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初一长江教案

时间:2021-10-29 13:51:34 初一作文

【篇一】北师大初一长江教案

北师大版教材初一语文第八单元教案:《墨竹图题诗》教案设计孙哲勇一、《墨竹图题诗》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2.能力目标: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3.德育目标:体会作者的胸怀和气概。4.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教法: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深受文人墨客的推崇,有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纵观历代文坛,诗书画三绝的名家,层出不穷。而图题诗则是诗坛画苑中一朵绚丽的花朵。今天,就让我们一道去感受——郑板桥在《墨竹图题诗》中要表达的诗情画意。二、自主学习:1、字:衙(yá) 斋(zhāi) 燮(xiè) 号(háo)寒 放赈(zhèn) 救济(jì) 遂(suì)2.解词:劳顿:劳累。思绪:思想的头绪;思路。救济:用金钱或物资帮助灾区或生活上有困难的人。赈灾:赈济灾民。岿然不动:高大独立的样子。3、 交流材料:①介绍作者: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体貌疏朗,风格劲峭。②图题诗(找擅长绘画的学生介绍)③墨竹:单用墨画的竹子。3.朗读诗歌,熟读成诵。三、合作学习:1、引导学生阅读“诗画赏析”第二段。(明确:郑板桥这首诗的背景、原因和被罢官的结局,说明他是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2、感知诗意:这首诗以“竹”为依托之物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了诗画家淡薄名利,以解除百姓之苦为己任的胸襟,以及“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四、合作探究:1. 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爱的诗句,并说明理由。2. 本诗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第1句是实写、第2句是虚写,第1句是第2句发挥联想的基础。)3. 如何理解“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句?(明确:似是写竹,实则写人。写诗人对百姓的仁爱之心,体恤之情,令人叹为观止。文中作者以竹喻人,比喻新颖奇物,把一个铮铮铁骨的文人写得极入情理,表现了他的高标挺立、特立独行、充满爱民之气节。)五、回顾反思:竹的象征了“有气节,象征诗人“任而东南西北风”的气概。六、拓展训练:1、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竹的诗句,绘画作品。2、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赞美竹。板书设计:竹 人干:细中有强 特立独行叶:青翠欲滴 爱民如子傲然树立阅读链接:扬州八怪:“扬州八怪”包括郑燮、罗聘、李方膺、高翔、金农、李鲩、汪士慎八位画家。从康熙末年崛起,到嘉庆四年“八怪”中最年轻的画家罗聘去世,前后近百年。他们绘画作品为数之多,流传之广,无可计量。 “扬州八怪”生前即声名远播。李鲩、李方膺等先后分别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召先试画,后授职。乾隆八年,弘历见到郑燮所作《樱笋图》,即印了“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玺。乾隆十三年,弘历东巡时,封联燮为“书画史”。“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徐悲鸿曾在郑燮的一幅《兰竹》画上题云:“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越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成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悲奇妙,成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

【篇二】北师大初一长江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长江》教案 北师大版

《长江》

(一)课堂教学要求:

【教材分析】

《长江》是一篇借描写长江抒发对祖国热爱之情的散文。在阅读时,要抓住文中所写的“长江”与作品所歌颂的对象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紧紧地把握住文章的内容。本文从“长江的黎明”与“长江的古老”两个方面,一唱三叹地赞美长江,赞美祖国的富饶,歌唱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与欣欣向荣。通过富有诗歌美感的语言,特有的清新激昂之情,多种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的运用,使本文赞美和歌唱祖国的主题更加饱满。

【教学目标】

1.细读课文,领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体会本篇散文诗一唱三叹的表达特色。

3.品味学习本文的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和特点。

【教学重点】

1.品味、学习散文诗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祖国、对时代的赞美之情。

1.长江(第1课时)

【教学建议】

1.设置疑问导入。语文第一课,教师可以朗诵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来描绘长江的壮美。然后提出疑问:为什么在我们祖国几千年的文化史上,有无数的篇章歌颂它、赞美它,把自己的情感——豪迈的、悲壮的、忧愁的情感洒向长江?为什么诗人、作家总是通过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洗濯自己的灵魂,倾听自己的情感?我们为什么热爱长江、歌颂长江?这样通过疑问导入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思考。

