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咸鸭蛋的随笔

时间:2021-10-27 08:23:05 节日作文

篇一:《一个咸鸭蛋有啥好写的》

一个咸鸭蛋有啥好写的

——我教《端午的鸭蛋》

一、导入新课

师:水陆草木之花——鸟虫鱼,可爱者甚蕃。红花绿柳是可爱的,你看,千里莺啼绿映红——

生:水村山郭酒旗风。

师:莺歌燕舞是可爱的,你听,白居易说——

生: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师:甚至一只嘎嘎叫的鸭子在春天也是可爱的,苏轼也为他们写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美妙诗句,可是,据我所知,没有人为咸鸭蛋写过什么诗词歌赋。是的,一个咸鸭蛋有啥好写的呢?但是,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散文大家的汪曾祺却对这个咸鸭蛋念念不忘,这是为什么呢?老师曾要求大家以“一个咸鸭蛋有啥好写的”为题,要求大家预习课文,撰写小论文,让我们来听听几位撰写小论文获得了 “221班咸鸭蛋奖”的同学娓娓道来。这个咸鸭蛋奖,大约可以称得上——

众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二、品家乡鸭蛋 好吃又好玩

师:本届“咸鸭蛋奖”获奖者是侯佳慧,钱一溪,曾启航,付汀汀,荣晟祥,奖品是新鲜的——现煮的——岳阳的——咸鸭蛋——一个,掌声有请特邀颁奖嘉宾,班长许嘉雯。你要从这些咸鸭蛋中为每位获奖者挑选一个,并且说出挑选这个蛋颁给获奖者的理由。

许嘉雯:这个干干净净的蛋,给付汀汀,因为她最爱干净;这个白色的蛋给荣晟祥,因为他长得很白;这个秀气的蛋,给侯家慧,因为她像这个蛋一样修长;曾启航呢——

生:给他一个淡青色的,他长得有点黑。

众笑。

师:我建议给钱一溪一个样子有点蠢的蛋,大家看,这就是汪曾祺所说的样子有点蠢的蛋,在这里,蠢的意思是两头都差不多大,胖乎乎的,多么像憨态可掬的钱一溪啊!

众生大笑。

师:接下来让我们来欣赏获得“咸鸭蛋奖”的小论文。

钱一溪: 读到汪曾祺《端午的鸭蛋》这个题目时,我就在想:为什么会写这个啊?这有什么好写的?不就是个破鸭蛋吗?又不是没吃过。可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才终于弄明白了作者的意图:这个鸭蛋就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以及对故乡的热爱。

作者写的最后一段,非常孩子气,郑重其事的说现在的新五号字就看不清了,完全是从孩子的心理角度去思考,用孩子的口气去叙述,显得自然纯真,使我感到作者对童年,及吃高邮鸭蛋的那段日子的无限遐思与怀念。

文中作者主要写的是鸭蛋,可作者先叙述了端午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符等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俗来为鸭蛋的出场作铺垫,使鸭蛋具有更醇厚的乡土文化气息,也渲染出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怀念之感。

我一个人,静静地,读完这篇文章,呆了一阵,蓦然发现,作者的真实意图,不是我们仅凭表面文字就可发现的。而以我现在的水平,我只能隐隐约约感到文字中有股特别的灵气和味道,自己却怎么样也说不出来这样的话。一篇《端午的鸭

蛋》,让我深信:以一个破鸭蛋为题材,照样可以写出好文章。

曾启航:主要写了孩子们玩鸭蛋,以“没有玩具,照样快乐”结尾。

付汀汀:主要写了丰富多彩的民俗,将鸭蛋点染得五彩斑斓,注意到了文章的铺垫写法。

荣晟祥:主要突出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后都会笼罩上一层异样的光辉”这样一种人生经验的通感。适时地把元稹的《离思》完整地抄录给学生。 师:有请获得“咸鸭蛋奖”特等奖的侯家慧给我们朗读她的小论文。

侯家慧: 鸭蛋有什么可写的?这个鸭蛋莫非像赵本山的小品一样,是个公鸭下的蛋?不不不,这只是一个普通的蛋,每家每户都有的鸭蛋,每只母鸭都能生出来的鸭蛋。

在还没看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时,我猜想,这个鸭蛋是不是太好吃了,难道这是一篇关于美食的文章?不过,我很快否定了自己这个想法,因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从未选过关于美食的文章。我再想,是不是和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一样,其实是借物抒情呢?

