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七子女做什么

时间:2021-10-27 16:00:33 节日作文

篇一:《头七》

头七”的事——悼母亲

都说亲人过世后,在第七天的午夜子时,他的魂魄是要返家看看,安心了,再赴天堂。母亲晚年和我住在一起,母亲在那时刻也一定会回家来,因为这是她挚爱的家,这个家是她一生的所有。于是,早几天就开始安排怎么给母亲做“头七”了。首先“头七”日子如何算?问了老人,也说不清楚。只好上网百度一下,介绍的很详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当天夜里就梦到母亲回家,母亲在暗处,我看不清楚她的脸庞,只听到她叫唤了我,那声音和往前一样,一样的祥和亲切。

按网上的介绍,“头七”这一天要在家里烧一个梯子形状的东西,在母亲返家后,她的魂魄能顺着梯子到达天堂。买不到“天梯”,只好自己用A4纸剪一个。望着剪好的“天梯”,不禁泪流满面。我想如果真有天堂,母亲是最有资格去天堂的人。她勤劳善良,慈祥厚德。因为儿子平凡,母亲才是平凡至极的家庭妇女。母亲没读过书,她通情达理,以身作则教育子女,与人为善;含辛茹苦养育子女,母爱无边。对母爱的感知是我心中一直的痛,因为再也无法感恩报答母亲。

“头七”这天一大早就去山上,来到母亲坟前祭拜。恍惚中母亲已经离别我们整七天,人生没有这样经历,不能真正理解阴阳相隔之残酷。到了晚上,我和李林早早就把家中卫生做了一遍,在家中入户阳台,点上了香烛,朝天的西边敬拜三下,端来个废旧脸盆,在里面烧了好些金银纸,把天梯也一并烧了。母亲曾经对我姐姐说过,她百年后要多烧些金银纸给她用。其实,母亲一生都很节俭,省吃俭用,几近于吝啬,把省下来的钱财来满足子女的物质需求。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开始有了经济活动,母亲为了补助家庭生活,就到公社搬运队做临时工,母亲个小,要扛起超过体重近两倍的货物。一个月的收入也就几元钱。但在每个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她总要子女整整齐齐穿上新衣服去上学。我和李林结婚时买的彩电、冰箱,还有做的那套时尚家具,也是母亲起早摸黑,去粿条店帮工给攒够的。烧完金银纸,时间已不早,李林到厨房忙,女儿菲菲去买来饮料。子时前,在母亲原来就坐的饭桌上,给摆好了饭菜--干饭、煮蛋、瘦肉、青菜和果汁。希望母亲回来时,能在家再吃一次热饭热菜。母亲一生对食物要求特别简单,就是不吃肥肉。我刚懂事时候,家里难得买次猪肉,肥的部分熬成油,给我拌饭,瘦的部分留给我吃,我小时候也不吃肥肉。网上还介绍有,要多煮个蛋给放在屋角,贿赂殃神,好让亲人回家的时间更充裕。到了子时,全家人就要上床睡觉,睡不着,也要上床,不能打扰母亲,不能让她惦念,否则会影响她来世投胎。这些都一一照办就是。

午夜子时还差五分钟,一切就绪,已经躺在床上的我,突然起身,大门有没习惯性反锁了?会影响母亲回家吗?要去查看一下。父亲听到我动静,叫我过去,说客厅门不要关上。我把卧室门也打开,母亲回来一定会到我身边来看望我亲吻我。做完这些,又回到了床上,静静地等待子时的到来,等待母亲回家。迷糊中就睡着了,醒来已过子时。天亮后起床,在客厅门口处落有一片昨晚烧金银纸的灰烬,我手一拈,就轻轻沾到食指尖,伸出阳台,竟又随晨曦飘起,飘的又高又远,就像母亲在去天堂的路上。母亲在天堂安好。