2.由学生简介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通过教师明确郭风,原名郭嘉桂,1917年出生,主要作品集有:散文集《山溪和海岛》《曙》《唱吧,山溪》《郭风散文选》,散文诗集《叶笛集》《鲜花的早晨》《灯火集》等,其《叶笛集》于1959年初出版后,冰心著文称“又发现了一个诗人的喜悦。”本文写于1961

年,此时社会主义新中国刚刚诞生不久,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祖国的建设蒸蒸日上。在此基础上才能贴近文章所抒发的情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3.检查并巩固重点字词的音形。让学生自己找出生僻或认为重点的字词,通过标音、注释来解决疑难、重点字词。

4.整体把握。一读:引导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美,讨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引导学生从全文的角度来把握,尤其是最后两个段落,明确:本文通过描写赞美长江,赞美祖国的富饶,歌唱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与欣欣向荣。

1.长江(第2课时)

【教学建议】

1.问题探究。二读:通过问题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作者描写长江问什么选取长江的黎明,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长江的黎明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吗?本文的作者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来描写长江的?你能从文中找出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或词语吗?教师可引导学生回答,这里作者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这里的黎明象征的是祖国的新气象,象征的是祖国美好的明天,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象了。

2.品味语言。三读:通过辨析一些词语的细微差别来更好的感受语言之美。本篇有几组反复出现的语句?读这些反复出现的语句,你有什么感受?本文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找出相关的语句,说明它们有什么表达效果。教师引导学生更细致地体味其中的同与不同,以及同或不同的作用。学生尝试回答:三组,一是第2段和第7段。二是第3段和第6段。三是第4段、第5段、第6段。一唱三叹,形成了回环往复的韵律美,使感情的抒发得到强调和升华。反复咏叹,使本文赞美和歌唱祖国的主题更加饱满,充满了不可遏止的激情。本文采用的修辞手法有:拟人、比喻、排比、对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使用,在全文有许多语句。

3.交流感受。四读:根据情感和内容的变化,划分本文的抒情层次。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明确:第一层,1~3自然段,写古老的长江很早就醒来,微笑着。为全文奠定了赞美和歌唱的抒情基调。第二层,4~6自然段,通过写长江的繁忙、美丽,人民的幸福生活,赞美祖国母亲青春焕发,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第三层,7~8自然段,照应开头,用“一起来歌唱时代和祖国”的号召,收束全文。

4.拓展延伸。五读: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并背诵,再次体味“一唱三叹”的表达特色。通过一些看似矛盾的表达来更为加深对文本的挖掘,如作者在文中反复说到自己心情是“青春一般的欢愉”,为什么又一再强调长江是“古老的”,这和“青春”不矛盾吗?引导学生理解,古老的长江在经历的岁月的洗礼后,

如今在新时代光辉的照耀下,看到了祖国的蓬勃发展,所以心情才“书场”“欢愉”,强调长江是“古老的”也是为了说明长江“旧貌换新颜”、祖国“旧貌换新颜”。我们的祖国既是古老,在新的时代,又是朝气蓬勃、年轻的。

(二)教学课件(积件)要求:

1.课文中提及过的图片:比如长江的挂图、长江的不同时间的照片等。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感受长江的气势和形貌,从而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澎湃、赞美之情。

2.配乐朗诵课文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激荡之情,激起学习的兴趣。

3.作者郭风及其作品的简介

课件使用目的:拓展学生的文学常识。

(三)教学资料要求

1.长江图片、歌曲《长江之歌》的磁带或视频《话说长江》的光盘。使学生在全方位地了解自然长江的基础上,感受人文长江,最后才能上升到祖国的层面。

2.作者简介:郭风,原名郭嘉桂,1917年生,福建莆田人。1938年发表处女作散文《地瓜》。1945年到福州任《现代儿童》主编。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福建文艺》副主编,福建省文联副主席,作协福建分会主席,中国作协理事,中国散文诗学会会长等职。著有散文集《山溪和海岛》、《曙》、《唱吧,山溪》、《郭风散文选》等;散文诗集《叶笛集》、《鲜花的早晨》、《灯火集》等。其作品有较浓郁的诗情画意和牧歌风味。

