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如何运用网络与家长沟通

时间:2021-10-27 05:56:27 节日作文

班主任如何运用网络与家长沟通

  家长会的定义是“学校同家长联系的一种方式”。而召开家长会的目的是要促使家长与教师互相理解和支持,使学校与家庭“向孩子提出同样的要求,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下面是zw234.cn小编整理的班主任如何运用网络与家长沟通,供大家参考!

  一学期的班主任工作结束了,静静地坐下来,望着窗外云卷云舒……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日子如同清风吹过,看似不留一丝痕迹,实则牵动心头的平静。那一桩桩或喜或忧、或欣慰或愤怒、或感动或无奈的事情,写满了我们酸甜苦辣的班主任工作历程。

  作为班主任,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个字——累。教学任务量增大,升学的目标,家长的信任,领导的期望,这一切无不成为我们的压力。是啊,教育,每天都充满悬念,这悬念就是教育的难题,就是班级突发事件——也许是你迎着金灿灿的朝霞来到学校,踏进班级的刹那,有两个学生在打架;也许是你开会后急匆匆回班级的时候,在走廊的一侧就听见自己班级吵翻了天;也许是参加学校大型活动时,自己班级参赛的学生无故缺席……

  李镇西老师告诉我们,每天能解决不期而遇的“悬念”,并且享受解开“悬念”后的喜悦,然后又期待着下一个“悬念”……如此周而复始,这便是教育过程的无穷魅力。

  李镇西老师在《做最好的班主任》中有这样一段话:“对于学生来讲,他的真正成才,教师或者说学校教育的功劳最多占三分之一,还有两个三分之一分别是其家长的教育培养和孩子自身的天资以及勤奋。”这段话着实值得我们深思,学校教育不是教育的全部,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家长,“如果没有合格的家长,就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而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就没有完整的优质教育。”可见“家校合二为一”的重要性。

  而然,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往往忽略了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或者说与家长之间难以沟通。的确,我们所遇到的家长素质不一,可是,我们可以有“问题学生”、有“问题家长”,绝不可以有“问题老师”啊!

  谈到与“问题家长”打交道,恐怕感同身受的老师不少,做了这么多年的班主任,谁还不碰上几个“难对付”的家长。我们常常说不怕家长文化水平低,就怕家长不讲理;不怕家长不讲理,就怕家长无理取闹。

  我就遇到这样一位家长,为了对当事人的尊重,在此我就不提学生和家长的姓名了。本学期刚刚转入我班一名问题学生,不听课,不写作业,不穿校服,不值日,不劳动,最可气的是不服管。第一周还算说得过去,为了鼓励他,我让他做了升旗仪式的护旗手。第二周他便亟不可待地彰显个性,与九年级学生打成一片,有那么点“老大”的感觉。我一直在暗中观察他,也尽最大的努力发现他的优点。终于,他惹祸了,挨批了,极难对付的家长找到学校了,可是,家长根本没搭理我这个小小的班主任,直接与校长对话。我知道事情没那么简单,这次的事情仅仅是导火索而已,接下来一定会状况不断。恰好,该生在班级扬言要对批评他的老师如何如何,满嘴的“匪话”,思忖许久的我,拨通了学生父亲的电话。我工作20多年,都没遇到过如此能言善辩的家长,半个多小时内,我都没插上嘴,他能从孩子的事情谈到教育、谈到人生、谈到社会、谈到国际形势,着实让我领略了一番,口才了得啊!能这样调侃得不契合主题,如此浮夸,如此好高骛远,让我对他的职业产生了好奇。后来得知是做保险的,我便投其所好地与其几次电话沟通,大肆赞扬其有思想高度、见识广博,如此远见卓识的家长定会有极其优秀的孩子,然而,最后话题一转,所有的梦想都因孩子不能完成学业而无法实现,对孩子如何做人的教育才是最最重要的。不知这位家长从中感悟到了什么,从此不再找事。