于母亲逝世一个月作2014.5.24.。

篇二:《头七观后感》

《头七》观后感 头七,中国人的丧殡习俗,是根据死者去世的时间,再配合天干地支计算出来的日子及时辰,习惯上大家都认为“头七”指的是人去世后的第七日。一般都认为,死者魂魄会于“头七”返家,家人应于魂魄回来前,为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之后便须回避,最好的方法是睡觉,睡不着也要躲入被窝;如果死者魂魄看见家人,会令他记挂,便影响他投胎再世为人。亦有说认为到了“头七”当天的子时回家,家人应于家中烧一个梯子形状的东西,让魂魄顺着这趟“天梯”到天上。

一个为了生存出卖肉体的女人,为了金钱杀人如麻,那股狠劲叹为观止。一个失落的司机,一个神秘的客人,一个可怜的女人,一段感人的往事和一个不为人知的禁地„„,就好似一块块失落了的拼图,拼凑成一个峰回路转奇异感人的故事。影片以头七为题,显得鬼气森森,恐怖气氛十足。但整部影片看下来,头七也仅仅提到两次,而且有一次还是编造的假故事。另外,本片虽然是实实在在的鬼片,但却不怎么恐怖,之所以说不怎么恐怖,是因为用来吓唬人的镜头很少。相比之下,影片多数时间还是在研究主角的身世之谜。有悬疑有温情,有不吓人的鬼,不为恐怖,只为温情。电影是从恐怖转到惊悚再到温馨的过程,剧情虽然略显简单,但却完整、通顺,故事中有被烧毁的老饭店、有饭店中发生的惨烈故事、有故事中的人和鬼、有颓废、有改变、有跨越数十年的母子情等等。同一个场景、同一个时间、同一批人物的两个不同版本的故事,刻画了郎仔对于童年阴影的防御机制,此片又加入了温情元素,母亲在头七回魂,终于见到了30年未见的儿子,二段故事,一个孤身母亲带着儿子,会做些什么哪,为了生存,为了将来,可以凶残,可以不要尊严

真头七,假头七,故事里的头七是假,显示里的头七才是真,但无论真假,都是如此感人。人活着,有时比鬼还可怕,只到了尽头,才能坦然面对自己,诚心忏悔。真实的记忆,虚假的记忆,故事有真有假,真相又如何?孩子记忆里的母亲,永远是善良美丽的,受尽生活的磨难而忍辱坚强,无论当时她因为什么而离开,我始终相信,逃命时她的眼泪是真实的。一个女人,没有了依靠,在穷乡僻壤独自抚养孩子,无论选哪条路都离开了初衷。最后一程,儿子问她,我小时候你有没有背过我。她很老实的说,我小时候弄伤了手臂抬不起胳膊,根本背不了你。儿子又问,真的一次都没有吗?她还是老实的说,没有。儿子释怀地笑了,他说没关系,就当有过好了!

实在的贫穷,遥远的黄金。这个故事里,钱成了一条隐形的线索,贯穿前后。贫穷压的人心慌,黄金耀得人翻脸。人为财死,这血淋淋的事实甚至抵不上一个鬼魂回家复仇的故事来得让人愿意相信。从善良出发,归结到恶。只是谁也逃不出那张天网,注定30年分离,再见人鬼殊途。而那故事里满箱诱人的黄金,终究谁也得不到。母亲的一厢情原,换来的只是儿子半辈子浑浑噩噩的人生。这到底,又是谁合算?

哪里都去过,那里从不去。地图王的原则,和他的人一样矛盾。他以为自己很坚决地与过去告别,其实只是在过去里沉浸。其实放开,又何尝难。再见那刻,他便释怀。就像他自己说的,不要紧,就当有过好了。漫漫烛火之路,从编造出来的父亲头七,到母亲确确实实的头七,释怀的,是子女。

他终知。母亲是爱他的,即便那时的她又自私又凶狠,她还是在他心里留下了那善良而坚忍的样子,并随之消散。一段哀伤的往事,如影随形的萦绕在心头三十年。于是三十年的心结,到头来,物是人非,落得一生的遗憾。