3.评析资料:

——郭风感知世界中的亮点和盲点(孙绍振)

郭风在20世纪50年代吹响的叶笛具有那个时代特有的颂歌的风格、牧歌的情调。这些颂歌和当时风靡一时的战歌一起,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留下了奇特的一页。在那宏大的颂歌和战歌洪流中,郭风所吹奏的并不是最强音。他并不以当时最受重视的“时代精神的号角”的激越的豪情引起读者的瞩目,在他的作品中,既没有英雄主义的非凡业绩,也没有壮丽的献身的场景,甚至连无私的爱情和独白都没有。在那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时代的颂歌、战歌中,他的声音与其说是洪亮的,不如说是清纯的,甚至是柔弱的。(选自《当代作家评论》1994年第6期)

——郭风散文诗的意境美(李元洛)

在诸多文学样式里,诗歌的语言是最富于音乐性的语言,可以说,音乐美是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诗歌语言的音乐美,包括韵、节奏、声调等几个方面。不过,郭风的作品一般都不押尾韵,他所看重的是那种“内在的旋律的美”。他说:“我心中暗自以为与其写一些貌似格律化的诗歌,写些矫揉造作的押韵的诗歌,毋宁写些短小的散文,写些富于内在的音乐美的散文。”(《我与散文诗》)郭风诗作的意境美,是和他的语言的音乐美分不开的„„郭风语言的音乐美,除了句子的和谐、流畅、自然的抒情节奏之外,主要得力于那种反复歌吟、一唱三叹的语言形式所形成的旋律之美。„„读郭风的意境悠远的散文诗,就有如聆听音乐中的“春之歌”,就有如欣赏音乐中的“月光曲”。(选自《福建文学》1981年第6期)北师大初一长江教案

4.相关资料:

——我与散文诗(郭风)

在全国解放以前,在我学习创作的若干散文诗中,我诅咒黑暗和鞭挞国民党的残酷统治。我也写了若干表面上看来是风景画的散文诗。解放以后,我重新运用散文诗这样的文体时,有许多作品直接表达政治主题,如歌颂我们党和劳动建设的篇章,也写了若干看来是风景画的散文诗。我有一个奢望,这便是:我想通过不懈地、持续地运用诗篇,来描绘自然界风景美,以表现一个总的文学主题,即人们的内心如何地感知自然美,内心有多少对于光明、欢乐和美丽的渴望,不止的追求。(选自《人民文学》1981年第1期)

——《漫谈散文创作》(郭风)

我有一个体会,不宜把时代精神理解得过于狭窄。在作品中描绘当代人民最关心的重要事件,固然比较易于体现时代感,但在作品中表达人民的意志,抒发人民的愿望以至某种特定的时代情绪,也可以体现某种时代感。

(选自《花溪》1984年第10期)

【篇三】北师大初一长江教案

北师大版七下《长江》【第1课时】教案

【篇四】北师大初一长江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1+长江教案+北师大版

《长江》

第一课时

一、 引言:

播放《长江之歌》,说说这首歌歌颂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什么样的行为才算爱国,作为中学生怎样做才算热爱祖国?

长江,这条横亘千古的巨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象征。自古以来歌吟长江的文章不绝于耳,今天我们走进郭风笔下的《长江》。

二、明确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能够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勾画标志生字词语,旁批自己的初步体会。(要点)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够通过朗读读出文章语句的含义,能够说出课文的基本意思。(重点)

3、背诵精美的语段。(要点)

三、引导自主学习:自学指导

1、 阅读《配练》“导航塔”,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和创造动机。2、细读课文:识记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 在读课文的同时,一定要拿起笔来认真标记生字词,并标记自己的思想受到触动的地方。朗读课文,正字音,识词义。 (朗读指导)朗读课文主要是通过自己的语气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高低的变化,来读出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速读概括:这篇散文诗,全篇贯穿着一个“ ”字,画面像电影一样由近及远展开,描绘了 ,抒发了作者 __________感情,这是 _____ 的写法。