  我把自己的这种方法叫做“借力使力不费力”,或者叫“四两拨千斤”。班主任如何运用网络与家长沟通

  我班还有一位个性家长,十分溺爱孩子,孩子极度叛逆,一个女孩子已经多次离家出走,孩子的母亲疯狂寻找,常常半夜里在大街哭喊,半夜十一二点钟给我打电话,失去理智般大喊着要撞车自杀,找派出所,找电视台,到学校找同学,在班级坐着不走。女儿回来了,就买衣服,买吃的,给钱,寸步不离,想尽办法留住孩子,大骂与孩子一起玩的朋友,责备别人带走自己的女儿,找和女儿一起玩的朋友的父母打架,可是,从不埋怨自己孩子一句。几天后孩子再次离家出走,家长就再次疯狂寻找,就这样反复无常,一学期就四次。我与其交谈多次,婉转相劝,当时较好,过后依然不能自拔,我都被折磨得筋疲力尽了。最后因孩子辍学而与之毫不相干了,遗憾之余痛心不已啊!我常常想,这就是“青春期撞上了更年期”吧!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家长的文化水平、素质和修养都不同,其实,只要我们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与不同类型的家长进行沟通,许多问题是好解决的。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告诉我,首先对学生家长进行分类,然后再采用相应措施与之沟通,就可以得到较好的效果。

  一、对于素质比较高的家长,我就坦率地将孩子在校的表现如实地向家长反映,并主动地请家长提出教育孩子的好措施,认真倾听家长的意见和适时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家长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二、对于那些比较溺爱孩子的家长,我就首先肯定其孩子的长处,给予真挚的赞赏和肯定,然后再用婉转的方法指出其不足之处,诚恳而耐心地说服家长采取更好的方式方法教育孩子。

  三、对于那些对孩子放任不管,把责任推给学校和老师的家长,要想办法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到教育孩子的活动中来,开始主动关心孩子,主动与子女沟通,与学校沟通,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四、对于后进生或是认为自己对孩子已经管不了的家长,我们应尽量挖掘其孩子的闪光点和特长,让家长看到孩子的长处和进步,对孩子的缺点适时地每次说一点,语气委婉,并提出改正孩子缺点的措施,重新燃起家长对孩子的希望,使家长对孩子充满信心,只有这样,家长才会主动地与我交流孩子的情况,配合我共同教育好孩子。

  五、对于个别不太讲理的家长,或是不理解学校的一些工作安排的家长。遇到这种情况时我就沉住气,先让家长说完,发完脾气和牢骚,并对家长的这种心情表示理解,然后再耐心地以平静的语气与家长解释、分析事情的利弊和对错,以理服人并体现出自己的宽容大度,赢得家长的好感,从而得到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还需注意的是,不能以老师的身份自居,认为自己高高在上,家长就得低眉顺眼,更不能与家长树敌。否则,家长对你的不良印象就会延伸到整个学校,一个老师的好是个人的,一个老师的不好就是整个学校的。这就像一则公益广告:一堆好苹果前放了一个烂苹果,那种画面感、镜头感让人讨厌,会让人觉得那是一堆烂苹果。

  “以文带文”课从诞生那天起,为什么带文,带入的文章与课本中的文章是什么关系,链接二者的纽带是什么,此类问题就一直是关注的焦点。

  “主题阅读”课题组陆恕老师说,以文带文的主要课型特点是“一篇精读文带一篇或多篇略读文”;二者的关系是:(1)得法于精读,用法于略读;(2)将精读文和略读文进行比较学习。

  “主题阅读”是我们“大单元主题教学”的老师。我们的以文带文课型是从“主题阅读”借鉴来的。我们应认真地向“主题阅读”学习。

  “得法于精读,用法于略读”,这是以文带文课的第一种类型——迁移运用型。其基本特点就是人教版课本上的文章领悟方法,配套教材或其他选文阅读中迁移应用方法,目的是促进方法技能的内化和习惯的养成。

  比如,《乡下人家》选自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单元导语中要求“走进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体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并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由此可见,本单元训练重点是语言品味积累,但在这之前,应先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三河湖镇第一小学王营营老师引导学生谈谈“乡下生活给你什么感受”,然后看看“文中描写了乡下人家哪几处生活场景”,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画成了如下思维导图——

  借助思维导图,整体把握了文章结构,再品味语言就不至于支离破碎。画思维导图只是一种策略,借助思维支架理清文章结构、思路的策略。

  之后,老师让学生应用“画思维导图”这种方法,阅读配套教材《语文帮》上的选文《故乡的芦苇》,画出作者的记叙思路。

  这就是一个迁移运用型以文带文的实例,目的在于教会学生用画思维导图的方法理清文章结构、思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有必要,但不是语文本体性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天悦生活美好,都只是阅读训练的活动载体,教会学生阅读策略才是这节课的本体性内容。