这个鬼故事,其实连一丝恐怖的气氛都没有,反倒披上了点脉脉的温情。结构简单,描述简单,情节简单,太过于简单和平淡,不错的故事,最后也来了一个点题的剧情。

篇三:《丧事知识》

显考显妣

“先考”还是“显考” 成语有“如丧考妣”,就是说如同死了父母一样令人伤痛。从这里来看“考、妣”指父母,似乎没有亡故这重意思。那么“考、妣”何以与父母相关?据《考工记》解释:“考,成也;妣,媲也。”具体说就是父亲完成了自己的功业,把儿女养育成人,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可以安心了。母亲相夫教子,以德仪影响和教育子女,对家庭亦有很大的贡献,其德仪与父亲的功业是可以媲美的。用这两个字指称父母体现着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经济特点。这一模式同时规定了父、母在家庭中的责任与义务。在考、妣之前加一“先”字,意为父母已亡,“先”是“亡”的讳称,“先”又是敬词,与考妣合用就是对已故父母的敬称。

中国古代有谥法制度,古人在人死之后常用一个字来评定人的一生,也就是盖棺论定,其起源至少应在三代的夏以前。桀、纣因其暴虐而被谥桀、纣;子贡问孔文子何以谓文,孔子回答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这就是卫国的孔圉被谥以“文”的原因。谥法的精神是公正,其善恶评定不让帝王,不避将相。但一般的老百姓是无资格受谥的。父母对于子女都是有功的,都是应该肯定的。于是大家都用“考妣”称已故父母,“考妣”也就成了普通老百姓的通谥。“考妣”由原来的指称父母,转而指称已故父母,其词使用范围的转移始于何时已无从考据了。

有时在乡间的墓碑上,可以看到很多“显考”、“显妣”的刻文。“显”取其德行昭著,声名远播之意。古人讲三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普通父母与国家谈不上立功,一般也没有什么著述,立言就更谈不上。于是大家从“德”上做文章。“显考”、“ 显妣”就是说已故父、母德行显著,令名远播。这溢美的颂词,我总疑心其始现在功利唯上的现代。 “考、妣”作为通谥,从家庭的角度肯定了父母的一生,更重要得是,这一通谥还责成已为父母,或将为父母的子女,如何来尽自己的责任,做一个合格的父母。将“先考”、“先妣”改为“显考”、“显妣”,模糊了“考妣”的文化内涵,丧失了其礼教精神,一字之差,相去甚远。孔子当年曾叹曰:“觚不觚,觚哉!觚哉!”有些东西我看还是不改的好。

孺人

孺人,古时称大夫的妻子,明清时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也用对妇人的尊称 迎接了孺人唐氏一同到任。——《喻世明言》。 孺人也指妇人,小娘叫对你说,明日老太太同孺人们下园来看花。——《梼杌闲评——明珠缘》

孺人,妇女封号。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定,用以封赠通直郎以上至承议郎之妻。元命妇中无此封号。明用以封赠七品、清用以封赠九至七品官之妻。武职八旗八品以下、绿旗营七品以下妻无封。后改绿旗营正七品妻亦封孺人。如封赠官之母或祖母,则称太孺人。乾隆五十年(1785),规定八品官以下不得赠封祖母。

对一品至五品的官员称诰,六品至九品称勅。一般都用“锡之诰命”“锡之勅命”诰和勅用不同的玺印。一品是夫人,二品也是夫人,三品是淑人,四品是恭人,五品是宜人,六品是安人,七品是孺人,八品是八品孺人,九品是九品孺人。要是因为子孙的功绩而封夫人的,要前面加太字。在古代,“夫人”有时也是对妇女的一种敬称。无论官职大小通称妻为"孺人"的情形不多。

五服之制

1.古代王畿外围,以五百里为一区划,由近及远分为甸服﹑侯服﹑绥服(一曰宾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服,服事天子之意。《书.益稷》:“弼成五服,至于五千。”孔:“五服,侯﹑甸﹑绥﹑要﹑荒服也。服,五百里。四方相距为方五千里。”又周称侯﹑甸﹑男﹑{头七子女做什么}.

