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时间:2021-10-29 13:54:39 初一作文

【篇一】初一上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古代诗歌四首》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篇课文。本课所选的四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极富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烘托点染,形象传神;有的以景寓情,蕴含理趣,值得好好品味。同时都是中考考察篇目,因此设计4课时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不够系统。教师应明确地告诉学生需要学习那些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及作者

2、掌握诗歌四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准确朗读并默写,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学会赏析名句的方法,增强古诗文修养

5、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这五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观沧海》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从了解灿烂文学入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提前布置,学生课上小组展示)

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2、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3、文体知识: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

没有联系。

三、朗读

1、多媒体显示诵读节奏,要求学生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教师范读,要求字正腔圆,感情饱满(或播放录音)

3、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准确富有感情,有节奏感

4、学生展示朗读,其他学生评价,教师点拨。

四、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不会的诗句划出来,全班解决。教师点出需要掌握的字词句

①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又如《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应理解为“鹊惊蝉鸣都出现于半夜明月清风的境界之中”

五、师生共同探究: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写了几层意思? 具体描绘了哪些所见实景和所想虚景?(点出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的写法)

2、赏析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教师明确赏析名句的方法,点出借景抒情的写法)

3、概括主题

4、写作特点:1、动静结合2、虚实结合3、借景抒情

六、背诵全文

七、中考链接

1、这首诗以“ ”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 。(主旨)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意境)

3、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积累)

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

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

4、请根据你的阅读感受,说说本诗的情感基调。(主旨)

5、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写的是动景,“ ”写的是静景。(表现手法)

6、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赏 字)

7、这首诗描写了大海的辽阔壮美,具体描绘了哪些所见实景和所想虚景?(意象)

8、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分析)

板书设计:

观 观 ——水、岛、树、鸟 博初一上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沧 大

海 胸

感——日月、星汉 怀

个性化设计:

第二课时《次北固山下》

一、自主学习(提前布置,学生课上小组展示)

1、作者简介及解题(多媒体出示)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唐代诗人

2、写作背景及解题

王湾,洛阳人公元712年中进士,次年(唐玄宗开元元年)出游吴地,由洛阳沿运河南下瓜州,后乘舟东渡大江抵京口(今镇江,即北固山所在地),接着东行去苏州,此诗当于此时写成。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二、朗读

1、多媒体显示诵读节奏,要求学生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教师范读,要求字正腔圆,感情饱满(或播放录音)

3、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准确富有感情,有节奏感

4、学生展示朗读,其他学生评价,教师点拨。

三、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不会的诗句划出来,全班解决。教师点出需要掌握的字词句

四、师生共同探究: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 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提示:①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3、 “潮平两岸阔,风正(顺)一帆悬” 写了怎样一幅景象?

提示: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4、说说你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理解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显得开朗一些初一上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5、概括主题

五、学生背诵诗歌

六、中考链接:

1、这首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

2、全诗共有四联,选取你最喜欢的一联,说说它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

4、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板书设计:

次 ╱ 青山、绿水╲

北 见— 岸阔、帆悬—乡

固 ╲ 海日、江春╱思

山 愁

下 行——乡书、归雁 绪

个性化设计:

第三课时《钱溏湖春行》

一、自主学习(提前布置,学生课上小组展示)

1、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2、写作背景:《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写的钱塘湖,即杭州西湖。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二、朗读

1、多媒体显示诵读节奏,要求学生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七言诗句的节拍有××/××/××/×,××/××/×/××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自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2、教师范读,要求字正腔圆,感情饱满(或播放录音)

3、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准确富有感情,有节奏感

4、学生展示朗读,其他学生评价,教师点拨。

三、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不会的诗句划出来,全班解决。教师点出需要掌握的字词句

四、师生共同探究:

1、 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提示: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2、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表达了他对西湖景色的喜爱之情。

3、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一句

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4、概括主题

五、学生背诵诗歌

六、中考链接:

1、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

2、在钱塘湖所有的景致中,作者最迷恋的是" "。

3、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

4、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板书设计:

╱ 水、云、莺、燕╲

钱 见 ╲花、草、杨、白堤╱赞

塘 美

湖 喜

春 爱

行 感——最爱行不足

个性化设计:

第四课时《天净沙 秋思》

【篇二】初一上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4七年级《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4《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1、 反复吟诵、品味诗歌,领略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 了解古代诗歌中律诗、乐府诗的一些常识,培养欣赏古诗

