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文章最后一句话有何含义和作用

时间:2021-10-29 15:47:29 初一作文

【篇一】河中石兽文章最后一句话有何含义和作用

河中石兽

《河中石兽》教案

设计人:湘一芙蓉二中 罗梦尘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把握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层次,理解文章揭示的主题。

3.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4.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要立足实际,全面了解,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及相关语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明白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单元第25课《河中石兽》,作者是?(PPT出示作者简介)

预设:生齐答纪( jì)昀。师正音,“纪”作姓氏读jǐ。以此引出我们读错是根据平常经验想当然犯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错误。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讲述的也是这个道理,那么究竟《河中石兽》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学习课文,寻找答案。

二、预习检测

一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检查读音是否准确、断句是否到位。

读完正音,要注意的字音:临河干、圮于河、棹、曳、是非木杮、湮于沙上、......

啮沙为坎穴、转转不已。 ...

三、略读课文,疏通文意。

生齐读。回答:

1.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明确:找石兽。

2.师补充:《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这部作品主要记载什么呢?课下注释第一条。志怪小说: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体内容。(PPT出示)

为什么“找石兽”这件事是“神异”的?课文分别写了哪些人如何找石兽?结合文中相关叙述,将他们找石兽的方法和道理尽量用原文表达。

(此问主要让学生通过略读理解文章大意,虽不知每个字的意思,但能读懂

四、精读课文,把握文意。

这么多人参与到寻找石兽中来,作者详写了哪几位?精读课文,把握文意。 任务:

1.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文意,在书上圈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先自学,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2.生质疑。其他同学答疑。不能回答的疑问师生共同解决。(文言词句积累卡片)

3.分角色朗读讲学家和老河兵的话,分别读出他们的情态。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他们的读音语气是否准确到位。

5-8分钟后,检测学习情况。PPT出示难解字词。

分角色朗读讲学家、老河兵的话,并谈谈自己的理解。其他同学点评(从字音、句读、翻译三个角度进行)

PPT图示“当求之于上流”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4.文中两次写到了笑:“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这两个人的笑是一样的吗?请发挥想象,描述“讲学家”和“老河兵”的心理活动,揭示他们“笑”的缘由。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心中暗想:( ),不由笑之。

(2)一老河兵闻之,心中暗想:( ),笑之。

5.众人求石兽,结果按老河兵的方法找到了,明明讲学家学问更加渊博,为什么渊博的人反而错了?(分析各自判断的原因何依据)

7.纪晓岚写“河中石兽”的故事,仅仅是为了让我们了解生活中的“神异”之事吗?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1)学生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2)学生朗读最后一句,要读出感慨和反问的语气。

小结:两只落入水中的石兽既未被河水冲到下游,也没有原地沉入河沙里,而是到了数里外的上游。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意外的结局,从而悟出了“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四、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至于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例?与同学们交流这类小故事,再说说你对这篇文章的体会。

五:作业

1.选做题:课后找来《阅微草堂笔记》阅读交流。

2.下面是选自《阅微草堂笔记》的一篇短文,理解文意,在文末补充上几句话,揭示故事的主题。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于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注】(1)经年:一年左右。(2)土寇:土匪。(3)角:战斗。(4)洫

(xù):沟渠。(5)甫:刚。

揭示的故事主题:

不能灵活运用书中的知识,只会纸上谈兵死读书,实不可取。

3.熟读并背诵课文。

【篇二】河中石兽文章最后一句话有何含义和作用

河中石兽复习资料

《河中石兽》复习资料

一、文学常识

纪昀,字晓岚,清代文学家,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四库全书》按内容分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一书,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全书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

二、字音

棹( zhào ) 圮( pǐ ) 河干 (gān ) 曳 (yâ) 溯(sù) 木杮( fâi ) ..

湮 (yān ) 啮 (niâ ) 铁钯 (pá ) 臆 (yì ) 欤(yú ) 坎穴( xuã ) ..