看完了《端午的鸭蛋》,我认为我的猜想是对的。比如文中“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的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几句话,表面上看起来是夸鸭蛋的味道好,但剥开那层蛋壳,才发现里面还饱含着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恋乡之情。再比如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装在蛋壳里,空头散文地方糊一层薄罗”这几句话,也流露出了作者对儿时的生活的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有人说,故乡就是小时候拼了命要离开的地方,老了拼了命要回来的地方„„

看来,这个破鸭蛋并不是普通的鸭蛋,这个鸭蛋里面装着的不是蛋黄和蛋白,而是作者儿时的美好记忆以及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光一个小小的眼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这个鸭蛋是该写——这个鸭蛋还有许多可写的地方。

众生鼓掌。

师:汪曾祺说,曾经沧海难为水,他对于这样一枚我们不屑一顾的咸鸭蛋却情有独钟,只因为这一枚咸鸭蛋,不仅仅是一枚好吃的鸭蛋,也不仅仅是一枚好玩的鸭蛋,更主要的是,这是一枚家乡的鸭蛋,一枚童年的鸭蛋,是一枚承载着作者思乡和怀旧之情的鸭蛋。请大家复述我刚才这一段话。

生:……

师:其实我刚才这一段话是有内在逻辑的,我再重复一遍,请你仔细揣摩其中的内在逻辑,准备复述。

稍后,学生能流利复述。

三、品汪氏语言 平淡而有味

师:在汪曾祺的眼里,鸭蛋的一种平凡而有趣的东西,我们常常说形式和内容要统一,他为这枚鸭蛋选定的叙述语言,也是平淡而有味的。汪曾祺作为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大家,语言是别具一格的。汪曾祺曾说过:“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请仔细研读课文,说说你认为本文最鲜明的语言特色是哪一点,并想想这样的语言好在哪里。你可以参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三题所提供的角度,也可以自己另外寻找角度,比如:文中大量使用了短句,也有很多文言和白话融合的地方,等等。

张剑:我认为本文的语言最大的特点是“淡淡的幽默”,“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我觉得这里有一种幽默感,如果你挑了一个样子蠢的鸭蛋出了门,别人就会笑你,说你没有品位,连一个鸭蛋都挑那么蠢的;相反,如果你挑了一个秀气的,别人就会说你的眼光真好,就连鸭蛋都挑得那么好看。这里,透过鸭蛋的样子,我看到了小孩子可爱单纯的心理。

汪文韬:鸭蛋外形看起来参差不齐,外貌有的长的十分清洁秀美,有的胖乎乎的,蠢和秀气两个词语把鸭蛋拟人化了,在淡淡的幽默中,表现出作者对家乡鸭蛋朴素的喜爱之情。

周洋:我觉得,文章最后想到囊萤映雪的故事,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特点,很随意,很散漫。

张琳:文章每段开头的一句话,都有“家乡”“端午”“鸭蛋”等词语,组成一个句子就是“我的家乡过端午吃咸鸭蛋”,作者以这三个词语贯穿全文,句句不离主线,结构很是严谨,这篇文章,对于我们中学生写作的启示,就是围绕中心选材不离本。

师:你真是一个思维缜密的孩子。你的发言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本文的新的思路。请大家对照标题看课文内容,会发现本文的确有一个内在的线索,这条线索就是先写——

生:端午的风俗。

师:再写——

生:家乡的鸭蛋。

师:然后写到——

生:端午的鸭蛋。

师:不仅全文有这样的主线,而且在一个段落里面,作者的布局也是很讲究的,比如第一段,写端午的风俗,就按照了一定的写作顺序。

生:总——分。

师:在分写的部分呢?

生:从各个地方都有的端午风俗写到家乡特有的风俗。

师:家乡特有的风俗,有两个,一个是放黄烟子,一个是吃十二红。这两个风俗的顺序可不可以调换?

生:不可以,黄烟子是用雄黄做的,前面也写到了雄黄。

师:这就是承上。

生:十二红里面才有咸鸭蛋,所以,吃十二红要放在后面写,可以顺理成章地引出咸鸭蛋。

师:这就是启下。看来,汪曾祺的散文,虽然散漫,但是——

众生:不散乱!

胡雨晴:我认为汪曾祺的语言是率真的,从“我对外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我看出作者像一个小孩子一样,有不满,就直接说出来,没有一点拐弯抹角,也不怕得罪别人。

袁昊铭:我来说“鸭蛋煮好了,由孩子们自己去挑一个”这句话,假如当时汪曾祺是八岁的孩子的话,推算起来,那个时候正是1928年,正值民国时期,那个时候中国人民还很封建,对小孩子还很严厉,孩子是没有什么自主权的,可是高邮人却能够让小孩子亲自去挑选鸭蛋,我觉得那里的人们都很开明很淳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陈烊文说过,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我觉得可以这样说,自己选择的蛋,不好吃也要吃完!