的能力。

3、 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每首诗歌的主

题。培养博大的胸怀和热爱故土、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把握诗歌的主题。培养博大的胸怀和

热爱故土、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领略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授课时数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乐府诗《观沧海》。

一、 导入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诵读古代优秀诗歌,可以让我们心灵得到滋润和净化,情感变得丰富。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诗的世界。这节课我们要来学第一

首诗《观沧海》。

二、 题目解说

沧海,大海。文题交代事件“观沧海”。此诗描写的是曹操站在碣石山上所观看到的沧海的壮丽景色。

《观沧海》是曹操乐府组诗《步出夏门行》四章中的第一章。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三、 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龟虽寿》《短歌行》等。

四、 写作背景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歌。

五、 朗读诗歌

1、 读准字音。

碣石(jié) 澹澹(dàn) 竦峙(sǒng zhì) 萧瑟(sè)

2、 读准节奏,二二拍。

东临 碣石,以观 沧海。

3、 个别读,听录音,齐读。

4、 读懂诗意。

向东行到达碣石山,远眺那苍茫的大海。

海水水波荡漾,山岛耸立。

树木郁郁葱葱,各种草木长势旺盛。

秋风飒飒,巨大的波浪不断涌起。

日月昼夜运转,好像出自大海之中。

璀璨的银河,好像也出自大海的胸间。

真是幸运极了,让我用诗歌来表达我的雄心壮志。

六、 品味诗歌

1、 开头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内容由“观”字展开,是登山所见。

2、 作者写了哪些景象,其中哪些是靜景?哪些是动景? 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作者写了海水、山岛、树木、百草、洪波、日月、星汉。其中海水、洪波是动景,展现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的气势;山岛、树木、百草是靜景,烘托了大海的生机勃发、欣欣向荣,使人感觉大海不仅浩瀚辽阔,而且美丽多姿。海水、山岛、树木、百草、洪波是实写,日月、星汉是虚写,借助奇特的想象

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豪迈气概。

3、 哪一句诗是写的全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的全景,表现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4、 这首诗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勾画出大海波澜壮阔的特点,“日月”四句,诗人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写出了大海的雄壮,创造出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

5、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通过描写大海的辽阔与壮美来表现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抱负。

6、 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诗人的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诗人很巧妙地把眼前之景与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把情包含在景中,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七、 文言字词积累

1、 词类活用

东 东临碣石。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2、 一词多义

以 歌以咏志。 介词,用。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连词,表承接,可不译。

3、 特殊句式

倒装句 歌以咏志。 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以歌咏志”。

八、 课堂小结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用富满激情的笔调,勾勒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及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九、 巩固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板书设计

动景:海水、洪波

壮丽

实景 景象 观沧海 靜景:山岛、树木、百草 日月

虚景 博大胸襟

星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曹操的乐府诗《观沧海》,现在再一起来背诵

【篇三】初一上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201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课型:教读课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默写四首诗歌;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2、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初步学习欣赏精彩文句; 3、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 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 2、 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教学难点: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授课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3课时

预习要求:熟读四首诗歌,阅读课文注释。借助参考书,查出《观沧海》《次北固山下》等里面不懂的字

词。尝试归纳诗歌的主旨。

第一课

教学要点:讲授一些古代诗歌常识。疏通《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字词和诗歌大意,熟读并背诵全文。

完成课后练习一之1。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从了解灿烂文学入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兴趣)1分钟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导读《观沧海》 (一)题解:1分钟

简介作者,诗歌创作背景。

见课文注释,补充,八月,曹操统一了北方,九月,经过此地。 (二)熟悉诗歌。3分钟 1、 听《观沧海》朗读。 2、 学生齐读《观沧海》。

3、 教师点评,教正读音。重点强调“碣”“澹”“茂”的字形。 (三)理解字词。5分钟。

沧,青绿色。临,到,登临。碣石,(见课文注释)。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见课文注释)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成分,不译。行,运行。若,好像。其,代词,指大海。星汉,(见课文注释)。灿烂,光彩鲜明耀眼。幸,(见课文注释)。至,(见课文注释)。

以,连词,来。咏,以诗词等来赞颂或叙述。

(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5分钟。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讨论回答) 内容:(开头两句)交待了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

