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孔子

时间:2021-10-29 00:17:32 初一作文

第一篇:《我心目中的孔子》

我心目中的孔子

第一次真正接触孔子,应该是在初中的时候。当时初一的第一本语文课本,有一课,叫做《论语十则》,很清楚地记得,第一句话叫做“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当时只知道看着课本,摇头晃脑地学着古人的模样,一遍一遍地诵读。生硬地听着老师的解释,完全不明白这到底有什么真正的意义,只是作为考试和理解文言文的工具罢了。

但是由哲学理论,一切事物存在一定会有它的价值。明代的心学大师王阳明曾经说过,“知行合一”,何谓知行合一?知就是理解、明白,行,就是行动,那么知行合一就是把你自己知道的理论知识结合到实际生活中,将二者合二为一,而且并不显得生硬。光知道而不去实际行动是不通的。那么再回过来看孔子的名言警句,其实当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一件事情的时候,再回过头来去看名人们曾经说过的话,发现淡淡的几个字却蕴含着丰富的意思。打一个比方说,你取得了成就,本想到处炫耀,但是别人并没有将你的成就当成什么重要的事情,此时你会非常生气,觉得这个人太不够朋友意思了,甚至会火气冲天。但是事后冷静下来仔细分析一下,会发现是自己的表现欲太过强烈,却怪罪于人家的不同情理,不了解你。当你翻开论语《学而》,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啊,人不知,就是人家不了解我,却不生气,那样的人才能够叫做君子。再想想今天自己的炫耀以及生气不是明显的一个小人的表现吗!自己的度量不也是太小了吗?经过反思,我们会提醒我们自己,下次不要犯相同的错误。自然界生物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就是,当自己犯下错误并引起心理紧张的事后,在脑海中会产生痛苦的联想。比如说,一个小孩子被玻璃瓶子划破了手,血流不止,那必将是痛苦的。于是在脑海中会产生痛苦的联想,下一次再看到玻璃瓶子的时候,必将敬而远之。而中国俗语中所说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草木皆兵,就是这个道理。而当我们反思自己的错误,发现自己在别人面前的形象大打折扣的时候,当我们内心因为自己的小人行为而深深的自责的时候,其实那就已经产生了痛苦的联想。那么,此时圣人们的经典语录就起到了作用。当我们因为再次被别人误解而将要发脾气的时候,孔子的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如当头棒喝,阻止了自己过激的行为。当自己时候因为自己今天很好地控制了自己而高兴时,良性循环就诞生了。于是,圣人的经典警句就这样指导着我们的内心,我们的生活,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以至于达到一不违背自己的内心,二能构建和谐社会的双重乃至多重目的。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圣人们的话可以提高我们的修养,构建和谐社会,孔子就是这样的一个圣人。想一下,在距今几千年前的孔子,在今天仍然被人们顶礼膜拜,那是多么大的影响力啊!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不是因为他给百姓大众带来物质享受,那只是暂时的。唐太宗。乾隆皇帝倒是创造了一个有一个辉煌的大帝国,百姓安居乐业,但是可以称他们为圣人吗?不可以!真正的圣人是给人们提供精神食粮的人,他们的语录,他们的精神,跨越了国籍,跨越了时代,在时空的隧道里穿梭,他们是精神导师。想一下,当我们的生活困顿不堪时,耳边想起来圣人的鼓励,那是多么大的精神力量啊!这就是圣人的卓越影响。

作为一个圣人,孔子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精神食粮,从学习到生活到做人,孔子就是一个完美的化身,他的谆谆教导如雷贯耳。

他教会了我学习的方法,叫做“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以及“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学习不能一遍而止,要不断地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并从中得到新的感悟。如果真的做到了这一点,那么我们就可以做老师了。还有一句,意义非常深刻,叫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倡导我们要思学结合,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多多思考,总结规律,而在思考的同时,不断为自己补充新的知识。在思学合一中,不断地提升自己超越自己。思考的力量是巨大的,近代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也在他的著作《思考致富》里面阐述了这一观点。同时,孔子还提倡谦虚的学习,谦虚其实也是做人的一种高尚品格,孔子将其总结为“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生活中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缺点。面对生活中遇到的每个人,要善于向他们学习他们所擅长的地方,努力将自己也向他们的有点转变,而面对他们的缺点,要反思自己是否和他一样,行为不当,如果有,一定要改掉。孔子的另外一句话与此大同小异,叫做“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行也”,这才是真正的君子。孔子的谦虚还体现在他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他强调学习不分地位,无论地位高低都可以相互学习,君王可以向平民百姓学习,叫做不耻下问。而唐代的韩愈在他的《师说》中也阐述了相同的观点。关于学习,孔子还有一些经典名言,比如“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阐述了学习的兴趣的重要性,以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学习要实事求是地对待学问,不要自欺欺人。