师:看,你把大家都说得目瞪口呆了,由一句简单的话,你想到这么多,真不错。

这种读书的能力,就叫着探幽发微,见微知著。这两个词你们现在不懂,但是,我们把它们写在书上,总有一天我们会明白的。{写咸鸭蛋的随笔}.

李天宇:《端午的鸭蛋》最大的语言特色是长短句结合。如在第一段中,从“系百索子到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这里,只用了短短的97个字,却写出了四种不同的风俗,最短的句子,只有两个字。可以说是言简意赅,语言得体。特别是“做香角子”的“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让我想起了西北地区的玉米,也是这样一串串挂在屋檐下。

师:你真数了字啊!在读书的时候,加进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陈康问:我觉得这里用了很多短句,给人的一种感觉就是,汪曾祺写到这里的时候,停了一下笔,想起了和这些语言有关的场景,思绪一下子飞得很远,过了一会儿,回过神来,又开始写。

师:这也就是阅读的时候的联想和想象啊。联想和想象,能够把简单的文本读得无比深厚,也是引起共鸣的方式。

周元:我觉得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体现了用适当的方言表现地方特色这一点,比如“白嘴吃也可以”,我们这儿就不说白嘴。

师:我们这儿怎么表达这一个意思。

生:吃光的,光吃,也就是不用下饭,或者下酒。

曾启航:我觉得《端午的鸭蛋》的语言特色是平淡而有味,如“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句话里面的动词“扎”,是很用力的感觉,表现了小孩子想吃咸鸭蛋的迫不及待的心情;“冒”写出了油多,像泉水一样汩汩地冒出来;最有意思的是扎字过后的“吱”字,那种声音很滋润,很动听,一定是小孩子凝神静听才可以听得到的吧。我看到这里,突然觉得肚子很饿了,这美味的鸭蛋仿佛把我的口水都拽出来了。

师:呵呵,你这个赏析很专业啊,我们用“四有”来评价这个画面和你的赏析——

生:有声音!

生:有色彩!

生:有动感!

生:还有联想和想象!

师: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地的淡泊和对人情世故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在被打为右派下放劳动的日子里,他奉命画出了一套马铃薯图谱。他认为在马铃薯研究站画图谱是“神仙过的日子”,画完一个整薯,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画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我于是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全国盖无二人。”

众生笑。

……

师:刚才环节大家都表现很好,老师也来发表自己的看法:汪曾祺写作此文时,年纪已经不小,他是西南联大科班出身的才子,是沈从文的得意弟子,是传统文化修养极为深厚而又博学多识的学者,是经历了“抗日救亡运动”、“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轰轰烈烈大事的阅历丰富的老人,但是,读本文的时候,我只觉得自始至终充溢着一种天真活泼的孩童味。

比如读“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一句,我仿佛看见了童年的汪曾祺睁着圆圆的眼睛,使劲地琢磨这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而终于不得而知的困惑和怀疑。你看“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一句,这时候的汪曾祺多么像一个过分自尊的孩子,觉得以一个咸鸭蛋作为家乡的代名词,多少有点挂不住脸,倘若换成和田美玉,金矿银矿,也许就无比自豪了吧。再看“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一句,只因为袁子才表扬了家乡的咸鸭蛋,于是便觉得特别亲切和荣耀,这不正是小孩子不分是非对错而爱屋及乌的憨态可掬吗?这使我想起了我从小到大,见到有“卢”字词语,如卢照邻,卢森堡,卢旺达,卢梭甚至俄国货币名称的卢布,都觉得“与有荣焉”。 是啊,不论何时,不论何地,对于家乡来说,我们永远是一个长不大的小孩子,永远以一颗赤子之心,永远亲切地把她怀恋。

四、品怀旧情怀 隽永而悠长

师: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汪曾祺重出文坛,写作了一系列以日常的小事情为题材的散文和小说,即“小叙事”,因为大家已经厌倦了“大叙事”,“大文化”,“大视野”,所以汪曾祺的“小叙事”迅速引起了“大轰动”,人们这样评价汪曾祺的人和文——

文章秋水芙蓉,处世和蔼可亲,无意雕言琢句,有益世道人心。(板书在黑板旁边)