三、字词解释:

临:靠近 。 河干:河边。 圮:倒塌。 并:一起。 阅:经过,过了。

岁:年。 募:募集。 求:寻找。 竟:终于,到底。 棹:划船。

以为:认为。 曳:拖。闻:听说。 尔辈:你们。究:推究。 是:这。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木杮:削下的木片。 岂:怎么。 为:被。 去:离开。 乃:是。 湮:埋没。 耳:语气词,表示“罢了”。 沿:顺着。 颠:通“癫”,疯狂。 服:信服。 确论 :精当确切的言论。 闻:听说。 凡:大凡,凡是。 失:丢失。 当:应当。 盖:原来是。 坚重:又硬又重。 啮: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坎穴:坑洞。至:到。 倒掷:栽倒。

如是:像这样。 不已:不停止。 遂:于是。溯流:逆流。 固:固然、当然 。 如其言:依照他的话(去做)。 得:找到。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但:只。 臆断:主观地判断。 欤:句末语气词,吗,呢。

四、一词多义

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

沿河求之: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话 ..

当求之于上流:代词,代石兽。 其反激之力:的 ..

至石之半:的 求之下流、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 ...

然则天下之事:的 .

五、古今异义

干:古义是岸,今义是不潮湿。 阅:古义是经过,今义是看。

物理:古义是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是一门学科。

是:古义是这。今义是表示判断的动词。 已:古义是停止。今义是已经。

但:古义是只。今义是表示但是。

六、句子翻译:

1.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寺庙的大门倒塌到河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河里。

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

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

3.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

人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 没有石兽的踪迹。

4.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 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 ...........

涨携之去? .

一位教书的在寺庙里讲学,听到这件事便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

5.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

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里,越沉越深罢了。河中石兽文章最后一句话有何含义和作用

6.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

顺流而下寻找(石兽),不也是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7.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这话,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水中的石头,都应该到河的上游去寻找。”

8.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 ....

坎穴。 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 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坑洞。河中石兽文章最后一句话有何含义和作用

9.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

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会栽倒在坑洞里。

10.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逆上矣。 .......

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

11.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河中石兽文章最后一句话有何含义和作用

到下游去寻找(石兽),固然是疯狂;在原地深处寻找他们,不是更疯狂吗?” (众僧)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1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可以根据某个道 理主观地判断呢?

七、课文理解问答题:

1、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寺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是正确的?

寺僧高估了水流的推力,忽视了“石性沉重,沙性松浮”;讲学家只注意了“石性沉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老河兵经验丰富,将石性、沙性、水流的因素全面综合考虑,所以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前两者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2、文中写道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讲学家的“笑 ”包含了对寺僧的嘲讽,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老河兵的“笑”是因为他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3、本课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句子。

道理:做任何事情不可主观臆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句子: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4、课文阐述的道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为我们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告诉我们在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5、文章最后一句话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最后一段用的是“反问”的表达方式。用以点题,强调主题思想:有的人只关注事情的表面现象,而不深入思考分析其中的道理。

6、文章是怎样层层铺垫,巧妙地造成讽刺效果的?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

写老河兵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 ”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家“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7、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文中出现了哪几种观点?理由是什么?

寺僧开始认为石兽还在沉没之处,后来认为在下游;讲学家认为石兽在沉没之地的深处;老河兵认为石兽在上游。 理由——寺僧:“以为顺流下矣。”讲学家:“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老河兵:“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

8、文章主旨: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篇三】河中石兽文章最后一句话有何含义和作用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期末复习(精品)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期末复习

《〈论语〉十二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 、 、 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时期人,春秋末期的 、 、 , 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 ) 不亦说乎( ) 不愠( ) 三省吾身( ) 传不习乎( )不惑( ) .....

不逾矩( )( ) 不思则罔( ) 不学则殆( ) 一箪食( ) .....

曲肱而枕( )( )( ) 好之者( ) 笃志( ) .....

三、解释加点词语

1. 学而时习之( )( ) ..

2.有朋自远方来( ) .

3.人不知而不愠( )( ) ..

4.不亦君子乎( ) ..

5.吾日三省吾身( )( ) ...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

7.传不习乎( ) .

8.三十而立( ) .

9.四十不惑( ) .

10.不逾矩( )( ) ..

11.温故而知新( )( ) ...

12.学而不思则罔( ) .

13.思而不学则殆( ) .

14.可以为师矣( )( )( ) ...

15.人不堪其忧( )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 .18.饭疏食饮水( )( )( )( ) ....19. 曲肱而枕之( )( ) ...20.不义而富且贵( ) ..21.于我如浮云( )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 ..23.择其善者而从之( ) ..24子在川上曰( ) ..25.逝者如斯夫( )( ) ..26.不舍昼夜( ) .27.三军可夺帅也( ) ..28.匹夫不可夺志也( ) ..29.博学而笃志( ) .30.切问而近思( )( ) ....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通,意思是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 ;今义: 。习,古义: ;今义: ) ..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 ;今义: 。三,古义: ,今义: ) ..

