效果,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等。我举的例子中“作者正是通过这种手法,强烈地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的无比愤慨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就是说明的这一点。

一般说来一段鉴赏文字应该包括以上三个部分。下面有几点说明:

①“文无定法”从理论上说,赏析文字没有具体的格式,不是非得这样写不可。我还是觉得从学生的角度,从考试这个角度看,教给同学们以上的写法,大家容易理解,也容易模仿,主旨鲜明,内容具体,结构也清晰,有什么不好呢?当然同学们写熟练了,也可以变换一些结构写。 ②不管什么写法我觉得,应该包含以上三点内容,这是毫无疑问的,否则一段赏析文字的内容会不够完整。 ③题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不管怎么提问,回答的方法,回答的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都可以用以上介绍的方法来作答。我在下面的例子和练习中,各种提问的形式都有,大家可以自己试着做。 ④如果遇到无指令性的提问(任选一个角度),那么,在文字的第一句中应该加一句话,先自己给自己鉴赏文字确立一个角度,也便于阅卷老师明确你是从哪个角度来欣赏的。譬如可以这样说:

“我觉得这首诗词在表现手法的运用上十分出色,尤其是对比手法的运用值得称道。„„”一句话既点明了欣赏的角度,又表明了观点,十分简洁,明了。

2004年上海语文卷第四大题:

(四)阅读下面的诗和对联,完成第16—18题。(8分)

赤壁

杜庠

水军东下本雄图, 千里长江隘舳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 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 荒矶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②舳舻;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 ③曹瞒:即曹操。

18.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字左右)。(5分)

下面分别选择当年考生中此题目获得1分到5分的五段鉴赏文字,并略加分析,让大家比较一下:

答案1:“作者在诗句中描绘了一幅凄凉,凄清的场面。几块光秃秃的石矶矗立在水中,几只鸥鸟在天空中不断的翻飞,满眼望去,一片孤寂荒芜,与整首诗的氛围极其吻合。”

(这类答案基本上对如何进行诗歌鉴赏缺少必要的了解,答题时也找不到切入的角度,只是对诗歌最后一句作了点翻译,解释而已,只能给1分语言分。)

答案2:“诗末一句通过写景,渲染出一派萧索荒凉的图景。眼中之情即是心中之情。作者借此景来咏叹历史,感叹历史,抒发了对战争过后的无奈与怅惋的情怀,这是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这类虽能抓住“融情于景”的鉴赏角度,也就是说观点是对的。但却没能具体展开说明诗歌中究竟写了什么景,描绘什么意象,只是笼统地说上“一派萧索荒凉的图景”,同时也没能正确地理解作者在诗中的情感抒发。由于缺乏知人论世的评价观,特别是忽略了注释①,对诗作,对作者的情感抒发作出就事论事的简单化甚至是错误的评价,所以只能给2分)

答案3:“此句诗在形式上运用了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以赤壁的萧索之景反映出诗人心中有一腔抱负却不得志的悲愤,也可以透射出诗人对当局者的不满,寄与自己希望当局者不学曹操的愿望。”

(这个答案的优点在于首先有明确的角度切入和观点:情景交融或融情于景。其次在分析中能知人论世,联系注释,对诗句作出较正确的理解。但问题在于考生忽略了诗歌鉴赏中的重要环节——对于诗句或诗歌中的景的描写或者说是意象的把握和分析,还是笼统的“赤壁萧索之境”这么一句,使得鉴赏游离了诗句之外。要知道意象与意境的把握分析是诗歌鉴赏的根本,缺少了这一环节,鉴赏也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本诗中的最后一句中的“荒矾”“鸥鸟”“烟”就是句中的景,意象。正是景象的组合形成了萧索,凄凉的意象。“一切景语皆情语”,正由于诗人心中不得志的哀情与眼前的哀景形成了契合,所以才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所以这类答案也只能得3分。)

4 ③②①

答案4:“本诗的特色之一便是寄情于景,尤其是末句中的“荒矾”“鸥鸟”等意象生动地描绘了赤壁战场荒凉的景象。诗人在官场不得志,因而触景生情,由此景引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抒发了浓浓的哀情。”

(根据诗词鉴赏的基本要求和我介绍的三部分的内容,这个答案都是比较到位的,它的观点鲜明,也具体地叙述了描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对末句所表述的主旨也理解得较正确,这个答案可以给4分,为什么不能拿5分呢?请看答案5就知道了)

答案5:“诗末一句,作者以“荒矾”“鸥鸟”为意象构建了一派凄迷,萧索的意境,含蓄的表达出了诗人对于历史兴亡的愁怀和人生失意,理想不能实现的淡淡哀伤,尤其是该句卒意显志,以冷景衬哀情,起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答案除了鉴赏了诗末一句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以外,“卒意显志”一句回答了题目中的“结合全诗”这个要求,所以就可以全部拿到分。当然这段答案的语言也很老练,可见考生的基本功是很不错的。)

从上面一个例子可以看出一段鉴赏文字应该包括哪几个部分,也可以看出评分的标准还是相当实际准确的,下面我再举两个例子。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

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

不改清阴待我归。

题目:综合全诗,诗人主要用什么手法刻画了“幽竹”什么样的形象?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刻画了幽竹不改初衷,不为俗屈的高尚品质。在“鸟稀”“花尽”的暮春季节,窗外阴幽环境下的竹子依然翠绿葱葱,摇曳多姿,不改初衷,深情地迎接我的归来,诗人采用对比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对幽竹不畏春残,不为俗屈的高尚精神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

评析:这也是一首七绝诗。谷口,辛夷是地名,时间是暮春季节,所以“黄鸟稀”“杏花飞”了,一片衰败的景象,与之形成鲜明的对照的是作者故山草堂的山窗下的幽竹依然是那么的青葱,苍翠,一派生机勃勃。所以作者由衷地对竹子产生了爱怜之情,这就是这首诗歌基本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答案也基本上由我以上介绍的三部分组成。由于题目中有两个问号,所以答案中的第一句也回答了用什么手法,塑造了什么形象这两个问题。

下面再看一道2002届上海语文试卷中的试题。

虞美人

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以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题目:试从一个角度切入,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3分)

【篇六】对一首古代诗歌的鉴赏

课外1-10首古诗鉴赏

一 山中杂诗

【南朝】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译文:

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岚气云烟, 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房檐上飞来飞去, 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鉴赏:

这首诗描写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屋檐上飞,最有趣的是云彩居然从窗户里飞了出来。

思考与讨论:

1、“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云出”,你认为诗人倾向于一种怎样的生存境界

(心情)?

环境清幽,闲适恬淡的心情。

2、“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展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鸟飞檐上,云出窗里,在动和静的变化中写出了轻快飘逸的生活情趣。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答: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4、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屋檐、云出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5、“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能。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所以不能改。

6、诗中说明怎样一个道理?

答:拥有独到的观察角度,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

〔主题〕

写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借幽居的景象,暗示当时的山居之乐,表达了作者恬淡超然的闲适心情。

〔特色〕

本诗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这一主题。句句写景,句句有情。

二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作者简介:

王维,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译文: 月夜,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弹琴,时而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独坐幽篁,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鉴赏:

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畅销、与明月相伴的情景。前二句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后二

句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构成了全诗优美、高雅的已经,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思考与讨论:

1、月夜竹林的幽静,以( )反衬? 弹琴长啸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

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