采﹑卫为五服。见《书.康诰》。

2.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等服式。

3.古代以亲疏为差等的五种丧服。

4.谓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五代。

本来的五服指的是五种孝服:斩衰(摧);齐衰(资崔);大功,亦称“大红”; 小功,亦称“上红”; 缌(思)麻。

后来,五服也指代五辈人,比如在山东胶东半岛一带,有“五服之内为亲”的说法,就是利用上面那句话,往上推五代,从高祖开始,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己,凡是血缘关系在这五代之内的都是亲戚,即同出一个高祖的人都是亲戚,从高祖到自己是五代,就成为五服。五服之后则没有了亲缘关系,也可以通婚。一般情况下,家里有婚丧嫁娶之事,都是五服之内的人参加。

血缘关系中五服的计算方法:由于古代一夫一妻,有时有妾,因此,同父又同母的是一服,即所谓“同胞”、“一奶同胞”;同父不同母的是二服,例如《红楼梦》中贾宝玉与贾环。同祖父的是三服,例如《红楼梦》中贾宝玉与贾琏,同曾祖父的是四服,例如《红楼梦》中荣国府贾政与宁国府的贾敬;同高祖父的是五服。

现代实行一夫一妻制,除非父亲离婚、丧偶后再婚再生育,一二服之间的区别通常消失,因此计算起来会令人困惑,错以为五服就是五代,实际上五服只四代。从祖父开始向上,不再分别妻妾的子女。

另外,对于长辈及晚辈的称呼实际上也是有相应的说法的。

由自己开始,上一辈为父亲,父之父为祖,祖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由自己往下,为子,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kun)孙,晜孙之子为云孙,云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耳孙。

丧葬

老人逝世,俗说“归家”、“过身”、“过背”、“老掉”。入殓,俗说“入棺”、“收殓”。安葬,俗说“过山”、“出葬”。办丧事,俗说“做白喜事”或做“丧事”。入殓、出殡、安葬(俗称“落事”)都要请堪舆(俗称“地理风水先生”)择“吉日、吉时”和安葬的“风水宝地”。

入殓:事前孝子孝孙(男丁)穿孝服由吹鼓乐师导引到平时吃水的井里或塘里用水桶取少量水,丢几个铜钱或镍币到井里或塘里,俗称“买水”。将买回的水为死者洗澡,俗称“抹三下”。在县城,买水之前,由吹鼓乐师导引殡葬人员抬着空棺到街上游一趟,俗称“游材”。入殓后到出殡前灵堂要点长明灯,棺材头部还要加一盏油灯,俗称“点脑头火”。富人死后,棺材要停入在厅堂数月至数年,俗称“存枋”。穷人死后,只要日子相合,择日即葬。

出殡:满堂皆白,事前要祭奠,俗称“烧香”,先儿孙后亲朋按辈分大小依次烧香磕头。祭奠后,儿孙及儿媳孙媳等要跪在棺材前一餐饭,俗称“食材(财)饭”。食材饭时,要请一至二位“命好福好”的人主持斟酒盛饭,酒斟二巡,饭盛二次量少。随意食菜,每碗吃一点。主持人要说些吉利话。出殡时,孝子孝孙要加穿粗麻衣、草鞋、系草绳,持孝杖棍。送葬队伍,由持引魂竹的引路,此人负责丢引路纸。接着是持旌旗的、抱灵牌的、乐队、祭轴、花圈、送葬的亲朋、灵柩、子孙。行至村外交通道口处(城市、集镇走出街口)“谢孝”,由孝子孝妇等跪向送葬的亲朋叩首。谢孝后,孝子才孙扶柩至坟前,把草鞋、孝棍、花圈等丢在坟地上,即参加筑坟。坟筑好后,有喝彩、撒粮米习俗。