3.温故而知新(古义: ;今义: ) .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 ;今义: 。从,古义: ;今义: 。)

...

5.可以为师矣(古义: ;今义: ) ..

六、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

2.而: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

3.知:人不知而不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4.乐:不亦乐乎(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

七、词语活用归类

1.学而时习之( ) 2.吾日三省吾身( )3.传不习乎( ) ...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5.饭疏食饮水( ) ...

6.择其善者而从之( )7.温故而知新( ) ...

八、成语归类(写出文中成语,至少五个) 九、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三省吾身、温故知新、逝者如斯、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从心所欲

十、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译文: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 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逾 矩。” 译文:

4.子曰:“饭 疏食 饮 水,曲 肱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 而富且贵,于 我如浮云。” 译文:

5.吾 日 三 省 吾 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6.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

8、子曰:“学而时 习之,不亦说乎?译文:

9、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译文:

10、子曰:“温 故 而 知 新,可 以 为 师 矣。”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后,能有新理解、新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

11、子曰:“学 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开动脑筋,就会迷惑;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12、子曰:“贤哉,回也!一 箪 食,一瓢饮,在陋巷,人 不 堪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孔子说:“颜回(多么有)贤德啊!一竹篮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 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颜回(多么有)贤德啊!”

陈太丘与友期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答曰:“②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③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④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1.给文中划线句添上省略的部分。(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

12.解释加横线的字词。 ⑴与友期行( ) ⑵太丘舍去( ) ⑶去后乃至 ( )(4)待君久不至( ) ⑸尊君在不( )( )(6)家君( )(7)相委而去( ) ⑻下车引之( ) ⑼元方入门不顾 ( )

1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①、 。

②、

③、

14.“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 的人,“友人便怒”,从友人的话中

我们又看到了友人是个 的人,从“ ”还可看出友人是个 的

人。陈元方维护了父亲的尊严,显示了聪明才智,体现这一天资的语言是河中石兽文章最后一句话有何含义和作用

“ ”,也表现出对客人无信无礼的不满,体现不满的行动是

“ ”。

15.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16.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17.你知道哪些有关诚信的的词语或名言?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故事?(请各举出两例)

词语: 名言:

故事: 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

词?

① 敝人 ②卑职 ③陛下 ④令尊 ⑤寡人 ⑥足下 ⑦令郎 ⑧老朽 ⑨麾下

敬词: 谦词:

咏 雪

4”兄子胡儿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曰:②“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③“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

王凝之妻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傅( )柳絮( ) 差可拟( )( ) 无奕( ) 雪骤( ) 道韫( ) .......

2.本文选自南朝宋彭城人 编著的《 》一文。

3.解释字词: ⑴内集( ) ⑵儿女( ) ⑶俄而( ) ⑷欣然( )⑸差可拟( ) ⑹未若( ) ⑺因风起( ) ⑻即( ) (9) 讲论文义:( )(10)似:( )(11)骤: ( )(12) 差:( ) (13) 何:( )

4.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3 ○

5.“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

了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等要素。文中“寒雪”

“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为我们营造了一种 的家庭气氛。

6.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撒盐 / 空中差 / 可拟 B白雪 / 纷纷何 / 所似

C未若 / 柳絮 / 因风起 D左将军 / 王凝 / 之妻也

7.“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以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和睦、融洽、欢快、轻松

8.文章最后写道:“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你以为作者写上这一句的用意何在?

答:。

9.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答:(1)

(2) 。

“未若柳絮因风起”被后人称为咏雪佳句,妙在何处?

10.除“柳絮”一喻外,你还能写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喻体吗?能否再写出几句咏雪的诗句吗?

词:

句:⑴ ⑵

(3) (4)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

之谓乎?

18.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â) 学学半(xiào) ....

19..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 、 ②弗食 ③不知其旨也 ④不知其善也 ......

⑤ 能自强也 ⑥ 虽有至道 ⑦ 教学相长 ⑧ 是故 .....

10是故 ○11学学半

⑨ 教然后知困 ○...