而在阐述人的品行方面,孔子颇有心得。例如,孔子阐述了什么叫做君子,什么叫做小人。他说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所谓的君子就是那些心胸宽广的拿得起放得下的人,并不是说君子就是圣人,君子离圣人还是有一段距离的,但是基本满足道德要求。但是小人呢,就是那些杞人忧天,患得患失的人,心胸狭窄的人。如果用孔子对君子和小人的判断标准,那么现代中国人不乏少数不合格,即为小人。还有一些,比如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意即君子的精神生活非常丰富,面对困难能够自己解决,但是小人意志力就不够坚定了。另外,孔子十分肯定志的重要性,他认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他十分赞扬松柏的品行,“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认为那就是君子的品行。另外,责任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思想贯穿了整本《论语》,例如:仁以为己任,任重而道远等等。还有一句深入人心,叫做“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讷”,用俗话说就是少说话的意思(木讷),“敏”就是做事雷厉风行。意思就是,做语言的矮子,做行动的巨人。这正符合我们现代人的道德要求。时至今日,我们也不希望与那些花言巧语,只说不做的人交往,而希望与那些踏踏实实做事,可靠的人交朋友。《论语》里还有一句神似,叫做敏于事而慎于言,意思近似,还说明了说话一定要谨慎,这让我想起了《红楼梦》里面,林黛玉初进贾府时的表现,不敢多说一句话,生怕引起祸乱。而拿到现在,也是如此,慎言的人才能得到重视和地位。

孔子的主张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仁爱。与墨家的兼相爱不同,孔子的仁爱体现了一个层次感。古代人讲究孝悌,孝即为孝敬父母,悌即为关爱兄弟,孝悌是仁爱的基本体现。而墨子的兼相爱则是一种广义的大爱,无论别人与我什么关系,都要去爱他,而且爱的程度都要平等,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我们理想的大同社会。孔子的仁爱更符合人的本性,因此几千年后,思想绵延不绝,经历了汉代的独尊儒术的辉煌,一直传递到现在。这种思想是孔子一生都在提倡的。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这东西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换位思考,自己不喜欢的事物,想一想强加给别人会给别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其实就是仁爱的最好体现。再如:《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自谦其不具备知、仁、勇三者达德,而自子贡视之,孔子三道尽备,故曰:“夫子自道也。”

综上所述,孔子的思想是永恒的,他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在现代人被快速的步伐迷失了自己时,不妨躲进自己的书房,感悟孔子的精神世界,让自己的内心得到很好的休憩。{我心目中的孔子}.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实验电10 班

魏泽田 1101180124

第二篇:《我心目中的孔子》

我心目中的孔子

孔子,不仅仅是人们眼中的圣人,一代文化巨匠,在我心目中中,不似人们眼中圣人的清高孤傲、与世无争,孔子更像是一个可亲可敬、至情至性,实实在在生活在我们身边的真正的人。相比较老子的高深莫测,庄子的逍遥洒脱,孔子的直面现实生活的勇气,勇于入世的态度以及在黑暗的现实中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精神,敢于不阿权贵发出时代的呼声,都表明孔子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大写的人。孔子对于文化学术的追求使我明白了什么是学而不厌;孔子对于弟子谆谆的教导使我了解了什么是诲人不倦;孔子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忠心使我知道了什么是鞠躬尽瘁。而孔子的人格精神与人文主义情怀更是在为孔子的政治学说中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

也许有人会说孔子的学说是当时的统治阶级服务的,是当时统治阶级的捍卫者,而经过通读《论语》,我对孔子的政治学说有自己的一番见解:孔子并非统治阶级的卫道者,而是一个叛逆者,他是一个温和的叛逆者。他为将自己的政治见解诉诸于实践真正造福于天下苍生,也只能把这个社会的不满和自己对于黑暗时代的愤懑化作珠圆玉润的语句向统治者娓娓诉说,只为求得统治者的认同,让黎民百姓减轻负担,免于战争与苛政之苦。