互学指导:

细读疏通、交流展示:

1、作者描写长江为什么选取长江的黎明,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长江的黎明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吗?本文的作者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来描写长江的?你能从文中找出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或词语吗?北师大初一长江教案

2、作者的心情是“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这一点作者在文中反复说到,为什么作者又一再强调长江是“古老的”,这和“青春”不矛盾吗?

3、有感情的朗读这篇散文诗。

四、精讲点拨: 散文诗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在本质上它属于诗﹐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和想象;在内容上它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在形式上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奏感。散文诗一般表现作者基于社会和人生背景的小感触﹐注意描写客观生活触发下思想情感的波动和片断。这些特点﹐决定了它题材上的丰富性﹐也决定了它的形式短小灵活。

五、达标测评:

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并且背诵课文第六自然段。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舢板( )驳船( )堆栈( )粼粼 ( )哺育 ( ) 瑰丽( ) ......

3.判断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1)我想,那是祖国人民的无比的幸福生活,那是祖国人民对于未来的灿烂的理想,祖国人民奔赴未来的壮志,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全部光辉,照耀得你的心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 )

(2)水呵,风呵,玫瑰的曙天呵,我们一起来歌唱我们这个时代和我们的祖国的赞歌。( )

第二课时

一、 引言:

读书就要有所收获。阅读文章,我们一般要有三点收获或说解决三个基本问题,即文章的内容(思想、情感)美在哪里,语言美在哪里,表达(写作技巧、构思、表达方式、句式、修辞等)美在哪里。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读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

二、明确学习目标: 勾画《长江》一文中运用反复、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的语句,并能结合语句具体说说这样表达的效果。

三、引导自主学习:自学指导

1、细读课文,结合练习册品读轩第2题批注文中运用反复、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语句。

2、查阅资料,加深对修辞方法的理解,结合课文分析具体语段的表达效果,并在书中空白处旁批自己的理解。 互学指导:

1、文中哪些语句使用了修辞方法,试从文中找出来并简单分析其作用.

请用“___________,这句话使用了_______修辞手法,__________写出了________”这一句式来表达。

2、文章中有许多句子和词语重复出现,又无啰嗦之感?试动手删一删,看看删后的效果如何?

四、精讲点拨:

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2、本文运用了间隔反复:一唱三叹,形成了回环往复的韵律美,使感情的抒发得到强调和升华。反复咏叹,使本文赞美和歌唱祖国的主题更加饱满,充满了不可遏止的激情。

五、测评反馈:

1、完成练习册品读轩、博览斋。

2、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

春天里,黄莺来了,为大地唱着殷勤的歌儿,以求得大地的喜爱;蝴蝶来了,为大地舞着谄媚的翅膀,以求得到大地的欢心;花儿来了,为大地披红戴绿,以求得到大地的青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收集整理有关长江的古诗词并背诵记忆。

六、总结提升:

你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学得了什么?

小链接:长江为什么是母亲河

长江,横贯中华大地,日夜奔腾不息,迄今大约有两亿多岁了。它同黄河一样,同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国古文化的发祥地。早在旧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长江流域劳动生息,在云南元谋发现的元谋猿人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最早的属于“猿人”阶段的人类化石,距今已有170万年左右的历史,是长江流域人类活动悠久历史的有力证明。考古学家在长江上下游,还发现不少地方仍留下中华民族童年的遗迹。如在长江上、中游地区,就有云南“丽江人”、四川“资阳人”、湖北“长阳人”的化石和石器。这些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人类遗迹,距今亦有十几万年至一万多年了。70年代发现的江西清江美城和湖北黄陂盘龙城两处商代遗址,证实了这里至少在3000年以前已经发展了和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基本相同的文化。在距今4000至6000年间,长江中游地区的原始人已经过着以稻作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的定居生活,创造出较高水平的原始社会文化。 之所以长江被称为母亲河!