20.翻译下列句子。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著的选集,共 篇。《学记》是《 》 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

部 的专著。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 。

2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本文主要论述了 的道理。本文在论述时先以“ ”作比,继而引入“ ”, 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

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23.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24.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25.“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河中石兽

①“尔辈(你们)不能究(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是(这)非木杮(削下的木片),岂

(怎么)能为(被)暴涨携(带)之去(离开)?乃(是)石性坚重(坚硬沉重),沙性松浮(松

散轻浮),湮(埋没)于(在)沙下,渐沉渐深耳(罢了)。沿河求之(代石兽),不亦颠(通“癫”,疯狂)乎?”众服(信服)为(认为)确( )论。

宋有富人,天雨( )墙坏( )。其子曰:①“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 )....

亦云。暮( )而( )果( )大亡( )其财,②其家甚智( )其子( ),而( ).......

【篇四】河中石兽文章最后一句话有何含义和作用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过关检测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

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

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

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

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

一、作家作品(7分)

本文的作者( ),( )代文学家。本文选自《 》。该书是一部以( )形式写成的( )小说,以( )为主。

二、解释原文中加点的词语。(32分)

三、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14分)

⑴如是再啮 古义:( ) 今义:( ) .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 今义:( ) ..

(3)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 ) 今义( ) .

(4)阅十余岁 古义:( ) 今义( ) .

(5)渐沉渐深耳 古义:( ) 今义( ) .

(6)但知其一 古义:( ) 今义( ) .

(7)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古义:( ) 今义( ) ..

四、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

五、掌握一词多义现象(7分) ) ( )

啮沙为坎穴。( )

众服为确论。( )如其言。( )

( )

( )

六、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16分)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3)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翻译

(4)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翻译

七、课文理解。(21分)

1.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5分)

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什么错?结合课文分析。(5分)

3.老河兵为什么能找到正确的答案?(3分)

4.文中讲学家和老河兵的笑,各自有何含义?(4分)

5.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明白了探究事物的道理应该具有怎样的科学态度?(4分)

【篇五】河中石兽文章最后一句话有何含义和作用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期末复习 (2)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期末复习

《〈论语〉十二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 、 、 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时期人,春秋末期的 、 、 , 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 ) 不亦说乎( ) 不愠( ) 三省吾身( ) 传不习乎( )不惑( ) .....

不逾矩( )( ) 不思则罔( ) 不学则殆( ) 一箪食( ) .....

曲肱而枕( )( )( ) 好之者( ) 笃志( ) .....

三、解释加点词语

1. 学而时习之( )( ) ..

2.有朋自远方来( ) .

3.人不知而不愠( )( ) ..

4.不亦君子乎( ) ..

5.吾日三省吾身( )( ) ...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

7.传不习乎( ) .

8.三十而立( ) .

9.四十不惑( ) .

10.不逾矩( )( ) ..

11.温故而知新( )( ) ...

12.学而不思则罔( ) .

13.思而不学则殆( ) .

14.可以为师矣( )( )( ) ...

15.人不堪其忧( )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 .18.饭疏食饮水( )( )( )( ) ....19. 曲肱而枕之( )( ) ...20.不义而富且贵( ) ..21.于我如浮云( )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 ..23.择其善者而从之( ) ..24子在川上曰( ) ..25.逝者如斯夫( )( ) ..26.不舍昼夜( ) .27.三军可夺帅也( ) ..28.匹夫不可夺志也( ) ..29.博学而笃志( ) .30.切问而近思( )( ) ....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通,意思是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 ;今义: 。习,古义: ;今义: ) ..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 ;今义: 。三,古义: ,今义: ) ..

3.温故而知新(古义: ;今义: ) .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 ;今义: 。从,古义: ;今义: 。)

...

5.可以为师矣(古义: ;今义: ) ..

六、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

2.而: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

3.知:人不知而不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4.乐:不亦乐乎(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

七、词语活用归类

1.学而时习之( ) 2.吾日三省吾身( )3.传不习乎( ) ...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5.饭疏食饮水( ) ...

6.择其善者而从之( )7.温故而知新( ) ...