(水何澹澹—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日月之行—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最后两句)直抒豪情。

主旨: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五)欣赏诗歌。(讨论回答)5分钟。 1、完成课后练习一之1。

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述志。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构思独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诗人的宽广胸怀和丰富的想像力,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2、赏析诗歌结构(“观”字)和动静结合的写法。 题目为《观沧海》,全诗以哪个字统领全篇?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哪些是动的,哪些是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 现实中的实景。

三 、导读《次北固山下》 (一)题解:5分钟

见课文注释。补充,作者常年在外漂泊,思乡之情浓重。(以放学留堂不得回家为喻) 2、讲授古代诗歌常识。 A、古代诗歌分类。 B、诗歌格律常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律诗的格律有规定和限制,讲究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

首联:(1)客路青山外, (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 (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 (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 (8)归雁洛阳边。

(二)熟悉诗歌。3分钟 1、听《次北固山下》朗读。 2、学生齐读《次北固山下》。

3、教师点评,教正读音。重点强调“雁”的字形。 (三)理解字词。5分钟

次,见课文注释。客路,见课文注释。行舟,行驶的小船。潮平,潮水涨满,似乎与两岸齐平。风正,风又顺又和。悬,挂着。残夜,见课文注释。乡书,思念故乡的书信。达,到达。

(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讨论回答)5分钟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

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 为“江春”作

铺垫。

颈联:继续写船上所见,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 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

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主旨:借停舟北固山下所见, 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给人以积极、乐观的艺术享受。 (五)背诵这两首诗歌。7分钟。 四、布置作业:1分钟

默写《观沧海》、《次北固山下》。熟读背诵《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不懂的字词自己查出来。借助参考书,尝试归纳诗歌《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的主旨。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继续讲授一些古代诗歌常识。疏通《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字词和诗歌大意,当堂背诵《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默写《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完成课后练习一之3。 教学步骤:

一 、简要复习第一节内容。2分钟 1、 背诵《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2、 古代诗歌常识。

二 、导读《钱塘湖春行》 (一)题解:1分钟

1、简介作者,诗歌创作背景及出处。见课文注释,补充:任杭州刺史时作。 (二)熟悉诗歌。3分钟

1、听《钱塘湖春行》朗读(或者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读《钱塘湖春行》。 3、教师点评,教正读音。 (三)理解字词。4分钟

水面初平,见课文注释。云脚低,见课文注释。暖树,见课文注释。不足,见课文注释。乱花,各种色彩缤纷的花朵。才,刚刚。没,遮掩。 (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5分钟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

首联:写诗人春游的地点和湖上风光。 颔联:借“莺争暖树”“燕啄春泥”描绘早春到来时西湖上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写景灵韵生动。 颈联:表达了诗人游春的丰富感受,喜悦之情溢于文字。

尾联:突出描写了湖东的白沙堤,这里绿杨成荫,为诗人最爱。

主旨:通过描绘了西湖的秀美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和愉悦的心情。 (五)欣赏诗歌。5分钟 1、完成课后练习一之3。 2、赏析中间二联。

能否从诗中找出表现初春的词语?

早莺,暖树, 新燕,春泥,乱花,浅草 “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讨论回答)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

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也是近景,写地上的花草,写人们骑马游春的陶醉感。走马看花,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儿也在与诗人游戏。春草虽茂,但却不高,也才刚刚没过马蹄。这是作者对景物入情入微地观察,将游春人也融入春色来写了。这两句透出诗人游春的舒感

三 、导读《天净沙 秋思》 (一) 题解。3分钟

1、简介作者,诗歌创作背景。见课文注释。补充:作者号 东篱。 2、讲授古代诗歌常识。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配乐吟唱的。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 (二)熟悉诗歌。3分钟

1、教师范读《天净沙 秋思》,提醒学生注意停顿、节奏。 2、学生齐读《天净沙 秋思》。 3、教师点评,教正读音。 (三)理解字词。1分钟

昏鸦,见课文注释。断肠:形容极度悲伤。

(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讨论回答)。3分钟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 前三句写景,渲染悲凉气氛。

后两句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主旨:借一幅深秋晚景图的描绘,抒发了他乡游子深沉的思乡愁绪和孤独寂寞的情怀。 (五)检查背诵诗歌。5分钟 (六)默写《观沧海》、《次北固山下》。10分钟 四 、作业:1分钟 默写《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思考《次北固山下》“风正一帆悬”的“正”可否改为“顺”?准备课后练习一之4,练习二。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默写《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欣赏精彩诗句。归纳字词。完成课后练习一之4,练习二。 教学步骤:

一 、复习。24分钟‘

(一)背诵四首诗歌。4分钟 (二)默写《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10分钟

(三)以《钱塘湖春行》分辨律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2分钟

(四)作练习题,巩固字词音义、诗歌的作者姓名、字、号、朝代,诗歌体裁,以及诗歌内容。8分钟

一、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是?