师:人类最美好的感情都是相通的,一枚小小的鸭蛋,打动人心的力量,在于他承载了一种人类普遍的情感,那就是对故乡对童年对过去的亲切怀恋,即我们说的——怀旧之情。我们学过不少怀旧的作品,也体验过一些怀旧的感觉,今天,我们用仿句的形式,来一个“怀旧集锦”。老师先提供一个例子:

例:怀旧是汪曾祺笔下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咸鸭蛋,怀旧是鲁迅那再也没有看到过的那夜极无聊而又极好看的社戏;怀旧是沈复观蚊如鹤鞭打癞蛤蟆的闲情记趣……怀旧是母亲嘴里哼不成调的自编歌谣,怀旧是某年某月遗失在草丛里再也找不到了玻璃弹珠,怀旧就是当年课桌上那条赫赫的三八线和今天嘴里吟唱的“同桌的你”……怀旧是汪曾祺用一枚咸鸭蛋告诉我们的生活真谛,绚烂之极归于平静,在人生的路上,慢点走啊,欣赏你自己!

生:怀旧是讲台上的罚站。

师:你想表达的意思是——

生:就是站在讲台上,但是心里其实很开心。

师:哦,那即可以这样表达,怀旧就是罚站在讲台上是无奈的表情和开心的心情。你是想表达这个意思吗?

生:是的。

师:我们要学会准确而优美的表达。怀旧是一种情感,我们仿写的时候,要注意化虚为实。

周 元:怀旧是史铁生的母亲推着他去北海看盛开的菊花;

怀旧是小时候光着脚玩沙子的模样;

怀旧是那细心折叠的承载着梦想的纸飞机;

怀旧是那年和小伙伴们躺在草坪上看的一片云彩。

卢不韦:怀旧是儿时无意踩死一只蚂蚁后的难过;

怀旧是儿时拉下裤子随地大小便的无知和可笑;

篇二:《端午的鸭蛋教学随笔》

《端午的鸭蛋》多媒体朗读教学

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训练,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领悟语文的意韵,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使精神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

《端午的鸭蛋》是八年级语文第四册的一篇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在教学中要求通过朗读感受民风民俗。在朗读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达到教学目的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

学生有很强的模仿性,有感情地朗读,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为这篇课文的朗读配上了相应的图片,一播放出来,学生们就被吸引住了。他们听得认真极了,看的也认真,当看到画面上被切好的黄黄的咸鸭蛋时,他们都差点流口水了。

二、及时表扬,树立信心

听读完范读后,我请了三位学生分节读文,因为是第一次读,三位学生都读的不是特别好。站起来点评的孩子指出的都是这三位学生的不足,这三位孩子都听的不好意思了。这时,我及时的表扬了这三位学生,告诉其他学生能站起来就是一种勇气,读的不好,能坚持读完,就是一种胜利,并让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这三个学生听完这番话,小脸又重新扬了起来,其他学生也受到了鼓舞。

三、进入角色,体验情感

每篇文章都有它的感情在里面,只有把自己当成作者我们才能读出其中的深意.<<端午的鸭蛋》里面有作者多家乡的自豪之情,只有融入其中才能读出来。在朗读时我还顺带了激发学生的家乡自豪感,合江的荔枝被作为供果送到北京2008年的奥运会也是让合江人骄傲的事情。

四、抓标点符号的语气朗读指导

标点不同朗读的语气也不同。“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要读出别人对作者的羡慕之情。“曾经苍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既要读出自豪之情也要把其中的俏皮味道读出来,通过指导几个学生的朗读带动全班,请学生们抓住标点符号按一定的语气读出来!

就这样我和学生们在愉快的读书声中结束了这一课。回顾这一课,我觉得在教学中注重孩子的情感体验,及时给予学生肯定与表扬,让学生们充分地读,学生们才能学的轻松、高效。

篇三:《端午的鸭蛋的笔记》

一、汪曾祺

1.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

2.代表作有:

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散文集《蒲桥集》等

二、第一段大谈端午的种种风俗而不写“鸭蛋”,离题吗?

①题为“端午的鸭蛋”,营造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进而转写“端午的鸭蛋”,就有“水到渠成”之妙。

② 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自然成文,这也是作者闲适自由行文风格的体现。

三、品读2、3段:作者家乡的鸭蛋有什么特点?作者对家乡的鸭蛋有怎样的感情?

㈠家乡鸭蛋的特点:

1名声久远:①问起籍贯 肃然起敬②上海店里 特别标明、

③双黄鸭蛋 成批输出④随园食单 古已有之

2质细而油多蛋白而柔嫩:①引袁枚其文作证(引用)

②以他乡鸭蛋相比(对比)

㈡对家乡鸭蛋的情感:充满了自豪与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