八、成语归类(写出文中成语,至少五个) 九、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三省吾身、温故知新、逝者如斯、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从心所欲

十、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译文: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 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逾 矩。” 译文:

4.子曰:“饭 疏食 饮 水,曲 肱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 而富且贵,于 我如浮云。” 译文:

5.吾 日 三 省 吾 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译文: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译文:

8、子曰:“学而时 习之,不亦说乎?译文:

9、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译文:

10、子曰:“温 故 而 知 新,可 以 为 师 矣。”

11、子曰:“学 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2、子曰:“贤哉,回也!一 箪 食,一瓢饮,在陋巷,人 不 堪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13、子 曰:“知 之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乐 之者。”

14、子曰:“三 人行,必有我师 焉 ;择 其 善者 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5、子在 川 上曰:“逝 者如斯 夫,不 舍 昼夜。”

陈太丘与友期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答曰:“②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③”④门不顾。

11.给文中划线句添上省略的部分。(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

12.解释加横线的字词。 ⑴与友期行( ) ⑵太丘舍去( ) ⑶去后乃至 ( )(4)待君久不至( ) ⑸尊君在不( )( )(6)家君( )(7)相委而去( ) ⑻下车引之( ) ⑼元方入门不顾 ( )

1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①、 。

②、

③、

14.“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 的人,“友人便怒”,从友人的话中

我们又看到了友人是个 的人,从“ ”还可看出友人是个 的

人。陈元方维护了父亲的尊严,显示了聪明才智,体现这一天资的语言是

“ ”,也表现出对客人无信无礼的不满,体现不满的行动是

“ ”。

15.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16.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17.你知道哪些有关诚信的的词语或名言?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故事?(请各举出两例)

词语: 名言:

故事: 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

词?

① 敝人 ②卑职 ③陛下 ④令尊 ⑤寡人 ⑥足下 ⑦令郎 ⑧老朽 ⑨麾下

敬词: 谦词:

咏 雪

4”兄子胡儿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曰:②“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③“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

王凝之妻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傅( )柳絮( ) 差可拟( )( ) 无奕( ) 雪骤( ) 道韫( ) .......

2.本文选自南朝宋彭城人 编著的《 》一文。

3.解释字词: ⑴内集( ) ⑵儿女( ) ⑶俄而( ) ⑷欣然( )⑸差可拟( ) ⑹未若( ) ⑺因风起( ) ⑻即( ) (9) 讲论文义:( )

(10)似:( )(11)骤: ( )(12) 差:( ) (13) 何:( )

4.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3 ○

5.“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

了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等要素。文中“寒雪”

“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为我们营造了一种 的家庭气氛。

6.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撒盐 / 空中差 / 可拟 B白雪 / 纷纷何 / 所似

C未若 / 柳絮 / 因风起 D左将军 / 王凝 / 之妻也

7.“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以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和睦、融洽、欢快、轻松

8.文章最后写道:“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你以为作者写上这一句的用意何在?

答:。

9.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答:(1)

(2) 。

“未若柳絮因风起”被后人称为咏雪佳句,妙在何处?

10.除“柳絮”一喻外,你还能写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喻体吗?能否再写出几句咏雪的诗句吗?

词:

句:⑴ ⑵

(3) (4)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

之谓乎?

18.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â) 学学半(xiào) ....

19..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 、 ②弗食 ③不知其旨也 ④不知其善也 ......

⑤ 能自强也 ⑥ 虽有至道 ⑦ 教学相长 ⑧ 是故 .....

10是故 ○11学学半

⑨ 教然后知困 ○...

20.翻译下列句子。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著的选集,共 篇。《学记》是《 》 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

部 的专著。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 。

2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本文主要论述了 的道理。本文在论述时先以“ ”作比,继而引入“ ”, 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

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23.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24.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25.“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①“尔辈(你们)不能究(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是(这)非木杮(削下的木片),岂(怎么)能为(被)暴涨携(带)之去(离开)?乃(是)石性坚重(坚硬沉重),沙性松浮(松

散轻浮),湮(埋没)于(在)沙下,渐沉渐深耳(罢了)。沿河求之(代石兽),不亦颠(通“癫”,

宋有富人,天雨( )墙坏( )。其子曰:①“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 )....

亦云。暮( )而( )果( )大亡( )其财,②其家甚智( )其子( ),而( ).......

疑( )邻人之父。 .

32.本文选自《 韩非子〃说难_》,作者是 战国 (时代)末期著名_ _家_韩非_(人名),是诸

...

