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踏青的来历

时间:2021-10-27 05:48:44 节日作文

篇一:《清明节踏青的由来》

“佳节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 ”清明时节,春暖花开,春和景明,正是人们出户郊游“胜日寻芳”的好时节,所以国人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不过,这一习俗的形成最初却不是因清明节,而是与早于清明的上巳节有关。

据 《韩诗章句》:“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zhēnwěi)两水之上,祓(fú)除不祥。 ”

所谓上巳,原指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旧时风俗因此日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xì)。另据 《宋书·礼志》:“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巳也。 ”可知,曹魏以后,上巳节固定为每年的三月三日。

上巳日,古人多到水边春游祭祀,除灾求福,主要是祈求人类的繁衍。这天,已经憋闷了整整一冬的人们纷纷走出家门,集体在水边举行仪式,祭祀主管婚姻和生育的神灵。所以,这个时候也是那些多情男女相会求偶的“春宵一刻”。此外,两个氏族之间也往往借上巳节日在野外相聚,搞些对歌、跳舞的活动,沟通彼此的感情。后来,上巳节演变成郊外踏青游春,水边宴饮赏春的节日。吴自牧 《梦梁录卷二·三月》记有:“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史载唐玄宗就曾于三月三日这天在渭水之滨,举行祭祀仪式,并赐宴群臣醉饮春色,还赐柳圈给文臣,说戴上可免虿毒。君臣同乐,盛极一时。

在民间,上巳这天还有吃荠菜煮鸡蛋的传统。古时,女子还将荠菜花插在头发上,不仅好看,更有祈福的愿望。有首民谣说:“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女人不插无钱用,女人一插米满仓。 ”现在,正是荠菜花旺长的季节,荠菜包子、荠菜炒蛋早被摆上人们的餐桌,成为备受喜爱的美味。

有些民族的上巳节也颇具特色。古时的契丹人于三月三刻木为兔,分两队走马而射,先中者为胜。不过,负队要下马向胜者跪进酒,胜队则于马上欣然接饮。好酒要喝,但更要有好的骑射本领,很合契丹族游牧生活的特点。

由于上巳距寒食、清明皆较近,上巳郊外踏青的习俗便延续到清明节后。你想,谁不喜欢醉身于自然去漫赏无边的春色呢?所以,清明踏青寻春便成为历代文人下笔的题材。 “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怎么样,美不美?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还等什么,还不赶趁着春光正好闹春去?

篇二:《清明节的来历和意义》

清明节的来历和意义

清明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早在唐代,清明就已成为法定节日。

我国人民有“饮水思源”的传统美德。据《梦粱录》记载:在古代,每到清明节这一天,无论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都会去上坟、扫墓、祭祖,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怀念。

相传在春秋时代,晋国的君主晋献公有一个年轻美貌的妃子骊姬。她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将来继承皇位,就用毒计害死了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骊姬的迫害逃离了晋国,一路上受尽屈辱。有一次,重耳因为饥饿晕倒了,大臣介子推就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后捧给重耳吃。就这样,他们颠沛流离,历尽艰辛,终于在19年后回到了晋国,重耳后来成为历史上很有名的晋文公。

晋文公做了国君之后,对那些和他一起流亡的臣子进行了封赏。也许是大意了,他唯独忘了介子推。后来有人提起此事,晋文公猛然想起,内心十分不安,马上派人去请介子推。可是去了几趟,介子推都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来到介子推家,却见家门紧锁,一问邻居才知道,介子推已背着老母亲躲进了绵山。于是,晋文公便让士兵上山去找介子推,可找来找去也不见踪影。这时,有人出了个馊主意:干脆放火烧山吧,火着起来,介子推就会自己走出来。于是,晋文公便下令烧山。谁也没想到,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也没见介子推走出来。等火熄灭后,人们再次上山寻找,发现介子推和母亲抱着一

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名为“介山”,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告知全国百姓,每年的这一天都要禁烟火,只吃冷饭。第二年,晋文公和大臣们来到介山祭奠介子推,发现那棵烧焦的柳树竟然复活了。晋文公为柳树赐名“清明柳”,并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

其实,“清明”在我国是有双层意思的一天,它既是节日,又是节气。民间有这样的谚语:“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就是说,一到清明春耕播种就要开始了。清明节日的寒食迎来的却是清明节气的播种。