作为一个文人,孔子既然不能用武力去对抗无道统治,用自己的言语身体力行来警醒各个诸侯,试图用“曲线”的方式最终达到自己政治理想。

一、从孔子的出身来说,孔子出身贫寒,孔子父母的结合也不被世人所认可,孔子母子也不为其父的正妻所容,年幼时就过上了艰辛的生活,从孔子的身世也不难看出为什么孔子会成为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社会是不公的,而孔子并没有抱怨社会的不公,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打破这个不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孔子的出身和幼年的经历为孔子日后的“温和的叛逆”提供了可能。

二、孔子心系百姓,胸怀天下。孔子讲求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教化百姓,以理服人,要求统治者要体察民情,体恤百姓,真正考虑百姓的利益进行自己的统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学说中不乏对政治的论述,孔子本人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治国理念,很难想象在那样一个战乱的年代里,普通人逃命唯恐不及,自身难保,而孔子却挺身而出,为百姓求取更公正的待遇,无法否认的是在那样的战乱年代提出关心百姓,关注普通人生活的思想的孔子,不管站在哪个阶级都是一个真正的胸怀天下的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三、孔子具有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责任感。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孔子与子路在路途中迷路,向两位种田人打听,种田人得知眼前是孔子后,便问道:天下的坏东西滔滔不绝,你管得过来吗,不如像我们一样过隐士的生活吧。孔子决绝的说道,正因为天下无道,我才出来,如果天下太平了,我也会过着隐士一样的生活。我们看到是孔子敢为人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真正为民请命的动力驱使他去思考,去奔波,而不是一个拿着统治者俸禄来思考如何对付百姓,使他们可以更加听话一点,

四、孔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大同社会是孔子的毕生追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讲信修睦,选贤举能”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孔子的大同社会没有远近亲属之分,也无等级门第之别,人们和谐的生活在一起,可见在孔子的理想世界里,人是没有等级的

五、孔子不随波逐流,追求最高境界。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

周.”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孔子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独到见解,更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一个真正的君子是一个具有良好修养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乱世中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才能设身处地为百姓谋求更大的幸福

六、孔子敢爱敢恨,至情至性。无论是“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还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孔子不畏权贵,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用愤怒对抗世界的不公与黑暗,正如他自己所说,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这句话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因为只有付出爱的人才会有所厌恶,因为心中有爱,心有光明,更不惧怕向黑暗的一面公开宣战。或许这个意义上讲孔子并非完人,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点才是的孔子更加真实,也显得越发的可爱,同时也很好的体现了孔子的叛逆及不问强权的精神。

在我眼里,孔子并不是一个统治者的捍卫者,他的学说或许有为统治着服务的成分,甚至在日后一些封建的统治者别有用心的用来愚民,但是这并非孔子的本心,孔子是站在民众的立场上发出的这些声音,他用了一种相对温和的,更易于让统治者接受的方式来表达,而他是一位叛逆的真正的文化英雄。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眼中也有一千个孔子。通过阅读《论语》使得我们拉近了与孔子之间的距离,名著散发的光辉不单单在于其中的发人深省的教育意义,更在于我们与书中形象的情感与思想的交流。书中引起的共鸣让我们可以试着想象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也是孔子这一圣贤的形象在我们眼中更加的立体化和多面化,我仿佛看见一个穿过历史的迷雾微笑而仁爱的老人——孔子渐渐向我们走来。

第三篇:《我心目中的孔子》

我心目中的孔子

听了太多关于孔子的故事,记了太多关于孔子的话语,如今在人们心目中孔子已然成为圣人,万世师表的名号也被喊得响亮而不可动摇。以前总觉得《论语》似乎是过时的东西,直到现在略读之后我才对孔子有了点点了解。孔子的话值得细细品味,需要读懂意思,有所感受,刻入脑海,并受用一生。

孔子是走在时代前沿的伟人,是指导我前进的动力。最值得我铭记的是,一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提出对学生一视同仁,向求教人敞开大门,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最令我感动的是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深厚情谊,孔子对弟子谆谆教诲,弟子对老师尊敬推崇;最令我惊讶的是,孔子这一圣人角色也有喜怒哀乐,知人间悲情冷暖;最让我难过的是,五六十岁的老人走遍了无数个地方,访遍了若干个君主,终究却没有一个人能真正采用他的思想;最激励我进步的是,孔子永不知疲倦,勤奋好学,终成一代伟人;最启发我深思的是,孔子关于君子的独特认识人不知而不愠,对别人多一份宽容,对自己多一份约束;最让我思考的是孔子关于朋友的看法,与比自己强的人交流,与朋友交要适度。还有,还有„„