34.补充下列句中省略部分:

⑴宋有富人,天雨( )墙坏。 ⑵其子曰:“( )不筑( ),( )必将有盗。”

35.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②36.课文开头八个字写了什么? 。

37. 《智子疑邻》说明了什么道理?或其寓意是什么?

38.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教育人们不可因人废言,要看意见正确与否。

【篇六】河中石兽文章最后一句话有何含义和作用

河中石兽优秀教案

河中石兽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有何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课文阐述的道理,知道分析问题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观臆断。

【教学重点】

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作家吴德锋在他写的《博物记趣》中有这样的记载:西双版纳有一条河中有两块大石,它们有一半露在水面。十多年前,有一块石头被人炸碎,另一块也随之失踪,大家都不知道这块未炸碎的石头到哪里去了。

提出问题:十多年后,人们会在哪里找到那块失踪了的石头呢?

学生各抒己见。

揭示谜底:十多年后,有人在离原地十多里的上游,发现了那块失踪了的石头,经核对,它确实是本来位于十多里外的下游那一块。它是怎么“游”上来的呢?你们想知道答案吗?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走近《河中石兽》,相信它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

2、解题

河中石兽:河中:表示地点;石兽:像石狮子之类的物体。

3、作者简介

二、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文章,勾画出自己不会读或没把握读准的字,

老师引导学生正音

读准下列生字的读音。

圮(pǐ) 募(mù) 棹(zhào) 柿(fèi)

湮(yān) 啮(niè) 溯(sù) 欤(yù)

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同时注意句子停顿及老师的语调语气。

3、学生再读,赛读

4、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小组合作完成,圈出有疑问的地方。教师巡视指导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所得和困惑之处

5、师生解疑

三、阅读故事、明白道理

1、 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得出了怎样的道理(原文)。

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在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故事。

道理:

2在这个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人?这些人分别在什么地方找石兽。他们各自的依据是什么?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下面的表格——寻找石兽的方法

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3、问题探究:为什么 “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

学生讨论

师生共同归纳探究结果:僧人只考虑了河流,忽略了石兽和沙的性质,讲师考虑了石兽的性质和沙的性质,却忽略了河流的作用,老河兵考虑了石兽的性质,沙的性质,河流的性质。所以最终老河兵的方案是正确的,找到了石兽。

师:好,现在回到我们上课前的那个问题,西双版纳那条河中的大石会在上游发现,你知道其中的原因了吗?

原来炸另一块石头时,这块石头的基础也被震坏,它丧失了屹立不动的根基,正如文中所说的水冲走石边沙的道理,在十多年的时间中,它逐渐地向上游翻滚了十多里路。它向上“游”时经过之处,留下了一道明显的沟,令人信服的说明,文中所记,确非虚言。这是现代版的“河中石兽”,这一有趣的自然现象,1980年4月当地的报纸作过详细的报道。这故事不仅教育我们如何思考问题,对从事水中打捞也有实际指导意义的。

4、讨论:如果水中的石兽是这样(展示图片),那么,它向上游走的几率是增大了还是减小了?如果是一块小石子呢?

学生讨论,口头回答上述问题

师:既然如此,那么作者反问我们,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我们该怎么回答?

生:不可据理臆断。

5、谈启示:

(1)思考文章为何把讲学家当作嘲讽的对象。

(2)学了《河中石兽》,回望自己的学习、生活,我收获(懂得)了( )

学生回答

四:拓展迁移:阅读《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1)其苗之不长而揠(2)之者,芒芒然(3)归,谓其人(4)曰:“今日病(5)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6)矣。

注释:

1、闵(mǐn) :同“悯”,担心,忧虑 2、揠:拔

3、芒芒然:露出疲惫但十分满足的样子 4、人:这里是指家人

5、病:劳累,困苦 6、槁(gǎo):草木干枯, 枯萎

附译文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符合事物的本身规律。

总结:

宋代的大诗人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凭老经验,凭习惯来推理事物,而造成判断失误的例子也不少,所以,让我们记住《河中石兽》简练之笔墨,让我们记住纪昀教我们的行事之理,不论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样,综合考虑,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有关勇于实践的名言

3、课下阅读《阅微草堂笔记》

六、板书设计:

河中石兽

纪昀

僧 人 根据常情,考虑不周

讲学家 空谈理论,主观臆断 →实践出真知

老河兵 经验丰富,考虑全面

借事————————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