( )

A.沧海(cāng hǎi) 碣石(jiē shí) 绿水(lù shuǐ) B.竦峙(sǒng chì) 灿烂(càn làn) 浅草(qiǎn cǎo) C.潮平(zháo píng) 归雁(guī yàn) 沙堤(shā dī)(

D. 啄zhuó春泥 萧瑟 sâ 枯藤tãng 澹澹zhàn

二、为下列诗句中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行不足( ) 2.没马蹄( ) 3.昏鸦( ) 4.星汉灿烂( ) 5.次北固山下( )

三、填空

A.脚 A.沉没 A.黑色 A.银河 A.一次

B.够 B.没有 B.昏迷 B.星星 B.停泊

C.充分 C.遮掩 C.黄昏 C.星和月 C.游

①《观沧海》展示曹操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②《钱塘湖春行》描绘早春的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③《天净沙·秋思》点明主旨的词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④《次北固山下》点出游子思乡之情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文学常识填空。

①《观沧海》的作者是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②《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词牌名,“秋思”是题目。作者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 ③《钱塘湖春行》选自 《白氏长庆集》,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姓名),字乐天 ,号香山居士。 (

二 、赏析精彩文句。(讨论回答)10分钟

“小桥流水人家”是否与诗歌的悲凉气氛不相符?

用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这种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意境更为悲凉。 前三句只是列举了景物,和诗歌的主题是怎样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小令的前三句,18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顿生色彩,都带上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全篇纯用白描勾勒出绝妙的深秋晚景图。

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风正一帆悬”的“正”可否改为“顺”?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 “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三 、完成课后练习一之4,练习二。10分钟

四 、作业:1分钟

课后熟读这四首诗歌和字词解释。

【篇四】初一上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1

2

3

4

5

【篇五】初一上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诗四首》教学设计

15 诗 四 首

学习目标

1、 识记有关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及诗词的常识。

2、 借助课下注释,疏通诗意,把握内容,背默全诗

3、 说出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提取诗中蕴含的情感和哲理。

4、 能从不同角度赏析诗中名句。

学学习重点 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复述情节,概括内容。

学习难点 怎样分析出文章所揭示的生活道理,如何对重点词句作批注。

学习过程

导 读

一读课文

【要求】自由读,正字音。

(一)查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批注在文中相应词语处)

碣石( ) 澹澹( ) 竦( )峙( ) 没马蹄( ) 白沙堤( ) 枯藤( ) ........

【要求】试感情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和重音。 二读课文

三读资料

【要求】自由读资料,掌握四首诗歌的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

2、青梅煮酒论英雄。

三国时,董承约会刘备等立盟除曹。刘恐曹生疑,每天浇水种菜;曹闻知后,以青梅绽开,煮酒邀刘宴饮。当议论到谁是天下英雄时,操以手指玄德,然后自指曰:“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天下英雄,只有您与我罢了。)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故事中,一个长歌当啸,豪气冲天,指点群雄的曹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观沧海》创作背景。

本诗是曹操征乌桓时,路过碣石山,登临而望而做。乌桓,在现辽宁境内(参看《曹操征乌桓》)。曹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后,袁绍残余势力逃至乌桓,曹在谋士郭嘉的建议下,轻装前进,终于全部剿灭之。此役使曹操实现对北方的统一,垫定了讨伐孙刘的基础。此役之后,曹迅速挥戈南向,

荆州之战拉开围幕,诸葛亮才开始粉墨登场。但,郭嘉却在此役中,因病而逝。郭嘉之于曹操堪比诸葛之于刘备。因此,郭嘉之死对曹操打击很大。全诗之苍凉基调,隐现地萧瑟之感,除与时代氛围相合,也不能排除与此心境就没有一点关系。有人说此诗是战后所写,教参说是战前所写。