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孔子的教学,孔子推崇的是有教无类,短短的四个字,就讲明了不论求教者贫穷还是富有,老师都应该一视同仁。正如现在社会所提倡的知识至上,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其次,因材施教也是一大特点,子路问孔子“闻斯行诸?”孔子回答“有父亲兄弟在,怎么能想干就干呢?”同一个问题冉有问,孔子说“闻斯行之”。为什么呢,子路办事鲁莽,行动过于草率,常常不考虑后果,孔子教导他办事前三思,要考虑家人。冉有过于迟疑,遇事犹豫不决,孔子鼓励他想到就做,不要瞻前顾后。所以即使是同一个问题对不同性格的人就给出不同的答案。充分显示了教学的灵活性与实用性。再次,孔子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孚复也”,即只有学生极尽办法想知道某件事情才告诉他,那才会有效果。而且要注重举一反三,讲一个事例,不会推及其他方面那就不能再教导了。这与我们现在的教学也非常相似,会一个题进而一类题就都懂了,这才是教育的目的,否则只是无尽的沉迷于题海,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

孔子与弟子的深厚感情也是值得世人称颂的。当谦卑好学,德行高尚的颜渊短命去世时,孔子悲伤心痛,那情形如同老天爷要了他的命,且说以后世上比颜渊好学的人没有了。当孔子行将就木之时,等来子贡后说,你来得太晚了,看得出孔子在最后的日子里,多希望弟子守在身旁,对弟子的喜爱与深厚情谊溢于言表。而其弟子对孔子也是爱戴有加,推崇至极,从不许别人诋毁与责难。颜渊说老师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自己是想尽了办法,竭尽了才能,可还是望尘莫及,足以见他对老师学识等各个方面的高度赞扬。子贡亦是,当孔子去世后,有人开始批判孔子,他将老师的错误形象的比作日蚀月蚀,虽然缺陷错误大家都看得见,可一旦改了,大家还是仰望他。是啊,太阳月亮都是大家仰望的事物,无论圆缺,没人诋毁,那人无完人,既然这样,谁还有资格说孔子的坏话呢?!

孔子不是神,正因为他是一个鲜活的人,有真性情,才更贴近现实,让后人记得更清楚。孔子的真性情在《论语》中也表现的一览无余。当子贡为本已有好多财富的季氏敛财时,孔子一反平时的温文尔雅,说子贡不是自己的学生,鼓励弟子大张旗鼓的攻击子贡。当宰予大白天睡午觉,孔子大骂他是朽木不可雕,如同废土筑的墙不可粉刷,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批评他干什么呢,有什么用呢。并从此看人准则由听其言信其行改为听其言而观其行当孔子被子路责备去见男子

时,孔子急着辩白说要是为了去见男子就让老天把他收去。此时被人误解,希望急切化解问题的孔子形象也跃然纸上。有一次子贡问问题,孔子不想说话,子贡觉得老师不说,那他们该遵循什么呢,孔子解释为天不曾说什么,但四时运行,万物化生,不都正常吗?足以看出孔子的回答巧妙。其实话中也暗喻了孔子老年偶尔抑郁,无话可说无可奈何的感受。

孔子在现在的人看来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圣人,可是会有谁能体会孔子生在乱世,四处寻找伯乐,想宣扬自己的思想,却无处展示的辛酸。在那个时代,没有一方乐土是他展示的舞台。在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的乱世,孔子以仁治世的观念根本就行不通,但孔子凭借自己的执着,怀揣着梦想,走遍天下。偶尔有君主想用他,也不过想借孔子的思想管理人民,并且即使这样,也没人真正贯彻他的主张。在乱世,孔子的思想根本就没有实现的可能。而今天我们来看孔子,除去对孔子的深深惋惜,更多的是为他的为政之道惊叹,因为我们现在倡导的和谐社会就是孔子当初一辈子坚持的。孔子强调,要用道行治天下,强调在位的人自身站的直,不发命令,事情也行得通,若是自身不正,即使下命令人民也不听。更形象的将君主比作北斗星,只要他有道,只需静静地在他所在的地方,满天星斗都绕着它运行,即指出了只要统治者有仁义之心,人民便安居乐业。孔子又是封建礼数的代言人,回齐景公为政的问话时回答是要有高低贵贱之分,君是君,臣是臣,父是父,子是子,例如季氏在家用天子八佾的乐舞,僭越了礼教,就是犯上。虽然孔子满腹治世之道,然而一直到了老年,孔子依旧是怀才不遇,他的统治既可以维持统治者的地位又可以给人民提供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遗憾的是,几十年的颠簸劳顿,却一直没有人重视他。生不逢时,也许就是孔子最大的悲哀吧。