  王营营老师还教过《自然之道》,四年级下册第三组,单元导语要求“抓住文章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并围绕‘大自然的启示’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课文阅读之前,王营营指导学生听写课文中几个四字词语:争先恐后、鱼贯而出、饱餐而去、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后悔莫及——然后让学生反复读一读,前后连起来说话。学生发现,不经意间竟然概括出了文章主要内容!老师轻轻一点,学生就领悟了“抓住文中关键词语前后连缀起来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这种方法好用不好用?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读配套教材选文《蛇与庄家》。这也是迁移应用型以文带文。

  换一种教法,《自然之道》写了一件什么事?什么时间,什么人,到什么地方去干什么,遇到了什么事,他们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最后明白了什么道理——按照记事文章的要素提取主要信息,连缀起来就是文章主要内容。这种方法更有普遍性。感悟了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接着阅读其他文章,比如课本上第12课中的第一篇小短文《“打扫”森林》。反复应用,由懂到熟,熟能生巧,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就形成了。

  说到精读、略读,我看法略有不同。人教版课本上的精读、课外的略读,这只是“一般而言”,不必机械理解。有时候,课本上的文章很烂,还有必要精读吗?几分钟、十几分钟看一看,放过去了事。配套教材或老师自己选的文章是精品,反倒可以多花点时间。那是另一个话题。班主任如何运用网络与家长沟通

  “比较异同型”,是以文带文的第二种类型,其基本特征正如陆恕老师所言:“将精读文和略读文进行比较学习”。

  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组是以“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为主题编排的,选入了课文《人物描写一组》《刷子李》《金钱的魔力》。单元导语要求“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其中第一篇课文《人物描写一组》就选入了《小嘎子与胖墩比赛摔跤》《临死前的严监生》《“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三个片段。为了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作者的写法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如小嘎子侧重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严监生突出了伸着两个指头的动作细节,“凤辣子”则出现了大段的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即使是人物动作描写,具体写法也有区别,小嘎子是一连串的连续动作,严监生是伸着两个指头的动作特写。

  梁才中心学校的董慧老师教学这一课,一上课就打出“自学提示”,要求学生“比较阅读三个片段,划出其中的精彩语句或段落,想一想,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哪些相同之处、不同之处,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这里进行的就是比较阅读,是层次较高的一种阅读训练。

  假如换一种教法,先重点指导学生精读《小嘎子与胖墩比赛摔跤》,分析作者描写人物用了哪些方法,为什么要用这些方法;然后再阅读《临死前的严监生》《“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两个片段,看看与描写小嘎子的方法有哪些异同,这便接近以文带文了,只不过带的还是课内的片段。

  假如再换一种教法,先比较阅读课内三个人物描写片段,再拓展阅读配套教材《语文帮》里贾平凹的《我的老师》,比较人物描写方法的异同,这便是典型的“比较异同型”以文带文课。同样,阅读了冯骥才的《刷子李》,也可以拓展阅读配套教材上的《苏七块》,这两篇同是冯骥才作品,风格相同,但写法上也有区别。

  比较阅读要求跳出孤立的课文或片段,从更高的视点上整合、类化信息,拓展视野。相同的写法,与课内文章相印证,加深理解感悟;不同的写法,与课内文章写法相比较,拓展认识,因而学生往往能获得更多的感悟。

  印证巩固型是以文带文课的第三类,与比较异同型相比,要求低一些,难度小一点。三河湖第一小学高爱静老师教三年级《太阳》一课,先围绕“远”、“大”、“热”三个特点揣摩作者“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接着阅读配套教材《语文帮》上的《月亮的自述》,看看文章写了月亮哪些特点,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这是通过拓展阅读,进一步“印证”刚刚领悟的三种说明方法,“巩固”学习收获,是典型的“印证巩固型”。

  如果换一换教法:“看看作者在说明方法上与《太阳》一文有哪些异同”,要求进一步提高,就是“比较异同型”了。

  以文带文还有第四种类型——“内容拓展型”。

  同样是教学《太阳》一课,课文学完了,让学生拓展阅读《月亮的自述》,只要求学生“读读文章,看看能从中获得哪些科学知识”。这便是内容拓展型。

  学了《少年闰土》拓展阅读鲁迅小说《故乡》,只要求了解中年闰土的变化,不提出读写方法方面的具体要求,这也是内容拓展型。

  “主题阅读”以文带文课没有明确的类型划分,我们区分出了四种类型,将课本文章与带入文章的联系进一步类化,更便于老师们具体操作。教学实践中究竟采用哪种类型,既要看文本特点,又要看时间是否允许,更要看学生发展需要。基本要求存乎于心,灵活运用,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发展,我们的意图就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