但并非乐府诗是汉朝的标志诗体,以后朝代的诗人就不使用了。后人还是用的。就像宋朝以词为盛,但还有许多人写格律诗。

(二)《次北固山下》

1、王湾简介。

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人。《河岳英灵集》称:“湾词翰早著,为天下所称最者不过一二。”

2、写作背景

坐落在镇江市区北面长江边上。高约58米,长约200米。山壁陡峭,形势险固,南朝梁武帝曾题书“天下第一江山”来赞其形胜。原来北固山是一座文化名山,刘备、孙权、辛弃疾等太多的名人在这里留下了故事。往日小觑了。

王湾是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常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官至洛阳尉。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让文人学士作为学习的典范。由此,这两句诗中表现的那种壮阔高朗的境象便对盛唐诗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直到唐末诗人郑谷还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表达出极度钦羡之情。据说开元中,宰相张说曾亲自将这首诗题写于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明代胡应麟认为诗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二句,是区别盛唐与初唐、中唐诗界限的标志(《诗薮》)。

律诗各联的名称、押韵及韵脚。本文第2、3首均为律诗,以《次北固山下》为例,首联为“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颔联为“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颈联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尾联为“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四联偶数句末字均含韵母“an”,故押“an”韵,韵脚即押韵的那个字,本诗的韵脚为“前”“ 悬”“ 年”“ 边”。

5、

(三)《钱塘湖春行》

1、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一个。著有《白氏长庆集》。

在白居易到西湖以前,西湖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整治。遇到干旱天气,西湖水很浅,不够灌溉农田;每到下大雨,又会湖水泛滥,不能积蓄。这种情况使西湖不能尽到最大的效用,造成农用和民用的水源都发生问题。

白居易是怀着“下恤民庶”的抱负来到杭州做刺史的,到任以后,就把彻底治理西湖这一工程提到议事日程上。他任杭州刺史的主要政绩之一,就是在西湖东北岸一带筑成捍湖大提,有效地蓄水泄洪,保证农田有水灌溉,人民有水喝。 这个筑堤蓄湖的工程在白居易离任前的两个月得以竣工。824年三月,白居易亲自写了《钱塘湖石记》一文,刻成石碑,立在湖岸上。这篇碑记就成为关于西湖水利的重要历史文献。白居易修建的捍湖大提,人们就称它为“白公堤”,表达了对白居易的爱戴与怀念。

当然白居易在筑堤捍湖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麻烦。例如,当时有些人对筑堤设闸、决放湖水来灌溉农田的举措十分担心,而且提出了反对意见,白居易对此一一作出了解释与批驳。并且,白居易也对湖堤筑成后西湖的蓄水量与放湖水灌农田的实际功能作了细密的测算。 当然,最后捍湖大堤的建造是十分成功的。

到明代,白公堤仍然存在,它不仅是一座水利设施,而且还是当时杭州一条热闹繁荣的交通要道。只可惜白公堤的原址今天已经不复存在了。人们游览西湖,就以白堤为白公堤的替身,来寄托对白居易的爱戴与怀念之情。当然,其实我们今天说的白堤并不是白居易建造的白公堤

白居易一生两次到过西湖,一次是小时候随父亲躲避战乱,一次是成年官任杭州刺史到杭州。他组织人清浚西湖,修建白公堤,为西湖周围的家农田提供了便利。在杭州为官司三年,白居易给杭州留下一湖清水,一段白公堤和许多首诗。其中就有《钱塘湖春行》。

(四)《天净沙 秋思》

1、马致远简介。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元代著名散曲家。写出许多的“叹世”之作。代表作《汉宫秋》《黄粱梦》《青衫泪》。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

2、元曲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又包括小令和套数。和词一样,元曲是用来唱的。它们的题目分两部分,前边称曲牌名,是指曲谱名,如“天净沙”。同一曲牌名的不同歌词小令唱出来,曲调是完全一样的。后边的才是题目,是指曲词本身,如“秋思”。

导 学

《观沧海》

一、整体感知

(一)个人读、齐读本诗,注意节奏、重音、情感。

(二)默读诗歌,批注下列问题:

【学法指导】1、借助工具书,说出大意;2、分析诗句

的作用或抒发的情感、蕴含的哲理、诗歌的主旨等;结合具

体诗句,分析诗歌写法。

示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内容大意:向东登上了碣石山,来观看大海。

分析作用或表达目的:交待地点、交待事件起因。

1、批注每联的大意。

2、重点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学法指导】赏析诗歌,是学习古诗的一项基本功。通常在准确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从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或蕴含的道理、词语的炼字效果、运用的修辞手法或写作方法及表达的效果等角度进行分析,然后组织语言。

3、批注诗歌的主旨。

4、背诵诗歌。

二、特色品读

朗读诗歌,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结合原句分析。

《次北固山下》

一、整体感知

(一)个人读、齐读本诗,注意节奏、重音、情感。初一上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二)默读诗歌,批注下列问题:

1、批注每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诗歌的大意。

2、赏析颔联、颈联

3、批注尾联蕴含的情感。

4、批注诗歌的主旨。

5、背默全诗。

二、特色品读

朗读诗歌,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结合原句分析。

《钱塘湖春行》

一、整体感知

(一)个人读、齐读本诗,注意节奏、

重音、情感。

(二)默读诗歌,批注下列问题:

1、批注每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诗歌的大意。

2、赏析颔联、颈联、尾联。

3、圈划出能表现初春景象的词语和呈现

作者行踪的词语。

4、批注诗歌主旨。

5、背默诗歌。

二、特色品读

朗读诗歌,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结合原句分析。

一、整体感知

(一)个人读、齐读本诗,注意节奏、重音、情感。

(二)默读诗歌,批注下列问题:

这是元代马致远写的一首小令,被人誉为秋思之祖。

1、发挥联想和想像批注各个句子描绘的景色画面,感受一下诗歌的美。

2、试从意象意境的角度批注一二三句。

【学法指导】了解意象与意境。意象,即含有作者情思理趣的物象;意境,即以一个或多个意象有机组成的画面或艺术空间。

批注示例:(1)意象“瘦马”:由于长期在迢迢征程的跋涉和主人的疏于照料,自然马瘦毛长,衬托出马的主人长期漂泊天涯的艰苦和愁苦。

(2)意境分析:前三句用九个富有特征的意象(细节)勾画出一幅悲凉的深秋晚景图(意境)。借此抒发了他乡游子深沉愁苦的思乡情绪和孤独寂寞的情怀。

3、批出全诗要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4、个人朗诵全诗,体会诗歌的美。背默全诗。

三、收获与质疑

总结一下,在学习本课古诗的过程中,你收获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导练

一、《观沧海》

1、默写全诗

2、全诗中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怀的句子是

(填实写或虚写。)

二、 《次北固山下》

1、 默写全诗 2、这首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情感?

三、诗词默写:

(1)《次北固山下》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操的《观沧海》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若出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出其里。

(3)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 。

(4)“乡土情结”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请写出体现游子思恋故土、思念家乡的一个古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天净沙 秋思》中直抒胸臆的句子是 。初一上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附:参考答案

导 学

《观沧海》

一、整体感知

1、答案略

2、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勾画了一幅大海吞吐日月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博大胸怀。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通过观沧海所见到的壮丽景色,抒发了自己意气昂扬的豪迈情感和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二、特色品读

动静结合、虚实相映、情景交融;示例:前六句写实景,后四句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虚景以新奇的想象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次北固山下》

一、整体感知

1、答案略

2、颔联赏析:

示例:A 理解诗意,即描绘画面并把握思想情感

画面:春潮涨起,江水浩渺,水与岸平,波平浪静,四野开阔。和风正顺,帆张满了,像悬上船上。

B 把握思想情感

思想情感:写出了作者行程顺利并观赏到美好景色的兴奋愉悦之情。

C炼字

平、阔,准确地写出了江入大荒,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象;正、悬,则准确地写

【篇六】初一上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四首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铺垫认知的台阶――疏通文意。上网或查书检索五首诗歌的含义,了解作者的身世、诗歌创作的背景,查字典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2、激发探究的欲望――标出每首诗歌每行的最后一个字的拼音,探究乐府诗、律诗、词、曲在表现形式上的规律。

2.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品味诗情美――吟读《观沧海》,体会作者豪情。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一入课即紧紧抓住作者情感的抒发点上去感悟、把握每首诗歌的基调,为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作好铺垫。