出殡的当天晚上请道士念经一至七天,超度亡灵,俗说“做归山灯”。第二天,孝女、孝妇等穿孝服,首次上坟,俗说“拦山神”、“扌罗两朝”。

办丧事:对内亲要派专人报丧。亲朋好友要先送礼,再参加吊祭、送葬、吃饭。丧饭两

餐(正餐),一荤一素,入殓时食素,俗说“归棺饭”、“斋饭”;出殡时食荤,俗说“出葬饭”。 旧时安葬后,有的孝子还会昼夜在灵堂或坟前守护一段时间,俗说“守孝”。

披麻戴孝

披麻戴孝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丧服制度。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首次确立了五服制度,根据血缘亲疏远近的不同规定了五种不同的丧服,服制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其服丧期限的长短、丧服质地的粗细及其制作均有不同。按规定,血缘关系越亲、服制越重;血缘关系越疏、服制越轻。在丧葬上,中国人忌穿华丽衣服,家庭成员会披麻戴孝,称为「上孝」。孝服的颜色是白、黑、蓝和绿。儿子、媳妇、女儿的关系最亲密,要穿棉制的白色衣裤。戴孝则是在衣袖上端戴上孝布,如果死者是男性,则戴在左袖,女的则在右袖。

守灵

是一种民间的习俗,守在灵床,灵柩或灵位旁。守灵也称为守夜。古人认为人死后三天内要回家探望,因此子女守候在灵堂内,等他的灵魂归来。每夜都有亲友伴守,直到遗体大殓入棺为止。 演变到现在,守灵便是亲人们聚在一起,悼念死者,抒发缅怀之情。它是活着的人对去世的亲人的一种纪念。

古时候因为活着的人认为,他的亲人虽然死了,但是灵魂还留在人间,没有去阴间(阴间,就是我们中国的天堂,人死了以后都会去那里。灵魂也很留恋他那些活着的亲人哪,它也不愿意一个人孤零零地去阴间那么远的地方,所以它会在去阴间之前,回到原来的家里看一看。活着的人害怕灵魂在回家的路上迷路,所以会点一盏灯,放在去世的人的尸体旁边(接下来解释古代的人会把去世的亲人的尸体放在家里的客厅里,而不是殡仪馆的停尸房;还有古代人点油灯,而不是电灯的问题)。活着的人害怕灯熄灭了,而使去世的亲人找不到家,于是他们就彻夜坐在停放尸体的房间,保证那盏指路灯是一直燃烧的。

故曰“守灵”

人死后,遗体要在家中稍事停留,谓“停灵”。入夜,则由家属守护在旁,以尽孝道。《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儿媳两个也不守灵。”沈从文《边城》二十:“剩下几个人还得照规矩在棺木前守灵过夜。”

守灵基本上以三天为限,有在住宅内的灵棚、灵堂内守灵的,也有在殡仪馆内租礼厅守夜的。在郊县现在还有"搁三朝"之举。《礼记·问丧》中有"三日而后殓者,以俟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孝之心亦益已衰亦。家室之计,衣服之具亦已成矣。亲戚之远者亦可以至矣。是故圣人为之决断,以三日为之礼制也"。所以守灵三夜,并不完全出于迷信,而是三天的时间,准备工作都全了,远方的亲戚、朋友也能赶到,足以尽人情。

另解:古时候,达官贵人死后会有不少的陪葬物,其中会有活物,比如,陪葬的人、公鸡等。在他们陪葬前会请一些法师禁锢他们的灵魂,使他们永久地守护主人。以人殉葬的制度是终止于清代康熙年间的,当然后代的人都越来越懂得尊敬生命了。

做七

从死者卒日算起,丧家每隔七天就要举行一次烧纸祭奠,共有7次,俗谓“做七”也叫“烧七”。一般是“三七”。

头七,习惯上认为“头七”指的是人去世后的第七日。一般都认为,死者魂魄会于“头七”返家,家人应该于魂魄回来前,给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之后必须回避,最好的方法就是睡觉,睡不著也应该要躲入被窝;如果让死者魂魄看见家人,会令他记挂,便影响他投胎再世为人。亦有说认为到了“头七”当天的子时回家,家人应于家中烧一个梯子形状的东西,让魂魄顺着这趟“天梯”到天上。

