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偶书解读

时间:2021-10-27 10:27:52 节日作文

篇一:《语文教材解读》

吉林是丰满区第二届小学语文教材解读大赛参赛稿件

丰满区实验中学 王兴华

篇二:《2古诗两首》

2古诗两首

一、教材简说

这篇精读课文由两首古诗组成,描写和赞美了春天的景色。《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写的是初春二月柳树、柳条、柳叶。《春日》是宋代理学家朱熹所作,是一首春游诗,赞美了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色,同时也点出了“东风”是万紫千红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两首诗把春天描写得姹紫嫣红,多姿多彩,而又充满了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万物复苏的春天的渴望,以及春天到来的喜悦。

《咏柳》,咏,意思是用诗词的形式描述。在本课是歌颂、赞美的意思。柳树在春天生发,是春天有代表性的景物,作者描写柳树,歌颂春天,赞美大自然世界呈现出的勃勃生机。

“碧玉妆成一树高”:“碧玉”,绿色的玉,这里把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妆”,打扮。“一树”,满树,“一”字这里不表示数量,表示满、全、整个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饰扮的一样。

“万条垂下绿丝绦”:“万条”,泛指柳树枝条多。“绦”,一种丝织的带子。全句的意思是:从树上垂下来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

“不知细叶谁裁出”:“细叶”,柳树新萌发滋生的又细又嫩的叶子。“裁”,裁剪。全句的意思是: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

“二月春风似剪刀”:似,好像。全句的意思是: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咏柳》前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静态中的柳树,却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后两句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赋予巧妙的想象,把对柳树的赞美,引向对春天的赞美。这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

《春日》诗题的意思是在春天里。全诗讲的是作者在春日里游览,看到无限的春光,从中有所体悟,阐发了自己的哲理思考。

“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即晴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寻芳”,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泗水”,水名,在山东省中部,源于山东省泗水县东蒙山南麓,因四源并发而得名。它是淮河的支流,流经曲阜,也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和死后安葬处的近旁。“滨”,水边。在泗水边“寻芳”,实际上说的是追求圣人大道。全句的意思是:在风和日丽的一天,诗人到孔子曾经呆过的地方泗水流域去观赏风

景。

“无边光景一时新”:“光景”,风光景色。“一时”,一个时辰,这里形容时间很短,一时之间。全句的意思是:那里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

“等闲识得东风面”:“等闲”,平常、随便。识得,认识到。“东风面”,春风的面貌,因我国春夏季多为东南风,故称春风为东风。全句的意思是:平常(人们)都知道有春风。“万紫千红总是春”:“万紫千红”,形容百花争奇斗艳的景色。“总是”,都是。全句的意思是: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景象都是由春风点染而成的。以上两句的意思是: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也就是说,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这首诗前两句是从感性上得到认识,后两句从理性上受到启发。同时,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描绘春天的景色,“无边光景一时新”是虚写,“万紫千红总是春”是实写。虚实结合、寓哲理于感性形象之中,不仅把春天描绘得生气勃勃,而且蕴含了深刻的道理,给人以理性的思考,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

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在诵读中了解大自然春天的美丽和生气勃勃,从中感悟春天生命力的美好,同时,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二是让学生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古代诗歌的热爱感情。

这两首诗的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二、学习目标:

1、学习两首诗中的生字新词。

2、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3、背诵两首诗。

三、教学重难点:

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是重难点。

四、教学准备:收集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背诵春天的古诗。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咏柳》

一、知作者,解题意

1、情境导入新课(师出示春天图画)

师:春天真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赞美它,谁来背背有关春天的诗歌?(指名背通)今天我们还要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熹一起走进迷人的春天,看着他们分别赞美了春天的什么?

2、板书课题。

3、简介贺知章:唐朝诗人,字箱子真,代表作《回乡偶书》《采莲》

4、解题:春天里的柳树是怎样的呢?春天百花成天的景象是什么样的?能用语言或学过的诗句来形容吗?(自由说)看看古代的诗人是怎样描述春天景色的。齐读课题:咏柳:咏即赞美

二、学生字,诵古诗 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碧、妆、裁剪、绦",

2、指名读诗,读正确读流利。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三、明诗意,悟诗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枝的绵长和柔软)

(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会大自然的伟大神奇。)

(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你看那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真是青翠欲滴啊!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绿的丝带!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再看那小巧的新长出来的柳叶,细细尖尖的,整整齐齐的,是谁裁剪出来的呢? 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生: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四、巧拓展,厚积累。

1、 春风剪出了这么美的细叶,还剪出了什么?

2、 诗人用这么美的诗句赞美柳树,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一下柳树吗? (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

3、课后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互相交流,背诵。

第二课时

《春日》

一、知作者,解题意

1、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诗人贺知章的笔下领略到了柳树“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美丽。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在这首诗中,诗人把春天描绘得绚丽而迷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

2、请同学们先读一读自己课前收集的有关“春”的名言佳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再读一读诗人朱熹写的《春日》,说说诗题的含义。

二、学生字,诵古诗

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滨、紫”。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胜”“泗”“滨”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明诗意,悟诗情

1、指名读诗旬,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

(2)“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说说吗?(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旬来对答。 师: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予,我信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色,啊,放眼望去,一切都焕然一新了,全没了冬日的苍白和萧瑟。

生:胜日寻芳渐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师: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你看,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到处万紫千红,百花争艳,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四、巧拓展,厚积累

1、朱熹是我国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你还读过他的哪些诗呢?