清明时节意味着春归大地,万物复苏。谚语说“清明无客不思家”。死后的他界是一个虚拟的话题,无法把握其根本的内涵。这里只能首先以死的“风水观念”为例透视清明节的意义。

“葬先荫后”,“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反映了我们先人的良苦用心。因此我们也不应该忘记在春天来临的清明时节去问候先人。即便古时候握有生杀大权的皇帝也不敢忽视祭祖,事事都要先去请示祖宗。无论对死者还是对活着的人都是一种安慰,平静地对待生命中不受欢迎的结局,清明节再去祭坟说明我们并非与死亡水火不容。其实际的价值在于缓解了我们对死亡的畏惧,寄托我们的希望,清明时节来到先人的风水宝地追根求源,自然会意识到活着的人负有延续先人事业承上启下的社会责任。而且我们的传统认为个人的生命与生存活动是家庭或家族大生命中的一个环节,不是完全的个我,一切努力都要遵从“光宗耀祖”的原则。不忘饮水思源供奉先祖,意味着历史

传承。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日节

敦化市北山烈士陵园简介 吉林省国防教育基地。敦化市是著名抗日英雄陈翰章将军的故乡,是江贤儒革命烈士战斗过的地方。敦化市烈士陵园就是坐落在这座有着光荣传统的"全国双拥模范城"内。陵园位于敦化市北山公园内,占地面积15.6万平方米,园内革命烈士纪念塔建于1975年,园内共有133座烈士陵墓,这里是驻地军民进行国防教育的最佳去处。1992年以来,敦化市政府先后对陵园进行了维护和整理。修石河建了395级踏步台阶,建成了北山广场演出台;栽种了2000多株各种树木;为了方便人们进出陵园,政府又在小旧桥上游30米处,投资修建了一座新桥,公路直达山下 陈翰章生平简介及事迹 陈翰章,1913年6月15日出生敦化县西半截河屯的一个农民家庭。1930年以名列榜首的成绩毕业于敖东中学。1931年春到文庙小学任教。1932年4月,告别新婚不久的妻子,经人介绍到王德林统领的救国军司令部工作,因此得以结识在救国军任参谋长的抗战名将周保中。在周保中的培养教育下,陈翰章进步很快。入伍不久,即任战地鼓动队长。1933年,年仅20岁的陈翰章已升任救国军总部秘书长,并已成为地下党员。1934年,陈翰章

北湖头水电工程等战斗。1939年夏任东北抗联第1路军3方面军指挥,与魏拯民指挥所部攻点打援,取得攻占安图大沙河等胜利。后又成功地指挥了寒葱岭伏击战、智取额穆县城等战斗。在东北抗日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被人们誉为“镜泊英雄”。1940年12月8日,所部在宁安县南湖头遭日军千余人围攻。为掩护4名朝鲜族女战士突围,他坚守阵地,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年仅27岁。残暴的敌人割下他的头颅,送到伪满首都新京(长春)邀功请赏。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后,党派人找到了他的遗首,安放在东北烈士纪念馆,1955年又安葬于哈尔滨烈士陵园。至今身首异地,没有合葬。

1946年敦化、额穆两县人民筹建陈翰章将军纪念碑,因经济困难,位置又合适,就在这个碑的碑顶加一尖顶,塑四个红五星,碑身重新照面,刻上碑文,成为陈翰章将军纪念碑。1946年8月15日落成,正面仍向东方,寓意将军抗日到底之决心。纪念碑正面碑题为隶书,由当时敦化饱学之士颜揖五书写,碑文资料由当时吉林省政府主席周保中提供,由敦化人石达山编纂、用正楷书写。

2004年6月份,市委、市政门前道路向北侧拓宽,为保存纪念碑的完整,决定向北侧平移。6月20日开始土方工程,6月24日,为防止平移中出现意外,敦化市文管所拓碑题、碑文,6月28日平移工程开始,7月17日平移工程结束,向北平移5米。 2004年8月1日,敦化市人民政府在沈阳军区等单位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在翰章广场上修建了一座高大、庄严、肃穆的陈翰章纪念碑,碑的后面是一座威武的将军雕像

篇三:《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清明踏青的来历}.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