【篇五】北师大初一长江教案

长江 教案1@北师大版

《长江》教案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北师大初一长江教案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有关知识。

2、把握文章主旨,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分析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2、体味本文采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来增强抒情效果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入体会作者对长江,对新生活的赞颂之情。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主旨,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2、分析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体味本文采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来增强抒情效果的艺术特色。

教学课时:1课时

一、 听《长江之歌》,导入新课

长江,这条横亘千古的巨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象征。自古以来歌吟长江的文章不绝于耳,今天我们走进郭风笔下的《长江》。

二、熟悉课文,自己解决下列生字词

浦口 曙天 吹拂 舢板 驳船 堆栈 穿梭 粼粼

瑰红 缕缕 千年万载 哺育 湖泊

容光焕发:脸上放出光彩,形容身体健康,精神饱满。

粼粼:形容水的明净。

三、了解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郭风:1917,当代作家。1938年散文处女作《地瓜》。著有散文集《山溪河海岛》、《曙》、《唱吧,山溪》、《鲜花的早晨》、《灯火集》等。善于以诗人的眼光来观察、理解社会和自然,注意吸取意象派、象征派的一些艺术手法,从草木虫鱼、风土人情中见时代风貌,有较浓郁的诗情画意和牧歌风味。

这篇散文作者创作于1961年,目的是要歌颂那个时代他心目中的祖国,新中国诞生后,年轻的共和国意气风发,欣欣向荣,到处洋溢着为未来的灿烂理想而奋斗的勃勃生机,到处是文中写到的生产建设的繁忙景象和建设的成果。这是时代的开始。所以文中,写长江的黎明,象征着祖国的欣欣向荣,朝气蓬勃。

四、讲析课文:

1、速读全文,整体感知。 本文仅仅是在赞美长江吗?从哪可看出来?

2、你认为本文可以划分几部分?

三部分 1——2描写长江美景

3——6“哦,长江”抒发对长江的赞美。

7——8抒情议论,照应文章开头,点明主旨。

3、重点探究:

1、作者为什么不写长江的中午和傍晚,而要写长江的黎明?这里的黎明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吗?北师大初一长江教案

2、作品反复说“你的心好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为什么又一再强调长江是“古老”的?

4、语言品析:

拟人:长江很早便醒过来。

排比、比喻:它以„„它以„„它以„„它以„„

不止是„„不止是„„不止是„„

反复:“哦,长江”„„

五、总结:

长江它九曲回肠,奔流不息;它气势磅礴,孕育了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多少作家,作曲家歌唱赞美它,同学们你想对长江说什么? 六、拓展作业:

搜集有关长江的图片、诗歌、故事等资料。

【篇六】北师大初一长江教案

北师大版七下《长江》【第2课时】教案

【篇七】北师大初一长江教案

七(下)北师大版_《长江》

课题:《长江》

课型:新授课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长江》(2课时)

课前预习:

了解作者及长江的有关知识。

相关课程标准: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有关知识。

2、把握文章主旨,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3、分析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4、体味本文采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来增强抒情效果 的艺术特色。

评价任务:

1、进行朗读,把获得的整体感觉读出来。

2、找出文中的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3、领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背诵第六自然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长江之歌》,说说这首歌歌颂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

歌颂了长江,表达了赞颂祖国的感情。

长江,这条横亘千古的巨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象征。自古以来歌吟长江的文章不绝于耳,今天我们走进郭风笔下的《长江》。(板书:长江 郭风)我们先了解一下作者。(板书:课题、作者)

二、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61年,此时社会主义新中国刚刚诞生不久,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祖国的建设蒸蒸日上,作者满怀对祖国的热爱以饱满的热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这个时期也是新中国面临的一个特殊时期(三年自然灾害),作者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团结一心战胜困难,看到祖国美好的明天。

三、作者简介:

郭风,原名郭嘉桂,回族,祖籍福建莆田,1917年出生。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散文、散文诗和儿童文学的创作事业,迄今已结集出版作品50多部。他早期的作品质朴清新、饶有天趣,贮满诗情画意,是风景画家、风俗画家与抒情诗人才能的神奇统一。其《叶笛集》于1959年初出版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冰心著文称“又发现了一个诗人的喜悦。”新时期以来,他的作品追求自然、本色、纯朴,具有更广阔的历史感和更深沉的哲理意蕴,体现了大家之风范。他的作品还先后两次荣获全国儿童文学作品奖,两次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并译成俄文在前苏联地区出版。

四、学习生字词:(给划线的字注音) 玫瑰( ) 曙天( ) 吹拂( )哺育( ) 舢板( ) 驳船( ) 堆栈( )

五、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业

1.写词语,2.熟读、背诵。

第二课时

一、解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互动学习:

互动1:作者描写长江为什么选取长江的黎明,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长江的黎明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吗?

明确:这里作者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这里的黎明象征的是祖国的新气象,象征的是祖国美好的明天。这里的黎明就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象了。

互动2:本文的作者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来描写长江的?你能从文中找出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或词语吗?

明确:见课本

互动3:作者的心情是“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这一点作者在文中反复说到,为什么作者又一再强调长江是“古老的”,这和“青春”不矛盾吗?

明确:千百年来长江奔流不息,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它是“古老的”。古老的长江在经历的岁月的洗礼后,如今在新时代光辉的照耀下,看到了祖国的蓬勃发展,所以心情才“书场”“欢愉”,强调长江是“古老的”也是为了说明长江“旧貌换新颜”祖国“旧貌换新颜”。

二、品读课文:赏析精彩语句,学习本文修辞。

1、文中哪些语句使用了修辞方法,试从文中找出来并简单分析其作用.

拟人、反复、比喻、排比(作用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内心的舒畅、愉悦的思想感情) 例如:(1)拟人句:如“长江很早便醒过来。”这句话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长江的寂静很早便被过往的行人打破了。

(2)比喻句:如“哦,长江。哦,我们的古老的、古老的母亲,以自己的乳汁,千年万载的哺育了亿万子女的乳娘。”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中华民族与长江血脉相连的亲切之情,表达了对长江哺育了亿万子女的赞美之情。

(3)排比句:如“第四段‘不止是„„不止是„„不止是„„’”这句话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满怀激情的写出了长江江面上的繁忙景象。

(4)句式仿写“不止是„„,不止是„„,不止是„„”

2、文章中有许多句子和词语重复出现,有无啰嗦之感?

明确:无啰嗦之感。这里用到了反复的修辞方法,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补充:反复,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组。反复有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

本文运用了间隔反复:一唱三叹,形成了回环往复的韵律美,使感情的抒发得到强调和升华。反复咏叹,使本文赞美和歌唱祖国的主题更加饱满,充满了不可遏止的激情。

三、看看课文都用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1)借景抒情的写法。借描写长江来赞美祖国,抒发对祖国的热爱赞美之情。

2)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四、拓展延伸:

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并背诵。

2.了解有关长江的知识。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情感的好文章,对学生来说虽然有点难读懂,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一篇具有代表性的借写景抒情歌颂时代与祖国的且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教学生读懂了,学生再读类似的文章也就不难,并且从中难找到解读方法的钥匙。

第一点, 主要教学是会读几个难字,词,如“浦口”“缕”“哺育”“焕发”,第二点,

第三点,

再就是第2页课文有注释的四个难字。教读这几个难字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区别它们,如“缕”与“屡”的差别,“焕”与“唤”形与义的不同,“哺”声母的容易误读。 教学要点的第二点是给学生时间读。朗读对于这一篇课文是很重要的,因为这篇散文的抒情性很强,文字又很优美,我们不让学生读,不去感受语言,单纯地分析描写就是架空的。而这一层次的读与上面一个层次的读是不同的,上一个层次主要是认字识字层次的读,这一个层次的读,我们要给学生提出朗读要求,一是体会出作者语言的抒情性特点,二是初步感受整篇文章作者描写长江的层次性特点。 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主要是说对整篇文章的思路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