2、师生一起赏读。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冬日偶书解读}.

3、用自己的语言或图画记录我们眼中的春天。

第三课时

(复习旧知;指导书写生字;交流古诗)

一、指名背诵《春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篇三:《十首唐诗的人文情怀解读》

“十首唐诗”的人文情怀解读

丁 永 忠

(原载于重庆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丁永忠主编的《人文素质教育读本》第十三章:“中外诗歌人文情怀选析”)

【导语】

诗歌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这可以理解为,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诗歌最早地介入了人类的思想与情感。从那时起,诗歌便深深植入人类世界的历史变迁中,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是幸福还是苦难,社会的沧海桑田,人性的彰显毁灭,我们都能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诗歌中找到记载。诗歌以独特的方式书写着人类文明的演进,见证着人类发展的每一个脚印。

也许,正因如此,诗歌又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当然也是中华民族万千子民的精神家园。诗歌哺育了我们的先辈,而我们的先辈在诗歌中流淌的人生哲思、价值追问与情感体验也一如继往地哺育了我们后辈,如此代代沿袭,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族品格。 然而,我们应该看到,当今社会中青年一代在物质与精神上的失衡追求,使他们缺乏一种人文情怀。整个群体充满着浮躁不安的气息,民族品格正遭受稀释,这是全社会应该警惕的。

为此,本章选取了40首古今中外饱含人文情怀的诗歌。其中有抒发对生活、生命的执著与热爱的,如《相信未来》《只要明天还在》;有表达对现实的矫正与反思的,如《回答》《远和近》《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有倾述对祖国、母亲的思念与歌颂的,如《纸船寄母亲》《错误》《金色花》《七子之歌》;当然,也有歌唱对友谊、爱情的追求与赞美的,如《我曾经爱过你》《当你老了》;还有吐露对人生与命运的哲思的,如《我的墓志铭》《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迟开的花朵更美丽》,等等。

要说明的是,我们特意将1992年由香港人民评选出的“我最喜爱的十首唐诗”,列于本章之前。之所以如此安排,是认为它们也同样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悠久人文情怀。 此外,我们也辑录了10首人文情怀浓郁的现代流行歌曲的歌词,目的在于将现代流行音乐中积极健康的一面展示给青年朋友们,以求全社会正确对待流行音乐文化。

【正文】

据《光明日报》1992年9月12日载:1992年9月香港获益出版社在香港举办了一项特别有意义的文化活动——“我最喜爱的十首唐诗”,评选的结果按得票多少为序,这十首唐诗依次是:

1、孟郊 《游子吟》 2、杜 牧《清 明》

3、李白 《静夜思》 4、王之 涣《登鹳鹊楼》

5、李商隐《登乐游原》 6、孟浩 然《春 晓》

7、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8、李 绅《悯 农》

9、李白《早发白帝城》 10、贺知 章《回乡偶书》。

游 子 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寸晖。

【导读】这是一首歌颂母爱的诗。母亲对儿女的关爱,儿女对母亲由衷的感激之情和报答之心,是人类最高尚的感情,也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真实人性。

因此,这首语言质朴的诗歌历经千年,传诵不衰。而今读之,体会更为深刻:人生在世,无人不在羁旅之中,无人不能不有所眷念,不能不保留一段热肠一片温情。因而那“慈母”所构成的意象便超越了狭义的生母,而象征着孕育抚养调教指引了我们个体生命的所有外在因素,使我们对个体与他人与群体的和谐,产生出一种向往,引发出切实的努力。

清 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导读】 这首诗以明丽清新、情趣盎然的画面,以及在“行人”与“牧童”亲和之中,体现出一种温馨的人生乐趣。更需领会到的是,诗题——“清明”二字标示出的对祖先的感激与缅怀。因为清明节,是人们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传统节日。

静 夜 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导读】乡土之恋,是一种最基本的人性之恋。乡土往往决定了自己的人种属性、民族血缘、家庭谱系,乡恋之情会使我们意识到个体血脉与他人与群体的承续关系,“父老乡亲”早已构成了一个固定的词汇,烙印在所有远离故土的中华游子的心灵中。

这首小诗以清新朴素的语言,叙述了一个客居他乡的人在冷寂的秋夜里面对如霜的明月触发的思乡情怀,既容易理解,却又让人体味无穷。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导读】本诗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健康、乐观、充满信心、蓬勃向上的力量,尤其是末句“更上一层楼”所蕴含的人生理念,正体现了中华民族向上进取的精神和高瞻远瞩的胸襟,以及对生活的不断追求与进取心理。

登 乐 游 原 李商隐{冬日偶书解读}.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导读】这首诗千百年来撼人心弦的原因是第三、四句所升华的境界,给人一种人生哲学的启迪。诗人以十分惋惜的口吻赞美黄昏的无限美好,流露的恰好是诗人有感于生命的伟大与不可超越,而产生的对美好人生的留连、眷念,从而唤醒人们去珍爱这有限的美好人生。

春 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导读】诗中末句所流露对落花的关切,正表现了生活在大好春光中的诗人所具有的浓烈的惜春、爱春之情,由此也启迪人们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珍惜、怜爱。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导读】此诗佳处,实因意胜,即通过“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二句对古原草顽强生命力的咏叹,不仅赞美了一种顽强向上的生命精神,而且将原本给人一种凄切之感的送别,以春草生生不息的永恒生命暗示出友情的永恒。

悯 农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