“五七”比较重要,亲朋也要送来些纸、烛。此中还有一个“回煞”(又名“回殃”)仪式。旧俗以为人死后其魂魄犹存,在七七四十九天前,死者的阴魂要回家一次,具体时间由道士推算。届时,丧家把香烛酒食摆好,在地上铺一层炭灰或草木灰,用以检验死者回来的足迹。用一竹竿一根,隔一尺贴纸钱一张,立在门口台阶上或插于死者落气之屋的房檐下,据说阴魂见此就会进屋。用土罐装一煮熟了的鸡蛋置于房屋角,以此贿赂殃神(俗称鸡脚神),让死者鬼魂在家里多待一会儿。这时,一家老少躲得远远的,待规定的时间过去之后,先将一串爆竹丢进屋内,爆完才可以进家。满百日和周年时,还要烧纸祭奠。在人死后的半年或一年时,再给死者做一次道场。

“烧七”就是从死者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为一个祭日,称为“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末七”,共计49天。民间传说人有三魂七魄,死后一年去一魂,七天去一魄,三年魂尽,七满魄尽,所以要过“七期”和三周年。民间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据说死者从去世之后,在49天内,每隔七天阎王要审问亡魂一次,故“七期”又称“过七灾”。在烧七时,丧家要在大门口挂白纸灯笼,表示家有重孝。头七在家设灵牌,焚香明烛,供献酒肴祭奠,下余六七都到坟地化纸钱。一般以一、三、五等单七祭札较隆重,亲友皆至,孝子要哭灵;二、四、六等双七,亲友不来。孝子只烧纸、不哭灵,称为“空七”。尤以“三七”和“末七”最重要,每逢这两个“七”日,亲友都要到坟上烧纸祭奠,孝子也要大哭一场。“末七”又称“尽七”,丧家大都要诵经礼忏,亲友也要送冥币、香、纸、大蜡、金银斗等祭奠。“烧七”若与夏历的初七、十七、二十七相逢,谓之“冲七”或“犯七”,认为亡魂“逢七有灾,冲七有难”。在关中的耀县和陕南的丹凤县,除认为“冲七”是忌期外,还以“烧七”与月中的初八、十八、二十八相逢也是忌期,俗云:“逢七逢八,铜锤铁钗;烧七烧九,阎王请吃酒”。认为烧七遇到七和八的日子,阎王要拷打亡魂,遇到这种情况,要提前或推迟一天祭奠。关中一些农村。遇到“冲七”时,孝子要给死者坟顶插纸伞,意在协助亡魂躲避灾难。陕北的延长县,在“冲七”的先一天下午就要剪若干白纸旗,由子女、儿媳从家门口沿途插到坟前,将亡灵请回家中祭奠,以避过灾劫。插白旗意在引路,据说亡魂如果来不及回家,可藏于白旗下躲难。

出煞:各地农村还有一种极端迷信鬼神的“出煞”陋习。“出煞”又称“回煞”,据说人死后阴魂还留在家里,“出煞”就是阎王在七七四十九天内的某个时辰,要差鬼卒勾取魂魄去阴曹地府;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死者的亡魂要在某一时辰回家辞灶。“出煞”的日期和时辰,由阴阳先生根据死者的生辰和死亡时间算定。此俗建国后已摒弃。

守七:民间有“守七”的习俗,死者自去世之日起,其家属每隔7日要设祭1次,直到49天,第七个七日,俗称 “断七”

“断七”为止。其中以“头七”和“六七”(或“五七”)•最为隆重。“头七”晚上祭祀死者,至亲好友厮守通宵,午夜吃“头七馄饨”,派人到他人地里“偷菜”,目的是要被偷之家咒骂,据说骂得越凶,财发得越快。而被偷之家常会察觉近旁人家“烧头七”的隐秘而噤若寒蝉。此俗民间尚存。在死者第五个或第六个七日忌日,其家属请僧侣或道士做法事超度,叫做“六七”,遍请亲友前来参祭。死者已出嫁的女儿,于“六七”的前一天晚,置办三牲、果品前来祭祀,人称“烧六七羹饭”。这祭桌一直设到“六七”忌日的下午。“断七”以后,丧礼才告结束。

祖宗十八代

解释:祖宗十八代,指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