虽然大家如此崇拜孔子,孔子却是极其好学谦逊,从不趾高气扬。他坦白承认自己并不是天生聪慧,生来就知道,而是“好古,敏以求之”。而且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足以说明求知比天生聪慧更重要,就像现在我们一样,先天条件大家无法决定,但后天的努力确是决定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孔子不仅自己有这样的认识,也常常鼓励自己的学生,勤奋并善于巩固知识,并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强调向别人学习的重要性。当然,这要求我们“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焉”。所有这些更足以说明我们要勤奋,不能消极懒惰。{我心目中的孔子}.

君子在古代现在一直是大家所追求的,如果有时候难过不被人理解,那读读孔子的君子之说吧,孔子的君子观是君子用道义来约束自己,与之对应的小人以利益约束自己。而且君子有一说一,从来不夸夸其谈,不像小人,以创始人的口吻宣说陈言滥调,以发明家的身份宣布道听途说。再者君子对別人宽容,对自己要求严格。而且对別人的看法不是那么在乎,在乎的是自己不够突出不够优秀。所有这些,对我们现在来说也是极重要的。首先是做学问应该要真实,不能只信课本。而且在踏入社会后,肯定有好多机会等着我们,与此同时肯定有更多人去争取机会,孔子教导我们,如果得不到晋升的机会只能说明自己不达标,努力不够的结果。所以套用冒用毛主席的话“革命尚未成功,将士仍需努力”鼓励自己努力努力再努力。

孔子教导说要找比自己强的人交朋友,因为只有这样才会不断提高自己,即只有提供好的环境和人际交往氛围,才会对人有好的影响。在孟母三迁的故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就极为显著。哪类人值得交往呢?正直宽容博闻的人值得交,相反,表里不一,巧言令色的人不能交。在朋友交往的尺度方面,孔子也有独到

的见解,孔子强调与朋友交要适可而止,如果朋友有出错的地方,要尽力规劝并好好的开导他,如果他不听,就不要自取其辱。

所有这些都在告诉我们无尽的道理和人生准则。之所以对孔子感兴趣,对论语着迷,不是因为世俗的追捧,而是其中蕴含的哲理确实值得我们好好品味,好好学习。读了论语才知道,有时候生气不是因为别人不对而是自己修养不高;有时候孤独不是因为真的寂寞而是别缺乏理想;有时候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可能只是时机未到;有时候有太多不如人意的事情,只要看开,其实也没什么。正如看淡了世界万事万物后,有一份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看天上云卷云舒的心态。

纵观人生长河,不难发现人始终是社会中的个体,几乎没人能逃脱社会的束缚,所以面对社会的名利竞争,给自己一点减压剂,“富贵与我如浮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哪有一生过得快乐充实好呢!这就是孔子倡导的,与此同时也是他一生也没摆脱的吧!

第四篇:《我心目中的孔子及儒家学说》

我心目中的孔子及儒家学说

假如时光倒流,我愿席地而坐,,静静倾听一代圣人传授为人之道,待人之礼.假如时光倒流,我愿成为那精通六艺的七十二贤人之一,与孔子周游列国宣扬仁政。假如时光倒流,我愿与这位老人共同将古代先哲的智慧播撒人间,用仁爱的思想焕发神州大地的活力。假如时光倒流,我愿伴他左右,修身立志.假如...... 孔子,一个另人为之动容的名字.每当提及孔子,心中总有一种震撼,一种敬畏.正式的接受孔子儒雅的思想应该是从小学那篇课文----论语十则.小时候跟着老师吟诵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有远方来,不亦乐乎”等一段段论语经典,那时心中对孔子已然有了一种淡淡的崇拜.也许那时,我还无法完全读懂那些文字,但浑厚的文化底蕴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