设置小组学习活动:五首诗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诗句中看出?划出关键句。

《观沧海》--“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 ,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次北固山下》――“归雁洛阳边”,思乡。

《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抒发了诗人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的喜悦之情。

《天净沙·秋思》――“断肠人在天涯”,枯、老、昏等修饰词,表现了萧条寂寞悲凉的情绪。

重点以《观沧海》为例进行示例分析:

1、补充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是作者于建安12年北征乌桓,凯旋归来时所作。当时他经过擒吕布、降张绣,在官渡打败了主要对手袁绍,接着又诛袁谭,平高干,北征乌桓一举获胜,统一了北国,正可

以南征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眼下铠甲未卸,征尘未洗,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

2、问题切入:全篇以“观”字统领,说一说作者观到的海是怎样的?沧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引导仔细观察、阅读文本,自主学习。

3、背读――强调积累,快速记忆。分两步:

(1)合作探究:题目为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

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

(2)抓住关键词,突出重音,进行快速背诵。

3、译读――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结合背景译一译,并进行画面想像:作者在吟咏这首诗时的情景和情绪。

4、说读――说一说作者笔下的海是怎样的?沧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

作者以海自比,志在容纳。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述志。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构思独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诗人的宽广胸怀和丰富的想像力,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学生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状物是为了言志。

5、吟读――体会感情,培养语感

在理解的基础上吟读,体会诗情和语气节奏,读出气势与豪情。

二、想像画面美――重点对《次北固山下》的画面进行想像,兼顾联想其他几首诗歌。

1、说读――拓展诗意,读出画面

小组合作理解诗意,可以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析。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激发想像,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讨论明确: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2、译读――想像意境,译出韵味

方法引导,铺设台阶,学生读诗,老师翻译首联和颔联,提醒注意押“an”韵,学生试着翻译。写在词语积累本上,颈联和尾联由学生自己试着翻译。 师译:

客居他乡的游子要行的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

(颈联和尾联的翻译指导:红日从东海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旧年。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呀,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不求答案的统一,只要译出意境并且有一定的韵味即可。)

品评佳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品味“生”和 “入”字的炼字艺术,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该句表现的哲理。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还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这一句已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情呢?两句炼字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强调,并且用“生”和“入”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感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走黑暗,江春入了旧年将赶走严冬,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被称为千古名句。

第二课时:教授《钱塘湖春行》和《天净沙·秋思》

三、体会诗意美――联读比较赏析《钱塘湖春行》的诗歌内容。

1、调动积累:运用联想将原来学过的诗文来为该诗作注脚,用散文去诠释诗句。本单元中,朱自清的《春》中的“春草图”、“春花图”跟《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几家新燕着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有异曲同工之妙。启发学生回忆背诵,比较两种表现方式的异同,解读、理解律诗的特点,欣赏律诗的声律和声韵之美,积累诗句。朗读品味对偶句,读出韵味。

2、插页补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池塘生春草,园柳变禽鸣”(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何物最先知?虚庭草争出。”(孟郊的《春雨后》);“百草竞春华,丽春应最胜。少须颜色好,多漫枝条剩。”(杜甫《丽春》);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白朴的《天净沙·春》)以上几首诗中,哪些地方与《钱塘湖春行》有相似意境,进行比较阅读?

3、研读与赏析:“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四、析词补白――重点欣赏《天净沙·秋思》中炼字美。

1、探究想像:作者一字一景,惜墨如金,曲中出现的景有哪些?给读者的感觉是怎样的?为什么?

讨论明确:小令的前三句,18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顿生色彩,都带上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全篇纯用白描勾勒出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愁苦之情。

2、阅读比较:元代词曲作家白朴的两首《天净沙》小令: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天净沙·秋》)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天净沙·春》)在情绪上与《天净沙·秋思》有何异同?

3、改写:如果把修饰语和中心词略加改动,让诗的情绪变得清新、喜悦,如何改?

4、析词补白:诗句的简洁,为读者创设了丰富的想像空间,正像绘画和书法中的 “飞白”,让人产生无穷的联想。请学生想像语词之间的关系,为这首小令补白,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小令体现的意境表达出来。可以画、可以讲故事、可以配乐朗诵、可以翻写新诗或者散文。

六、让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课外查找资料,将下列诗词补充完整,说说诗词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什么景物,并背诵下来。

(1)风吹柳花满店香(李白)

(2)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

(3)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